第六講:耶穌呼召學生

經文:路加福音五章1-11、27-32

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關於耶穌基督呼召人做他學生的事。比較馬太、馬可、路加等三本福音書,我們會發現馬太和馬可兩本福音書寫的較相似,路加福音書則是將重點放在耶穌基督和彼得之間的對話,以及對話間的行動過程。
這可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彼得和他的兄弟,之所以會成為耶穌基督的學生原因。在這三本福音書的描述中有一共同點,就是彼得是最早成為耶穌基督學生中的一位。而約翰福音書引用的,則是完全不同的資料來源,所寫的可說完全和這三本福音書不一樣。尤其是路加福音書漏掉安得烈的時候,在約翰福音書卻是將安得烈寫成最早成為耶穌基督的兩位學生中的一位。(請參考拙作「約翰福音書的信息」一書十四頁。)

今天我們讀的經文,記載兩件耶穌基督呼召人來當他的學生的故事。前段是關於彼得、雅各和約翰,後段是關於稅吏利未皈依成耶穌基督門生的事。

如果我們將這件呼召彼得和西庇太的兒子雅各、約翰的故事,提前從第四章四十二到四十四節開始看,會幫助我們更清楚這件呼召門徒的背景;這段經文雖然只有短短的三節而已,但是它提供給我們很好的資訊,就是耶穌基督在許多地方醫病趕鬼,很多人都想找他醫治,他甚至因群眾的擁擠包圍,只好利用天剛破曉時刻去找個偏僻地方「祈禱」,(參考馬可福音一:35)但是,人們還是找到了他。對於人因身體上之各種疾病所帶來的痛苦,耶穌基督並沒有拒絕。可是,這段經文卻告訴我們,當有人想「挽留他,不要他離開」時,他表明了自己的使命乃是要到各處去「傳揚有關上帝主權的福音,因為我(指耶穌基督自己)正是為這工作奉差遣來的。」(四:43)耶穌基督並沒有因醫病、趕鬼而將他奉差遣到世上來的另一個使命給忘了。因此,「他到猶太各地,在各會堂傳道。」(四:44)也因為這樣,我們發現後來「群眾從猶太全地、耶路撒冷和沿海城市泰爾、西頓等地集合到那裡,要聽他講道。」(六:17-18)然而「他的話滿有權威﹂更是讓聽眾覺得驚奇,(四:32)特別的地方是他所傳講的確實跟一般經學教師不同。」(參考馬可福音一:22 )

由於耶穌基督是如此有能力醫病、趕鬼,且在宣講上帝國信息很不同於一般經學教師,因此,不只是他的名聲遠播而已,且是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有民眾擁擠過來。這就是第五章第一節的背景。這一節告訴我們「有一次,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人群擁上來,要聽他宣講上帝的話。」

可是,人實在太多了,使他必須站在岸邊,有時甚至逼得必須坐到船上去,才能對群眾宣講上帝國的信息。(參考五:3、馬可福音四:1)在這裡,很可能他已宣講完一段落,然後看到革尼撒勒湖邊有兩條船,並且看到漁夫正在岸上洗網,就在這裡,他與彼得、雅各、約翰相遇。

我們不知道為什麼馬太和馬可二本福音書,都提到最先同時遇見耶穌基督的是彼得和他的弟弟安得烈,而路加福音書卻只有記載彼得而已。若再仔細查閱馬太和馬可兩本福音書的說法,雅各與約翰並非和彼得與安得烈同在一起捕魚,是分開在不同地點整理魚網。因此,這兩本福音書的寫法是彼得與安得烈先跟了耶穌基督,然後才是雅各與約翰。(參考馬太福音四:20-21、馬可福音一:16、19-20)路加福音的寫法則是彼得和雅各、約翰是同時在一起,也因此同時跟隨基督去了。(五:9-10)除路加福音在這次的揀選事件中遺漏了安得烈外,在馬可福音書作者的手筆下,似乎有意在表明耶穌基督的十二位門徒中,是以彼得、雅各、約翰三人為核心人物,例如耶穌基督在醫治管會堂的葉魯女兒時,是「帶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弟弟約翰一道去,不許別人跟著。」(馬可福音五:37)在客西馬尼園時,「耶穌對門徒說:『你們在這裡坐,等我去禱告。』於是他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一起去。」(馬可福音十四:32-33)只有約翰福音書看重安得烈;在約翰福音書裡,安得烈不僅是最先遇上耶穌基督而成為門徒,甚至是因他的介紹,彼得才認識耶穌基督的。(約翰福音一:40-42)他後來也介紹一位帶著五個大麥做的餅和兩條魚的小孩給耶穌基督。(約翰福音六:8-9)在猶太人節期中,有些到耶路撒冷禮拜的希臘人想見耶穌基督,也是由安得烈和腓力一起去轉告安排的。(約翰福音十二:20-22)

我們看到路加福音第五章一開始就提到「耶穌站在革尼撒勒湖邊」這句話,革尼撒勒湖﹂這個名稱在四本福音書中也只有這裡提到。這個湖其實就是我們較熟悉的加利利湖(馬太福音四:18 ,十五:29,約翰福音六:1),或是提比哩亞湖。(約翰福音六:1,廿一:1)會稱為革尼撒勒湖,乃是因附近有一城市之名革尼撒勒而得名,耶穌基督曾與門徒來到此城醫病,有人甚至帶病人摸耶穌基督的衣角而得醫治。(參考馬太福音十四:34-36,馬可福音六:53-56)而提庇哩亞湖之名也是因在西岸有一座城名叫提比哩亞而得名。這座城是由希律安提帕在西元十八至廿二年間建造完成的,為了取悅羅馬皇帝提庇留(參考三:1)而命名。也因為是以羅馬皇帝之名而命名,城市價位大大提高,很快就變成加利利省的省會。

第二節:他看見兩條船停在湖邊,打魚的人離開船,正在岸上洗網。

把這一節比較馬太和馬可兩本福音書,我們會發現描述的狀況很不一樣;馬太和馬可都說「西門和他的弟弟安得烈,正在湖上撒網打魚。」(馬太福音四:18,馬可福音一:16)路加福音書是說彼得他們打了整夜的魚,根本就撈不到魚,因此,乾脆收網起來整理。也因此,才有第三節的借船行動發生。

第三節:耶穌上了西門的那一條船,吩咐西門把船撐開,離岸幾步。耶穌坐下來,從船上教導群眾。

我們看到群眾不只是求身體疾病得醫治,也希望聽到實實在在的天國信息。看,人是那麼多,多到他必須上船離開岸邊,才能對著廣大群眾宣揚上帝國的信息。第二節說那兒有「兩條船停在湖邊」,再比較第九和第十節,另一條船可能就是雅各和約翰的。因此,當耶穌坐彼得的船上宣揚福音時,毫無疑問的是彼得在聽,雅各和約翰也不例外。

第四節:講完後,他對西門說:「把船划開,到水深的地方去,然後你跟你的夥伴撒網打魚。」

這一節讓我們讀起來很快就發現,耶穌基督知道彼得和他的夥伴們的網是空的,否則他們不會留在那裡洗網,而是早已上市場賣魚去了,或是船上也必定有一股濃濃的魚腥味才對。奇怪的是,耶穌基督出身自木匠的家庭,他怎麼會懂得在哪兒下網捕魚的事呢?而這種事本來就是彼得和他的夥伴的專業知識啊!福音書裡常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就是有這種能力,他能知道人所不能知道的事,能行人所不能行的事,從醫病趕鬼及道破想害他的人的心思意念就是個好例子。依作者路加看來,耶穌基督的這種能力,乃是因為「聖靈的能力跟他同在」的緣故。(參考四:14)

第五節:西門說:「老師,我們整夜辛勞,甚麼都沒有打著;既然你這麼說,我就撒網吧!」

我們實在找不到更好的理由,來解釋為什麼彼得在「整夜辛勞,什麼都沒有打著」之時,只因耶穌基督這句「把船划開,到水深的地方去,然後你跟你的夥伴撒網打魚。」就真的順服耶穌基督的命令去撒網打魚。可能比較容易了解的理由是,彼得他們曾在那兒聽過耶穌基督宣揚的福音,他們也像其他人一般,或者更強烈的感覺到耶穌基督所講的「教訓滿有權威,跟一般經學教師不同。」(馬可福音一:22)就像群眾一樣,在他們遇到耶穌基督之前,必定早已風聞有關耶穌基督的各種事蹟。也有可能是他曾聽過他的教導。(參考四:31-37)等等這些都足以讓彼得他們願意順服於耶穌基督的話。

第六至七節:於是他們撒網,捕到了一大群魚,魚網差一點破了,他們就打手勢,招呼另一條船的夥伴過來幫忙。他們來了,把魚裝滿兩條船,船幾乎沈下去。

我們可以說這是一件奇妙的神蹟,在人做不到的,在上帝萬事都能。

彼得他們原本是「整夜辛勞,甚麼都沒有打著」的,在他們看來那一天的工作是失敗的,沒有希望的,因此,他們才會「在岸上洗網」。對他們來說,工作早已結束,而成績是零。但是上帝的能力透過耶穌基督的出現顯明出來,使順從耶穌基督的話的彼得和他的夥伴,由成績零,變成滿載豐收,而且是超過了他們的能力所能承受,還必須再加上更多的人才能移動。

看吧!上帝的力量總是超越人所能想像的,甚至是超越人認為最專業的事。彼得他們是很有經驗的捕魚者,是專業的漁夫,但是,當他們面對耶穌基督時,他們的專業經驗、知識,在這個時候反而變得微不足道了。

第八節:西門彼得看見這情形,就跪在耶穌面前,說:「主啊,請你離開我吧,我是個罪人!」

就是因為這個特別經驗,使彼得發覺他面對的,已不是一個木匠家庭出身的拿撒勒人耶穌,也不是一個單單只有群眾魅力的傳道者而已,#B=而是活活的上帝本身。因此,他才會「跪下」,並且從原來叫耶穌基督「老師」改口稱呼為「主啊」,更重要的是他對耶穌基督說:「請你離開我
吧,我是個罪人。」

原本彼得是和那些群眾一樣的,聽了耶穌基督傳講天國的信息後就準備回去的。但是,當他順服耶穌基督的話而下網時,情況改變了;他原來所擁有的專業技能、知識,無法提供他的生活需要時,現在因耶穌基督的話,使他的生命有了豐豐富富的收成。這是個活生生的經驗,也因這經驗,使彼得和其他的同伴--西庇太的兒子雅各與約翰,決定「把船靠岸,就撇下所有的,跟從了耶穌。」(五:11)

我們今天讀的另一段故事是記載在路加福音五章廿七到三十二節,關於耶穌呼召一個收稅的人,名叫利未,耶穌基督要利未跟從他。(五:27)這個故事也同時記載在馬太和馬可兩本福音書。這也是一個非常寶貴的資料,使我們知道在耶穌基督的學生裡,竟然有人是當稅吏的。

由於當時是羅馬帝國統治著整個巴勒斯坦,猶太人必須按羅馬政府的規定繳納稅金。羅馬政府為廣徵稅賦,將徵稅的工作以發包工程方式發給猶太人去做,稅吏常常從中賺了不少錢。(參考十九:2)因此,稅吏在當時猶太人社會中常被視為無恥,甚至是賣國賊,以現代人的名稱來說,該被叫做「猶奸」。(漢人叫出賣同胞的為「漢奸」,台灣人叫這種人為「台奸」,「猶奸」即此意。)而像耶穌基督這樣被群眾擁戴的人,竟然會招呼利未來跟隨他,這可真教當時的人受到強大的震驚!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這個事件在馬太、馬可和路加等三本福音書中記載的各有一些不同;

依照路加福音書的寫法,作者仍然秉持著他在編寫此書時「依照次序」的特點。他描述利未因耶穌基督收他為學生而受感動,且「在自己家裡為耶穌舉行盛大的宴會;許多稅吏和其他的人都來參加這宴會。」(29 節)這正好說明了利未是個有錢人,這次的宴席可能也是為他離職而辦的,因此,他邀請其他同事、親朋好友參加。也有一種藉此為自己攀上耶穌基督而想公開於世的作用吧。

馬太福音書則很不一樣,作者並沒有清楚指出是誰在辦這個宴席,依中文和合本的寫法,是耶穌基督在辦宴席請客,現代中文譯本則清楚指出是在「馬太家裡吃飯。」(馬太福音九:10)

馬可福音書和馬太福音書基本上有一點相同的,就是這個飯局並不是什麼特別的飯局,不像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寫的,是利未為耶穌基督大擺宴席請客。而是平常吃飯一般。但馬可福音書的作者清楚指出這個飯局是在利未的家,(馬可福音二:15)照理說,主人應是利未才對。

當法利賽人(馬太福音)和經學教師(馬可福音與路加福音)對這件事表示不高興的時候,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很明白的指出天國的信息是與人的悔改有關,因此,他記下耶穌基督的話是:「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悔改。」(五:32)作者路加在本卷書中一再表明出這個編寫的中心題旨,尤其以路加十五章十一到廿四節的故事最具代表性。

馬太福音書的作者則再次展現他慣用的筆法,就是加上了先知的話語在中間:「聖經說:『我要的是仁慈,不是牲祭』。你們去研究這句話的意思吧!」(馬太福音九:13)這句話是取自何西阿書六章六節,原本是先知何西阿要大家認識上帝憐恤人的愛,比一再用牲祭奉獻,卻忽略了上帝愛的本質重要得多。這樣看來,馬太福音書的作者針對那些法利賽人發出的質疑提出了反問,希望這些法利賽人再回頭去反省思考先知的話語寫的是什麼意思。如果那些稅吏是所謂的罪人,那他們更需要上帝的憐憫之愛。

馬可福音書則是「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馬可福音二:17)這句話是與上句「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是相呼應的。作者在表明耶穌到世上的使命就如同醫治病人一般,要尋找那些心靈有病的人。誰是心靈有病的人,誰就是耶穌基督尋找的對象。

第卅節:有些法利賽人和屬於他們一派的經學教師向耶穌的門徒埋怨說:「你們為甚麼跟稅棍和壞人一起吃喝呢?」

這種將「稅棍與壞人」編寫在一起,至少提供給我們一種認識,就是法利賽人在指責一個人是「好人」或「壞人」,(和合本的譯文應較合乎原有的觀念,即「義人」與「罪人」。(通常是指這個人有沒有嚴格遵守摩西律法和傳統禮儀來決定。但是,這種嚴守律法的結果,常常是把原本摩西律法沒有的許多生活習俗、傳統也加了進去,結果使一般人覺得生活本身就是一種重擔,而他們自己(指法利賽人或經學教師)卻不一定會去遵守他們自己強調的摩西律法。(參考十一:37-52 )

第卅二節: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悔改。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耶穌基督和這些稅吏在一起,並不表示他認同這些稅吏平常在魚肉鄉民的作法,而是在努力成為他的朋友,以期改變這些人,成為「悔改」的人。「悔改」是使變惡趨向善之意,是合乎上帝旨意的善。這使人「悔改」的信息也可以說是整個天國信息的中心,是上帝拯救運動的主力。


今天我們所讀的經文給我們帶來什麼信息呢?

一、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呢?

我們從彼得的身上看到很好的學習教材,就是真正要當耶穌基督學生的人,是發現並承認自己什麼都不是的人,只有在這種謙卑態度下的人,才會努力跟隨耶穌基督的腳步走天國之路。

我們看到彼得他們原本是經驗相當老到的漁夫,對捕魚,如何撒網、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下網等謀生漁事是熟知在心。但是,當耶穌基督出現在他們面前,並且在他們累積經驗失敗之後,因耶穌基督所行的神蹟,使他們從原來的無、空手,變成豐富、飽滿,甚至滿載的收穫。

約翰福音書第十章十節記載耶穌基督所說的話:

「 我來的目的是要使他們得生命,而且是豐豐富富的生命。」

當我們像彼得、雅各、約翰他們一樣經驗到自己對聖經的認識不足,對耶穌基督的了解貧乏不夠,並且發現我們自己是個罪人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時,那才是我們開始要步上學習,跟隨耶穌基督的腳步的第一步。

我曾經在台東參加過一位布農族神父受冊封晉鐸的典禮,至今印象仍相當深刻。晉鐸的神父是五體投地趴在地上,面孔朝地的成一十個字架形狀,象徵著順服到死在十字架上之意。然後,回答主教的詢問時,都是這樣告白說:「我願意順服聽從主教的派令。就是必須去為福音而死,我也願意順服,毫不猶疑、後悔。」什麼樣的人會如此回答呢?只有看無自己一切的人,才會如此。一個人如果懷著自己的才能要來跟隨耶穌基督,那會如同那位想帶著財產又想入上帝國的財主一樣,是不能得到的。(參考馬可福音十:17-31)

二、基督教的信仰不是使我們去把人分成好或壞,而是幫助我們知道如何去成為一個懂得悔改,也鼓勵別人悔改的人。

這是基督教信息最重要的地方,只有知道認罪、悔改的人,才會發現上帝在基督耶穌裡拯救的大愛,也只有認罪的人,才會知道自己的軟弱、有限,進而迫切需要上帝的救恩。

我們不能自以為受了洗,入了教會成為陪餐會員就算是得救的人,或是自認是無罪的人。不,這與得救的目標距離甚遠。受洗只不過表示我們的決心而已,只是開始的第一步,不表示我們比別人好。唯有我們時刻懷著認罪、悔改的心回到上帝面前,祈求祂憐憫、赦免,我們才能看到上帝在耶穌基督的大愛,就如同他與那些被看成壞人的人一樣,我們也會發覺耶穌基督他就在我們家裡、身旁,與我們同桌共席。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9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