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群眾來找耶穌

經文:馬可福音三:119

 

        在前面已經提起過的,第三章16節,是從第二章1節開始,記載耶穌基督連續行了五個神蹟奇事,引發猶太人領袖們的不滿和疑惑。有兩則是關於安息日的問題,其中一個是耶穌基督和門徒經過了一處麥田,門徒們因為肚子餓而摘了麥穗,一邊走一邊吃,因為是安息日,結果引起法利賽人的不滿,他們質問耶穌基督,說他的門徒做了不該做的事。

        現在所讀的第三章16節,是有關另一個安息日,耶穌基督進了會堂去參加聚會,剛好看見會堂裡有個人,他的「一隻手枯萎了」,這時候,大家都想知道耶穌基督到底是否會醫治他,尤其是法利賽人想要看耶穌基督是否真的會醫治這個病人,若是,他們就要抓緊這個機會來控告他。

        另外,現在所讀的這段經文還有兩件很重要的記事,其一是從第712節,主要在說明耶穌基督的名聲已經享譽了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他所行的神蹟奇事,造成來自各地的人們都想來找耶穌基督,因為知道他的身上滿有神的力量同在,即使是只有觸摸一下他的衣服,身體的疾病也會得到醫治。雖然經文的內容記載是很簡略,但卻可看出耶穌基督確實已經在當時整個巴勒斯坦社會,和鄰近地區造成相當大的震撼。這也是為甚麼約翰福音記載:當耶穌基督和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聖殿慶祝「獻殿節」的時候,他們公開地問他說:「你使我們懸疑要到幾時呢?坦白地告訴我們,你是不是基督?」(約翰福音十:24

不要小看這詢問句,表示他們私底下都在討論有關耶穌基督的身分,甚至認為耶穌基督應該就是他們期盼甚久的彌賽亞、基督、拯救者。但也是因為民眾經常這樣討論著,所以才會有猶太人領袖們起了擔憂之心,唯恐耶穌基督發動猶太人起革命,一定會導致羅馬政府派兵來鎮壓(參考約翰福音十一:47—48)。確實,耶穌基督行神蹟顯奇事之後,就有民眾想要拱他出來當猶太人的王(參考約翰福音六:14—15)。但耶穌基督很清楚他來到世界上的目的,並不在於這些政治領域,而在於見證上帝拯救的愛。他並不是要來當政治領袖,而是要幫助人們回心轉意歸向上帝。這點也是當代宗教領袖無法理解之處。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六節:

耶穌又進會堂;那裡有一個人,他的一隻手枯萎了。2有些人在窺伺,要看耶穌在安息日治不治病,好控告他。3耶穌對那手枯萎的病人說:「站到前面來」,4然後問大家:「關於安息日,我們的法律是怎樣規定的?做好事還是壞事?救命還是害命?」

大家一聲不響。5耶穌怒目環視左右,心裡為這些人悲傷,因為他們的心腸剛硬。於是他對那病人說:「把手伸直!」那人一伸手,手就復原了。6那些法利賽人從會堂出來後立刻和希律黨人商量要怎樣對付耶穌,殺害他。

 

從這段經文很快就看到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耶穌基督被謀害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對安息日的態度。

基本上,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他是很遵守安息日的人。否則,他不會在安息日照常去猶太人會堂參加聚會,這一點是需要注意的。在第一章21節,我們已經讀過耶穌基督在安息日就去會堂和眾人一起參加聚會。路加福音第四章16節也記載說,耶穌基督回到故鄉拿撒勒的時候,安息日一到,他就進去會堂參加聚會。同樣是路加福音,在第十三章1013節記載,有一次他在安息日進入會堂,結果遇到一個因為被邪靈附身而彎腰駝背長達十八年的女人,耶穌基督看見了,隨即生出憐憫的心,伸手醫治了這個可憐的女人。

因此,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在於守不守安息日的問題,而是在耶穌基督對生命的苦難有著憐憫、疼惜的心,這點也正好反應了申命記第五章1215節記載安息日誡命的規定,在這一天不工作,為的就是要讓「奴婢、牛驢、牲畜,或僑居的外族人,都不工作」,讓他們也可以休息。理由是要讓以色列人民牢牢記住,他們曾經在埃及當奴隸,是上帝顯出大能的手,將他們從奴隸之地搶救出來的。

在聖經時代的奴隸,是不可能有休息的時刻,他們唯一的休息就是死亡。就像台語所說的「做到死」。但是上帝憐憫他們在埃及的苦難,聽到他們發出呻吟的聲音(參考出埃及記二:23—24),於是差遣摩西去把他們帶領出來。因此,申命記訂定安息日的規律,特別提醒以色列人民要注意這件事,就是要讓卑微如同奴隸的人,甚至連牲畜、動物都有安息日,學習對生命的苦難存憐憫的心。如果沒有這樣的觀念和認識,就失去上帝設置安息日誡命的意義。

現在馬可福音第三章1節開始就說有個安息日,耶穌基督又進入會堂。這裡沒有像第一章那樣清楚說耶穌基督進去教導民眾,可以理解他不論是否有被付託當教導的工作,他照樣守安息日。然後這裡說耶穌基督看到一個人,他的「手枯萎了」。

有一本新發現的「希伯來福音書」,裡面就記載著:

 

有一位泥水匠,他靠著手工供作養活家庭。因為他的右手枯萎了,知道耶穌在會堂,就去懇求耶穌醫治他的手,以免他淪為乞丐。

 

這個資料非常可貴,可以看到兩件事:一是這人是個泥水匠,而且他是倚靠這隻枯萎的右手養活他的家庭,如果他的這隻右手沒有得到醫治,他將會淪為乞丐,對他和整個家庭來說,都是極大的打擊。二是這個人主動來找耶穌基督,請求耶穌基督醫治他的病。換句話說,這個手枯萎的人一看見耶穌基督,就趕緊抓住了機會,他知道那是安息日,但卻擔憂著萬一聚會之後,耶穌基督被眾人包圍著,那又將失去獲得醫治的機會,就像那位癱瘓者,若不是他的朋友拆開屋頂,恐怕也很難有機會獲得醫治。

另外一點,在猶太人一本重要經典「米示拿」的書本中,很清楚記載除了緊急的病患,安息日不可以有任何醫治的工作。可以知道的是,這種手枯萎的病,並不是急症,而是一種慢性病。因此,不可以在安息日尋求醫治,醫師也不可以在安息日醫治這種病。這也是為甚麼當這個手枯萎的人來找耶穌基督醫治時,路加福音第六章7節記載說:「有些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想找耶穌的錯處,好控告他,因此在旁邊窺伺,看耶穌在安息日治不治病。」可見這些宗教領袖們已經對耶穌基督的行徑相當不滿,處心積慮地想要找機會對耶穌基督下手。

所謂「窺伺」,意思是指帶有謀略性的意念。換句話說,這個人特地在安息日,又是在會堂中來找耶穌基督醫治,單單是他的動機就是一件很值得推敲的事。因為他自己知道身體的疾病並不是急診,卻來找耶穌基督在會堂中為他治病,看來這背後很可能是有這些宗教領袖們從中慫恿。而這些宗教領袖會鼓舞他趕緊找耶穌基督為他治病,並不是因為他們心中有愛,而是要利用這樣的機會控告耶穌基督違背安息日的法律,他們想要用摩西的法律來陷害耶穌基督。這也是為甚麼路加福音作者會在第六章8節特別說耶穌基督「知道他們的念頭」,表示這個病人會特意在安息日於會堂中請求耶穌基督醫治他的病,其實背後有這些宗教領袖授意,否則這個病人不會這麼做。

4節說耶穌基督叫這個手枯萎的病人站在他們面前,然後就提出了這個非常基本的生命問題:摩西的法律到底是要救人,還是要害人?如果法律是為了要害人,那樣的法律對嗎?若是要救人,那麼即使是安息日,難道就不可以救人嗎?有趣的是馬可福音作者在這裡強調說,在會堂裡所有的人都「一聲不響」?為甚麼會這樣?很可能是在場的民眾,他們都是想看耶穌基督怎樣修理這些宗教領袖,或是心存惡念想看看到底耶穌基督有甚麼能耐對付這種安息日的問題。

這裡有個特別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在以色列人若是用「做好事還是壞事?救命還是害命?」這樣的話語,意思是指「任何事」。也就是說,摩西的法律是否規定安息日所有的事情都不能做?若是這樣,就應該連婦女臨盆要生產也不能為其接生。可是猶太人的米示拿這本經典又說可以。而摩西的法律又准許他們將掉入坑中的牛、驢等家畜動物拉起來,這豈不等於是違背了摩西法律?

比較一下馬太福音第十二章914節就可發現,同樣的這個記事,在馬太福音就特別記載耶穌基督舉了一個例子,說若是有人有一隻羊掉落在坑裡,雖然是安息日,要不要將那隻羊拉出來?摩西的法律確實記載,看見這樣的情形,即使那是仇敵的驢或牛,也要幫忙將對方的驢或牛拉上來(參考出埃及記廿三:5,申命記廿二:4)。但並沒有說遇上安息日就不要伸手救助。同樣的,摩西的法律也沒有說安息日不可以治病。基本上可以這樣了解,耶穌基督要強調:安息日不可以做工,並不是說對生命遇到苦難,迫切需要救助的人,都不給予必要的幫忙,這點應該是最基本的認識。因此,當耶穌基督提出這樣的問題時,他們很可能嚇了一跳,沒有想到耶穌基督竟然會提這樣的反問,使他們無言以對。

5節可說是這段經文記事的中心,要說明這些宗教領袖對人生命的苦難,是一點兒同情之心也沒有,只知道玩弄宗教信仰條文。馬可福音作者在這裡用「耶穌怒目環視左右」這句話,來形容耶穌基督心中的忿怒。原因是看見他們心腸剛硬,這就像在第一章41節耶穌基督醫治那位痲瘋病人一樣,有些版本記載說耶穌基督看見那位痲瘋病人一再被人欺負時,「心裡很生氣」是相同的。當然,耶穌基督看到這個病人的家庭生活已經受到影響,卻還被人利用來試探耶穌基督,因此他一點也不假思索地,就醫治了這位可憐的病人。

而我們看到這些宗教領袖「心腸剛硬」表達的方式,就是和政治黨派的領導人——希律黨人勾結,商量看要怎樣對付耶穌基督。若是耶穌基督所做確實有錯,他們倒是可以馬上就將耶穌基督逮捕移送猶太人最高法院「三和林」(Sanhedrin)去審問,而違背安息日的條例是可以判處死刑的。但他們不敢,原因是理由很薄弱。

 

第七至十二節:

7耶穌和門徒們離開那裡到加利利湖邊去,一大群人跟著他。他們是從加利利、猶太、8耶路撒冷、以土買、約旦河對岸等地區以及泰爾和西頓附近的城市來的。這一大群人來找耶穌是因為他們聽見耶穌所做的一切事。9人太多了,耶穌吩咐門徒替他準備一條小船,免得人群擁擠他。10因為他治好了許多病人,所以患病的人都擠向前來,要摸他。11那些被污靈附身的人一看見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說:「你是上帝的兒子!」

12耶穌嚴厲地囑咐他們不可說出他是誰。

 

在編輯上,馬可福音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在每次耶穌基督呼召門徒時,就會有一段記事,說明跟隨耶穌基督的群眾是越來越多。就像在第一章3234節,記載很多人擁擠來找耶穌基督,然後接下去就說耶穌基督呼召利未來跟從他。現在這裡說來找耶穌基督的群眾,範圍已經擴大到鄰近外邦人的地區,包括「以土買」、「泰爾」、「西頓」等地區。然後接下去就說群眾多到幾乎連要找個適當的空地也沒有。

再者,在第一章14節開始記載耶穌基督出來傳福音,隨即呼召彼得、安得烈、雅各、約翰等兩對兄弟來跟隨他。接著就是介紹耶穌基督在加利利附近各鄉村傳福音,喜歡接近耶穌基督的民眾越來越多。然後,從第二章1節開始,作者用連續五個神蹟奇事來描述耶穌基督的工作,雖然贏得了民眾的喜歡,但卻相對的引起宗教領袖們的不滿、緊張、不安,這段記事一直到第三章6節。

然後,在這段第三章712節的記事之後,接下去就是呼召更多門徒來跟隨他,主要目的就是要將福音範圍擴大到更廣闊的地區去。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從第三章7節開始,一直到第八章26節為止,這段經文可說是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基督在加利利傳福音的另一個重要段落。

不要小看這段短短的六節經文,它一再提醒我們知道,當耶穌基督的名聲越響亮,與猶太人領袖之間的衝突就越大。這點從第7節可以清楚看出來,在馬可福音的資料中,除了第六章記載他回到故鄉拿撒勒時,再次進入猶太人會堂去教導人之外,就不再記錄耶穌基督進出猶太人會堂教導眾人,這並不是說耶穌基督沒有再去會堂參加安息日聚會,正確的說法是安息日,他繼續進入猶太人會堂,但並不再把會堂當作他主要活動的地區,而是帶領群眾走向戶外去。這有另一個原因,是跟隨的群眾越來越多,以致於無法用會堂當作課堂教室。

也是從這段經文,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工作最重要的兩個內容:

一是傳揚上帝國的信息。這點在第9節看得出來。他要門徒替他準備小船,以免群眾擁擠著他。這就像第四章1節所描述的,地點同樣在加利利湖邊,群眾太多,他就在小船上,面對著岸邊的民眾傳講上帝國的信息。我們可以明白,傳上帝國的信息,才是耶穌基督降生到世界上來的主要目的。我們已經無法想像耶穌基督站或坐在船上,怎樣對岸邊的群眾講上帝國信息,我們只能說群眾是多到耶穌基督必須用這種方式,才有辦法面對這麼多群眾講道。

馬可福音經常用類似「人太多」這句話,來形容耶穌基督在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受到歡迎的程度(參考二:13、三:20、四:1、五:21、六:54、八:1十:1)。甚至因為「人太多」,連施洗約翰的門徒看見之後,向施洗約翰說「大家都找他去了」(參考約翰福音三:26)。就像約翰福音作者所說的,就是因為群眾都來找耶穌基督,聽他傳講上帝國信息,看見他醫病趕鬼,造成猶太人領袖相當擔憂。他們不是擔憂耶穌基督會太疲憊,而是憂慮這樣下去,他們的社會地位、權益等等都會連帶受到影響。

二是醫病趕鬼。我們要注意的一點是:耶穌基督並沒有將醫病趕鬼當作他重要的工作。他一再強調,他到這世界上來,主要就是要傳揚上帝國信息(參考馬可福音一:38)。而生病、被鬼附身等,都在說明人間生命的疾苦,而解決、減輕人生命的疾苦,就是他傳揚上帝國福音的另一項附帶工作。因為在當時社會,會將這種帶給人生命疾苦的病痛,看成是上帝對罪人的懲罰。因此,將這疾苦消除,就是在說明上帝的救恩和憐憫已經來到人的身上。

再者,因為當時社會將生病——特別是被邪靈附身的病,看成是罪惡的記號,而重大的病症更是如此。因此,醫病也在表明上帝對罪惡的赦免,是一種赦免恩典的記號。在第二章112節記載耶穌基督醫治那位癱瘓者的病時,就是對他說:「孩子,你的罪蒙赦免了。」馬可福音作者用這種筆法在說明:耶穌基督所帶給人們的上帝國信息,包含了上帝賞賜赦免的恩典。

從這段經文,我們也看到耶穌基督在傳福音事工不久,就有一項重大的突破,就是他的名聲已經遠播到鄰近外邦人地區。在第8節特別提到蜂擁而來的民眾,有來自「以土買、約旦河對岸等地區以及泰爾和西頓附近的城市」,這些都是屬於外邦人甚多的鄉鎮,特別是泰爾和西頓,是希臘人聚集的重要海口城市。這也幫助我們看到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就是在猶太人聚集的城市地方,特別是有宗教領袖主導的城市場所,耶穌基督並不是很受歡迎,但在外圍地區一般忙著討生活而勞碌工作的民眾,總是一聽到他來到,就會蜂擁群集到他身邊,要聽他傳講上帝國信息,或是將身體有異樣的親朋好友帶來找耶穌基督,請求他的醫治。

11節再次讓我們看到那些被污靈附身的人,每當看見耶穌基督,就會在眾人面前將耶穌基督的身分——上帝的兒子——給公開暴露出來。

污靈,就是要引誘人離開上帝,不相信上帝的力量。當人被邪靈附身時,會隨時隨地、在任何場合,想盡辦法阻止人相信上帝,使人無法專心敬拜上帝。每當這些污靈遇見耶穌基督,最喜歡當眾公開耶穌基督的身分,為要讓耶穌基督的工作受到阻礙。

再者,就像前面已經敘述過的,當時社會有一個看法:要降服對方,就是很快將對方的身分顯露出來,這樣就是在表示「我對你認識得很清楚」,含有「看破了你」、「摸清楚了你的底細」的意思。但耶穌基督並沒有因此而受阻礙,相反的,他還進一步阻止了這些污靈的作為,讓他們知道上帝國的信息是無法阻止的。因為拯救的信息是要傳給萬民聽的。

 

第十三至十九節:

13耶穌上了一座山,把他所要的人都召集到跟前。他們來了,14耶穌選出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又對他們說:「我揀選你們,要你們常跟我在一起,也要差遣你們出去傳道;15你們將有趕鬼的權。」

16耶穌所揀選的十二個人是:西門(耶穌又給他取名彼得),17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弟弟約翰(耶穌又給他們取名半尼其,意思是「性如暴雷的人」),18安得烈,腓力,巴多羅買,馬太,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達太,激進黨的西門,19和後來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在前段經文說群眾從各地湧向耶穌基督,要聆聽他傳講上帝國信息,也同時請求耶穌基督醫治身體的疾病,因為這緣故,耶穌基督必須有更多的人手來協助他、幫助他,因此,這段經文接下來說耶穌基督從許多跟隨的民眾當中,揀選了十二個人。這十二人包括了先前已經呼召來跟隨的彼得和安得烈、雅各和約翰,以及利未(在這名單中用「馬太」)五個。換句話說,在這裡耶穌基督是揀選了另外七名,這樣共計十二名。

        「十二」這個數字,在猶太文化中象徵性的意義,大過實質的數目。因為亞利馬太的約瑟也是耶穌基督的門徒之一,只因為他身為猶太人最高議會的議員,所以不方便曝光(參考馬可福音十五:42,馬太福音廿七:57)。

再者,四本福音書,雖然只有前面三本福音書記載十二門徒的名單,但約翰福音也有提到尼哥德慕(參考約翰福音三:1),他在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後,跟亞利馬太的約瑟一起安葬耶穌基督(參考約翰福音十九:39),約翰福音也提到另一位被腓力介紹認識耶穌基督的人,就是拿但業(參考約翰福音一:43—51)。

不論如何,福音書雖然有介紹這十二位門徒,但他們並沒有全部都參與事工,像激進黨派的西門、巴多羅買、亞勒腓的兒子雅各等,聖經中都沒有任何他們在跟隨耶穌基督的期間,做過了甚麼事的記載。即使在後來的使徒行傳,或是使徒書信中,也都沒有他們的任何資料出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第14節,作者說耶穌基督揀選這些人出來之後,稱他們為「使徒」。這個名詞並不是耶穌基督時代就有的,而是在教會形成之後才出現的,為的是要分層負責管理教會之緣故,這點從使徒行傳可以看出來。使徒行傳第一章2122節記載,猶大出賣耶穌基督,並且自殺死亡之後(參考馬太福音廿七:5),彼得建議需要再補選一位來接替猶大的缺。意思是要將十二位門徒的缺給補齊,作為耶穌基督復活事蹟的見證者。他提出的條件是:「當主耶穌在我們當中出入時從約翰施洗開始到耶穌被接升天為止那一段期間始終跟我們在一起的人。」就這樣,他們選出了馬提亞。

然後在使徒行傳第六章14節記載,當信徒的人數遽增甚多,導致他們無法負荷原有的工作時,這十二門徒就建議從數以千計的信徒中選出「七個有名望、受聖靈充滿、又有智慧的人」來協助他們。而這十二門徒只專注在講道的工作。從此之後,這早期的十二位門徒就此被稱之為「使徒」。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使徒」是有特定的對象,就是指這十二位。

14節說出耶穌基督揀選這十二門徒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他們出去「傳道」,這一點太重要了。

「道」,就是上帝的話(參考約翰福音一:1—4)。因此,耶穌基督的門徒最重要的,就是要傳揚上帝的話。而在這同時,耶穌基督表示要和這些被揀選者同在。

舊約聖經中,每當提到上帝揀選人來當祂的僕人,就會說要與這個被揀選的僕人同在(參考出埃及記三:12,約書亞記一:5、三:7,以賽亞書四十一:10,耶利米書一:8,但以理書五:14)。

耶穌基督對這些被揀選的門徒還說要賞賜給這些門徒「有趕鬼的權」(參考第15節)。而這些門徒出去確實也以耶穌基督的名趕鬼,使許多人因此得到醫治。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不要讓我們的信仰陷入於法規、教條,而是要讓我們有寬闊的胸襟,知道隨時去關心生命有苦難的人。

 

        當耶穌基督進入會堂參加聚會的時候,看到一個手枯萎的人,就像希伯來福音書所記載的,這個人是個泥水匠,而他用來養活一家人生活的右手枯萎了,若是沒有辦法得到醫治,將會使他的整個家庭失去倚靠,且他本人將會淪為乞丐,這對他和他的家庭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殘酷、重大的打擊。

        耶穌基督是個憐憫的主,當他看到這樣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幫助這個人。但他也同時看到有宗教領袖虎視眈眈地站在旁邊觀看,他們所想的不是幫助一個陷入痛苦中的病人,也不是想到一個家庭已經對生命失去了盼望,而是想要看看誰敢公然違背法律的規定?

        最近有一則發生在美國的醫療糾紛,引起許多的討論,就是宗教信仰嚴重影響到一個病人就醫與治療。事件起因是有一個女病人被送到醫院的急診處,她一看見醫生就抓住醫生的手,對醫生說「請救救我」,沒多久就陷入了昏迷。醫生和護理人員緊急地救治她,救治的醫療過程中,為她輸了兩袋血,這個婦女才逐漸恢復、甦醒過來。

        後來,這個婦女的丈夫和她所屬教會的牧師來到醫院,一看到妻子手腕上正在輸血,相當忿怒,隨即自行將之拔掉,牧師也怒氣沖沖地找醫師理論。而這個女人則是很無奈地看他們與醫師爭吵。醫師對他們提出嚴重的警告說,若是不趕緊輸血,這個病人很快就會死去。她現在雖然已經清醒,但並不表示已經康復。只不過是稍微恢復體力罷了。

        但教會的牧師和她的丈夫都堅持不願意讓院方繼續為病人輸血,且說與其輸血給她,不如讓她死去。他們的理由是輸血違反了他們的信仰,並且會使他們信徒的生命無法得救,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聖經所嚴厲禁止的,結果病人在隔天就死去了。

        這間教會和他們的信徒會有這樣的看法,是根據利未記第十七章11b 句所說的:「血就是生命,能夠贖罪。」在該章第14節更清楚寫著:

 

動物的生命在於血,因此上主禁止以色列人吃帶血的肉;誰違反了,誰就得從上帝的子民中開除。」(利未記十七:14

 

        他們認為輸血就是「吃」別人的血,這等於是在謀害別人的生命一樣嚴重。因此,這種教會教導他們的信徒,生病的時候,絕對不可以輸血。其實,這種教會不僅是醫療上堅持這樣的看法,在服兵役的事上也持相同的觀念,也因為這樣,他們的信徒堅持不當兵,就算違反法律上的兵役法,他們也是寧願被抓去關,也不願意去當兵。

這件醫療糾紛引起醫界很大的爭議,大家在問一個問題:宗教信仰到底是要幫助人存活,或是讓人見死不救?我有一次在醫療倫理會議時,也被與會的人士問到同樣的問題。

當耶穌基督看見這個人因為手枯萎而使生活陷入困境時,所想到的就是要伸手醫治他,好使他和他的家庭重新恢復生命的盼望。但當看到許多宗教領袖圍繞在旁邊,不是來鼓勵他這樣做,而是想要抓住他醫治的動作,好控告他違背法律的禁令,或是傳承甚久的習俗禁忌。這讓耶穌基督感到相當的難過和痛心。

今天的基督教會必須好好省思這樣的問題:我們是要以慈悲憐憫的心看人生命苦難,還是要依循宗教習俗的規律?我就曾被問及這樣的問題:「牧師,可不可以捐錢給佛教團體所屬的醫院?」我反問這問我的人:「我們的基督教醫院,若是有寺廟捐錢要幫助貧困的病人,願不願意收?」我告訴這位發問的人,不要讓我們的信仰,阻礙了對生命苦難的人的愛,要記住耶穌基督所說的話:「因為,天父使太陽照好人,同樣也照壞人;降雨給行善的,也給作惡的。」(馬太福音五:45)讓我們好好品味耶穌基督這句話的意思。

 

二、群眾從各地蜂擁地來聚集在耶穌基督的身邊,因為在他的身上有生命的愛。

 

        馬可福音作者告訴我們,當耶穌基督在加利利湖邊傳揚上帝國福音信息時,有民眾自各地城鎮蜂擁地來聚集到他身邊。對於許多遠從各地來到他身邊的病人,他都一一治好他們的病。

        就像前面已經述說過的,耶穌基督醫病,也同時是在表明上帝對人生命苦難的愛,因此,那不僅僅是單純的醫療行為,而是在表明對生命苦難的一份愛,這愛,就是上帝。

        有一首我們經常唱的詩歌,歌名是《愛,使我們相聚在一起》。的確,若是沒有愛,我們不會相聚在一起,有愛的地方,會看到上帝拯救的亮光,也會使人看到生命的力量。

        真實的愛,會打破人和人之間許多的隔閡,這種隔離有來自文化、歷史、地理、政治等等的限制。德蕾莎修女所創辦的「垂死之家」就是最好的例證;她創辦的「垂死之家」,專門在幫助貧困的人民獲得生命的安寧。也因此,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到那裡去當志工。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志工,雖然彼此間有語言的隔閡,但他們還是一起付出自己的能力、知識,和愛心,讓來到「垂死之家」的窮人,在生命最後的一刻,也可以享有最珍貴的一分愛。而這分愛,打破了一切的隔閡。

        在耶穌基督的身上有愛,因此,才會有人為要讓病重的親友得到醫治,不辭辛勞地將病人連同牀鋪抬著來到耶穌基督的地方,並且設法從擁擠的人群中,拆開屋頂將這病人縋到耶穌基督的面前,祈求耶穌基督的醫治。我們也看到有許多病人,遠從各地村鎮扶持生病的親友,翻山越嶺來到耶穌基督面前,只為了要尋求耶穌基督給予的生命之愛。

        我們可以這樣了解:如果沒有愛,就算有好的醫療也是沒有用。因為真正的愛,才會使人的生命燃起希望的火花。

我很喜歡述說這則故事,就是發生在1928年於彰化基督教醫院,老蘭醫生從醫生娘身上取下四塊皮肉,移植到一位名叫周金耀病童的腿上。那次的移植手術是失敗的,但很奇妙的,是周金耀這個孩子卻因此康復了起來。就因為這次的手術,後來他的家族全部都信耶穌基督。因為他們在老蘭醫生的身上看到上帝在耶穌基督身上的愛。也因為這次的移植手術,使彰化基督教醫院從此成為中部地區大家喜歡去尋求醫治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老蘭醫生夫婦幾乎很少要人家來信耶穌基督,但卻因為他們對病人的愛,連醫院的許多醫護人員都跟著信了耶穌基督。不是他高超的醫療手術,使人信耶穌基督的救恩,而是因為他們對生命的愛。

        今天的基督教會是掛著耶穌基督為了救贖我們而死的十字架作為記號,因此,我們就必須時刻思考這件事:我們的教會是否對人類社會的苦難有愛?如果我們無法這樣做,就很難使更多人願意來相聚。

        最近媒體報導在台東市的「聖母醫院」,因為欠缺三千萬元成立財團法人,而有面臨關門的危機。這間醫院在台東已經有五十年的歷史,是一群歐洲的修女建造起來。有許多人來信給我,希望我們給這間醫院一絲絲的愛,因為這些修女已經獻上了她們所有生命的愛,在照顧後山的東部民眾。她們愛我們同胞,也讓我們來表示一下回饋她們的愛。三千萬,其實對咱台灣社會來說,並不多。只要有三千個人,每個人願意出一萬元,就可以讓這間醫院繼續在後山的地方,服務更多的咱台灣同胞。

                                               (講於2009419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