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有耳朵的,都聽吧(1)

經文:馬可福音四:191320

 

        這個撒種比喻是在教會長大的兄姊經常聽到的故事,也是耶穌基督所講比喻中,一再被傳述的比喻之一。除了在馬可福音有記載之外,這則比喻也同時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19節,以及路加福音第八章48節。若將這三處記載的經文對照來看,雖然有些差異,但大致上是相同的。

        在馬可福音第四章11節記載耶穌基督這樣說:「上帝國的奧秘已經給了你們;至於外界的人,他們所聽到的一切都是藉著比喻。」可以發現,耶穌基督所講的這個比喻,主要是在說明上帝國的意義。而上帝國的意思,是指上帝掌權的地方,或是說以上帝為中心的地方。

        福音書中可以很容易看到耶穌基督很喜歡用比喻來述說上帝國的事。耶穌基督用比喻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更容易了解,而且是「照他們所能明白的教導」(參考馬可福音四:33)。

        「比喻」,這一詞是來自希伯來文,意思是指「表象」、「肖像」、「象徵」。就如先知的文獻中,經常會看到先知們很喜歡用比喻,來作為傳遞上帝信息的方式。例如撒母耳記下第十二章14節,記載先知拿單去見大衛王,告訴他說:

 

某城有兩個人,一個富有,一個貧窮。那個有錢人有很多牛羊;那個窮人只有一隻小羊,是他買來養的。他照顧小羊,讓小羊跟自己的兒女一起長大。他把自己吃的喝的也餵一些給小羊,讓小羊睡在他懷中,像對待自己的女兒一樣。有一天,那有錢人家裏來了客人;他捨不得從自己的牲畜中殺一隻招待客人,卻把窮人家裡那隻小羊取來款待客人。

 

故事才講到這裡,大衛王就聽不下去了。他非常生氣地隨即作出了裁判,說:「我對永生上主發誓,做這事的人該死!他做出這樣殘忍的事,必須償還他所奪去的四倍。」(撒母耳記下十二:5—6)這時候,先知拿單就很不客氣地指著大衛王說:「你就是那個人!」(撒母耳記下十二:7a

類似這種用故事來傳遞上帝信息的,我們將之稱為「比喻」。要注意的是,從馬可福音的編者看來,重視耶穌基督所做的事,遠勝過記錄下耶穌基督所說的話,但這並不表示馬可福音編者對耶穌基督所說的話有所疏漏。馬可福音在描述耶穌基督所做的事,總是比較詳細。就像這個比喻,馬可福音的記載是最完整的。

再者,所謂的「比喻」,在馬可福音編者看來,就像是「隱藏式的啟示」。而所謂的「啟示」,意思是指掀開來看個清楚。也就是將原本大家不清楚的事,現在將之揭開,看個究竟。因此,當耶穌基督用比喻來教導民眾的時候,意思就是把過去聽不懂、看不清楚的事,現在都將之掀開,讓大家可以仔細瞧瞧,也可以一聽就了然、明白。

因此,若是以比較嚴謹的觀點來分析福音書中所記載有關耶穌基督所說的比喻,共計有三十四則,而其中以論及上帝國的比喻最多,計有八個,其中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就收藏了七個,另一個是在馬可福音第四章2629節,有關種子自己長大的比喻。

另外也有談及關於上帝國的「成員」,例如馬可福音第十二章112節記載有關「壞佃戶的比喻」,以及我們甚為熟悉的園主請人入葡萄園去採收葡萄的比喻(參考馬太福音二十:1—16),或是路加福音第十四章1624節,有關宴會的比喻等等,這些都是關於上帝國子民的比喻。

還有的比喻,是談及終末審判和上帝國有密切關係的比喻,例如馬太福音第廿五章113節,說到有十個少女去迎接娶親的新郎,以及同章第1430節有關主人和三個僕人的比喻等。上述這些上帝國的比喻總共多達十七個,剛好佔耶穌基督所講比喻的一半。

我們現在所讀的撒種比喻,就是有關上帝國比喻中,最膾炙人口的一則,說到撒種的結果,有三十倍、六十倍,和一百倍之多。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比喻的內容:

 

第一至九節:

耶穌又在加利利湖邊教導人。因為聚集在他周圍的群眾非常擁擠,他只好上了一條船,坐下。船在湖上,群眾沿湖岸站著。2耶穌用比喻教導他們許多事,在教導中對他們說:

3「你們留心聽啊!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4他撒的時候,有些種子落在路旁,鳥兒飛來把它們吃掉了。5有些落在淺土的石地上,種子很快就長苗,因為土壤不深,6太陽一出來,就把幼苗曬焦了,又因為根不夠深,枯乾了。7有些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把幼苗擠住了,不能結出果實。8有些種子落在好的土壤裡,長大成熟,結實纍纍,有的收成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

9耶穌又說:「有耳朵的,都聽吧!」

 

「群眾非常擁擠」,這是福音書中經常出現的句子。在前面已經讀過耶穌基督一回到迦百農的家,群眾隨即把他家門口擠滿了,連他的母親馬利亞和兄弟姊妹要進去找他都有困難。另外也有一次是記載著四個人抬著一個癱瘓者去找他,結果也是一樣,迦百農的家裡門口都被群眾擠得水瀉不通,這些人只好拆了房子的屋頂,把那位癱瘓的親友連同躺臥的褥子縋下去。就像馬可福音第三章79節所提到的,人群是來自整個巴勒斯坦地區,而不是只有加利利附近鄉鎮的民眾而已,甚至有來自外邦人居住的城市,像泰爾、西頓、約旦河東岸等地,民眾只要一聽到是耶穌基督來了,就會想盡辦法接近他。就像我在前面提起過的,這些群眾來找耶穌基督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要請求耶穌基督醫治自己或親人身上的疾病,或是為他們趕鬼,但也有人是希望聽耶穌基督傳講上帝國的信息。原因是大家總是覺得他傳講的信息很有權威,跟經學教師所傳講的不一樣(參考馬可福音一:22)。

再來,讓我們注意第1節的「又在」一詞,就可看出在馬可福音的作者筆下是認為這件在加利利湖邊的事件,跟第三章7節所記載的在加利利湖邊教導眾人、醫病、趕鬼等工作的時間似乎是相差不久。在第三章7節說耶穌基督在加利利湖邊,然後在第13節說他帶跟隨的民眾到了一座山上,第20節說他和門徒們從山上下來,就回到迦百農的家裡,醫病、趕鬼、傳講上帝國信息之後,現在接著又去「加利利湖邊」傳揚上帝國信息。這樣讀起來就像是連貫在一起的事,好像耶穌基督是馬不停蹄忙著四處去傳福音。確實,耶穌基督真的非常忙碌,難怪在第三章20節會記載說,不僅是他,連他揀選出來的十二個門徒也跟他一樣,忙到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

坦白說,我們已經無法了解當時在加利利湖邊的實況,就是人群那麼多,耶穌基督要怎樣才能安穩地坐在船上,又可以對著岸邊的人傳講上帝國信息?這很難以想像。我們現在只要幾十個人聚會,若是沒有麥克風,就無法把話講清楚,何況這是在加利利湖邊,是戶外空曠的地方。但這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因為最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人們心中對上帝國信息的渴慕,這點才是值得我們省思的地方。

2節說耶穌基督教導群眾「許多事」,可惜的是這裡並沒有說明教導那些事。我們目前可以看到的就是接下去的撒種比喻。就像路加福音在第一章1節中所說的,早期教會流傳許多有關耶穌基督的資料,但並不是所有的資料都被收藏起來。

39節是撒種的比喻。耶穌基督用四種情形,來比喻撒下去的種子的結果。而在這比喻一開始,耶穌基督就說:「你們要留心聽啊!」這句話剛好和第9節的:「有耳朵的,都聽吧!」形成對照句型。

注意聽、留心聽,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詞句。當年摩西帶著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漂流期間,他就是這樣子呼喊著:「以色列人哪,你們要留心聽!」(申命記六:4a)當他在臨終之前,也是這樣大聲呼叫說:「天哪,側耳聽我訴說;地啊,留心聽我的話。」(申命記三十二:1)他同時告訴以色列人民的長老和利未祭司們,每七年最後一年,在住棚節的歡慶節期中,一定要將上帝的法律誡命大聲朗讀給全體以色列人民聽懂,讓他們能因為聽到上帝的法律誡命,而知道怎樣遵照去行(參考申命記三十一:10—12)。

另外一點要注意的是,當猶太人在說「注意聽」這句話的時候,就像咱台灣人在說的「聽從」之意。意思就是這不可只停留在聽而已,而是要思考怎樣將所聽到的,付諸實際行動,這才是他們所謂「注意聽」的意思。

4節是撒種下去的第一種情形。

耶穌基督說這個撒種的人出去撒種時,竟然有的種子會被撒到「路旁」去,這是怎麼一回事?真奇怪,我們需要回到巴勒斯坦地方的農家去了解,才會明白為甚麼會出現這種情形。

在巴勒斯坦,大多是旱田,跟台灣的水田很不一樣;過去台灣人在還沒有推動機械式播種以前,都是先整理幾塊小土丘作撒種之用。然後,等這些種子長出秧苗到大約八、九寸高時,再取這些秧苗去種。現在因為有機械可代替人工播種,因此,撒種的方式就改變了。台灣的農夫會向專門培育秧苗的苗圃園去購買秧苗,而這些苗圃園會用大約是一尺長、兩尺寬、五寸高的小木板盒,裡面裝滿著肥沃泥土,作為培育秧苗之用,然後將稻種撒在每個木板盒中。等到這些秧苗長大到大約七、八寸時,就像一塊塊小片的綠色地毯,將之放在插秧機上這樣就可以播種了。這是目前台灣很普遍的農村景色。

在巴勒斯坦是旱田,且是種小麥與大麥。因為是旱田,所以不需要有高高的田埂來擋水或蓄水。因此,田和田之間,會有小道路可走,這些小道也就是區隔不同地主的記號。且因為是旱田,所以他們不是用插秧苗,而是直接撒種子到田裡。

再者,他們也不是用人的手拿著種子來撒,一般都會將種子裝在兩個袋子中。這兩個袋子的底下角落處剪開一個洞,然後將之綁起來。兩個袋子就跨著放在驢子的臀部上。然後農夫會牽著驢子走入麥田裡,這時,就將裝種子的袋子底下剪開的角,把繩子打開,這樣種子就會主動落出來。可是因為是放在驢子的臀部,因此,當驢子走起路來,就會將兩個袋子甩來甩去,而袋子中的麥種就被甩到田裡,有的會被甩到很遠的田邊道路。

路旁,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田埂,是田和田之間的界線,也是農夫和牛、驢在走的道路。因此,路加福音第八章5節就說,這些撒在路旁的種子,有的會「被人踐踏」,這是因為農夫牽著牛、驢走過而踩到。而落在這種地方的種子,最容易被喜歡吃麥子的鳥兒發現,很快就會被吃掉。

56節,是第二種撒下去的情形,耶穌基督說這是將種子撒落在「淺土的石地上」。

在台灣,每當要播種之前,農夫一定會用些時間去整理田地。台灣也有一些田地是淺土的,這種淺土的田,在整理的時候,就需要填土。因此,我們會看到每當農家開墾出一塊新田地後,通常都會去向人家買土。台灣就有一句俗語說:「窮田夯吸水。」(Sàn chhân gâu suh chúi)意思就是農地的土層若是太薄,蓄水的效果就欠佳,會消耗更多水。這樣的田,發育起來的稻穗,收成的效果通常都不會很好,原因是欠缺水源的滋潤。

由於農家都會很認真整理土地,土淺的,除了會買新的沃土來填滿外,也會在整地的過程中,一面將小石頭撿拾丟棄,或是當作修築田埂的材料。因此,在咱台灣比較看不到「淺土的石地」。

但在巴勒斯坦就不是這樣子了;當地的人是每七年才會徹底整一次田地,平時是不會這樣做。再者,因為是旱田,所以土地上有小石塊他們一眼就會看見,不會打赤腳故意走上去,會從旁邊走過。因此,腳底受傷的機會也不大。但是水田可就不是這樣了,小石頭在泥沼水田裡看不見,若腳底不小心踩到了,很容易受傷。因此,把小石子撿拾起來,可說是整理水田非常重要的工作。

但土淺的地,不論是旱田或是水田,都會有相同的結果,是種子的根無法深入地裡去,這樣,很容易在種下去的麥子還沒有長大之前,就會先倒下了,更不用說要結實長穗。而麥梗因為沒有深根,不但長不高,也不會強壯,只要稍微結穗,就會隨即倒穗。就算有結穗,結出來的穗粒,也不會飽穗。這就是第6節這裡所提到的,這樣的苗栽很容易枯乾。

7節是第三種情形。

耶穌基督提到撒下去的種子是落在「荊棘」中。這裡所謂的「荊棘」,是指草叢。會有草叢,是因為沒有除草。

在台灣農村的田園裡,我們經常會看到農夫們下田去做除草的工作,田埂邊的草,也會用鐮刀割草,而田裡稻穗中的雜草,就會小心翼翼地趴在水田裡仔細地去除。

但在巴勒斯坦,是每當安息年來臨的時候,在要播下新種子之前,才會進行翻地、整地等工作,而安息年是每七年一次。換句話說,在前六年期間,田地中長出來的草堆,就讓它持續長大,結果就變成了一堆草叢,也就是耶穌基督在這裡所提到的荊棘。撒在這樣的地方,根本就不可能存活,一者沒有,或是甚少有陽光,再者,就是缺少甘露滋潤,與涼風吹拂,這樣的種子,根本就長不起來,能長出「幼苗」已屬不易了。

8節是第四種撒在好的土壤裡的種子,其發展起來的情形。

這節也是整個比喻的中心。若將這節對照前面三種撒種的情況,就會看到明顯的差別,在這裡,耶穌基督特別用三種數字來說明撒在好土地上的種子,不但沒有像前面撒在「路旁」、「淺土的石地上」,以及撒在「荊棘中」的那樣,連想要成長都有困難,撒在好的土地上的種子,不但可以長得非常好,而且還可以結實纍纍,有三十倍、六十倍,甚至可以達到一百倍這樣多。換句話說,前面三種狀況都是屬於失敗的,唯一成功的,就是這第四種撒在好土地上的種子,而其所得到的果實,比起前面三種失敗的,要多出很多,甚至是多到足夠勝過前面所有的失敗。

在猶太文化中,數字是一種遊戲,這很可能是受到巴勒斯坦地方文化的影響。聖經中經常會看到數字,其中很重要的數字是「七」,含有「神聖」、「祝福」的意思。

現在這些撒在好的土地上的種子,成長起來有多達「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等,這些數目都是「五」、「十」的倍數。而「五」、「十」等數字,所表達的意思是「圓滿」、「滿足」、「完美」。「一百倍」正好是說明「最完美」之意。

 

第十三至二十節:

13耶穌又問他們:「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那麼,你們怎能明白其他的比喻呢?14撒種的人撒的是上帝的信息。15有些人好像落在路旁的種子;他們一聽了信息,撒但立刻來了,把撒在他們心裡的信息奪走。16另有些人好像落在石地上的種子;他們一聽了信息立刻樂意接受,17可是信息在他們心裡扎根不深,不能持久,一旦為了信息遭遇患難或迫害,立刻放棄。18再有些人好像撒在荊棘中的種子;他們聽了信息,19可是生活在憂慮、財富的誘惑,以及其他各種慾望紛紛而來,窒息了這信息的生機,無法結出果實。20但是,有些人好像撒在好土壤裡的種子;他們聽了信息,領受了,並結出果實,有的收成三十倍,有的六十倍,有的一百倍。」

 

依據第四章33節的說法,耶穌基督用比喻來教導民眾,是要讓民眾更清楚他的教導。因此,耶穌基督的比喻有個特色,就是喜歡舉出生活中的現象當作比喻的教材。例如我們現在所讀的這段撒種的比喻,對當時的猶太人來說,確實是在每天田園生活中親身的體驗,要不,就是經常出現在他們眼前的農家耕種景色,對當時的民眾來說,一點也不陌生。

既然這樣,為甚麼有人會來問耶穌基督有關他講述的這比喻之意呢?其實,這段經文正好反應出早期教會,福音傳到外邦地區去,或是有些是從外地回到耶路撒冷的信徒,他們參加了基督徒信仰團契的聚會時,所遇到的實況,那就是他們確實聽使徒們在傳講耶穌基督的教導,提到許多比喻,這是其中的一則比喻,但他們聽了之後,了解上有困難,才會頻頻地詢問關於這些比喻的意義。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段經文應該不會是耶穌基督親自講的信息,而是出自早期教會的門徒對耶穌基督撒種比喻所作之解說。這就像我們今天對聖經中的許多經文也有看不懂之處,一樣會頻頻地詢問牧師、傳道者,或是去查考相關的參考書。因為我們的時代和聖經的背景,相差時間少說也有二千年以上,這麼長的時間距離,加上生活的環境已經有很大的變遷,想要真確地了解確實是有困難。

從第13節可看出第1420節的經文,並不是接續第39節的比喻,而是以第39節的比喻作為一個基礎,來說明信徒在耶穌基督的教導上,不只是聽不懂這個比喻所要傳遞信息的教訓,而是還有其它的比喻,他們也是同樣無法理解。

14節是先說明了撒種,就是傳遞上帝的信息。請注意,這是在傳遞上帝的信息,而不是人所講的話語。這也是為甚麼我一再強調傳道者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傳講上帝的道,而不是要講人生哲學。

再者,今天的基督教會也經常會將傳福音,或是舉辦與傳福音相關的事工,都當作是「撒福音的種子」一樣。例如我們每年暑假舉辦快樂兒童營,就是在撒福音種子。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也特別提到這個觀念,他說自己就是僕人,奉主人的命令去栽種,另外有的人奉命去澆灌,但栽種的人或是澆灌的人,都不算甚麼,因為真正能使種子、樹木長大的是上帝(參考哥林多前書三:5—8)。

而在第1420節這段解釋比喻的經文提到幾個影響撒種結果的力量:

一是撒但(第15節)。我一再說過,撒但、魔鬼就是一股要把人拉開,不要聽從上帝的旨意、命令、話語的力量。是在阻礙人接近上帝救恩的絆腳石。因此,撒在路旁的種子,很快就被飛鳥吃掉,或是被人踐踏而破碎,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種。這裡解釋撒但的工作,就像飛鳥,隨時在尋找可下手的對象。或是在不注意的當中,將撒在路旁的種子給踩碎了一樣。

二是患難、迫害對種子成長所帶來的威脅(第16節)。馬可福音是寫在主後第65年左右,而這個年代剛好是羅馬帝國的政府,開始積極強力地迫害基督徒,且這項政策是出自羅馬皇帝的手,用殘酷手段對待逮捕到的基督徒(參考使徒行傳十二:1—3)。很多人因為受不了迫害,只好放棄原本所信從的福音信息。這就像撒在淺土石地上的種子一樣,因為根很淺,遇到了迫害、困境,就將信仰給放棄了。

三是生活的憂慮、財富的誘惑、各種慾望等(第19節)。這是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體驗到的實際經驗。我們信了耶穌基督之後,一樣會有掛慮、憂愁纏繞,例如我們會掛慮孩子的事,也會擔憂事業、工作的問題,以及身體的健康,或是因為疾病所帶來的各種痛苦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就會遇到的。

路加福音第十二章1620節,記載耶穌基督所說的一則比喻,提到有一個財主在想要用最好的方法保存他所累積的龐大財富,好使自己未來的生活無後顧之憂。結果適得其反,因為他忘記了生命的主宰是上帝。

今年受難週之前我寫了《為甚麼是我》這本書,很多接到這本書的人都跟我說:「牧師,你寫的正是我想要問你的問題。」其實,這本書就是在回答這幾年來信徒經常問我的問題。會有「為甚麼是我?」這樣的問題出現,就是因為有很多人在生命的旅程中,遇到了困境而產生信仰上的疑問。我比較不害怕信仰上有疑問,我比較擔憂的是信徒在沒有找到答案時,就離棄了信仰,拒絕把生命付託在上帝手中。

四是聽到福音信息之後,確實領受了,且結出果實,而且結實纍纍(第20節)。就像經文所說的,有三十倍、六十倍,甚至是一百倍之多的成果,是因為種子被撒在好的土地上。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上帝所賞賜的恩典,都是最美好的,就像肥沃的土地一樣。因此,我們要存感恩的心來回應上帝的愛。

 

當耶穌基督說種子撒在好的土壤裡,就會成長出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時,很多人就會想要問:這樣的土地在哪裡?

我們可以先這樣了解:好的土地也需要有幾個基本要件:

其一是土地肥沃。土地要肥沃,可以有先天的,這是上帝所賞賜的。我很清楚記得在一九六○年代,當台灣開始派出農耕隊到非洲許多國家協助農業耕作時,就很驚訝在非洲許多地方,土地非常肥沃,令農耕隊的隊員大開眼界。他們帶了台灣的南瓜種子去種,竟然長出達三十公斤重的大南瓜。也有的農耕隊傳回更令人難以相信的消息,說他們種出一粒重達三十斤高麗菜。當初收成時,他們拍回來的相片,是那些非洲的婦女頭上頂著切成半粒的南瓜或是高麗菜,然後一面走一面開懷的笑著。這些農耕隊員說,那裡的土地簡直是像「黑煤炭」一樣,非常肥沃。

但我們不要忘記,肥沃的土地也是需要相配的要件,那就是陽光、雨水,和風。而這些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我們人的能力不能造出陽光,也無法造出雨水,雖然我們的科技有所謂的「人造雨」,但是效果依舊有限。風,這是非常重要的要件,也是來自上帝的賞賜。

其二是肥沃的土地,也需要持續不斷地維護,這就需要經常給予添加肥料、施肥,好使土地不會因年久之後,逐漸貧瘠。

舊約聖經告訴我們,當上帝要摩西去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時,就是應允要賞賜奶與蜜這樣肥沃的土地給他們。雖然巴勒斯坦的地方雨水不多,雨季也很短,但卻會有甘露從山上流下來(參考詩篇一三三:3)。上帝既然要帶領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且告訴他們那是一塊「流奶與蜜」的美好土地,就是在告訴以色列人民,所有來自上帝的賞賜,都是最好的。因此,我們要有這樣的了解: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塊美好的土地,因為在上帝面前,每個生命都是珍貴的。但這珍貴的生命,需要好好保護,就像肥沃的土地也需要好好施肥、管理一樣。

前不久,我介紹過大家閱讀《寧可缺手‧但無缺憾》這本書,這是德國萊納‧施密特(Rainer Schmidt)牧師所寫的,是關於生命與人類尊嚴的一本好書。在這本書中,他很清楚地在描述自己身體上雖然有嚴重的缺陷,但他並沒有因此就把自己當作有缺陷的人,反而因為認真、努力奮鬥,終於成為殘奧桌球賽的金牌得主。在這本書中,他認為人的身體有缺陷並不是真正的問題,因為每個生命都是上帝奇妙的賞賜,上帝在每個生命中有特別的旨意。他認為只要我們用心去看待,用愛去耕耘,我們的生命就會發出明亮的光芒。

 

二、肥沃、美好的土壤,也需要用心去耕耘,才能使種子長出好的成果。

 

當我們聽到耶穌基督說種子撒在好的土壤裡,可以成長出三十倍、六十倍、一百倍等成果出來時,我們很快就會想要知道,甚麼是好的土地?或是說,甚麼樣的情形之下,可以獲得好的土地?其實,我們應該這樣想,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上帝所賞賜的土地是肥沃的,但卻需要我們時時刻刻用心去整理。若是沒有整理,很快就會生出荊棘,對撒下去的種子也會造成極大的阻礙。

創世記第一章28節說,上帝將整個宇宙萬物都造好了之後造人,為的是要讓人來「管理」整個受造之物。然後在第二章15節,上帝造了一座非常美麗的伊甸園,讓人和所有的一切受造物都住在伊甸園中。伊甸園實在是非常美好的園地,但極其美麗的伊甸園並不是要讓人每天遊山玩水的,也不是每天都可以無所事事地睡到自然醒,而是要人在伊甸園裡努力「耕種」,這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沒有善盡「管理」的責任,就會出亂子;沒有好的「耕種」,就算非常美麗的伊甸園,也會逐漸荒廢。

我們的信仰也是這樣,我們每個人的心就像一塊田地般,我們稱之為「心田」。當我們出生之後,這塊心田透過家庭的長輩、父母、親人等給予澆灌,從小孩上主日學開始,心田開始有了施肥、除草,直到長大,都需要無時無刻地給與整理。我經常感到哀傷的,是有的教會在兒童主日學的工作上荒廢了,有的教會是在青少年信仰功課上疏忽,而我們教會則是在青年的工作上一直沒有出力耕耘,這些都會讓原本上帝賞賜的肥沃心田逐漸荒廢掉。

來咱教會牧會迄今已經有十二年時間,這十二年來,我一直提醒並邀請大家來參加查經班,跟著我查經,就是在耕耘上帝賞賜給我們的心田,當我們得到上帝的信息時,才不會給撒但留下侵襲的空隙,也不會因為面臨各樣的試探、誘惑、困擾,使我們離棄上帝的信息,反而會因為遇到各樣的試煉,使我們的信仰靈命更為堅定,而成為一塊真正美好、肥沃的土地。

上帝的話語就是最好的肥料,若是沒有上帝的話語在我們生命中,就算是肥沃的土地,也會逐漸貧瘠下去;若是沒有好好耕耘,有最美好的土地,也會因雜草叢生,而導致撒下去的種子無法深根在土地裡,然後發苗成長起來。當我們在傳承約翰‧加爾文所說的:教會是奠基在聖經話語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更用心來學習明白上帝的話語,好使我們的心田更美好,成為一塊肥沃的土地。

                                        (講於200953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