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五餅二魚的神蹟

經文:馬可福音六:3356

 

        五餅二魚的神蹟,在新約四本福音書中,是唯一共同記載的一件神蹟,除了現在所讀馬可福音第六章3344節外,也同時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十四章1321節;路加福音第九章1017節;約翰福音第六章113節。雖然都有記載,但若是仔細對照一下經文,就會發現是有些差異。

        馬太福音可說是四本福音書中記載這件神蹟最簡易的,這跟作者傾向匯集耶穌基督的言論,比較不重視耶穌基督所行的神蹟奇事有關。而且馬太福音並沒有記載眾人吃剩下的是甚麼,但作者特別指出參與享受這次盛宴的,是「除了婦女和孩子」,而不是只說「男人就有五千」。作者會這樣強調「婦女和孩子」不計算在內,當然是跟猶太人對女性和小孩的態度有關。

        路加福音特別強調是「十二使徒」來告訴耶穌基督,請他允許他們將民眾散開,好讓民眾各自去找吃的東西,理由是當地「很偏僻」,就算他們想替民眾解決食物的問題也有困難。其它的資料都和馬可福音的資料相同。

        約翰福音可說是四本福音書中,對這件神蹟的記載最特別的,作者提到門徒對耶穌基督說他們有「五個大麥餅和二條魚」,而這原來是一個小孩提供的,且帶這個小孩來見耶穌基督的,是安得烈。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特別指出這五個餅是「大麥餅」,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大麥通常是用來當作家禽動物的飼料,一般人很少食用,除非家裡貧窮,這很像早期台灣社會,一般家庭不吃蕃薯籤煮的飯,因為那是要煮來餵豬等家畜的食物。可能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吧,約翰福音在這件神蹟的結束,說剩下的只有「五個餅的碎塊」,魚的碎塊似乎都吃完了,這跟馬可福音說剩下有「餅和魚」的碎塊,很不一樣。

再者,依照民數記第五章的記載,丈夫懷疑妻子不貞,且請求祭司審判時,需要用大麥粉作獻祭之物,但這種大麥粉不可以加上香料,更不能帶上祭壇作為獻祭用品。

另外,約翰福音對於這件吃的事,並不是像前三本福音書所記載的,是門徒來請求耶穌基督散開群眾,但是耶穌基督看到民眾那樣多,就主動來對門徒腓力詢問說:「我們到哪裡去買食物,好讓這些人都吃飽呢?」(約翰福音六:5約翰福音的作者說,耶穌基督之所以會這樣問腓力,主要是在「試驗腓力」。但為甚麼耶穌基督要試驗他?我們不知道。只知道腓力是很清楚地告訴耶穌基督:「就是花兩百塊銀子去買餅也不夠每人吃一小塊!」(約翰福音六:7

四本福音書記載共之處,就是在人數方面的統計,一者單是男人就有「五千」。再者,剩下的食物都裝滿了「十二個籃子」。第三,耶穌拿起餅和魚,獻上感謝之後,才分給民眾。

 

第三十三至三十四節:

33可是,好些人看見他們離開,立刻認出他們。群眾就從各城鎮出來,爭先恐後地趕路,比耶穌和門徒先到了那地方。34耶穌一登岸,看見這一大群人,動了惻隱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群。他開始教導他們許多事。

 

福音書作者經常提到每當耶穌基督到一個地方,總是會有許多民眾蜂擁而來聚集在他身邊,就像第5356節所說的,民眾總是抓住機會,希望耶穌基督醫治他們或親人的病。但耶穌基督總是沒有忘記,他到世界上來的主要目的,是要傳揚上帝國的信息,而不是在醫病、趕鬼(參考一:35—39)。

其實,人群擁擠到耶穌基督的身邊,尤其是這裡說群眾從各城鎮「爭先恐後」地趕路,要趕去他們聽說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會落腳之地。他們想要比耶穌基督和門徒們先到,是為了甚麼緣故,確實無法知悉。但想要找個比較可以接近耶穌基督的地方,一定可以想像得出來,因為喜歡聽他傳講上帝國信息的人很多,若距離遠,恐怕聽不清楚。

34節說耶穌基督看到民眾這樣熱心想要聽他傳講上帝國的信息,就甚為感動。作者在這裡形容耶穌基督是「動了惻隱的心」,這句話和在第一章41節的記載,耶穌基督看見一個患了痲瘋病的人,排除困難來到他面前跪下來求耶穌基督醫治時,就「動了惻隱之心」所用的句子完全相同。這句「動了惻隱之心」的話,也可說是整本聖經的中心信息,因為這句話說出了上帝看見人的生命在罪惡中受苦,祂就生出憐憫的心,並進而展開一連串的救贖行動,因此,才會將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差遣到世界上來。

作者說耶穌基督會「動了惻隱的心」,是因為看見這些群眾好像「沒有牧人的羊群」一樣。這表明了一件重要的事:傳講上帝國的信息的人太少,人的心靈才會如此飢渴。這也是馬太福音第九章3538節所記載的,耶穌基督周遊各市鎮鄉村,當他看見許多民眾圍繞在他身邊,就動了「惻隱之心」一樣,「因為他們孤苦無助,像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於是,他決定差派十二個使徒出去傳揚上帝國的信息。馬可福音作者在這裡說耶穌基督「教導他們許多事」,意思是指耶穌基督告訴民眾許多有關上帝國的信息,因為這就是他到世界上來的主要目的。

 

第三十五至四十四節:

35傍晚的時候,門徒來見他,對他說:「天晚了,這裡又是偏僻的地方,36請叫大家散開,讓他們自己到附近村莊買食物吃。」

37耶穌說:「你們給他們吃吧。」

他們問:「你要我們去買兩百塊銀子的餅來給他們吃嗎?」

38耶穌對他們說:「去看看你們一共有多少個餅?」

他們查過後說:「五個餅和兩條魚。」

39耶穌吩咐門徒叫群眾一組一組地坐在青草地上。40大家坐下來,有一百個人一組的,有五十個人一組的。41耶穌拿起五個餅和兩條魚,舉目望天,感謝上帝,然後擘開餅,遞給門徒,門徒就分給大家。同樣,他把兩條魚也分了。42大家都吃,而且都吃飽了。43門徒把剩下的餅和魚裝滿了十二個籃子。44吃飽的人數,男人就有五千。

 

就像前面已經說過的,前三本福音書都記載是門徒來跟耶穌基督說,要將民眾給遣散,因為一:時間已經是傍晚時分,也該散場了。若不趕緊散場,天一暗下來,民眾要回去可能也會有安全上的問題;二是民眾太多,第44節說「男人就有五千」,這樣,若是加上婦女、小孩,人數必然更多。要準備這麼多人吃飯,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且是臨時的,並不是事先知道會有這麼多人聚集在一起。但約翰福音的記載,是耶穌基督主動來找門徒腓力,想要準備食物給這些群眾吃,這點讓腓力感到相當為難。

37節,耶穌基督在他門徒提議要遣散民眾時,竟然回答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很快就提出了困難,他們說身上只有「兩百塊銀子」,是否要用全部的錢買食物回來?這兩百塊銀子,只有馬可和約翰兩本福音書提供這資料。而約翰福音更清楚地表示:「就是花兩百塊銀子去買餅也不夠每人吃一小塊!」

以當時每天的工資一塊銀子,可提供一家六口一天食物所需。這樣,兩百塊銀子也僅能提供三千六百個人吃一餐。而現場不計算婦女和孩子,單單男人就有五千。若是加上婦女和小孩,人數保守估計至少也會超過八千人。難怪門徒會對耶穌基督說,確實很困難。

於是耶穌基督要他們查查看,有多少個「餅」?

「餅」,這是聖經時代猶太人外出時,身上必備的食物。他們很怕若是身上沒有帶餅,旅途中肚子餓時,萬一找不到商家,就需要向外邦人購買食物,這樣會讓他們覺得吃到不潔淨的食物。因此,他們只要是外出,通常身上都會背著一個今天所謂的「隨身包」,用來裝餅,也會在隨身包內放著一片羊皮,上面刻寫著必須背誦的經文,這種經文又稱之為「示瑪」(Thema),例如申命記第六章49節、申命記第五章621節等。這樣,每當他們伸手進入包袋中拿食物出來吃,就會摸到這張羊皮,也會記得要先讀、背誦一次,之後才吃。

再來,注意一下「五個餅和兩條魚」,這兩樣東西加起來剛好是「七」,而「七」在聖經中的意思又很特別,說明這是完美之意。

另外,早期教會就是用「魚」代表著基督徒的信仰團契。迄今,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基督徒也會在車子後面的行李箱蓋上,鑲著一隻魚作記號,表明他是基督徒。這「魚」用來表明「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是我們的救主」

初代教會迫害頻繁,許多基督徒被抓。因此,他們就用「魚」作記號表示聚會的地方,只要是耶穌基督的信徒,就會明白。因為要預防羅馬政府發現他們聚會而有被抓入監牢的危險。這很像今天中國的地下教會一樣,聚會的地點經常更改。主要是要避免被公安人員發現遭到逮捕。

這樣,我們又看到「五個餅和兩條魚」所表示的意義,其實是很特別的。它已經在隱喻著當時基督徒是個完美的信仰團契,且是有上帝賜福的信仰家庭,所帶出來的「生命糧食」,足夠任何一個參與聚會的人都飽食,不會像沒有牧人的羊群一樣,心靈永遠是飢渴、不滿足。

前面已經有提起過的,是約翰福音在第六章89節所提到的,耶穌基督的門徒安得烈,就在門徒去查看有多少餅時,他帶來一個小孩,並且告訴耶穌基督說這個孩子有「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若是約翰福音所提供的資料正確,那麼,耶穌基督門徒回答耶穌基督說他們已經查到有「五個餅和兩條魚」,應該就是這個小孩子帶來的。這樣,我們又看到一個很特別的鏡頭,當門徒去查看有誰帶食物出來時,就只有查到這個小孩子向門徒們說他有帶「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並沒有其他的人表示也有帶食物來,這豈不是很奇怪嗎?應該很多人都有帶食物(餅)才對啊,這是一件很值得深思的事。

再者,若以約翰福音的資料來看,這個小孩帶來的五個餅,是「大麥餅」,通常是當作家禽動物的飼料,除非貧困人家,才會食用大麥粉製成的餅。這樣,這個小孩隨身攜帶「大麥餅」,就可讓我們看出他的家庭背景可能是貧窮、困苦的。但他卻願意拿出來與大家分享。若是貧窮的人願意跟人家分享,那有錢的人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3940節,這兩節讓我們看到耶穌基督確實是一個很會組織的傳道者,他要門徒把民眾分成「一百個人一組」,也有「五十個人一組」,這很像葉特羅對摩西的建議一樣(參考出埃及記十八:2124—25),耶穌基督不僅會傳講上帝國的信息,讓大家聽了感到驚奇,他也會組織民眾,讓聽眾很有秩序的聽他講道、分享食物。這也讓當時的民眾在耶穌基督的身上,看到以色列人民在上帝僕人摩西帶領之下,出埃及的像。馬可福音在編撰上就有這樣的用意。

41節,耶穌基督拿起五個餅和兩條魚,然後他舉目望天,感謝上帝的賞賜。我們要注意的是地點在荒郊野外之處,有食物,就該感謝,即使這五個餅是用大麥粉製成的,也是很值得感謝。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有得吃,就該感謝上帝一樣。就像吃嗎哪一樣,已經不是好吃不好吃的問題,而是有得吃,不會餓,這才是重點。

再者,我們若將這「偏僻的地方」,帶回到以色列人民出埃及進入曠野來看,就會清楚知道上帝從天上降下嗎哪的意義了。因為「偏僻的地方」或是曠野,都是沒有東西可吃的地方。現在只有找到「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要怎樣讓所有參與且數目超過五千的民眾都能吃飽?除了上帝外,那實在不是用人的辦法可以解決的。就算當時門徒可以找到更多的錢,也不一定臨時能找到商家,且可以買到足夠的餅給那樣多的民眾吃到飽。除非他們是有事先預備。

同樣的,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期間,要到哪裡去找足夠單單滿二十歲以上的男人,就有多達六十萬三千五百五十人(參考出埃及記三十八:26—27)吃四十年的食物?是長達四十年之久,而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啊!除了上帝以外,真的是沒有任何人有這樣的能力可以完成這件事。上帝伸手顯出大能,祂從天上降下嗎哪,足足讓全部以色列人民在曠野漂流的四十年間,都沒有餓過任何一次,一直到他們進入迦南地,吃到當地土產之後,才停止降下嗎哪(參考約書亞記五:10—11)。從這裡可以學習到一個重要的功課,在上帝賜福之下,最微小的一件事,也將會變成最偉大的成果。相對的,若是沒有上帝的賜福,所有人間看為偉大的事,也將會很快就消失,巴別塔的故事(參考創世記十一:1—9)正好說明這個信念。

當耶穌基督拿起那「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祈禱感謝上帝賞賜之後,隨即叫門徒拿去分發給民眾。很奇怪的結果出現了,第42節說:「大家都吃,而且都吃飽了。」會這樣?這豈是可能的事?但想想看,上帝在曠野之處,用嗎哪餵飽人數超過兩百萬的以色列人民長達四十年。因此,有上帝賜福,就會有生命的力量;有上帝賜福,生命就會經歷到奇妙的神蹟。

稍微注意一下這裡,就是大家不但飽食了一餐,而且是還有剩下的「餅和魚」,且是裝滿了「十二籃」。我們看到「十二」這個數字,很快就會想到以色列十二支派。作者已經在說明一個隱喻:有上帝賜福,即使最卑微的大麥餅,也足夠讓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如同以色列十二支派),都會得到上帝賞賜生命糧食的恩典一樣。就像耶穌基督所說的:「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裡來的,永遠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翰福音六:35就像上帝在曠野用嗎哪餵養以色列十二支派。

另外一點,這裡的「籃」,所用的字和第八章9節所用的字不同;這裡所用的「籃」一字,是「kophinon」,也就是前面所提過的,猶太人平時出門所帶的隨身包。因此,這種「籃」子不會很大,體積小小的。而在馬可福音第八章9節所用的「籃」字,希臘文是用「apuridas」,這是羅馬人在用的大籃子,足夠讓一個人坐在裡面(參考使徒行傳九:25)。

 

第四十五至五十二節:

45這事以後,耶穌立刻催他的門徒上船,先到對岸的伯賽大去,等他遣散群眾。46他送走了他們就上山禱告。47傍晚時分,船已經開到湖中,耶穌還自己一個人留在岸上。48他看見門徒搖船非常辛苦,因為船逆著風走。天快亮的時候,耶穌在湖上朝著他們走來,想要從他們旁邊走過去。49他們看見他在水上走,以為是鬼魂,就都驚喊起來;50因為他們看見他,都非常驚慌。

耶穌立刻對他們說:「放心吧,是我,不要怕!」51於是他上了船,和他們在一起,風就停了。他們又驚奇又困惑,52因為還沒有了解分餅這件事的意義;他們的思想遲鈍。

 

奇怪,有這樣多人在現場看見這個神蹟奇事,對耶穌基督來說,豈不正是可以好好利用的一個難得機會?為甚麼耶穌基督要趕緊催促他的門徒離開,然後將群眾遣散?想想看,若是耶穌基督要把這些民眾聚起來做件特別運動,應該是個很好的機會,不是嗎?在前三本福音書都看不出這件事的背景,但約翰福音第六章1415節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原因。該處經文這樣說:

 

「大家看見耶穌所行的神蹟,就說:『這個人一定是那要到世上來的先知!』耶穌知道他們要拉住他,強迫他作王,又獨自避到山上去了。」

 

看,原來是因為當時群眾看到耶穌基督所行這件奇妙神蹟,很可能就想起摩西在曠野祈求上帝從天降下糧食一樣,他們在耶穌基督的身上,似乎看到了摩西影像的再現,因此,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想要「強迫」耶穌基督作他們的王。這時候的耶穌基督如果真有政治野心,想要取得王位,這就是個大好機會,只要他大聲一呼,就可讓所有的猶太人連結起來反抗羅馬帝國統治。但耶穌基督並沒有這樣,他避開民眾,馬可福音這裡說,他獨自一人到山上去向上帝禱告。

民眾的掌聲、驚嘆聲往往會使人陷入迷惑,降生到世界上來成為人的耶穌基督,聽到民眾這種掌聲,就如同聽到魔鬼在呼叫的聲音一樣,若是稍微不注意,很容易使人忘記了自己是誰,因此,禱告,正好可以使人回到人的樣式。這也是我一再強調的,當人知道用敬虔之心祈禱時,就表示這個人的心中很清楚自己就是人。當人知道自己是人時,就會知道自己的軟弱、有限,需要上帝的扶持、幫助。

因為前面大聚會已經是傍晚的時分,等到大家都飽食一餐之後,天色就黯淡了下來。這時候,耶穌基督才要去和他的門徒會合。

馬可福音在第四章3541節,曾記載也是夜晚時分,耶穌基督和門徒一起搭船,沒有想到船行到湖中間的時候,突然起了大風浪,水灌進了船裡,船幾乎就要沉下去,醒過來的耶穌基督不但平定了風,也止住了浪的吹襲。在那次神蹟中,我說明過猶太人對大水、海的觀念,認為那是鬼魂、邪靈等邪惡力量聚集、生活的地方。耶穌基督能夠止住風浪,正好表示他的能力可以控制整個宇宙和受造萬物。

現在又是一次夜晚搭船,這次是門徒在行船中遇到了逆風,這確實是很辛苦的一件事。因為當時的船要用船槳來划,而逆風划船前進可想而知那種辛苦比平時是加倍的多。這裡馬可福音說耶穌基督在水面上行走,「想要從他們旁邊走過去」,這句話也可以說耶穌基督想要趕過去「和他們在一起」,意思是耶穌基督想要跟上他門徒的船。問題是:此時此刻,是在夜晚,因為船走得很慢,天都快亮了,門徒一定划到很累,就在這個時候,突然看見耶穌基督走在水面上,天是濛濛的,光線不是很好。他們必定看不清楚,只看見一個人影,能夠走在水面上,第一個反應,就是看到「鬼魂」,嚇得半死,且都驚叫起來。

為甚麼耶穌基督能夠走在水面上?很多人喜歡問這樣的問題,但卻不是我們能夠回答的問題。有許多神蹟的記事,並不是我們用理性可以明白的,那只能說是上帝創造的奧秘,就好像我們在看整個宇宙萬物的現象一樣,想要用人的理性來解釋,會發現人的了解相當有限。別的不說,單單說人對自己身體的了解,即使是在現代生物醫學科技非常發達的時代,還是相當有限。

耶穌基督看見門徒驚嚇到大叫,他就趕緊告訴他們,不是他們看見鬼魂,而是耶穌基督顯現神蹟在他們面前。就像在第四章3541節耶穌基督平定風浪的神蹟一樣,這次耶穌基督再次讓風平定下來,使逆風止住,這樣,門徒就可以更快划船到岸邊。福音書作者很喜歡用這種方式來表達一個信念:當生命遇到困境時,有耶穌基督在身邊,就不用害怕,只要是活在耶穌基督裡,都將重新獲得力量而得以解決生命的困境。

很有意思的是,馬可福音作者用「他們的思想遲鈍」這句話,來形容這些門徒對耶穌基督的認識非常陌生。不僅在這裡說了一次,馬可福音在第八章17節再次說了一次。說明耶穌基督的門徒跟隨他四處去傳福音,並且親眼看見他醫病趕鬼,但對耶穌基督的認識卻還是很少。

 

第五十三至五十六節:

53他們渡過了湖,在革尼撒勒靠岸,把船拴好。54他們一從船上出來,群眾立刻認出耶穌。55於是他們走遍那地方,聽到耶穌在哪裡,就把患病的人用褥子抬到他那裡。56耶穌無論到鄉下,到城裡,或是到村莊去,群眾都把病人放在街市上,要求耶穌讓病人僅僅摸一摸他外袍的衣角;所有摸着的人都得醫治。

 

這段經文跟第一章3234節、第三章712節等經文所記載的相類似,都在說明耶穌基督透過他特別的能力,醫治好許多病人,且這種醫治是只要摸到他的衣裳,就會有能力從他身上出來,使病人得到痊癒,這種情形在那位患血漏病長達十二年的婦人身上早已經得到證實(參考五:28—29)。

        在這段經文中提到一個地方是革尼撒勒,這是在加利利湖的西北岸,而在第六章45節,則是說他們上岸的地方是伯賽大,這是加利利湖的北面,因此,兩個城鎮有一段不算短的距離。怎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很可能是作者在地理環境上並沒有很清楚。但也可能這是不同資料,編撰在一起,讀起來好像是連貫的,才會有這樣的問題出現。

        福音書一再告訴我們,只要有耶穌基督到的地方,當地的人就會蜂擁而來,就像在這段經文所描述的,群眾擁擠而來的主要目的,就是身體有疾病要尋求耶穌基督的醫治。第56節連續用「鄉下」、「城裡」、「村莊」等,表明的是耶穌基督並不是只有在城裡傳福音、行神蹟奇事,就是在村莊、鄉下等偏遠人煙稀少的地方,他也不放棄。也可理解一件事:耶穌基督絕對不會只停留在醫治的工作,他總是把握機會傳講上帝國的信息,因為這才是他到世界上來的主要目的。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即使最卑微的奉獻,只要是經過上帝的賜福,也會出現最大的成果。

 

        約翰福音作者說提供「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的,是一個小孩子,他所提供的是大麥粉製成的餅。從這裡可看出這個小孩的家庭很貧窮,但當耶穌基督要他的門徒去查看有多少個餅時,卻只有這個小孩提供他身上所有的。

        我們要問的是:真的在超過五千個群眾當中,都沒有其他的民眾帶餅在身上嗎?若是沒有,這可真是奇怪啊!依據約翰福音第六章4節的記載,這件神蹟發生在「逾越節」快到的時候,因此,從各地來的人很多,都是趕著要去參加逾越節的慶典活動。因此,遠路出門的人必定很多。馬可福音第六章33節也提到,群眾是「從各城鎮出來,爭先恐後地趕路」,為的就是要去看耶穌基督,聽他傳講上帝國的信息。若是這樣,理性上來思考,群眾應該是會帶餅出門才對,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只要一出門就要帶餅,以免因為超過吃飯時間,卻找不到猶太人的商店,導致需要向外邦人購買,這絕對不會是他們樂意遇到的事。

        但不論如何,就是只有一個小孩帶著他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給安得烈知道。因此,安得烈只好將這件事告訴耶穌基督。但可想像,門徒們必定感到相當的失望,連想要用兩百塊銀子買食物來給大家吃都不夠,何況是只有這麼一丁點食物,就更不用說了。門徒也可能想要跟耶穌基督說,就是不夠啊,讓群眾散去,各自找東西吃。可是耶穌基督並不是這樣想,他將這個來自貧窮家庭小孩所奉獻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拿在手上,然後舉目望天向上帝祈求。結果不僅讓超過五千個人吃到飽,且還可以將剩下裝滿多達「十二籃」。

        確實不錯,在當時來說,大麥餅是非常粗糙的食物,有的人一看,就不會想吃。可是,若在飢不擇食的前提下,即使是大麥餅,也是要吃。更重要的,是耶穌基督將這貧窮小孩最卑微的奉獻,擺在上帝面前,他向上帝祈求,這樣,就在上帝賜福下,最粗糙大麥餅食物,變成了最美好的餅在眾人面前。

        再來,我們看到聖經並沒有記下這個小孩的名字,但是,每當基督教會在述說這則「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的神蹟故事時,都會說這是一個貧窮小孩子奉獻的,而他所奉獻卑微的一點點食物,卻讓超過五千個人飽食且有剩餘。

        基督教信仰讓我們學習到一個重要的功課:只要是心甘情願的奉獻,都是上帝所喜悅的事。這不是數字的問題,而是在心態上是否真心實意。

        2001年開始,我在查經班推動小額奉獻,用來幫助弱小教會的需要。我一再鼓勵查經班的兄姊,只要奉獻一百元,咱教會就可以讓至少一間、兩間,甚至更多弱小教會得到幫助,讓他們也能聘請專職傳道者牧養教會、看顧上帝的羊群。結果,從原本的一間,到現在咱教會已經在幫助六間弱小教會或單位,如今也有其它教會也跟著我們這樣做。

        在上個月,我接到從非洲衣索匹亞寄來的信,那是在1998年我來咱教會牧會之後,第一個關心的海外宣教師陳馥蘭牧師。那時,就是從推動辦公室義工工作開始做起,把節省下來的人事費,用來支援當時尚且在菲律賓接受訓練,準備受訓之後要去非洲當宣教師的陳馥蘭傳道。如今她已經封牧,且繼續在非洲衣索匹亞這國家傳福音。而她已經和德國的夫婿成為德國福音教會所關心和支持的對象,我們也因此停止了這項支援事工,改用來支持在吉爾吉斯坦的洪士州宣教師。

        從兩年前(2007年)教育館落成到現在,這兩年來,咱教會並沒有請清潔公司來打掃,包括禮拜堂大樓和教育館,都是團契和兄姊同心協力打掃,這樣,每年咱教會節省下來三十萬元經費。看,從辦公室義工,到清掃廁所、教室、門窗等,這些卑微的工作都是大家分攤,卻也無形中替咱教會節省許多經費,而這些節省下來的錢,不僅可以用來支援海外宣教事工,而且也為咱教會在支援弱小教會的事工,成為最大的助力,在上帝賜福之下,變成一項很有意義且是美好的見證。我深信這些奉獻就是因為有上帝的賜福,才會有今天的成果出現,不是我們自己卑微的力量可以成事。我們要因此而獻上感謝。

       

二、基督教信仰讓我們知道,人的掌聲很容易使我們陷入迷惑,讓我們清楚自己的有限和軟弱,這樣才會幫助我們謙卑下來。

 

        當耶穌基督所賜福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讓眾人都可以飽食且又有剩餘,當時一定有很多讚嘆聲,或是竊竊私語,認為可以好好利用耶穌基督。根據約翰福音作者的描述,群眾想要「強迫」耶穌基督出來作他們的王,但耶穌基督拒絕了。不但拒絕了,馬可福音說耶穌基督獨自一人上山去禱告。

        人,往往需要掌聲,也很期盼掌聲,特別是在政治的活動上,掌聲越多,表示力量越大;歌頌的聲調越高,表示政治人物越有人氣。人在這個時候,若是不小心,很可能就會被人們歌頌的聲音給沖昏了頭,忘了自己是誰。也就在這個時候,很容易留給魔鬼一個最好的機會。路加福音第四章13節說:「魔鬼用盡各樣的試探,就暫時離開耶穌。」這句話說明魔鬼一直在找機會要對耶穌基督下手,魔鬼只不過是暫時離開耶穌基督,還在等候機會好對耶穌基督進行試探。這也是為甚麼每當耶穌基督在眾人面前傳講信息、醫病、趕鬼之後,都會帶著門徒往偏僻的地方去祈禱,或是獨自一人避開群眾,到偏僻的地方去祈禱之因。這次的五餅二魚神蹟也是這樣;他深深知道,若是沒有回到上帝面前,安靜下心來向上帝祈禱,那種來自人歌頌、讚美的聲音,很快會使人忘記了是上帝成就這件大事。

        基督教信仰讓我們學習到一門很重要的功課:我們只是上帝的器皿,為的是成全上帝拯救的旨意。不是我們能成就上帝拯救的大事,而是上帝透過我們在完成祂拯救的計畫。

        祈禱,這是和上帝對話,是讓人清楚知道自己是誰的最好方式。忘記祈禱,或是沒有祈禱,很容易使人以為是靠自己的力量成就福音的事工,這樣就會很危險。祈禱就是幫助我們回到上帝面前最好的途徑,這是聖經給我們的教訓,也是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信仰功課。因為這樣,我們才會清楚知道,上帝才是我們生命的主宰。

        今年全世界各地的長老教會,都在舉行長老教會創會者約翰‧加爾文出生五百週年紀念活動,我們當再次回想約翰‧加爾文為咱長老教會所提供一則非常重要的信仰理念:只為榮耀上帝。也就是將一切成就所帶來的榮耀歸給上帝。他之所以會這樣主張,就是要教導我們學習認識一件事:謙卑下來,我們才會看到上帝的慈愛和救恩。

        當耶穌基督要他的門徒去查看誰有餅時,這個貧窮人家小孩,隨即想到自己所帶在身上的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為了大家的需要,他提供了出來,願意給耶穌基督使用,即使那是非常粗糙的食物,他也很願意分享、奉獻出來,神蹟就這樣出現在眾人的眼前。

        記住,不是我們成就了福音事工,是上帝的靈感化我們為福音所做的任何奉獻。

                                               (講於200975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