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講:落實聖經的教導

經文:馬可福音七:123

 

        若是我們要問說:像耶穌基督這麼好的人,為甚麼會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可以給一個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因為他得罪的對象,是當時猶太人社會中最有權勢的宗教領袖,那是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的人。這兩派的人馬在猶太人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從法利賽派的人延伸出來的,就是經學教師,而從撒都該派的人延伸出來,就是祭司。在猶太人最高議會——三和林(Sanhedrin),就是由經學教師、祭司,以及長老等三股勢力的代表組成,以大祭司當召集和會議主持人。而判處耶穌基督死刑,並且策劃將之釘死在十字架的決議,就是在大祭司的府邸召開臨時會(參考馬太福音廿六:57,馬可福音十四:53)。

福音書讓我們知道,耶穌基督在傳福音的過程當中,得罪這些宗教領袖非常嚴重,特別是當民眾肯定耶穌基督所傳講的信息,比自命權威階層的經學教師們還有權威時(參考馬可福音一:22),這可是讓經學教師們相當無法接受的事,就像約翰福音第十二章42節記載這樣的話:「猶太人的領袖中也有許多信耶穌的,只因怕法利賽人,不敢公開承認,免得被趕出會堂。」若是連他們當中有人因為耶穌基督所言所行深受感動而欲隨行,都不被允許的話,想盡辦法欲除去耶穌基督的計謀和舉動,是可以想像得到的事。同時也從這裡可以看出法利賽派和經學教師在猶太人社會裡,不論哪個層級的人士,都有相當的影響力。而耶穌基督得罪他們,就等於拉近了十字架死刑的距離一樣。

或許我們會這樣說,耶穌基督若是放聰明些,不要得罪這些人,而是利用這些人,或許福音可以傳得更廣闊,他也不至於在三十三歲就去世,而能活得更久,這樣就會使更多人得到福音,豈不是更好嗎?

這是人的想法,總是認為需要某些妥協,或是需要一些技巧來躲過不必要的麻煩。但耶穌基督不是這樣,就像他給門徒的教導一樣:「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便是出於那邪惡者。」(馬太福音五:37真理就是這樣,沒有妥協的空間,也不會講究人情世故。真理就是生命的亮光,這種光,不會隨著人的意思照耀,而是讓追求真理的人看見,而願意用生命的力量追求。越會用技巧搏取人的讚美的人,對真理的認識只會越模糊而已。

        我們現在所讀的這段經文,也同時出現在馬太福音第十五章120節。對照兩本福音書所記載的內容來看,就會發現馬可福音在描述內容上是更為細膩完整。有可能是閱讀馬可福音的信徒中,有不少外邦人,對於猶太人吃東西之前要先洗手之規定,並不太清楚,因此,在第七章34節,馬可福音的作者特別作了解釋,說明猶太人需要洗手過後才吃東西之因。但在馬太福音就沒有這段說明,原因是馬太福音是寫給猶太人看的,他們本來就很清楚這種屬於信仰生活習俗的一部份,不用解釋也會清楚。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內容:

 

第一至五節:

法利賽人和從耶路撒冷來的一些經學教師一起來見耶穌。2他們看見耶穌的門徒當中有人用不潔淨的手吃飯——就是沒有像法利賽人那樣先洗手。

3原來法利賽人和一般猶太人都拘守祖先的傳統,若不照規定先洗手就不吃飯;4從街上買來的東西若不先洗過也不吃。他們還拘守許多其他傳統的規例,好比怎樣洗杯子,洗鍋子,洗銅器和牀舖等等。

5因此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們問耶穌:「為甚麼你的門徒不遵守祖先的傳統,竟用不潔淨的手吃飯呢?」

 

前面已經解釋過,法利賽人延伸出來的,就是經學教師。一般來說,經學教師是不會離開耶路撒冷的,除非有特別的任務,他們才會離開猶太人認為最重要的地方——耶路撒冷。他們一生的職志,就是以教授人們認識摩西的法律為榮。因此,當第1節提到「從耶路撒冷來的一些經學教師」,這句話已經很清楚在暗示著,這些來見耶穌基督的人,是大有來頭的,他們就是耶路撒冷權威階級特地差派來見耶穌基督的特使。

2節,作者指出這些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們控告耶穌基督,說他的門徒用「不潔淨的手吃飯」,請注意,這並不是指衛生方面的問題,而是指宗教禮儀上的「不潔淨」,意思是沒有按照規定進行宗教禮儀之後,才吃飯。然後,作者就特別提起耶穌基督的門徒「沒有像法利賽人那樣先洗手」。

為甚麼要特別提起這句「沒有像法利賽人那樣先洗手」?原來法利賽人最大的心志,就是要實現摩西法律的規定。這也是福音書作者之所以會用「法利賽人」這個名稱之因,因為這名稱意思是指「一群分別出來的人」,為此,他們就會表現出跟一般人不一樣。他們最大的特色,就是對於摩西法律的熱衷,遠勝過任何其他猶太人。因此,若是要用比較貼切的評語來說他們,法利賽人就是一群努力要實踐摩西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為此,每當他們看見有人沒有落實摩西法律的規定,就會很難過,甚至會公開譴責。現在我們看到的,正好就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沒有遵照他們認為飯前要先洗手的傳統習俗,於是,和當代社會認為最有權威、來自耶路撒冷的經學教師,一起來找耶穌基督理論。

就像前面已經說過,第34節是馬可福音作者為飯前洗手所作的解釋。作者認為需要解釋為甚麼法利賽人在吃飯前要先洗手,是因為寫這本福音的對象當中,有許多人是非猶太人基督徒。因為不是猶太人,所以並不了解猶太人的祖先為甚麼有這種洗手的傳統。

吃飯之前要先「洗手」,這並不是摩西法律的規定。摩西法律是規定祭司在獻祭之前必須先潔身(參考出埃及記三十:19—21),因為祭司是代表著全體以色列人民向上帝獻祭,所以他們潔身,就表示所獻上的禮物也是潔淨的。否則,祭壇和祭物會因為他們的手、腳不潔淨,而污穢了祭壇和獻祭之物,會變成褻瀆了上帝的神聖。

但有意思的是原本只提到洗手,馬可福音作者卻進一步連杯子、鍋子、牀舖等都說了。原因是這些都不是摩西法律上的要求,而是「祖先的傳統」。因為摩西的法律都有文字記載,大家很清楚,但是「祖先的傳統」,若不是經常在遵守,使之成為生活的一部份,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很容易被疏忽,甚至忘得一乾二淨。而這些祖先的傳統,其實是由經學教師或是法利賽人教導的,他們後來也為了要讓代代子孫能夠知道怎樣遵行,於是將之寫下來,這書大約在主前第三世紀末,或是第二世紀初期完成,稱之為「米示拿」(Mishinah)。

但我們都知道,原本簡單的法律,往往會因為過了一段時間,經過社會變遷,或是經過有權威的人解釋之後,反而變得更為複雜。在「米示拿」這本書中就是這樣規定,洗手時,必須先將手尖朝上,然後讓水從手指頭往手腕上流下來。之後,手要握成拳頭,先洗右手,之後,才洗左手,每次要洗七遍。然後,再次把雙手指尖朝下,水從手腕上往下流,這樣就可以讓手上的污穢都流下去。

不要小看這些動作,他們就是相信,一個人若是不這樣認真洗手,吃下去的東西一定會帶來厄運。另外,在利未記第十一至十五章,以及民數記第十九章都會看到,有關洗滌潔淨和不潔淨的相關問題,以及潔淨的方法。

真正的問題來了,這些宗教領袖就是要求大家跟他們一樣,嚴格遵守這些祖先傳統禮儀,他們也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取悅上帝。因此,在第5節就記載他們問耶穌基督,為甚麼他的門徒不遵守祖先的傳統,沒有洗手就吃飯了?他們這樣質問耶穌基督,用意很清楚,就是要讓當時圍繞在耶穌基督身邊的眾人知道,耶穌基督身為一個猶太人「拉比」、「教師」,並沒有好好地教導門徒遵守祖先的傳統,這樣他就不是一位好的老師。說得更具體些,他們並不是真的在意耶穌基督門徒是否有洗手,而是要找碴好在眾人面前羞辱耶穌基督,因為眾人都喜歡耶穌基督,對他們這些原本很有權威的宗教領袖來說,耶穌基督的出現,只有帶給他們生存的危機,一點利益也沒有。

 

第六至八節:

6耶穌說:「以賽亞指著你們這班假冒為善的人所說的預言是對的;他說:

上帝這樣說:

這人民用唇舌尊敬我,

他們的心卻遠離我。

7他們竟把人的規例當作我的命令;

他們敬拜我都是徒然!」

8耶穌說:「你們拘守人的傳統,而放棄了上帝的命令。」

 

從福音書中的記載,每當有法利賽人或經學教師故意找問題來質問耶穌基督,他的回答總是很尖銳。就像現在他回答這些質問他的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也是如此,耶穌基督直接就引用先知以賽亞所傳遞出來的信息,說他們這些宗教領袖根本就是「假冒為善的人」。這段先知以賽亞的話是記載在以賽亞書第廿九章13節,也同時被先知耶利米引用在第十二章2節。意思都是在譴責以色列人民並非真的用誠實敬虔之心靈敬拜上帝,只不過是用嘴唇在歌頌上帝。這樣的敬拜是很虛偽的,正好與耶穌基督跟那位撒馬利亞婦女所說的:「上帝是靈,敬拜他的人必須以心靈和真誠敬拜。」(約翰福音四:24可說是完全相反。

我們不要小看耶穌基督如此說這些宗教領袖,他是當著眾人的面前數說這些宗教領袖是虛偽的人,這是很大的羞辱,不是嗎?而這些宗教領袖原本是想要當眾給耶穌基督難堪的,沒有想到反而被耶穌基督狠狠地數落。

78節,耶穌基督指出這些宗教領袖的兩種大問題:

一是把人的規例當作上帝的命令。就像這些法利賽人來質問耶穌基督時所說的話,認為他的門徒「不遵守祖先的傳統」一樣。耶穌基督指出遵守上帝的話,是遠比祖先的傳統更為重要。

二是放棄了上帝的命令。就像耶穌基督在安息日於會堂裡面醫治人,被認為是違反安息日。但他們忘記了上帝賞賜生命的意義,才會讓苦難的生命持續下去,而非拘守人的傳統。這些傳統就是猶太人宗教領袖們累積很長久時間所編撰出「米示拿」這本書中記載的許多傳統規例。

        但我們都知道,當年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抵達約旦河東岸,準備要渡過約旦河進入迦南地之前,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囑咐以色列人民,必須謹記遵守上帝的命令,絕對不可以疏忽,這樣,他們才能在上帝所應許的土地上享長壽。摩西並沒有要他們遵守人的傳統,而是要他們遵守上帝的命令。如今耶穌基督指出他們是把人的規例、傳統,看成比上帝的命令更重要,這已經清楚說明他們所犯的錯誤,是非常的嚴重。

 

第九至十三節:

9他又說:「你們技巧地拒絕上帝的命令,為的是要拘守傳統。10摩西命令你們:『要孝敬父母』;又規定:『咒罵父母的,必須處死。』11你們偏偏說,要是有人把奉養父母的東西當作『各耳板』(意思是獻給上帝的供物),12他就不必奉養父母。13你們這樣做,等於拿你們傳授給別人的傳統來抵消上帝的話。你們還做了許多類似的事。」

 

前面有提過,耶穌基督這樣當眾指責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是很嚴重的指控,但為了要讓眾人知道他所講的是事實,於是他提出實例來說明。

首先耶穌基督說這些宗教領袖們用很「技巧」性的方式,來拒絕上帝的話語。這裡所謂的「技巧」,意思是指經過精心設計。因此,所做出來的行為並不是疏忽,而是故意要這樣做。也因為這樣,一般人從外表上看不出來,但上帝知道人內心的意念,即使他們對摩西法律的教導相當清楚,且知道怎樣利用、加以修飾、隱藏,上帝都清楚知道他們這樣做的原因何在。就像在馬太福音第六章4節、6節、18節記載耶穌基督所說的,上帝就是看得見人在隱密中所做的一切事。

在實例中,耶穌基督指出十誡的第五誡——要孝敬父母(參考出埃及記二十:12),和「咒罵父母的,必須處死」(參考出埃及記廿一:17)的法律規定。但他們卻可以有一種聽起來很正確的解釋,那就是在第11節所說的「各耳板」,也就是所謂要獻給上帝的禮物。意思是指一個人,若是向上帝祈求時,有向上帝許願要奉獻。於是就會有人利用已經向上帝「許願」過了作理由,來逃避對父母應盡的「孝敬」責任。他們這樣堅持,也是利用摩西的教導所說的,向上帝許願,一定要還願(參考民數記三十:2)。

所謂「各耳板」,意思是指「分別出來」。比如說有一頭羊,原本拿去市場上賣之後,所得到的錢之一部分,要給父母作為生活所需。但因為與父母爭吵,拒絕盡這項孝敬的責任,就會先用祈禱許願的方式,說如果這頭羊售價超過多少錢,就要將超過的部分全部獻給上帝。果然,該頭羊在市場上所賣的價錢,超過很多。於是,父母也只能這樣說:「感謝上帝厚賜孩子所養的羊獲利甚多。」他們是連一塊小小的羊肉片、或是幾文錢也得不到。

而更嚴重的,是在第12節最後一句所說的,耶穌基督只不過舉出「孝敬父母」這一項而已,他特別強調「你們還做了許多類似的事」。從這句話就可看出耶穌基督心中的忿怒,以及他長久以來觀察這些宗教領袖們,是如何在利用宗教信仰欺騙猶太同胞。因為「各耳板」這句話的意思是「分別出來」,於是,宗教領袖會教導人們說,只要說出「各耳板」,就是和自己完全隔離。這樣,當一個人若是與父母爭吵,在忿怒當中說出一句「你是各耳板」,意思是我和你已經沒有任何關係,是屬於上帝的。意思就是我所有要給你的一切東西,都是屬於上帝的。然後這些宗教領袖們會說,要給上帝,遠比給父母更重要。再者,依照民數記第三十章2節的記載,只要是向上帝許願的,都一定要依照所許的願去行。因此,後來這句「各耳板」就成為猶太人發誓時所說的話。

 

第十四至廿三節:

14耶穌再一次召集群眾到他面前,對他們說:「你們大家都要聽我的話,也要明白。15那從外面進到人裡面的不會使人不潔淨;相反地,那從人裡面出來的才會使人不潔淨。」

17耶穌離開群眾進屋子裡的時候,門徒問他這個比喻的意思。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也跟他們一樣不明白嗎?你們不曉得嗎?那從外面進到人裡面去的不會使他不潔淨;19因為從外面進去的不是到他心裡去,而是到他的肚子裡,然後排泄出來。」(耶穌是指一切食物都是潔淨的。)

20他繼續說:「那使人不潔淨的是從人裡面出來的。21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出來的有種種惡念;這些惡念指使他去犯通姦、偷盜、凶殺、22淫亂、貪心、邪惡、詭詐、放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等罪。23這一切邪惡都是從人裡面出來而真正使人不潔淨的。」

 

當耶穌基督強烈回應這些宗教領袖的質疑之後,他們都不再說話了,原因是耶穌基督所指責,都是真確的事。因此,為了要讓民眾更正確明白,耶穌基督就轉而對門徒和群眾說了這段話,為的是要進一步說明,也是在回應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指控他的門徒飯前沒有洗手的行為。他要讓民眾清楚知道:到底甚麼是潔淨、甚麼是不潔淨。從他所講的這段話,可看出真正的潔淨是和內心的意念有密切關係。

在第14節耶穌基督呼籲當時的民眾要聽也要明白他的話,這是福音書中一再提起他說的「有耳朵的,都聽吧」這句話的型態。大多數聖經版本都會看到,這裡少了第16節。在附註的地方會寫上「有的抄本有16節:「有耳朵的,都聽吧!」

15節耶穌基督說明了真正會影響一個人的,並不是在肉體上的問題,而是心靈上的。所謂「從外面進到人裡面的」,有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指食物,另一方面是感官的,例如視覺和聽覺等。這裡是味覺,也就是指食物,因為第19節就清楚說明了,吃下的東西,會排泄出來,不會影響到人的心思意念。

然後耶穌基督又進一步說出對比的句型,就是「從人裡面出來的」這句話,這是跟人的心思有密切關係。例如,一個人堅持吃素,表示他不殺生。但卻在食物造型上雕塑出許多動物的型態出來,例如雞腿、火腿、豬腳、豬肝等等,這些並不是吃的問題,而是牽涉到意念的問題。沒錯,食材都是素的,腦袋卻都是葷的。這樣,就不是真實吃素者應該有的態度。

有意思的是在第19節:「因為從外面進去的不是到他心裡去,而是到他的肚子裡,然後排泄出來。」這句若是要意譯也可以譯成:「人的危險乃是在於他的內心,而不是他的身體。」換句話說,吃是跟肉體有關係,而不會影響到人內心的想法。特別是馬可福音作者在這句話之後,又作了進一步解釋說:「耶穌是指一切食物都是潔淨的。」這句話可說是非常震撼性的宣告,等於在告訴猶太人最執著遵行的區別食物之法律,並不正確。另外一點,這也同時在說明了早期基督徒確實和原本猶太人之間有了區隔,因為猶太人經常有飲食的問題。依據摩西法律的規定,有些食物是屬於不潔淨的,不可以吃(參考利未記第十一章)。而在使徒行傳第十一章的記載,有關使徒保羅傳福音給哥尼流之經歷,也是遇到了飲食的問題,就有這樣的聲音說:「上帝認為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穢。」(使徒行傳十:15

其實,我們可以這樣了解:是人的心影響到對食物是否潔淨的看法。而不是食物本身有否潔淨的問題。這就像我們會把一些昆蟲當作「害蟲」、「益蟲」的差別一樣,這都表示著一個基本觀念:符合人的需要,就會當作「有益」,否則就認為是「無益」,甚至是「有害」。但若是從上帝創造的意義來看,所有上帝的創造都是看為「好」(參考創世記一:4101218212531)。如果上帝都看為「好的」,我們人又有甚麼資格說「不好」呢?

耶穌基督這樣說,並不是說他對於宗教禮儀的規範持反對的意見,他要強調的是:人的思想、意念,會造成對事物潔淨與否的認知。

當耶穌基督宣告所有食物從人的口中吃進身體內的時候,都不會造成污穢、不潔淨,然後他又宣告只有從人內心所想的才會時,從第2023節記載耶穌基督提到共計十二項心思意念上的污穢。在這十二個項目中,又可分成兩部分,就是前面的六項,包括了「通姦、偷盜、凶殺、淫亂、貪心、邪惡」等,這些都是和具體行動有關係。後面六項包括了「詭詐、放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等,這些都是屬於罪惡本身,不一定會表現於外,可能隱藏在人的內心中。

同樣的這段經文,也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十五章1120節。而馬太福音作者在第20節就用了這句話作為結語:「至於不先洗手吃飯那一類的事是不會使人不潔淨的。」

我們可以從耶穌基督所列的這份屬於不潔淨人心靈的清單看出,人想要把自己排除在外,實在不容易。這也是為甚麼有人說,依照耶穌基督的標準,我們所有的人都是罪犯,其因在此。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若是有人把自己的話語當作是上帝的命令時,這個人已經是自己在扮演著上帝的角色了。

 

        當耶穌基督指責這些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們,是把人的傳統,以及訂出來的規例,用來取代了上帝的命令時,其實,他這樣的指責還算是客氣的,因為這些作法事實上已經是在扮演著上帝的角色了,這是非常危險的。耶穌基督若是真的不客氣要指責,是會用很嚴苛的語句,例如大聲譴責他們是撒但、魔鬼,甚至說他們褻瀆了上帝。但耶穌基督並沒有這樣,不但如此,他還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話來佐證他的說法,認為他們這些宗教領袖,表面上所說的、所做的事,和內心所想的,並不相符。不過,他也用了很不客氣的話指責這些宗教領袖,說他們是「假冒為善的人」。

        想想看,甚麼樣的人會扮演著上帝的角色?就是把自己所講的話當作絕對權威的人,這是把自己絕對化了,這種人就是在扮演著上帝的角色。

舊約時代,雖然有許多君王大權在握,在權勢上具有絕對權威,但他們的身邊往往有上帝的先知在監督著他們,就像最具有權威的大衛王,也是一樣,先知拿單曾很清楚地指出他犯罪的錯誤。因此,沒有任何一個君王敢扮演著上帝的角色。北國以色列最有影響力的亞哈王,身邊就有過先知以利亞、米該雅,隨時在監督他所做的事。但在耶穌基督的時代,猶太人已經沒有君王,他們在羅馬帝國統治之下,整個社會是由宗教領袖擔任著領導猶太人社會的動向。雖然也有先知出現,但已經不再像舊約聖經時代那樣,說話鏗鏘有力,反而是施洗約翰的大聲疾呼,要人們以實際行動來表明確實悔改的信息,震撼了當時猶太人的心。後來耶穌基督接續施洗約翰傳遞上帝國的信息,更是帶給人們一股新的生命期盼。他嚴厲譴責當代的宗教領袖之各種問題,其中最為人們詬病的,就是這些宗教領袖是把自己權威化,這也是我們現在所讀這段經文的一個背景。

我們今天的時代也是一樣出現這種情景,有些傳道者看似很敬虔、很有靈性,但扮演起來的角色卻更像絕對權威者,要求信徒一定要遵照他的話去行,並且強調他所講的,都是上帝的啟示,這樣的態度和觀念是非常危險的。若是有傳道者只因他是上帝的僕人,就認為自己所講的都不可以被質疑,這種態度就已經在建構一個絕對權威的形像。但,只要是人,都有犯錯的可能性;只要是人,就會有思考不周全、設想不足的地方。即使講道也是一樣,沒有任何一個傳道者可以說他所傳講的信息,都絕對正確!因為真正使他所傳講的道、信息會感動人心的,也不是傳道者自己,而是上帝的靈在聽道者的心中動工。這也是使徒保羅所說「講道的才能是暫時的;講靈語的恩賜總有一天會終止」(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三:8),其意在此。

人是有限的存在,把自己神化,等於是把自己拿來跟上帝對比,這樣的人,只會自取滅亡。相對的,當人知道自己的有限,且會謙卑下來尋求上帝的帶領,就會發現、體會到上帝無盡的恩典。

 

二、用潔淨的心靈來淨化我們的生命,而不是用食物來操練我們的身體。

 

        耶穌基督為了反駁當代宗教領袖汲汲於摩西法律的典章律例,卻都是停止於表面文字的作為,非常不以為然。於是他提出一個看法:「那從外面進到人裡面去的不會使他不潔淨;因為從外面進去的不是到他心裡去,而是到他的肚子裡,然後排泄出來。」對當代猶太人來說,耶穌基督這樣的話確實帶來很大的震撼,特別是對宗教領袖們來說,那簡直就是一大衝擊。因為他們都很嚴謹地遵守摩西法律所敘述的甚麼是潔淨之食物,可吃或不可吃。但耶穌基督要強調的是:所有東西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都可吃。但重要的是內心的意念,才是真正影響人對食物的態度。

        我們現代社會是個很講究吃的時代,非常流行所謂的「有機飲食」這樣的觀念。但我常說,就算吃得非常講究,且都依照營養學者的建議吃,若是心靈沒有潔淨,無論怎麼吃都是一樣。

        在醫院工作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有些人得知罹患癌症之後,就拒絕繼續去看醫師,而認為吃「生機飲食」、「排毒餐」可以治好他們的病。但往往因此而錯過治療的時機,這是非常可惜的事。當他們發現病症越來越嚴重,再次被送入醫院就醫之後,往往已經來不及了。我總是要告訴這種在觀念上有偏差的病人,除非醫師有禁止,否則任何食物都可吃。怎樣使自己的心靈健康起來,這點才是最重要的。沒有正確的生命觀,往往會因為得知患了癌症之病後,就會埋怨連連,這只會加速生命活力的枯萎而已。其實,若是沒有愉快的心靈,就算治好了病症,也是一樣,活著的每一天都不會愉快。

        有過好幾次我提起過這樣的觀念:人的內心若是美,所看的事物都會覺得美。相對的,所看的事物都會覺得很醜陋。

        若是大家稍微注意一下,咱台灣在最近幾年來景氣很低迷之際,卻有一樣東西銷售得非常好,那就是台鹽公司和菸酒公賣局的酒廠所出產的「面膜紙」,賣得非常夯。兩家公司一年加起來賣出的張數超過五千萬張,而咱台灣人口總數也不過二千三百五十萬。許多人用很多時間、精神、金錢在整修臉部的貌相,卻忘記需要好好整理我們的心靈,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我看過一則故事是這樣子寫的:

有一天,有一位美國白人婦女帶著她六歲大的兒子搭計程車出遠門,司機是位黑人。這六歲的兒子從未見過黑人,心中非常的害怕,就問媽媽:「這人是不是壞人,為什麼會長得黑嚕嚕?」黑人司機聽了很難過。

這時候,白人母親告訴兒子:「這位司機叔叔,不是壞人,他是一個很好的人。」
   
兒子沈默半晌之後,再問道:「既然他不是壞人,那他是不是做了什麼壞事,所以天父在懲罰他?」
   
黑人聽了淚水在眼眶中打轉,他很想知道這孩子的母親怎樣回答?這黑人司機聽到這白人媽媽這樣說:「他是個很好的人,也沒有做壞事。咱們家花園的花,有紅、白、黃….是不是?」

這六歲孩子的回應說:「是啊!是啊!」

孩子的母親繼續說:「那花的種子是不是都黑色的?」

孩子想了一下,說:「對啊!都是黑的。」

這母親說:「黑色的種子,開出色彩鮮美的花朵,讓這世界多采多姿,是不是?」

「喔,對啊!」孩子恍然大悟地說:「那司機叔叔不是壞人嘍!感謝司機叔叔,您讓這世界多采多姿,我要為您祈禱。」

天真的孩子在一旁禱告著,黑人司機的淚水奪眶而下,心想:「身為黑人被世人瞧不起,但今日這位白人婦女如此溫婉地教導孩子,解除孩子心中對我的恐懼,為我祈禱與祝福。我真的該好好地謝謝她。」

此時,目的地到了,黑人司機趕緊下車為她們母子開車門,並且感激地說:「夫人,謝謝您,您的一席話,讓我的人生,充滿光明希望,不再晦暗,夫人,謝謝您 !

有愛的地方,任何顏色都是美,否則,就算鮮豔色彩也會覺得醜。

愛,是分享和欣賞。沒有愛的內心,就算擁有美麗的外表,生命也是很醜,因為那樣的人,只有自私、貪婪、嫉妒、佔有等,是不會欣賞,也不會分享。

一間教會是否美麗,並不在於建築物,而在於它裡面的信徒怎樣將分享的愛給見證出來,這點才是一個信仰團契最重要的生命功課。

                                          (講於2009719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