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講:思想遲鈍的門徒

經文:馬可福音八:1426

 

        我們現在所讀這段第八章1421節的經文,也同時記載在馬太福音第十六章512節的經文中。將這兩段同樣的記事對照來看,就會發現有些差異:

馬可福音第八章1421

馬太福音十六章512

8:14門徒忘了多帶餅,船上只有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

8:15耶穌警告他們:「要謹慎,要提防法利賽人的酵母和希律的酵母。」

8:16他們紛紛議論說:「他說這話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

8:17耶穌知道他們在想些甚麼,就問他們:「你們為甚麼討論沒有餅這件事呢?難道你們還不領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頭腦是那麼遲鈍嗎?

8:18你們有眼睛卻看不見嗎?有耳朵卻聽不到嗎?你們不記得

8:19我擘開五個餅給五千人吃這件事嗎?你們把吃剩的碎屑裝滿多少籃呢?」他們回答:「十二籃。」

8:20耶穌又問:「當我擘開七個餅給四千人吃,你們又裝滿了多少籃的碎屑呢?」他們回答:「七籃。」

8:21於是耶穌問他們:「那麼,你們還不明白嗎?」

16:5門徒渡湖到對岸,忘了帶餅。

 

16:6耶穌告訴他們:「你們要小心,要提防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母。」

16:7門徒彼此議論:「他說這話是因為我們沒有帶餅吧。」

16:8耶穌知道他們在說些甚麼,就問他們:「你們為甚麼在討論沒有帶餅的事呢?你們的信心太小了!

 

16:9竟然到現在還不明白!

 

難道你們忘記了我曾把五個餅分給五千人吃飽的事嗎?當時還剩下多少籃的碎屑呢?

16:10還有那七個餅給四千人吃飽,你們又收拾了多少籃的碎屑呢?

 

16:11為甚麼還不明白我不是跟你們談餅的事?你們要提防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母!」

16:12門徒這才明白耶穌並不是要他們提防那餅裏的酵母,而是要提防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

當我們從上述兩本福音書的記載仔細來看,就會發現有些不一樣的地方;

第一:門徒們發現沒有帶足夠的餅之時,馬可福音說是在船上,而馬太福音則是說當他們下了船之後。會讓他們有這缺餅的擔憂,很可能是馬太福音所記載他們下船之後要去的地方,是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人煙較少,可能沒有商店販賣餅或其它食物。但也可能是馬可福音所記載的,是在船上,他們可能肚子餓了,想要找吃的東西,才發現只剩下一個餅而已,這時他們心裡有了慌張。

第二:馬太福音直接記載耶穌基督對門徒們的擔憂表示出他的看法,認為門徒們是「信心太小了」。這句話在馬太福音中,一再出現在耶穌基督指出門徒在信心上的表現的確如此(參考馬太福音六:30、八:26、十四:31)。

第三:馬可福音記載耶穌基督要門徒提防的對象,是法利賽人的酵母和希律的酵母。但馬太福音則是指法利賽人的酵母和撒都該人的酵母,並且在這段經文中,連續提了三次之多(參考馬太福音十六:61112),表示這是非常嚴肅的事,不可以疏忽。

        這件發生在加利利湖上的事,是馬可福音第三次記載;第一次是記載在第四章3541節,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夜間搭船要到加利利湖的對岸,結果發生湖水起了大風浪,船因為積滿了水,就在快要沉沒的時候,門徒趕緊搖醒正在睡覺中的耶穌基督。第二次是記載在第六章4552節,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耶穌基督催促他的門徒先上船,之後他走在湖水上面追趕門徒,那時因為是在夜間,門徒看見耶穌基督行走在水面上,以為是看見了「鬼魂」,嚇得「驚喊起來」。第三件就是現在我們所讀的經文,耶穌基督用七個餅和幾條小魚餵飽超過四千人的神蹟之後,他和門徒再次上船前往伯賽大(參考馬可福音八:22),但是門徒對耶穌基督所行的神蹟似乎無法頓悟,而使耶穌基督用嚴厲的話譴責門徒,對昔日所見所聞無法明白,顯然是心智很遲鈍。

        我們要注意的是,在第一件快要沉船的事件中,耶穌基督平靜了大風和大浪之後,對心神尚且驚悸不定的門徒,說了這一句很重要的話:「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馬可福音四:40然後在第二件行走在水面的神蹟中,耶穌基督是對才從驚慌中回過神來的門徒說:「放心吧,是我,不要怕!(馬可福音六:50然後,馬可福音作者加上了這句很有意思的話:他們又驚奇又困惑,因為還沒有了解分餅這件事的意義;他們的思想遲鈍。(馬可福音六:51b—52

        想想看,為甚麼馬可福音作者會用「他們的思想遲鈍」這種話來評論耶穌基督的門徒?原因很清楚,那就是耶穌基督才用五餅二魚讓超過五千個人吃飽又有剩餘的神蹟,若是門徒了解這樣的神蹟之奧秘,如今看到耶穌基督行走水面上的神蹟奇事,不應該再有驚慌失措的反應才對,甚至更不應該將所看見的耶穌基督當作是如同看見鬼魂一樣。

        而有趣的是,當第二件發生在加利利湖水上的事件後,馬可福音說門徒們的「思想遲鈍」,這句話在我們現在所讀這件第三次發生在加利利湖上面的教導事件中,這句譴責門徒「頭腦是那麼遲鈍」,就不再是馬可福音作者的註解,而是耶穌基督親口對門徒所說的話。為甚麼會這樣?其實,若是我們注意整本馬可福音,就會發現作者一再讓我們看到一件事:一直跟隨在耶穌基督身邊的門徒,對耶穌基督的認識很陌生。這就像今天有許多基督徒信耶穌基督很久了,卻對耶穌基督的認識非常少一樣。如同我一再說過這句形容基督信徒的話一樣:「一代聖、二代興、三代濛濛不明。」這點才是今天所有基督徒要知道反省的功課。

 

        現在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十四至十六節:

14門徒忘了多帶餅,船上只有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15耶穌警告他們:「要謹慎,要提防法利賽人的酵母和希律的酵母。」

16他們紛紛議論說:「他說這話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

 

在第13節說耶穌基督和門徒離開他用七個餅和幾條小魚行奇妙之神蹟的地方,隨即上船往「大瑪努他」之地區去。但有法利賽人來跟耶穌基督辯論,並且要求耶穌基督顯個神蹟給他們看,耶穌基督不但拒絕了他們這項要求,還說他們根本就「不配看神蹟」。然後,在第13節就記載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又繼續上船「渡過湖的對岸」去。接著在第22節說他們到伯賽大的地方。

這樣看起來,第14節所說「門徒忘了多帶餅」,這件事就跟馬太福音所說的下了船之後發現的,不一樣;在這裡,馬可福音認為這件事是發生在船上。這裡並沒有解釋為甚麼提起帶餅的事?但沒有餅這是事實,且連同耶穌基督在內,船上至少有十三個人,要吃一個餅,顯然是欠缺很多。但若是對照前面五餅二魚和剛發生不久的七餅幾條小魚餵養那麼多人,一個餅要讓船上十三個人吃飽,實在是小事一樁。因此,門徒心中的「只有一個餅」這個念頭,這正好在表示門徒們對於耶穌基督所行的這兩個偉大神蹟,並沒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奧秘。

耶穌基督很清楚門徒們在擔憂的是甚麼事,他總是利用機會隨時在教導他的門徒。第15節記載耶穌基督知道門徒有這種憂慮之後,隨即提醒門徒們要「謹慎,要提防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母」。在馬太福音則是說要「提防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母」。這二者之間有甚麼差別?

馬可福音將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這兩種人配在一起,確實是非常奇怪的一種組合,而且這不是第一次,在第三章6節作者就曾記載當耶穌基督在會堂醫治好一位手枯萎的病人後,法利賽人立即和希律黨人共謀要殺害耶穌基督了。因為這兩種人原本在政治理念上就是相對的,可是為了要殺害耶穌基督,這兩種人卻願意拋棄在政治利益上的衝突,聯袂要殺害耶穌基督。耶穌基督要門徒提防這兩種人的「酵母」,是因為門徒們提到「餅」,於是耶穌基督接著要他們防備這兩種人的「酵母」,這樣很清楚,若是餅內有酵母出現,這樣的餅會膨脹得很厲害,只有虛胖,沒有實在的內心。

福音書作者讓我們知道法利賽人的特質,就是外表講究,卻疏忽了真誠的內心。也就是只會虛有其表而已,這也是耶穌基督一再指責法利賽人是假冒為善之因(參考路加福音十二:1)。

希律黨人的問題是在於他們的狡猾,他們在政治上很熱衷和統治者羅馬帝國政府合作,因為這樣,可以獲得許多利益。但相對於信仰的追求,並不真實。

再來,馬太福音特別提到耶穌基督要門徒預防撒都該人,這種人就是祭司族群。為甚麼耶穌基督會提起撒都該人?他們是很精明、富有的貴族,很有影響力,因為他們佔據聖殿的利益和權力,表面上在祭祀禮儀上很講究,卻甚少在敬拜的事上真心,事實上,他們就是因為自私和貪婪的心很重,才會發生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聖殿之後,翻箱倒櫃地譴責祭司們,說他們將作為向上帝祈禱的聖殿變成賊窩,因而引起這些屬於撒都該派人的祭司們,決定要將耶穌基督殺害(參考馬可福音十一:18)。

耶穌基督要門徒們記住,不要學這些人。但門徒顯然誤會了耶穌基督的意思,以為耶穌基督是因為他們忘記帶餅而不高興,於是議論紛紛,這就讓耶穌基督更感到難過。

 

第十七至廿一節:

17耶穌知道他們在想些甚麼,就問他們:「你們為甚麼討論沒有餅這件事呢?難道你們還不領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頭腦是那麼遲鈍嗎?18你們有眼睛卻看不見嗎?有耳朵卻聽不到嗎?你們不記得19我擘開五個餅給五千人吃這件事嗎?你們把吃剩的碎屑裝滿多少籃呢?」

他們回答:「十二籃。」

20耶穌又問:「當我擘開七個餅給四千人吃,你們又裝滿了多少籃的碎屑呢?」

他們回答:「七籃。」

21於是耶穌問他們:「那麼,你們還不明白嗎?」

 

17節可說是很重要的一節,這節說「耶穌知道他們想些甚麼」,這句話也是福音書作者最常用來形容耶穌基督的特性之語。想想看,誰會有能力知道別人內心在想的事?誰會知道別人正在想些甚麼事?聖經告訴我們,只有上帝知道。因為祂連我們的骨頭「怎樣形成」,都知道得非常清楚(參考詩篇一三九:15),詩人甚至說連我們的五臟六腑都是上帝所造的,當我們還在母親的懷胎中時,是上帝把我們湊合起來的(參考詩篇一三九:13)。福音書記載在耶穌基督的身上有這種特殊能力,而他的這種能力絕對不是我們任何人可以比擬的。原因是耶穌基督來自上帝,是生命的主。

在這節,耶穌基督確實用很嚴厲的話「罵」這些門徒。耶穌基督說他們「還不領悟」、「還不明白」、「頭腦是那麼遲鈍」等。想想看,這群跟隨耶穌基督好幾年時間,四處跟隨他去傳上帝國信息,且親眼看見耶穌基督行神蹟奇事,倒頭來卻是被耶穌基督罵說「不明白」、「不領悟」、「頭腦是那麼遲鈍」,這可真是很傷的話啊!

然後在第18節,耶穌基督繼續提到門徒們疏忽的事,那就是「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到」這樣的問題。請注意,這兩句話正好是先知以賽亞在傳遞上帝的信息時,對以色列人民所說的:

 

「你們聽了又聽,但是不明白;看了又看,但是不了解。接著,他對我說:『讓這些人頭腦糊塗,耳朵重聽,眼目昏花,以至於看不見,聽不懂,想不通;否則,他們就會回心轉意地歸向我,而得到醫治。』」(以賽亞書六:9—10

 

耶穌基督引用了這段先知以賽亞的信息,就是藉此要說明:若是沒有真實信仰,就看不見上帝奇妙的作為。即使看見了死人復活的神蹟在眼前,也是一樣不明白(參考路加福音十六:31)。這就像有些法利賽人看見了七個餅和幾條小魚的神蹟之後,卻又來見耶穌基督,要求他再顯個神蹟給他們看。奇怪,不是才剛看過嗎?怎麼還要求再顯個神蹟呢?同樣的,這些門徒不是才剛忙完耶穌基督所行的兩件特別神蹟工作嗎?怎麼馬上就忘記了有耶穌基督在他們身邊,就不用擔心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或是生命會遇到面臨死亡的威脅。耶穌基督曾在山上教導門徒時說過,不用擔心要吃的、喝的、穿的等生活上的東西,而是要追求實現上帝成為我們生命的主宰,所有這些需要的一切,就都會足夠而有餘。

因此,當耶穌基督引用先知以賽亞這些話來譴責他的門徒時,其實也是在說他們的信心的確是很軟弱,而這點正好是馬太福音作者所記錄下來耶穌基督對門徒說的話(參考馬太福音十六:8)。

沒錯,信心小的人,對上帝總是會存著疑惑的心。信心不足的人,才會一直擔心著生活所需,現在卻出現在門徒的身上,這點才是讓耶穌基督很生氣的原因。

1922節,耶穌基督為了要幫助門徒更清楚他的教導,特地再次指出兩件餵養的神蹟,第一件就是五餅二魚讓超過五千人飽食有餘的神蹟,第二件就是七個餅幾條魚讓多達四千餘人飽足有餘。就像前面一講說過的,這是兩件不同的神蹟。

要特別注意的,是耶穌基督在提這兩件神蹟時,都強調在剩下的碎屑之量,第一件神蹟剩下的碎屑有十二籃,第二件神蹟剩下的碎屑是七籃。會有剩餘,就是在表明上帝的恩典永遠夠用,且是享用不盡。這樣的提醒對於早期教會基督徒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因為當時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對外邦人加入基督徒團契,沒有事先行過割禮,一直認為是件很「奇怪」的事。

再者,耶路撒冷的猶太基督徒似乎想將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恩典,給「壟斷」下來的心態,就像以色列人民一直認為他們是個被上帝揀選的民族,享有上帝賜給他們的特權一般。但他們忘記了上帝揀選他們,是要透過他們將上帝的救恩幫助別人也得到利益,這就是上帝揀選亞伯拉罕時,給予應許所說的(參考創世記十二:2—3)。這點也是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很清楚表明出來的。他說:「難道上帝只是猶太人的上帝?他不也是外邦人的上帝嗎?當然是!」(羅馬書三:29同樣的,在耶穌基督裡,上帝要透過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將這拯救恩典的信息,傳到外邦地區去,他說上帝的救恩,就是先從猶太人開始,然後外邦人(參考羅馬書一:16)。

21節可以看出耶穌基督用很難過的語句,問他的門徒說:「那麼,你們還不明白嗎?」這句話已經說明了門徒們既然參與兩件親眼看見的偉大神蹟,應該會比一般民眾更清楚這神蹟所顯明的救恩。

 

第廿二至廿六節:

22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領一個盲人到耶穌跟前,要求耶穌摸他。23耶穌牽著盲人的手,帶他到村子外面去,先吐口水在他的眼睛上,然後按手在他身上,問他說:「你看得見東西嗎?」

24他抬起頭來看,說:「我看見人,他們好像一棵棵的樹,走來走去。」

25耶穌又把手放在他的眼上,這回盲人定睛一看,視覺恢復了,每一樣東西都看得清清楚楚。26耶穌叫他回家,又吩咐他說:「不要再進村子去。」

 

這則醫治盲人的神蹟,只有出現在馬可福音,這則神蹟記事和第七章3137節所記載醫治一位耳聾舌結的病人之情形很類似,因此有些學者認為這兩則醫治的神蹟是同一件。原因是醫治耳聾舌結的神蹟,是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而現在這則醫治瞎眼者的神蹟,則是在七餅和幾條小魚的神蹟之後。馬可福音作者這種編輯方式,已經在說明這些分餅和魚的神蹟,就是要讓聽不到、看不見,以及說不出話來的人,都能因此看見、聽見,並且會開口見證上帝的救恩。而這種讓耳聾的能聽、瞎眼的人能看,跛腳的能走,啞巴會說話等神蹟,就是在見證耶穌基督乃猶太人期盼甚久的彌賽亞,他已經應驗了舊約先知以賽亞的預言(參考以賽亞書廿九:18、三十五:5—6,路加福音四:21)。

再者,在編輯上我們再次看見馬可福音的特別處,就是將這位盲人得醫治的神蹟編排在門徒對耶穌基督認識不清的後面,似乎在暗示著,在民眾當中,有人很清楚耶穌基督的能力,因此,他們會將有這種嚴重到瞎眼的人帶來見耶穌基督。但相對於耶穌基督的門徒,則是親眼看見耶穌基督行過許多神蹟奇事,卻還是不明白、沒有頓悟在這些神蹟之後,所顯示出來的意義。

這段經文也可說是福音書記載耶穌基督醫治神蹟中最奇特的,因為在福音書中記載有關耶穌基督醫治人的病時,都是只用一句話,或是一個動作就完成。但這個神蹟很特別,是兩段式的醫治後才完成,並沒有一次就治好這個瞎眼的人。且在醫治的過程似乎比其它醫治的神蹟要繁瑣了許多,這點在第23節的描述可看得出來。我們看到耶穌基督是先牽著這個盲人走到村外去,然後「吐口水在他的眼睛上」,接著是「按手在他身上」,而這是第一階段的醫治。之後,再繼續進行第二階段,就是在第25節所記載的,耶穌基督「又把手放在他的眼睛上」,這時盲人才完全恢復視覺。

我們無法理解為甚麼耶穌基督會在這裡進行如此繁瑣的醫治?沒有跟過去的醫治一樣,只要用手一觸摸,疾病就隨即痊癒,或是只用一句話,就讓病人獲得醫治,甚至連去看過病人也沒有,即使是從遙遠的地方,也可以說一句話「你可以回家去;鬼已經從你的女兒身上出去了」這樣的話,就醫治好一個被鬼附身的女孩(參考馬可福音七:29)。我們真的無法解釋,或是替耶穌基督說明他為甚麼要這樣做,而不那樣做。因為這些都是耶穌基督的主權,他知道應該怎麼做,就像約翰福音第二章25節所說的:「他不需要人告訴他關於人性的事,因為他洞悉人的內心。」

就像我們會一再問這樣的問題,為甚麼當耶穌基督醫治好一個病人之後,常常會告訴那位領受到醫治恩典的人,不要去告訴別人。在這裡,耶穌基督是告訴這位已經獲得醫治而能看見的人說:「不要再進村子去。」當耶穌基督醫治好那位耳聾舌結的人後,也是這樣吩咐眾人「千萬不要向人提起這件事」(參考馬可福音七:36),當他將會堂主管葉魯的女兒從死亡邊緣給復活過來後,也是叮嚀葉魯和他的家人「不要向人宣揚」(參考馬可福音五:43)。到底為甚麼耶穌基督要這樣做?若是允許這個人進村子去,他會是一個很好的見證者,這豈不是會更好嗎?這一直是很個很難解的問題,或許我們可以理解一件事:這些帶盲人來求耶穌基督醫治的人,一定會清楚知道這個人獲得醫治的經過。再者,當他回到家裡的時候,他的家人一定會知道,包括左鄰右舍的人,看到他恢復視力的時候,一定會詢問到底發生甚麼事情?他一定會說,而當大家知道耶穌基督醫治他復原的神蹟之後,必定會將耶穌基督奇妙的恩典給傳揚開來,就像後來基督教會的信徒將這件事記錄下來,編入聖經當中,讓我們這代的信徒也能看見耶穌基督所行這個奇妙的神蹟奇事一樣。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當我們信耶穌基督之後,是否會因為信仰的時間越久,反而對耶穌基督的認識越模糊?

 

        在我們所讀這段經文中,耶穌基督指責他的門徒「還不領悟」、「還不明白」、「頭腦是那麼遲鈍」,甚至說他們是「有眼睛卻看不見」、「有耳朵卻聽不到」等這些用詞相當嚴厲的話。在前面我已經有提起過的,馬可福音作者對耶穌基督門徒有很深切的批評,這很可能就是在早期教會中,人數越來越多,使徒行傳第廿一章20節很清楚記載,當時耶路撒冷教會聚會的信徒人數已經高達到「數以萬計」,因為這樣,導致許多門徒所表現出來的信仰態度,與耶穌基督當年的教導有不符合之處,這點可以從馬可福音作者特別強調,耶穌基督復活後,要與門徒相約在加利利會合(參考馬可福音十四:28),而不是在耶路撒冷看得出來。因為加利利是偏遠的地區,離開權力中心的耶路撒冷很遠。可是,這些門徒卻在耶穌基督復活之後,都留在耶路撒冷,且信徒人數越聚越多,也無形中會使他們自認很有權威,不知道謙卑下來。

在馬可福音第十章記載3545節,記載雅各和約翰這對雙胞胎門徒,當耶穌基督第三次預言將會在耶路撒冷受難時,他們不但聽不出來,還去向耶穌基督要權位,這正好反映出早期教會內部問題中,有一部份是來自門徒身分所顯示出來的驕傲結果。這也是為甚麼使徒保羅因為不是這十二個門徒之一,遭遇到耶路撒冷教會信徒的排斥,甚至鄙視,他很生氣,因此,每當寫書信給他所關心的教會時,他都會用「我使徒保羅」這樣的句子來表明一個重要觀念:只要是真心在傳福音,就是福音的「使徒」,是上帝的「僕人」。

        其實我們可以從使徒行傳第十五章看出一個重要的事實,就是在早期教會中,往往是老信徒成為福音廣傳的絆腳石。當使徒保羅拼命在傳福音時,有一群信徒一直在阻止使徒保羅見證福音。

        這點是很值得我們今天的基督徒來反省的功課,就像耶穌基督在譴責他的門徒一樣,我們是否因為信仰的年資越深,反而對傳福音的事工造成更大阻礙?若是,那就表示我們對耶穌基督的救恩認識,隨著年紀的增加,反而越來越模糊。

        近幾年來,我一直在沈思一件事,就是幾年前七星中會曾提一個案子沒有通過,到最近總會傳道委員會想要通過的案子,就是說若是有神學生畢業時,年齡已經超過四十歲的,總會就不再分派工作。換句話說,這些人想要成為總會編制下的傳道者,機會都沒有。

        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提案出現?我沈思很久。我很擔心這樣的案子若果真實施,是否正好說明我們長老教會在台灣的基督教會中,歷史最長久,但卻是對傳福音事工的熱情和認識最模糊的教會。我認為,無論甚麼年齡,只要有人要獻身當傳道,就是一件美事,是應該鼓勵,甚至給予必要的幫助才對啊!可以鼓勵他們去開拓福音事工,可以幫助他們去還沒有建立教會的地方開拓福音。何況我們總會有一筆為數不少的宣教基金,不是嗎?想想看,當一個人年紀上了五十、六十之齡,卻還想要獻身當傳道而去神學院就讀,他們所要付出的心血是比一般年輕人還要大,既然如此,授予一個「傳道師」的名分,讓他們可以好好的在未開拓的福音廣場去奮鬥,為甚麼不要?這是否在表示我們已經因為教會年齡越久,反而對傳福音的熱情越低?是否因為信仰年資越高,對耶穌基督救贖恩典的認識越模糊?我真盼望不是這樣。

 

二、信仰是需要漸進的學習,且是要逐漸進步,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清楚真正認識信仰的內涵。

 

        當耶穌基督在醫治這個盲人時,並沒有一次就治好他,而是分成兩個階段,這一定有耶穌基督的理由。當耶穌基督在第一階段醫治之後,隨即問他說:「你看得見東西嗎?」這個人的回答是:「我看見人,他們好像一棵棵的樹,走來走去。」這句話很清楚地說明一點,這個人剛開始看得不是很清楚,是模糊的。但當耶穌基督對這個人完成第二階段的醫治後,他的視覺就完全恢復了。

        信仰,往往就是這樣,剛開始時,我們會遇到許多不明白的事,包括基督徒經常使用的語言,剛開始之初很陌生,甚至會聽不懂。經過一段時間,逐漸熟悉了之後,接下來的就是許多教義問題也會讓我們頭痛。我經常遇到信徒會問:為甚麼基督教有這麼多的教派?大家都是信同一位上帝、同一位耶穌基督,而且新舊約聖經都一樣,為甚麼要分這麼多?我常說這種問題就好像同樣綜合大學那麼多,為甚麼要設立那麼多間是相同的問題。

我也常遇到信徒這樣問我,為甚麼聖餐必須是只有受過洗禮的人才可以用?而小孩也有受過洗禮,卻不准小孩子用聖餐?類似這樣的問題,有時很難回答得完整,有些問題根本就無法解答。就像我去年(2008年)在美國肯德基州的Louisville台灣長老教會遇到一位老兄弟,他跟妻子到教會參加聚會已經快二十年,但卻一直不肯接受洗禮。原因是他告訴該教會的溫隆志牧師說:「只要能告訴我,讓我清楚知道為甚麼處女可以懷孕生子?我就信。」溫牧師說他無法說明這件信仰上的奧秘。

有一天,這位兄弟拿樓梯到院子裡,爬到蘋果樹頂端要採蘋果,一不小心從樓梯頂端跌落到地上昏了過去,他被緊急送去醫院,在加護病房裡昏迷了將近一個月。在這段時間中,全教會會友每天有人去醫院探望他,陪他妻子,和他妻子一起祈禱,祈求上帝寬恕和幫助,讓他甦醒過來。就這樣,一個月後,這位兄弟終於醒了過來,而且是完全康復,這真的很奇妙。

當他出院後的第一天,就去找溫牧師,除了謝謝牧師帶全教會會友為他祈禱外,並且還主動請求溫牧師為他施洗。溫牧師跟他說:「可是我還沒有找到你所要的答案耶。」他回答溫牧師說:「我已經知道答案了,我知道只要有上帝,其它的都不重要了。」

看,只要有上帝就夠了。因為上帝就是生命的主宰,他在加護病房中體驗到上帝的憐憫和疼惜,讓他從死亡的邊緣中走回來。當他遇見上帝,才發現過去所執著的問題,已經獲得解答。因為上帝是全能的,只要有上帝,其它人認為不可能的事,都將因為經歷到上帝的愛,而概括了所有一切可能性。

讓我們的信仰學習逐漸進步,最好不要在摔倒地上被送入加護病房時才來學習,這是最愚笨,且是要付出很高代價的方法。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著牧師來讀聖經,因為查經班是幫助我們信仰逐漸進步最好的方法。我們的信仰若是欠缺聖經的基礎,就只能停留在聽而已,卻不一定有完整的信仰認知。若是能跟著查經班學習認識聖經的教導,我們的信仰就會日漸進步。

                                        (講於2009913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