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三講:除排罪的誘惑

經文:馬可福音九:3050

 

        在前一講說過,馬可福音從第八章27節開始,一直到第十章52節止,這一段落都是記載耶穌基督和門徒、跟隨民眾走向耶路撒冷旅途中,在路上所發生的事。在這段落,經文的重點是放在耶穌基督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門徒,此趟去耶路撒冷必須要面對許多苦難,同時被宗教領袖們棄絕,甚至殺害,但三天後將復活(參考馬可福音八:31、九:31、十:33—34)。馬可福音強調說,耶穌基督「把這些事說得清清楚楚」(參考馬可福音八:32),可是門徒們顯然並不清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參考馬可福音九:32),除了發生彼得斥責耶穌基督講這種不吉利的話外,馬可福音作者說門徒們一看見耶穌基督真的是邁向耶路撒冷走去,他們是懷著「戒懼」的心理,而民眾也是都很害怕地跟隨在後面(參考馬可福音十:32)。

        有些事情是因為清楚而害怕,但有些事情是因為並不清楚,所以會害怕。就像前面所說的,馬可福音作者認為門徒是因為不清楚,此趟去耶路撒冷為甚麼會受難,卻又不得不跟著去,想要阻止卻又無能為力,然後眼看耶穌基督大步地邁向耶路撒冷,因此,就更加擔憂起來。依照馬可福音作者的寫法,門徒們跟隨耶穌基督那麼久,但心裡卻是「還不領悟、還不明白」,並且認為門徒們「頭腦是那麼遲鈍」(參考馬可福音六:52、八:17)。

        如果再從耶穌基督被抓的那時候,門徒們都跑光,只剩下耶穌基督一個人孤單地被移送到大祭司的府邸(參考馬可福音十四:50)受審問,就可以知道門徒們心中的恐懼,甚至在耶穌復活之前,他們是怕受到連累,連相聚時門窗也都緊閉著(參考約翰福音二十:19)。究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在當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城時,那一幕萬人迎接之景況,真的是動人眼目,讓門徒們陷入了許多美景幻想,誤以為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城,只要登高一呼,民眾就會跟著齊聚起來反抗當時羅馬帝國的統治,就像主前176年猶大家族的後裔馬加比,號召所有耶路撒冷猶太人起來反抗希臘帝國成功的事件一樣,那將會是猶太人一個嶄新的政治王國來臨。這樣幻想中的境界,無論怎樣都不可能將之與耶穌基督所預言即將受難的事給連結起來,他們不可能想到會受難,因為他們長久以來,一直在盼望有一位好的領導者出來,帶領民眾對抗羅馬帝國殘酷手段的統治。

        其實,有人跟隨耶穌基督,原因很多,而真正會將耶穌基督看成是生命之主的人,並不多。大多數的人總是喜歡欣賞別人為福音拼命、獻身,但輪到自己時,就會有許多理由來說明自己的困難。

路加福音在編輯耶穌基督預言第二次受難之後,就加上了一段很重要的記事,那就是第九章5762節。在這段經文中,記載有三組人來跟從耶穌基督,其中一組表示要跟隨耶穌基督,並且是對耶穌基督說:「你無論到到哪裡去,我都要跟從你。」這一組是自願加入傳上帝國信息的行列者。就好像今天的許多傳道者,是主動表示要去神學院就讀,準備畢業後要獻身傳道。但耶穌基督提醒這組的人,不要以為跟隨他,就會有甚麼好康的回報,而必須要先有受苦的準備。第二組是耶穌基督親自呼召來跟隨的,這一組的人在回答耶穌基督的呼召時,很清楚地表示需要再等一些時間,目前不方便,因為有家裡的各種因素困擾著。第三組的人,向耶穌基督表示願意跟隨,可是還有後顧之憂,以後再說。這可看出作者路加在編輯上的特別用心,似乎在暗示著耶穌基督有特別提醒門徒,這是一個果斷的時刻,需要作出一個明確的抉擇。

馬可福音雖然沒有像路加福音這樣的編輯,但清楚記載現在耶穌基督持續往耶路撒冷的旅途前進,他再次提醒門徒們有關受難的事,也提醒門徒們和其他跟隨者,若是真的要跟他走向耶路撒冷,就要把可能阻礙前進的一切絆腳石都排除掉。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三十至三十二節:

30他們離開了那地方,經過加利利。耶穌不願意任何人知道他的行縱,31因為他正在教導門徒。他說:「人子將被交在人手裡;他們要殺害他,死後第三天,他將復活。」

32可是他們不明白這話的意思,卻又不敢問他。

 

讓我們把耶穌基督帶著門徒和民眾前往耶路撒冷的記事再次回顧一下;馬可福音在第八章27節記載說耶穌基督和門徒在凱撒利亞‧腓立比附近的村莊,之後在第九章說他們開始南下,來到加利利(參考九:30),回到了迦百農(參考九:33),接著第十章1節就說他們已經來到猶太地區,越過了約旦河。現在是記載第二次告訴門徒,前往耶路撒冷城,是去受難,但在三天之後復活起來。若是將耶穌基督三次預言受難的記事對照來看,第二次可說是最簡短的。但要注意的,就是馬可福音在這裡特別強調,耶穌基督不再像第一次那樣,公開教導民眾有關去耶路撒冷受難的事,而是單獨教導門徒。

為甚麼耶穌基督只要單獨跟門徒在一起,且是「正在教導門徒」有關去耶路撒冷受難的事?就是因為在第一次預言這件事之後,他最貼身的門徒彼得,竟然帶頭反對,而且還當眾大聲對耶穌基督喊叫,拉住他,想要勸阻他繼續這趟耶路撒冷的旅程。想想看,若是連自己最貼心的門徒都不了解這件預言受難的事,那其他跟隨的民眾又要怎樣明白?現在耶穌基督對門徒單獨教導,也比較不會受到外力的影響,因為民眾在身邊,聽到耶穌基督所傳講的信息,必定會七嘴八舌地說東說西,甚至有人會倚近門徒耳邊,繼續說些反對的話語。其實,有好幾次耶穌基督在行醫治的神蹟時,就是把當事者從群眾當中拉出來,例如馬可福音第七章3137節,記載耶穌基督在醫治一位耳聾舌結的病人時,就是將這個人「從人群中領出來,帶到一邊」醫治他。然後第八章2226節,又記載耶穌基督在伯賽大醫治一位盲人時,也是將這個盲人「帶他到村子的外面去」,治好了他。

31節可說是此段經文的中心,也是三次預言即將在耶路撒冷受難的第二次。

注意,第一次預言曾清楚提到要害死耶穌基督的,是猶太人領袖——長老、祭司長,和經學教師等,在這第二次的預言中並沒有提起,只有用「人」一字來表示。這「人」表示參與此項謀害計畫的,並不僅指這些猶太人領袖,也包括了群眾在內。福音書的作者有多次表示,當耶穌基督在耶路撒冷城內傳講上帝國信息時,這些猶太人領袖想要抓拿他,但都是怕群眾而不敢公開對耶穌基督採取捉拿的行動(參考馬太福音廿一:46,馬可福音十一:18,路加福音廿二:2)。這些民眾就是在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城時,原本大聲呼喊歡迎的人群,但到後來,他們也用最大的聲音呼喊著,要把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參考馬可福音十五:13)。

再者,這裡用了「被交」一詞,這在第一次預言並沒有出現,但在第三次預言用更明確的「被出賣」一詞。「被交」就有這個「被出賣」的意思。

第三點,我們特別要注意一件事,每當提到耶穌基督的受難、死亡,就會接著說到他的復活。因此,在基督教信仰中,我們不只是談到死亡,更重要的是將復活連結在一起。這也是基督教信仰最珍貴的地方,復活就是越過死亡。

32節說門徒聽到耶穌基督再次預言將在耶路撒冷受難和復活的事後,還是不明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過因為有上次彼得被斥責的經驗,這次,他們都靜默不語,也不敢再有任何阻止的動作了。

不過,從這節的記載也可看出馬可福音作者的觀點:門徒跟隨耶穌基督三年久的時間,顯然並沒有真的明白耶穌基督的教導。也因為這樣,接下來這段經文就更有意思了。

 

第三十三至三十七節:

33他們來到迦百農,進屋子後耶穌問他的門徒:「你們在路上爭論些甚麼?」

34他們都不作聲,因為一路上他們在爭論誰最偉大。35耶穌坐下,叫十二使徒到他面前,對他們說:「誰要居首,誰就得居後,作大眾的僕人。」36於是他找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他們中間,又抱起他,對他們說:37「為了我而接待這樣一個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不僅僅是接待我,也是接待差我來的那一位。」

 

就是因為沒有真正明白耶穌基督所教導的話,因此,才會在耶穌基督提起即將在耶路撒冷受難之信息時,他們並不在意,而是重視權位的問題。雖然這裡並沒有寫說他們在路上爭論到怎樣的程度,不過,即使他們沒有大聲說出來,只是私底下討論事情,也無法阻止耶穌基督明白他們心中所想的事。路加福音第九章47節就很清楚記載說,耶穌基督知道他們「在想甚麼」,這句話也是福音書作者一再告訴我們的,耶穌基督有能力知道人的心思意念(參考馬太福音九:4、十二:25,馬可福音八:17,路加福音九:47),因為他是從天上降下來的救主。因此,一進入迦百農的家,耶穌基督隨即就問他們,他們「在路上爭論甚麼」,這句話並不是說耶穌基督不知道,而是清楚知道,且要讓他們知道,他非常清楚他們在想的事。耶穌基督也用這種方式在表明,他就是來自天上的拯救者,他希望門徒能在此時醒悟過來。

34節可說是這段經文的主題中心;這節提到門徒們在路上所爭論的話題,就是誰比較偉大?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一件事。

就像前面有提起過的,當民眾跟隨在耶穌基督身後,浩浩蕩蕩的人群,看在門徒眼中,那種感覺是非常特別的。群眾,往往會讓人迷惑了眼睛的視覺,而把隱藏在群眾背後的真相給遮蓋住了。門徒的問題就是在這裡,他們想到的就是當耶穌基督一進入耶路撒冷城,若是能借力使力,帶領群眾揭竿而起,抵抗羅馬帝國而使猶太人建立一個獨立的政治王國時,他們就有機會可按照各自的條件等著分享權位。

但是耶穌基督曾對審判他的羅馬統治者彼拉多這樣說:「我的國度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十八:36我一再提起過,當耶穌基督用五餅二魚,使超過五千多人飽食的神蹟出現後,民眾隨即就有想要擁護耶穌基督當他們的王的舉動,但耶穌基督很快就拒絕了,他隨即從群眾當中「獨自避到山上去」(參考約翰福音六:14—15)。再從耶穌基督開始出來傳福音之初,就遇到過魔鬼的誘惑,這誘惑中的第二項就是被魔鬼帶到一個很高的地方,轉眼間讓他看到「天下萬國」,然後魔鬼用很巧妙的話語這樣對耶穌基督說:「你若向我下拜,我就把這一切權柄和財富都給你;因為這一切都已交給了我,我願意給誰就給誰。」(路加福音四:5—7)。想想看,權柄與財富,這些誰不要?真的是很迷惑人的心,但魔鬼這樣的誘惑,並沒有成功,因為耶穌基督並不是為了權柄和財富而降生到世界上來的。他是要改造人的心靈,希望人因為聽到上帝國的信息,而知道謙卑下來,悔改認罪回歸到上帝面前。

為了門徒在爭論誰比較偉大,耶穌基督雖然不是用比喻,但也可說是一項很特別的比喻方式,這種方式就是帶有實際動作,或是很真確地以在眼前可見的事物作比喻。他帶一個小孩子當作教材,放在門徒當中。

35節和第37節是對稱句子,都是在強調一個基本觀念:卑微如僕人,弱小如孩子。這樣的教導幾乎可說是基督教信仰的精髓。

請注意第35節所提到的「誰要居首,誰就得居後」這句話,是採用巴勒斯坦地區小孩子在遊戲的景象,大家排成一個圓圈跳舞遊玩,現在成為最先的,轉身就會變成最後的。這種轉過來又轉過去的遊戲,表明的,就是大家都一樣,沒有前後之分,更無大小之別。但更重要的,是這句「作大眾的僕人」,因為當這種圈圈舞結束之後,最前面的那位,就要負責整理場地,要等所有的人都離開之後,他才能離開。也是這個居首的人要宣告下次的遊戲時間,然後他要負責將所有必備的物品都帶來。耶穌基督就是取這這樣的場景來教導,誰要當老大,誰就要有這種態度。

接著,他用小孩子來當作教材。小孩和婦女一樣,在猶太人文化中並不計算在人口數字中,沒有甚麼社會地位可言,都是屬於卑微、弱勢的族群。耶穌基督在這裡特別提到「接待」一詞,表示若一個人願意像僕人般地接待這樣卑微的人,這才是在實踐上帝國信息的教訓。因為任何一時代都相同,只要被看成偉大的、重要的,通常都是被人服侍,而不是來服侍人的。但馬可福音卻記載了耶穌基督所講非常重要的一句話:「誰要居首,誰就得作大眾的奴僕。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十:44—45)。

耶穌基督用小孩當作教材來教導他的門徒,只有一個盼望,就是在面臨十字架苦難的時候,他們會知道用僕人的心思想生命的問題,就更容易接納這苦難對生命的意義。

 

第三十八至四十一節:

38約翰對耶穌說:「老師,我們看見有人藉著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我們同夥。」

39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會藉著我的名行神蹟,又馬上轉過來說壞話攻擊我。40因為不反對我們就是贊同我們。41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誰,只因你們是屬於基督而給你們一杯水,一定會得到獎賞。」

 

這段經文是持續前一段的教導,耶穌基督所重視的是一個福音工作者謙卑的心,而不是把自己當作權威,或是把自己高昇到權威的地位去看待別人。

早期教會已經出現了階級,那就是十二門徒變成了「使徒」,這名稱本身就有如特權階級一樣。依照使徒行傳第一章2122節的記載,要當「使徒」必須從施洗約翰開始,就已經跟隨在耶穌基督的身邊,直到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且復活升天時,一直都沒有離開。而我們知道使徒保羅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資格,因此,有不少人為了要反對使徒保羅,就去外邦地區的信徒當中,故意說保羅不是「使徒」,沒有「使徒」的身分,他傳講的信息就不具有權威。這也是為甚麼使徒保羅非常生氣之因。也為了這件事,每當他寫信給發生問題的教會,就會先表明自己就是「使徒」(參考羅馬書一:1,哥林多前書一:1,哥林多後書一:1,加拉太書一:1,以弗所書一:1,歌羅西書一:1,提摩太前書一:1,提摩太後書一:1,提多書一:1),他用這種方式在表示,只要是真心在見證耶穌就是基督,是救主,這樣的人,就是福音的「使徒」。沒有任何人可以把自己當作傳福音的權威,這個認識是很重要的。

不過,確實有人喜歡假藉耶穌基督的名,到處招搖欺騙民眾,說自己很有能力,就像耶穌基督的門徒一樣,也會行神蹟奇事(參考馬太福音七:21—23)。而早期教會也確實發生過這樣的事,但我們用人的能力無法判斷出:這些人是否真心在見證耶穌基督拯救的福音信息,或是在彰顯自己能力和榮耀(參考腓立比書一:15—17)?唯有上帝才是真正的審判者,才會知道誰是真的、假的,就像耶穌基督在傳講上帝國的信息時,特別用麥子和稗子作比喻(參考馬太福音十三:24—3036—43),說明這種事有一天都要面對上帝的審判。

耶穌基督在第40節引用了一句當時流行的俗語:「因為不反對我們就是贊同我們。」耶穌基督要門徒們用比較寬闊的胸襟看待福音事工,只要是在見證福音,即使有人是用不相同的方式,也不要去阻止。除非傳講的信息是「另一種福音」(參考加拉太書一:6)。例如發生在中國的「東方閃電」這個教派,主事者是一位鄧姓的婦女,她會行神蹟奇事,但卻宣揚說聖經時代的基督是男的,現代的基督是女的,就是她自己。這種把自己當作基督、取代耶穌的,就是另一種福音,重點不在於男的或女的,而是她把自己當作人類的救主了。

但這段經文的重點就在第41節,耶穌基督再次回到前面所提到那最卑微的事。在前段經文是用小孩來比喻,現在是用「一杯水」,就是這麼簡單。只要是為了福音的需要,沒有所謂大事或小事,不是會神蹟奇事的,就是偉大,也不是帶一個小孩子來聽福音的信息就是微不足道,不是把一個重大病患醫治好,是偉大,而給一杯水喝,使人可以解渴,就是小。福音是在拯救人的生命,而拯救生命的事,在上帝眼中都是大事。

 

第四十二至五十節:

42耶穌說:「無論誰使信徒中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人離棄我,倒不如用大磨石拴在他的脖子上,把他沉到海底去。43如果你的一隻手使你犯罪,把它砍掉!缺了一隻手而得永恆的生命,比雙手齊全下地獄、落在永不熄滅的烈火裡好多了。45如果你的一隻腳使你犯罪,把它砍掉!缺了一隻腳而得永恆的生命,比雙腳齊全被扔進地獄裡好多了。47如果你的一隻眼睛使你犯罪,把它挖出來!缺了一隻眼睛而進入上帝國,比雙眼齊全被扔進地獄裡好多了。48在那裡,蟲子不死,烈火永不熄滅。

49「每一個人都要被火鍛鍊,像用鹽醃一樣。50鹽本是好的,可是它若失掉鹹味,怎能使它再鹹呢?你們要有鹽的作用,彼此和睦相處。」

 

這段經文可說是在為第41節提起的「一杯水」作進一步解釋。

「一杯水」,沒有人會想到那是甚麼大事,甚至連想要記在心裡也不會,因為實在太簡單,或是太微不足道了。可是,為了福音的緣故,即使卑微到僅僅是「一杯水」,也會因為上帝國拯救的恩典,而蒙上帝極大的賜福。相對的,連這麼簡單且輕易可做的一件卑微之事,都不肯伸出手來做,反而會為生命中最大的福氣帶來損害。這樣的觀念在馬太福音第廿五章3146節,耶穌基督有更清楚的說明。

在第42節這裡他用「大磨石」來比喻,這是古代社會用來碾麥子等穀物的工具,而「大磨石」通常都是大家族,尤其是貴族家庭才有,因為人口眾多。而要轉動這種「大磨石」,就需要用多匹牲口如牛、馬或是驢來拖,才能拉得動。把這樣大的磨石和第41節所提起的「一杯水」相對照來看,簡直是不能相比。這也是耶穌基督比喻的特色所在,就是用鮮明的對比來教導門徒或是民眾。

當一個人被這樣的「大磨石」綁在身上沉入海底,必定會死,這是可以想像得到,很容易明白的事。

接著耶穌基督又用很驚人的語氣說出了下列的比喻,他談到只要會阻礙到福音的事,就要不惜付出代價給予排除。因為福音是關係到永恆的生命問題。

在第4347節當中,耶穌基督一再重述兩個重要的觀念:一是地獄,另一是永恆的生命,這是完全對比的境界。在路加福音第十六章2324節提到那位財主因為死後下到地獄(陰間)去,在那裡痛苦極了。這種痛苦的原因,在這裡的第48節提到,包括有「蟲子不死,烈火永不熄滅」。這句話是借用先知以賽亞所傳出來的信息,在說明背叛上帝旨意的人,將會面臨這種「蛀食的蟲永遠不死」,「焚燒的火永不熄滅」的痛苦(參考以賽亞書六十六:24)。我們實在無法想像那種痛苦是怎樣的狀況,但可以想像得到,那會是無法用筆墨形容得出來的痛苦之事。而相對於那位乞丐拉撒路,他在亞伯拉罕的懷中享受著永恆生命的喜悅。

前三本福音書都有記載一則很有名的故事,就是有一位年輕的財主,他同時擁有社會地位。這個人找耶穌基督問及該做甚麼「才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耶穌基督的回答很簡單,就是要他把那阻礙邁向永恆生命的絆腳石統統給丟棄,但福音書作者告訴我們,當這個人聽了耶穌基督這樣的建議之後,面有難色地離開,理由是他的財富太多(參考馬可福音十:17—25,馬太福音十九:16—24,路加福音十八:18—25)。財富是這個人真正的絆腳石,不肯捨棄、排除,就無法享有永恆的生命的福氣。

人一方面想要得到永恆生命,卻對阻礙永恆生命的絆腳石不想要去除,那怎麼可能得到呢?人之所以會這樣困難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絆腳石往往是人身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份。

在今天醫療科技非常發達的時代,人似乎比較容易處理身體上的問題。特別當醫師問及是要保留生命而截肢,或是切除某些器官而保全生命時,我們會比較容易選擇。我們絕大部分的人,不會說要保留雙手而使自己死去,甚至也不會因為要保留一隻腳而使生命斷送掉,沒有人會做這樣的決定。真正的問題在於:永恆的生命是在天上,不是在人間,也不是在我們用數字可衡量的物品中,這點才是人真正的問題所在。

再者,第4347節也是一段非常好的經文,可用來說明讀聖經千萬不要把表面文字照樣解釋,否則大多數的基督徒都會變成身體殘缺的人。

耶穌基督在這裡用一隻手、一隻腳、一隻眼睛等來比喻,主要在說明我們生命中以甚麼最重要?能存活下去重要呢?還是為了要保有表面的完整,卻讓心壞掉而死去呢?換句話說,生命必須面對抉擇時,就必須有所取捨。而這是在我們生命中常須去面對的。

在結束這段教導之後,馬可福音作者很奇怪地加入了第4950節這兩節經文在此,跟前面的教導似乎相配不起來。

49節強調的是「火」,第50節則是強調「鹽」。或許分開來看會比較容易明白。

「每一個人都要被火鍛鍊」,這句話已經清楚說明每個人都要被嚴厲的審判,虛假不來。耶穌基督採用古代社會煉冶金屬作比喻,金、銀有沒有純?用強的火來燒就知道了。若是外面鍍金,裡面是假的金屬,只要一燒就會露現出來,假不了。信仰的生命也是這樣,一個真正有信仰的人,就如同真金一樣,不怕火燒。

「鹽」,這是古代用來保存食物的一種方法。再者,「鹽」也是調和食物的必要品。再者,根據以西結書第十六章4節的記載,古代、剛出生的小孩要用「鹽」擦拭身體,用來作清潔身體之用。另外在列王紀下第二章1921節也有記載,先知以利沙,用「鹽」來改善原本不好的水質。因此,這裡說要有「鹽」的作用,除了在和人的關係上要「和睦」之外,更重要的,不可以讓「鹽」失去了味道,這些都在說明需要具備各種應該有的功能,否則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而虛假的信仰等於是沒有味道的「鹽」一樣。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見證福音,從最微小的事開始就對了。

 

        我們看到耶穌基督一再教導他的門徒,為了福音的緣故,只是接待一個小孩,或僅僅是最簡單的一杯水,也是一件偉大的事。這種對福音事工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福音就是上帝拯救的信息,上帝拯救的信息就是愛。有愛的地方,就可以看見上帝,而上帝的愛,不是用數字來衡量的,也不是用數字比較的。

        每年暑假,我們教會都會舉辦快樂兒童營。每次要舉辦,我都會告訴大家,先不要問辦這樣的營是否有效?也先不要說自己有甚麼困難?我只要求大家做一件最簡單的事,那就是協助分發一萬張的傳單。把傳單帶回家去分給左鄰右舍的人,寄去給你所認識的親朋好友。這麼簡單的傳單,即使是上菜市場去買東西,付錢的時候,也可以順便拿一張給菜市場的生意人。我在嘉義西門教會的時候,送孩子來教會參加兒童營最多的,就是菜市場的生意人。我當然知道他們送孩子來參加,是因為他們很忙,沒有時間看顧孩子,送來教會最好。但請記得,只怕孩子不來,我們不怕孩子來。只要一來,就是我們傳福音的機會,不是嗎?

        我經常告訴大家咱教會有兒童主日學,要把孩子、孫子帶過來參加。只要孩子或孫子從小就會學習認識聖經的信息,有一天,我們就會看到孩子在上帝的話語中逐漸長大。你會看到孩子身上有一股特有的生命力。

        我很喜歡印度仁愛修會的創辦人德蕾莎修女一句經典名言:「伸出你的手,做你的手所能做的每一件善事。」她沒有教導她的學生去做偉大的事,或是轟轟烈烈的大事,沒有,她只告訴所有想要加入或是參與仁愛修會當志工的人,伸手去做手上所能做的事,即使是在人看來非常微小的一件事,也不要疏忽。德蕾莎修女一再強調:上帝不會叫我們去做艱難的事。祂要我們做的事,都是我們的手一伸出來,就可以做到的事。

        耶穌基督告訴我們,就算微小到只是「一杯水」,卻因為福音的緣故,就必得到上帝的獎賞。我深信,沒有人會說給「一杯水」很困難,只在於我們願不願意罷了。

 

二、一定要想盡辦法,把會阻礙我們進入永恆生命之途中,所有的障礙物都排除掉。

 

        耶穌基督用很特別的比喻告訴他的門徒,若是一隻手,一隻腳、或一隻眼睛會造成犯罪,而遠離了耶穌基督所帶來永恆的生命,不如把這隻手或腳砍掉,把眼睛挖出來,只為了要進入永恆的生命中。說「砍掉」、「挖出」等這種用詞時,都在強調「拋棄」、「放下」、「捨棄」的意思。

        當耶穌基督用手、腳、眼睛等身體器官當作比喻時,我們可能會覺得很殘忍,怎麼可能將手砍掉?砍掉腳?挖出眼睛?但想想看,若是一個人被醫生判定說,若是不將手或腳截肢,或是沒有將眼睛挖出來,可能導致死亡時,你會認為這是殘忍嗎,或這是為了要救命必要的決定?

福音是跟永恆的生命有關係,因此,當耶穌基督用手、腳、眼睛當作比喻時,想想看,甚麼可以比喻成為手、腳、眼睛?這是我們必須認識清楚,也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功課。我的看法:

手,可以代表著我們的才能。

腳,是代表著我們的力量。

眼睛,代表著我們的學識能力。

我們可以這樣想:若是我們擁有許多才能,卻使我們遠離了上帝的救恩,我們是否要繼續離上帝越來越遠,或是我們寧願放棄這樣的才能?

若是我們的力量足夠,且可以影響別人,比如說,我們有很好的工作,或是開創事業等等,這些都在表示著我們的腳的活動力。若是這些工作或事業因為越來越忙碌並且越來越發達,但卻使我們離上帝越來越遠,我們是否會考慮把導致我們無法親近上帝的事業縮小?把很好的工作環境、或方向調整一下?

若是我們的學識能力,使我們對上帝認識的態度一直很遲疑,這樣的學識能力又要對生命提供甚麼意義?

使徒保羅說過這樣的話:

 

「那麼,聰明人在哪裡呢?博學者在哪裡呢?世上的雄辯家在哪裡呢?上帝已經使這世界的智慧成為愚拙了!

上帝運用他的智慧,使世人不能夠藉著自己的智慧去認識他;相反地,上帝決定藉著我們所傳那『愚拙』的信息來拯救信他的人。猶太人要求神蹟,希臘人尋求智慧,我們卻宣揚被釘十字架的基督。這信息在猶太人看來是侮辱,在外邦人看來是荒唐。可是在蒙上帝選召的人眼中,不管是猶太人或是希臘人,這信息是基督;他是上帝的大能,上帝的智慧。因為所謂『上帝的愚拙』總勝過人的智慧,所謂『上帝的軟弱』也勝過人的堅強。」(哥林多前書一:20—25

 

甚麼是聰明?甚麼是愚蠢?甚麼是智慧?甚麼是才華?使徒保羅告訴我們,只有在上帝的救恩裡,才是。因為我們的生命就是從上帝來,終究要回到上帝那裡去。而上帝的救恩就在耶穌基督裡顯示給我們。因此,耶穌基督提醒我們,若是為了要獲得和進入在永恆的生命裡,我們必須要把所有可能阻礙的一切,都排除掉,這點也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生命功課。

                                         (講於20091011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