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施洗約翰的出現

經文:馬太福音三:1—17.

有關施洗約翰的記事在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而馬太福音書則是用第三章整章的篇幅在介紹施洗約翰,算是四本福音書中比較完整的。
不過,比較特別的是在路加福音書裡有一段其他三本福音書所沒有的資料,就是在第三章十至十四節;在那段經文中,路加福音書的作者提供了非常有意思的資料說:有群眾、稅吏、當兵的等族群來找施洗約翰,他們有的來接受洗禮,有的問施洗約翰該如何進一步表明他們受洗後的行為態度?有的則是直接問該做甚麼事以回應施洗約翰的信息?(請參考拙作「路加福音書的信息」乙書,第三講:「傳悔改信息」,頁卅七至五十一。)路加福音書的另一特點是,在介紹施洗約翰之前,先提供時代背景,包括羅馬帝國皇帝提庇留在位的統治年代,以及猶太宗教領袖人物亞那和該亞法做大祭司之時期。作者提供這些資料有一個很有意義的作用,就是讓讀者可以清楚在那時代背景下,所要凸顯出來施洗約翰宣教的時代意義。

約翰福音書在這件事上有很特別的資料在說明猶太教當局對施洗約翰的身份的疑惑。為了要查證施洗約翰的身份,他們甚至派遣祭司和利未人去見施洗約翰,問他「你是誰」?他們會問這個問題的原因,乃是因為坊間已經在流傳有關施洗約翰的各種傳言;有的人認為他是「以利亞」,有的人認為他是「那位要來的先知」,甚至質疑他施洗所要代表的意義(約翰福音一:19-28)。

如果我們細心比較四本福音書有關施洗約翰的記事,可以發現馬太福音書在這件記事上,有作者特別的觀點,這些觀點也正好反映出作者寫此書的特殊對象—猶太人。馬太福音書的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耶穌基督來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時,他們二人之間有過一段對話,這是其他福音書裡所沒有的。而在這段對話中,明顯說出施洗約翰清楚耶穌基督的身份。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今天所讀的這一章經文內容:

第一至二節:那時,施洗者約翰來到猶太的曠野傳道。他說:「離棄罪惡吧,因為天國快實現了!」

「那時」,原來的意思是指「在那些日子」。馬可福音書用「過了不久」,意思是同樣的。若比較路加福音書就很清楚所謂的「那時」,乃是指「羅馬皇帝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本丟彼拉多作猶太總督,希律作加利利王,他的兄弟腓利作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王,呂撒聶作雅比利尼王,亞那和該亞法作大祭司」(路加福音三:1-2)的時代。換句話說,「那時」就是指在耶穌基督過去三十年時間,他在拿撒勒生活成長的日子裡,施洗約翰人在約旦河附近傳福音。因為路加福音書提供我們知道耶穌基督出來傳福音時,是三十歲(三:23)。他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後不久,就開始了他的傳福音工作。

四本福音書只有馬太福音書的作者特別指明約翰是一位「施洗者」。這是因為作者刻意要凸顯施洗約翰的工作特性。我們知道施洗約翰的工作確實在猶太人中,具有很大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甚至在早期教會仍舊一直持續著。使徒保羅在以弗所的時候,就曾遇到一些信徒,他們對保羅說「從來沒有聽過有聖靈這回事」,而他們是受過「約翰的洗禮」的人(使徒行傳十九:1-4)。這表示出他們聽過施洗約翰的信息,卻沒有聽過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

我們要注意的是馬可和馬太二本福音書的作者都將施洗約翰之出現,以及工作的重點都放在「曠野」的地方;曠野,這對猶太人來說意義是很特別;他們曾在曠野的地方四十年的時間受上帝嚴厲的磨練;在那種寸草不生的地方,他們因著上帝的話得到飽食之糧,也是在那種滴水不出的曠野地帶,他們享受上帝所賜的泉水止渴。這樣特殊的四十年之經驗,使他們認為民族的生命如同再造一般的重要,因此,在猶太人的思想裡,逐漸地將曠野看成是人和上帝親近、享受上帝恩惠最好的地方。

第二節可以說是施洗約翰整個事工的中心,他呼籲當時的人們,要「離棄罪惡吧,因為天國快實現了」!這裡所說的「離棄」(和合本用「悔改」),意思乃是指「心思意念更新」(參考以弗所書四:23,和合本用「心志改換一新」)。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在這裡所說的「心思意念更新」,是有一個重要的目標,那就是要歸向上帝。讓上帝成為人生命的主宰。此乃天國的意思。馬太福音書用「天國」,意思是和馬可、路加這二本福音書所用的「上帝國」同樣的,因為馬太福音書是對猶太人來寫,作者用猶太人習慣使用的「天」來代替「上帝」。

第三節:約翰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那個人;他說:
在曠野有人呼喊:
為主準備好他的道路,
修直他所要走的路徑!

馬太福音書在這裡很特別地直接指出「約翰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那個人」;在馬可和路加二本福音書都只是間接性地在暗示施洗約翰有這種角色。馬太福音書的作者顯然的是要提醒猶太人注意,停頓已久的先知信息再度出現了,要注意聽、看先知的話,他的行動和工作。

這裡也是馬太福音書第六次引用舊約先知的話;這段話是取自先知以賽亞第四十章三節。先知以賽亞的信息原本是對被俘虜至巴比倫的以色列人民說的,是在安慰、鼓勵他們不要失去希望和信心,因為上帝的拯救即將來臨。現在作者認為施洗約翰就是像那位先知以賽亞一樣,傳出上帝安慰祂百姓的信息。

我們要注意的是原來先知以賽亞是說「要在荒野為上主預備道路」,現在作者是將「為上主」改成「為主」,很清楚的是指著耶穌基督所說的。因為緊接在施洗約翰之後,就是耶穌基督的事蹟。

第四節:約翰穿著駱駝毛的衣服,腰間繫著皮帶;吃的是蝗蟲和野蜜。 

雖然只有一節簡單地在描述施洗約翰的生活景況,卻是非常清楚他生活上的儉樸;他這種穿著上的打扮,跟列王記下卷第一章八節所描述的先知以利亞很相似:「穿著獸皮的外袍,束著皮帶。」而他在曠野地帶所吃的只是蝗蟲和野蜜。這必然跟當代猶太人一般生活的富裕情況有很大的差別。我們知道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猶太人,也跟著在享受帝國富裕的經濟生活。

第五至六節:群眾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境,和約旦河一帶地方來到他跟前。他們承認自己的罪,約翰就在約旦河裡為他們施洗。

施洗約翰顯然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因為有那麼多的人們要聽他所傳出來悔改的信息。作者特別提起群眾是來自耶路撒冷、猶太全境,以及約旦河一帶的地方。很明顯地,施洗約翰的行動已經對原本是猶太宗教中心地帶的耶路撒冷造成震撼,否則那些宗教領導人物不會來要求受他的洗(七節)。

整個施洗約翰工作的中心就是要人們悔改。我們看到人們來找他,就是因為「承認自己的罪」。這一點是最重要的,也可以說施洗約翰的工作是成功的。人最大的問題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罪,甚至一再地設法要隱藏自己的罪。這些人願意承認自己的罪,正好說出施洗約翰所傳的是真的打動了他們的心,使他們知道自己所犯的過錯。

馬太福音書跟馬可、路加二本福音書不一樣的地方,是馬太福音書是將承認自己的罪,和接受洗禮分開的,而後二者則是將之結合在一起;馬可和路加二本福音書所用的句子是:「你們要離棄罪惡,接受洗禮,上帝就赦免你們的罪。(馬可福音一:4、路加福音三:3)」

洗禮,原本是指「浸」的意思。在這裡是表示一種更新、潔淨。在當時的猶太人普遍流行這種儀式以表明自己的罪洗淨了。

第七至十節: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要求受洗,就對他們說:「你們這些毒蛇!上帝的審判快要到了,你們以為能夠逃避嗎?要用行為證明你們已經離棄罪惡。不要自以為亞伯拉罕是你們祖宗就可以逃避審判!我告訴你們,上帝能夠拿這些石頭為亞伯拉罕造出子孫來!斧子已經擱在樹根上了,凡不結果子的樹都要砍掉,丟在火裡。」

這段經文是出現在馬太和路加二本福音書裡,馬可福音書沒有這份資料。但是馬太福音書特別記載了前來受洗的人當中有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路加福音書並沒有特別指明群眾當中有這兩種人在內。不過,路加福音書除了描述當時人潮擁擠外,作者重視的是一般平民階級人物,包括有收稅者(是一般人民所不喜歡的對象)、士兵(應該是外國人,因為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猶太人並不需要服兵役),以及一般人民。這也是路加福音書寫該書的主要對象。而馬太福音書則是鎖定對象為當時的猶太人,因此,刻意將來要求受洗的對象---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身份強調出來,讓讀者一看就會明白,施洗約翰如果是為了耶穌基督打前鋒的,那麼耶穌基督豈不是更應該受到大家的喜愛、聽從。

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這是當時猶太人社會中的兩個主要門派。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法利賽派和撒都該派的人,這樣會更清楚。前者,是堅持嚴守摩西法律的人,他們甚至會將自己與那些不嚴守摩西法律的人分開,劃清界限,以表示自己的聖潔。也因為要嚴格遵守摩西法律的規定,結果卻常將那些原本法律中所沒有的規定,加上了許多附則條款,害得人們為了守摩西法律,感到礙手礙腳的。在福音書中,我們常會讀到有關耶穌基督責罵他們的記錄。最普遍而被我們所熟悉的,就是罵他們是「假冒為善」的人(馬太福音十五:1-9)。新約福音書中所提到的經學教師通常就是他們。

撒都該人,這是具有祭司的身份;他們的工作主要是負責管理耶路撒冷的聖殿事務。他們以摩西法律為依據,但不相信有死人復活的事蹟,也不相信天使、鬼魂的存在。比起法利賽人,撒都該人是世俗化了許多;他們也重視政治權力,因此與統治者羅馬政府的關係較為密切。

這裡說施洗約翰看見這兩種人也來要求受洗,就很不客氣以帶有指責的語氣對他們說話。

「你們這些毒蛇」,哇,這實在不是一句溫和的話!說一個猶太人是「毒蛇」,就好像說那個人是魔鬼、撒但一樣,因為蛇是引誘人犯罪的代表(創世記三:13)。詩篇的詩人也以蛇來形容人犯罪的惡劣(五十八:4),先知以賽亞的作品中也用蛇來表示人心的險惡(十四:29,五十九:5)。

為甚麼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來要求施洗約翰為他們施洗時,施洗約翰會說這些人是「毒蛇」呢?為甚麼施洗約翰沒有高興地接納他們呢?很可能是因為施洗約翰看出來他們的內心並不是真的有悔改的心,才來要求受洗,而是因為他們看到民眾成群結隊的擁擠來找施洗約翰,為了要讓民眾看到他們也是有悔改,也有讓施洗約翰為他們洗禮。換句話說,他們來要求受洗,並不是真心悔改而來,而是為了要保護他們現存的利益才來的。這種不是來自內心的醒悟、認罪的舉動,就跟毒蛇一般的邪惡。

第八節可以說是施洗約翰對洗禮自己所做的註解;施洗約翰並沒有說非要洗禮不可。人若認為洗禮就是完成上帝拯救的準備,那是不正確的。因為洗禮只是表明人自己的一種決志心意,它跟得救與否並不是有絕對的關係。因為拯救的決定權是在上帝,不是來自人的任何行為舉動。我們不能說誰受洗了,誰就得救了。不,不能這樣說。這樣說很危險,因為這樣是用人的標準在決定上帝的工作。我們只能透過洗禮來公開表明我們的信仰告白。施洗約翰對這些想藉著受洗來漂白的宗教領袖,說出嚴肅的警告,要他們用實際的行動,證明自己確實是有悔改的人,而不是用受洗來迷人的眼目。

我們也看到施洗約翰將猶太人最為誇耀的,時常掛在口邊的事---亞伯拉罕是他們的祖先。施洗約翰認為上帝並不看這種祖先的牌子來作為祂審判的準則,因為當他們將亞伯拉罕拿來當作上帝憤怒時的擋箭牌時,那樣他們跟本就不需要彌賽亞的來臨和拯救。他們要是真的是有心期待彌賽亞的救贖,那就不能用祖先亞伯拉罕做為他們逃避上帝審判的藉口。其實,耶穌基督也曾指責法利賽人不是亞伯拉罕的子孫,而是「魔鬼的兒女」(約翰福音八:44)。

施洗約翰警告他們說時刻已到,就像斧頭已掛在樹根上了,是隨時可以將腐爛的、不能結果子的樹砍掉。在馬太福音第七章十七至十九節,耶穌基督的教訓中就有這樣的句子說:「好樹結好果子,壞樹結壞果子。好樹不結壞果子;壞樹也不結好果子。不結好果子的樹都得砍下,扔在火裡。」

第十一至十二節:「我用水給你們施洗,表示你們已經悔改了;但是,在我以後來的那一位要用聖靈和火給你們施洗。他比我偉大多了,我就是替他提鞋子也不配。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穀物把麥子收進倉庫;至於糠秕,他要用那永不熄滅的火燒掉!」

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在這裡先有一個交代,就是在群眾當中有人「心裡猜想,也許約翰就是基督(三:15)」。而在約翰福音書則記載群眾中有提出關於他的身份問題,甚至問他說:「你既然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亞,也不是那位先知,那麼,你為甚麼施洗呢?(一:24)」,為此,施洗約翰特別聲明他自己的角色只是一位先鋒者而已。看吧,施洗約翰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角色,他對人的施洗,只是一種悔改的表示而已,和得救與否沒有絕對關係。真正的得救的洗禮,是在聖靈的力量。而使用這種聖靈力量的乃是比他更為偉大、更有能力的,就是那位受差遣要來拯救悔改的人的彌賽亞。

第十三至十五節:那時候,耶穌從加利利往約旦河去見約翰,要請他施洗。約翰想要改變他的主意,就說:「我應當受你的洗禮,你反而來找我!」
可是耶穌回答他:「我們暫且這樣做吧,因為這樣做就是實行上帝的要求。」 
於是,約翰允許了他。

我在前面已經有講過這一段耶穌基督和施洗約翰的對話,是馬太福音書特有的資料;非常清楚地,作者這種記法已經說明了耶穌基督和施洗約翰有過彼此身份的確認。在這裡施洗約翰很清楚耶穌基督的身份,乃是那位即將來臨的彌賽亞!

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看出耶穌基督一定是特地從拿撒勒來約旦河受施洗約翰的洗禮的。他必然是在拿撒勒也聽到有關施洗約翰的信息,並確定施洗約翰就是那位為準備彌賽亞來臨的先鋒者。

我們實在很難瞭解耶穌基督為甚麼一定要受施洗約翰的洗禮,就像施洗約翰自己對耶穌基督說的:「我應當受你的洗禮,你反而來找我!」也許是因為耶穌基督作為一個降生在猶太人當中的人,他要將猶太人認為洗禮的潔淨記號在自己的身上表明出來吧。

第十六至十七節:耶穌受了洗,一從水裡出來,天為他開了;他看見上帝的靈好像鴿子降下來,落在他身上。接著,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親愛的兒子,我喜愛他。」

在這裡只有馬太福音書強調天是為耶穌基督而開的。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表明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路加福音書說是耶穌基督在祈禱的時候,天開了(三:21)。

先知以賽亞曾這樣祈禱說:「上主啊,你為甚麼不把天撕開,親自降臨人間?」(以賽亞書六十四:1)使徒行傳記載司提反在猶太人議會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時,被聖靈充滿說:「我看見天門開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邊!」(使徒行傳七:56)創世記第廿八章也說到雅各伯特利的地方,夢見通往天上的梯子。這些是一種表示上帝與人的緊密結合,不可分離的一種記號。
現在耶穌基督是很明確的看見天開,而且天是為他而開的。我們可以想像上帝已經跟他完全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從天上有聲音說出這樣的話:「這是我親愛的兒子,我喜愛他。」
我們可以將從天上來的聲音所說的話,比較詩篇第二篇七節:

「那君王說:我要頒佈上主的命令。
上主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
我今天作了你的父親。」

以及先知以賽亞第四十二章一節:

「上主說:
看哪,我的僕人,我扶持他;
我揀選他,喜愛他,
我以靈充滿他;
他要為萬國帶來正義。」

這些讓我們看到在猶太人的信仰裡,那位彌賽亞就是上帝所喜愛的僕人,上帝要用祂的靈跟這位僕人同在。

今天所讀的經文應該會幫助我們思考幾點信仰上的問題:

一、真正的悔改比有沒有洗禮更為重要。

我們可以這麼說,整本聖經傳出一個基本信息,就是只有悔改的人,才是上帝所要拯救的對象。我們打開先知的書信,所有先知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大聲疾呼上帝的百姓要認罪悔改。今天我們讀到施洗約翰的故事,他也是如此清楚地在呼籲當時的猶太人民要悔改,否則上帝的審判就如同一支已經擱在樹根上的斧頭,隨時會砍下去。

今天的教會應該有這樣的認識,上帝要我們做的工作就是傳悔改的信息,而不是在洗禮的工作結果上爭多寡。使徒保羅曾對當時的教會裡,有人以受洗的背景來誇耀自己的信仰層次,這就跟施洗約翰時代的猶太人以亞伯拉罕為他們祖先的觀點是一樣的;保羅認為那是沒有意義的。他自己強調只為幾個施洗而已,而且說:「基督差遣我不是為了施洗,而是要我傳福音,不用智慧的言論,免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失了效力。(哥林多前書一:14—17)」我們發現有些教會喜歡在洗禮的事上大作文章,這是很不正確的。因為單是以人所做的洗禮,並沒有甚麼特別意義,除非人有出自內心的悔改歸向基督,否則與其強調為多少人施洗,不如不說還好一些。

另一方面,我們也常看到有人是將受洗看成自己已經得救了,或是有的教會把信徒的受洗看成是得救的記號。這種觀點是很有問題的。我們人不能用我們任何的力量使人得救,因為我們人得不得救,是在上帝的決定,不是我們人自己可以決定的。我們所要努力的,就是讓我們時時刻刻保有一顆懺悔認罪的心,祈求上帝的靈來洗淨我們心靈的污穢,才能因此仰望上帝在基督耶穌裡拯救的愛降臨在我們生命裡。

二、有沒有悔改,人不知道,但是上帝察看人的內心,祂非常清楚。祂在審判人。

當施洗約翰傳出悔改的信息,並且在約旦河為民眾施洗時,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前去要求受洗。他們當然也會表現出悔改的外貌,但是卻逃不過如同先知般的施洗約翰的眼光,他就毫不客氣地以嚴厲的口氣指責他們是「毒蛇」!
我想給施洗約翰指責還好,若是給上帝對他們這樣指責的話,那豈不就是完蛋了?

人可以矇騙過人,因為人只有能力看人的外表,沒有能力看透人的內心。但是,我們別忘了,上帝對人的外表沒有興趣,祂察看人的內心所思想的一切。希伯來書的作者說:

「上帝的話是活潑有效的。它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連靈和魂,關節和骨髓,
都能刺入。它能判斷人心中的慾望和思想。沒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隱瞞;一
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們都必須向他交帳。」(希伯來書
四:12—13)

同樣地,作為一個牧師的我,無法知道大家來接受我施洗時是否真有悔改?但是,我期盼我們都有以敬虔、認罪的心來悔改,這樣我們一起所做的洗禮聖典才會有意義,否則是一點意義也沒有。不論我們用甚麼儀式來舉行洗禮,或是浸禮,或是滴禮,或是成人才受洗,或是堅信禮等,我想最重要的都不是這些,就如同使徒保羅對當時一再強調割禮勝過基督拯救之愛的人所說的:「受割禮或是不受割禮都算不了甚麼;重要的是我們要成為新造的人。(加拉太書六:15)」

確實是這樣,如果我們受洗之後,我們的生活行為沒有更新,我們對世上的事物看法,或價值的觀念沒有更新,我們對生命的態度沒有換新,還是跟過去一樣,那不如不要受洗,以免上帝的恩典被我們所輕視或是糟蹋了。對我們自己,對教會,對所有與我們同信的兄弟姊妹都沒有利益。因為基督的教會不是靠受洗的多寡建立起來的,而是靠上帝的慈愛,在耶穌基督的赦免裡結合而成。而結合起來的這股力量,是一股新的生命力量,從人的內心發出來的。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6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