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為甚麼禁食?

經文:馬太福音六:16--18

在第九講我有說過,從第六章一節至十八節這段經文中,連續提到三個猶太人一般生活中最重要的功課,即施捨、祈禱和禁食。耶穌基督提出他對猶太人在日常生活中,對這三個功課的看法,基本上都建立在一個基礎點上論述,就是真實的心,不是虛偽。
他在論施捨的時候,強調不要「像那些偽善的人」(2節),在論及禱告的時候,他要門徒們「不可像異教徒」(7節),然後在論及禁食的時候,又說「不可像偽善的人」(16節)。耶穌基督很清楚地指出當代人在信仰生活行為上的問題,明白指出虛偽的行為不會為上帝所喜悅。

再者這段經文所論述的施捨、祈禱、禁食等這三件事,在結語上都是用「那位看得見你在隱密中做事的天父一定會獎賞你。」(4、6、18節)我們可以看出宗教信仰一個最大的特質就是對象是上帝,不是人。人的能力只能看見人的外表,上帝卻是看人的內心。因此,即使有很感人的外在表現,也無法隱藏人內心的確實動機。人可以用外在的行為舉動讓人看起來甚為動容,但是上帝卻不一定會感動呢。這是耶穌基督論述這些信仰生活行為時的一個基本態度。

現在讓我們來看經文的內容:

第十六節:「你們禁食的時候,不可像偽善的人,他們裝出一副苦像,故意蓬頭垢面,好讓別人看出他們正在禁食。

禁食,是在表明人的懺悔之意。摩西的時代就有規定所有的以色列人民必須在贖罪日的時候,即「每年七月初十日,以色列人和住在他們中間的外僑必須禁食。」(利未記十六:29)但後來也有是為了要「取悅上主,宣佈禁食」的(耶利米卅六:9)。禁食,也在表明人內心的懺悔之意,先知以利亞指責亞哈王犯罪後,亞哈王的態度就是「撕裂衣服,脫下來,穿上麻衣。他不吃東西,穿著麻衣睡覺,又垂頭喪氣地走來走去。」(列王記上廿一:27)禁食,也是一種表明人的哀傷,例如掃羅王戰死的時候,他的百姓將他的屍體燒了,「然後,他們把骨灰葬在城裡的柳樹下,並且禁食七天。」(撒母耳記上卅一:13)有時人為了強烈祈求上帝的應允,也會用禁食的方式來祈禱,例如「大衛王跟拔示芭所生的孩子害重病。大衛祈求上帝讓孩子康復。他不吃東西,每天晚上進自己的房間,整夜躺在地上。」(撒母耳記下十二:15-16)

以色列人被俘虜到巴比倫後,開始有規定時間要大家一起禁食的舉動,以表明對亡國的哀傷(撒迦利亞七:3、5,八:19)。由巴比倫回國後,曾有過全國性的禁食,以表示認罪、悔改的行動(約珥書二:15)。

禁食,這原本是一種自卑的表示,即在上帝面前低頭之意。我們從先知以賽亞書中可以看出上帝和以色列人之間討論到有關禁食的問題時,有一段精彩的對話如下:

以色列人問:「假如上主不注意我們,我們何必禁食呢?假如他不察看我們,我們何必自討苦吃呢?」

上主對他們說:「你們一邊禁食,一邊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欺壓工人。你們的禁食使你們更兇暴,以致吵鬧、打架。你們以為這樣的禁食會使我聽到你們的禱告嗎?你們禁食的時候,虐待自己,垂頭喪氣,像快凋謝的花朵。你們在地上鋪麻布,撒灰,然後睡在上面。這就是禁食嗎?你們以為我會喜歡這樣的禁食嗎?

「我所要求的禁食是:解除那欺壓的鎖鍊和不公正的軛;釋放受壓迫的人。要把你們的食物分給飢餓的人;把你們的房屋開放給無家可歸的窮人;拿衣服給赤身露體的人;不要拒絕求助無門的親屬。

這樣我就喜歡你們,像晨曦那樣照耀你們;你們的創傷就能立刻得醫
治。我要隨時搭救你們,保護你們。你們禱告,我一定應允;你們呼求,我一定答應。」(以賽亞書五十八:3-9)

看,這夠清楚了,上帝喜歡人的禁食態度:就是對人的苦難有憐憫之心。因為禁食乃是在回應上帝的愛。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很用心在禁食,為了要表示他在上帝面前的虔誠,但是卻對周遭惡劣的環境視若無睹,對那些在苦難中生活的人不願意伸出援手,這樣的禁食是不會為上帝所喜悅的;因為上帝所喜悅的乃是對人的苦難有愛,這種愛,就是在回應上帝的話,是在見證上帝拯救的信息。因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禁食除了和悔改有密切關係外也是跟人在回應上帝的愛有密切關係,這種愛不是指在祈求上帝對我們個人的懺悔施予恩典外,更是要人知道將上帝的恩典分享給別人,去關心別人的苦難,給予援手,並且進一步地要求自己不可以對受苦者漠視,更不可以去做壞事;先知以賽亞在上述指出,如果一個人一面禁食,一面繼續作惡事,這樣的禁食只會顯現出人的兇暴而已。

耶穌基督時代的猶太人為了要表示自己的虔誠,一個禮拜裡至少會禁食兩次,就是每禮拜一和禮拜四兩天禁食(路加福音十八:12)。施洗約翰的門徒也注重禁食的生活,而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似乎對禁食不感興趣(馬可福音二:18),雖然他曾在出來傳福音之前,有過「禁食四十晝夜」(馬太福音四:2)但是他似乎很少像這樣要求他的門徒跟進。不但如此,往後的耶穌基督還是被人看為「也吃也喝」,說他是「酒肉之徒」(馬太福音十一:19)。不過我們在使徒行傳裡卻看到早期的教會有禁食的活動(使徒行傳十三:2,十四:23)。

我們從以上的資料可以看出禁食主要有兩種內涵:其一是人內心的悔改和憂傷;誰才會知道我們有否悔改呢?當然是上帝。其二是表明人對上帝的愛的回應;從先知以賽亞的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出,敬虔的宗教態度,不是只在那些儀式,而是以實際的行動來表明人對上帝的愛,也就是所謂的「愛人如己」這個教訓。而這些都是人和上帝的直接關係。即使是對人的關心,也是建立在和上帝和好的關係上。就像在第六章開始所說的,施捨乃是為了上帝,而不是為了要取悅別人的稱讚。

耶穌基督雖然自己並不是很像那些敬虔主義者講究禁食,但是他對禁食的看法是:不要故意讓人知道自己的虔誠。「偽善」就是像演戲的人一般,為的是取悅人,而不是將信仰的對象放在上帝,這樣的禁食將會成為一種虛偽。

第十七至十八節:你禁食的時候,要梳頭洗臉,不要讓別人看出你是在禁食,只有你那位在隱密中的天父知道;看得見你在隱密中做事的天父一定會獎賞你。」

梳頭,原文是指用油膏整理的意思(參考和合本路得記三:3),就是要擦點香水(現代中文譯本路得記三:3),整理過儀容之意。像大衛王在他和拔示芭所生的孩子死了後,他的態度是由禁食、睡在地上,變成「從地上起來,洗澡、梳頭、換衣服,然後到上主的聖殿敬拜。」(撒母耳記下十二:20)換句話說:禁食,應該是一種人對上帝的敬拜,因此,就要將儀容整理的乾淨。

這段經文為我們帶來很好的信息:

一、禁食,是一種信仰上的訓練,使自己學習知道有比我們生活更艱困的人,需要我們去關心。

我們看到先知以賽亞的書信中傳出上帝的信息裡,就指出要以色列人民去關心那些生活在痛苦中的人。那樣做是因為上帝喜歡我們去關心苦難的人們。

在台灣近十年來,幾乎每年都有一次由世界展望會所舉辦的「飢餓三十」活動,這個活動就是告訴人們學習看看用禁食三十小時,只喝水就好試試看。為的是要大家想想看沒吃東西的滋味如何。因為每年在非洲的許多地區,每天都有許多兒童因為飢餓而活活地餓死,例如在伊索匹亞、蘇丹、莫三鼻克等地的兒童。依據聯合國的調查發現,那些地區的人因為飢餓,每秒鐘會有三個兒童死於飢餓。有些兒童就在母親的懷中因飢餓活活去世的。展望會在台灣各地舉辦「飢餓三十」的活動,結果參加的人以中學生最多。有很多中學生參加了「飢餓三十」之後,才發現原來沒東西吃是很痛苦的事。我們可以瞭解台灣的兒童是吃太多,甚至偏食的很厲害。有的父母給孩子吃的實在是太浪費。

因此,學習透過禁食來表明人對苦難者的關心還是個好的方式。這會幫助我們學習知道和我們一起生活的世界裡,有人沒有東西吃,或是其他的苦難。我們透過禁食來幫助他們。展望會就是用這種方式,希望用禁食換到的錢來救助非洲貧困的兒童。

二、禁食,是一種內心的心靈反應,是對上帝呼召的回應,不是為了取悅別人,或是得到別人的肯定。

這是非常重要的認識。如果有人禁食,是為了表示自己的虔誠,那實在是大錯特錯了。一個人禁食多少天?若是讓別人知道了,那他的禁食就沒有意義了。因為那表示他已經將禁食的事告訴別人了,別人會鼓勵他,或是稱讚他,但是耶穌基督說那樣的禁食已經得到人的讚賞,在上帝那裡也就沒有甚麼可以獎賞的了。

曾有一陣子,台灣地區很流行「禁食禱告」的活動。這樣的活動原本是好的,也是一門信仰的功課。但是多次舉辦後,就發現有人在活動後,就互相詢問某某人禁食多少天?多少餐?甚至用禁食要來換取上帝對他身上疾病的醫治。這樣的作法在信仰上是很危險的。

基本上我們要有一個瞭解:只要是禱告,不論是否禁食,我們是要聽上帝的話,不是要上帝聽我們的話。禱告就是學習順服上帝的旨意,不是要上帝聽我們的意思。因此,要用禁食祈禱來換取上帝對我們疾病的醫治,這種心態上本身是有問題的。大衛王也是用這種方式,雖然是想讓上帝看出他的真實迫切之心,但是,上帝並沒有垂聽他的祈禱,他的孩子仍究是死了。如果我們想用禁食祈禱來治病,我們就要有一種準備:我們願意順服上帝的安排,不能想強迫上帝聽我們的話。因為禁食也好,祈禱也好,都是在表明我們對上帝的忠實,因此,有沒有別人知道已經不重要,因為上帝知道我們和祂之間的關係。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