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耶穌承擔人的軟弱

經文:馬太福音八:1—17

馬太福音書在編輯上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將耶穌基督的言論編撰在一起,我們看到從第五章至第七章,是有名的山上寶訓,這是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的。而從第八章開始到第九章,作者是將耶穌基督出來傳道和醫病工作的實況編撰在一起,單是第八和第九兩章,就記載了十個有關他醫治病患的神蹟故事。
馬太福音書的作者希望透過這種方式告訴讀者知道:耶穌基督就是這樣一位慈悲的上帝僕人,他看到人生病的苦難,不是在病人身上加上更多的戒律,而是親自醫治病患的身體疾病,並進而減輕他們因身體疾病所帶來的心靈苦楚。馬太福音書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將耶穌基督從山上下來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醫治一位痲瘋病患,這跟馬可和路加兩本福音書所編撰的方式不一樣;馬可福音書是將耶穌基督所行的第一件醫治神蹟放在安息日,他在會堂裡醫治好一位被污鬼附身的人(馬可福音一:21-28)。而路加福音書則是將耶穌基督的第一件工作是放在他回到自己的故鄉拿撒勒去傳講天國的信息,卻被自己的鄉親拒絕的事件上(路加福音四:16-30)。

馬太福音書將耶穌基督所做的第一件事蹟放在醫治好一位痲瘋病患,所要表明的意義是很特別的;因為在當時的猶太人社會,痲瘋病患不只是一種嚴重的病症而已,病患並且在活動上被嚴厲限制著,尤其是限制在宗教活動上;在生活上要被隔絕到另外一個地方居住生活(利未記十三:45-46),病患因為被判處的是屬於「不潔淨」的病,因此連帶的是他的宗教活動也被拒絕了。因為在信仰上他們認為上帝是聖潔的,不允許不潔淨的人或是不潔淨的獻祭品出現在敬拜上帝的場所(利未記第十九章)。因此,當馬太福音書將耶穌基督從山上下來的第一件工作,是醫治好一位痲瘋病患時,這清楚的表明耶穌基督不只是將人看為不潔淨的除去,並且使使人和人之間的隔閡也拆除掉了,更重要的是他將人和上帝之間被隔絕的關係接連了起來。從這裡開始,他為人打開了天國的門路,讓所有看到、聽到他所言、所行的人能明白上帝拯救的意義和信息。這一點也是馬太福音書最重要的信息中心,說明了「彌賽亞」角色的意義就是在此。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的這段經文:

第一節:耶穌從山上下來,成群結隊的人跟著他。

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在山上教導他的門徒,我說過這些門徒是「一大群人」,而不是只有他後來所揀選的十二位門徒而已(馬太福音五:1)。依照馬太福音書的寫法,十二位門徒被揀選出來是在耶穌基督至少行過十個醫治神蹟之後(馬太福音十:1-4)。換句話說,是耶穌基督出來傳揚上帝國福音經過一段時間後,需要有人參與像他所做的工作時,他才從那些跟隨的群眾中選出十二位門徒來(比較馬可福音三:13-14,路加福音六:13)。

第二至四節:有一個痲瘋病人來見他,向他下拜,說:「主啊,只要你肯,你能夠使我潔淨。」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吧!」他的痲瘋立刻消除,潔淨了。於是耶穌對他說:「不要把這件事告訴人,直接去見祭司,讓他替你檢查,然後按照摩西的規定獻上祭物,向大家證實你已經潔淨了。」

依照路加福音書的寫法,是「有一次,耶穌在一個城裡」的時候,這位痲瘋病患跑來見耶穌基督的(路加福音五:12)。按摩西法律的規定,痲瘋病患是不能住在城內的,他們必須被隔離起來,若是有事入城,或遇見人來時,還得喊叫說:「不潔淨,不潔淨」,好提醒對方避開(參考利未記十三:45-46)。在猶太人的看法裡,患這種病的人是因為上帝特別的懲罰,因為「痲瘋」這個字眼,在希伯來文的原本意思是「鞭子」,意思是這種人犯了特別的重罪,上帝用「痲瘋」這種病代替「鞭子」責打他。

馬太福音書沒有說這個患痲瘋病的人見到耶穌基督和跟隨的人是在甚麼地方,但是他見到耶穌基督時,是在耶穌基督從山上下來時,而且是「成群結隊的人跟隨他」的時候,我們可以想像當時眾人看到這個「穿撕裂的衣服,披頭散髮,遮住臉的下部」(利未記十三:45-46)的人迎面而來時的神情反應,必定是恐慌逃跑,或是準備拿石塊丟擲向這個人,好讓這個人避開他們。

或許我們會問說:這個痲瘋病患怎麼會知道耶穌基督有能力醫治好他的病?依照馬太福音書作者的寫法,是耶穌基督在開始出來傳揚天國的信息時,曾在加利利全境「治好民間各樣的疾病。他的名聲傳遍了敘利亞,因此那裡的居民把患各種病症、經歷各樣痛苦的人:例如被鬼附身的、癲癇的、癱瘓的,都帶到他跟前來,他一一治好了他們。」(馬太福音四:23-24)這個痲瘋病患或是在當時整個加利利地區的人已經聽過有關耶穌基督的事蹟,人人都在傳述耶穌基督醫治的能力。而痲瘋病在當時的人看來可以說是最嚴重的一種病。這個人顯然對耶穌基督抱有極大的信心,他相信只要耶穌基督「肯」,必定會使他得到醫治。這就是他提出的懇求語句之含意—「只要你肯」。

馬可福音書的作者顯然是細膩多了,馬可福音書的作者甚至是將耶穌基督看到這個痲瘋病患時的心境都描寫出來說:「耶穌動了惻隱的心」(馬可福音一:41),這一句話也說出耶穌基督整個傳道工作的主題。馬太福音書的編撰方式不一樣,因此省去了這種耶穌基督對人苦難的憐憫之心的描述。作者直接就表達出耶穌基督對這些人類疾苦的同情和疼愛,他沒有遲疑,沒有半點耽誤,很快地就回應了這個痲瘋病患的需要,「伸手摸他」!

我們要注意的是耶穌基督這種動作是違反當時摩西法律的規定的,因為依照摩西的法律規定是:「如果有人無意中摸到任何出自人體的污穢東西,無論那是甚麼,他就不潔淨了;他一發覺自己所做的,就算有罪。」(利未記五:3)然後就必須去獻贖罪祭。這還是在「無意中」的行為才可以用獻贖罪祭來贖罪,如果是「故意」,那是可以被判定有罪,且可以被當成跟痲瘋病患一樣隔離起來。現在我們看到的耶穌基督就是「故意」伸手去摸這個痲瘋病患,這種行為對對當代的人來說,簡直就是大逆不道的舉止,是很違反常理的舉動!

「我肯,你潔淨吧!」這句話是一句很有力量的命令句,耶穌基督用「命令」的方式來醫治這個人的痲瘋病症。作者用這種方式在說明一件事:耶穌基督的話有權威,連痲瘋病症也聽他的指揮。

第四節是使我們感到矛盾的地方;因為耶穌基督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所行的神蹟,卻又要求這個得醫治的痲瘋病患「不要把這件事告訴人」,這怎麼可能呢?又有甚麼意義呢?馬太福音書的作者曾多次記載耶穌基督是用這種方式交代那些得到醫治的病人;例如第九章三十節的醫治好兩個盲人;第十二章十六節,治好許多病人後也是如此交代;到底為甚麼他會這樣交代?馬太福音書似乎有意思想要表明一件事:耶穌基督已經在顯明他就是彌賽亞的角色,但是時候尚未成熟,所以禁止人宣揚出去(參考馬太福音十六:20,十七:9)。馬可福音書的作者認為耶穌基督之所以會這樣禁止這位痲瘋病患將這件事說出去的原因,是因為不希望因此妨礙了宣揚上帝國信息的工作(馬可福音一:45)。另一種看法是認為耶穌基督發現當時的人對彌賽亞的看法停留在政治王國上(約翰福音六:14-15),而非人生命的拯救層次,因此他禁止人宣揚他醫治神蹟的能力,也是不希望擴大這種誤解所帶來的困擾。

這裡耶穌基督也是吩咐這位得醫治的痲瘋病患按照摩西法律的規定去辦理潔淨的手續;利未記第十四章一至卅二節很詳細地記載有關這方面的規定。

第五至十三節:耶穌來到迦百濃,有一個羅馬軍官迎接他,求他幫助,說:「主啊,我的僕人患了癱瘓病,躺在家裡,非常痛苦。」
耶穌說:「我去醫治他。」
軍官回答:「主啊,你親自到舍下來,我不敢當;只要你吩咐一聲,我的僕人就會好的。就像在我上面有指揮我的長官,下面有受我指揮的兵士;我命令這一個人去,他就去,命令那一個人來,他就來,對我的奴僕說『做這件事,』他就去做。」
耶穌聽見這話,非常詫異,對跟從他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像這樣的信心,我在以色列人當中,從來沒有遇見過。我告訴你們,將有許許多多的人從東從西前來,跟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起在天國坐席。那些本來可以成為天國子民的人,反而要被驅逐到外面的黑暗裡;在那裡,他們要哀哭,咬牙切齒。」然後耶穌向那軍官說:「你回家去吧,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
他僕人的病就在那時刻完全好了。

這是馬太福音書所記載的第二個有詳細記錄的醫治神蹟;同樣的故事也記載在路加福音第七章的一至十節。我們知道路加福音書的作者是將重點放在這位羅馬軍官和猶太人之間的關係,作者特別強調這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有密切的關係,這可以從那些受託的被統治者猶太人長老請求耶穌基督的話看出來:「這個人的確值得你的幫助;他愛護我們猶太人,曾經替我們建造會堂。」(路加福音七:5)我說過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在整卷經典裡有意要凸顯出非猶太人的美,相對是顯明了上帝的選民的墮落。

但是馬太福音書的作者的寫法因為是針對猶太人來寫,所以在敘述上就有明顯的不一樣;一、作者強調是這位羅馬軍官親自「來迎接」耶穌基督,不是路加福音書所寫的那樣派猶太人長老去見耶穌基督。二、他沒有請求耶穌基督到他的家去,而是描述他的僕人「癱瘓病,躺在家裡,非常痛苦。」路加福音書是說那位「僕人患了重病,快要死了。」三、馬太福音說耶穌基督一聽到這位軍官的話後,馬上回話說:「我去醫治他。」沒有任何遲疑,也沒有任何掛慮對方身分和猶太人之間的關係。跟路加福音書所說的耶穌基督要去醫治這位生病的僕人,很可能是因為那些猶太人長老的請求之緣故不一樣。四、路加福音書所描述的這位羅馬軍官後來又派人去見耶穌基督時,說出這段動人的信仰之語,這樣他是從頭到尾都沒有出面來見過耶穌基督。但是馬太福音書是說這位羅馬軍官是當面跟耶穌基督對話。當耶穌基督決定去他的家醫治這位癱瘓病的僕人時,這位軍官說出了這段感人的信仰見證。五、馬太福音書在這裡記述了耶穌基督對天國裡成員的看法(十一至十二節),用以表示上帝的選民被他族取代的景象。而這樣的句子在路加福音書則是編撰在耶穌基督和門徒往耶路撒冷去的途中,有人問起關於得救的人多寡問題時,他回答時說的(路加福音十三:28-29)。

馬太福音書在這裡記下了耶穌基督這段話:「我告訴你們,將有許許多多的人從東從西前來,跟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一起在天國坐席,那些本來可以成為天國子民的人,反而要被驅逐到外面的黑暗裡;在那裡哀哭,咬牙切齒。」這段話很清楚的說出天國的成員是可以取代的,因為有不是亞伯拉罕這樣選民的族類,他們的信心是遠比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裔還要好得多。就像這位羅馬軍官一樣,他從他自己的工作中就能體會出耶穌基督乃是拯救者、彌賽亞,那麼,上帝的選民以色列民族豈不是更應該清楚明白才對!

我們知道馬太福音書是為猶太人而寫的一本福音書,作者有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藉著這本福音書讓猶太人知道:耶穌就是大家期待已久,那位要來臨的拯救者、基督。看,連外邦人—羅馬軍官都看得出來,何況是猶太人豈不是該更清楚瞭解。馬太福音書的作者就是要用這種方式來表明出:耶穌基督不只是以色列民族的救星,連外國人也承認他就是基督。這一點正是馬太福音書的中心思想。

第十四至十七節:耶穌來到彼得的家,看見他岳母正發高燒,躺在床上。耶穌一摸她的手,熱就退了,她立刻起來接待耶穌。
傍晚的時候,有人帶了許多被鬼附身的人來見耶穌。耶穌只用一句話就把鬼都趕走了,又治好了所有的病人。他這樣做正應驗了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他承當了我們的軟弱,擔受了我們的疾病。」

這一段醫治神蹟的重點是在彼得的岳母發高燒被耶穌基督治好的記錄。馬太福音書說耶穌基督所用的方法跟他醫治那位痲瘋病患一樣,是用手去摸對方。馬可福音書的記錄是比較大的動作,記載說耶穌基督是用手「拉住她的手,扶他起來。」(馬可福音一:31)路加福音書則說耶穌基督用命令的話語「斥責熱病,熱就退了。」(路加福音四:39)馬太福音書將這個神蹟的重點放在描述彼得的岳母熱退了以後,「立刻起來接待耶穌」這句話上,因為這表示彼得的岳母身體的完全復原,跟好像沒有生病的人一樣健壯,可以起來,且可以接待客人(因為不只耶穌基督一個人而已,還有跟隨耶穌基督的人群。參考馬可福音書一:29)。誰有這樣的能力使得原本是因為發高燒而軟弱無力的人,可以因為伸手一摸就完全復原的?馬太福音書的作者要強調的就是:除了耶穌基督這位彌賽亞以外,實在是找不到第二人選。

第十六節:「耶穌只用一句話就把鬼都趕走了,又治好所有的病人。」這一節可以說是描述耶穌基督工作上最精彩的一節。耶穌基督真的是一位很不一樣的上帝僕人,他的「一句話」,就跟上帝的「一句話」一樣有效力。那位羅馬軍官也是只求耶穌基督給「一句話」就可以了。看,在創世記裡我們看到上帝就是用「一句話」創造了宇宙萬物。耶穌基督「一句話」則是讓所有一切的「鬼都趕走了,又治好了所有的病人。」這就是馬太福音書作者要提醒我們注意的。

我們看到從第一節開始到第十七節這段經文裡的三個醫治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耶穌基督的一句話。在醫治痲瘋病患的故事中,我們看到這位痲瘋病患對耶穌基督祈求的是:「主啊,只要你肯。」而耶穌基督的回答就是這麼簡單:「我肯!」然後我們在醫治羅馬軍官僕人的故事中,我們有看到那位軍官向耶穌祈求的是「吩咐一聲」就夠了。連耶穌基督原本要去他的家裡看那位患重病的僕人也免了。只要那麼簡單的一句話就可以。最後我們看到的是馬太福音書的作者這樣寫著:「耶穌只用一句話就把鬼都趕走了,又治好了所有的病人。」簡單明瞭的「一句話」,卻是馬太福音書作者所要表達出來的主要思想。

作者緊接著就是在結尾的地方用先知以賽亞的話來作結語(十七節)。這是先知以賽亞在描述那位受苦僕人的角色中的一句話(以賽亞書五十三:4)。馬太福音書的作者有意要藉用這句話描述出:耶穌基督就是舊約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那位承擔人類苦難的上帝僕人。

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美好的信息:

一、我們是否像這位羅馬軍官一樣,對耶穌基督有絕對的信心?

我們已經看到這位羅馬軍官對耶穌基督是絕對有信心,他只求耶穌基督「吩咐一聲」就夠了,他相信這樣他的僕人就會好起來。他既不是猶太人,也不是耶穌基督的跟隨者,頂多他只是「聽見了耶穌的事」(路加福音七:3)而已。我們是否也像這位羅馬軍官一樣一聽見耶穌基督的事就相信?

在教會牧會至今,我最感慨的就是基督徒對耶穌基督最沒有信心了!我常常遇到許多信徒跟我說:「牧師啊,我祈求好久好久了,但是上帝好像都沒有聽到我的禱告一樣。」有時候我會問信徒:「你向上帝祈求甚麼呢?」回答是:「我跟他說:請祂讓我身體健康,孩子孝順,孫子功課很好,家裡大大小小都平安。」我數了一數,這樣的祈禱至少已經求了四項,而且這四項幾乎是樣樣周全,巨細無遺。如果拿來和這位羅馬的軍官相比,那簡直是多出太多。一個人如果向上帝祈求越多,就表示這個人對上帝的信心越少,信心越薄弱。一個真正有信心的人是不會甚麼都求的,因為他深深知道上帝對他的愛,有些事根本就不用說,上帝也會知道人的需要和軟弱。只有信心軟弱的人,對上帝信心不夠的人才會越求越多(參考詩篇廿七:4)。但是這樣的人也會發現,他祈求越多,得到的回應是越少。這正好顯示出人在信仰上的矛盾。因為既然對上帝信心不夠,卻又拼命的求,其實,這種信仰態度並不是在表現對上帝有信心,而是在掩飾自己信心的軟弱罷了。

我們看這位羅馬軍官並不是為自己求耶穌基督醫治他自己,而是為了他的僕人他親自來向耶穌基督祈求,只因這位僕人是「他所器重的」(路加福音七:2)。但是他對耶穌基督卻是絕對有信心,因此,他沒有求甚麼,他相信只要耶穌基督的「吩咐一聲」,他的僕人一定會得到醫治。這樣的信仰才是我們所要學習的。

不用求太多,耶穌基督在談到祈禱的時候,就是這樣教導我們不要「用許多重複、沒有意義的話。」「以為只要長篇大論,上帝就會垂聽。」(馬太福音六:7)其實不然!上帝深知我們的欠缺和需要。這一點是我們應該要認知的。

二、教會不應該拒絕人來接近耶穌基督。

這句話看起來好像是本來就是這樣,沒有甚麼問題,其實,認真想想看我們就會發現,今天的教會常常設立許多門檻,讓人很難來接近耶穌基督。
我們看到馬太福音書的作者用「有人帶了許多被鬼附身的人來見耶穌又醫好了所有的病人。」這句話至少說出耶穌基督是來者不拒的,因為只要有人需要,他是從不拒絕人的請求。最出名的例子是有人帶小孩子來見耶穌基督,被門徒們給擋了下來,換來的是耶穌基督的不高興。小孩,這在當時的社會是沒有地位的族群,就跟女人一樣是被輕視的族類。但是耶穌基督卻將之看成寶貝。

今天的教會必須好好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們是否在有意無意中將某一些特定對象給忽略了,或是設立門檻給擋了下來;例如我們規定一定要受過成人洗禮或是堅信禮的人才可以接受「聖餐」,甚至是規定把犯了教會規矩的人停止參加「聖餐」。如果我們認真來思考信仰的問題,豈不是說應該是自己覺得有罪的人就需要參與「聖餐」的行列?豈不是犯了罪的人更需要藉著耶穌基督的「聖餐」來贖罪?如果我們認為「聖餐」是在代表我們願意承認我們的罪,我們需要與耶穌基督緊緊連接在一起的話,那麼我們現在法規所規定的,豈不是將這些更需要耶穌基督救恩的人給擋了下來,給排除了?

真正承擔人的罪和軟弱的教會,是不會拒絕人來接近耶穌基督的。就像耶穌基督一樣,他從來不會拒絕任何人來接近他一樣。人看為貴重的,在上帝看來不一定是貴重的,人所輕視的或棄絕的,在上帝看來可能就是非常貴重的。我們應該學習知道的是:所有的生命都是上帝所珍惜的,所重視的。任何一 個生命的得救,天上的天使也會唱歌歡樂。這些身上被鬼所附身的人,身上帶有疾病的人來接近耶穌基督,被帶來他的身邊,他都一一醫治好他們。這是我們所要學習的功課。我們不一定有能力一一醫治好他們,但是一一接納他們來到我們教會信仰團契裡,是我們非常必要學習的信仰態度。讓所有進來的人都受耶穌基督的愛的充滿。如果是這樣,我們就不應該用「聖餐」來隔絕在我們當中的每一個人。

最近有三位牧師(楊雅惠、許承道、王榮義)在台北成立一間「同光教會」,專門在接納、關心同性戀的人,結果引起許多傳教者、教會主管當局(中會)的注目和反彈或爭議,有人認為那些同性戀的人就是犯罪,就是違反聖經的教訓,需要先悔改才可以進入教會。其實,我們若認真思想一下:我們誰有夠資格去審判哪種人有罪?若是這些同性戀的人是有罪的人,那麼他們豈不是更該需要基督的愛?!那我們為甚麼還要設立門檻來要求他們呢?如若他們需要悔改,難道說我們不需要?我的看法是:先讓他們來接近耶穌基督,只要他們有機會接近耶穌基督,聖靈自己會做工,會感動他們,會充滿他們。我們不是要審判人是否犯罪,我們沒有這樣的資格,也沒有這樣的權柄。我們唯一的工作是述說上帝藉著耶穌基督在我們身上所行的奇妙恩典。這樣就夠了。我們的工作就是分享這些恩典給任何覺得需要的人。就是這樣,我們才設立教會傳揚上帝在基督耶穌裡拯救的愛。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