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一講:稗子的比喻

經文:馬太福音十三:24—30、36—43

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因為這一章總共記載了七個有關天國的比喻;包括:一是撒種的比喻;二是稗子的比喻;三是芥菜種的比喻;四是麵酵的比喻;五是財寶藏在田地;六是商人尋找貴重的珍珠;七是魚網撒在湖裡。
整個第十三章總共五十八節經文中,就有五十二節經文是在談論這些天國的大事。在整本馬太福音書裡總共記載有十三個天國比喻,這一章就佔了七個。可見第十三章是很重要的一章。我說過耶穌基督出來傳揚的信息就是有關天國的福音。因此,馬太福音第十三章這些比喻是很值得我們細心去研究了解的。

在這七個天國比喻裡,有兩個比喻是比較特別的,其一是撒種的比喻;其二是稗子的比喻。這兩個比喻有很特別地方,就是它們都有經過詳細地再解釋比喻的意義是甚麼。而會有這樣的再解釋之因,乃是因為門徒們向耶穌基督提出比喻的疑問。有關撒種這個比喻在馬可和路加二本福音書也有記載,記載的內容雖然大同小異,但是仍有作者各自的觀點差異。雖然有些聖經學者主張這些對耶穌基督所講之比喻加以解釋的部份,很可能是後代教會在編撰福音書時加筆添入的,原因是認為在耶穌基督的時代,耶穌基督講比喻根本就不用做解釋,因為他總是用大家生活中可以體會得到的事物來做教材,讓人一聽就懂。而在經過二、三十年後的初代教會,時空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有些人確實是不太清楚當年耶穌基督講解這比喻的意義,因此,有必要加以解釋,因此產生了這段的解釋。但是,這種看法並不完全讓人接受,因為天國的奧秘有時確實不易瞭解,這也是事實。門徒們甚至對耶穌基督決意要入耶路撒冷去面對十字架的苦難也不甚理解;對那即將來臨的「天國」產生迷惑而有權位之爭,正好說明出他們對天國的意義實在是不瞭解,因此,他們會直接提出再解釋的要求。因而認為這些解釋比喻的經文並不是後代教會的加筆。雖然在聖經學界仍對這些有所爭議,但是不論是原本耶穌基督所講的,或是後代教會或作者自己的加筆,都對我們幫助很大,因為我們也有瞭解上的困擾啊。關於撒種的比喻我在拙作「馬可福音書的信息」乙書裡,已經有講過,(請參考該書第六講:「撒在甚麼樣的土地?」頁七十三至八十六)這裡不再重述。

但是另一個有關稗子的比喻看起來好像是馬太福音書特有的資料,不過我們如果注意馬可福音第四章廿六至廿七節,有這樣的經文記載著:

「上帝的國好像一個人撒種在地上。他晚上睡覺,白天起來,那種子發芽生長,怎麼會這樣,他不知道。」

這兩節經文看起來跟稗子的比喻的開頭經文似乎很相近的樣子;有可能馬太福音書是根據馬可福音書這個資料加以整理出來的,但也可能是個不相關的資料;因為在馬可福音書述說這個上帝國比喻時,它的結論是完全沒有提到稗子的問題,只說到撒下去的種子成長是「自然而然」地成長,並且是「先發芽、然後吐穗,最後穗上結滿子粒」來。主人在農作物成熟的時候就立刻去收割。這跟現在我們要看的稗子比喻裡有敵人的介入,在好的種子當中有稗子的情形很不一樣。

現在讓我們來看有關稗子的比喻經文內容:

第廿四至廿五節:耶穌向他們講另一個比喻:「天國好比有人把好的種子撒在田裡。有一個晚上,大家睡覺的時候,敵人來了,把稗子撒在麥子中間,就走了。

我們知道馬太福音書是為猶太人所寫的福音書,因此作者用「天國」是可以了解的;因為猶太人一直認為上帝的名稱不能隨便稱呼,他們用「天」來代表上帝。這裡用「天國」就跟馬可福音書以及路加福音書所用的「上帝的國」或是「上帝國」是一樣的意思。

這個比喻仍和前面的「撒種的比喻」一樣,都是關於「撒種子」的事;但是這裡跟前面的比喻不一樣的地方是:前面的撒種子比喻強調的是同一種種子,但不同的土地,因為土地有分別,成長的結果就不一樣。而這裡是一開始就強調種子是「好種子」,莊主是將「好的種子撒在田裡」。

在這裡耶穌基督用的時間是在「晚上,大家睡覺的時候」;通常「晚上」是屬於「黑暗」的部份,是惡勢力囂張的時刻;也是做壞事的人最喜愛的時段。福音書記載猶大出賣耶穌基督的時刻就是在晚上的時間(馬太福音廿六:44-47、馬可福音十四:41-44、路加福音廿二:45-53、約翰福音十八:3)。「大家睡覺的時候」,所指的意思就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時間,因為人在這個時刻無法預防或注意。另一方面,人在睡覺的時候,也常常是上帝對人說話,或是啟示祂的旨意的時刻;例如上帝常會在人睡覺的時候,用「夢」、「異象」跟人說話(創世記廿八:12-17、卅一:24、四十六:2、約伯記卅三:15)。

稗子,這是一種莖葉樣式如同麥子的草根植物,與麥子同時生長,且其根部常常是緊鄰在一起;結穗之前很難分辨出到底是麥子或稗子,但是當結穗時就可以看出,因為它呈現黑、灰色,比麥穗還小一點,當地人常用它來作為餵養雞的飼料。因此,在麥子結穗飽滿的時候,也大概是稗子飽穗的時候,但是一看就會看出來,因為麥穗較大株,這樣容易分辨出與稗子之穗間的不同。

有人故意將這種稗子的種子撒在別人的麥子中間,這實在是很不道德的事情,是故意要破壞別人農作物或是農事的行為。會做這種事的人是仇敵,他們用這種方式來影響對方生產和耗費掉人力。

第廿六節:到了麥子長大結穗的時候,稗子也出現了。

就像我前面所說的,在結穗的時候,人才會分辨得出麥穗和稗穗的不同,因為麥穗較飽滿且大。稗子的穗較小,且顏色不同。

第廿七至三十節:莊主的僕人前來說:『主人,你撒在田裡的是好種子,這些稗子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他回答:『這是敵人幹的。』他們就問:『你要我們去把稗子拔掉嗎?』他說:『不必啦!因為你們拔除稗子的時候,恐怕會連麥子也拔掉了。讓麥子跟稗子一起長吧;收割的時候,我會吩咐收割的工人先拔掉稗子,捆起來,扔在火裡,然後收聚麥子,儲藏在我的倉庫裡。』」

我們看到僕人很清楚主人所撒的種子是「好」的種子。可是卻在「好種子」的中間挾雜著不好的稗子。只有敵人會在對方的麥田中作這種事,因為這原本是很不應該發生的,對巴勒斯坦的人來說,做這種事的人是很缺德的行為。這些僕人看了就難過,或是生氣,因此想要盡早除去,因為這些稗子也會影響到麥子的成長。

主人的看法很不一樣的地方是:他知道要除去稗子必須是很專門的工作,不是長年在麥田工作的人雖然看見結穗出來的麥穗與稗穗的不同,但是若不是很內行的,在拔除稗穗的時候,也會傷到麥穗的根部,而影響到麥子的完美飽穗。

「收割的時候」,這是天國比喻中很重要的一句話,因為那表示著末日的來臨。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在傳講天國信息時,就是這樣開始提出警語:「時機成熟了,上帝的國快實現了!你們要離棄罪惡,信從福音。」(馬可福音一:15)收割就是一種成熟的時刻,也是天國時刻的來臨,是上帝審判的時間,是終末的日子。

「扔在火裡」,這是一種結果,處分不好的,將之用火來燒。我們知道在猶太人的觀念裡,最痛苦的地獄裡,就是有永久的火在燒著,使人痛苦難受(馬太福音:十三:50、路加福音十六:24)。

第卅六節:耶穌離開群眾,進屋子裡去。門徒又來問他:「請告訴我們,田裡的稗子這個比喻是甚麼意思?」

在第十節門徒曾問耶穌基督為甚麼對眾人講話都用比喻?而在第卅五節說用比喻的目的乃是要向群眾講述,「把創世以來隱藏的事告訴他們。」換句話說,用比喻對群眾說明天國的信息,乃是為了讓群眾更容易明白的作用。但是這裡我們發現到不但群眾有瞭解上的困難,連門徒在聽完比喻後也是有這種瞭解上的困難的問題,因此他們問耶穌基督比喻的意思,這不是第一次問,連第一次的撒種比喻他們也問(參考路加福音八:9)。

第卅七至四十三節:耶穌說:「那撒好種子的是人子;田地是這個世界;好種子是屬於天國的人;稗子是屬於那邪惡者的人;撒稗子的敵人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是世界的末日:收割的工人是天使。到了末日,做惡的人要像稗子一樣被拔出來,扔到火裡焚燒。人子要差遣他的天使,把他國度裡那些使人犯罪和一切做惡的人都抓起來,扔在火爐裡。在那裡,他們要哀哭,咬牙切齒。那時候,義人在他們天父的國度裡,將好像太陽發射光輝。有耳朵可聽的,都聽吧!」

我們知道耶穌基督常用人子來表明他自己,人子在當時所代表的意思是一個很普通的人,是個卑微的人。(但是在但以理書裡,人子則是代表著上帝差遣來的拯救者之意,七:13)

如果依照這段解釋的經文來看,則田地就是屬於這個世界的話,那麼,田地中雖然撒下了「好種子」,也會有人故意撒下壞種子在裡面,為的就是要破壞主人的工作。換句話說,耶穌基督已經很清楚在表明他的宣教工作有人會破壞,且是故意的破壞,並且那種破壞性之大讓一般人根本無法去處理,而必須是到最後才能由主人親自解決。 

一般來說,猶太人常常是將自己看成是好種子的,是屬於天國的子民的。但是,當他們在破壞耶穌基督傳天國福音的工作時,卻變成了是反天國子民,那就是明顯的惡者、是敵對者,他們是故意來撒下稗子在耶穌基督所耕耘的福音事工的田地裡。他們是撒下他們自己的惡,結果是使自己成為被拔除起來的稗子般被丟在火裡燒毀。

「哀哭,咬牙切齒」,這是在形容最後受審判者所得到的懲罰之痛苦狀況。剛好與第四十三節的「義人在他們天父的國度裡,將好像太陽發射光輝」這句話相對應;所謂「義人」,是指遵行上帝旨意的人,他們不會生活在黑暗中,所行之事也都在光明中,與惡人(敵人)在晚上(黑暗)進行破壞的工作完全相反。並且義人有光發射出來,這光會驅逐黑暗。更重要的是,他們將生活在天父的國度裡;這國度與馬太福音第廿五章十四至三十節「三個僕人的比喻」裡,所形容的那兩位可靠又忠心之僕人得到主人讚賞情形一樣,主人對那兩位僕人說:「很好,你這又好又可靠的僕人!你在小數目上可靠,我要委託你經管大數目。進來跟你的主人同享喜樂吧!」與上帝同享喜樂就是活在天國裡一般;相對的,那位「壞又懶的僕人!無用的僕人,把他趕到外面黑暗裡去;在那裡,他要哀哭,咬牙切齒。」

聖經裡常用「收割」來代表著末日的審判;這一點也是天國比喻裡最明顯的信息。在前面一個撒種的比喻中,收割時有一百倍、六十倍、三十倍等,這也是一種審判的結果,而在這之前已有的種子是撒在那不是種子生長的土地上而不能成長了。在這裡顯然是撒在好的土地,但是卻也有非種子之類的稗子同好的種子成長在一起。

將這個比喻與第四十七至五十節比較來看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內涵是同意義的;因為第四十七至五十節的天國比喻裡,是以魚網捕撈魚類為例,網起之後才做篩選。因為魚網在海中無法自己選擇要撈起來的魚種,唯有的方式是全部拖起網來後才做選擇。而末日的審判都是一樣,好的揀選起來,壞的拋進火裡去燒。那是不會毀滅的永火在燒。

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好的信息:

一、審判好壞的不是我們人自己,而是上帝。因為上帝的審判才是正確的。

當莊主的僕人向主人說要拔除那些不好的稗子的時候,主人說暫且不要,等到成熟收割時才處理。理由是怕在未成熟時拔出稗子,卻也同時傷了麥子。

耶穌基督這樣說是很清楚地說出人的軟弱和能力的有限;因為人無法知道很實在的時況,我們都是以外表來看人或事物,但總是常在外表的虛晃下,我們迷失了真正的問題所在。看,稗子在成熟前是跟麥子成長的狀況很相近,不是一般人可以看得出來。如果硬要將它拔除,很可能也傷害了原本長得好好的麥子,那就得不償失了。耶穌基督就是這樣在提醒我們:上帝才是真正的審判者,祂深深地知道人內心的所思所念;祂會依照人的內心來審判人,而不是依據人的外表來論斷。

我們同在一間教會裡過信仰的團契生活,一定會遇到許多與我們經驗、生活習慣、傳統認知不一樣的兄姊;在這些人當中,除非是已經到了非常明顯破壞我們整個教會秩序,否則我們仍舊是要學習容忍與我們不一樣的人在我們當中,原因是真正知道誰是「稗子」的是上帝,不是我們。即使我們知道有些是「稗子」,他們是專門來教會鬧事的,我們知道他們是我們信仰的「敵人」派來隱藏在我們中間的,即使是這樣我們也不要害怕,因為耶穌基督告訴我們,我們就是上帝所揀選出來的「好種子」,我們不是差勁的種子,而是「好種子」,這個認知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應該要好好地珍惜上帝對我們的揀選,這樣才不會因為這些「敵人」派人滲透在我們當中的「稗子」而壞了我們自己。耶穌基督曾告訴我們說:「凡不是我天父所栽種的植物都要連根拔除。」(馬太福音十五:13)看吧,我們既然是上帝所選的「好種子」,就不要害怕有壞的「稗子」在我們當中。

也因為這樣,我既然是上帝所揀選的「好種子」,就應該長出真的好種子的樣式來;否則很容易使我們成為像「稗子」一樣,結果也遭到被拔除捆綁起來,扔在火裡,那時才後悔就太慢了。

二、隨時注意,因為在我們最安穩的時候,「敵人」會撒下「稗子」在我們的田裡。

我們的信仰就是一塊田地;我們的教會就是一塊田地;我們都是因為信靠主耶穌而聚集在一起的。耶穌基督在講這個比喻的時候,特別提醒我們說,「敵人」是利用「晚上,大家睡覺的時候」來將「稗子」撒在田裡。這就很清楚地在告訴我們,當我們睡得正安穩的時候,也是「敵人」最容易下手的時候。
甚麼時候是我們在「熟睡」的時候呢?耶穌基督特別提及是「晚上」,這是黑暗的時刻。換句話說:當我們教會出問題的時候,就是「黑暗」的時刻,這個時候也是「敵人」最容易下手撒「稗子」在我們的田裡。看看我們今天台灣的教會,常常會聽到發生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更嚴重的事是發生金錢上的紛爭,和權位的紛爭,等等這些都是教會的「黑暗」時刻,「敵人」就會趁著這個時刻藉機進入我們當中。這一點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別讓「敵人」在我們教會當中有機會來進入。

甚麼時候是我們教會「最安穩」的時候呢?這是我們必須時刻反省的課題;所謂安穩的教會可能是當我們花費一大筆錢蓋富麗堂皇的大教堂讓我們覺得很舒服的時候;也可能是我們的教會累積起很多金錢存在銀行的時候;也可能是我們教會會友大家的社會地位越來越高,越有社會名望的時候;換句話說,就是當我們的教會越來越像一個「信仰俱樂部」的時候,那時候才是真正我們教會最「安穩」但卻是最危險的時刻!因為一間真正屬於上帝所揀選的教會不是用建築物來表達信仰,也不是用我們的財力在述說上帝的愛,更不是以我們的社會地位來炫耀上帝的祝福,都不是這些!真正能使我們面對「敵人」來侵入也不害怕而能「安穩」站立的,乃是因為我們的教會有上帝的話語在我們當中作我們的旨標,而且我們會實實在在地去依據上帝話語的教訓確實去實踐出來,這才是真正的屬於上帝所揀選的「好種子」,因為好的種子才會結出好的果子來見證上帝拯救的愛。

我很喜歡雅各書作者的一段話:

「誰自以為虔誠,卻不管束自己的舌頭,便是欺騙自己;他的虔誠毫無價值。在父上帝眼中,那純潔沒有缺點的虔誠便是:照顧在苦難中的孤兒寡婦和保守自己不受世界的腐化。」(雅各書一:26-27)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7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