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二講:彼得落水

經文:馬太福音十四:22—33

這段故事可以說是福音書中很有意思的一段記事;在馬太、馬可和約翰這三本福音書裡都有記載。但是,如果我們注意比較這三本福音書的記載就會發現,其中以馬太福音書所記載的最豐富和完整。因為馬太福音書有一段記事是馬可和約翰福音書都沒有的,就是彼得和耶穌的對話,以及彼得落水的事件。
不過有一點是同樣的,是這三本福音書都將這故事編輯在耶穌基督用五個餅和二尾魚給五千餘人飽食之後,然後作者記述了這段故事。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是約翰福音書所提供的資料非常不一樣,那就是約翰福音書的作者認為耶穌基督會離開群眾的一個主要因素,乃是因為眾人在看到他用五餅二魚行神蹟之後,有群眾說:「『這個人一定是那要到世上來的先知!』耶穌知道他們要拉住他,強迫他做王,就又自己一個人避到山上去了。」(約翰福音六:14-15)換句話說,雖然是編輯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但是接下來述說耶穌基督「立刻催」門徒離開那地方的原因,則是只有約翰福音書的作者在這裡提供給我們這樣的背景。

但是,如果我們再往前看五餅二魚的神蹟之記事,在馬太福音書是認為耶穌基督乃是因為聽到施洗約翰被希律王殺死後,趕快離開自己的家鄉(馬太福音十四:13)往偏僻的地方去,是不是在避難?我們不太清楚。但是他的避開的行動似乎隱密性不夠,所以群眾很快就又找到他了,然後就又有這件五餅二魚的神蹟出現。好像作者要告訴我們:即使是像希律王這樣用政治手腕處理上帝的僕人死刑,也無法阻擋上帝僕人繼續在天國福音事工上顯現出力量。而人們似乎只在意一個偉大的、有力量抗拒羅馬帝國的政治領導者出現,對天國的福音卻不去注意或是專心去聽,反而是外邦人聽得比較入耳(約翰福音四:40-42)。

馬可福音書並沒有像馬太福音書這樣將希律王殺死施洗約翰的事件,接連在耶穌基督反應的身上;馬可福音書的作者是將五餅二魚的神蹟事件看成是耶穌基督差遣十二位門徒出去傳福音回來後的一個繼續工作,因為「門徒們回來見耶穌,把他們所做所傳的一切都向他報告」(馬可福音六:30),然後因為眾人聚集而有五餅二魚的神蹟出現。接下來就是這件耶穌基督走水面的神蹟。

路加福音書在編排上比較接近馬可福音書的手法;有一點不同的地方,就是路加福音書將十二位門徒出去傳福音後與回來之間,穿插了一小段希律殺死施洗約翰而感覺不安,但是這個不安並不是因為他殺死了施洗約翰,而是因為十二位門徒出去傳福音所帶來的影響。我們看作者是這樣寫著:「門徒就出門,走遍了各村鎮,傳佈福音,到處治病。加利利的希律王聽見了所發生的一切事,心裡非常困惑,」(路加福音九:6-7)這種困惑乃是因為門徒出去傳福音又會治病,是與耶穌基督有關,使希律產生了對所殺死的施洗約翰的聯想,認為耶穌基督可能就是施洗約翰的復活。然後就記述了這件五餅二魚的神蹟故事。但可惜的是這件耶穌基督走水面的事蹟卻在路加福音書沒有出現。我們不太清楚為甚麼路加福音書的作者少了這份資料。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的這段經文內容:

第廿二節:事後,耶穌立刻催門徒上船,先渡過對岸,等他遣散群眾。

我在前面已經有提過,馬太福音書雖然沒有說明為甚麼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耶穌基督要「催」他的門徒趕快離開那地方?但是約翰福音書則明白說明理由乃是跟群眾的態度有密切關係,他們將耶穌基督看成是一位政治領袖,是一位足夠帶領他們抗拒羅馬帝國的「英雄」或是領導者。「催」這個字本身已經清楚表明出耶穌基督的態度是急迫的,緊急的,他可能覺得群眾的反應會使得事態嚴重吧。否則他不會如此「催」促門徒趕快離開那地方,而且是渡船到對岸去,主要原因就是要離開眾人有一段距離。即使是如此,約翰福音書還是告訴了我們,群眾並沒有因此而罷休,他們還是到處去找耶穌基督,而且最後群眾是找到了(約翰福音六:25)。

我們要注意的是:這是福音書第一次提到耶穌基督遣散群眾。過去我們所讀到的都是耶穌基督避開群眾(馬可福音一:35-39、45、五:37、六:31),現在卻出現耶穌基督雖然也是要避開群眾,但卻是很有「秩序」地遣散群眾,這一點倒是很特別,就像他在實行五餅二魚的神蹟時,是「吩咐門徒叫群眾一組一組地坐在草地上。大家坐下來,有一百個人一組的,有五十個人一組的。」(馬可福音六:39)另一點也是特別的地方,就是在這次耶穌基督是先讓門徒離開,遣散眾人的事是由他一個人來做的。

這裡說門徒先渡到對岸,並沒有說明對岸是甚麼地方?但是馬可福音書很清楚說明是「伯賽大」(馬可福音六:45)。而約翰福音書則說是「迦百農」城(約翰福音六:16、24)。這兩個城市相距並不太遠。

第廿三節:群眾散開了以後,他獨自一人上山禱告;到晚上還留在那裡。

在前面我有說過耶穌基督「遣散」眾人是很有「秩序」的,這可由馬可福音書的寫法看出來,因為該書作者說耶穌基督「遣散群眾」後,還用「送走了他們」這樣的句子,這就是很有「秩序」的一群群遣散,因為究竟是五千多人,不是一小群人,要送這樣多人離開,為甚麼不讓門徒來參與,也是我們無法理解的地方。

不過等群眾散了以後,這裡說他獨自一個人就到山上去禱告,並且是「到晚上還留在那裡」,可見他獨自一人禱告上帝的時間一定很長。馬可福音書曾記載耶穌基督「名聲很快傳遍了加利利地區」以後,他在門徒都還在睡覺的時候,獨自一人「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去,在那裡禱告」(馬可福音一:35)。在給五千多人飽食之後,他也是「獨自一人到偏僻的地方去(馬太福音十四:13),雖然沒有說耶穌基督是去祈禱,但是我們可以瞭解,他對祈禱是很重視的,特別是在遇到大事情的時候,他就是這樣子,祈求上帝的靈來增添他的力量,我們看他在面臨十字架苦難時,在客西馬尼園幾乎就是通夜在祈禱,而他的愛徒卻是疲倦地睡著了(馬太福音廿六:36-40,馬可福音十四:32-40,路加福音廿二:39-46)。耶穌基督提醒他的門徒說:「你們要禱告,免得陷於誘惑。」(路加福音廿二:40)他強調禱告的原因乃是因為人是軟弱的(馬太福音廿六:41,馬可福音十四:38)。耶穌基督作為一個人在世上,他深深地感受到人的軟弱,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

馬可福音書並沒有說耶穌基督一直到晚上還留在那裡,而是說「傍晚時分,船已經開到湖中,耶穌還自己一個人留在岸上」(馬可福音六:47),而在約翰福音書則是說耶穌基督的門徒留在湖邊一直到傍晚的時候,才上船。因為他還留在山上沒有下來,因此門徒先走(約翰福音六:15-16),可能他已經事先有跟門徒們約好了吧。

第廿四至廿五節:這時候,船離岸已經遠了,遇著逆風,在波浪上顛簸。天快亮的時候,耶穌在湖上朝著門徒走來。

「天快亮的時候」,這句話在和合本聖經是用「夜裡四更天」。我們知道早期猶太人是將晚上的時間從下午六點開始起算,到早上六點止,這段時間分成三段(參考和合本聖經士師記七:19,出埃及記十四:24)。後來在羅馬帝國的時代,也就是在主前六十三年,羅馬將軍龐培將軍統治了整個敘利亞地區後,猶太人開始採用羅馬人的時間分法,將夜間時間改用四個更段:第一就是日落傍晚時刻,就是下午六點到九點;第二是半夜時刻,就是晚上九點到十二點;第三段是由隔天凌晨一點到三點,第四段是凌晨三點到六點(參考馬可福音十三:35);現在「天快亮的時候」,有可能是在早上五至六點的時刻,也就是和合本聖經所說的「夜裡四更天」的時間。換句話說,耶穌基督整個晚上都沒有與門徒在一起,而門徒們則是整個晚上都在船上。

我們知道在加利利湖有一個特性,就是時常有突起的風會吹襲著;馬太福音第八章廿三至廿七節記載一段我們熟悉的故事,是耶穌基督平息風浪的神蹟,作者就是這樣的句子描寫著說:「突然,一陣暴風襲擊湖面,浪濤掩蓋了船,耶穌卻睡著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船「遇著逆風,在波浪上顛簸」,而約翰福音書則是這樣子描寫著當時湖面的狀況:「忽然,狂風大作,浪濤翻騰。門徒搖櫓,約走了五、六公里。」(約翰福音六:18-19)。由於門徒中有彼得、安得烈、約翰、雅各等都是打魚的人,對水性和水中狀況一定很清楚,所以雖然是在如此「狂風大作,浪濤翻騰」的狀況下,他們尚且可以穩住船舵的方向,還搖櫓搖了五、六公里遠呢。但就在這個時候,耶穌基督朝著他們走來!啊,他是用腳在水面往門徒的方向走過去耶(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出版的聖經是用「耶穌步行海上,朝著他們走來。」這樣的譯文更明白)!

為甚麼耶穌基督有能力可以步行在湖水上面?我們實在無法用現代人的理性來瞭解,這確實是跟我們的經驗相去太遠。但是聖經就是這樣告訴我們:耶穌基督是有聖靈的靈力,他可以使死去的人活過來(馬太福音九:23-25,路加福音七:11-17),可以使那極大能力的鬼從人的身上跑出去(馬可福音五:1-20),他能使暴風浪停下來(馬太福音八:23-27),等等這些例子都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力所及的。

第廿六至廿七節:門徒看見他在湖面上走,非常驚駭,說:「是鬼!」他們都害怕得叫起來。」

耶穌立刻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

馬可福音書在這裡有不太一樣的記載;作者說耶穌基督本來是有意「想要從他們(指門徒)旁邊走過去」。

「是鬼」,這是門徒們第一個反應;約翰福音書並沒有說門徒們有說過這樣的話,只說門徒們「很害怕」。馬可福音書則有一點含蓄地說,門徒們「以為是鬼,就都驚喊起來」,這都跟馬太福音書的作者所說的有明顯的不同;也許馬可福音書所說的門徒們「驚喊起來」,大概也是說「是鬼」吧。不過馬太福音書是最清楚描述了門徒確實有這種反應。大概那時候是天將剛亮的時刻,尚且是濛濛的霧擋著視線,使門徒們無法很清楚地看出是耶穌基督吧。因此,耶穌基督表明了他的身分,讓門徒們不用害怕。

第廿八至三十節:彼得說:「主啊,如果是你,叫我在水上走,到你那裡去!」

耶穌說:「來!」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上朝著耶穌走過去。但是他一看到風勢猛烈,心裡害怕,開始往下沉,就喊叫:「主啊,救我!」

這一段到卅一節是馬太福音書特有的資料;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在編寫這本福音書給猶太人看的時候是多麼地用心;看,作者就是要用這種彼得信心的軟弱來形容出猶太人對耶穌基督的不信,連耶穌基督已經平息過暴風浪,現在再次遇到暴風浪,而耶穌基督已經表明了是他之時,彼得卻還是因為風勢大而害怕,這充分地表明出猶太人的不信或是信心不足!表面上看來是彼得的信心軟弱,或是不足,但是所要說明的則是猶太人對耶穌基督信心的不夠。耶穌基督這種能力的顯現,至少在說明一點:他是來自上帝的拯救者,他不但有能力降服暴風大浪,甚至是「走」在風浪的上面,表示他的能力是足夠將風浪踩在腳下。

第卅一至卅二節:耶穌立刻伸手拉住他:說:「你的信心太小了,為甚麼疑惑呢?」

他們上了船,風就停了。船上的門徒都向他下拜,說:「你真是上帝的兒子。」

這不是耶穌基督第一次說到門徒們的信心不足,前次他們同在一條船上時,遇到暴風浪時,門徒們的反應是叫醒耶穌基督說:「主啊,救命,我們快沒命啦!」耶穌基督的回答也是這樣說:「為甚麼這樣害怕?你們的信心太小了!」(馬太福音八:23-26)當有人將一個被鬼附身的孩子帶來找他的門徒醫治時,門徒們因為無法趕出那附在孩子身上的鬼,耶穌基督是先說「這個時代的人是多麼沒有信心啊」之後,接著門徒再問:「我們為甚麼不能把那鬼趕出去呢?」耶穌基督的回答就是說:「因為你們的信心不夠。」(馬太福音十七:17-20)馬太福音書的作者所要說明的就是那個時代的人根本是對耶穌基督不信,不承認他就是彌賽亞、是救主,才會有這些差錯狀況發生。
就跟上次遇到暴風浪的情況一樣,耶穌基督一出手,或是一句命令的話,暴風浪就停止;現在是耶穌基督一上船,「風就停了」。這是在表示風浪跟耶穌基督的行動有密切關係,他就是自然萬物的主。因為他來自上帝,滿有上帝的靈在他身上。

我們要注意的是馬可福音書在這裡將這件事與五餅二魚的事件牽連在一起;在馬可福音書的作者看來,如果門徒們瞭解五餅二魚的神蹟,必定會瞭解耶穌基督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有上帝能力的人,跟一般人不一樣;若是能瞭解五餅二魚的神蹟事件,則對這件走在水面上的神蹟所要表示的意義自然明白過來。
馬可福音書的作者認為門徒們「思想遲鈍」,因為沒有瞭解五餅二魚的神蹟。其實不只是門徒們不瞭解,可以說是所有的群眾也不瞭解,因為約翰福音書說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之後,群眾也到處找耶穌基督,當他們找到時,耶穌基督是這樣對他們說的:「老實說,你們找我,不是因為看見了神蹟,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約翰福音六:26)看吧,人若想只關心吃的、喝的、住的,就是跟沒有信心的人一樣,因為生命本質並不是在這些(馬太福音六:28-34)。一個對上帝或是祂差遣來到世上的拯救者之信心不夠者,才會在物質生活上操煩、苦惱,不是不夠用,或有所欠缺,而是用太多時間在忙碌這些事,耶穌基督說這是代表「信心太小」的人才會有的心態。

馬太福音書的作者仍舊持續他寫這本福音書的目標:耶穌基督就是彌賽亞,是救主。因此作者用「門徒們都向他下拜,說:『你真是上帝的兒子。』」這句話來形容他的彌賽亞的角色。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當門徒用「你真是上帝的兒子」這句話來對耶穌基督做信仰告白時,這句話在大祭司審判耶穌基督時,卻是用來認定「他侮辱了上帝」那樣嚴重到足以用十字架來釘死他!這是多麼極大的對比啊!

約翰福音則記載了耶穌基督對拿石頭要打他的猶太人辯稱說:「我在你們面前做了父親要我做的許多善事事;你們究竟為了哪一件事要拿石頭打我?」猶太人回答:「我們不是為了你所做的善事要拿石頭打你,而是因為你侮辱了上帝!你不過是一人,竟把自己當作上帝!」(約翰福音十:31-33)然後耶穌基督又說:「我說我是上帝的兒子,你們為甚麼說我侮辱上帝呢?」(十:36)

我們可以從上述經文看出猶太人觀念上若說哪一個人是「上帝的兒子」,有兩種意義:其一是指說上帝的選民,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之意。其二是指從上帝差遣來的彌賽亞而言,也就是他們期待已久的救主。現在門徒們向耶穌基督下拜說:「你真是上帝的兒子。」我們要特別注意的這句話中的「兒子」,在原來的希臘文中並沒有特別加上指定字在前面,因此,只能當作門徒們是將耶穌基督看成是「屬於上帝的僕人」之意,跟彌賽亞的特殊意義不太一樣。如果我們將之比較馬太福音第八章廿九節,耶穌基督在加大拉地區域見兩個從墓穴出來被鬼附身的人,他們遇見耶穌基督的時候所喊叫說:「上帝的兒子,你為甚麼要干擾我們?你要提早來折磨我們嗎?」這句「上帝的兒子」中的「兒子」是加上了指定字,因此是清楚指明為彌賽亞之意而言。

這段經文對我們說出了信息:

一、別讓我們的信心成為是一種好奇的樣式,而是實實在在地信仰告白。

我們看到彼得看見耶穌基督走水面的時候,他是這樣說的:「主啊,如果是你,叫我在水上走,到你那裡去!」這句話本身就是存有懷疑的說法;想想看彼得說「如果是你」這句話其實就是在疑問真的是耶穌基督嗎?才會有接下來這句「叫我在水上走」話語。因為在當時他們心中是充滿了驚訝,以為是看見「鬼」啊!另一方面,當彼得和其他門徒已經確實知道是耶穌基督,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在他們驚訝之時,馬上回話說:「放心,是我,不要怕!」所以他們即使是在濛濛的清晨裡,也可以得知確實是老師耶穌。可是彼得為甚麼還要這樣說,要求耶穌基督也讓他能走水面到他那裡去呢?我認為有可能就是一種好奇吧。他就像其他猶太人一樣,很想也有這樣的能力行神蹟,或是親身體驗一下神蹟,但是就像馬可福音書的作者所說的,門徒們是對耶穌基督走水面,以及他一上了船,風浪馬上就平靜下來,對這樣的景況感到「又驚奇又困惑,因為他們還沒有瞭解分餅這件事的意義;他們的思想遲鈍。」(馬可福音六:51-52)馬可福音書的作者的說法已經表明出:包括彼得和其他門徒在內對分餅的神蹟跟一般群眾一樣,是不瞭解。不瞭解神蹟的人才會繼續或是一再地要求神蹟出現。

我們的信仰應該不是要這樣子的態度;真正的信仰是從我們生命存在的每一個時刻中來體會,從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景況中來經驗,而不是存著好奇的心「試試看」。因為信仰不是要我們「試試看」的,信仰是要我們去「確信」的,是毫無懷疑地去「確認」,這才是真正的信仰。是看見就相信,是用完全真實的心告白我們對上帝的信賴!看,彼得雖然在耶穌基督跟他說「來」的時候,他真的走了過去,他確實是走在水面了,但是,當他一遇到了「風勢猛烈」的時候,心裡就害怕起來,結果就往水裡下沉下去。基本上,他就是沒有真實的確信。

在教會裡我常常看到有信徒說他相信「復活」,相信有一天會去「上帝的國」裡跟親人相會面,但是,另一方面,我卻常常看到說的跟表現出來完全不一樣;人若越眷戀世上的事物,就是越對「天國」的期盼越少;越對死亡害怕,就是越對復活的信仰薄弱。真正相信復活的人不會害怕死亡的來臨,更不會忌諱在生活中談論死亡的事,因為我們的救主基督已經勝過了死亡,因此,如果我們相信因主耶穌會得復活,我們就對死亡不再有恐懼感,不再害怕死亡來臨,而是會任何時候準備死亡的來到,因為我們相信有復活!

有一間修道院名叫「托拉必斯特」(Trappist),創始者是藍斯(Rance,1626-1700),他就規定在修院裡日常生活的請安用語為:「要記得你會死。」(Memento Mori,拉丁語)這實在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請安話。跟我們在台灣的基督徒看到人就說「平安」實在差距很遠。藍斯提醒在修院的所有修士一件重要的事實:總有這麼一天,我們都會死去。因此,大家都需要為這隨時會來臨的日子多做準備。詩篇的詩人這樣說:「求你教我們數算我們短暫的年日,好使我們更有智慧。」(詩篇九十:12)意思也是如此。死,對基督徒應該不是一件難過或是害怕的事,而是在迎接復活的來臨,是可喜悅和盼望的事。

二、學習在我們生活中有獨自安靜祈禱的時刻。這一點在越來越繁忙的台灣社會生活中,對基督徒日常信仰生活越是重要的課題。

看,耶穌基督在眾人圍繞下,每完成一件醫治神蹟或是奇事,他總是會離開眾人獨自一人到偏僻的地方去祈禱。我們看到他在名聲傳遍加利利地區,當大家在談論他所行的各種神蹟奇事之時,他利用大家尚在睡覺時刻,「離開屋子,到一個偏僻的地方去,在那裡禱告。」(馬可福音一:35)當他用五餅二魚給五千多人飽食之後,他是離開眾人,獨自一人走到山上去祈禱;他也曾經帶彼得、雅各、約翰到山上去禱告(路加福音九:28);在遇到大困難時,他提醒門徒那是必須「靠禱告才能趕走這樣的鬼,此外沒有別的方法。」(馬可福音九:29)在客西馬尼園他也是如此(馬太福音廿六:36);他告訴門徒祈禱才能免除或遠離誘惑(廿六:41)。耶穌基督一再讓我們看到祈禱的力量實在很大,因為祈禱是使人面對了上帝,是在向上帝告白我們對祂的真實信心。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