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五講:為甚麼我們不能?

經文:馬太福音十七:14—21

這段醫治一位因為患癲癇病的小孩的故事,也同時記載在馬可福音第九章十四至廿九節、路加福音第九章卅七至四十三節。如果我們比較一下這三本福音書,我們就會發現每本所記載的都不一樣,但以馬可福音書所記載的最為齊全。

馬可福音書所重視的是這位孩子的父親跟耶穌基督之間的對話;這些對話成為這個醫治神蹟故事的重點。馬可福音書將這段記事編輯在耶穌基督帶他三個核心門徒—彼得、雅各,和約翰,到了一座山上,並在那兒變了形象,然後下山來,回到其他門徒那兒,發現有一大群人圍著門徒,其中「有些經學教師正在跟門徒們辯論」。之所以會有辯論的場面發生,很可能是這些門徒們因為無法醫治這位被鬼附身的孩子(請注意,馬太福音書說這孩子是因為患癲癇病,馬可和路加二本福音書則是說這孩子乃是被鬼附身),遭到經學教師們的責問,或是認為耶穌基督之所以會有能力醫病、趕鬼,乃是靠著鬼王別西卜的能力,看,現在耶穌基督不在這兒,門徒們就無能力獨自完成趕鬼的神蹟奇事了吧(參考馬可福音三:22)。大概是因為辯論得太激烈,以至於耶穌基督和這三位門徒回到他們身邊的時候,他們還不知道,所以馬可福音書的作者用「群眾一看見耶穌,都非常詫異;大家跑上去迎接他」這句話來形容當時群眾錯愕的場面(九:15)。

路加福音書將這段記事也是編輯在耶穌基督從山上下來的時候,但是並沒有提及關於經學教師和門徒辯論的情形;作者將這段故事的重點放在耶穌基督身上的能力。作者路加以這樣的句子來形容那個附身在小孩身上的鬼能力很強;這位小孩的父親向耶穌基督這樣說:「邪靈常常襲擊他,使他突然大喊大叫,又使他抽瘋,口吐白沫;邪靈不停地傷害他,不肯罷休!」(路加福音九:39)我們可以從這段父親的描述清楚發現這個邪靈的厲害,和孩子所受的痛苦之重。然而就在這種背景之下,耶穌基督的能力是任何邪靈鬼怪所無法抵擋的;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在耶穌基督身上那所散發出來靈力的效果:「耶穌斥責那污靈,治好了孩子,把他交給他父親。大家對上帝的大能都很驚異。」(路加福音九:42-43)作者路加如此形容耶穌基督的能力。

馬太福音書將這故事的重點放在那位孩子的父親身上;作者描述耶穌基督帶他的門徒從山上下來後,就直接回到群眾那裡,然後就說出這個故事發生的情形;馬太福音書沒有提到像馬可福音書所說的門徒和經學教師的辯論,也沒有說到路加福音書所說的群眾來迎接耶穌基督,只說到這位孩子的父親。馬太福音書的作者特別注重這位父親的態度,並且在記錄耶穌基督的語錄上,加入了一段馬可和路加二本福音書所沒有的話語,那就是第二十和廿一節。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的這段經文內容:

第十四至十六節:他們回到群眾那裡的時候,有一個人上來,跪在耶穌面前,說:「主啊,求你可憐我的兒子!他患了癲癇病,痛苦得很,時常跌在火裡或水裡。我帶他去見你的門徒,可是他們不能治好他。」

我在前面已經提過馬太福音書的作者重視這位孩子的父親的態度,看,就是那麼地虔誠懇求,跟馬可福音書所描述的幾乎是不同的態度;馬可福音書並沒有說出這個孩子的父親主動來找耶穌基督,或是懇求耶穌基督,而是向耶穌基督訴說他的門徒沒有能力醫治孩子的病症。但是馬太福音書則是說這個當父親的是那樣謙卑地懇求耶穌基督,他是跪在耶穌基督的面前。我們要注意的是在這個時候,是群眾聚集在一起呢。一個人要在群眾面前跪下來向別人求,那是必須要有相當勇氣的。這位作父親的,為了孩子的病,他跪了下來向耶穌基督懇求。

如果我們比較三本福音書,就會看到三本福音書所描寫這個孩子的病症都不太一樣:

經 文 病 症馬太福音十七:15癲癇病,痛苦得很,時常跌在火裡和水裡。馬可福音九:17-18

九:22有啞巴鬼附身,不能說話。每當鬼襲擊他,就把他摔倒在地上,他口吐白沫,咬緊牙關,渾身僵硬。

鬼多次想殺他。把他扔進火裡,推下水裡。路加福音九:38-39是獨子。邪靈常常襲擊他,使他突然大喊大叫,又使他抽瘋,口吐白沫;邪靈不停地傷害他,不肯罷休。

從上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三本福音書所描寫的狀況:馬太福音書看起來似乎很簡單,但是卻是很清楚地描述出患者的痛苦,時常會跌在火和水裡。這是很危險的,若不是時常注意,很容易就會溺死或是被火燒死。這不只是孩子痛苦,甚至是家人都必須用全部的精神來注意他的安危。看來是時常受傷吧。但是馬太福音書沒有說這個孩子是患有邪靈附身的問題。好像孩子的問題是比較屬於身體上的一種疾病,但是在第十八節卻又說「耶穌責備那『鬼』」,可見這個孩子是因為鬼的緣故而致病。

馬可和路加二本福音書都說出這個孩子是患了邪靈(或鬼)附身。另一個共同點是「口吐白沫」。馬可福音書說這個孩子會被摔倒在地上,嘴巴會咬緊,全身僵硬。並且強調這孩子患這種病是很小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比起馬太福音書描述更嚴重的是這個邪靈是用「扔」和「推」的方式,把孩子「扔進火裡,推下水裡」,用這樣的方式要殺死孩子,看來若不是孩子的父母隨時在搶救,恐怕這孩子早已經沒命了。

路加福音則是說這個孩子是個「獨生子」,這對猶太人來說有特別的意義,因為這個孩子是延續這家族的期盼。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在拿因城遇到一位寡婦的獨生子死了,在出殯的時候被耶穌基督遇到,他馬上就使那位寡婦的獨生子復活起來(路加福音七:11-16)。再者,路加福音書強調這個「邪靈不停地傷害他,不肯罷休」,這充分表示出這個孩子和其家庭所受的傷害之大,是值得憐憫的。

不過這三本福音書都提到一點,那就是這位孩子的父親曾向門徒們求救,門徒們卻是無法醫治好這個孩子的病。我們知道在這之前,耶穌基督曾賜給他的這些門徒們有「驅逐邪靈和醫治各種疾病的權力」(馬太福音十:1),而且門徒們確實也曾因為這樣的權力,「連邪靈也服從了」他們(路加福音十:17)。現在怎會變成無法醫治好這個孩子呢?難道說門徒們從耶穌基督身上所得到的能力只是暫時性的而已,或是出了甚麼問題呢?依照第二十節來看,耶穌基督認為是門徒們的「信心不夠」才會這樣。

第十七節:耶穌說:「你們這時代的人是多麼沒有信心!多麼腐敗呀!我還得在你們這裡多久呢?還得容忍你們多久呢?把孩子帶到這裡來!」於是耶穌責備那鬼;鬼一出來,孩子的病立刻好了。

當耶穌基督在說「你們這時代的人是多麼沒有信心!多麼腐敗呀!」這句話的時候,他不只是針對門徒們說的(馬太福音十七:20),也是對所有那些圍在四周圍的人群說的。我們可以說這一節是整個故事的中心,耶穌基督所說的這段話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不是這孩子的病不能醫治好,其實,連孩子的父親也是信心不夠的人;馬可福音書就很清楚記載這位父親帶孩子來見耶穌基督的時候,再一次描述孩子的病症,並且強調孩子的病「似乎」是出生不久就患這種癲癇病了(馬太福音書的寫法),然後又加上了「假如你能夠的話,求你憐憫我們,幫助我們」這句話(馬可福音九:22),這句話其實正好表示出他可能聽到很多關於耶穌基督的事蹟,但卻持有懷疑的態度。比起那位患痲瘋病症的人來尋求耶穌基督醫治時,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完全不一樣;那位患痲瘋病的人看見耶穌基督時是跪下來求,說:「只要你肯,你能夠使我潔淨。」耶穌基督聽後就「動了惻隱的心,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吧!」(馬可福音一:40-41)這是多麼強烈的期盼和信靠啊!但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位孩子的父親則是完全不相同的態度,他是這樣對耶穌基督說的:「假如你能夠的話。」換句話說:他的態度是持疑的,沒有完全信靠的意念在裡面。所以耶穌基督的回答就顯得相當感慨地說:「是的,『假如你能夠!』有信心的人,甚麼事情都是可能的。」(馬可福音九:23)

馬太福音書和路加福音書都在「沒有信心」之後,又加上了一句「多麼腐敗呀」句子(和合本用「悖謬」的字眼)。意即歪曲、不正、犯罪、詐欺之意(參考申命記卅二:5)。門徒們雖然跟隨耶穌基督已經有將近三年的時間,但是仍舊是信心不足;耶穌基督有好多次就是指著他們的信心不夠,例如耶穌基督與他們同在船上的時候,遇到了大風浪,他們就很害怕,耶穌基督指責門徒為甚麼「還沒有信心」(參考馬可福音四:40);彼得看到耶穌基督行在水面,他也求耶穌基督讓他行在水面上,結果一遇到大風浪,他就害怕起來,耶穌基督指責他「信心太小了」(馬太福音十四:31);而在這個事件中,耶穌基督也是認為門徒的「信心不夠」(馬太福音十七:20)。

馬可福音書的寫法是指孩子的父親信心不足;當耶穌基督對他說:「有信心的人,甚麼事情都是可能的」的時候,他馬上大聲喊說:「我信,但是我的信心不夠,求你幫助我!」(馬可福音九:24)馬可福音書另外又記載在耶穌基督要這位父親將孩子帶過來之時,「邪靈一看見耶穌,立刻使孩子劇烈地抽瘋,倒在地上打滾,口吐白沫。」(馬可福音九:20)這很清楚地在說明這個鬼可能就是用這種方式要向耶穌基督「下馬威」,要用這方式來抵抗耶穌基督。我們在福音書中會看到這樣的例子;例如它們會在眾人面前大喊大叫故意暴露出耶穌基督的身分(馬可福音一:24、五:7、)。但是這些「下馬威」的方式對耶穌基督來說是一點作用也沒有。

我們也在這節中看到耶穌基督似乎有點失望的樣子,他很感慨地說出人們對他的不信;雖然他們時常看到他在醫病趕鬼,但是好像沒有從他的醫病趕鬼領悟出甚麼信息或徵兆的樣子。

馬太福音書在這裡說出這孩子的「癲癇病」原來是跟鬼的附身有密切關係;這在耶穌基督的時代是個普遍的認知,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害病,乃是因為鬼(或是邪靈)作祟的緣故。在這裡作者並沒有描述耶穌基督是如何地醫治好這個被鬼附身而導致癲癇病的孩子,只說耶穌「責備那鬼;鬼一出來,孩子的病立刻就好了。」馬太福音書的作者主要是說明一點:耶穌基督的能力就是如此有力,他一斥責,風浪就停;他一斥責,鬼就從人的身上出來。

但是馬可福音書的寫法就很詳盡了;作者不但說耶穌基督是用很「嚴厲」的「命令」,要這個鬼從孩子身上出來(馬可福音九:25),還提到這個鬼要從孩子身上出來之前,特別地耍了一招很狠的襲擊,「使孩子猛烈地抽了一陣風」之後才出來。「孩子好像死人一樣」,眾人也以為孩子死了,但是耶穌拉著他的手,扶起他站立起來。這些都是馬可福音書特有的資料。

第十九至二十節:事後,門徒私下來問耶穌:「為甚麼我們不能把那鬼趕出去呢?」

耶穌回答:「因為你們的信心不夠。我實在告訴你們,假如你們有像一粒芥菜種子那麼大的信心,就是對這座山說:『從這裡移到那裡!』它也會移過去。沒有任何事情是你們不能做的。」

從第十九節來看,我們知道耶穌基督的門徒們確實是盡了力,但是確實無法完成,他們以前曾經成功過,但是現在卻是失敗了。很有可能門徒們是因為這鬼的凶悍,嚇壞了吧。我們從馬可福音書的資料中看到這個鬼曾用更嚴厲的方式來「欺負」這個孩子,讓他「劇烈地抽瘋」,讓他大聲喊叫,這些動作和馬可福音書作者在第一章廿六節所描述的那個鬼的動作一樣,耶穌基督必須用很重的話對付它:「住口!快從這個人身上出來!」可能就是鬼的這些動作使得門徒們害怕了吧。

第二十節是馬太福音書特有的資料;路加福音書也有這句話,但是這句話卻是編輯在耶穌基督的門徒來要求他賜給他們信心時,所回答的話。是一段特有的言論段落,並沒有任何情況背景發生。不過我們若是比較一下路加福音書所記載的又與馬太福音書所寫不太一樣;

馬太福音十七:20
你們有像一粒芥菜種子那麼大的信心,就是對這座山說:「從這裡移到那裡!」它也會移過去。沒有任何事情是你們不能做的。路加福音十七:6你們有了像一粒芥菜種子大小的信心,就是對這棵桑樹說:「連根拔起來,去栽在海裡!」它也會聽從你們的。

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卅一、卅二節天國的比喻中,有提到「芥菜種的比喻」,在這比喻中我們看到芥菜種子原是「比其他一切的種子都小,人把他種在地裡,長起來比任何蔬菜都大。它成為一棵樹,連鳥兒也在他的枝子上面搭窩。」耶穌基督用芥菜種子做比喻,對門徒來說是很容易了解的。雖然說信心只需一點點像芥菜種子那樣小就足夠成就大的事,但這並不表示不需要怎樣的信心,而是即使是那一點點,也是需要實在的、確切的、不含糊的信心。

現代中文譯本省略了廿一節,用附註的方式標明出來。在和合本聖經有廿一節:「至於這一類的鬼,若不禱告禁食,它就不出來。」馬可福音書有這一節,但是只用「禱告」,並沒有「禁食」,這是最古老的經文抄本。許牧世教授在他的著作「經與釋經」書中第十八篇裡,告訴我們這樣的資料:就是在欽定本所根據的伊拉斯姆希臘文新約聖經就多了「禁食」一詞,變成「若不禁食禱告,他就不出來。」因此,大部分的聖經學者認為這一詞顯然是抄經的人用「想當然耳」的看法加上去的,因為通常人都會將「禁食」與「禱告」連接在一起使用。現代多數的聖經譯本都已根據古老抄本,沒有了「禁食」這一詞。

我們知道對一般人來說,「禁食」的意義或許並不是很明顯,但是對猶太人來說,「禁食」則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因為那是一種哀傷的時刻,也是懺悔的態度,更是用來贖罪的方法。因此,在「想當然耳」的情況下用「禁食禱告」一詞,也可以這樣了解:是在表明要趕出這樣嚴厲的鬼,必須是非常虔誠的態度—禁食禱告,而不是隨便的態度,至少要有懺悔、認罪的內心,才能得到上帝所賜予的實在力量。換句話說:趕鬼並不是一種法術,而是一種來自聖靈的恩賜。就像耶穌基督在曠野跟撒但對抗一樣,他不是在跟撒但辯論,而是聖靈充滿在他身上,聖靈在他身上做工,使他有能力對抗撒但的誘惑。

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的信息:

一、我們是很軟弱的人,常常會失落上帝所賜給我們的靈力,因此,我們必須常常以虔誠的態度祈求上帝的靈力與我們同在,不能老是以為我們過去能,現在也能。隨便,是使信仰墮落的因素之一。

看吧,耶穌基督的門徒曾經從耶穌基督的身上得到力量,可以趕鬼醫病,他們曾經回來告訴耶穌基督說:「主啊!我們藉著你的名發命令,連鬼也服從了我們!」(路加福音十:17)但是現在卻無法如同過去那樣將鬼趕出去,為甚麼呢?有可能就是像耶穌基督所說的,他們是信心不足。

另外也有一種可能是因為他們被那個凶悍的鬼嚇倒了,這當然也跟信心不夠有關。更有可能,他們以為過去有這樣的能力,所以有了驕傲的心態,沒有時常用祈禱,甚至禁食的心來祈求上帝的靈在他們身上做工。結果是他們失落了來自上帝的靈力。

我們豈不是也常常是如此?總以為我們過去曾經有過如何的能力,以為我們自己可以按照過去的經驗來做,這些都是很好,但是,別忘了,所有我們可以為福音所做的一切事工都是來自上帝的恩賜,不是人的力量所能。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信仰態度,有一天我們將會如同這些門徒一樣,失落了上帝的恩賜。

表面上看起來我們好像很有信心,能做很多「大」的事,其實,並沒有真正的使人得到「醫治」,就像門徒們一樣,這就使我們變成沒有信心的人。

我們教會辦兒童營已經有很好的經驗,但是,我們知道這不是我們能做甚麼,若是沒有上帝與我們同在,我們實在是很脆弱的。這也就是為甚麼我們在今年暑假以前,要用一個禮拜的時間舉行特別的祈禱會,祈求上帝的靈力賜給我們,讓我們有信心做好今年暑假所要舉辦的三個營會,其理由就是在這裡。我不反對經驗對我們信仰上的重要,但是,我們時刻在祈求上帝的靈力在我們身上更是重要。

二、我們需要真實的信心,而不是隨便的、含糊的、隨著人家走的信仰態度。

當門徒問耶穌基督為甚麼他們不能醫治好這個患了癲癇病的孩子時,耶穌基督的回答是他們的信心不夠。然後告訴他們若是有「芥菜種子」的信心就足夠完成「任何事情」。

我們要注意的是耶穌基督所說的信心像芥菜種子一樣那樣小,並不是說只要一點點的信心就可。相反地,他是在告訴我們原有像芥菜種子那樣堅實、有爆發力的信心,而且芥菜種子是種在地裡,不是拿來觀賞、裝飾,是實在地落在地裡。同樣的,我們的信心也必須是這樣,是實在的、確實的、認真的。但是,我真擔憂這樣的信心在台灣教會已經越來越少了;今天的教會越來越相信「大型」、「現代化」、「知識化」,但是卻是很少真的相信上帝會改變這些人所看得見的、摸得到的一切。別相信大型的教會就是信心比較多、比較強;也不要相信所謂教會的「現代化」、信徒「知識化」就是教會的進步,這些固然很重要,但是實實在在的信心更重要。就像我們在讀聖經,若是沒有信心相信聖經所寫的話,我們就是充滿了滿腦袋的聖經知識,也不如一位目不識丁的信徒對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持有絕對相信的信心。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