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一講:潔淨心靈的殿

經文:馬太廿一:12—17、23—27

十二至十七節這是一段我們大家熟悉的故事,記載有關耶穌基督在耶路撒冷聖殿所做潔淨的事;這段故事也同時記載在馬可福音第十一章十五至十九節,路加福音第十九章四十五至四十八節,以及約翰福音第二章十三至廿二節。

我們可將四本福音書所記載的這段記事同時比較來看,就會發現馬太福音書是將重點放在耶穌基督在聖殿內因為行醫治的神蹟,並且得到兒童們的讚美而引起宗教領袖們的不悅。

馬可和路加二本福音書都將重點放在耶穌基督是因為這次潔淨聖殿的事件,造成宗教領袖們決意要設法將他殺害。另外一點,馬可福音書作者特別的編輯手法,是將咒詛無花果樹的事件,與耶穌基督潔淨聖殿的事件編排在一起,為的是要讓我們知道這兩個事件是有密切關係的;因為聖殿是徒有堂皇壯觀的外表,裡面卻是塞滿了污垢。而無花果樹雖然有茂盛的葉子,但卻讓人找不著任何的果子。馬可福音書的作者這樣的編輯手法,讓我知道要將這二個事件同時擺在一起看,會比分開來看更清楚。

約翰福音書則是四本福音書中描述聖殿內販賣情形最為詳細的,並且還記載了耶穌基督是使用繩子作成鞭子來驅趕那些牛羊離開聖殿。最為特別的是:約翰福音書的作者將這個事件編輯在耶穌基督開始出來傳道之初,有著很清楚的意味要讓讀者們知道,耶穌基督所有傳道工作的開始乃是從潔淨聖殿起手。耶路撒冷聖殿乃是當時猶太宗教的權威中心,如果一個以耶和華上帝的名為信仰中心的地方,變成了「商場」,這樣的信仰豈不是等於是一個欺騙人心靈離開上帝的場所?豈不是等於在褻瀆信仰上聖潔的重要性?俗語所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先導正宗教權威中心的信仰態度,才來對一般人民修正信仰觀念,是一種直截了當的方式,我認為約翰福音書的作者有這種編輯上的傾向。這一點也是這本福音書與其他三本福音書在編輯上最大不同之處,因為其他三本福音書都將這個事件編輯在耶穌基督最後快結束傳道工作時,才進入耶路撒冷,並且是在這時候才進入聖殿而發現這樣墮落的景象。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記事的內容:

第十二節:耶穌進了聖殿,把所有在聖殿裡做買賣的人趕出去。他推倒了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和那些賣鴿子的人的凳子。

馬太福音書的作者是將耶穌基督一進入耶路撒冷城後,就說他直接就進入聖殿去,並且就推翻了這些生意人的攤子。這一點倒是跟馬可福音書的編輯上很不一樣;馬可福音書的作者認為耶穌基督是在進入耶路撒冷城後,先去聖殿「各處察看一下」,然後才「因為天色已晚了,他就和十二個門徒出城到伯大尼去」(馬可福音十一:11)。他必然是因為先察看後,發現聖殿內的買賣有問題,或是有人暗中來告訴他整個聖殿內所發生的的情況。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耶穌基督是個很眼尖的人,他一進入聖殿內,會看到許多擺設的攤位,以及吵雜的叫賣聲,對他來說這是當時的景況,並不是甚麼大不了的事,何況他十二歲的時候也曾去過聖殿參加守逾越節的節期(路加福音二:42);十二歲已不是很小的幼童,必定對聖殿內那種叫賣的商場景觀有所認識和體會。但是,就在那些吵雜的叫賣聲中,耶穌基督顯然聽出了聲音中的聲音,聽到在那些微小的、無奈的聲音中,隱藏著極為污穢的另一面,否則他不會這樣馬上就出手推翻生意人的攤子。

為甚麼耶路撒冷的聖殿裡有做買賣的行為?為甚麼耶穌基督要將這些做買賣的人趕出去?這都是很多人想知道的問題。

按照耶穌基督時代的聖殿設計是分成三大部份:

其一是外邦人院。這是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的地方。在這裡面有一個作為區隔外邦人與猶太人的石階,石階上用希臘文和拉丁文寫著說:禁止任何外邦人進入,違者處以死刑。在這外邦人院的南北兩端建有一道相當壯觀的所謂「所羅門廊」(約翰福音十:23,使徒行傳三:11、五:12)。

其二是猶太人院。這裡分成女人院,和猶太人院(僅男人可進入)。

其三是祭司院。是專為祭司而設置的。裡面建有祭壇可供獻祭之用。另有三個廂房供祭司儲放獻祭用品。然後最裡面是所謂的「至聖所」,這是只有輪值的祭司才可以進入的。

而設置這些買賣的地點就是在聖殿的外邦人院之處,為的是服務那些旅居外地回來朝聖的族人,特別是那些散居在外國地區的,他們回來時必然是帶著僑居地的錢幣,而聖殿的奉獻又嚴格規定只能用加利利的舍客勒或是聖殿專用的舍客勒這兩種錢幣。這樣的限制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要避免因為外國錢幣上有統治者的像,這種錢若是放進了奉獻箱裡,會違背了猶太人對十誡誡命的認知:不准雕刻任何偶像。因此管理聖殿的當局(其實就是祭司們)就在外邦人院的地方設置一個兌換錢幣的攤子,若是用今天的用語來瞭解,就如同是銀行的外匯部門一樣。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那些牛羊的攤位上,因為有人是帶自己飼養的牛羊來獻祭,可是這些獻祭的牲畜都必須經過祭司的檢驗合格才可以作為獻祭之用。

問題就出在這裡,人如果有貪婪的心,他會利用宗教信仰作為斂財之道;這些原本是個美意的兌換錢幣方式,原來是個作為服務從異邦遠道回來朝聖的同胞的兌換錢幣工作,如今卻常常出現有人故意將兌換匯率價碼提高,成為一種變相的詐欺、騙錢之方式。在牛羊牲畜的檢驗上也是如此,通常做此項工作的是聖殿的祭司,他們就常利用檢驗的關卡,故意挑剔,更惡劣的手段乃是將那些他們看成不合格的牲畜,已被他們用低價收購準備淘汰的牛羊、鴿子等牲畜,再次用高價轉售給那些自己沒有帶牲畜來而必須在當場購買的朝聖客。這種詐欺的行徑屢見不鮮,也常造成買賣雙方之間的糾紛。但是經年累月下來,人人已經司空見慣了吧,很少人會想到要對付這樣霸道的祭司群,事實上一般人民也是沒有這樣的能力對付他們,因為祭司掌控了耶路撒冷的宗教權力,人們害怕都已來不及,哪會再想到要抗議或是對付的?想想看,連外邦人隨便逾越過那禁止外邦人進入的石階,都可因此被祭司當場處死的情況(參考使徒行傳廿一:27-31),就可以想像得到他們在聖殿裡擁有的權柄是多麼大。

但是耶穌基督並沒有因此而當作視而不見,他不但是親眼看見,他必定也聽過人們對聖殿裡各種欺騙的傳聞。因此,他很生氣,他「推倒了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和那些賣鴿子的人的凳子」,這種行徑顯然會令當時的人看了極度驚嚇,進而傻眼所看到的現況。從來沒有人敢這樣在聖殿的範圍內如此囂張,也沒有人會想到是一位來自加利利的無名小子—木匠的孩子耶穌。除了外國人的軍隊外,從來沒有一個猶太人敢如此在聖殿內撒野的,但是,耶穌基督卻是這樣做了!依照約翰福音書的寫法,他並且還「拿繩子做了一條鞭子,把牛羊從聖殿裡都趕出去」呢(約翰福音二:15)。

第十三節:對他們說:「聖經記載,上帝說:『我的聖殿要做禱告的殿,』你們卻把他變成賊窩!」

這裡說「聖經記載」,乃是引用先知以賽亞的話:

「我要帶你們到我的聖山錫安,使你們在我禱告的殿中有喜樂,並接受你們在祭壇上所獻的燒化祭和牲祭。我的聖殿將稱為萬民禱告的殿。」(以賽亞五十六:7)

而「變成賊窩」這個句子則是引用先知耶利米的話:

「你們以為我的聖殿是賊窩嗎?我清清楚楚地看見你們的一舉一動。」(耶利米七:11)

很清楚地,先知以賽亞是在預言那將來的日子,也是上帝施行公義的日子,連外邦人都將進入上帝的殿中敬拜上帝,換句話說:在上帝拯救的日子來臨時,敬拜將不再是僅只以色列民而已,而是屬於萬民萬族的共同心願—敬拜上帝。這種敬拜乃是禱告之意,是誠心誠意的回應上帝拯救的愛。相反的,賊窩就是只盜賊居住的地方。如果人用欺騙、不誠實的態度在看敬拜的事,那又與盜賊有何區別啊?大衛王在犯罪後曾說過這樣懺悔的話:「你不喜歡牲祭,不然我就供獻;你也不要燒化祭。上帝啊,我獻上的祭就是憂傷的靈;憂傷痛悔的心你不拒絕。」(詩篇五十一:16-17)看吧,不是獻上甚麼牲祭的問題,而是人以敬虔的心尋求上帝的憐憫這才是重要。先知彌迦也說上帝其實都不喜歡我們人獻上甚麼東西,祂只喜歡我們人是以「實行不變的愛,謙卑地跟我們的上帝同行」(彌迦書六:6-8)才是正確,因為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上帝根本就不看我們是獻上甚麼東西,而是看我們內心是否有一顆純潔的心來面對祂。

第十四至十五節:有瞎眼的和瘸腿的到聖殿裡來找耶穌;他就治好他們。祭司長和經學教師看見耶穌所行的許多奇蹟,又聽見兒童在聖殿裡喊:「頌讚歸於大衛的子孫!」就很惱怒。

第十四至十六節的經文是馬太福音書特有的資料;作者再次強調耶穌基督對人的苦難是隨時都在施出援手,他不會因為是在聖殿中,就避開人的苦難,沒有,耶穌基督任何時候看到人類的苦難就出手給予醫治。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馬太福音書在這裡特別提起這些來尋找耶穌基督醫治的是那些患了瞎眼和瘸腿的人;依照利未記摩西法律的規定,這些人是不能進入聖殿的,理由是:「因為他的身體有殘缺,他不可接近至聖所前面的幔子,也不可接近祭壇。」(利未紀廿一:18-23)現在耶穌基督在聖殿中醫治好他們,豈不是正在告訴當時的人們,耶穌基督已經將當時的人看為不潔淨的給予潔淨了!耶穌基督不只是潔淨了聖殿的污穢,也潔淨了當時的人所看為污穢的對象。

重要的是在第十五節,這裡說連兒童也在聖殿裡呼喊:「頌讚歸於大衛的子孫!」這是馬太福音書作者最要凸顯的地方,就是連小孩子都會曉得讚美上帝所差遣來的拯救者,何況是大人們,如果他們連小孩都不如,那豈不是很好笑和需要覺得羞恥嗎?!為甚麼連小孩都會頌讚耶穌基督呢?平常小孩最喜歡頌讚的應該是政治統治者,是英雄,但是現在他們開口頌讚耶穌基督,所要代表的正好是:即使大人閉口不語,上帝也會開啟小孩的口來歌頌!

聖經的作者告訴我們不是因為小孩們的吵雜聲音使得這些宗教領袖生氣,而是因為連小孩子們都開口歌頌耶穌基督是「大衛的子孫」,才使得這些主管宗教事務的大人物感到事態的嚴重,因為這已經超過他們所能容忍的程度了。這些宗教領袖們很可能就是當時派人到加利利去察看耶穌基督的事跡的人(參考馬太福音十五:1,馬可福音三:22、七:1),他們在當時的人們心中幾乎就是在詮釋摩西法律的權威者,但是他們卻在耶穌基督面前失落了權威的角色,因為連小孩都出口說頌讚耶穌基督的話了啊。

第十六至十七節:他們問耶穌:「你聽見他們在喊些甚麼嗎?」

耶穌回答:「我當然聽到了。聖經上所說:『你使兒童和嬰兒發出完美的頌讚』這句話,難道你們沒有念過嗎?」

於是耶穌離開他們,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裡過夜。

我們再次看到作者寫這本福音書的特色,就是喜歡引用舊約聖經的資料,在前面作者特別記述說耶穌基督引用先知以賽亞和耶利米的話,現在則是引用詩篇的詩人所寫的詩。在詩篇第八篇一至二a節說:

「上主—我們的主啊,你的偉大彰顯在全世界!頌讚你的聲音上達諸天;嬰兒和幼童一起歌唱。」

這很明顯的在暗示說耶穌基督的出現就是在顯明上帝創造的奇蹟的偉大,用來歌頌上帝創造偉大的孩童聲音,如今是可以用來歌頌耶穌基督了。

我們或許會問:為甚麼孩童都會出聲,而那些宗教領袖卻一再阻擋耶穌基督所見證出來的福音信息呢?這或許就像耶穌基督祈禱的話所說的:「天父,天地的主,我感謝你;因為你向聰明、有學問的人所隱藏的事,卻向那些沒有學問的人啟示出來。是的,天父啊,這樣的安排都是出於你的美意。」(馬太福音十一:25-26)

耶穌基督會離開耶路撒冷城到伯大尼去,很可能是因為他不喜歡居住在反對他的人的地方。也有可能是因為此刻是逾越節的時期,城內人潮多,居住上很不方便,吵雜多。於是他和門徒們到城外去過夜。

第廿三節:耶穌進了聖殿,正在教導人的時候,祭司長和猶太人的長老來見他,問他:「你憑甚麼權柄做這些事情?是誰給你這權呢?」

從這裡開始到廿七節這段記事也出現在馬可福音第十一章廿七至卅三節,路加福音第二十章一至八節。但是沒有出現在約翰福音書裡。

人在發現自己的權威沒有了的時候,或者是感受到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的時候,總是會對那給他有這種壓力者提出這樣的反問:你的權威從哪裡來?真正有權威的人是不會害怕別人建立起來的權威。因為權威不是自己說的,真正的權威是來自人們的反應而顯明出來的。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剛開始出來傳福音的時候,人們就發現他所行的醫治神蹟,他所宣揚的天國信息就很有權威,而且最奇妙的是,福音書的作者特別強調說,當時的人認為「他的教訓滿有權威,跟一般經學教師不不同」(馬可福音一:22)。

前面一段說祭司長和經學教師對耶穌基督惱怒,並且問耶穌基督有沒有聽到小孩子在頌讚他;現在是祭司長和猶太人的長老聯手一起來向耶穌基督提出權威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是第一次,早在耶穌基督醫治好那被鬼附身的人時,他們從耶路撒冷所派出去的經學教師就曾經當著眾人說耶穌基督之所以有這樣的能力,乃是因為他是靠著鬼王別西卜的力量的(馬可福音三:22,馬太福音十二:22-24)。過去地點都是在加利利,離耶路撒冷有一段好長的距離,他們不會感受到權威的挑戰,現在是耶穌基督已經走進了耶路撒冷的聖殿裡,並且連小孩都出讚美的聲音,現在又是當著眾人的眼前施行醫治的神蹟,並且開口教導眾人天國的信息,更嚴重的是他將那實施已經很久的買賣制度,在一夕之間給予毀了,這對原本就自認是權威的祭司長和猶太人長老來說,實在是非同小可的一件大事,因為這已經牽涉到他們生存的問題了。 

猶太人長老,這是指民間的領袖。他們與祭司長一起來,為的是要鑑定耶穌基督到底是何方神聖,他們怎麼都不知道?他們想瞭解耶穌基督從哪裡得到授權可以公然在聖殿中教導人?他們想知道他從哪裡得到這種一般人,甚至連他們都有困難的醫治神能?如果用我們今天的人的用語,就是這樣問:你的執照拿出來給我看看。或是說你的許可證明拿出來給我們看看。我們知道後來在審判耶穌基督的人中,就是以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為主,也是他們派人去抓耶穌基督的(馬太福音廿六:47)。

第廿四至廿七節:耶穌回答他們:「我先問你們一句話,如果你們回答我,我就告訴你們我憑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情。約翰施洗的權是從哪裡來的?是從上帝還是從人來的呢?」

他們開始彼此爭辯起來,說:「我們該怎樣回答呢?如果我們說:『從上帝那裡來的,』他會說:『那麼你們為甚麼不相信約翰呢?』如果我們說『從人那裡來的,』恐怕群眾會對付我們,因為他們都相信約翰是個先知。」於是他們回答耶穌:「我們不知道。」

耶穌對他們說:「那麼,我也不告訴你們我憑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情。」

從福音書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耶穌基督對付這些宗教領袖和民間長老,通常都會用反問的方式來回答,例如有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想找他的錯處,看他在安息日治不治病?耶穌基督就用反問的方式來詢問這些人到底在安息日是做好事呢,還是做壞事?救命呢,還是害命?(路加福音六:6-10);當法律教師用「試探」的心來問他有關永恆生命的問題時,他的回答是:「法律書上說的是甚麼?你是怎樣解釋的呢?」(路加福音十:26)當法利賽人來尋找話柄要控告他,用納稅的問題問他時,他的回應是要他拿個銀幣給他,然後問他們銀幣「上面的像和名號是誰的?」(馬太福音廿二:15-22)等等類似這樣的案例很多。也讓我們看出耶穌基督機智的特色。

看,現在發生困難的不是耶穌基督,而是心存不良動機的祭司長和民間長老們,他們為了耶穌基督問他們「約翰施洗的權柄是從哪離來的?是從上帝還是從人來的」這個問題就傷透了腦筋,還為了這個問題發生「彼此爭辯」,這恐怕是他們原先所想不到的事。

第廿五節的「那麼你們為甚麼不相信約翰呢?」這句話清楚地說出當時他們還有人不相信施洗約翰,雖然有很多宗教領袖受約翰的洗,但是仍有人不願意承認施洗約翰就是先知,是位來自上帝的使者,但是施洗約翰在一般猶太人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大家對他所傳的悔改信息很重視,這種影響力一直到初代教會的時代還存在(參考使徒行傳十九:1-7)。我們知道在耶穌基督的評價裡,施洗約翰「就是那要來的以利亞」(馬太福音十一:14),是個可以接受他所預言的上帝使者呢。但是在這裡耶穌基督卻懶得理會這些人,因為他們不是要問問題,而是找問題故意要陷害耶穌基督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宗教信仰若是帶有欺騙的行為,這樣的信仰本身就是對神的一種褻瀆行為。

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在進入耶路撒冷聖殿時,第一眼所看到的並不是那所謂的宏偉、堂皇之建築,而是那些寄生在聖殿裡的商家,和聖殿裡的祭司們。他看到這些商人與宗教領袖們互相勾結欺騙人們,因此他很生氣地給予譴責外,也使出他的力量將那些欺騙的商家攤販驅趕離開。也因為他的舉動反映出來的是真實情況,因此那些宗教領袖們無法對他那種翻攤倒桌椅的舉止有所譴責。很清楚的,耶穌基督這些行動就是要正本清源,要讓宗教信仰回歸到原本的敬虔信仰裡去,而不是可以假借任何理由行欺騙的行為。因為欺騙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宗教信仰極大的污衊和踐踏。只會造成信仰的短命,對信仰一點點功用也沒有。

今天的教會必須回到這裡來反省;我們的信仰是否常常在無意中變成一種欺騙的「慣性」,也就是為了應付而信,或是為了取悅他人而信?想想看我們的信仰是否成為一種裝飾品,而不是真實地回到上帝的面前來?例如每年的聖誕節,我們看到很多人是假藉聖誕節的名義辦活動,但是他們的心中並不相信真的有救主耶穌基督降生在人類世界裡,這樣的行動對信仰本身並沒有意義啊。我們當然也看到許多教會一直喜歡舉行聖誕節慶祝會,但是卻不願意用一些時間來思考為甚麼有聖誕節?聖誕節跟我的生命有甚麼關係?結果是使聖誕節唏哩嘩啦的如同在過嘉華年會一樣那樣的多采多姿,但是對信仰一點意義也沒有。這樣的信仰是危險的,因為不是真實的,相反的,這樣的信仰可能是一種欺騙,欺騙自己,也欺騙別人。這是我們要非常注意的地方。

二、信仰沒有權威可言,真正的權威是承認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給予我們拯救的愛。

耶穌基督的時代,那些自恃是宗教權威的領袖們,對耶穌基督到處教導眾人,醫治人們的各樣疾病,很是感冒,因此,他們不只是公開說他是被鬼王別西卜附身,是倚靠鬼王的力量在醫病趕鬼,然後更是直接對他的權威提出質問,但是我們也看到耶穌基督根本就不理會他們。因為他深深地知道上帝在他的身上,權威不是在人的本身,而是在於上帝顯現祂的愛在人身上所行出來的大能奇事。

今天的基督徒必須好好思考這樣的問題,尤其是身為傳道者的更需要這樣的反省;傳道者不能老是以為自己受過神學訓練,就以為自己就是神學的權威,只有自己可以解釋聖經,或是只有自己才可以站在講台上主領主日的禮拜,這樣的心態本身都是一種以人建立權威的危險。只要是人,在信仰上就沒有權威可言。因為信仰的權威是上帝,不是人!我們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只要是為了見證上帝的愛,任何人都可以因為這樣的見證上主日的講台;只要是為了要傳達上帝在基督裡的愛,任何人都可以是上帝權威的受託者。不是只有某某人才可以。

我記得有一年參加中會議會,會中有人提出一個問題:非現任的長老是否可以在聖餐的時候端盤子或杯分給信徒?會中有人說不行,因為那是現任長老的「權柄」。也有人認為可以,因為雖然不是現任,但是已經受按立過了,就有「權柄」。其實,這是很荒謬的看法,如果聖餐是以分享耶穌基督就贖恩典的愛為中心,那麼,耶穌基督的愛才是權威,我們只不過是個待救的罪人,何來甚麼「權柄」或是「權威」可言啊!如果連端盤或杯都需要這樣的「權柄」,這樣的聖餐已經不是屬於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記號,而是人擺設權威的墮落印記而已。如果真的是屬於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那麼任何願意接受耶穌基督做救主的人,都可以參與服事端盤和杯的工作。

記住,我們都是罪人,在信仰裡,我們都是軟弱的人,談不上任何權威可言,若有,只有在宣揚基督的愛裡,看到上帝在耶穌基督的權威,不是來自人自己的權威。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