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三講:天國的宴席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8-12 12:06
經文:馬太福音廿二:1—14
這個天國宴席的比喻也同時記載在路加福音第十四章十六至廿四節。但是,如果我們將這兩本福音書所記載的打開來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二本福音書所記載的是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特別是在馬太福音第廿二章十一至十三節的部份,只在馬太福音書出現。
因此,也有些聖經學者認為這個部份應該是另一個比喻,跟前面的國王為自己的兒子擺婚姻的宴席是不同的比喻。但是因為後來被編撰在一起,導致這個比喻讀起來似乎有一點銜接上的困難,因為既然國王是要僕人到街上去找人來參加宴席,且是「碰到的人統統請來赴宴」,那麼必定是很多人衣服不整,因為他們可能是在做工的時候被邀請進入宴席的,沒有時間去整理儀容,這樣怎能怪人家衣服不整呢?顯然這當中有一個缺口,可能是因為資料流傳中遺失了吧。不過也可以將這個比喻看成是一個比喻的兩個狀況,其一是說到有關邀請人來參加宴席的景況,其二是談到有關參加者的心態問題。神學家亨特(A.M.Hunter)所寫的「比喻闡釋」(Interpreting the Parables)乙書中,曾提供這樣的資料:有一位拉比撒該(Rabbai Johanan b.Zakkai)所寫的「不穿結婚禮服」和「十個女童」故事中這樣說:
它好像是一個王邀請他的臣僕參加一個宴會,但是他並未規定時間。他們中的聰明者早已經盛裝等候,坐在王宮門口。他們說在王宮中一定缺乏了些東西(意即說,我們用不著久候)。但是,那些愚蠢者繼續做他們的工,並且自我安慰說:「從來沒有過準時的宴席啊!還有得等呢。」突然間,國王請他們進宮去赴宴。聰明的臣僕早已經準備就緒了,他們整理好了儀容進入參加宴席。但是那些以為「從來就沒有過準時的宴席」的愚蠢者,雖然也趕緊因為國王的準時邀請匆忙進入宮中參加宴席,但是卻一直不敢面覲君王,因為他們的一身都是骯髒的衣服和污穢的面孔。於是王欣然迎接那些聰明者,但對那些愚蠢者卻大發雷霆,並且下命令給那些有準備好儀容者就位享受豐富的佳餚,給那些滿身污臭者站在旁邊觀望。
這個故事很清楚地是將兩則天國比喻寫成一個來述說天國宴席的時間不是在我們的手中,而是在天國主人的決定。我們不能憑著過去的經驗來說以後也必然是跟過去一樣。我們不能用我們過去的經驗來測度上帝的旨意。
我們已經無法很明確地知道這個看來似乎是一個比喻的天國宴席,到底是兩個比喻編撰在一起呢,或是只有一個,而有些經文資料已經因為流傳的關係而遺失了?這都有可能發生。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的經文內容:
第一至至三節:耶穌又用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比一個國王為自己的兒子預備婚宴。他派遣僕人去催促他所邀請的客人來參加婚宴,可是他們不願意來。
這裡作者用「又」,很清楚地在表明這是接續對著那些宗教領袖或是聚集在聖殿中的群眾所講的比喻。顯然耶穌基督並沒有因為那些宗教領袖對他的怒目相視,或是「想逮捕他」而使他有所畏懼,沒有,他是繼續說出天國的信息。馬太福音書從第廿一章廿三節耶穌基督第二次進入聖殿後,就一直記載有關他在聖殿的言行,直到第廿三章才結束。我曾經說過,馬太福音書有許多特色,其中之一就是將耶穌基督的言論一組一組的編輯在一起,現在我們所讀的這一段是屬於耶穌基督的言論集一部份。
「天國」,我說過這是指屬於上帝主權運行的地方。
我們要注意的是耶穌基督將天國比喻為如同一個父親為孩子辦喜宴。在路加福音書並沒有這樣說,只說是「有人大開宴會」(路加福音十四:16)。馬太福音書在這裡說耶穌基督將天國比喻為如同是一場喜宴,這對猶太人來說是很具有特殊意義的;因為猶太人一直將他們與上帝的關係看成是如同夫妻一般(以賽亞書五十四:6-8,何西阿書二:16),也如同是父子的關係(耶利米書三:19)。父親為兒子辦喜宴,這對猶太人來說本來就是一件極為重要的大事,何況現在是國王為自己的兒子辦喜宴,那就更是全國的大事,每個被邀請的人都會有一種無上光榮的感覺。
通常婚姻的喜宴要連續辦七天之久的時間,「七」有神聖的意思,因此辦七天也有表明這婚姻是神聖之意。另一方面,喜宴辦七天也是為讓遠道的親友也能趕上婚宴期。通知所有的親友參加喜宴,以及出席參加親友的喜宴,可以說是社交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此,幾乎所有攀得上關係的親友都會被通知喜宴的日期。可是這裡卻是被邀請原本應該會出席的人卻「不願意來」,這是很違常理的事啊,何況是國王為孩子辦喜宴,除了親友外,必定是王宮中的大臣,他們怎麼會拒絕呢?真有問題!
第四節:他再派遣另一批僕人出去,吩咐他們告訴客人:『我的宴席已經擺好了,公牛和肥畜都宰了,一切具備,請你們來赴宴。』
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基督在傳揚天國信息的一個特色,那就是上帝一直是給予人有機會,一次再一次地讓違背祂旨意的人有悔改向善的機會;我們在前一講中提到有關葡萄園主人將葡萄園租給佃戶,然後在葡萄成熟時,派人去收租金,結果佃戶是將僕人殺害,但是葡萄園主人仍就是一次,再一次地派人去,為的是希望那些佃戶會依照契約所說的去履行。現在我們看到那些被邀請去赴宴席的人,他們竟然爽約了,而且是對國王的邀請爽約,這是很不尋常的事,哪有國王邀約,臣僕或人民拒絕的呢?尤其是在那樣早期的社會,那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啊!
可是我們看到這個國王雖然原先被邀請的臣僕或親友拒絕了,他還是很用心地再次派人去邀請這些原先被邀請的客人來參加宴席,理由是宴席已經都準備好了。我們要注意的這個比喻中並沒有說國王馬上要更換被邀請的客人,而是派僕人繼續去邀請那些原有的客人。
「一切俱備」,這句話要說明的是這個宴席馬上就可以開始,不用等,要換客人似乎也有困難,因為宴席都是為這些原先被邀請的客人所準備的。看,國王說的:「我的宴席已經擺好了,公牛和肥畜都宰了。」換句話說,菜已經上桌了啊,怎能說不來吃呢?這樣不僅是很不禮貌的事,簡直是對國王的一種侮辱啊!這種情形只有在要推翻這位國王的革命時刻才會發生,因為這樣是表示對這位國王不再承認,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但是我們看到這位國王並不以為意,他還是派人去邀請這些客人。
第五至六節:可是,那些被邀請的客人還是不加裡會,各忙各的:一個到田裡去,一個去看自己的鋪子,其餘的抓住那些僕人,拳打腳踢,把他們殺了。
看,這實在是有夠惡劣的客人囉!不參加宴席已經是很失禮的了,如今竟然又是對國王的僕人拳打腳踢,這怎可以了得呢?!這兩節也讓我們看到非常類似前面一講所描述的那些惡劣的佃戶一般,他們都是對主人的僕人非常不禮貌和惡劣的態度。
路加福音書給我們的資料顯示,這些客人是聯合起來對抗宴席的主人,他們是「一口同音的推辭」(路加福音十四:18,和合本的譯文)。路加福音書的另一個特點是:宴席的主人並沒有第二次派人去邀請,當第一次去的僕人回來報告那些客人拒絕後,主人就生氣了。
馬太福音書是說這個國王很認真的再次派人去邀請客人來參加,但沒想到這些客人實在有夠惡劣,他們還是拒絕,不但如此,有的人還對國王的僕人拳打腳踢,甚至是把僕人殺了。我們要注意的是國王不只是派一個僕人去,而是派許多(一批)僕人去。這已經如同葡萄園的比喻一樣的內涵,在意味著早期先知們的遭遇了。
這段在描述客人拒絕的理由中,馬太和路加這二本福音書也有很大的差異;在路加福音書中是描述這些客人中,有的說是因為「剛買了一塊地皮」,另一個說是「買了五對牛」,有的說是「才結婚」(路加福音十四:18-20),看起來這些理由似乎很充分的樣子。馬太福音書所描述的理由是「一個到田裡去,一個去看自己的鋪子」。其實真正的問題是他們存心拒絕,因為這些都不是出臨時意外很緊急的事,他們大可在宴席後才去做這些事情。可是他們偏偏是這樣行,這表示出他們對國王根本就不尊重,或是根本就不把國王的宴席當作一回事。更讓我們感到驚訝的是這些客人竟然還將國王的僕人「拳打腳踢」以及「殺」害,這跟與國王作對又有甚麼差別呢?不錯,這就是和「斬來使」一樣,是在向對方宣戰!
第七節:國王大為震怒,派兵去除滅那些兇徒,燒毀他們的城市。
這一節是馬太福音書特有的資料;我們看到國王「派兵」出去對付這些惡劣的客人—也就是國王的臣僕。藐視國王的邀宴已經是很不禮貌的事,如今又打又殺國王的使者,那當然無法讓國王心平氣和,國王一定會懲罰。因為這樣的惡客若不處理,必定是背叛的動作緊接而來。其實比喻說到這裡已經清楚在說明這些客人早已經有「背叛」國王的意思了。
第八至十節:然後他對僕人說:『我的宴席已經擺好,但是先前所邀請的人不配享受。現在你們到大街上去,把碰到的人統統請來赴宴。』於是僕人到街上去,把看到的人,無論好壞都請來,使喜堂上坐滿了客人。
國王並沒有因為先前所發生的事而有取消已經擺設好的宴席之念頭,他照樣按計畫進行,宴席照樣要辦下去,因此,他又派僕人去街上「把碰到的人統統請來赴宴」,這是多麼特殊的景觀啊!
路加福音書在這裡所記載的很別緻,這也是路加福音書作者一貫的思路,對社會上那些低階層、社會邊緣的大眾,尤其是那些當代社會所忽視的族群有很特殊的關愛。我們看到路加這位作者特別提及宴席的主人是告訴僕人到城裡的大街小巷去,「把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都帶進來」(路加福音十四:21)。看,這是多麼不一樣的宴席和客人啊,跟今天台灣社會仍舊繼續保持的民間宗教建醮慶典活動時,提供給那些乞丐吃喝的宴席有異曲同工之妙,也跟今天在台北每年有一次「創世基金會」所在舉辦的「流浪漢除夕宴」一樣的景觀。
這個比喻的重點我看就是在第十節,這一節至少說出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宴席要坐滿。不論任何人都可以邀請來入席!這位國王就是這樣對僕人交代,「把看到的人,無論好壞都請來」,國王不要僕人分別「好壞」,認識這一點很重要,僕人的工作是去找人來坐滿宴席的座位,不是要分別「好壞」客人。因為分別「好壞」的是國王(主人)的權責。這一節同時也為下一段的第十一至十三節預留了一個伏筆;因為分別「好壞」是國王的權柄,所以當國王看到那些衣服儀容不端莊的客人,他生氣了。他驅趕他們。
第十一至十三節:「國王出來會客的時候,看見一個人沒有穿喜宴的禮服,就問他:『朋友,你到這裡來怎麼不穿禮服呢?』那個人一言不答。國王就吩咐僕人:『把他的手腳都綁起來,扔到外面的黑暗裡。在那裡,他要哀哭,咬牙切齒。』」
我已經說過這是馬太福音書特有的資料,就像我在開始的時候已經說過的,這段經文很可能是另一個比喻,大概是因為流傳上失落了些經文,導致讓人讀起來有似如缺少甚麼的感覺。不過,也就像我所說的作者先在前面第十節的地方已經為國王留下了一個伏筆,就是「好壞」是國王的決定權,僕人的工作只是找人進入宴席使之滿座。
雖然是僕人到大街小巷(路加福音書的寫法)去將所碰到的人都請來入座,但這並不表示客人就可以隨便,因為這是國王所邀請的餐會啊。一般人平時是很難有機會被國王邀請的,即使是今天民主政治的時代,要得到總統或是首相或是總理大臣的邀宴也是非常難得呢。因此,雖然是僕人到大街小巷上去找人來加入這場「補空缺」的宴席,受邀請的人也應該為了「國王的緣故」,在參加時要有所準備,而不是隨便。
辦宴席的主人既然是國王,國王理當在宴席之始就出來接見客人。
我們不太清楚為甚麼這個人沒有穿禮服就來參加?是否時間上太緊迫?或是還有其他原因?第十二節告訴我們說當國王問他原因時,他是「一言不答」,因為他實在是答不出理由來。
第十三節是國王第二次生氣,他也懲罰這樣的客人,這樣的懲罰雖然比起先前那些藐視的人輕了些,但是也是很難受的,因為是被捆綁起來,「扔到外面的黑暗裡。在那裡,他要哀哭,咬牙切齒。」這裡的「黑暗」所要表明的是「地獄」,是隔絕了喜樂的,因為在地獄裡有永不熄滅的火在燒著(參考路加福音十六:23-24),使人感到極度的痛苦。
第十四節:最後,耶穌說:「被邀請的人多,但被選上的人少!」
我們可以將這一句與馬太福音第七章十三至十四節的經文相比較,確實選上永生之門的人是少,選上滅亡之途的人多。天國,就像這樣,被邀請參加宴席的人雖然是很多,因為是碰到就邀請進入,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被宴席的主人—國王所賞識。有準備,有確實遵照應該有的規矩的人才能得到國王的喜悅和接納。
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我們今天的基督徒或教會,是否就像那些惡劣的客人一樣,藐視上帝的愛和救恩?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耶穌基督在這個比喻中所要說明的天國意義;天國的主人就是上帝,就像這位國王。天國本來就是一個很像婚姻的宴席一樣,是一場很喜悅的宴席。有人能被接納進入天國,那實在是件很值得慶祝的大事呢(參考路加福音十五:32)。但是現在卻發生了悲劇,這種悲劇的開始是因為這些被邀請的人用很惡劣的態度對待主人(上帝)的僕人,因為他們根本就是藐視主人的邀請,並且還將主人所差派去的僕人給打了、殺了。耶穌基督這樣的比喻很清楚地是在對那些猶太人或是宗教領袖們說的,因為上帝的許多僕人—先知就是這樣子被打、下監獄、殺死的。結果上帝用外邦人來懲罰猶太人。亞述帝國、巴比倫帝國都是個例子。其實,我們也是被請來取代以色列民的所謂「新以色列百姓」。這種懲罰、取代就如同施洗約翰對當時的猶太人所說的:「不要自以為亞伯拉罕是你們的祖宗就可以逃避審判。我告訴你們,上帝能夠拿這些石頭為亞伯拉罕造出子孫來!斧子已經擱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都要砍掉,丟在火裡。」(路加福音三:8-9)使徒保羅說:「猶太人拒絕了福音,成為上帝的敵人,結果使你們外邦人得到益處。」(羅馬書十一:28a)
今天的基督徒和教會都必須好好思考和反省這個問題:我們是用甚麼態度在看待天國的宴席?如果我們認為進入上帝的國裡是個很喜悅的事,那麼我們是否真的有用積極的態度在準備參加這場喜宴?我們看到那些藉口要到田裡去的人,看那些要去看自己鋪子的人,是不是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我們的身上?到田裡去,那是表示去工作,去做他認為每天生活所必須的工作。但並不是連參加一場國王的喜宴也沒有時間,這明顯是一個藉口。想想看,我們今天有多少人是不是這樣;我們豈不是也常常說:唉,家裡顧孩子啦,上班啦。但是我知道為了參加朋友的喜宴,我們甚至會請假,會撥出時間去參加。但是很奇怪的,我們對上帝國的宴席卻不這麼熱衷,為甚麼?再想想看,那些去鋪子的人是甚麼人?豈不是生意人嗎?對,就是生意人。今天有很多基督徒就是這樣,問他問為甚麼沒有來教會參加聚會?他會說是因為生意太忙。其實,我們當中有很多人都有的經驗,生意絕不會差那麼一點點時間。我們不是常常也會為了要參加生意場上的應酬,而撥出時間嗎?那為甚麼不會因為要參加聚會而撥出時間呢?我看真正的問題是在我們用怎樣的心境看天國的宴席,如果我們看上帝的教會是最好的,那我們就會準備排除一切困難去參加。我們多數的人是沒有將這樣的聚會看成是如同參加天國的宴席一樣,才會找出許多理由來搪塞。
二、我們的責任是找人來參加天國的喜宴,而不是扮演審判者的角色。審判者是上帝,不是我們,也不是教會本身。
我們看到這位國王告訴他的僕人到街上去找人來坐滿整個宴席的位置。國王的交代是「無論好壞都請來」,他沒有交代要先分別「好壞」,他只說「把碰到的人統統請來赴宴」。為甚麼國王是這樣交代的?因為是國王自己在決定宴席要怎樣進行,要請怎樣的客人。因為宴席的主人是國王,不是僕人。僕人只有遵從主人的命令行事而已。
今天的基督徒和教會都是上帝的僕人,不是上帝本身,這一點必須先弄清楚,才不會有本末倒置的危險出現。今天的教會常常發生的一個危機,就是先審判哪些人是好人或是壞人。我就常常遇到這樣的案例;常常有人會對我說:牧師,教會怎麼可以有這樣的人在參加聚會?教會為甚麼能讓這樣的人擔任同工—教主日學、聖歌隊、青年團契幹部、長執等等這樣的聲音。其實這不是我們應該問的問題,我們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找更多人來進入這個信仰上帝在基督裡拯救之愛的團契,這一點才是我們要問、要關心的問題。我這樣說並不是說我們教會可以隨便讓任何人來成為幹部同工,使徒保羅就曾對那些要擔任教會的幹部者—長老、執事等職有很清楚的勉勵(參考提摩太前書三:1-13),只是我們若是注意這些,很可能使我們陷入自以為義的危險中。因為我們也是罪人,我們若自以為比別人好,那是我們自己的看法,在上帝看來卻不一定,因為上帝才是真正的審判者。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就是犯了這樣的危險,在他們的眼中妓女和稅棍都是「壞人」,但是耶穌基督卻說這兩種人是比那些宗教領袖們「先成為上帝國的子民」(馬太福音廿一:31)。別讓我們自己當審判者,讓我們成為謙卑的僕人才是正確的信仰態度。
三、我們要有隨時參加上帝國宴席的心理準備,以免屆時又被驅逐出去了。
我們看到那些後來被僕人從街上拉去參加國王所辦喜宴的人,其中有人就是根本就不在意是要參加一場國王的喜宴,沒有將應該有的基本禮貌—穿整齊的衣服,整理好應該有的儀容—呈現出來,導致這位國王很生氣,將這樣的客人又趕了出去,因為國王覺得這樣的人不適合在喜宴裡出現。
我們每個人就是被上帝的僕人拉來參加坐滿宴席的街上人,我們不知道天國主人—上帝甚麼時候會出現來與我們握手、迎接我們參加祂的天國宴席。我們都應該有一個準備:既然我們已經知道是要赴上帝國的宴席,我們就要有足夠的準備,讓天國的主人覺得我們是合適在祂的宴席裡的人。這樣的準備是隨時都要注意,我們不去猜測上帝甚麼時候會來,我們不是要在祂出現前才準備,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時間,時間是上帝在決定,我們唯一知道的是一切都已經就緒,因為「宴席已經擺好」了,我們一進去隨時就可以開始。如果我們還是用不在意的心態進入參加,結果是會被趕出來的。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7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