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出埃及的前奏(四)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8-12 11:40
經文:出埃及記四:18—五:23
在前一講我已經講過上帝選召一個人,是選召這個人為了福音面對更大的苦難。我們看到好多位先知都曾在痛苦中向上帝求死,因為他們看到人們拒絕他們,不聽他們所傳出的上帝信息(耶利米書十八:18)。
他們心裡感到非常痛心,因為上帝的命令這些先知不能不聽,可是以色列人民卻是拒絕聽從,甚至設法殺死先知(參考馬太福音廿三:30—32)。為甚麼會這樣?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是否就比上一代的人更會聽上帝的話?不盡然!更糟糕的是我們這一代已經看不到真正的先知,或是即使聽到先知的話,但卻不當一回事,或根本就聽不進去!我們看今天的傳道者常常為了討好信徒、會友,甚至都可曲解聖經的教訓,有些信徒們一聽到傳道人對他們的信仰態度提出批判時,也會生氣、反彈。耶穌基督是很感慨地述說他那個時代的人「竟是那麼地邪惡、淫亂」(馬太福音十六:4)!我想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比起耶穌基督的時代只是更壞而已。
聖經也給我們一個難以忘懷的經驗,就是摩西這樣一而再地拒絕被揀選去當上帝的僕人,但上帝卻是非要他去不可,而先知約拿則是用逃跑的方式來回拒上帝的呼召,上帝卻用大魚把他抓回來。原因是上帝有祂拯救的奇妙計畫,需要忠實的僕人去完成。人無法拒絕上帝的選召,這是聖經給我們的信息。我就看過不少傳道者見證說,他們曾經試著離開傳道的工作,結果還是被上帝「抓」回來,這樣的例子也發生在許多基督徒的身上。
我們現在所讀的這段經文,談到摩西回到埃及見埃及的法老王,向他要求讓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可以想像得到,埃及法老王絕對是不會同意這件事的。我想任何國家的國王是不會主動,或是毫無條件之下放棄這樣的機會的,因為奴隸就是財產,是埃及國家的生產力,怎能就會因摩西的話而同意放棄奴隸呢?相反的,當有人開始在動奴隸的腦筋時,統治者一定會更加注意。我們從現在所讀的這段經文可以看到就是這樣的結果,摩西沒去講倒比較好,講了反而更糟糕,因為後來埃及的法老王增加了以色列人的工作負擔,使人民的生活更加痛苦。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現在所讀的經文內容:
第四章十八節至廿三節:於是,摩西回到他岳父葉特羅那裡去,對他說:「請讓我回埃及去,看看我的親屬是否還活著。」葉特羅同意了,就跟他道別。
當摩西還在米甸的時候,上主對他說:「你回埃及去吧!那些想殺你的人都死了。」於是摩西帶著他的妻子和兩個兒子,叫他們騎上驢,向埃及出發;他手裡拿著上帝要他帶的杖。
上主又對摩西說:「回到埃及後,你一定要在埃及王面前行我賜你能力去行的各樣神蹟。但是我要使他的心剛硬,不放我的子民走。那時候,你要告訴埃及王,上主這樣說:『以色列是我的長子。我要你讓我的兒子去敬拜我,你拒絕了,所以我要殺你的長子。』」
我們看到摩西回去向他的岳父說出要離開的理由,並不是上帝對他下的命令,上帝是要他回埃及去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而他卻告訴岳父是要回埃及去探望自己的親人。我們不太清楚為甚麼摩西要隱瞞上帝對他講的話。如果他照實說出來,可能葉特羅會有特別的意見也說不定。
第十九節「那些想殺你的人都死了」這句話,可以和第二章廿三節的「過了一段時期,埃及王死了」這句話對照來看,這很清楚地表明當年通緝要抓摩西的法老王已經過去了,現在的法老王對摩西是陌生的,或是說現在的法老王已不再計算摩西過去在埃及所做的事。
第二十節說摩西手裡拿著的杖是上帝給他的(和合本的譯文:「摩西手裡拿著上帝的杖」),這跟第四章二節所說的摩西手裡的杖是自己的,不一樣。原因是第二十節的資料是來自「以羅伊文獻」的,而第二節所說的杖,是來自「耶和華文獻」的資料。另外,也是在這一節說摩西是「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叫他們騎上驢向埃及出發」,可是在第十八章五節則說摩西的岳父葉特羅來看他的時候,是順便帶著摩西的妻子和兩個兒子來到曠野的地方看摩西,這也是跟資料來源不同有關。說摩西舉家帶眷走向埃及的是「耶和華文獻」,而說摩西將妻兒交代給岳父葉特羅,自己和亞倫回埃及去的是「以羅伊文獻」。第十八章四節也告訴我們摩西的兩個兒子的名字是革舜和以利以謝。
我們通常遇到最頭痛的問題大概就是第廿一節,上帝對摩西說祂要使法老王的心「剛硬,不放我的子民走」。類似這樣的話在出埃及記很多次,且是三種文獻(即「耶和華文獻」、「以羅伊文獻」、「祭司文獻」等)都有用過這樣的句子,不過所用的「剛硬」字眼卻都不一樣。在「耶和華文獻」所用的「剛硬」一字,是指帶有「沉重」之意(七:14、八:15、32、九:34、十:1),也就是說法老王的心思很重,他的心已經因為上帝要摩西去帶以色列人出埃及,變得更加生氣。
而在「以羅伊文獻」所用的「剛硬」字,是代表著「自己因為生氣而生出剛硬之心」,亦即外力的介入使然(四:21、九:35、十:20、27)。這個外力就是上帝,所謂上帝介入指的就是祂要帶以色列人出埃及。
「祭司文獻」在第七章三節所用的「剛硬」字,是在表明法老的心「很硬」的意思。換句話說:法老的心已經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那樣,可以講理由、溝通。會有這樣的「剛硬」之心,依照當時人的看法,「除非是上帝讓他這樣生氣」,否則怎會如此心硬?
不論是哪一種文獻的表達方式,都在說明一個共同點,就是法老王的心之所以「剛硬」,乃是因為上帝要摩西帶以色列人出埃及,他不肯放人而導致的結果。
第廿二節的「長子」和第廿三節的「長子」可做一個對照;前者說出上帝與以色列人民的特殊關係,後者則指出埃及人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原因是抗拒上帝的拯救恩典。
第廿四至卅一節:在回到埃及的路上,摩西搭營過夜,在那裡,上主遇見他,想殺他。因此摩西的妻子西坡拉拿了一塊銳利的石片,割掉他兒子的包皮,用他碰摩西的腳。就是因為這個割禮,西坡拉才對摩西說:「你真是我用割禮的血換來的丈夫。」因此,上主就沒有殺摩西。
同時,上主對亞倫說:「你到曠野去迎接摩西。」於是亞倫往上帝的山去迎見摩西;亞倫一看見摩西,就上前親他。摩西把上主要他到埃及去做的一切事,就是他要講的話,他要行的神蹟都告訴亞倫。於是摩西和亞倫到埃及去,召集了以色列的長老們。亞倫把上主告訴摩西的話都告訴他們;摩西也在人民面前行了上主要他行的神蹟。他們都相信了,他們一聽見上主眷顧他們,也知道他看見他們受虐待的情形,就都跪下敬拜。
既然上帝揀選摩西,並且差派他去埃及帶以色列人出埃及,為甚麼現在出現說上帝要殺摩西這樣的句子?我們實在無法找到明確的答案,不過有幾個可能性;
其一,可能摩西患了重病,快要死了,結果因為他的妻子以孩子的割禮來表明「獻身」為祭,換回上帝對摩西的憐憫,因為摩西一再地拒絕上帝的呼召,甚至對他的岳父葉特羅說回去埃及,是要回去探親,不是帶有重大的使命。
其二,是上帝再一次地在測驗摩西對祂的信心,就好像亞伯拉罕獻以撒的情形一樣,上帝既然賜給他孩子,卻又要亞伯拉罕將孩子獻為祭品(創世記廿二:1—19)。
其三,是要交代摩西出生在埃及,成長在王宮,他可能有接受過割禮,因為他出生三個月後才被放入水中而被收入埃及王宮,而傳統上以色列人是出生的第八天就要為男孩子行割禮(創世記廿一:4)。但是,他的兒子是在曠野出生,可能沒有接受過割禮,這也是有些學者認為米甸的祭司葉特羅所敬奉的神並非是以色列人民所敬拜的耶和華上帝。否則上帝不用在揀選摩西的時候,還要再為摩西做自我介紹,摩西在葉特羅的家居住那麼久應該會學習到。而因為摩西本身並非在以色列人家庭接受教育長大,因此,對割禮的重要性不清楚。這裡就是要說明現在的摩西家庭已經是「以色列化」了,是與耶和華上帝之間立有「永遠的約」的(創世記十七:9—14)。這也同時在表示摩西願意接受上帝的呼召,是誠心誠意地願意接受上帝的命令。
其四,可能摩西也還沒有受割禮,因為這裡所說的西坡拉將孩子身上割下來的包皮是「用它碰摩西的『腳』」,這個「腳」字也有些學者認為是指「生殖器」而言,換句話說,用這方式表明摩西和孩子同時行割禮。
其五,另一個可能性,那就是在埃及住了四百年久的以色列人民,已經很「埃及化」,因此,對這種「立約的記號」已經淡忘了。作者透過這個故事要表明摩西代表著以色列人民再一次與上帝立約,立「生命之約」。原本以色列人民在埃及是因為奴隸生活之痛苦幾乎是要死亡了,現在由摩西代表著以色列人民重新與上帝立約,使以色列人民因為這約重新得著生命。
第廿七節告訴我們亞倫出現,而在這之前亞倫是如何與摩西有兄弟的關係則都沒有資料出現。不過顯然亞倫是比摩西更熟悉以色列的族人,我們在往後的經文中會看到亞倫曾替以色列人民造金牛的事件(出埃及記卅二:1—4)。因此,在第廿八節說摩西把上帝要他去做的事告訴亞倫後,亞倫就跟摩西去找以色列的長老們,「他們都相信了」,並且開始願意學習敬拜上帝。這是摩西開始工作的第一部份,就是讓以色列人相信他就是上帝所差遣的僕人,帶領他們出埃及—那受虐待的奴隸之地。但是,更困難的事是要如何才能說服埃及的法老呢?
第五章一至五節:後來摩西和亞倫去見埃及王,說:「上主—以色列的上帝這樣說:『放我的子民走,好讓他們到曠野過節,敬拜我。』」
埃及王說:「上主是誰?我何必聽從他?我為甚麼要放以色列人走?我不認得上主;我也不放以色列人走。」
摩西和亞倫回答:「希伯來人的上帝已經對我們顯現。現在請你准許我們走三天的路程,到曠野向上主—我們的上帝獻祭。否則,他要用疾病或戰爭消滅我們。」
埃及王對摩西和亞倫說:「這是甚麼意思?要那些人耽誤工作嗎?叫那些奴隸加緊工作!你們以色列人口已經比埃及人多,還想叫他們不做工嗎?」
就如我在前面已經講過的,摩西和亞倫去找埃及王說要帶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埃及王不但不領情,反而是變本加厲,加重了以色列人民的工作負擔,因為奴隸是屬於主人的財產,有誰會願意放棄自己的財產?再者,我們看到埃及王所說的以色列人的「人口已經比埃及人多」,這句話基本上已經說出埃及人為以色列人已經負擔了很大的糧食經費,如果沒有用以色列人的「奴隸勞力」(即免費的勞工)來替換,對埃及來說將會是一個嚴重的經濟危機。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位埃及王是很清楚他國內政治危機。他用埃及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力量,剝奪以色列人民的經濟財力,使他們變成奴隸勞工,這是他在解決埃及帝國政治問題的方式。
第一節「到曠野過節,敬拜我」,這裡說「過節」,是敬拜的意思。摩西對埃及王說要帶領以色列人民到曠野去舉行敬拜上帝的活動。到曠野的地方,可能就是指著「何烈山」吧。
第二節讓我們看到埃及王的質問是很重要的,因為在當時的埃及王等於是埃及人眼中的「神」一樣。對埃及王來說,他自己就好像是神了,哪裡有另一位神要他放人,這豈不是等於在向埃及王宣戰一樣?所以他的回答很清楚地表示,如果必要的話,他是可以向摩西所說的這個「上主」宣戰,因為摩西在第三節已經提出上帝將會用「疾病或戰爭」來懲罰不敬拜祂的人。
第六至十一節:同一天,國王命令埃及監工和以色列人的領班,說:「不准再給以色列人做磚的草楷!叫他們自己去找,但是要他們完成跟以前同樣的數量,一塊也不准減少。他們懶惰才要求讓他們去向他們的上帝獻祭。叫他們做更重的工作,忙一點,他們就沒有時間去聽信這些妖言。」
埃及監工和以色列人的領班就去告訴以色列人:「國王有令不再供給你草楷。他說無論走多遠,你們必須自己去找草楷,磚頭的數量卻一塊也不准減少。」
現代中文譯本第六節的「埃及監工和以色列人的領班」,比起和合本的「督工的和官長」要清楚得多了;「埃及監工」當然會比「以色列人的領班」位階高得多。我們在第十四節看到這些埃及的「監工鞭打以色列人指派的那些以色列人領班」,就可看出他們之間的差別。
「做磚的草楷」,這是用尼羅河裡的土和草混合攪拌,放在木造的盒子中做成的磚頭,然後取出放在陽光下曬乾,如此可以增加泥磚使用的持久性和耐度。現在埃及王不但不再提供草楷,還要以色列人民自己去找草楷,而磚頭的數目卻不能減少,這種逼壓簡直讓以色列人民無法承受。埃及王將摩西和亞倫的說詞當作是一種以色列人民偷懶的現象,因此用這種方式,為的是要使他們無法再找到離開埃及的藉口。
第十二至十九節:於是以色列人到埃及各處找草楷。監工逼他們,要他們每天交出磚頭來,跟以前供給他們草楷時一樣多。監工鞭打埃及人指派的以色列人領班,責問他們:「為甚麼工人不能交出跟從前一樣多的磚頭?」
於是那些領班去請求國王,說:「陛下,為甚麼這樣對待我們呢?監工不給我們草楷,卻要我們交出跟從前一樣多的磚頭!現在我們都捱打受罰,這是你們埃及人的過錯。」
埃及王說:「你們懶惰,一味偷閒,所以請求讓你們去向上主獻祭。快回去工作!我們不給草楷,你們仍要交出跟從前一樣多的磚頭。」領班一聽見他們每天仍得交出跟從前一樣多的磚頭,就知道大禍臨頭了。
第十二節「於是以色列人到埃及各處找草楷」這句話可看出,當時的埃及為了建造城市或鋪路,已經將可造磚用的草割取得的差不多了。這使我想起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日本統治下的台灣總督府,就曾下過命令要學生們,或一般百姓交出鐵器等金屬物,學生們走路去學校,往往要注意地上是否有鐵釘等物之類的東西。這就可看出日本在大戰的末期,物資是相當的缺乏。其實德國也一樣,對那些要送進毒氣室屠殺的猶太人,尚且還剃掉他們的頭髮,拿掉他們身上的任何衣物,就可看出他們為了戰爭,已經是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
雖然這些領班的人可以直接向埃及王陳情,但是所得到的回答卻是令他們心寒,因為埃及王認為他們是「懶惰,一味偷閒」的緣故,並非真的做不下去。很可能他們原先以為是監工的埃及人自做主張,現在已經知道是來自埃及王的命令,讓他們簡直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因為這表示他們將要受到嚴厲的酷刑對待。
第二十至廿三節:他們出來,看見摩西和亞倫兩人正在外面等候他們。他們就對摩西和亞倫說:「上主一定知道你們做的是甚麼事;你們使國王和他的官員憎恨我們,使他們有了殺我們的藉口。上主一定會懲罰你們!」
於是,摩西回到上主面前,說:「主啊,你為甚麼這樣虐待你的子民?為甚麼差我來這地方?自從我到國王面前為你講話,他更加殘酷地對付你的子民;你卻一點都不救助他們!」
埃及王在第十七節講的話,在第二十節給以色列人作為一個印證,那就是所有的災禍都是摩西和亞倫惹出來的;因為早先他們對以色列人說他們是來自上帝的差遣,但是如果是真的來自上帝的差遣,為甚麼上帝沒有使埃及王放手讓他們出去?相反地,卻加重了他們的奴工負擔,這簡直就是雪上加霜啊!因此當他們看從埃及王那兒出來看到摩西和亞倫時,簡直痛恨他們到極點!其實在他們的心中是極矛盾的;他們當然是希望摩西和亞倫真的能帶他們出埃及,但是如今所發生的卻是與所期盼的相反,他們當然是很生氣。並且發出詛咒的話,要上主懲罰他們。
摩西的反應和往後他在對付以色列人民的態度是一樣的;他總是將以色列人民的抱怨轉述給上帝。基本上,摩西是這樣的態度:上帝既然差我來帶以色列人民,我是一再地拒絕,現在有問題,上帝就要負責到底啊,因為上帝一直對我說,要與我同在(出埃及記三:12)。
另一方面,對摩西來說,他覺得上帝好像並沒有按照祂所說的話去實行;因為上帝曾對摩西說要他儘管放心去找埃及王,上帝曾保證要幫他講話,要告訴摩西講些甚麼,結果呢?並沒有這樣,摩西去講了的結果是反而加重了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當奴工的困苦,使得摩西被以色列人民討厭、憎恨。他甚至無法明白為甚麼上帝「不救助他們」。
摩西這樣的反應其實就是在說明他原先拒絕接受呼召的原因。就像約拿拒絕上帝呼召一樣,他清楚知道上帝的愛,只要有人悔改,上帝就會回心轉意不懲罰人,而這一點與上帝要約拿去傳給尼尼微城人的話:再過四十天,尼尼微城就要被毀滅是不一樣(約拿書三:4、四:1—3),因為上帝原先所說的都沒有實現。摩西無法了解為甚麼上帝要這樣對待祂的子民?這就好像日本文學家佐藤周作所寫「沈默」乙書所表達出來的,當那些天主教神父在日本開拓宣教工作時,看到那些因聽信福音而皈依基督的信徒,一個接一個地被十七世紀日本幕府官員殺掉,他們的心痛苦到極點,那些神父不禁地問上帝說:「上帝啊,你的子民一個一個死去,你為甚麼還閉口不語呢?」
人常常會這樣問上帝,就像摩西現在所問的一樣:上帝為甚麼不伸手救助呢?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給我們帶來甚麼信息:
一、上帝呼召一個人作為祂的僕人,必定與這個人立下「生命之約」。
我們看到摩西在走向埃及之途中,突然出了狀況,使得他的妻子必須趕緊以孩子的割禮來建立生命之約。我們也看到摩西雖然小時候很可能就接受了割禮,但是卻沒有瞭解割禮所要表明的意義。他在埃及王宮中受正式的教育,為的是準備要成為一個埃及王朝的繼承者。即使是身上有割禮,卻不是在他生命中與上帝建立生命之約的割禮。因此,上帝透過他的妻子來完成這件重要的立約工作。
如果今天的傳道者是上帝所揀選的僕人,那麼每個傳道者都應該清楚明白:自己是否真的與上帝立了生命之約?如果沒有,這樣的宣教工作並沒有生命的意義,因為這樣的傳道者是將傳道看成是一種「職業」,是換取生活所需的必要方式。這種態度對宣教工作來說是很危險的,因為宣教的工作必須具有獻身的使命感,否則就算是在傳道的工作上看起來好像很成功,其實那也是沒有生命內涵的工作,因為跟上帝的拯救工作沒有關係。
同樣的,今天的基督教會若是上帝所揀選的教會,就要記住與上帝立約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與上帝立約的信念,或是持守立約的記號,這樣的教會最後將會變質成如同是一般社團一樣,不是屬於上帝契約的信仰團契。
二、上帝是沈默的嗎?上帝真的一點都不救助嗎?不,不會是這樣的!
表面上看起來,摩西去對埃及王講了的結果反而使以色列人民陷入更糟糕的情況。其實,那只是埃及王的一個藉口,因為他深深地知道,當以色列人民開始用宗教信仰的力量要脫離奴隸的境遇時,他就感受到來自上帝的壓力,這才是真正的重點。埃及王是因為受到這種壓力,將這種壓力轉到以色列人民的身上。任何一個政治領袖都會知道,如果人民開始以宗教力量來反抗統治者的時候,也就是統治者最危險的時候。這位埃及王就是有這種認知的王,但是他不是尊重以色列人民所信仰的耶和華上帝,埃及王的作法是將奴隸的重擔加重,讓以色列人民無法承擔下來,他想用這種方式來破壞以色列人的宗教信仰。
自古以來,任何極權統治者最害怕的就是宗教信仰,因為宗教信仰是超越政治力量的;它講究的不是經濟、也不是政治利益,而是人的內心反省,是把人的心靈帶到上帝的審判面前。因此,當摩西去對法老王轉述上帝要他說的話後,埃及王開始不安起來,並且變本加厲,這就是他心中害怕的地方,因為他已感受到上帝在做工了。
上帝不會沈默,也不會「一點都不救助」,上帝開始了祂的拯救工作,這一點是很重要的認識。別以為上帝的開始拯救,就是馬上結束以色列人民的奴隸工作,就好像我們遇到苦難時,上帝的拯救並不是馬上停止我們的苦難,也不是讓我們的苦難馬上減輕,或是消失。上帝有祂的工作計畫和安排,祂總是用最好的方式來進行祂拯救的工作。問題是我們總是以我們自己的需要看上帝的拯救工作,可是我們所看的,常常是短視的。上帝要拯救一個人,是要使一個人成為祂所重用的人,而不是讓這人再陷入罪惡的漩渦中。因此,上帝的拯救計畫常常是超出我們人所能想像的範圍。不是上帝沈默,也不是祂不伸手救助,而是我們對上帝的信心太淺了。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