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講:耶穌基督復活了!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9-27 15:04
經文:馬可福音十六:1—8
若是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基督教福音信息最重要的中心是甚麼?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回答說:是耶穌基督復活了!耶穌基督復活這信息,是基督教之所以會存在到今天的一個最主要原因,也是基督教能傳遍全世界,且改變了世界,就是因為耶穌基督的門徒到各地去見證這個信息:耶穌基督已經復活了!
「耶穌基督復活了!」這個大好消息,並不是人自己說,而是天使傳報給人知曉的。因為這緣故,我們可以理解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是天大的好消息,也因為這樣,當福音書的作者將這大好消息記錄下來時,已經不是單一個人有辦法完成,或是可以這樣說:這消息一傳開來後,每個述說的人在傳遞這信息時,都會加上了自己的用語、說詞。因此,四本福音書在記錄這件信息的寫法上,就會產生不同的敘述,這點也是我們在讀福音書時,要先有的理解。
四本福音書記載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最多且完整的是約翰福音。該書作者用足足兩章的篇幅描述復活後的耶穌基督,第一次是在耶路撒冷顯現給他的門徒看見,但其中有一位名叫多馬的門徒,當時不在場,因此,他無法相信其他看見耶穌基督已經復活的門徒所作之見證。他強調說:「除非我親眼看見他手上的釘痕,並用我的指頭摸那釘痕,用我的手摸他的肋旁,我絕對不信。」(約翰福音二十:25)他用這樣非常堅定的語句回應其他門徒。
但再經過一個禮拜,耶穌基督第二次顯現給門徒看見,這次多馬剛好在場。應該這麼說,耶穌基督就是特地選擇多馬在場的時刻顯現,主要目的是要給他看見,同時也可以消除多馬這麼多天來心中的疑慮,以免因他的不信、懷疑而在門徒當中造成的影響。這次多馬在親眼看見了復活的耶穌基督之後,嚇得不知所措。當耶穌基督對多馬說:「把你的指頭放在這裡,看看我的手吧;再伸出你的手,摸摸我的肋旁吧。不要疑惑,只要信!」(約翰福音二十:27)多馬聽了之後,隨即說了這句回應的話:「我的主,我的上帝!」(約翰福音二十:28)於是復活的耶穌基督回應多馬的話說:「你因為看見了我才信嗎?那些沒有看見而信的是多麼有福啊!」(約翰福音二十:29)
這句「那些沒有看見而信的是多麼有福啊!」在福音書中有舉出很多例子,例如馬可福音第五章27節,記載一位患血漏病長達十二年的女人,因為「聽見過耶穌的事」,就深信只要她伸手摸耶穌基督的衣裳,身上的病就能獲得醫治;馬可福音第七章25節,記載有一次耶穌基督到泰爾去,有個「腓尼基」的女人來到他面前,請求耶穌基督醫治她那被鬼附身的女兒。馬可福音作者說這個腓尼基的女人之所以會來找耶穌基督,是因為她「聽見耶穌的事」;路加福音第七章3節記載一位羅馬軍官,因為「聽到耶穌的事」,就拜託幾位猶太人的長老來請求耶穌基督醫治他所「器重的僕人」的重病。
聽見就相信,這是信仰的問題,遠超過人的思維。福音書中記載許多耶穌基督所行的神蹟奇事,即使在今天科技這樣發達的時代,要用我們人的思維去分析、判斷,還是很有限,甚至只會離開原本這些神蹟奇事所要表達的神能意義。五餅二魚的神蹟、耶穌基督行走在水面的神蹟,以及在格拉森醫好一位長年居住在墳穴中的病人,甚至是只用一句話,就治好了一位病了三十八年的癱瘓者等等,這些神蹟奇事,對當時的一般人而言非常難以理解,這也是為甚麼來自耶路撒冷的許多經學教師會公然在民眾面前,說耶穌基督會行這些神蹟奇事,是因為他身上有「鬼王別西卜」的力量同在(參考馬可福音三:22)。耶穌基督行神蹟奇事的能力,讓當代的人大開眼界,卻又同時陷入無法理解的迷思中,連耶穌基督的教導,都大大震撼當代的經學教師。他們紛紛在議論:到底耶穌基督是從哪裡來的學問(參考約翰福音七:15)。而坊間民眾確實喜歡聽耶穌基督所傳講的信息,認為他所講的,遠比猶太人的經學教師所說的有權威(參考馬可福音一:22)。他們甚至聽到耶穌基督的教導之後,也「都覺得很驚奇」(參考馬太福音廿二:33)。
這樣,多馬對耶穌基督復活這樣大的信息,會無法立即相信,其實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可說是一位很有自主想法的人,耶穌基督當然知道他的心思意念,因此,當著其他門徒的面,他要多馬伸出手來觸摸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釘痕,摸摸他那被羅馬士兵用槍刺傷了的肋旁(參考約翰福音十九:34)。就在這時候,多馬才發現自己的愚蠢,和懷疑所帶來的羞愧。他說的這句「我的主,我的上帝」是用感嘆句型表達,正好說明了自己愧對耶穌基督復活的懷疑。
約翰福音除了用第二十章整章篇幅描述復活的耶穌基督連續兩次顯現給門徒看見外,還在第廿一章描述復活後的他,果真去加利利湖邊,那時門徒在彼得帶頭下,恢復了以往被耶穌基督呼召前的捕魚生活。結果耶穌基督在那裡顯現給他們看見。
四本福音書,記載耶穌基督復活篇幅最簡短的是馬可福音。我們現在所讀的馬可福音第十六章1至8節,就有不少聖經學者認為,馬可福音的作者可能原本是只有寫到第8節而已,這點可從現代中文譯本聖經的標示明顯看出來。聖經的編者已經將第9至20節用括弧給予區隔出來,表示這些經文並不是原作者所寫的記事,而是後來編者加入的資料。因此特別在第9節之前,標上了「有古卷另附下列諸段」的句子,表示這並不是馬可福音作者原來寫的。
可以想像得到,這種說法也引起許多爭議,原因就是第8節只記載到這些去探墳墓的婦女聽到天使對她們說的話,並且要她們去告知門徒們和彼得,結果她們並沒有如天使所交代的,反而是「害怕」到不敢將所看的事告訴任何人,這樣的結尾似乎不是馬可福音作者原本書寫的風格。因為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是這麼地重要,怎麼可以停留在「害怕」中來結束呢?這是不可能的事!或是認為不可以這樣,應該要讓福音書寫得更完善。
若是這樣,那麼第9節以後的到底怎麼了?唯一比較好且可以解釋的,就是有關這些婦女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大信息之資料遺失了。而現有的資料則是和原本馬可福音作者所用的筆法、文辭風格差異甚大,因此,現有的資料可能就是後來編輯者附添上去的,目的就是要使復活的記事有個圓滿結尾,就像另外三本福音書一樣。雖然如此,有加添這些資料在此,也說明了早期教會對於耶穌復活的傳聞甚多,資料確實不少。就如同路加福音作者在第一章1至2節所說的:「提阿非羅閣下:已經有好些人從事寫作,報導在我們當中所發生的事。他們的報導是根據那些從開始就親眼看見這些事,並且曾經傳佈這信息的人所敘述的。」
作者路加這段非常清楚的開場白,說出早期教會充滿著許多關於耶穌基督的事蹟的資料,其中包括了關於耶穌基督復活的事一定非常多,這也是路加福音用第廿四章整章的篇幅記載耶穌基督復活後,發生在耶路撒冷耶穌基督顯現給門徒看見的事之因。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五節:
安息日一過,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買了香料,要去抹耶穌的身體。2星期天一清早,太陽剛出來,她們就往墳地去。3—4在路上,她們心裡盤算著:「有誰能幫我們把墓門口的石頭滾開呢?」(因為那是一塊大石頭)。可是她們抬頭一看,石頭已經給滾開了。5她們走進墓穴,看見一個青年坐在右邊,身上穿著白色的長袍;她們都很驚慌。
四本福音記載馬利亞等婦女在禮拜日清晨去探墳墓,前三本福音書都說她們主要目的是要用香料抹耶穌基督的身體。只有約翰福音的記載大不相同,認為早在耶穌基督被從十字架上取下來,送入墳墓埋葬時,亞利馬太的約瑟和尼哥德慕兩人已經有為耶穌基督用三十公斤的沒藥和沉香,塗抹在麻紗上,然後用這麻紗將耶穌基督的身體給包裹了起來,之後才將耶穌基督送入墳穴裡(參考約翰福音十九:39—40)。因此,在約翰福音的記載這段探墓穴的事,約翰福音只記載說,抹大拉的馬利亞只是去探墓,並沒有說有帶香料去。但前三本都強調有好幾位婦女一起去,且她們是帶著香料去,準備要抹耶穌基督的身體。
「安息日一過」,請注意這裡的「安息日」,是指猶太人的安息日,時間是從現在的禮拜五的下午六點到禮拜六下午六點。因此,所謂的「安息日一過」,就是從我們現在的禮拜六下午六點開始計算。馬太、路加和約翰等三本福音書都用「星期日」。
馬可福音寫出去探墓的婦女之名字,包括了抹大拉的馬利亞、雅各的母親馬利亞,和撒羅米這三個人。路加福音更為詳細,除了這些婦女之外,還包括有約亞娜「和跟她們一起的婦女」。路加福音的這句話,說明了一起去探墓的婦女,不是只有三個,而是更多的婦女,而這群婦女很可能就是路加福音在第八章1至3節所記載的,那群在耶穌基督於加利利傳福音時,主動提供自己的財物支持耶穌基督和他的門徒四處傳福音的婦女。因為她們也是跟隨耶穌基督一路從加利利走到耶路撒冷,且都親眼看著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參考馬可福音十五:40—41)。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四本福音書都有記載的婦女只有一位,那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依照馬可福音第十六章9節,和路加福音第八章2節的記載,這位抹大拉的馬利亞,就是因為身上曾有七個鬼附身,後來被耶穌醫治好了,此後,她就投入全部的時間跟隨耶穌基督,且是跟隨到底。
「太陽剛出來」,這句話很有意思。因為聖經作者喜歡用「亮光」與「黑暗」來作為比喻「生命」與「死亡」。因此,當作者用「天剛亮」,就是在暗示著墳墓的死亡已經過去,復活的新生命將開始之意。若是我們再回到馬可福音第十五章33節的記載,就會發現記載耶穌基督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時,雖然是中午時間,卻突然「黑暗籠罩大地,約有三小時之久」。這就可看出,「黑暗」除了代表著「死亡」外,也同時在表明那是魔鬼囂張、猖獗的時刻。但耶穌基督復活的時間,則是在「太陽剛出來」的時刻,會看見太陽,正好在表明黑暗已經被打敗了,魔鬼已經被制伏了。
再者,我們也看到馬可福音將重點放在第3至4節,這些婦女走在路上,一面走、一面想著一個問題:「有誰能幫我們把墓門口的石頭滾開呢?」這句話已經說出這些婦女們,從耶穌基督被埋葬之後,就一直在思索著這個問題。跟那些逃跑的門徒(參考馬可福音十四:50)是完全不同的態度;這些婦女考慮的都是要去為耶穌基督的身體抹上香膏,雖然亞利馬太的約瑟已經在埋葬之前為耶穌抹上了三十公斤的高等香料了(參考約翰福音十九:39—40),但她們還是要親自為耶穌基督作這件最有意義的事。作者用如此句型來表明這些婦女確實有不同於門徒之處。
當她們到了墳墓前的時候,發現那墳墓前的大石頭已經滾開了。依照馬太福音第廿八章2節的記載,石頭之所以會滾開,是因為發生了強烈的地震,之後有天使從天上降下來滾開石頭。換句話說,若不是天使的力量,想要用人的力量,特別是要用這群婦女的力量來滾開石頭,更是不可能,這也是她們沿路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的主因。另一方面,依據馬太福音第廿七章66節的記載,石頭有貼了羅馬統治者的封條,並且還派有守衛者把守著。因此,若是要偷耶穌基督的屍體,是絕對不可能的事,即使是想要推開石頭,也會受到羅馬兵丁的阻擋。馬太福音作者的看法是因為有大地震,連衛兵都嚇跑了,因此,天使就在這個時候來到耶穌基督的墳穴,將石頭滾開,並且在這裡等待著這些婦女來到。
當抹大拉的馬利亞等這些婦女來到墳地時,看見石頭已經滾開了,就不假思索地直接走進墳墓裡頭去看。這種墳墓就是類似山洞一樣,跟台灣土葬的方式很不一樣。通常一個墳墓的洞可埋葬很多人。早期基督徒受到迫害時,為了躲避羅馬政府的追殺,甚至有的人就躲進墳墓洞裡聚會。但耶穌基督埋葬的墳穴很不一樣,依照約翰福音第十九章41節的記載,說耶穌基督是埋葬在一個裡面「沒有葬過人的新墓穴」。而在馬太福音第廿七章60節的記載,這個新墓穴是亞利馬太的約瑟「自己的墓穴」,是「最近才從巖石鑿成的」。很可能是亞利馬太的約瑟準備給自己用的。現在他先用來埋葬耶穌基督。
馬可福音作者在這裡提到當馬利亞等婦女進入墓穴中,就看到一個青年「身上穿著白色的長袍」。可參考啟示錄第七章9節的記載,有許多身穿著「白袍」的人,他們站在天上寶座和羔羊面前。然後同一章的第14節說,這些人都是「經歷過大災難的。他們用羔羊的血把自己的衣服洗得乾淨潔白了」。將這樣的句子來看這位青年穿著白袍,就知道他並不是一般人,而是站在天上寶座和羔羊面前的人,這就是馬太福音所說的「天使」;他不但衣服潔白而已,並且容貌像閃電一般(參考馬太福音廿八:3)。路加福音第廿四章4節則說這天使不只是一位,而是兩位,且這兩位天使的衣服都發出亮光。
第六至八節:
6那青年說:「不用驚慌;我知道你們在找那位被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不在這裡,他已經復活了!看,這是他們安放他的地方。7你們快去告訴他的門徒,尤其是彼得,說:『他要比你們先到加利利去,在那裡,你們可以見到他,正像他告訴過你們的。』」
8她們又驚訝又恐懼,立刻逃離墓穴,飛奔而去。她們沒有把這事告訴任何人,因為她們害怕。
「不用驚慌」,說真的,這些婦女心裡會驚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她們都留在耶路撒冷,且在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時,都在各各他行刑的現場觀看,可以想像得到她們心中是多麼的不安、恐懼。因此,天使看到她們的第一句話就是說「不用驚慌」。這就像天使對馬利亞預言,說她將懷聖靈之孕生耶穌時,也是用「不要害怕」這句話(參考路加福音一:30)。
請注意這句「被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這是一句很重要的話。因為一提到耶穌基督是「拿撒勒人」時,意思就是在說耶穌基督是真實的人,是活生生地活在我們的世界上。換句話說,耶穌基督並不是一個虛幻的人存活在這世界上,這一點在早期教會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項信仰告白。因為在早期教會裡就有人傳述著說:耶穌基督並沒有真實地活在這個世界上。假設這樣的說法成立,那麼耶穌基督所受的十字架之苦難也不會是真實的;若沒有十字架的苦難、死、埋葬,就不會有耶穌基督復活的神蹟出現。因此,當天使說「被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這句話已經說出兩個重點:一是耶穌基督真的是死了。二是他確實是曾活在我們這個世界上,他是在拿撒勒長大的。我們常會聽到一句「拿撒勒人耶穌」,意思是指耶穌基督確實是道成肉身的人,住在我們當中。另外一句說「加利利的耶穌」,這是指在加利利傳上帝國福音,並且行各種神蹟奇事的耶穌基督。
「他已經復活了」,這句話可說是基督教福音信息的中心,而這句話是從天使傳遞出來的。在前三本福音書都同樣記載這句話。路加福音第廿四章6至7節特別記載天使對這些婦女提起耶穌在加利利講過的話,也就是耶穌曾有過預言他將受害,然後將要復活(參考九:22、44、十八:32—33)。
馬可福音在第7節記下了天使要這些婦女去告訴門徒,特別是指定要她們去告訴彼得,耶穌基督告訴他們復活之後,要比門徒先去加利利,意思是要門徒去加利利與他相會。奇怪的是為甚麼天使不自己去告訴門徒,而是要這些婦女去告訴他們?再者,只有馬可福音特別交代說要去告訴彼得,為甚麼?
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想:彼得在耶穌基督受難的事件上,可說受到打擊最大的一個,因為他曾有過三次否認了與耶穌的師生關係,而感到相當的自責。現在要恢復彼得的信心,就是要讓他確切知道復活的信息。再者,他也是最具有影響力的門徒,且是最有發言份量,這點可以從後來在早期教會中看出他確實是扮演著這樣的角色,就像使徒行傳第一章21至22節記載著,彼得說要補選一個人來接替出賣耶穌基督的猶大,且條件也是他訂出來的。因此,告訴彼得該怎樣做?只要他帶頭走,其他的門徒也都會聽從。
另外,耶穌基督要和門徒相會於加利利,這點是馬可福音很重要的觀點。在馬可福音作者的看法裡,若是要真確地認識耶穌基督,就需要回到加利利去。因為那是耶穌基督和門徒們一起傳福音的地方。在那裡,他們親眼看見耶穌基督與當代社會最卑微的人相處在一起,也聽到耶穌基督傳講上帝國的信息,和斥責當時猶太人社會那些權貴階層者的墮落、腐敗。耶穌基督不是要跟他們相會在耶路撒冷——這個猶太人權貴階級聚集的地方。因為在耶路撒冷,看不到謙卑,只有驕傲,欺騙處處可見,真實的心已經被虛偽給遮住了,在這樣的地方,無法認識卑微的耶穌基督。而沒有卑微的心靈,就不會明白上帝國的真諦。
馬太福音的作者支持馬可福音的觀點,要門徒回去加利利,在那兒復活的耶穌將與他們相會面。換句話說,復活的耶穌並不會在耶路撒冷顯現,而是要在加利利這個偏遠地區。依據馬太福音在第廿八章16節的描述,這些門徒真的聽從了婦女們轉述天使的話而回到加利利,並且和耶穌會面在一座小山上。
當這些婦女聽到天使這樣的交代之後,第8節說她們的反應是「又驚訝又恐懼」。因為這消息簡直是無法承受的重,她們原本是相當哀傷的狀況,現在卻要接受這樣重大的消息,怎能聽得下又確信?現在她們是親眼看見了天使,且要她們去傳遞這消息給耶穌基督的門徒,結果她們是嚇到連天使交代要告訴門徒的事都給忘了。路加福音的作者說這些婦女確實有將天使的話帶回去給門徒,可是他們不但拒絕接受這些婦女們的見證,甚至還斥責她們是「胡說八道」。
馬太福音作者描述這些婦女不只是驚訝又恐懼,而是「又驚訝又歡喜」,在想要跑去告訴門徒的途中,她們更有福氣地遇到了復活的耶穌基督,而且還「抱住他腳拜他」。馬太福音的這句話太重要了,原因就是既然有抱住了耶穌基督的腳,就表示耶穌的基督復活乃是真確的,不是虛假的。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段有關耶穌基督復活的經文所帶來信息:
一、要努力為耶穌基督的福音多做些事,因為耶穌基督就在福音的信息中,與所有願意為他作見證的人同在。
前三本福音書的作者都告訴我們,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其他的婦女們,雖然看過亞利馬太的約瑟和尼哥德慕,兩人用了三十公斤的沒藥和沉香來包裹了耶穌基督的身體之後,才將耶穌基督放進墳墓中。但她們還是決定要再準備香料去抹耶穌基督的身體。也因為她們要去做這件事,才讓她們成為最早得到天使傳遞耶穌基督復活之信息的人,並且得到最大的福氣,就是在回去的半路上,復活的耶穌基督顯現給這些婦女看見(參考馬太福音廿八:8—9)。只因為她們想要為耶穌基督多做一件事。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很重要的一個信息,在耶穌基督的福音事工上,我們不要嫌棄做太多。多做一些,絕對是不會錯。復活的耶穌基督在看,他很清楚誰是真正愛他的人,願意為他的福音事工多盡一些力量。
在教會牧會三十多年來,我經常聽到有人在抱怨說,他自己已經做太多了,然後開始怨言連連,說某某人都不做工,只想佔長執或團契會長的位置。也有人會說某些事情已經有人在做了,他就不要去做。他不在意那有人在做的事工,是否周全?是否需要幫手去協助?其實,有很多人會覺得在做福音事工時,是很孤獨的,原因是沒有人願意做,他才將那些事承攬下來自己做,這種現象在教會裡很普遍。
若是這些婦女在耶穌基督身上所做的事,能幫助我們學習到教會生活的功課,我深信那將對教會所推動的福音事工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福音事工,就是在為復活的耶穌基督作見證,永遠不會嫌太多,只會不夠。就像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其他的婦女們,她們都在想要怎樣多為耶穌基督做些事,她們明明知道亞利馬太的約瑟和尼哥德慕已經有抹香料在耶穌基督身上了,她們也知道耶穌基督死了且是埋葬在墓穴中了,他們並沒有放棄信心,也沒有失去原先對耶穌基督的愛,她們想到的就是盡可能再做這最後可能做到的事,結果她們得到最好的禮物——看見復活的耶穌基督顯現在她們面前。
二、只有謙卑放下我們的身段,我們才會明白耶穌基督在我們生命中的教導。
加利利,這是一個猶太人眼中「外邦人」的城市(參考以賽亞書九:1),但耶穌基督離開拿撒勒之後,就一直停留在加利利傳上帝國的福音,一直到最後才去耶路撒冷參加逾越節的節期。不但這樣,他在最後晚餐時,還特別交代門徒在他復活之後,要跟門徒相會在加利利,而不是在猶太人眼中最具權威的城市耶路撒冷。
馬可福音之所以會特別強調去加利利,其實也跟早期教會的現象有關係。因為早期教會信徒人數增長很快,耶穌基督的門徒因為被聖靈充滿,而勇敢地在耶路撒冷大聲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即使是被猶太人最高當局抓進監牢,並且語帶恐嚇的禁止他們傳耶穌基督福音,都無法阻止這些門徒的見證。人數從最早原先的一百二十名,一夕之間急遽增加了三千名(參考使徒行傳二:41),然後是暴增到「光是男人,數目將近五千」(參考使徒行傳四:4),後來信徒人數更是多到「數以萬計」(參考使徒行傳廿一:20)。
人的軟弱往往在這裡會出現,人多,顯示出來的就是力量。若是我們從福音書的記載仔細看,就會看到每當群眾聚會之後,耶穌基督往往不會停留太久,而會趕緊離開群眾,獨自到偏僻的地方去祈禱(參考馬可福音一:35、六:31—32、46,約翰福音六:15)。降生為人的耶穌基督,也會遇到各式各樣的挑戰和誘惑,就像魔鬼對他的試探一樣。耶穌基督也需要透過向上帝祈禱,來排除誘惑,就像在客西馬尼園的祈禱,他是向上帝祈求堅定他的信心,使他能夠完成上帝的旨意,而不是依照他所要的。
早期教會因為教勢發展得甚為快速,使徒們被賦予了很崇高的地位,這跟耶穌基督在加利利放下身段,謙卑地與貧困的人在一起,也跟眾人眼中厭惡的對象——稅吏作朋友,並且是妓女的良師大不相同,他也到外邦人的泰爾地區去,還治好了一個腓尼基女人被鬼附身的女兒的病,他到猶太人最不願意接近的撒馬利亞人村莊去,在那裡住了兩個晚上等等,這些都是在加利利傳福音時所記錄下來的腳跡。可是,早期教會單單因為外邦人要加入基督徒信仰團契,是否要接受割禮的事,就吵翻了天。不但這樣,在安提阿的時候,彼得原本跟外邦人一起吃飯,看到雅各的門徒來的時候,就退縮了,不但是他這樣,連巴拿巴也這樣(參考加拉太書二:11—13)。這就可看出早期基督教會,因為教勢發展得相當快,使這些門徒陷入了一種迷失,他們很有能力,且民眾都聽從他們的領導。因此,在有意無意之間,逐漸驕傲起來,把自己當作信仰團契的權威者。
因此,當馬可福音作者記下耶穌基督對他的門徒說這句在復活之後,要跟門徒相約在加利利,其實就是要門徒們謹記耶穌基督在加利利所做、所行、所言等一切的事,要他們謙卑下來,不要心高氣傲。只有這樣,才能體會得出耶穌基督福音信息的奧秘。
今天的基督教會之所以能夠存在,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耶穌基督復活,使我們都願意把自己的身段放下來。我常說:當我們來到教會參加聚會時,若是看到有人剛進到聚會的地方來,還在找位置坐時,就要主動邀請他說:「來,請你來坐我身邊,這是我的榮耀。」當我們願意這樣做時,我們的教會必定會很不一樣。
謙卑,這是我們在復活的耶穌基督身上要學習的一門很重要信仰功課。
(講於2010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