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遵照上帝的命令行事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8 23:57
經文:哈該書一:1—11
就像在講哈巴谷書、西番雅書等信息時已經有提起過的,在十二位小先知中,有六位在作品中都有先介紹這些先知的背景,這些有介紹的就是何西阿、阿摩司、彌迦、西番雅、哈該,以及撒迦利亞等。而另外六位是沒有介紹先知的身世背景的,他們就是先知約珥、俄巴底亞、約拿、那鴻、哈巴谷、瑪拉基等。
有介紹身世背景確實很重要,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從其背景來了解作者寫作時代的社會情況,進而可以更清楚明白書中主要信息的意義。例如西番雅書一開始就這樣說:
「以下是亞捫的兒子約西亞作猶大王的時代、上主啟示給西番雅的信息。西番雅是古示的兒子,基大利的孫子,亞瑪利雅的曾孫,希西家王的玄孫。」
這是一份相當清楚的族譜,正好給我們明白先知西番雅的身世背景。這份族譜至少讓我們知道他出來傳上帝的信息時,就是在「約西亞作猶大王」的時期,這樣,我們就可以從猶大王約西亞時代的社會去了解。他在位的時代是主前六四○年到六○九年。而且列王紀下第廿二章一節說他八歲時就繼承王位。但他卻是做了「上主認為對的事」,這一點非常重要,表示這個約西亞王在上帝眼中是個好的君王。因為在約西亞王時代,曾做過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就是潔淨早已經被偶像神明崇拜嚴重污染的耶路撒冷聖殿,而且還帶領以色列人依照申命記的規矩守逾越節。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了解,先知西番雅的出現,對約西亞王進行宗教改革運動必定有很大的貢獻。
但相反的,若是沒有說明身世背景,則只能從作品的內容來推敲。雖然不至於會差太多,但有時會引出更多的聖經問題,像約拿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約拿到底是誰?有沒有這個人?依照約拿書第一章一節的記載:「有一天,上主向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問題出來了,這個「亞米太」到底是誰?聖經學界一直討論著,有人認為這個約拿就是列王紀下第十四章廿五節b句所提起的:「這是上主││以色列的上帝藉他僕人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約拿先知所預言的。」列王紀下的這個記事背景是在主前第八世紀時代,也就是北國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的時候。如果這樣看,則是很符合歷史背景。因為主前第八世紀剛好是亞述帝國逐漸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的時代,不過卻也是北國以色列最興盛的世代,在耶羅波安二世帶領之下,國家經濟發展很繁榮,武力堅強,且一再在擴張版圖。在北國耶羅波安二世的眼中,亞述帝國也不過是一個小國而已。
有另一群聖經學者則認為它應該不是在主前第八世紀的作品,因為從文字、用詞來看約拿書,都會發現許多重要的動詞都是用「過去式」句型表達出來的。換句話說,如果這種看法成立,那麼,約拿書就不是在主前第八世紀的作品,而可能更晚。很可能是在亞述的首都尼尼微城毀滅之後寫出來的作品。而尼尼微城是在主前六一二年被巴比倫帝國所摧毀。
這樣,依照聖經學者的這兩種看法,約拿書寫作時間就相差了長達一百多年。這段時間的社會景況一定差異很多。
現在看到哈該書,最讓讀者感到安慰的就是在第一節開始就很明確記錄了先知哈該的身世背景,這對我們明白這本經書的信息幫助很大。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一節:
大流士作波斯皇帝的第二年六月一日,上主藉著先知哈該向撒拉鐵的兒子猶大省長所羅巴伯和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說話。
就像前面已經敘述過的,如果有介紹先知的身世背景。身世背景必定會提到時間、人名,這些都會牽涉到當時社會的景況,對我們後代讀者來說,這是非常有幫助的事。因為可以使我們了解作者寫這本經書的用意。
哈該,這個名字的意思是「節慶」。以色列人在取名字通常都與出生的背景有密切關係。例如我們甚為熟悉的雅各這個名字,意思是指「爭」,因為他出生時就伸手抓住了他雙胞胎的哥哥以掃。而以掃這個名字有「紅」的意思。原因是他出生時,全身都呈現紅色。
這樣可以了解哈該這個名字很可能就是指他出生時,剛好遇上了以色列人三個重要的節期,包括有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等三個節期中的一個。而我們知道以色列人有個觀念,認為生為一個以色列人,就必須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特別是在這三個重大節期中,至少居住在耶路撒冷城二十公里範圍之內的男人,都必須回去參加節期的活動。而現在哈該書中提到耶路撒冷聖殿還荒廢的樣子,就可以理解先知哈該的時代,應該不會超過主前五二○年的時代。
這節一開始就介紹先知哈該出現的背景是在「大流士作波斯皇帝的第二年六月一日」,這實在夠詳細的啦。這時間如果用現代曆法來算,應該是在主前五二○年八月廿九日或是九月初一。
我們知道波斯帝國就是在主前五三八年消滅巴比倫帝國,並且統治巴勒斯坦地區。波斯帝國的皇帝塞魯士下令釋放所有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的以色列人回故鄉去,並且要他們回去後重建耶路撒冷聖殿。更令人感動的是他告知所有的波斯帝國人民:「如果在流亡的子民中,有需要幫助才能回去的,鄰居要幫助他們,給他們金銀、物品、牲畜,也要為耶路撒冷的上帝聖殿獻上自願祭。」(以斯拉記一:1、4)這位波斯的皇帝可說是非常慈善地對待以色列人,不但讓他們解除奴隸的枷鎖,而且還可以返鄉去重建家園,又要波斯人民送給他們金銀等物品,好協助他們有足夠的能力重建家鄉。
在這裏是記載波斯皇帝塞魯士下詔令要波斯人民幫助以色列人返鄉。在出埃及記則是說埃及人因為怕以色列人在埃及多停留一天,會帶給埃及人多一天的苦難,他們說:「你們再不走,我們就都死光了。」(出埃及記十二:33)雖然是兩則不同的歷史背景,但都說出發生這種事,乃是上帝奇妙的作為,不是人的能力有辦法做到這樣的結果。
後來,塞魯士皇帝的兒子剛比西斯(Emperor Cambyses)時代,朝廷內發生了問題,因此,王朝由大流士(Darius Hystaspes)接續,並且建立的「阿克曼尼王朝」(Achaemenid Dynasty)。現在說上帝的啟示就是發生這位大流士繼任波斯帝國皇帝位置之後的第二年。
再來,作者說先知哈該傳遞上帝信息給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大祭司約書亞。
所羅巴伯和大祭司約書亞,他們兩人都是猶太人,且與波斯皇室的關係很好,才會被任命為官員。所羅巴伯掌管政治事務,而大祭司約書亞則是管理宗教事務。而我們知道以色列人之宗教領袖具有相當高的社會地位。
在以斯拉記第三章一至六節有這樣描述著:
「到了七月,以色列人在自己的家鄉都安頓下來。於是他們全體同心一意在耶路撒冷聚集。約薩達的兒子耶書亞和他的祭司同事們,撒拉鐵的兒子所羅巴伯和他的親屬們,重新築了以色列上帝的祭壇,好照神的人摩西法律上的指示,在祭壇上獻燒化祭。雖然返回的流亡人懼怕當地的居民,他們還是在祭壇的舊址上重建祭壇,然後再開始在壇上獻早晚的燒化祭。他們按照規定守住棚節,每天按數照例奉獻該獻的燒化祭。另外,他們又獻上例常的燒化祭,以及在初一日和在所有其他敬拜上主的聚會中所該獻的祭,又有向上主獻的自願祭。雖然人民還沒有開始重建聖殿,但從七月的第一天,他們已經開始向上主獻燒化祭了。」
這段話語給我們清楚看到一個重要的史料,就是所羅巴伯和大祭司約書亞(在以斯拉記用「耶書亞」這名字)這兩人都是屬第一批返鄉的以色列人群。
另外一點,就是這些返鄉的以色列人會害怕在耶路撒冷的當地人,為甚麼會這樣?這些讓返鄉的以色列人害怕的人,就是所謂的「撒馬利亞人」,他們也就是和從外族被遷移進入耶路撒冷的人通婚者的後裔,以及沒有被俘虜到巴比倫去的猶太人後裔。他們對回來的以色列人有「瞧不起」的態度,且揚言要阻擋這些返鄉的族人重建耶路撒冷聖殿。
他們為甚麼要阻止?從以斯拉記第四章三節的記載,我們會發現這些人的目的是想要參與建造耶路撒冷聖殿的工作,被所羅巴伯和耶書亞拒絕,原因是他們並沒有真實的心意敬拜上帝。根據列王紀下第十七章四十一節說:「那些人民既敬拜上主,又拜他們的偶像;直到今天,他們的後代仍然如此。」換句話說,這些人並不是真實敬拜上帝的人,因此,不能參與建造敬拜上帝的耶路撒冷聖殿。當時的所羅巴伯和大祭司約書亞就是要求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的工作,都由真實敬奉上帝的人親手來建造,不要一面敬拜上帝,卻又事奉巴力神明的人。因此,這些被拒絕的人就想盡辦法要阻止這項重建的工作。
第二節,
2上主││萬軍的統帥對哈該這樣說:「這人民說現在不是重建聖殿的時候。」
上帝的話「這樣說」,這是先知信息的一個特色。說明了上帝的僕人先知,他們所要傳遞的信息就是要傳上帝給他們的信息。不是自己想要說的話,這可從列王紀上第廿二章十四節先知米該雅所說的話看出來。
「現在不是重建聖殿的時候。」這是一句來自上帝傳遞給先知哈該,用來譴責以色列人藉口不重建聖殿之錯誤態度的簡單信息,但卻是很震撼的信息。原因是這信息指出有人說重建聖殿的工作要暫停,說現在不是重建的時刻。
請注意,這裏用的是「這人民」之詞,而不是用「我的子民」,原因是這些人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以色列人,但他們的心已經不再是以上帝為他們生命的中心,這樣的人民與上帝原本所揀選的以色列人是不一樣的。其實,先知哈該用這種語氣說話,是帶有譴責的用意。在他的看法中,真正的上帝子民會將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看成生命中最為重大的事。先知哈該回想的是過去他們因為聖殿被拆毀,信仰幾乎破產。在亡國之後被放逐到巴比倫去的經驗中,使以色列人感受到重建信仰基礎的重要性。而這信仰的基礎在當時看來,就是回到耶路撒冷聖殿敬拜上帝。因為這聖殿就是他們祖先建造用來敬拜上帝的地方,他們在這裏和上帝交融在一起。因此,重建聖殿在先知哈該的眼中乃是第一要務。
這樣,為甚麼「這人民」又會說出這種「現在不是重建聖殿的時候」這種話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大家都剛回到故鄉,看到整個故鄉如同是個廢墟般的城市,要重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知道重建的資金就是個龐大的問題。
再者,任何一個人都會面臨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生活上的。如果生活都不穩定、困難,還要他們花時間去重建聖殿,這是非常困難的。生活並不是說一定要很好,但至少沒有陷入困境才能有辦法。這種困境,至少其一就是經費。在台灣,我們經常從原住民教會看到這種景象,蓋禮拜堂常蓋到一半就停工了,原因是經費不足。他們必須先去做工養家,可以安定生活了,再利用時間打工,一面打工、一面蓋禮拜堂。因為這樣,蓋一間禮拜堂往往要蓋很多年之後才能完成。有的甚至蓋好外殼之後,就沒有能力完成內部的裝潢。因此,對一個剛從被擄之地返鄉的人來說,要蓋耶路撒冷聖殿,說真的,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
第三至八節:
3於是上主藉著先知哈該把以下的信息轉告人民。4他說:「我的子民哪,我的聖殿荒廢著,你們卻住在建築華麗的房子裏!5現在我││上主、萬軍的統帥要你們檢討自己的景況。6你們播種多,但收成少;你們有飯吃,但總吃不飽;你們有酒喝,但總喝不夠;你們有衣服穿,但總穿不暖。工人所得的工資不夠維持生活。7我││上主、萬軍的統帥要你們檢討自己的景況。8現在你們要上山採伐木材,重建聖殿;這樣,我就喜悅,並且得到應得的尊崇。
第三節讓我們看到上帝了解的情況與我們在前面一段所敘述並不相同。因為上帝最清楚知道人的實際情況。於是上帝透過先知哈該傳出這樣的信息。
第四節,這節非常清楚說出上帝指出並不是這些返鄉的以色列人沒有錢蓋聖殿,或是說在生活上財力上有遇到甚麼困難,而是他們有足夠的經費為自己蓋華麗的房子,但卻不關心聖殿的重建工作。
現代中文版本聖經在這裏用「華麗的房子」,原來的希伯來文是「sapan」,這個字的意思就是指鑲在壁上的板子,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天花板」。這意思就更清楚了,意思是說裝潢美麗的天花板。好了,這幫助我們更清楚一件事:如果說沒有錢,那麼怎能蓋了房子還加以裝潢呢?而且還裝潢得非常美麗?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一個人沒有錢,他即使蓋好了房子,也只會將就一下,只要有禦寒遮風的粗殼就好,裝潢根本就談不上。一般來說,蓋房子是裝潢所花費的錢會比蓋外殼的屋子還要高出很多。
這就可以看出來,他們真正的問題並不是在財力上有甚麼困難,而是在於對上帝帶領他們返回故鄉的恩典很快就忘記了。他們只在意趕緊重建自己的家園,且互相在比較看誰比較有財力,誰的房子蓋得比較好看,這就是第五節先知哈該提出的警語,要這些從巴比倫返鄉回來的以色列人能好好反省,看看自己這樣的做法是否正確。
要注意第五節先知哈該所傳出來的信息,要以色列人「檢討」(省察),這詞在第七節又再次出現。這說明了上帝一再透過先知哈該要以色列人好好反省一下,到底他們的心目中有上帝否?有否以上帝為他們生命的中心?若是有,他們用甚麼態度表達出來?用甚麼方式來回應上帝對他們的愛?
先知哈該會這樣說,主要就是要讓以色列人明白,他們今天能夠從奴隸之地返回故鄉,且有能力重建家園,並不是自己有甚麼能力,而完全是上帝的恩典。因為這是上帝奇妙的安排,感動波斯帝國皇帝塞魯士的心。如同以斯拉記第一章一節所說的,上帝「激動了塞魯士下了一道詔令」,才會釋放以色列人返回故鄉。而這種信息早在先知耶利米的時就已經提起過了,說他們要在巴比倫當奴隸長達「七十年」時間(參考耶利米書廿五:11—12)。而現在七十年的時間也已經到了,因為在大流士第二年,就是主前五二○年,而他們是在主前五八六年亡國被擄去當奴隸的。因此,此時已經有六十六年時間,離先知耶利米所說的「七十年」也接近了。
第六至十一節是先知哈該傳出上帝要採取行動對付這些忘恩的以色列人。
第六至八節讓我們看到很類似詩篇第一二七篇一節詩歌所說的:
「要不是上主建造房屋,
建造者的工作就都無效;
要不是上主守護城池,
看守者的守衛就都徒勞。」
沒錯,整本聖經其實也都是在提醒我們這件事:當一個人忘記上帝的恩典時,他所擁有的都將會落空、失去。
第六節說上帝回應他們的方式,就是使他們所播種的將出現歉收。要注意,一個以農為業的社會,若是農作物歉收,其它一切的苦難就都會跟著接踵而來。這裏提到歉收之後,再來就是吃不飽、喝不夠、穿不暖,還有是做工所得到的工資不夠維持家庭生活的需要。
這裏現代中文譯本用「工資不夠維持生活」,在和合本、天主教思高版本,以及台語漢字本都是同樣用賺來的工錢放入破漏的袋子中。意思很清楚,這是指即使工作賺到工錢,也會失落,就像褲袋有破洞一樣,錢放進去,就掉落、遺失了,因而沒有辦法養家活口,生活會陷入困境。
第七節,除了前面第五節有提起的「檢討」這個詞外,先知哈該傳遞信息時一再出現的詞句,就是稱呼上帝為「上主──萬軍的統帥」。不但在第二節用,也出現在第五節和第七節。短短一段經文連續出現三次,正好在說明一件事:以色列人之所以能夠順利從奴隸之地──巴比倫返回故鄉,就是能夠打敗巴比倫帝國的萬軍統帥上帝,以祂如同天軍出征般的力量協助波斯帝國,才使波斯帝國能殲滅巴比倫帝國,上帝並且激動了波斯皇帝塞魯士的心,才會有今天這樣的結果出來。可惜的是以色列人顯然沒有看清楚這件事。
第八節,先知哈該告訴以色列人,應該趕緊重建聖殿,因為有聖殿,他們就會重新聚集在一起敬拜上帝,才會重拾過去與上帝之間緊密的關係。
第九至十一節:
9「你們期望豐收,結果是歉收;你們把收穫帶回家裏,我卻把它吹掉。我為甚麼這樣做呢?因為我的聖殿荒廢,而你們卻都忙著建造自己的房屋。10因此,天不下雨,大地停止出產。11我使大地││山丘、田地、葡萄園、橄欖園、地上的出產、人民、牲畜,和人種植的一切都遭遇旱災。」
這段繼續前段所提到的,上帝會採取更嚴厲的行動來回應以色列人因為怠慢而延伸出來藐視上帝恩典的態度。
第九節說出比第六節所說的「歉收」更嚴重;在第六節只說「播種多,但收成少」,在這裏則是更慘,連那一點點的收成,帶回去儲存在倉庫裏,也會被上帝用風「吹掉」。這裏所謂的「吹掉」,意思就是指腐壞不能食用。
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何西阿,也曾對他那時代的以色列人提出這樣警告,說他們忘記上帝賜福的恩典,且不承認他們所收穫的五穀、美酒,和橄欖油都是出自上帝所賞賜的,這樣,上帝就要將所有的這些東西統統「取回」(參考何西阿書二:8—9)。
先知哈該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清楚指出上帝之所以要這樣回應以色列人的原因,理由是他們忘記了上帝。上帝是要用這種方式來提醒他們,使他們在飢餓中體會出到底誰才是生命的主宰?因為他們可說是故意讓聖殿一直荒廢著,並不是他們沒有能力,也不是沒有錢,只因他們心中已經忘淡了上帝拯救的恩典。
我們都知道一間敬拜上帝的聖殿若是荒廢了,路過的人會怎麼說?不但會瞧不起那些敬拜上帝的人,也會藐視他們所敬拜的上帝。因為真正有敬畏上帝之心的人,他們必定會注意到敬拜的地方是否有保護完整、潔淨,且管理得有秩序。
第十至十一節提到上帝採取的方法是,將使天不再下雨。這可說是最嚴重的懲罰方式。因為天若是不下雨,大地就會乾旱,土地產不出五穀。這樣,連帶的是所有的牲畜、動物、植物等都會受到連累,災情慘重。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忘記上帝恩典的人,就聽不到上帝的信息。沒有上帝的信息,人的心會枯萎。
先知哈該傳出上帝的信息很清楚,指出以色列人是故意讓耶路撒冷聖殿荒廢,而不是他們有甚麼困難。因為他們自己的家不但已經建造好了,而且還有美麗的裝潢。這種故意將敬拜上帝的地方給予荒廢、不修整,其真實的心意是在藐視上帝。而全能的上帝是絕對不會允許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先知哈該警告以色列人,要他們準備接受嚴厲的乾旱來臨。
先知哈該在傳遞上帝的信息中一再用「上主──萬軍的統帥」這名稱,已經清楚表明了能使以色列人從被奴役之地巴比倫回來的,就是這位如同率領天兵天將的統帥上帝。就是因為祂奇妙的手,才使波斯帝國的軍隊能消滅了強大的巴比倫帝國,且激動了波斯皇帝塞魯士的心,使他不但願意釋放所有的以色列人返鄉重建家園,而且還將巴比倫帝國從耶路撒冷聖殿所搜刮去的一切金銀珠寶都歸還給以色列人,又命令波斯帝國的人民要善待以色列人,若是他們要回去有困難,就要伸手幫助他們。
在人類歷史上誰有這樣的能力?若不是上帝在導引,在這個世界上會有哪個國家的國王、皇帝會這樣下詔令給他的人民?沒有,絕對沒有!
如果我們翻開歷史來看,就會看到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主後三一二年統一羅馬帝國的戰爭中,傳說中說他在出征前不久,因為獲得上帝啟示,命令所有士兵手中的盾牌都漆上十字架的記號,且有不少基督徒主動加入他出兵的行列,結果,在那次的戰役中,他打了勝仗。也因此,當戰爭結束之後,就下詔令告知全國人民,基督教乃是帝國之內合法的宗教。他自己也皈依基督。然後又下令讓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之內惟一合法的宗教,並且要全國人民守安息主日敬拜上帝。
同樣的傳說也在波斯帝國與巴比倫帝國的戰役中,有許多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的以色列人加入了波斯軍的行列。使波斯帝國皇帝塞魯士很感動。因此,在消滅了巴比倫帝國之後,就頒發詔令告知全國人民善待以色列人,且要協助他們返鄉去重建家園。
不論這些傳述是否確實,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確信的,那就是先知哈該用「上主──萬軍的統帥」這名詞時,其實就是在提醒以色列人注意,不是他們自己有甚麼條件可以讓波斯帝國皇帝塞魯士願意釋放他們,且幫助他們返鄉重建家園,而是因為這位神奇偉大的上帝幫助波斯帝國,且感動皇帝塞魯士的心才有的結果。先知哈該要他們記住這件事。
先知哈該會這樣用心的傳述上帝信息,就是要讓這些返鄉重建家園的以色列人知道,若是忘記了上帝拯救的恩典,就會失去所擁有的一切。因為人手上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祂才是生命的倚靠。否則,上帝若是不再降下雨水,任人多麼努力也將會是枉然,而生命也將會枯萎死去。
這使我們想起先知阿摩司的話所說的:
「時候已經到了,我要使以色列遍地饑荒。他們飢餓,並不是沒有餅吃;他們乾渴,並不是沒有水喝。他們飢渴是因為聽不到上主的話。這是我││至高的上主說的。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他們要到處尋找上主的信息,可是都找不到。」(阿摩司書八:11—12)
先知阿摩司的這段話可以用來說明先知哈該時代的以色列人,他們不是沒有房屋住,他們已經有了華麗的房子,但他們顯然並不滿足,還繼續為了美麗的房子、財產在忙碌,而卻忘記了上帝的聖殿尚且荒廢著。忘記了上帝,就會使他們心中永遠不會有滿足的心,只會增添他們的貪婪而已。這樣的結果,就會遇到如同沒有下雨、乾旱的日子一樣,到最後,就是失去一切,這些所擁有的一切都將化成泡影,這點是很值得我們省察的地方。
二、一間真正敬拜上帝、以上帝為生命的主的教會,一定不會使敬拜上帝的地方骯髒、不潔,信徒的教會生活秩序混亂。
雖然哈該書的篇幅很短,只有短短的兩章,但卻說出重大的信息,就是讓我們看到重返故鄉的以色列人多麼快就忘記了上帝拯救的恩典。他們是在主前五三八年獲得波斯帝國皇帝塞魯士的特別允准,可以返鄉重建家園,而且還可以獲得波斯帝國人民的協助。但他們這一回去,直到先知哈該出來傳遞上帝譴責的信息已是主前五二○年九月一日的時候,這樣,前後就快有二十年的時間,竟然都是忙著裝潢自己美麗的房屋,卻讓上帝的聖殿持續荒廢下去。先知哈該很清楚地指出以色列人這種態度乃是故意的。因此,他傳出上帝的信息說,以色列人所擁有的這一切都將會失去,且更嚴重的是,他們的生活將會陷入在困境中。因為他們藐視上帝的救恩。
我喜歡先知以賽亞這首詩歌中的一段:
「有一個聲音喊說:去報消息!
我問:報什麼消息?
要宣佈:人人都像草芥一般;
他們的美麗像野地的花。
上主吹起一陣風,
草就枯乾,花就凋謝;
人跟花草沒有兩樣。
草會枯萎,花會凋謝,
但是我們上帝的話永不改變!」(以賽亞書四十:6—8)
這段詩歌已經很清楚說出一個真理,那就是不論我們手上擁有甚麼財寶,即使像花那樣美麗,像草一樣青翠,都不是永遠的,這些都會過去。只有上帝的話才是永遠存在的。而我們的生命就是要倚靠這永遠的上帝,在祂的裏面才有永恆的生命。這也是耶穌基督所帶給我們的生命信息。約翰福音的作者告訴我們,在耶穌基督裏,就會獲得永恆的生命(參考約翰福音三:16)。因此,我們要把握住的,不是這些會變化的物質,而是要回到上帝的救恩中。
使徒保羅的書信中告訴我們,他把世上一切都看成像垃圾一般,只為了要贏得基督耶穌。因為他認耶穌基督為他生命的「至寶」,且要跟耶穌基督「完全連結」(參考腓立比書三:8—9a)。
這幾年來我經常遇到有些要聘牧的教會之長執來找我,希望我推薦傳道者。有的教會則是打電話來詢問我關於某一位傳道者的一些資訊。坦白說,我不喜歡一間教會聽到有人介紹傳道者不錯,就安排這些傳道者來講道。然後才從會友聽到講道後的反應來評選其中一位講得最動聽的來牧會。我常說這是很危險的做法。因為有良知的傳道者並不一定是很會講道,好的傳道者可能在口才的表達上有困難,這一點一定要特別注意。我常說口才好的,就是那些跑江湖賣膏藥的人,他們才是真正有好口才的人,否則無法在浪蕩江湖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但教會聘請傳道者,不是要聘名嘴,而是需要聘請一位專心一意在傳揚聖經上帝話語的傳「道」者。因此,我都會建議這些來詢問的教會代表,要他們親自去訪問他們手上名單的傳道者,去看一下他牧養的教會。而且最好不要事先通知,去看他所牧會的教會,是否有整理乾淨、整潔?若是教會庭院裏外骯髒、雜亂,就可以想像得到,這位傳道者心中的上帝,是很渺小、不重要的,甚至是心中根本就不把敬拜上帝當作一回事,不然他是不敢讓敬拜的場所那樣髒亂不堪,這樣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先知哈該指出以色列人的問題就是只知道裝潢自己的住家,卻讓敬拜上帝的場所一直呈現廢墟的狀態,這已經是在羞辱上帝的神聖和榮耀了,怎能還在期盼上帝賜福他們播種能豐收呢?這種選民只會帶來上帝的唾棄而已。
從這裏來想想看:如果我們的心就是耶穌基督所說的,是用來敬拜上帝的(參考約翰福音四:23—24),也如同使徒保羅所說的,我們的心就是敬拜上帝的殿(參考哥林多前書三:16)。那麼,我們是否有整理好敬拜上帝的場所?或是我們外表穿著很亮麗,而內心卻是一片混亂不清,思念髒亂不堪,豈不是就像先知哈該在譴責耶路撒冷聖殿呈現著荒廢的樣子一般?若是這樣,我們的生命還有甚麼期盼?恐怕結果只會像先知哈該的信息所說的:「你們期望豐收,結果是歉收;你們把收穫帶回家裏,我卻把它吹掉。」我相信這不會是我們所期盼得到的結果。
(講於二○○五年十一月廿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