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上帝為甚麼靜默不語

經文:哈巴谷書一:1—17

讀先知的書信比較困難的地方,就是沒有詳細或是比較多一點的資料介紹生平背景,經常只有一行字說某一先知得到上帝的啟示、說些甚麼話,像先知哈巴谷就是個例子。我們對他的生平事蹟知道的甚少,只知道他是和先知耶利米大約是同一個時代,只有這樣而已。

在十二位小先知的作品中,像先知何西阿、阿摩司、彌迦、西番雅、哈該、撒迦利亞等六位都在他們的作品開始就有詳細介紹他的時代背景。而像先知約珥、俄巴底亞、約拿、那鴻、哈巴谷、瑪拉基等六位,我們就很難從作品中明白他們的身世背景。因為這幾位先知的作品中只有簡單的一句話,就像現在所讀哈巴谷書一樣,短短一句說「上主向先知哈巴谷啟示的信息」。這樣一句話,其它的都沒有任何交代。
為甚麼會這樣?我們很難理解。因此,要認識這些沒有資料的先知背景,就必須從他寫的這經書中來認識。這本經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全書三章,我們看不到上帝對以色列民族直接說出甚麼信息,而是先知哈巴谷和上帝之間的對話,但卻在這對話之中,我們看到上帝要先知哈巴谷傳遞給以色列人的信息。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四節:
以下是上主向先知哈巴谷啟示的信息。
2上主啊,我要呼求多久,你才垂聽?你才救我們脫離強暴?3你為甚麼要我看見這樣的災難呢?你怎能容忍這種壞事呢?我的周圍盡是毀壞、強暴,到處都是打鬥、爭吵。4法律沒有力量,沒有作用;正義永遠不得伸張。壞人欺壓義人,正義被歪曲了。

第一節一開始就說哈巴谷是一位「先知」。
甚麼是「先知」?這個名詞在現代中文譯本後面的「名詞淺註」中這樣寫著:

「是以色列宗教家的一種,其職份是向人民傳達上帝的信息或是代上帝發言。先知的職責不都是預言,最重要的是以上帝的旨意教導當代的人,使他們歸向上帝。」

如果我們看列王紀上第廿二章十四節,記載先知米該雅所說的話:「我指著永生的上主發誓,上主對我說甚麼,我就說甚麼。」先知米該雅會這樣說,是因為亞哈王想要出兵去攻打敘利亞,要將祖先過去所佔領的土地,也就是基列的拉末奪回來。因此,亞哈王找南國猶大王約沙法一起出兵。但約沙法王建議出兵之前先問一下先知的意見。因為先知會知道上帝的旨意。約沙法王的看法是,要出兵去打仗,這是國家大事,需要先看上帝的旨意怎樣才來決定。亞哈王因為自己有養先知在宮中,就是所謂的「御用先知」四百名。但這些先知並不是真正的先知,而是假先知。假先知的特點就是看誰養他,就講那個人愛聽的話。因此,當亞哈王問他養的這四百名先知時,他們都異口同聲說可以出兵,上帝會幫助亞哈王打勝仗。但約沙法王覺得不妥。因為提議要出兵的是亞哈王,不是其他人。這些王宮裏的「御用先知」當然都是講亞哈王喜愛聽的話,以滿足亞哈王的需要。

於是約沙法王提議亞哈王聽聽「上主的先知」來說說看。他對亞哈王說:「這裏不是還有上主的先知嗎?我們可以請他求問上主。」結果亞哈王是這樣回答約沙法王說:「還有一個,是音拉的兒子米該雅。但我恨他,因為他從來不對我說吉祥的話;他總是說凶險的話。」約沙法王一聽亞哈王這樣說,隨即回答他說:「你不該這麼說啊!」(列王紀上廿二:7—8)

為甚麼約沙法王會告訴亞哈王「不該這麼說」?原因是亞哈王這樣講,已經陷入了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了,那就是他只希望先知講他喜歡聽的話,他不希望聽先知講上帝的真實話語。這也就是為甚麼亞哈王寧願聽自己養的先知,也不願意聽上帝僕人先知的聲音之因。因此,才會有先知米該雅在接到亞哈王派去邀請他進宮去講上帝的信息,並且警告他要亞哈王喜歡聽的話時,他就回了這句聞名的話語。先知米該雅的這句話也就成為解釋先知這個角色的意義。

先知哈巴谷,這個名字在希伯來文的字根有「抱」的意思。如果我們從這本經書來看,就會看到先知哈巴谷真的是人如其名一樣,他擁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抱」著他的以色列同胞,希望能獲得上帝的擁抱。他的信息中一再呼喊著上帝,要擁抱著祂揀選的子民。馬丁路德就這樣描述先知哈巴谷,說:「他把正在哭泣的人擁抱在自己的懷中,像母親抱住傷心的孩子,一再安慰著那些哭著不停的孩子一樣,對孩子說:『好了,不要再哭了!』。」

沒錯,整本哈巴谷書都是先知和上帝之間的對話,且可看出是先知哈巴谷在替以色列同胞說話,他在質問上帝為甚麼在以色列人受苦中都不講話了?
第二節,很清楚地這節說出了整本哈巴谷書的中心:期盼上帝回應祈禱者的聲音。當人在祈禱之後,都會很期盼得到上帝的回應。先知哈巴谷先前祈禱些什麼?我們已經不知道,但在這裏他詢問上帝說,還要多久才會知道上帝有垂聽他呼求的聲音。
這樣的開場白很快就讓我們想到詩篇的作者也有類似這樣的詩歌,詩篇第廿二篇一至二節就有這樣的詩歌: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為甚麼離棄我?
我哀號求助,你為甚麼不來幫助我?
我的上帝啊,我白天呼號,你不回答;
我夜間哀求,也得不到安息。」

我們知道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的時候,就曾用過這首詩歌大聲呼喊著上帝為甚麼要離棄他(參考馬可福音十五:34)。類似這樣呼求上帝垂聽苦難生命的聲音,在聖經中可有不少,例如詩篇第十三篇一至二節、第十八篇四十一節。而約伯記可說是非常典型的詩歌,約伯在詩歌中述說他最大的苦難,就是上帝好像從他的生命消失了、躲藏起來了(參考約伯記廿三:8—9)。因此,他有好多次希望能親自與上帝辯論,到底自己是出了什麼差錯,否則生命為甚麼會遇到這樣大的苦難。例如他這樣說:

「上帝為甚麼不照我祈求的賜給我?他為甚麼不聽我的禱告?」(約伯記六:8)
「上帝啊,我向你呼求,你不應;我向你禱告,你也不理。」(約伯記三十:20)

約伯甚至認為即使他的祈禱上帝聽到了,他也不會相信上帝真的肯「垂聽」(參考約伯記九:16),在他的觀點中,連苦難都是出自上帝的旨意。這也就是為甚麼約伯會這樣說:「上帝把世界交給邪惡的人;他使所有的審判官都瞎了眼,這不是出於他,是出於誰呢?」(約伯記九:24)在約伯的看法裏,上帝已經「避開不見」他,甚至是把他當作敵人看待(參考十三:24、十九:11)。約伯的遭遇可說是把生命苦難者的心聲表達到最徹底的,而約伯記可說是一本描述生命苦難最實在的一本經書。

這種呼求上帝,而沒有聽到上帝回應的感受,也是生命中最大的苦難。因為上帝是人苦難生命中最後的一線希望,也是在一個不公義的社會裏,使人能夠向生命的主提出申訴的最後機會。如果連這線希望都不可得,這樣的生命可說是非常痛苦的。

第三節,這裏先知哈巴谷提出了許多造成生命苦難的現象,那就是整個社會充滿著「毀壞、強暴,到處都是打鬥、爭吵」。為甚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這很清楚地說出當時整個社會敗壞的情景,很像先知阿摩司在描述他那時代的北國以色列的景況,真的是亂七八糟(參考阿摩司書二:6—8、四:1、五:10—13、六:4—7)。

也從這節我們看到先知哈巴谷所論述的對象,不僅是外國龐大強敵對以色列人的欺壓,更是來自國內那些被有權勢者壓迫的人民。我們知道先知哈巴谷的時代,大約是在主前第七世紀末葉,也就是大約在主前六一○至六○五年期間,這時候的猶大王是約雅敬,他是怎樣的一個國王呢?依照列王紀下第廿三章三十六至三十七節這樣記載說:「約雅敬二十五歲的時候作猶大王,在耶路撒冷統治了十一年。他的母親叫西布大,是魯瑪城比大雅的女兒。約雅敬仿效他祖先的壞榜樣,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
他到底做了甚麼上帝看為邪惡的事?依照先知耶利米就有很詳細的記載如下:

「慘啦,這個人有禍了!他用不義手段建造自己的宮殿,用不公正的方法擴建王宮。他強迫人民白白工作,不付工資。
慘啦,這個人有禍了!他說:我要建宏偉的宮殿,要造寬敞的樓房。他裝上窗戶,用香柏木做鑲板,漆上鮮紅的顏色。
難道你造了比別人高貴的香柏木宮殿,就表示你是一個賢明的君王嗎?你父親一生享福。他始終秉公行義;他所做的一切都亨通。
他為窮苦無助的人伸冤;他一切都很順利。這是表示他認識上主。但你只貪圖自己的利益;你流了無辜者的血,以暴力壓制人民。我--上主這樣宣佈了。」(耶利米書廿二:13—17)

從先知耶利米所記載的這段記事就可以明白一點,就是他父親約西亞原本是已經將聖殿中所有的偶像神明都除掉了,並且帶以色列人重新遵照聖經的教導遵守規律節期,尤其是逾越節(參考列王紀下廿三:21—23),用以教導以色列人民嚴格遵從上帝的教導。但卻在約雅敬的任內都完全改變,他不但恢復過去那種奢華、暴政的墮落統治,把他父親改革社會弊習的事,全被遺棄。而更嚴重的,就是又引進偶像崇拜,以及貪污、欺壓貧民的事一再發生,司法已經失去公義,因為他強迫人民做工,卻不給工資,而司法又無法替人民的冤情提抗告、伸冤等等,這些就是列王紀作者最喜歡用「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這句話來形容。

第四節,就是用來形容社會已經失去上帝的教訓,因而才會有這些失去公義,壞人欺壓好人的敗壞風紀之行為出現。因為一個社會若是有依照上帝的教訓,就不敢做這些事情。
而問題就在這裏,在先知哈巴谷的看法裏,這些敗壞風紀的社會行為,上帝一定都知道,怎麼又會允許它存在呢?這些弱勢者被欺負時,他們哭泣的聲音一定會傳到上帝的耳中,上帝怎麼還允許這些苦難者持續被欺負呢?這就是他在第二節用呼喊的聲音在問上帝的。

第五至十一節:
5上主對他的子民說:「留心觀察你周圍的國家,你們對所看到的會很驚奇。我要做一件事,你們聽了都不會相信。6我要使凶猛、殘暴的巴比倫人強盛起來。他們要橫跨世界,征服別人的土地。7他們令人驚嚇恐懼;他們目中無人,以自己的意志為法律。

8「他們的馬匹比豹子還快,比餓狼還凶狠。他們的騎兵從遠方來;他們奔馳而來,好像老鷹撲取獵物。
9「他們的軍隊以凌人的氣勢推進,所到之處,人人驚惶恐懼。他們的俘虜像砂粒那麼多。10他們譏誚君王,嘲笑官長。任何防禦都檔不住他們;他們堆築土壘攻取城堡。11他們像暴風一樣掃蕩後就離去;這些人把自己的力量當作神明。」

這段話語都是來自上帝的回答。在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一件非常特別的信息,就是上帝為要懲罰這樣叛逆的以色列人,祂故意要興起統治手段殘酷的巴比倫人。如果再比較一下先知耶利米的信息,我們會看到他這樣說:「瞧吧,我要徵召北方的諸民族和我的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攻擊這土地和所有的居民,也要攻擊周圍所有的國家。我要消滅他們,使這地和鄰國永遠荒廢,成為驚駭唾棄的地方。我││上主這樣宣佈了。」(耶利米書廿五:9)

先知耶利米的這段預言也說出了一個強盛的帝國巴比倫正在逐漸逼近猶大國。他希望用這樣的信息來喚醒以色列人知道悔改,也許還可以挽回上帝對他們的忿怒。但顯然連先知耶利米的話也沒有人要聽。這就難怪他曾說過好多次這樣的話譴責以色列人:「上主一再地派遣他的僕人││先知們向你們傳話,你們總是不聽,也不理會。」類似這樣的句子一再出現在耶利米書第七章十三節、廿五章三節、四節、廿六章四節、三十五章十五節、十七節、四十四章五節等。這些都在說明以色列人的心中根本就沒有上帝的存在,或是根本就不把敬拜上帝當作一回事。說得更清楚些,以色列人已經把他們歷代祖先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生命之約給忘得一乾二淨了!

我們很難明白為甚麼上帝不直接像當年帶領以色列出埃及入曠野時那樣,乾脆就用像是瘟疫等方式懲罰以色列人,讓他們明白上帝真的非常生氣了?而是要用興起巴比倫帝國來當以色列人的仇敵,而且巴比倫人是殘暴、凶猛的族群?為甚麼是這樣的懲罰方式?這也是第五節上帝對先知哈巴谷啟示所說的,上帝要做一件你們「聽了都不會相信」的事。

在第八至十節更清楚讓我們看到巴比倫帝國勢力之強,已經是沒有任何國家可以防禦、抵擋。上帝給先知哈巴谷的啟示中,讓他知道巴比倫帝國會像「豹」、「豺狼」、「老鷹」等動物一般的凶猛,然後又用「他們的俘虜像砂粒那麼多」來形容巴比倫帝國幾乎摧毀、打敗了它所經過的國家、族群,也因此俘虜了多到像「砂粒」那樣數不完的人民。

要注意的是第十一節,這裏說出了巴比倫帝國有兩種特徵,第一是它的勢力很強大,有如秋風掃落葉一樣,所經之處都勢如破竹一般,來的快,去的也快,如同第八節所提到的,像「豹」、「豺狼」、「老鷹」等凶猛動物一樣,都是以速度快獵殺比牠們弱小動物出名。第二是巴比倫帝國因為國勢甚強,就忘記了誰是生命的主,而把自己當作是神明般的藐視那些被它欺負的族群。後來先知以賽亞就曾預言巴比倫帝國會被上帝所唾棄(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4—15),並且讓它也受到如同它強盛時對待他人一樣的遭遇(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6—21)。

上帝這樣啟示先知哈巴谷,有一個很重要的用意,要讓他知道:上帝可以興起敵人來懲罰以色列人,但並不表示被上帝揀選的僕人就可以為所欲為,而是要遵從上帝的旨意行事。巴比倫帝國雖然被上帝揀選,它卻沒有遵行上帝的旨意,而且更嚴重的是還把自己當作神明一般要和上帝對抗。因此,上帝最後還是將巴比倫帝國給摧毀了。

同樣的,這也是在告訴以色列人,上帝揀選它成為僕人,為的是要主持公義,保護弱小族群免受到強者的迫害,而不是用來隨心所欲地依照自己所喜愛的意思去為非作歹,殘害別人的生命。就像上帝揀選亞伯拉罕時所說的:「我揀選他,是要他指示他的兒子和後代服從我,主持公道,伸張正義。這樣,我就實現對亞伯拉罕許下的諾言。」(創世記十八:19)先知彌迦也傳出上帝給他的信息說:「上主已經指示我們甚麼是善。他要求的是: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謙卑地跟我們的上帝同行。」(彌迦書六:8)這很清楚說明一點:上帝揀選的子民就是要依照上帝的旨意行事,而上帝的旨意就是要我們彰顯祂拯救的愛。

第十二至十七節:
12上主啊,你從太初就是上帝。你是我的上帝,是神聖的,永恆的。上主││我的保護者啊,你選擇了巴比倫人,使他們強盛,好來懲罰我們。13可是,你怎能忍受這些叛逆、可惡的人呢?你的眼睛太聖潔;你絕不看罪惡,也不容忍人民做壞事。那麼,他們毀滅比自己公正的人時,你為甚麼不說話呢?
14你怎能把人民當作海裏的魚,或一群沒有首領指揮的爬蟲呢?15巴比倫人用鉤子鉤人,像釣魚一樣;他們用網網人,網到人就歡呼。16他們甚至膜拜他們的網,向網獻祭,因為那些網帶給他們豐足的好東西。
17難道他們要不斷地使用刀劍,殘忍地屠殺萬民嗎?

這段經文描述先知哈巴谷聽到上帝給他的啟示之後所作的回應。我們可以從這段經文中看到先知哈巴谷並不滿意上帝這樣的回答,於是又對上帝提出了更多的質疑。先知哈巴谷所提到的問題中有一點是很值得省思的信仰課題:上帝怎能讓那些受到不公義對待的人,再次因敵國來侵犯而和那些逼迫者同樣受到苦難呢?這樣公平嗎?先知哈巴谷的想法豈不也是我們的想法:應該讓那些為非作歹的人受到嚴厲的懲罰,而讓那些受迫害者能夠看到這些迫害者受罰的結果,這才是公平、公義。否則,就是不公平。這也就是先知哈巴谷在第十三節向上帝提出問題時說的:「他們毀滅比自己公正的人時,你為甚麼不說話呢?」
先知哈巴谷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他看到巴比倫帝國入侵猶大之後,並沒有真正的分別出哪些人是迫害者,哪些是受欺壓者?而是把所有以色列人都一視同仁地對待。

第十二節的詩歌也是以色列人在讚美、歌頌上帝時經常用的詞句(參考詩篇三十一:14、六十三:1、九十:2、九十一:2、一一八:28、一四○:6、一四三:10,以賽亞書廿五:1)。
再者,先知哈巴谷並沒有反對上帝興起巴比倫帝國來懲罰以色列人,這很像先知耶利米一樣,認為巴比倫帝國的興起,是因為上帝的旨意,重新揀選自己的僕人一樣,將巴比倫帝國的皇帝尼布甲尼撒王看成祂的是「僕人」(參考耶利米書廿五:9)。

第十三節是先知哈巴谷提出的疑問。他認為即使是興起巴比倫帝國,也總不能讓它毫無節制地將好人和壞人一起綁在一起吧,總應該有個分別才是正確啊!先知哈巴谷問上帝,如果上帝真的公義,怎能允許不公義的事發生?如果上帝興起巴比倫帝國來懲罰以色列人,是因為以色列人行不公義的事。那麼,現在巴比倫人比以色列人所行還要不公義,上帝又要怎麼說呢?

這一節也可用來和第二至三節比照。當以色列人當中有不義的事發生時,上帝怎麼能夠容忍這樣的事一再發生?而在他知道上帝已經差遣巴比倫帝國來懲罰以色列人的不義時,卻又出現比以色列人的不義還要不義的事,上帝怎麼可以好像都不知道一樣,連說一句話也沒有?怎麼可以這樣?他問上帝:神聖的上帝難道都不看邪惡的事嗎?

第十四節,先知哈巴谷認為目前的社會景象,簡直就像一群沒有秩序、沒有人管理的狀態。換句話說,那是一個脫序的社會,也是一個沒有政府狀態的社會,才會有這樣的事連續發生著。
在第十四節先知哈巴谷用魚和爬蟲來形容以色列人,就像一群沒有目標也沒有人帶領而任人宰割的族群。然後在第十五至十六節,他更進一步地解說巴比倫人是如何用殘暴且可惡之手段對待以色列人,而這種殘酷的方法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狀態。巴比倫所做的就是將以色列人當作魚一樣,用鉤子釣、用網網人。這種景象其實也是今天在台灣許多漁港可清楚看見的鏡頭,漁夫會用鉤子將撈上來的魚一隻隻地從漁船上拖出來,也會在大海中用漁網網住任何可能發現的魚群。魚兒即使想要逃走,也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逃去才是生路。先知哈巴谷說現在的以色列人就是這樣子悲慘。

第十六節可參考耶利米書第十六章十八節,先知耶利米就曾傳出上帝要懲罰巴比倫帝國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以為自己的武力很強,是因為有強大的武器裝備,甚至將這些武器裝備當作神明一般的加以膜拜。現在這裏也是這樣,先知哈巴谷向上帝控訴巴比倫人並沒有因為上帝揀選他們當僕人來懲罰以色列人而敬拜上帝,反而是將他們用來當作迫害以色列人的殘酷工具──漁網,當作神明在膜拜。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指巴比倫人強迫以色列人膜拜他們皇帝,把他當作神明一般。巴比倫人並不會向武器獻祭,因此,這裏說「向網獻祭」,這句話也可解釋巴比倫人將擄到的俘虜,當作牲品一樣,獻在祭壇上來酬謝他們的神明。而他們的神明可能就是他們的皇帝,或是其它偶像神明。
第十七節,先知哈巴谷問上帝:是否要繼續讓以色列人受到這樣殘酷的對待?他在這裏所用的「刀劍」,就像漁夫用刀子在宰殺魚兒一樣,一點點留情都沒有。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上帝真的靜默不語嗎?上帝真的沒有看見被迫害的人所受之苦難嗎?聖經讓我們知道全能的上帝並不是這樣,祂有在看,而且是看得非常清楚,也在準備要進行嚴厲懲罰的方式。

先知哈巴谷的疑問其實也是經常存在我們的心中,這個問題是:為甚麼上帝會讓壞人得逞。就像台灣有句俗語所說的:「做惡做毒,騎馬駱酷。」意思就是做惡的人竟然會飛黃騰達,像約伯向上帝提出質疑所說的:

「在上帝忿怒和懲罰的日子,
邪惡的人往往得以逃脫。
有誰當面指責那些邪惡的人?
有誰因他的惡行報復他?
當他被抬往墳場、
葬在守衛周密的墳墓時,
送殯的行列浩浩蕩蕩,
連泥土也對他的屍體獻殷勤。」(約伯記廿一:30—33)

這樣的景象好像也經常在我們台灣社會當中出現,每當有黑道老大去世出殯時,就會看到掛在告別式場中有地方、甚至是中央政府官員送的輓聯,更讓我們感觸萬千的是有的輓聯還會寫著「痛失英才」這樣的慰詞。我們真的很想問:這樣的黑道老大去世被政府官員,或是民意代表認為是「痛失英才」,那我們這個社會還會有甚麼希望?當這些黑道老大在世上的時候,他們在剝削著善良人民辛苦工作所得到的金錢,當他們用暴力手段圍標得到政府各項工程,而在施工時極盡可能的偷工減料,造成公共工程品質甚差,且會造成危害人命,卻還要政府拿人民的血汗錢去賠償時,我們真的不知道這種「英才」是否應該要痛失?還是要放鞭炮表示慶幸?約伯說這些邪惡的人出殯時,竟然行列是浩浩蕩蕩,而送葬的壯觀是連泥土也會大獻殷勤,表示歡迎這種邪惡的人來到。這已經說明了,到底這是個怎樣的時代?怎麼連好壞都不分、善良和邪惡都混亂了?

但聖經告訴我們的並不是這樣;聖經很清楚讓我們知道上帝會審判,而且會報應。因為上帝是個報應的神,祂絕對不會以有罪為無罪,這也是先知那鴻所強調的,上帝只是「不輕易發怒,但大有能力;他絕對不以有罪為無罪」(參考那鴻書一:3)。因為上帝是公義的上帝,祂一定會審判,而且會用很嚴厲的懲罰來對付那些行惡的人。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所期盼的時間,和上帝進行的審判時間不相同;我們期盼上帝馬上進行審判,而上帝卻有自己的計畫,祂依照自己的旨意行事。殘酷的巴比倫帝國終於在主前五八六年被波斯帝國完全消滅。雖然在我們看來,巴比倫帝國淪亡的時候,距離先知哈巴谷的時代已經過了一百二十年之久。但我們不要忘記,巴比倫帝國的後裔所受的懲罰,遠超過過去他們所做惡劣行徑。也就是說他們付出的代價之大,已經無法估算。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先知哈巴谷提出的問題是:為甚麼上帝沒有注意到那些被迫害者的苦難?為甚麼在懲罰壞人時,連好人也包括在內?這也是我們經常在問的問題,不是嗎?我們實在很難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真的無法明白上帝為甚麼會這樣連好人也列在罪犯的當中?先知以賽亞在形容那位受苦的僕人時,就有這樣的一句話說:「他也被列在罪犯之中。」(「中文和合本」以賽亞書五十三:12d)這句話在現代中文譯本用「承擔罪人的命運」。也許我們看到許多善良的人被邪惡的人連累,也因此激發了一些有良知的人醒悟過來,知道不能只保護自己免受災害就可以,而是應該有更積極的行動,好讓那些邪惡的人早日滅亡,而使善良的人得以有伸冤的機會。

二、我們要明白上帝回應人的呼聲,有時會跟人在期待的結果並不相同。

先知哈巴谷一再祈禱上帝,然而上帝很長久的時間都沒有回應他祈禱的呼聲。而當他又再次祈禱上帝時,上帝的回應卻是和他所祈求的並不相同。因此,他再次向上帝提出抗辯,認為上帝太聖潔,不願意看罪惡。先知哈巴谷表現出來的正像我們祈禱的時候態度相同,總是希望馬上看到效果出現,成就了我們的心願。

人會有這種心思意念是很正常的事,但我們從聖經中學習到一個重要的功課:不是照我們的意思,而是讓我們學習明白上帝的旨意。耶穌基督的祈禱中就是這樣告訴我們;他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面對十字架苦難的死亡來臨時,路加福音第廿二章四十四節這樣描述著:「在極度傷痛中,耶穌更懇切地禱告,他的汗珠像大滴的血滴落在地上。」看,耶穌基督祈禱到這種程度,只為了一件事,就是希望上帝將「這苦杯移去」。但是當他這樣祈求之後,他又接著說:「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而是要成全你的旨意。」(路加福音廿二:42)

我們祈禱時往往會懇求上帝聽從我們的意思,聖經卻教導我們要學習聽從上帝的旨意。因為祂的旨意真是美善,我們的想法總是很狹隘。而有時我們所祈禱的內容確實很好,也確實看到了上帝的應許,可是看到的應許卻以為上帝沒有如我們心所願的。事實上是有,只是我們不明白在所看到的事物之背後,上帝真的是回應了我們的祈求,而且還隱藏有上帝美好的旨意在其中。這使我想起了高俊明牧師因為「美麗島事件」在一九八○年四月廿四日被抓去關在監獄時,他在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七日曾寫了一首詩,那首詩的名字就是「上帝的旨意最美善」。詩的內容這樣:

「我求主給我一束鮮花
但 祂給我一棵
又難看又有刺的仙人掌
我求主給我幾隻美麗的蝴蝶
但 祂給我許多
又醜陋又可怕的毛毛蟲
我震驚
我失望
我哀嘆!

但 經過許多日子
我忽見那仙人掌
盛開了許多鮮豔的花
那些毛毛蟲也變成
美麗的小蝴蝶 飄舞在春風裏
上帝的旨意最美善!!

我非常喜歡這首詩,它告訴我們經常看到眼前,或是看到的只是表面,卻不知道上帝有比我們更好的旨意,祂賞賜給我們的都是最好的,比我們祈求的更美好。只是我們看不清楚、也不明白。等到有一天,我們明白過來時,才感到相當羞愧和不好意思,不知道該怎樣感謝上帝罷了。
耶穌基督在他的祈禱文中教導我們要學習讓上帝的旨意「實現在地上,如同實現在天上」(參考馬太福音六:10)。這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真實信仰功課。

(講於二○○五年九月十一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