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慈悲憐憫的上帝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8 23:43
經文:約拿書四:—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這樣說:舊約的上帝是個殘忍的上帝,而新約的上帝是個慈悲的上帝。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會很快就回應說:說這樣話的人,是對聖經的認識有誤解。如果我們仔細讀聖經,就會發現整本舊約聖經都在細說上帝的慈愛,詩篇的詩人寫這樣的詩在形容上帝的慈愛是很令人感動的:
「上主慈悲仁愛,
不輕易發怒,滿有不變的愛。
他不長久責備;
他不永懷忿怒。
他不按照我們的罪過懲罰我們;
他不因我們的過犯報應我們。
天離地多高,
對敬畏他的人,他的慈愛也同樣宏大。
東離西多遠,
他使我們的罪離開我們也那麼遠。
父親怎樣疼愛自己的兒女,
上主也怎樣愛惜敬畏他的人。
他知道我們的形體;
他也記得我們不過是塵土。」(詩篇一○三:—)
類似這樣在形容上帝慈愛的詩歌實在非常多,這樣的詩歌不只是詩篇才有,早在出埃及入曠野,特別是在以色列人離棄上帝,去拜金牛像時,上帝確實是曾發怒到極點,但隨後在摩西帶領所有的以色列人向上帝認罪懺悔時,上帝隨即回應摩西的懇求,寬恕、憐憫以色列人。上帝對摩西說:
「我是耶和華,是上主;我是滿有慈悲憐憫的上帝。我不輕易發怒,有豐富的慈愛和信實。我堅守應許,直到千萬代,並赦免罪惡過犯;但是我一定懲罰犯罪的人的子孫,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記三十四:—)
當人真正地懺悔認罪時,上帝必定會顯示祂的慈悲疼愛。唯有當人在驕傲、不肯認罪悔改時,上帝不但難過,也會因為人想扮演上帝角色而動怒。
約拿書也是舊約聖經中在論述上帝慈悲的一本經書,也是在當代充斥、瀰漫著一股上帝會嚴懲外邦人和不信上帝的人的言論中,出現的一本小小經書,卻是震撼了當時的人心,確實令當時那些所謂的「衛道者」傻了眼。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新約福音書耶穌基督的言論,特別是讀一下馬太福音第五至七章一段非常出名的山上寶訓,尤其是在第五章四十三至四十八節這段論及有關「愛仇敵」的部分,我們一定會發現耶穌基督當時那樣的言論,聽在那些保守派的猶太宗教領袖耳朵中,必定會感到相當不舒服,這也就難怪為甚麼馬可福音的作者用這樣的話來形容當時的人,對耶穌基督傳講的信息會有如此的反應:
「聽見耶穌教導的人都很驚奇,因為他的教導滿有權威,和一般經學教師不同。」(馬可福音一:)
不要說過去,即使在今天的傳道者或基督徒,也是跟約拿書中所描述的先知約拿一樣,往往都喜歡上帝聽他的意見,而不是努力學習讓自己聽聽上帝的聲音。這才是先知約拿對上帝不滿的態度,也反應出在今天基督徒、特別是在傳道者身上的原因,因為我們總是覺得可以代表上帝,並且動不動就是自以為可以替上帝作決定。如果上帝沒有按照我們的意思行,我們不是謙卑地回來反省,而是大為生氣、發怒,認為上帝並不聽自己的祈禱,漸而用許多方法要遠離上帝,先知約拿所表現出來的,其實就在我們的身上可以看的到。
約拿書最重要的就是在第四章,作者想要呈現出來的就是先知約拿心中的意念,這位書中主角先知約拿,其實所代表的就是以色列人的信仰心態。第四章也是約拿書中唯一記載上帝與他揀選的僕人先知約拿之間對話的一章,其它三章都沒有。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經文內容:
第一至四節:
對於這件事,約拿很不高興,非常生氣。所以他祈禱說:「上主啊,在我離開家鄉以前,我不是說你一定會這樣做嗎?就因這緣故,我盡了所能要逃往他施!我知道你是慈悲憐憫的上帝。你不輕易發怒,滿有仁慈,常改變心意不懲罰人。所以,上主啊,讓我死吧!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上主回答:「你憑甚麼這樣生氣呢?」
第一節的「對於這件事」,就是指第三章十節所記載的,上帝看到尼尼微城的人「放棄了邪惡的行為」,祂也改變了心意,「沒有把原先宣佈的災難降給他們」,先知約拿生氣的就是為了這件事,理由就是上帝改變心意。
先知約拿生氣,並不是因為上帝要他去傳講的信息沒有功效,反而是因為上帝的信息發生了功效,才使他大為不滿,這一點確實是很有意思的事。為甚麼會是這樣?想想看,先知約拿原先希望將上帝的信息傳出去後,上帝會依照祂交代約拿所說的,對尼尼微城的居民發怒,或是像先知約拿所傳出的信息:「再過四十天,尼尼微城要被毀滅了!」(三:)可是現在上帝並沒有這樣做,反而是「改變了心意,沒有把原先宣佈的災難降給他們」,這是為甚麼?
我們知道上帝的信息主要目的就是要人認罪、悔改,歸回到祂的身邊,這才是祂信息的主要中心。上帝的信息固然有生氣的一部份,但也有祂慈愛的一面。祂的慈愛總是在人知道認罪、悔改之後顯現出來。聖經中一再提醒我們,每當人犯罪之後,知道悔改時,上帝就伸出祂慈愛的手接納悔改的人回到祂的身邊。但人的問題是不喜歡聽上帝的話,甚至會將為上帝傳達信息的僕人殺害。先知耶利米就曾有多次提到這樣的事(參考耶利米書七:、廿五:—、廿六:—、廿九:、三十五:、四十四:—)。因此,當有人願意聽上帝的話而悔改時,可以想像的到上帝會是多麼高興,怎麼可能繼續進行祂毀滅的工作呢?不可能!因為上帝的話主要就是讓人悔改,既然尼尼微城的居民從上至國王,下至牲畜動物等都已經悔改,那也是上帝的話主要目的已經完成,達到目的了。這樣的話,當然就不必進行原先準備要毀滅的工作。
第二節,這一節是先知約拿對上帝發怒的原因,他認為上帝對外邦人太慈悲了,不應該這樣子。而且在他得到上帝呼召時,他就已經預測上帝會這樣子,因此他才會逃跑,拒絕上帝的呼召。
一般說來,看到犯罪的人悔改應該是要高興、感謝上帝的恩典才對,可是人的弱點是,如果犯罪的對象與我們距離很遠,毫不相干的話,我們都會支持,給予悔改的機會,甚至會欣賞那寬恕、赦免犯罪的人。可是,當受到犯罪者傷害的對象若是我們的話,恐怕我們的態度就會大大不一樣了,特別是當對方犯罪的手段相當殘酷時,我們一定會用更嚴厲的方法來懲罰對方。先知約拿表現出來的態度就是這個樣子;他之所以會逃往他施,就是這個原因,因為在他的看法裏,尼尼微城的人都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他認為這樣才是所謂公義的上帝應該做的事。如今他看到上帝改變心意,決定不懲罰尼尼微城的人,這當然會使他無法接受,因為與他原先所顧慮的剛好符合,但這卻不是他所喜歡得到的結果。
第二節也是約拿書的重點之一,但非常有趣的是,這裏的祈禱說明先知約拿很清楚了解上帝的特性:慈悲憐憫、不輕易發怒,滿有仁慈。就像第二章記載他在魚的肚子內祈禱中所說的內容很相似。在第二章的祈禱文中,約拿一直歌頌著上帝的救恩,讓他在死亡的邊緣中被拯救回來。如今他所祈禱感恩上帝的這項慈悲憐憫,用在尼尼微城居民身上時,卻使他感到相當無法忍受,這就是他在信仰上相當矛盾的地方。
整本聖經都在述說上帝的慈悲憐憫,也是在介紹讓我們認識,上帝是個滿有仁慈的上帝,因祂是不輕易發怒的上帝。聖經中像約拿書第四章二節介紹上帝這種特性的經文很多,包括有出埃及記第三十四章六節;民數記第十四章十八節;尼希米書第九章十七節;詩篇第八十六篇十五節、第一○三篇八至九節、一四五篇八節;約珥書第二章十三節等,這些句型也是舊約聖經作者用來描述上帝的典型字句。
另一件也是非常有趣的事,當約拿在述說上帝是個「不輕易發怒」的上帝時,相對的,他自己卻是很容易發怒,看到上帝改變原本的計劃就發怒,然後上帝差派一條蟲咬枯蓖麻樹時,他也是很快就發怒。這正好說明了人和上帝之間極大的差異。而人真正的問題是,總喜歡把自己處理的方式認為比上帝更好,先知約拿就是有這樣的觀念,他認為上帝的處理方法不好,因此拒絕與上帝合作來幫助尼尼微城的居民悔改。在他的觀念中最好是將該城給毀滅,會比讓該城居民有悔改而存活的機會要來得好。但上帝的看法正好與他的這種看法相反。
第三節,先知約拿求死,他認為上帝這樣處理尼尼微城的方式,使他覺得倒不如讓自己死去要來得好些。
用死來抵抗或是向上帝抗議的先知,約拿並不是第一個,先知摩西就有過這樣的呼求,原因是以色列人每天吃嗎哪,吃了好長一段時間,吃到無法再繼續忍受下去,因此,頻頻向摩西抱怨,而摩西也覺得這些以色列人的要求有道理,為此他發現自己無法再繼續帶領以色列人,因此,他向上帝祈求說:「我一個人沒有辦法管理他們;我承受不了!如果你要這樣待我,求你可憐我,把我殺了,使我不必再忍受這樣的折磨。」(民數記十一:—)另外一位先知以利亞也有過類似求死的念頭,他曾祈求上帝說:「上主啊,我受不了啦,把我的性命取去吧,我還是死掉好!」(參考列王紀上十九:)而先知耶利米則是詛咒自己出生的日子,他認為自己出生的日子是一個遭殃的日子,甚至還詛咒那位向他父親傳達他出生信息的人,說那個人會「像被上主毀滅的城」(參考耶利米書二十:—)。先知之所以會求死,甚至認為死比活著還要好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傳上帝的信息中,遇到極大的挫折感,如先知耶利米是被自己的同胞拒絕,甚至誤會他是出賣同胞的人(參考耶利米書三十八:),而先知以利亞則是感到非常地孤獨、無助,特別是當他傳達上帝的話語之後,遭到國王亞哈的妻子耶洗碧警告要殺害他(參考列王紀上十九:)。
現在先知約拿求死,並認為死了比活著還要好的原因,是他認為上帝呼召他傳達信息,他照樣傳了,可是上帝並沒有依照祂所要他傳講的信息,去實行毀滅的工作,反而是展現出上帝憐憫、慈愛的特性。這對先知運動者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因為上帝曾透過摩西教導以色列人怎樣分辨真假先知時,就說過這樣的話:
「你們也許想知道怎樣分辨那不是出自上帝的信息。如果有先知自以為代上主發言,但他所說的話並沒有實現,那麼,他的話就不是上主的信息。他只是擅自說話,你們不必怕他。」(申命記十八:—)
對先知約拿來說,他服從上帝的旨意去傳信息,結果改變計劃的是上帝,這要叫他情何以堪啊!若是這樣繼續下去,以後他將無法再講任何話語,因為大家會說他是個假先知,上帝根本沒有呼召他當先知,否則尼尼微城怎麼沒有毀滅?因此,他求死的態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節,這是上帝在回應約拿生氣的疑問,上帝的這句問話,正好顯示出約拿和上帝之間有極大的差別;約拿容易生氣,而上帝則是「不輕易發怒」。
第五至八節:
於是約拿到城外去,在城的東邊坐下來。他搭了一個棚,坐在它的陰影下,要看看尼尼微城會發生甚麼事。後來,主上帝安排一棵蓖麻樹,使它長得比約拿高,樹蔭遮著他的頭,使他感到涼爽。約拿非常喜歡這棵樹。但是,第二天清晨,上帝叫一條蟲來咬這棵樹,樹就枯死了。太陽出來以後,上帝又叫熱風從東方吹過來。由於強烈的陽光直射在約拿的頭上,他被曬得快要昏過去了,所以他就求死。他說:「我死了比活著還好!」
這段文讓我們看到約拿心中充滿著強烈的矛盾,但非常清楚地打從開始,他就非常不期盼尼尼微城的人民會悔改,他希望看到的就是上帝會毀滅該城。
第五節,約拿的動作與第三章三至四節所記載的相符。尼尼微城是個大城市,需要走三天的路程,但先知約拿只走一天的路程就不再走了。即使他若因為只走一天,全城的人都知道悔改,先知約拿也沒有因此向上帝祈求寬恕憐憫該城的人民,像摩西替以色列人祈求上帝赦免一樣(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二:—)。一個盡職的先知,不是只有單純的傳達上帝信息而已,也會知道注意人民是否有聽從上帝的話語,如果沒有,就要繼續勸勉;若是有,則應該為人民的悔改歸正,迫切向上帝祈求憐憫人民所犯的錯誤。因此,他只走一天就不再走了,也可看出他的心意,就是要讓尼尼微城的人民沒有完全聽到上帝警告的信息而受到懲罰。
現在,當他看到上帝改變心意,決定不懲罰尼尼微城的人民,他也知道上帝真的會赦免憐憫該城的人民,但他還是要用「抗爭」的方式,對上帝表達他心中的不滿,因此,他採取到城外去搭棚子,要看到底上帝毀不毀滅該城。
第六至七節,這兩節充分顯示上帝的奇妙作為,不是人的能力可以阻擋,也不是人的智慧可以理解。作者用這兩節提供一個重要的信息—所有萬物都是上帝創造,這些受造之物都順從上帝的話語。相對的,先知約拿並不聽從上帝的話。
上帝命令一棵蓖麻樹長得快又高,樹蔭又多。蓖麻樹的學名叫「Qigajon」,在伊拉克境內的底格里斯河邊甚多,這種樹成長很快,可長到大約有六至七尺高,葉子長大後好像瓠葉一樣,因此,常被當作瓠瓜藤,其實不是。因它不是屬於藤科。但可以將樹枝調彎攀在棚架,這樣成長出來之後,就可成為很好的遮陽樹。上帝既然可以命令蓖麻樹很快之間成長起來,要命令該樹順著先知約拿所搭的棚子成長自然不是問題。這也是先知約拿感到非常涼爽喜歡的原因,但他卻沒有注意到,這是上帝奇妙的作為。就如同他只傳講一天的時間,就看到尼尼微城居民上自國王、下至家畜動物都悔改的動人景象,他也沒有注意到一樣。
然後只隔一個晚上,上帝又安排一隻蟲來咬這棵蓖麻樹,一下子該樹就枯死了。這些都是瞬間內發生的事,只有上帝奇妙的作為才有辦法達成,不是一般人的能力所及。也是一樣,這棵使他涼爽的蓖麻樹很快枯死了,他也沒有注意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第六節的「使他感到涼爽」,在台語版聖經譯成「互伊免艱苦」;天主教思高聖經版本「消除他的煩惱」;和合本譯成「救他脫離苦難」;呂振中教授的翻譯是「使他免受苦」;猶太人聖經(The Jewish Bible—TANAKH The Holy Scriptures)用「and save him from discomfort」;在「World Biblical Commentary」翻譯上,有這樣的句子「and to relieve his trouble」,可是在「The International Critical Commentary」的翻譯上沒有這句話,而耶路撒冷版本聖經則有這句「and soothe his ill-humour」。這樣看來,大多數的版本都有這句描述上帝想要解除先知約拿的煩惱或是苦難的話語,如此,那就更有意思了。上帝在先知約拿搭棚子時,也知道他會遇到日曬的苦惱,雖然他堅持在炎熱的氣溫下坐在棚子底下曬太陽,但上帝還是疼愛他,用蓖麻樹的樹蔭遮蓋他,讓他覺得舒服、涼爽。上帝並沒有因為先知約拿非常生氣,就跟著生氣,上帝還是用很溫柔的方式與他對話。
從第六至八節,作者用「上帝安排」、「上帝叫」等詞句當作句首,表示整個事件的發生都是上帝在主導號令。聖經告訴我們,當上帝的命令一下,事情就發生。整個宇宙萬物的創造也是這樣,都是因為上帝的命令而成。
第八節說上帝在太陽升上來之後,隨即就叫熱風從東方吹過來。也因為炎熱的陽光照射在頭上,再加上熱的東風一吹,那真是難挨,甚至快要昏倒過去,因此,先知約拿再次求死,這也是他第二次求死,第一次是在第一章十二節,他要船員將他拋入海裏,那是準備以死來拒絕上帝的呼召。
這一節也是他第二次明確表示「死了比活著還好」,第一次是為了上帝憐憫了尼尼微城的人民,使該城原本會被上帝毀滅的,現在卻可以存活下去,被先知約拿認為上帝做了最不應該的事。而這一次則是蓖麻樹的死去又讓他痛心難過,因為是棵蓖麻樹的死與他的涼爽、舒服有密切關係。這讓我們看到他心中確實有很大的矛盾,他一方面痛恨尼尼微城的人得到上帝的關懷、憐憫,而免遭毀滅的命運,另一方面卻為了一棵蓖麻樹遭到蟲咬而枯死,導致自己受到太陽曝曬和熱風吹襲難過而想求死。
第九節,
但是上帝對他說:「你憑甚麼為這棵蓖麻樹這樣生氣呢?」
約拿回答:「我怎麼不可以!我氣得要死了!」
從第九節開始,是上帝回答先知約拿生氣所說的話。上帝質疑先知約拿憑甚麼為這棵蓖麻樹的枯死生氣?上帝的質疑是有意思的,因為這棵蓖麻樹與先知約拿並沒有甚麼特別關係,即使說有,也只不過是一天的時間而已,時間相當短促。這就好像我們看到一隻飛蛾經過一個晚上之後,就死去了一樣,如果因此而對上帝發怒,恐怕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出現。
先知約拿以相當肯定的語句回答上帝的問話,且他的回答也顯示出他自認為是理直氣壯。
第十至十一節:
上主對他說:「這棵樹在一夜之間長大,第二天就枯死了;你雖然沒有栽種它,也沒有使它生長,你還為它感到可惜。那麼,我不是更應該憐憫尼尼微這座大城嗎?畢竟在這城裏有十二萬連左右手都分不清的人,並且還有許多牲畜呢!」
這兩節可說是上帝對先知約拿的教訓,也等於是在教訓以色列人一樣,因為他們對外邦人的態度,顯示出他們狹隘的心胸。這兩節也很清楚地指出極大的差異,上帝以生命極為短促,僅只存活一夜生命的蓖麻樹來提醒先知約拿,讓他知道連這樣的生命他都會這樣疼惜、不捨它的死亡。而相對的有多達十二萬人口的生命和許許多多的牲畜。這是一與超過十二萬數字差距之比,其間相差的差距甚遠。這是極為鮮明的對比,讓聽、看的人都能夠很快就清楚是怎麼一回事。
特別要注意的是第十一節所提到的「十二萬連左右手都分不清楚的人」,這是指兒童而言,因為他們太年幼,是尚且分不清楚是非、好壞的小孩子(參考申命記一:)。這樣,若再加上成人和婦女,尼尼微城的人口必定遠超過十二萬的人數一至二倍之多,另外還有數算不盡的牲畜。
第十節,上帝強調先知約拿並沒有為那棵蓖麻樹做過任何一件事,換句話說,先知約拿只有享受蓖麻樹之樹蔭帶來的涼爽之樂,卻沒有為蓖麻樹做過任何栽種、澆灌使之生長的工作,卻因為蓖麻樹枯萎死去而發出不滿的聲音,甚至還理直氣壯的態度說自己生氣都是合理,正好凸顯出先知約拿的自私、無理。尼尼微城的人民和牲畜對先知約拿來說,也是這樣,先知約拿是一再要求上帝必須懲罰他們,這正好說出了先知約拿的無知、愚蠢。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我們是否也像先知約拿那樣,對上帝做出不合理的抱怨、抗議?
先知約拿一直覺得上帝沒有對尼尼微城發怒是錯誤的,他甚至用死要逼上帝對該城的人民採取嚴厲的懲罰,因此,他特地在城外搭了一座棚子,就是要看上帝怎樣懲罰尼尼微城的人民。先知約拿若說有甚麼理由,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是如先知約拿所說的,上帝是「慈悲憐憫、不輕易發怒、滿有仁慈,常改變心意不懲罰人」,因為先知約拿原本就知道上帝是這樣的上帝,他之所以無法忍受的,乃是將自己民族的歷史仇恨帶入了上帝拯救的運動中。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喜怒,也是上帝的喜怒,自己的偏好,也是上帝的偏好。也就是說,他希望上帝以他的標準為準,否則他就不高興,且要用死來表明對上帝的抗議。結果我們看到上帝對約拿提出反問,既然對尼尼微城的人民都沒有做過任何一點點善事,包括扶養、照顧,就像先知約拿對那棵一夜之間就枯萎死去的蓖麻樹一樣,先知約拿既然會關心蓖麻樹的死,為甚麼不能關心有多達超過十二萬人的尼尼微城人民,以及無數的牲畜之生命?
類似先知約拿這樣的心態,在每個時代的基督徒信仰態度中經常出現,我們也會像先知約拿一樣,將自己從民族、國家歷史中傳承下來的價值、是非準則,用來回應上帝的愛。我們也會把自己所不喜歡的對象,要求上帝跟著我們不喜歡,甚至還會振振有詞地說上帝也會像我們一樣不喜歡。例如我們看到今天的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間的衝突是這樣;北愛爾蘭的英國移民後裔與愛爾蘭人後裔之間的衝突也是這樣,類似這樣的例子從未間斷過,也因為這樣,有許多看起來原本是單純的種族之間的衝突,並沒有因宗教信仰的融入而減輕或降低,相反地,卻因為自己信仰上錯誤的認知,而把上帝拉來在這種族衝突中,使族群之間原本已有的緊張更加惡化、不能相容,不但沒有幫助信仰成長,還因此使信仰披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強迫上帝選邊站,這是非常悲哀的事。
大的事,是這樣;小的事可從一般社會現象來看。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還記得六年前(一九九八年)殺害白冰冰女兒白曉燕的兇犯之一陳進興,他因為在逃亡期間連續殺害並姦淫了許多人,後來在天母挾持南非武官而被捕。當他在監獄期間,因為聽到福音的信息,而悔改信耶穌基督,在黃明鎮牧師的手下受洗。當這件消息傳出來之後,有不少基督徒無法接受,認為那簡直是糟蹋了上帝憐憫的恩典,有些基督徒以讀者投書的方式,在報紙上寫著說,如果基督教可以接納陳進興,那他就要放棄信耶穌基督,因為這樣的基督教已經是失去了「是非」的宗教。
聽起來好像很對,其實,說這樣的話,正好就像先知約拿的態度一樣,他就是在質疑上帝怎麼可以憐憫尼尼微城的人?上帝應該要嚴厲懲罰他們才對的,因為在先知約拿的眼中以及上帝的眼中,尼尼微城的人確實都是很「邪惡」,是罪該懲罰致死。可是,比懲罰更重要的,是上帝看到他們悔改,而且他們是確確實實地悔改,這一點才是最珍貴的。也是這一點才改變了上帝原本計劃要毀滅該城的心意。
同樣的,殺人、姦淫無數婦女的陳進興,是否真心悔改?我們並不知道,因為只有上帝才知道他的心思意念。但我們知道他確實有向黃明鎮牧師表明懺悔之意,並且願意接受洗禮,歸入耶穌基督的名,這一點是無可否認的。我們要學習先知約拿的態度嗎?還是要學習上帝慈悲憐憫的心,看待那些與我們不同信仰的人,以及信仰方式與我們有差異的人呢?我相信大家會跟上帝學習憐憫慈悲的心對待別人。
二、我們所信靠的上帝,乃是有豐富慈悲憐憫之心的上帝。
先知約拿很清楚地說出上帝是個「慈悲憐憫的上帝,不會輕易發怒,滿有仁慈」。正因為上帝是這樣的上帝,因此,才會有耶穌基督降生在世上的拯救工作。不僅是先知約拿讓我們知道創造的上帝是滿有豐富慈愛的上帝,聖經中其它書卷中也一再介紹,讓我們明白所認識、信靠的上帝就是這樣的上帝,不但在出埃及記,也在民數記、尼希米書、詩篇以及先知約珥的作品中都是這樣介紹。約翰福音的作者這樣告訴我們上帝是多麼地愛我們:
「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因為上帝差遣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藉著他來拯救世人。」(約翰福音三:—)
使徒保羅更進一步地介紹給我們知道,我們所信靠的上帝,祂的愛是多麼的偉大,他說:
「上帝對我們顯示了無比的愛: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由於他的死,我們現在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他的死更要救我們脫離上帝的義憤。」(羅馬書五:—)
身為基督徒應該要珍惜這樣的信仰,我們已經知道上帝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豐富的恩典和慈愛,祂對我們不會輕易發怒,也不會記住我們所犯的過錯。但是,我們一定要記住:上帝賜給我們這樣豐富的慈愛,不是要讓我們濫用,以為知道上帝滿有慈悲的愛,就一再做出使祂難過的事。使徒保羅曾在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提醒該教會的信徒千萬不要有這樣的念頭(參考羅馬書六:—)。
另一方面,我們應該更加積極地宣揚上帝的慈愛,學習不要將自己的喜怒好惡加諸在信仰上,來衡量或判斷別人的得救與否,因為這是上帝的恩典,不是我們可以限定或是決定的。就像出埃及記的作者所說的,上帝要憐憫誰,就憐憫誰(出埃及記三十三:)。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第二十章一至十六節,有關雇工入葡萄園工作的比喻,也說出了這樣的信仰精神。
(講於二○○三年七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