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講:祭壇越多,犯罪越多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8 23:24
經文:何西阿書八:1—14
如果我們要用一句話來介紹聖經這本書,我想用「是一本記載上帝與人之間的約書」是很恰當的。這也是為甚麼我們的聖經是以「新約」和「舊約」來表明的原因。雖然從內容上來看,許多人常有一個反映:為甚麼聖經都是記載一些殺人、亂倫、犯罪的事?沒錯,聖經的編者就是要告訴我們:因為人違背了上帝的旨意和誡命,也就是人將自己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給廢棄了,因此才會做出這些在許多人看來不應該有的事件,包括亂倫、殺人、搶劫等等上帝眼中犯大罪的事。
先知何西阿書給我們一個很特別的認識:上帝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形同「夫妻」一般的親密不可分。因此,當一個人對上帝不忠時,就表示對上帝不誠實,這樣的人,即使用各種繁文縟節的敬拜禮儀,也是枉然,因為這不是上帝所喜愛的方式。這就好像一對夫妻,其中一個人有外遇,然後為了要隱瞞這件醜陋的行為,故意在對方生日、結婚紀念日,或者是假藉各種節期來到,買很貴重的禮物、準備豐富的宴席為對方祝賀,要不然就是故意找藉口,述說對方各種不是,藉機早出晚歸,好惹起對方的怒氣等等,這些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要隱瞞自己對婚姻的約的不忠實。這樣的案例在我們的社會事件中並不是甚麼新聞。先知何西阿就曾告訴以色列人民,不要想用獻祭牲取悅上帝,因為上帝根本就不要人這樣回應祂。上帝所喜愛的,就是以色列人民有「堅定的愛」,永遠不改變、且是忠實的愛回應上帝對他們揀選的愛。可能是主前第八世紀的北國以色列,人民都有這樣的心態,就是想用各種祭典禮儀來取悅上帝,但另一方面卻跑去拜偶像,且在社會生活上根本就沒有活出「聖潔」的樣式,這樣不但沒有見證出上帝的愛,而是已經褻瀆了上帝「聖潔」的名。因此,先知以賽亞、阿摩司、彌迦等人都為這樣的背叛上帝之行徑,提出嚴重的譴責。我們看先知以賽亞怎麼說的,他說:
「難道你們以為我喜歡你們所獻的許多祭品嗎?我不希罕你們獻燒化祭的羊和肥畜的脂肪;我討厭你們獻的牛、羊,和山羊的血。你們敬拜我的時候,誰叫你們帶這些牲畜來呢?誰叫你們拉牠們來糟蹋我的聖殿呢?我不要你們那些毫無意義的祭禮;我不要再聞你們所燒的香;我受不了你們月初的祭禮、你們的安息日,和你們的宗教聚會;那些禮拜都因你們的罪而失掉了意義。我實在討厭你們月初的祭禮和各種宗教節期;它們成了我的重擔,我不願再背負了。你們舉手禱告,我不聽;不管你們有多少禱告,我都不聽;因為你們雙手沾滿了血漬。你們要把自己洗乾淨,不要讓我再看見你們犯罪,要立刻停止一切罪行!你們要學習公道,伸張正義,幫助受壓迫的,保障孤兒,為寡婦辯護。」(以賽亞書一:11—17)
先知阿摩司也這樣說:
「我討厭你們的節期,受不了你們的盛會!我不接受你們的燒化祭和素祭,也不希罕你們獻上肥牲畜作平安祭。我不喜歡你們那鬧哄哄的歌聲,也不愛聽你們彈奏的樂曲。其實,你們應該像江水滾滾湧流,不屈不撓地伸張正義!像溪水川流不息,始終不懈地主持公道。」(阿摩司書五:21—24)
同樣是主前第八世紀的先知彌迦也說出這樣的信息:
「我該帶甚麼禮物來見上主呢?我該怎樣來敬拜天上的上帝呢?我帶最好的小牛作燒化祭獻給他嗎?上主會喜歡我獻上成千隻的公羊,或上萬道河流的橄欖油嗎?他會喜歡我獻上長子來替我贖罪嗎?不!上主已經指示我們甚麼是善。他要求的是:伸張正義,實行不變的愛,謙卑地跟我們的上帝同行。」(彌迦書六:6—8)
我們將前面這三段經文對照先知何西阿傳出的信息所說的:「我要求的是堅定的愛,不是牲祭;我要我的子民認識我,不要燒化祭。」(何西阿書六:6)我們就會明白上帝真正喜愛我們回應祂的愛的方式,並不是在於甚麼方式的禮拜,而是在於實際生活中活出真實的信仰告白。這個信仰告白就是:上帝是愛。這愛,不是虛偽的愛,也不是為了要贏得別人的讚賞而有的愛,而是確實地將上帝對苦難生命的關懷,用實際的行動表現出來。人的苦難包括了來自經濟生活的困苦,也包括了來自社會不公平的法律制度,甚至是來自統治者的壓迫。因此,先知以賽亞很清楚地指出「幫助受壓迫的,保障孤兒,為寡婦辯護」是上帝子民責無旁貸的信仰責任。而先知阿摩司則要求以色列人民維護一個社會的公義,才是上帝所喜愛聽到、看到的事。先知彌迦希望上帝的百姓「謙卑地跟上帝同行」,而不隨著時代的步調。想想看,人要怎樣才能與上帝同行?這豈不是先知何西阿所強調的「認識」上帝嗎?沒錯,就是只有先認識上帝,才會明白上帝的旨意,也只有在這情形下,才能知道是否有遵行上帝的命令。
我們要怎樣做才能明白上帝的旨意?如果我們回到聖經的時代,以色列人民就是將上帝的話用筆寫下來,然後要求父母要將上帝的話教導孩子背誦,而且是要延傳到下一代。在他們亡國後,這樣的體認更深刻。因此,在主前第五八六年,當他們全部亡國在巴比倫帝國統治之下,不能再回到耶路撒冷去敬拜上帝,也不能在聖殿的祭壇上獻祭時,這時才覺醒到根本就不需要祭壇也可以敬拜上帝,這就是後來他們在巴比倫發展出「會堂」的背景。
「會堂」,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學習認識上帝的話語。雖然在主後一九四八年以色列人民重新建國,並且在一九六六年六月第一次「以阿戰爭」時從約旦王國收復耶路撒冷城,這是經過了二千五百多年之久,他們第一次收復該城,但他們並沒有重建耶路撒冷聖殿,相反的,他們是將在巴比倫發展出來的「會堂」持續下去,直到今天他們還是以「會堂」作為他們聚會敬拜的地方。不再有祭祀,只有講解聖經和祈禱。因為他們已經知道有了聖殿,卻沒有明白上帝的話,並且將之實踐在生活,就算有宏偉的聖殿也是枉然。
如果我們將這樣的認識帶入整個社會來看,就會清楚明白:一個社會,如果沒有公義,對弱勢孤苦、貧困的人沒有伸出援手,這樣的社會即使有現代化又非常宏偉的建築,也是很快就會瓦解、滅亡。一則大家相當熟悉流傳於民間的故事—孟姜女的眼淚,這是發生中國秦始皇當政的時候,因為北方的匈奴經常南侵,使他寢食難安。因此,他決定要建造一座城牆來阻擋北方匈奴的侵犯。可是工程的進行並不順利,經常倒塌。後來有一位宮廷的策士(有如我們今天的國策顧問)向秦始皇獻策說:「要使這座長城的工程能夠順利進行,就必須在每一里工程段落的牆下活埋一個人,以那個人的生命當作這座城牆的守護神,這樣城牆就不會再倒塌了。」這個建議被視人命如草芥的秦始皇採納,準備發出徵「活人祭」的命令,人心非常不安,大家都在擔憂會被挑選出來成為建築城牆的活人祭,那時全國幾乎已經陷入風聲鶴唳的狀況中。就在那時候有另一位策士向秦始皇提議,不需要用這麼多人當「活祭」,只需要一個人,而這個人必須姓「萬」的,因為姓「萬」,就可以抵擋「萬人活祭」。秦始皇又覺得這個建議很好,於是下令找一個姓「萬」的人來當「活祭」。這些啣著秦始皇命令的朝廷令差一出門沒多久,就恰巧遇到了一位姓「萬」的年輕人,他因為結婚正在家裡辦酒席宴請親朋好友。很熱鬧。這些朝廷令差一打聽,得知新郎姓「萬」,非常高興,說甚麼找人都不費功夫,以為是天助。就將這位姓「萬」的新郎強行帶走。經過一段時間,這位在故鄉守寡的新娘,決定前去尋找丈夫,因為抓走她新婚丈夫的朝廷令官說她先生是因為皇帝需要而徵去守護長城的。當她到了建造長城的地方,才知道原來她先生已經被活埋在城牆下了。她找到丈夫被活埋的城牆下,放聲大哭,頓時間城牆倒塌下來,她先生的屍骨露了出來。這件事引起秦始皇相當的不悅,於是下令將這位哭倒萬里長城的孟姜女殺死,並且將她的屍體碎死萬段。但秦始皇雖然殺死了孟姜女,自己建造起來的中國(別忘了,秦始皇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統一中國版圖的君王)也在過了不久之後跟著倒塌、瓦解了。
這雖然是個民間流傳的故事,但卻說明一個事實—沒有仁慈的心,就算有最好的建築、宏偉的外表,很快就會失去。先知的書信就是這樣告訴我們,上帝所喜愛的是對人的生命有愛,遠勝過用任何祭典禮儀敬拜,因為上帝就是愛。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上主說:「吹警號吧!敵人好像老鷹突擊我的土地。我的子民已經背棄我與他們訂立的約,厭惡我的教導。2雖然他們認我作他們的上帝,自稱認識我,3他們卻拒絕良善。為了這緣故,敵人要追趕他們。
吹警號,這是古時候看守城牆的士兵看到有敵人來臨時,必須吹的警號,這樣的人就像先知以西結所說的,是「守望者」(以西結書卅三:1—10)。第一節說敵人像老鷹來臨。先知耶利米曾用老鷹來形容巴比倫帝國(參考耶利米書四:13),先知何西阿說要來的敵人乃是亞述,它將會來攻擊上帝所賞賜給以色列人民,並且要佔領以色列人民所居住的土地,原因是以色列人民違背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
第二至三節說明了以色列人民怎樣背叛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一是他們並沒有確實「認識」上帝。這個「認識」,也就是第六章六節所提起的,上帝要以色列人民「認識」他。舊約聖經說「認識」時,指的是如同「夫妻」相好一樣,可以「同房」(參考創世記四:1)般的親密。換句話說,以色列人民自己認為他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已經到了不能分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狀況。「夫妻」之間若要有這樣的親密,基本的要件是彼此之間必須絕對忠實,否則是不可能的。但以色列人民事實上並沒有這樣;他們不但拜偶像,且是去犯科作姦,使上帝的名蒙羞。在第三節先知何西阿就指出以色列人民「拒絕良善」,意思是指他們並沒有依照上帝的教訓,善待那些貧困孤寡的人,而是欺負這些生活貧困的人。這也就是在前面我們已經讀過的先知以賽亞、阿摩司、彌迦所傳達的上帝信息,都一再強調上帝所喜愛的,乃是要以色列人民確實保護、看顧貧困、孤寡的人,並且要伸張社會正義。但以色列人民並沒有這樣做,相反的他們是只知道累積財富在自己的身上,甚至為了要掠奪更多的財富,不惜將困苦無法償還債務的窮人賣作奴隸(參考阿摩司書二:6—8,彌迦書二:1—2)。這樣的人民怎麼可能與上帝親密到如同「夫妻」般可以「同房」呢?不可能!
第四至七節:4「我的子民照著自己的意思立君王;立首領也沒有得到我的同意。他們用自己的金銀鑄造偶像,自招滅亡。5我憎恨撒馬利亞人所拜的金牛像,厭惡它們。他們究竟要到甚麼時候才會棄絕偶像呢?6以色列的匠人鑄造偶像,但這偶像並不是神。撒馬利亞城裡的金牛像要被粉碎。7他們播種的是風,收割的是暴風。不結實的麥穗做不成麵包;就算結實做成麵包,也要被外國人吃掉。
要瞭解第四節,就必須先回到耶羅波安二世死後的北國政局,確實是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在短短的二十年間,就發生了五次的政變,且每次政變都是與謀殺國王篡奪王位有關,我們從列王紀下第十五章可看到這樣的歷史背景。從耶羅波安二世死後,他的兒子撒迦利亞接續王位才不過半年就被沙龍謀殺。而沙龍也只當一個月的王就被人謀殺,殺他的是米拿現。他雖然作王的時間長達十年之久,但國家政局並不穩定,為了鞏固謀殺得來的政權,他拿「三萬四千公斤的銀子」給亞述皇帝提革拉‧比列色,請求亞述保護他。然而我們知道,這樣的政權依附在別國家的「保護」下,等於是將國家變成別國的附庸一樣,隨時有被併吞的危險。宗主國的任何要求,都必須隨時滿足,否則就只有挨打的份。然後接續米拿現位置的是比加轄,他也是謀殺了米拿現篡奪王權。但他統治的時間也只有一年而已。然後是比加又將比加轄殺死,奪得王位。他在位五年的時間,亞述就多次進兵北國以色列。列王紀的作者說:「比加在位期間,亞述皇帝提革拉‧比列色佔領了以雲、亞伯‧伯‧瑪迦、亞挪、基低斯,和夏瑣等城,還有基列、加利利,和拿弗他利等地區,並且把人民俘虜到亞述去。」(列王紀下十五:29)這可說是自所羅門王去世後,北國以色列自從獨立以來最慘重的一段時期,這件發生亞述皇帝帶兵攻入撒馬利亞的時間,是在主前七三三年。然後是以色列最後一個君王何細亞接續王位。他也是一樣,以謀殺篡奪得到王權,雖然統治以色列有九年的時間,也不像以前那些國王那樣壞,可是國家卻必須每年向亞述進貢。有一年,他想要脫離這樣的國家財庫的困境,於是派人到埃及去遊說,希望埃及出兵協助防衛。這件事被亞述皇帝撒縵以色知道了,派兵來攻打以色列首都撒馬利亞,在圍城三年之後,消滅了北國以色列。我們可以從列王紀下第十七章看到這段亡國的慘痛歷史。
這就是先知何西阿傳出「我的子民照著自己的意思立君王;立首領也沒有得到我的同意」的信息的一個背景。大家都想要當國王,都想要奪取王位,都認為自己才是最適當的統治者,但就是很少人會想到問問上帝的意思怎麼樣。心中沒有上帝的人,想的就是自己。另外有一個毛病就是:以為這種以暗殺奪取王位的勾當上帝不會知道。這真是罪過啊!先知何西阿的意思並不是說上帝不喜歡人所選立自己喜愛的君王,而是反對這種以暗殺別人性命的行為進行朝代更替的方式。
但真正的問題是在第四節的下半句—他們用自己的金銀鑄造偶像。這一件事可說是引起上帝最生氣的主要因素。因為這樣的行為充分證明他們已經離棄了上帝的旨意和教訓,才會導致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毀壞,拒絕良善。
第五至六節清楚說到以色列人民拜偶像的嚴重情景。金牛像,這是迦南地人民在拜的生產之神,他們認為「牛」是很有力量的動物,是農業社會生產的主要動力。當地的人認為在牛的身上有一個神明附身,因此,用金子或銀子鑄造金牛敬拜,就可以使牛隻在田地的耕種更有力量,生產就更多。迦南地人民稱這種金牛神明叫「巴力」。以色列人民進入迦南地後,很快就學會了怎樣拜巴力這個生產的神明。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農田可以生產更多的農作物,希望收穫更多。但是他們忘了,真正幫助生產、主管著萬物的,是上帝,不是人,更不是偶像神明。人的手所造出來的東西,怎能成為神明在拜呢?
第七節,這一節有兩句流行於當時的俗語。第一句是「播種的是風,收割的是暴風」。
「風」,這在智慧文學裡是代表「不穩定」、「徒勞無功」的意思。我們也有這樣的說法,例如:捕風捉影。「暴風」,就是比一般的「風」更高層次。換句話說,以色列人民這樣拜偶像的行為,想要得到好的成果,不但得不到,還會收到比他們原本期待的收成更嚴厲的懲罰。意思是更大的災難如饑荒、欠收等來臨。是比約伯記第四章八節所說的「耕種邪惡散播毒種的人,他們都收割邪惡的後果」還要嚴重。
第二句俗語是「不結實的麥穗做不成麵包」,這是指嚴重欠收的農莊景況。「不結實的麥穗」,這是麥子在成長過程中得到的病症,導致麥子無法結成飽穗。先知何西阿就是要指出北國以色列就像有病的麥穗一樣,無法像農夫期待的收成,到最後這些沒有結實的麥穗,只能用來作堆肥,甚至要用火燒成灰撒在麥田中作肥料。先知何西阿指出的現象更慘,就是不結實的麥穗已經無法提供人們食物的需要,而即使有一點點可吃的麥穗,也因為要向亞述國進貢,使得已經悽慘的飢餓景況雪上加霜。
第八至十節:8以色列已經跟列國沒有區別,像破裂的瓶子,毫無用處。9他們像倔強的野驢任性走自己的路;他們投奔亞述國,又賄賂外國求保護。10但是我要把他們都聚在一起,懲罰他們。當亞述王壓迫他們的時候,他們就要吃盡苦頭。
從第七節就可看出這三節的問題;當以色列王米拿現為了鞏固自己從篡奪得到王位時,他必須向亞述進貢,尋求亞述的保護才能穩定政局。但是,這樣的進貢不但沒有為國家帶來長治久安,而是引來更嚴重的社會動盪不安。這就像第七節所說的「播種的是風,收割的是暴風」。現在第八至十節更清楚說明了,當以色列人民離棄了上帝,以為可以尋求亞述的保護,換來的卻是更嚴厲的災難,而後來又想要賄賂埃及出兵防衛,好使以色列脫離亞述的管轄,但先知何西阿指出:如果沒有上帝同在,到頭來,只有更多的苦難而已。
第九節提到「像倔強的野驢任性走自己的路」,這句話是在描述北國以色列根本就不聽從上帝的旨意,只想自己要怎樣走,就怎樣走。從來不想聽上帝的話。所謂「野驢」,就是不合群、不聽主人指揮的驢。本來驢是很溫馴的動物。現在變成野驢,就是指不能駕馭的驢。會四處亂跑、跳、撞,結果是受傷更嚴重。
第十一至十四節:11「為了要除去自己的罪,以色列人造了許多祭壇;祭壇越多,犯罪的地方也越多。12我為他們寫下了許多教訓,他們卻以為怪異而拒絕了。13他們喜歡向我獻牲祭,貪吃祭過的肉;但是我—上主不但不喜歡這些,反而要記得他們的罪,懲罰他們;我要把他們遣回埃及。
14「以色列人造了很多宮殿,卻忘了他們的創造主。猶大人造了很多鞏固的城堡,但我要降火燒毀他們的宮殿和城堡。」
第十一節是這章經文的中心,述說北國以色列真正的問題是:當國家陷入危機的時候,他們從不考慮、也沒有想到要尋求上帝的寬恕和憐憫,相反的,拜偶像的風氣反而更興盛。原因是當北國以色列建國以後,北國第一位國王耶羅波安為了要安撫以色列人民,使他們在無法返回耶路撒冷敬拜上帝的狀況下,也能在北國以色列境內安心敬拜上帝,因此就在全國各地廣設祭壇供人民敬拜之用。從另一個角度看,耶羅波安一世這樣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讓大家在敬拜的事上方便,就可以隨時敬拜上帝,而不用奔波於耶路撒冷之途,更何況耶路撒冷已經是屬於南國猶大的統治區,如果因為朝聖而引起另外一次南北之戰,實在也不是國家與人民之福。因此,當耶羅波安一世廣設祭壇,加上在亞哈王的時代,廣設更多,幾乎全國處處都有祭壇。可說是北國以色列在經濟景況最好的時代,也是宗教活動最興盛的世代。當時國內出名的祭壇包括有撒馬利亞、伯特利、吉甲、但、示劍等處都是。這些地方後來也都成為北國以色列的宗教中心(參考阿摩司書四:、五:5、七:13,何西阿書四:15)。可是,當這些原本為了讓人民方便敬拜的祭壇到處設立以後,逐漸地卻因為他們拜巴力神明的緣故,一代傳一代,傳到後來,不再是敬拜上帝的地方,而是變成了敬拜巴力神明的祭壇了。不僅如此,包括亞哈國王在內,都是拜巴力的帶頭者。出名的先知以利亞就是曾在迦密山上與亞哈王所供養的四百五十位巴力先知拼命(參考列王紀上第十八章)。這就是第十一節所說的「祭壇越多,犯罪的地方也越多」的原因。
第十二節如果看和合本、台語版,以及呂振中教授版本的聖經,都會讓我們感到有些疑惑,就是以色列的法律怎麼會有「萬條」或「千萬條」那樣多?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的版本用「許多法律」,最新版的猶太人聖經(The Jewish Bible)則是譯成「The many teachings I wrote for them」,而在現代中文譯本也是如此翻譯:「我為他們寫下了許多教訓。」基本上,我們知道猶太人的法律共有六一三條,包括二四八條是屬於積極的「要」做甚麼,和三六五條比較屬於消極的「不要」做甚麼。沒有一千條,怎麼可能上「萬條」呢?不可能。這是因為先知何西阿用了誇大的語句,主要目的在形容一件事:上帝一再想盡辦法要教導以色列人民該怎樣行,但是,他們都一再拒絕。上帝甚至一再為了讓他們遵行祂的教訓,也曾一再地將法令條文改得簡單些,但這些努力顯然都沒有改變以色列人民的心,無法挽回他們背叛離去的意念。
第十三節,這一節也就是第六章六節所提起的,上帝並不喜歡人用獻牲祭的方式來表達對上帝的愛,上帝所喜愛的,是人真正的「認識」祂。先知何西阿在這裡明白指出,以色列人民獻牲祭並不是真正的要敬拜上帝,而是想貪吃這些獻祭的肉。誰會得到這些獻祭的肉呢?當然是祭司。換句話說:祭司鼓勵人民獻祭,並且說了許多關於獻祭越多,上帝越會祝福等類似的話,因此,人民熱衷於獻祭,就是想要取悅上帝,以求得更多的祝福。其實是祭司們貪愛這些財物,這就是先知何西阿一再指出的,以色列人民並不是真的「認識」上帝。先知何西阿甚至警告這樣的信仰態度,不但換不到上帝祝福,相反的,只會帶來更慘重的懲罰—國家滅亡,人民成為奴隸,就像他們祖先在埃及當奴隸的日子一樣。
第十四節,在古代,一般人都會以為建造高大而堅固的城牆就是國家的安全保障。而顯示一個國家財富的方式就是從國王的宮殿是否富麗堂皇來評比。因為高大的城牆和堂皇的宮殿,都需要相當的財富才負擔得起。財富,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盛的基礎。但是,自古以來,這樣的歷史卻一再告訴我們:就是這些高大、堂皇的建築都不能保證一個帝國永遠不會衰微、滅亡。從當時最強盛的埃及帝國,接下來的巴比倫帝國、亞述、波斯、希臘、羅馬,直到近代史上的西班牙、大英帝國等等。我們至今還可以看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在前面我已經講過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君王之一秦始皇,他統一了整個中國,也在他的手上建造了所謂「萬里長城」,迄今這座長城也被列為世界級的古蹟遺產。但是,這個王朝並沒有存在多久就被取代了。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在世界各國被看成是最頂尖的國家—大英帝國,甚至有「英旗不落日」的口語,只要有太陽的地方,都可看到大英帝國的國旗飄揚著。但今天我們看到的英國是版圖越來越小,甚至連北部的蘇格蘭都有可能脫離聯邦他去。宮殿、城牆,都是在述說人類的偉大,但在上帝眼中並不是這樣。創世記第十一章「巴別塔」的故事就是個好例子;當人想要建造一座可上達天頂,可以顯要人的名聲的高塔時,上帝的反應卻是懲罰而不是讚賞。就像先知何西阿在這裡所說的,上帝要「降火燒毀他們的宮殿和城堡」,原因是人忘了真正的造物主是誰。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為我們帶來的美好信息:
一、如果因為經濟越發達,使我們離棄上帝的道越遠,這並不是祝福,而是生命災難的記號。
先知何西阿明確地指出,在北國以色列有許多祭壇,但這些祭壇並沒有用來敬拜上帝,而是成為人們拜偶像的犯罪場所,甚至變成宗教領袖墮落的一個地方,這才是真正的危機所在。因為宗教信仰乃是一個社會穩定的力量,沒有真實的宗教心,就不會有安寧的社會生活。宗教信仰是講究內心的真實,失去這樣的信仰態度,那個社會就沒有彼此相互信任的基礎。而虛偽的宗教活動只能成為麻木人心的一種「藥品」而已。這就是先知何西阿提出之警告所說的,以色列人民到最後會重蹈他們的祖先在埃及當奴隸的經驗。
我們反過頭看看咱台灣社會,比起先知何西阿在主前第八世紀針對北國以色列所提出的警語,我看我們恐怕也差不多吧!想想看,在二十年前,咱台灣社會經濟最景氣的時代,豈不也是賭博風氣最興盛的時代?看,「大家樂」、「六合彩」處處皆是,甚至為了要取得「明牌」,連神明也避免不了被利用;許多神壇變成「明牌」的的供應站,許多地方忽然間多出了許多神壇、小廟,而台灣民間宗教信仰最普遍被敬奉的土地公神明,突然間香火興旺起來。但是,在一九九三年五月,台北福德坑垃圾場的工作人員,卻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從垃圾堆中撿拾三百八十六尊的神明像,各種各類神像都有。這些神像不是缺手,就是斷腳的,每座神像都是殘缺不全。為甚麼?因為有的人向神明索取不到「明牌」因而生氣,認為神明沒有幫助他贏得賭博,一怒之下,決定「懲罰」神明,不是用火燒之,就是用刀砍之,甚至拿起來摔到地上,或丟棄在水溝中,然後成為垃圾被載運到垃圾場。但這僅只是台北福德坑垃圾場撿到的,其它地方並沒有計算在內。看,宗教信仰如果到這種連賭博都要神明參與作弊的話,這樣的信仰是甚麼?建造廟宇之多,並不表示宗教心靈更敬虔,反而是犯罪的明確記號越多,這豈不就是先知何西阿在譴責當代北國以色列社會的現象嗎?沒錯,都是一樣,甚至是更嚴重。如果這樣下去,我們的社會要怎麼辦呢?這也就是我最近一再在思考的問題:近來經濟景氣很差,確實是很不好。如果因為經濟景氣很差,而能使我們的社會多一份敬虔的宗教心,我倒反覺得是好現象,也是一個可能使我們社會心靈提升層次的機會。只是我也擔心,我們的同胞會朝這方面思考的並不多。大家都在尋求解決經濟的妙方,甚少有人會想到回到上帝面前,懇求上帝改造我們奢侈的心和生活態度。這是很可惜的地方。
二、高科技,並不表示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也不代表我們生命的保障越多,更可能使我們失去原本擁有的一切。
先知何西阿警告他那時代的以色列同胞,離棄上帝去拜偶像的結果是「播種的是風,收割的是暴風」。為甚麼會這樣?應該是種瓜得瓜啊,怎麼會是「種匏瓜生菜瓜」(意即變種)呢?好奇怪啊!不但這樣,先知何西阿是讓他們知道離棄上帝,一意孤行的結果,不只是「種瓜得不到瓜」,而是會有更慘重的代價,就是他們要從「風」得到「暴風」。這就像農夫在田裡工作了一整季,不但沒有收成,還要處理整塊田地受到蟲害的問題,是倒貼成本,且是嚴重的損失。先知何西阿會指出北國以色列有這樣的問題,是因為他們以為既然巴力是生產的神,且他們拜了好久的一段時間,確實都有很好的收成,越讓他們相信巴力神明就是管理土地的神,甚至還會故意曲解說巴力乃是上帝委託管理土地的神,這簡直就是荒腔走調的說詞。因此,先知何西阿警告說:他們將會因此而失去所有的一切,不但沒有辦法從麥田中得到收成,且連一點點的收穫也會落入外國入侵的敵人手中。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高科技的時代裡,很多人以為有了這許多科技產業,我們的生活會更舒服、富裕,更不用擔心吃、喝、穿、住的問題。有人甚至會認為只要有高科技,我們就會邁向未來一個多產、富足的時代和環境中。可是,我相信只要大家稍微冷靜的思考一下:我們今天的時代,並沒有比以前的時代生活得更舒服,也沒有比以前的時代生活得更愉快、平安。確實沒錯,我們今天藉著高科技,改變了許多我們生活的形態和需要,但卻也拉遠了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我們並沒有因為空間距離拉近,而有更好的互動關係,相反的,是心裡的距離越來越遠。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這樣,兄弟姊妹的關係更是如此,人和人之間的疏離感更大。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越高科技的社會,浪費的情形越厲害;以前我們會珍惜每一份可吃、可用、可穿的物品,今天我們是丟棄所不想吃、用、穿的任何東西。前不久有一位青年從德國帶著他新婚的妻子回來台灣拜訪親友。我們一起吃飯時,我就看到這位出身中國的新娘,吃早餐後,用手指頭沾著落在桌子上的麵包屑吃乾淨。很快使我想起小時候的自己,掉落在地上的一粒米飯都會撿拾起來吃。今天,因為高科技時代,我們已經不再這樣,我們學會了浪費,也學會了丟棄許多尚且可以吃、穿、用的東西。這樣暴殄天物的心,就是從多產、有餘的生活環境累積起來的生活態度。但我們應該學會明白一件重要的信仰態度:隨意丟棄上帝所賞賜的任何東西,就是在藐視上帝賞賜的恩典。藐視上帝的恩典,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更嚴重的缺乏。這會造成我們生命的危險,生存環境的危機。就像先知何西阿警告以色列人民的「播種的是風,收割的是暴風」一樣,這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
(講於二○○一年五月廿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