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有堅毅的信心

經文:但以理書三:1—30

但以理書第三章可說是非常特別的一章,因為這一章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但以理這個人,只有提到和他同時被徵選入王宮裏的另外三個人,而這三個人原本的名字叫:哈拿尼雅、米沙利、亞撒利雅(一:6、二:17),但在這一章中都是用巴比倫人的名字(三:12、16、19、23、26、28)。

再者,在這一章中讓我們看到的好像但以理對於國家政策的決定似乎是置身於外,一點關係也沒有,這和第二章四十八節提到的「王賞賜但以理許多貴重的禮物,又提升他,委派他管理巴比倫省,並任他作王家顧問之首」,有很大的差距,因為將這一節用來比較第三章開始就提到尼布甲尼撒王要實施重大的政策時,卻沒有提到但以理是否參與,顯然不合常理。因此,這一章很有可能是獨立的資料。大概但以理書的編撰者用此資料是為了要鼓勵當時在希臘化政策之下受到嚴重迫害的猶太人,希望他們不要放棄信仰,要對上帝有信心,而將此資料插編於此。

我們也可以將這一章單獨從但以理書中抽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單元來讀,因為這是一篇很好的「殉教者文獻」,讓我們看到在政治迫害之下,忠於耶和華上帝信仰的子民怎樣忍受迫害,也學習認識上帝怎樣帶領那些忠實於祂的子民走過那種恐懼、不安,以及生命危在旦夕的旅途。也可以從這章經文中看到每個時代都有類似這種信仰迫害的事件出現,聖經時代發生的事件,在今天的時代也層出不窮。在許多獨裁國家,特別是共產黨統治之下的地方,這樣的案例更多,而很有意思的地方是:我們看到在迫害越嚴重的地方,信徒的信心則是相對的堅定;反而在越自由的地區,信徒的信心卻日趨薄弱下來。因此,讀這一章經文可以幫助我們好好思考一下:我們應該有的信仰態度。

這一章比較特別的地方,乃是有一種希臘文版本聖經,包含了一段長達六十六節的經文,在這段經文中有提起這三位青年在火爐中的情景。這段經文在天主教會的聖經中保存著,但在改革宗的基督教聖經中,這段經文則被列入在「次經」中。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七節:
尼布甲尼撒王造了一座金像,高二十七公尺,寬三公尺,立在巴比倫省的杜拉平原。2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包括總督、省長、副省長、參謀、財政大臣、法官、地方官,和各省所有其他的官員,要他們參加尼布甲尼撒王所立這座金像的揭幕典禮。大臣和百官都聚集來參加典禮;當他們站在金像前面時,4傳令官大聲宣佈:「各國、各族、說各種語言的人哪,5你們一聽見號角、簫、七弦琴、箏、豎琴,和所有其他樂器的聲音,都要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6誰不俯伏敬拜,就要立刻被扔進烈火熊熊的窯裏。」7因此,當樂器一響,各國、各族、說各種語言的人都俯伏敬拜尼布甲尼撒所立的金像。

對生活在台灣的人民來說,類似這段經文所提到豎立統治者金像的事件一點也不陌生,因為台灣這塊小小的土地上,過去在一九八七年以前的戒嚴時代,數以萬計的蔣介石之銅像,幾乎遍佈每個角落。不但各級學校,或是都市大街中心地點,即使在偏遠的鄉村地帶也處處可見豎立著他坐、站,或全身、半身等各式各樣的銅像。如果大家稍微注意一下,一九七五年蔣介石去世之後,每年十月三十一日他的生日,或是每年四月五日他去世的日子,上自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民意機關,以及各級學校等,都會舉行向蔣介石銅像敬禮的儀式。沒人敢不參加,因為拒絕參加者很可能會惹上麻煩。

也許甚少人注意到,一九八五年,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準備花一筆相當龐大的金錢,豎立一座高二公尺純金鑄造的蔣經國金像在玉山最高峰的地方,這件消息被披露在「新新聞」週刊第二期。後來為什麼沒有完成這件計畫,我們不得而知,但卻可看到這種鑄造政治統治者之金像、銅像等方式,都是存著一種心態:把人當作神明供被統治的人民膜拜。

這段經文提到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鑄造一座自己的金像,我們並沒有足夠的資料可證明他確實做過這件事。但卻有史料讓我們知道在希臘帝國時代,安提阿哥四世曾在達內夫(Daphnae)鑄造了一座亞波羅(Appollo)金神像,也曾在耶路撒冷聖殿豎立一座宙斯(Zeus)的金神像,安提阿哥四世並且自稱為神的化身,要人民向他膜拜(參考Ammianus Marcellinus 22.13.1.),主要目的就是要摧毀猶太人的耶和華宗教信仰。我曾說過安提阿哥四世為了要推動統治之轄區內所有的人民「希臘化」,下令猶太人不得為孩子舉行割禮,甚至要他們吃豬肉,也親自殺豬並將之獻在耶路撒冷聖殿的祭壇上,為了此事,猶太人曾全力反抗,史學家說至少有四千個法利賽人為了要維護聖殿的聖潔遭到屠殺死亡。因此,我們可以這樣想:這段經文的背景就是與安提阿哥四世推動的「希臘化」有密切關係。

從第一節所描述的這座金像來看,這是一座相當高大的金像,可以看出當時的巴比倫帝國之富裕。若是以尼布甲尼撒王當年從耶路撒冷聖殿搜刮了所有金庫裏的財寶來看,是有可能整座金像都是用純金鑄造而成的。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他的這座金像造好豎立起來之後,召集所有的文武官員參加金像的揭幕典禮。
有些學者認為這座金像並不是尼布甲尼撒本人的金像,而是代表著巴比倫帝國的主神「拿布」(Nabu)。巴比倫人認為這個「拿布」之神,可以庇護巴比倫人民。從第十四節尼布甲尼撒王對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等三個人所說的「你們真的不拜我的神明,不向我立的金像下拜嗎」這句話,得以看出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金像,可能就是「拿布」神像。

特別要注意的是在第二節提到所邀請的官員共計七級,是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代表出席,換句話說,這是全國性的一次大典。因為第四節提到說這些代表來自巴比倫帝國轄區之內的所有國家、族群、語言系統等都包括在內。

最重要的經文就在第五節,因為這節經文提到只要聽到各式樂器的號聲一響,所有聽到的人,不論是甚麼身份,都要對這座尼布甲尼撒王所造的金像俯伏下拜。

另外,第五節所提到的這些樂器也是希臘時代盛行的器物。
第七節讓我們看到大部分巴比倫帝國轄下的人民、國家、族群都接受了這項命令,但這樣的命令對猶太人來說,要他們敬拜這種由人的手所造出來的偶像神明,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因為這與十誡的第二誡相違背,特別是在主前五三八年波斯帝國取代巴比倫帝國之後,使他們可以從巴比倫返鄉重建家園時,對摩西法律的禁令執行得更為嚴格和徹底。

第八至十八節:
8那時,有些巴比倫人乘機指控猶太人。9他們對尼布甲尼撒王說:「陛下萬歲!10陛下曾經下令,當樂器一響,所有的人都要俯伏敬拜金像;11誰不俯伏敬拜,誰就要被扔進烈火熊熊的窯裏。12陛下所指派管理巴比倫省政務的幾個猶太人—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卻違背了陛下的命令。他們不拜王的神明,也不向王所立的金像下拜。」
13王聽見這事,就大發雷霆,下令把這三個人帶到他面前來。14王對他們說:「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你們真的不拜我的神明,不向我立的金像下拜嗎?15現在,你們一聽到號角、簫、七弦琴、箏、豎琴和所有其他樂器的聲音,就要向金像俯伏下拜;不拜的人立刻要被扔進烈火熊熊的窯裏。你們以為會有神明來救你們脫離我的手嗎?」
16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回答:「陛下,我們不願意為自己辯護。17如果我們所敬拜的上帝能救我們脫離烈火熊熊的窯和你的手,他一定會救我們。18陛下啊,即使他不救我們,你要知道,我們也絕不拜你的神明,不向你立的金像下拜。」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這三個猶太菁英確實很有信仰原則,並沒有因為在巴比倫享有高級官員的位階,就把應該有的信仰原則給疏忽了或是放棄、妥協。
第八節提到有巴比倫人乘機指控這三個猶太菁英並沒有遵守尼布甲尼撒王的命令,這些出面指控的人,很可能就是那些巴比倫的術士、占星家等所謂有學問的人,他們可能是為了但以理的事件,使他們在國王面前或是巴比倫帝國的官場上失寵而生嫉妒之心吧。
第六節、十一節、十五節、十七節等都一再提到「烈火熊熊」的句子,這有點像是古代在刑罰那些重要罪犯時所用的「火刑」一樣,就像在羅馬帝國統治之下,許多基督徒就是被綁在十字架上,然後用火活活燒死一樣,這樣的刑罰直到中世紀時代,歐洲經常發生的基督教宗教法庭也是以這樣的方式對待那些被判「異端」的人物。

這事件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一件政治事件,其實應該說是一件道道地地的宗教迫害事件,只是以政治手段來進行。其實也從這裏可以看到尼布甲尼撒清楚,要將以色列人消滅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消滅他們的宗教信仰,如果宗教信仰沒有了,這個以色列民族就會瓦解,因為這個民族之所以能夠連結在一起,就是他們的耶和華宗教信仰之緣故。

第十二節,這些控告者很清楚地說出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等三個擔任重要官職的猶太人沒有遵守國王命令,這對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來說是一件很嚴重的問題,竟然有人膽敢違背他的命令,且違背者竟然是猶太人,也就是被他們統治管轄的人民,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反抗國王命令,在國王看來,那和藐視他的權威一樣,是不可原諒的嚴重大事。難怪在第十三節記載說國王一聽到這件消息「就大發雷霆」。
古時候的君王經常被人當作神明供奉,在現代的社會,則是獨裁者也希望人民將他們當作是神明的化身,即使是死了之後,也不會埋葬,而是要用藥水將屍體保存起來讓人民「瞻仰」。人就是這樣子,經常有扮演上帝角色的「罪惡」念頭,嘴巴上承認自己是個人,是個有限且軟弱的人,但心理上則是一直認為「人定勝天」,而這個能勝過天的「人」就是自己。君王如此,一般有權勢、財力的人也會這樣。
第十五節讓我們看到尼布甲尼撒王自認比任何一位神明還要有力量,雖然他豎立的神像可能不是他自己,但他豎立神像也是在表明自己比任何一個神明還要偉大。先知以賽亞曾傳出上帝給他的信息,指巴比倫將遭遇到毀滅的後果,原因是它曾驕傲地說要爬上雲端,在那裏「跟至高者共比高」(參考以賽亞書十四:15),其實我們從尼布甲尼撒王在這裏所說的話就可看到有這樣的意思;他並沒有將耶和華上帝放在眼裏,甚至藐視全能上帝的神聖,以為他之所以有軍事上的成就,乃是自己的能力和偉大。
尼布甲尼撒王在非常生氣之下親自審問這三位猶太人菁英,我們看到尼布甲尼撒王提出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你們以為會有神明來救你們脫離我的手嗎?」就像我在前面所提過的,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宗教事件,因為牽扯到的是:誰才是真正的神?尼布甲尼撒王嗎?或是創造宇宙萬物一切生命的主上帝?如果否定國王是神明的化身或是神明本身,隨即會遭遇到死亡的結果。相對的,如果承認國王就是神明一樣,那就需要俯伏下拜,而這是非常違背信仰的大事。

第十六節是很重要的一節,我們看到這三位猶太菁英回答國王的話說:「陛下,我們不願意為自己辯護。」
在和合本的翻譯是:「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
台語漢字版:「此個事阮呣免應你。」
天主教思高聖經學會版本:「關於這事,我們無須回答。」
無論是誰,對國王回答這樣的話,即使在今天也會被看成是相當桀傲不馴的事,何況是在聖經的時代,國王根據這句話就足夠讓他們三個受到死刑的懲罰。但也因為是信仰的力量,才能夠使人站在有權勢者的面前也不會有懼怕的心。就算明明知道這會帶來死刑,也不會使他們感到害怕,因為他們的生命中有了極大的力量勝過這些來自人的威脅。
第十七至十八節,這兩節是整章經文的中心,最主要是在說明這三位青年深信他們所信的神一定會來拯救他們。就算沒有,他們也不會敬拜尼布甲尼撒王所立的神像。這兩節經文已經完全否定了尼布甲尼撒王自認偉大,以及他想要扮演神明的念頭,這對尼布甲尼撒王來說,是個很大的羞辱,特別是在眾目睽睽之下這三位青年說出這樣的話來,對尼布甲尼撒王來說,更是嚴重的羞辱。

第十九至廿五節:
19尼布甲尼撒王一聽,臉色變了,向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大發雷霆。於是王命令左右把火窯燒得比平常熱七倍,20又命令軍隊裏最強壯的兵士把這三個人綁起來,扔進火窯裏。21兵士就綁了這三個人,把他們扔進去。當時這三人衣著整齊,穿著內衣、外袍,也戴著帽子。22由於王的嚴令,窯火燒得非常猛烈,從窯裏冒出的火燄竟把執行命令的兵士燒死了。23那時,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仍然被綁著,落入烈火中。
24忽然,尼布甲尼撒驚奇地跳了起來,問他的大臣:「我們不是綁了三個人,把他們扔進火裏嗎?」
他們回答:「是的,陛下。」
25王問:「為甚麼我看見四個人在火中走來走去?他們都沒有被綁住,也沒有一點燒灼的樣子,而那第四個人看起來好像是神。」

難怪尼布甲尼撒王會生氣到極點,因為他原本想要建立自己在人民當中的神明地位,卻被這三位原本是奴隸、現在被提拔起來當高級官員的猶太菁英所羞辱,這當然是無法嚥下的一口怒氣。作者用「臉色變了」來形容尼布甲尼撒王聽了之後的反應是多麼生氣,並且隨即「大發雷霆」下令,用比平常溫度高出「七倍」的火燒熱窯爐,為的就是要將這三位猶太菁英活活燒死。

「七」,這個數字在聖經裏表示圓滿、周全、最高境界之意。換句話說,要燒這三位猶太菁英的火爐是起火燒到這個爐子所能承受最高溫之狀態。

第廿二節正好反應出第十九節火爐比平常高出「七倍」熱度的結果,不僅爐子關不住火,火舌也從爐灶裏冒出來,還沒有燒死這三位猶太菁英,就已經先燒死了受命執行的兵士,最後連這三位青年也被放入爐中的烈火裏。
在第廿四節之前,天主教的聖經有一段長達六十六節的經文是我們的聖經所沒有,這段經文被收集在「次經」中。在這經文中,第一部份是亞撒利雅(Azariah,可能是「亞伯尼歌」)的祈禱,第二部份是這三位青年的祈禱文。
而在這段編排於「次經」的經文中,有一段記載描述那些將這三位猶太菁英投入火爐之後的兵士們,聽王的命令繼續添加燃料油、木材,為的是要使火爐裏的火更旺,結果火爐裏的火竄升高達廿四公尺,幾乎就要和那座金神像一樣高,可以想像的到爐灶的溫度有多熱。這樣的描述也是在強化第十九節所提到的「七倍」的意思。

但是,當人以自己的方式在迫害上帝的子民時,上帝卻有另一種方式在保護著祂的百姓。在這段「次經」的資料中,就這樣寫著:

「上帝的天使降到窯裏,到亞撒利雅(Azariah,可能是「亞伯尼歌」)和他的同伴身邊,把窯裏的火堆拿出來,使窯裏如同吹起清涼的微風,火燄不但不能接近他們,且也不能給他們招來甚麼痛苦或煩惱。」(參考天主教思高聖經,但以理書三:49—)

上帝奇妙的作為是遠超過人所能想像的。也因為這個緣故,使尼布甲尼撒王大為驚奇地跳起來尋問到底是發生了甚麼事,因他看到最奇怪的景象:只丟三個人入爐灶中,卻出現四個人的影子,且其中有一個人看起來就像是神的樣子。如果從第廿八節來看,尼布甲尼撒王認為這個像是神的人,乃是天使。
作者想要表達的一個基本信念:上帝必定會與祂所揀選的子民同在。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上帝也不會離棄祂的子民。先知以賽亞的詩歌中這樣唱著:

「雅各啊,創造你的上主這樣說;
以色列啊,使你成形的上主這樣宣佈:
不要怕,我要保護你;
我指名呼喚你,你屬於我。
你臨深淵,我和你在一起;
你渡江河,河水不淹沒你。
你踏炭火,不被灼傷;
你陷在火燄裏,不受傷害。」(以賽亞書四十三:1—2)

這樣的詩歌也很快讓我們想起大衛最出名的詩篇第廿三篇四節所說的:

「縱使走過陰森山谷,
我也不怕災害;
因為你與我同在—
你用杖領我,用棍護我。」

這也是基督教信仰中一再強調的信息:上帝絕對不會忘記祂的子民,祂一定會拯救。

第廿六至三十節:
26於是,尼布甲尼撒走進炎熱的窯口,大聲喊:「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至尊上帝的僕人,請出來吧!」他們立刻從火中出來。27所有的總督、省長、副省長,和其他的官員都聚攏在這三個人周圍,發現他們一點灼傷都沒有;頭髮沒有燒焦,衣服沒有燒壞,身上也沒有煙火的氣味。
28王說:「願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的上帝得到稱頌!他差派天使來解救信靠他的僕人。他們寧願冒生命的危險違抗我的命令,也不肯俯伏拜任何神明;他們專一敬拜他們的上帝。
29「現在我下令:無論哪一國、哪一族、說哪一種語言的人,凡毀謗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的上帝的,都要斬斷四肢,他的家要成為廢墟;因為沒有其他神明能夠這樣施行拯救。」
30於是,王提升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三人,在巴比倫省擔任更高的職位。

這段經文很明顯地說明尼布甲尼撒王終於明白這三位猶太菁英所信靠的神,乃是永恆生命的主。這位創造生命並給予受造之物有生命的主宰,才是真正的神,是應該受到讚美的神。
尼布甲尼撒王清楚了自己所判處這三位青年的刑罰是錯誤之後,隨即請這三位猶太菁英從火爐中出來。而他們也確實安然無恙地從火爐中走出來。

第廿八節是尼布甲尼撒王頌讚上帝的詩歌。在這簡短的詩歌中,他除了確認創造萬物的上帝才是真實的之外,也稱讚這三位青年堅持、不妥協的信仰態度,這一點才是整本但以理書的中心信息。從第一章記載但以理和其他三位青年拒絕食用巴比倫王宮所提供的食物開始,就在說明真實的信仰是不會在遇到困境之時,就對生活的環境妥協,也不會在遇到生命存亡之際就改變信仰態度。
第廿九節,尼布甲尼撒王並且下命令要他統治區內所有的人民,都不可以對這三位猶太菁英所信奉的上帝做出任何藐視的行為,否則要受到嚴厲的懲罰,因為他們所信奉的上帝才是真實的。
第三十節,說明他們因為堅定而不改變對上帝的信,不但保全自己的生命,還得到了獎賞—更高的職位。

讓我們來想想看這章經文所帶來給我們的信息:

一、有堅毅的信心才不會使我們離棄上帝,且會得到足夠的力量承受生命的苦難。

我們看到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等三人,並不因為巴比倫王要將他們丟入「烈火熊熊」的窯裏,就恐懼害怕而妥協向那座金像俯伏下拜,他們並沒有因為不肯向偶像下拜會使他們失去高官爵位就改變他們的心志,甚至面臨了生命的生死關頭時,他們還是一樣堅持對耶和華上帝的信心,堅決的心志絕對不改變。結果,他們雖然是遇到了災難,但他們卻從上帝得到力量,勝過了這些來自當時社會最大權勢者的迫害,而且還贏得了敵對者的尊敬和讚賞。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在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日「高雄美麗島事件」發生之後,那時國民黨政府正在四處逮捕施明德等人。有一天,施明德到當時尚屬於信義會傳道者的吳文牧師家去躲藏。電視一再出現警備總部發出的懸賞五百萬元的通緝令廣告。有一天晚上吃過飯,施明德和吳文牧師在客廳看電視新聞,電視畫面再次出現獎賞五百萬元通報施明德的廣告。施明德就轉過頭來看一下吳文牧師,似乎在懷疑吳文牧師會去通報。吳文牧師看到施明德的眼神,就緩緩地對他說一句話:「我的人格勝過這五百萬元。」

五百萬元,這在一九八○左右的年代是相當大的一筆金錢,若說要不受到誘惑,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只要他偷偷地打一通電話,五百萬元就可以進入帳戶。但如果他不通報,他和他的家庭必定遭到連累懲罰。

果然,沒有多久,吳文牧師就因為沒有通報而被逮捕,連帶的是他的整個家庭都受到連累;他的妻子原本在信義之聲廣播電台的工作也失去,吳文牧師所屬的信義會將他的牧職除去,從那時開始,他的妻兒生活頓時失去依靠。

還好,那時,咱長老教會伸出援手,有人幫助看顧他的的妻兒生活,並且在吳文牧師出監獄之後,接納他成為咱長老教會的牧師。

我們生活的世界經常會有許多事件在迫害著我們,想要改變我們的信仰,甚至讓我們感覺上帝離棄了我們,讓我們灰心氣餒,嚴重時還會讓我們不再相信上帝是愛護著我們,尤其是最近因為經濟景氣相當不好,失業的人口越來越多,許多人在生活的壓力下開始懷疑上帝的愛,也失去了對信仰的堅持,更嚴重的,有人因此離開了教會,這樣的例子越來越多。我只想提醒大家注意:當我們遇到生活困境時,最重要的是讓我們重新來想怎樣調整我們生活的型態和價值觀的認知,以及再次確認我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如果沒有從兩這方面重新思想,而一味地怪罪上帝沒有賜福,那是非常錯誤的。

當我們再次讀但以理書作者提供給我們的這章資料,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思考當威脅著我們生存的事件發生時,我們要用甚麼方式維持與上帝和好的關係,好使我們即使沒有得到上帝的幫助,也一樣不妥協、不改變我們對上帝的忠心。

二、即使在最困難的境遇中,上帝永遠都與我們同在,這是真實可信的。

當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下命令將沙得拉等三人被扔進「烈火熊熊」爐火中,要把他們活活燒死之時,上帝卻差遣祂的天使護衛著他們,保護他們免受一切的災難,使他們在「烈火熊熊」的生命危險境況中,也可以安然無恙地保全了生命,甚至因為他們這樣的堅定信心之見證而使上帝榮耀之名得到尊崇。

上帝是不會忘記祂的子民的,一定永遠不會忘記,因為上帝與祂的子民所立的約乃是永遠的生命之約。上帝會永遠記得每個與祂立過約的人。只有人會離棄上帝,上帝不會離棄任何屬於祂的子民。
人最大的軟弱就是在遇到生命困境時,總是會認為上帝已經忘記了他。詩篇的詩人就曾寫這樣的詩歌:

「上主啊,你忘記我要到幾時?永久嗎?
你不理睬我要到幾時?
我還得忍受痛苦多久,讓悲愁日夜侵襲我?
還要多久,敵人要向我耀武揚威?」(詩篇十三:1—2)

從這樣的詩歌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當時的心境是相當孤單的,因為敵人威脅著他的生存,使他完全感受不到上帝的臨在。我們總是希望在問題一發生之時,馬上獲得解決的力量或妙方,或是在遇到困難時,一祈禱馬上就得到解決。可是我們看沙得拉、米沙、亞伯尼歌等三人在面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親自審問他們時,他們連一點恐懼也沒有,甚至還對他說出如下的話:「陛下,我們不願意為自己辯護。如果我們所敬拜的上帝能救我們脫離烈火熊熊的窯和你的手,他一定會救我們。陛下啊,即使他不救我們,你要知道,我們也絕不拜你的神明,不向你立的金像下拜。」(三:16—18)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最後一句話所說的:即使上帝不來救他們,他們也不會改變心志,他們就是不向偶像神明俯伏敬拜。他們膽敢這樣回答,原因是他們相當清楚:即使上帝不來拯救他們脫離生命的危險,上帝也是有祂拯救的計畫,祂絕對不會因此就離棄了他們,不會!他們深信上帝必定會與他們同在。

我們應該在信仰上有這樣的認識:有上帝同在,並不表示生命成長中都不會有危險;也不是有上帝同在,所有萬事就都會很順利,不是這樣。而是有上帝同在,才使得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克服那些威脅著我們生命的困境,也因為有上帝同在,我們對生命的得救永遠不會失去盼望的信心,因為上帝就在我們的生命裏,與我們連結在一起。
(講於二○○二年十二月十五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