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但以理書九:1—19

經文:為同胞悔改祈禱

在第七講的時候,我曾說過歷史上並沒有過所謂的「米底亞人大流士」這樣的資料。只有波斯帝國取代了巴比倫帝國統治,且第一任國王名字是叫「塞魯士」(參考歷代志下三十六:22—23,以斯拉記一:1)。不過有一種說法,就是在波斯之前,確實有所謂「米底亞人」與「波斯」聯合執政的時候,因為米底亞人剛開始時甚為強壯,不過波斯人的族群蓋過了米底亞人,後來就全部被波斯人所併吞了。而大流士王的出現,並不是從父親繼承王位得來,他原本是國王的侍從官,名叫「希斯他斯比司」(Hystastes, 522 ~ 486 BC),因為得到軍隊的擁護,在主前五二二年繼位,並且改名號為大流士(Darius)。我也曾經提過,但以理書的作者並不是著重在寫歷史,而是在鼓勵當時他那因受迫害而陷入痛苦中的猶太同胞,希望他們有堅定的信心,上帝一定會為他們伸冤,把狂傲、敵對上帝的安提阿哥四世消滅,並且會讓耶路撒冷聖城再次成為全世界的中心(七:27),第九章就很明顯地說出了作者心中這樣的期盼。

把第九章整章讀下來,就會發現第三節之後原本是接上第廿一節,可能是後來編者有了加筆注入了第四至二十節這段祈禱文。不過這樣的觀點也有聖經學者不表同意,認為應該是原本就有一篇祈禱文,是後來編者在編撰這本經書時,發現同樣有關於耶路撒冷預言的事(第二節與第廿四節),且都與先知耶利米的預言有關,因此,認為將這兩份資料放在一起會更清楚。但不論是甚麼樣的看法,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耶路撒冷城將會再次復興。作者主要目的就像前面所說過的,要鼓勵也安慰受難的猶太同胞。希望這些話能鼓勵他們有更堅定的信心,不改變心志來離棄原有的信仰,上帝一定會伸出援手拯救他們脫離苦難。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
米底亞人亞哈隨魯的兒子大流士統治巴比倫國。2他在位的第一年,我在研讀聖經,默想上主告訴先知耶利米有關耶路撒冷將荒廢七十年的話。我禁食,穿上麻衣,坐在灰塵裏,面向主上帝懇切祈禱。

第一節的亞哈隨魯王,也就是「薛西」(Xerxes)王,他是在主前四八六至四六五年執政,但大流士王並不是他的兒子,相反的,大流士一世(DariusI)乃是亞哈隨魯王的父親才對。依照第二節的寫法,那應該是波斯帝國取代了巴比倫帝國的年代,也就是主前五三八年的時候,以色列人開始得到允許可以返鄉重建家園。我在前面已經指出王朝的名稱並不正確,但這原本不是作者要考證歷史的用意。
第二節提到有關先知耶利米的預言之事,這段經文記載在耶利米書第廿五章九至十四節,是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對猶大的以色列人傳出的信息:

「瞧吧,我要徵召北方的諸民族和我的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攻擊這土地和所有的居民,也要攻擊周圍所有的國家。我要消滅他們,使這地和鄰國永遠荒廢,成為令人驚駭唾棄的地方。我—上主這樣宣佈了。我要使他們不再有歡笑,也不再有婚宴喜慶的聲音。他們的燈盞沒有油;他們的石磨上沒有穀物。這片土地要荒廢,成為令人恐怖的地方。列國要臣服巴比倫王七十年。七十年後,我要因巴比倫和它的王所犯的罪懲罰他們。我要消滅這國家,使它永遠荒廢。我要用我宣佈對付列國的災難來懲罰巴比倫。這些一一記錄在這本書裏的災難我已經吩咐耶利米宣佈了。我要照巴比倫人所做的報應他們;他們要被列強和它們的大君王奴役。」

後來,當猶大國的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後,先知耶利米還曾寫信給在巴比倫的同胞。該信這樣說:

「上主—萬軍的統帥、以色列的上帝對所有從耶路撒冷被放逐到巴比倫的俘虜這樣說:『你們要建造房屋,定居下來,要耕種,吃田裏的土產。你們要結婚,生兒育女;你們的兒女也要結婚,生兒育女,使你們在那地方繁殖起來,人口增多,不減少。你們要為那些我放逐你們去的城市謀福利,為它們的繁榮向我祈求;他們繁榮,你們才能繁榮。我—上主、萬軍的統帥、以色列的上帝警告你們:不要被你們當中那些先知,或自吹會占卜未來的人欺騙,也不要相信他們的夢。他們冒我的名欺騙你們;我並沒有差派他們。我—上主這樣宣佈了。』」(耶利米書廿九:4—9)

我們可以看到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去,一去就是長達七十年。先知耶利米就是鼓勵他們要在巴比倫好好生活下去,即使是很困苦的奴隸生活,也要堅忍下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以色列民族不至於因衰微導致滅亡。原因是先知耶利米已經從上帝那兒知道以色列同胞將會有長達七十年的時間過著奴隸的生活。

「七十」,這是「七」的倍數。而「七」在以色列文化中表明的意思是「神聖」、「完整」、「美滿」。換句話說:以色列人在巴比倫過奴隸的生活,必須長到一定的時間,上帝才會再帶領他們出來回到自己的故鄉。而在巴比倫當奴隸,表面上看起來是受到懲罰,但同時也是含有上帝的祝福,這就是「七十」所要表明的意思。因為「七」本身就帶有上帝的「祝福」在裏面了(參考創世記二:)。

再者,先知耶利米提出得自上帝的信息「七十年」也有另一個含意,就是「七十」指的是人一生的歲月(參考詩篇九十:10),因此,此去巴比倫當奴隸,將會經過一個人生歲月的時間。不過歷史告訴我們,以色列人在巴比倫當奴隸並沒有長到「七十年」,而是五十八年時間,因為在主前五三八年,波斯帝國就消滅了巴比倫帝國,並且取代了它的整個勢力。

第三節,禁食、穿上麻衣、坐在灰塵上等等,這些舉動都是在表示哀傷、悔改、痛苦至極的意思(參考創世記三十七:34,約拿書三:5)。但以理用這種方式在懇求上帝的憐憫與寬恕,希望這種苦難的日子不會臨到。

作者將被擄到巴比倫去當奴隸的苦難作背景,雖然年代上有差誤,但主要在說明但以理用極為哀傷、痛悔認罪的態度向上帝懇求憐憫,希望這樣的災難不會臨到自己的同胞身上。

第四至九節:
4我向上主—我的上帝禱告,為我的同胞認罪。
我說:「主啊,你是至大的上帝;我們尊崇你。你信守你的約,向那些愛你、遵守你命令的人施行不變的愛。
5「我們犯罪作惡,過犯重重,違背了你的誡命律例。6你的僕人,就是先知們,曾經奉你的名向我們的君王、統治者、祖先,和整個國家說話;我們卻沒有聽從他們。7主啊,你的作為始終公正,我們卻不斷地自取羞辱。是的,我們這些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以及背叛你、被你流放到遠近各國的以色列人,都因對你不忠,自取羞辱。8上主啊,我們、我們的君王、統治者,和祖先都得罪了你,招惹羞辱。9主—我們的上帝啊,雖然我們背叛了你,你仍然憐憫我們,寬恕我們。

從第四節開始,是但以理以極其哀傷痛悔的心在祈禱,懇切地求上帝寬恕他的同胞所犯的罪過。
我們看到但以理在這段懺悔祈禱文中有兩個要點:

一是開始以尊崇上帝為大,堅信上帝乃是永不改變對遵行祂旨意的人施恩的上帝。

但以理開始就這樣祈禱的原因,主要是往後下去要祈求的內容與懇求上帝的憐憫有密切關係。因此,開始就歌頌上帝是個愛的上帝。但要注意的乃是,但以理在這裏強調上帝的永不改變是與「約」有密切關係。因為以色列人與上帝之間有「生命之約」,而這「約」的基礎在於確實遵行。但以理說上帝是個遵行所立的「約」的上帝。相對的,他要表白的是以色列人並沒有依照他們和上帝之間所立之「約」去行。如果雙方立約,只有一方去遵行,這樣的「約」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以理要強調失約的乃是以色列人。

二是承認他的以色列同胞違背了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

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這是但以理在這祈禱中所強調的。他提到違背「約」的主要原因,並不是他們不知道或是忘記了,不是,而是故意,這一點才是最嚴重的地方。因為但以理強調上帝曾派出僕人去對以色列的領導者和全國國民呼籲,要遵行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可是,沒有人要聽。如果我們看先知以利亞的控訴則更嚴重,說以色列人不但不聽,相反的,還將上帝的僕人殺死(參考列王紀上十九:10)。耶穌基督也曾在他的時代提出類似的控訴(參考馬太福音廿三:29—36)。但以理在這段經文中明確表白說,這樣的行徑乃是得罪上帝,自取其辱的惡行。而上帝的愛的偉大,就是知道以色列人有這樣嚴重錯誤的行為,祂卻還是「憐憫、寬恕」他們。

第十至十四節:
10上主—我們的上帝啊,你藉著你的僕人,就是先知們,向我們頒佈法律,要我們遵守,我們卻不聽從。11所有以色列人都違背了你的法律,偏離了你,沒有聽從你。因此,那記載在你僕人摩西法律書上的詛咒都落在我們身上。12你在我們和我們的統治者身上實現了你說過的話。你懲罰耶路撒冷比懲罰天下任何城市更嚴厲;13你把摩西法律書上所寫的一切懲罰都降在我們身上。可是,上主—我們的上帝啊,到現在,我們還是沒有離棄罪惡,沒有遵守你的真理,讓你喜悅。14上主—我們的上帝啊,你曾準備要處罰我們。事實上,你已經懲罰我們;因為你的作為始終公正,而我們沒有聽從你。

這段經文是但以理繼續前一段懺悔禱告文,在這段懺悔禱告文中,我們要注意到下列兩點:

一是表明上帝是公義的上帝,沒有冤屈人,因此以色列人受嚴厲懲罰乃是罪有應得。

但以理提到耶路撒冷被毀滅,乃是罪有應得,並不是冤枉。他特別提到耶路撒冷城所受到的懲罰比任何一個城市受懲罰還要嚴厲,他指出這樣的懲罰並不冤枉,而是公義的上帝確實遵行與以色列人之間所立之「約」(十二節)。
這必須回到早年所羅門王建造耶路撒冷聖殿完成,舉行獻殿祭典後,列王紀上第九章記載上帝顯現給所羅門王看,並且對他說過下列的話:

「如果你和你的後代不順服我,不遵守我給你們的法律誡命,去拜別的神,我會把我的子民以色列從我賜給他們的土地上趕出去,並且離棄這座我曾分別為聖、作為敬拜我的聖殿。各地的人將譏笑以色列,輕視他們。這聖地將成為一堆廢墟;過路人都會驚訝,嘲笑地問:『上主為甚麼這樣對待這國和聖殿呢?』人要回答:『因為他們離棄了上主—他們的上帝。上主曾經領他們的祖先從埃及出來,他們卻去崇奉膜拜別的神明,所以上主降這災難給他們。』」(列王紀上九:6—9)

當時上帝回答所羅門王的話,如今被但以理引用來作為祈禱的主要內容,並不是但以理想奢求甚麼,只想向上帝表白他們所犯的錯誤,承擔上帝的懲罰是應該的。他所擔心的是:以色列民族並沒有從過去所犯的錯誤,以及所受到的懲罰學習悔改和反省,這也是但以理感到相當無奈與難過的地方。

二是即使受到懲罰,也堅信上帝的懲罰是公正的。

這一點是這篇祈禱文的中心內容之一,在第七節、十四節等都強調上帝的審判是公正的。當聖經在描述上帝是公正之時,也有另一個意思,就是指上帝乃是慈悲憐憫的上帝。依照雙方立約的關係,背棄所立之約內容的以色列人,應該受到的懲罰乃是死亡,而比起死亡,他們被販賣四散到它國去當奴隸可說是算輕微的懲罰。可是上帝因為憐憫他們,還在他們的族群中留下「殘存之民」,讓這些留下來的以色列人可以得到機會返回家鄉重建家園(參考以賽亞書十一:16、廿四:1—14,耶利米書廿三:、2—10,彌迦書二:12—13、四:6—8)。其實,整本聖經都讓我們看到上帝雖然出手嚴厲懲罰以色列人,但卻都在嚴厲懲罰之背後,留下了一個存留的機會,為的是希望以色列人會真正悔改歸向上帝。這就像創世記第六至九章中所記載的大水與挪亞方舟的故事一樣;在人犯罪那樣嚴重的情況下(參考創世記六:5),上帝原本可以用大水將所有的一切受造之物消滅。但是上帝並沒有這樣,祂還是留下了挪亞一家人作為「殘存之民」來延續生命的脈絡。

第十五至十九節:
15「主—我們的上帝啊,你曾顯示大能,領你的子民出埃及;你的名聲至今流傳。我們作惡犯罪。16你從前拯救我們,現在請不要向你的聖山耶路撒冷城發怒。由於我們所犯的罪和祖先所作的惡,鄰國的人都輕蔑耶路撒冷和你的子民。17所以,我們的上帝啊,求你垂聽你僕人的祈禱和哀求。為使人知道你是上帝,求你光照,在眷顧你那被毀壞的聖殿。18上帝啊,求你垂聽我們的祈求!求你關懷我們以及屬你名下的城所受的災難!我們向你懇求不是憑自己的義行,而是憑你的大憐憫。19主啊,求你垂聽!主啊,求你寬恕!求你垂聽並施行拯救!我的上帝啊,為使人知道你是上帝,求你不要耽延;因為這座城是你的城,這些人是你的子民。」

如果我們要說以色列民族歷史上最重要的一件事,說出埃及的事件應該是正確的。在聖經中,他們教導小孩子最先背誦的經書就是出埃及記,且是在八歲以前就會背誦,然後在十歲以前會默寫。他們軍隊的新兵訓練,就是由拉比帶新入伍的軍人到出埃及記所記載相關的地方去實地體驗祖先走過的腳跡。詩篇的詩人經常以出埃及作為背景寫史詩,例如:詩篇第七十八篇、八十一篇、一○五篇、一○六篇、一一四篇、一三六篇等。而在先知文獻中也一再提起出埃及的事件作為教材來提醒、警惕以色列人不要忘記上帝的救恩,以及與祂所立的「約」。這樣的資料在舊約聖經中俯拾就有,主要目的就是要讓以色列人不要忘記上帝拯救的恩典。
現在但以理也是在祈禱中再次提起這件出埃及的事件,為的就是要讓他的同胞知道:因為有上帝這樣的救恩,才有今天的以色列人存活著。
在這段祈禱文中,但以理除了再次述說上帝拯救以色列民族的恩典之外,也讓我們看到幾點重要的內容:

一是懇求上帝息怒。

對以色列民族來說,耶路撒冷和聖殿之間的關係是不能分開的;有耶路撒冷城,就有聖殿存在的價值,沒有該城,也等於是聖殿的毀滅或是消失一樣。
從第十七節可以看出耶路撒冷聖殿是已經遭遇到破壞,若是依照這一章二節來看,這破壞指的是聖殿被巴比倫帝國摧毀之後的現象。但更可能指的是在安提阿哥四世率兵進入聖殿,搗毀一切聖殿的設備,以及污衊聖殿神聖祭壇和敬拜的潔淨等。但以理並不是在控訴安提阿哥四世的這種污衊聖殿的行徑,而是在懇求上帝寬恕憐憫他的以色列同胞,就是因為他們的犯罪,才導致他們原本看為最神聖的地方也遭到仇敵的污衊、詆毀他們從祖先傳承下來最神聖之地。但以理知道耶路撒冷城遭到摧毀乃是上帝對以色列民族嚴厲懲罰的結果,因此,他懇求上帝寬恕、息怒,不要再生氣,並且讓耶路撒冷城重見光明,好使聖殿顯現出上帝的榮耀。因為以色列人若是有完好的耶路撒冷城,他們就可以重新在聖殿用隆重的禮儀來敬拜上帝。

二是但以理祈求上帝施下特別恩典—大憐憫,而不是以色列有甚麼值得稱讚或是值得上帝看為美好的事。

在前面,但以理一再表示以色列人受到懲罰是應該的,他沒有辯解或是埋怨任何話,因為犯罪惹怒了上帝,被上帝懲罰乃是應該的,是罪有應得。可是,如果上帝依照祂的公義行審判,必定會為以色列人帶來無法承受的重擔,甚至整個民族都有可能滅亡。因此,但以理在這裏提出了懇切的哀求,求上帝憑著祂的「大憐憫」來接納以色列犯罪的同胞。
第十八節的「大憐憫」所用的詞,與路加福音第十八章十三節,耶穌基督比喻中那位在聖殿祈禱的稅吏,在聖殿祈禱懇求上帝時所說的「可憐我這個罪人」,這「可憐」一詞是相同的意思。我們可以明白這個稅吏在聖殿祈禱時,他知道自己犯的罪,清楚這時候的他,已經沒有資格向上帝祈求甚麼,他唯一能夠向上帝說的一句話,就是「可憐我這個罪人」這句話而已。但以理就是用這種態度在對上帝懇切祈求,請上帝施出「大憐憫」的恩典,因為他知道自己同胞所犯的罪已經夠嚴重的了,這也就是為甚麼在第十九節他一再地說:「主啊,求你垂聽!主啊,求你寬恕!求你垂聽並施行拯救!」這樣迫切的呼求來求上帝憐憫。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知道自己犯罪的人在祈求上帝憐憫時,不要指控別人的罪狀。

我們看到但以理在這篇祈禱文中,一再祈求上帝憐憫以色列人,在整篇祈禱文中,我們看到他非常清楚地為以色列同胞承認所犯的罪過,並且一再述說因為那些罪引起上帝的懲罰乃是應該的。在這篇祈禱文中看不到但以理有任何埋怨上帝的話,也沒有任何指控他人欺負、迫害他們的話,唯一有的,就是歌頌上帝的懲罰乃是因為上帝是公義的緣故。我們也可以說這篇祈禱文,就像一篇很痛悔知心的懺悔文。這也是真實懺悔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態度,因為沒有懺悔的心,想祈求上帝的憐憫是不可能的。大衛的詩歌中就告訴我們,上帝所喜愛的,就是「憂傷痛悔的心」(參考詩篇五十一:17)。

經常有兄姊這樣問我:「牧師,要怎樣祈禱?」我總是會反問問我這問題的兄姊:「你是要為甚麼事祈禱?」因為祈禱的內容有很多種,是感恩,或是歌頌?是向上帝表白內心的意念,或是要向上帝再次作信仰告白?是要向上帝訴苦,或是要向上帝祈求賞賜?是要向上帝述說自己受到委屈,或是要向上帝控訴自己受到的迫害?等等這些不同的祈禱的需要,都會提醒我們應該注意的祈禱內容。

例如在聖經中,我們經常會讀到作者用「萬軍的耶和華上帝」這樣的詞句時(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七:45,歷代志上十一:9,以賽亞書八:13、十四:27),必定與軍隊出征,或是以色列人遇到強悍的敵人,或是在戰勝歸來歌頌上帝之名,有時則是在鼓舞以色列人勇敢壯膽時所用的開頭語,而內容必定與戰爭的事息息相關。

同樣的,當我們要在祈禱中認罪時,就必須記得不要述說別人怎樣壞,也不要數說他人怎樣惡劣,耶穌基督就曾告訴我們說,在我們還沒有祈求之前,上帝已經知道我們所需要的一切了(參考馬太福音六:8)。我們唯一可以說的,就是我們自己到底做了甚麼事得罪了上帝?或是做了甚麼違背聖經教訓的事?如果我們不敢真實地說出自己所犯的罪,就不能算是在祈禱認罪。如果我們是在數說別人犯罪,就沒有資格談認罪悔改的事,因為這種數說他人犯罪的祈禱就像在告訴上帝說:上帝你不知道別人所犯的錯,讓我來告訴你吧。而我們都知道,這種念頭乃是很偏差的信仰認知。因為聖經告訴我們,我們所信的上帝,是個無所不知的上帝。

我最近接到一份資料,裏面有一本「悔改與復興禱告手冊」,寫了一堆居住在咱台灣各族群與祖先們所犯的錯誤。除了所寫內容偏差且明顯錯誤甚多之外,這本手冊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這裏:既然說要「悔改」,第一件事就是先承認我們自己的罪,而不是把別人的罪數說出來,然後說要大家一起悔改,這樣的方式並不是我們從聖經學習到的信息。

但以理的這篇認罪祈禱就是一個很好的範本,他一再坦承上帝加諸在以色列民族身上的懲罰乃是正確、公正的,因為以色列民族犯罪是應該承受上帝那樣的懲罰。他不說別的族群,也不說別人的錯誤,他只說自己的同胞;他不說別人怎樣踐踏他的同胞,如何污衊聖殿的神聖,特別是但以理書寫書的背景是在安提阿哥四世的時代,這位手段殘暴的統治者正在蹂躪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同胞,但是但以理在這認罪祈禱中連提都沒有提起。

當我們說:我們的社會需要懺悔時,第一個先要說「慈悲的上帝啊,我們錯了,請原諒我們」這樣的話,就是基督教會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資格祈求上帝的寬恕和憐憫。如果我們只在數說他人所犯的錯,甚至一再強調祖先所犯的錯,這樣的祈禱並不算是認罪的祈禱,也不會是真實的祈禱。而一篇好的祈禱,都是先從告白我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開始。

二、不要忘記上帝在我們祖先身上的恩典,並且要在祈禱中獻上感恩。

我發覺聖經作者最可愛的地方也是最值得我們學習之處,就是他們經常提起上帝在他們祖先身上所行奇妙的神蹟—出埃及、入曠野、進迦南地。我們幾乎在舊約聖經的每一卷中都可以看到作者提起上帝在以色列民族的祖先中行了這件奇妙的神蹟。

為甚麼這些聖經作者要這樣寫?為甚麼他們一再無法忘記出埃及的經驗?我曾告訴過大家,在以色列民族的歷史上,他們認為最無法忘懷的一件事,就是主前五八六年的亡國經歷,因為就在那次亡國之後,整個民族都變成了巴比倫帝國的奴隸,使他們終於從悲慘的奴隸生活中醒悟過來,重新想起早年祖先風風光光進入埃及,及至後來也是變成埃及人的奴隸之經歷,因此,他們開始教導他們的族人,要從出埃及的歷史開始著手教導後代子孫:絕對不要忘記出埃及的經歷,因為有那次的神蹟,才使整個民族能夠在極大艱苦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並且獲得最肥沃的土地。後來又變成巴比倫人的奴隸,也是因為犯了同樣的罪過—忘記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所致。現在,但以理再次提醒他們注意:無論迫害多麼地大,當年他們能夠從巴比倫返鄉,乃是因為上帝施「大憐憫」的緣故。因此,但以理要以色列同胞千萬不要再忘記上帝的救恩,這樣才能使他們再次從殘酷的統治者安提阿哥四世手中獲得釋放。

其實,聖經中的作者每當提到出埃及的神蹟時,都有同但以理一樣的用意,希望以色列同胞會謹記上帝在他們祖先身上的恩典,即使這些歷史所說明的乃是一個「醜陋的歷史經歷」,但卻是上帝豐富救恩的記號。

今天我們要學習這樣的信仰態度:知道感恩上帝在我們祖先身上的各樣恩典。即使在祖先身上有許多我們今天看來是不好的、不能接受的,但我們要從這些看起來不體面的事,來看出上帝怎樣在我們祖先身上所帶給我們救恩。

祖先失敗的經歷,對我們卻是很好的教材,我們要為這樣的事感謝上帝;上一代錯誤的做法,若能成為我們這一代的面鏡,讓我們知道避免重蹈覆轍,就要感謝上帝,因祂透過這樣的機會警醒了我們。如果今天我們所犯的錯誤卻能夠成為下一代子孫的借鏡,讓他們知道警醒不再重犯,那就該感謝上帝的恩典。因此,不需要一再想盡辦法要隱藏已經發生的錯誤,知道怎樣從這些失敗的歷史中學習認識上帝的救恩,這才是最重要的信仰功課。
(講於二○○三年二月九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