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卅三講:懲罰中有恩典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8 12:38
經文:耶利米書三十三:1—26
第三十二章至三十四章,這三章都是先知耶利米在猶大王西底家時代所說的預言。我們在列王紀下第廿五章可以看到猶大王西底家的時代,也是猶大亡國於巴比倫的時期。他統治耶路撒冷共十一年,由於他「做了上主看為邪惡的事」(列王紀下廿四:10),引起上帝極大的生氣。於他在位的第九年的十月十日,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帶領他的軍隊圍攻耶路撒冷城達一年多。列王紀的作者有如下的描述,說出圍城悽慘悲劇,以及亡國和國王西底家被擄的情形:
「城裡饑荒非常嚴重,人民沒有糧食,城牆被攻破。雖然巴比倫軍隊還包圍著城,王和全部守軍都在當夜逃出,他們從靠近王宮花園那條路逃,穿過兩道城牆中間的門,朝約旦谷方向逃去。但是巴比倫軍隊追趕西底家王,在耶利哥附近的平原趕上了他。他的軍隊都離開他,逃散了。他們俘獲了他,把他押解到尼布甲尼撒王那裡。那時尼布甲尼撒在利比拉;他就在那裡審判西底家,在他眼前殺了他的兒子,然後把他的兩隻眼睛挖出來;他們用銅鍊鎖住他,把他帶到巴比倫去。」(列王紀下廿五:3—7)
如果我們再比較一下耶利米哀歌的作者描述那因圍城所帶來的悲慘狀況,就更清楚飢餓的狀況:
「起來!夜裡你要起床,
每更次向主發出呼號,
傾心哀求他憐憫你的孩子們;
孩子們因飢餓昏倒在街頭巷尾。
看吧,上主啊,
看一看你所折磨的人!
女人在吃自己心愛的嬰兒!
祭司和先知在主的聖殿裡被殺!」(耶利米哀歌二:19—20)
看來世間上再也沒有比這個悲慘的景象更悽慘的了!母親必須吃自己所生的孩子,有誰會想到這是怎樣的一個社會?有誰能想像這是個怎樣的世代?可以用甚麼字眼或詞句來描述這種慘狀?這就是戰爭!因為戰爭,人民不能從事生產,再加上敵人圍城的緣故,城內所積存的糧食已經食用殆盡,唯一可以吃的,就是大家彼此交換孩子來吃。哇,這是人的世界嗎?絕對不是!但是它卻發生在西底家當王的時代。
我們可以這樣想:如果一個國王在任職時間長達五年以上,卻不能為人民帶來一絲希望時,這樣的國王,其能力是很有問題的。何況,西底家是在當王第九年時,才發生這種敵軍兵臨城下的悲劇。難怪列王紀的作者會說西底家王是個不好的王,是個做壞事的王,是上帝所厭惡的王。
但是,就在所有的希望都幻滅的時候,先知耶利米卻傳出了希望的聲音,這是來自上帝的應允,要讓這些被俘虜的人民可以回歸故土去重建家園。如果問說「福音」是甚麼?我們應該可以從這裡看到明白的信息:福音,就是對生命的重新建造,給苦難的生命帶來生存和得到拯救的希望。這也就是此章經文的主要內容,說到上帝將給受到亡國,甚至滅族危機之苦難的以色列人民,重新建造生命的希望。因此,我們說這章是屬於「希望的信息」。因為上帝要再次成為以色列人民的上帝。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二節:
1我還在王宮監獄的時候,上主又對我說話。2那位使大地成形、固定大地位置的創造主對我說話。他的名是耶和華。
從第一節「我還在王宮監獄的時候」這句話,可以看出這章經文跟第三十二章是同樣的背景;因為在第三十二章第二節說:「那時,巴比倫王的軍隊正在圍攻耶路撒冷,我被拘禁在王宮的監獄裡。」這也清楚說明了當先知耶利米被關在監牢的時候,也正是巴比倫軍隊對耶路撒冷城開始正面攻堅的時候。他之所以被關,可以從第三十七章得到清楚的資料,是因為他準備去「繼承分到的家產」,結果被逮捕。逮捕他的理由是認為他「想向巴比倫人投降」。但是,先知耶利米表白不是這樣,可是守衛隊的隊長並不接受他的辯護。先知耶利米被關在地牢裡很久的一段時間。後來西底家王跟他談話,他懇求西底家王不要再把他送回原本關他的「約拿單家的監獄」,西底家王接受他的請求,將他改關在「宮殿裡的監獄」。在宮殿裡的監獄期間,先知耶利米「天天分到一塊從餅舖送來的餅,直到城裡的餅都吃完」為止(耶利米書三十七:11—21)。這樣看來,他在王宮的監獄裡,還算是受到比較好的待遇,因為這監獄是專門關那些王室官員,或是比較有地位的人所設立的。
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在這節裡,先知耶利米再次介紹了創造萬物的耶和華上帝。為甚麼先知耶利米要作這樣的介紹?難道說猶大人已經忘記了上帝不成?確實就是如此。在先知運動中,最重要的就是重建人民對上帝的忠實,甚至認為國家遭受外族的侵犯,乃是因為背叛耶和華上帝的緣故。先知耶利米就曾很不客氣的指出,猶大人民只是用嘴唇在敬拜上帝,內心根本就是遠離上帝,因為他們喜歡敬拜偶像神明(耶利米書十二:2b)。這種情形也發生在北國以色列人民的身上,先知以賽亞就曾這樣指責說:
「這人民認為他們在敬拜我呢!他們用唇舌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他們的宗教僅是人間的一些規條傳統,熟讀背誦而已。」(以賽亞書廿九:13)
因此,在這裡重新提起創造的上帝,就是要告訴猶大人民,真正的上帝乃是創造萬物的上帝,不是那些被人用手雕刻出來的偶像神明。這也是先知耶利米特別在這一節提起「創造的上帝」的原因。
第三至九節:
他說:3「你呼求我,我就回答;我要把你所不知道那偉大奧秘的事告訴你。4我—上主、以色列的上帝說:耶路撒冷城裏的房屋和猶大的宮殿都將被圍攻,被拆毀。5有些人到城外對抗巴比倫人;巴比倫人要把我在盛怒下殺戮的人的屍體填滿這城。由於城裏的人所做的壞事,我已經丟棄這城。6但是我要醫治這城的居民,使他們復原。我要讓他們充分享受和平、安全。7我要讓猶大和以色列人回歸故土,重整家園。8我要洗淨他們冒犯我的一切罪過,赦免他們背叛的一切罪行。9耶路撒冷要使我快樂,受尊重,享榮耀。當世界各國聽到我賜福給耶路撒冷人民,使這城重新繁榮時,都會驚惶戰慄。」
這段經文可以分成兩個部份來看;第一部份是在第三至五節。這一部份說到猶大亡國的背景,和耶路撒冷被摧毀的原因。主要是在第五節說到「由於城裡的人所做的壞事」,上帝決定將該城「丟棄」。這也說明了一點:不是上帝不依照「約」照顧祂的選民,是因為被揀選的人民不遵從「約」過生活。這裡說城裡的人「做壞事」,指的就是先知耶利米所譴責過的。我們看先知耶利米怎樣轉述上帝的話說:
「我這樣做是因為我的子民離棄了我;他們在這裡向別的神明獻祭,污染了這土地。他們拜的神明是他們和他們祖先所不認識的,猶大的君王也不認識。他們把無辜者的血灑遍這地方,為巴力造祭壇,在上面焚燒自己的兒女作牲祭,我從沒有命令他們這樣做;我連想也沒有想過這種事。」(耶利米書十九:4—5)
這是因為君王和人民出了問題。但是更嚴重的恐怕就是那些原本是上帝的僕人先知、祭司吧;他們不但沒有勸導、幫助人民和君王回歸到應該有的信仰道路,反而是帶頭做壞事。我們看先知耶利米怎樣轉述上帝所譴責的話:
「先知和祭司都不敬虔;
我看見他們在聖殿裡做壞事。」(耶利米書廿三:11)
「我看見耶路撒冷先知們更可惡;
他們姦淫,撒謊,
慫恿人做壞事;
因此沒有人棄邪歸正。
在我眼中他們都跟所多瑪人一樣邪惡,
跟蛾摩拉人一樣腐敗。」(耶利米書廿三:14)
我們可以從上面經文看出,一個國家或是一個社會的敗壞、滅亡,並不是因為外力介入,或是貧窮導致,乃是因為君王、上帝的僕人帶頭腐敗、做壞事,導致人民不知道棄邪歸正的結果。
從第六節開始到第九節,這段經文是一段好信息的預兆;因為在這一段經文中,先知耶利米提出上帝的憐憫聲音,告訴這些被俘虜的猶大人民和以色列人民,將要重新回到故鄉去。特別要注意的是在第七節;這一節說到上帝「要讓猶大和以色列人回歸故土,重整家園。」這節應該是整本耶利米書最重要的一節,因為此節說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即使是上帝對人的懲罰,也有極大的恩典在懲罰裡面。
第八節也是先知運動中最重要的信息—上帝將赦免人的一切罪過。在先知運動中,先知以賽亞就曾轉達出上帝的話說:
「我們的上帝說:
你們要安慰我的子民,
要安慰他們。
要鼓勵耶路撒冷的人民,
告訴他們:他們的苦難已經夠了;
他們的罪已蒙寬赦了。
我已經徹底懲罰了他們的罪。」(以賽亞書四十:1—2)
先知彌迦在為以色列人民祈求時說:
「上主啊,沒有其他的神能跟你相比;你赦免了劫後餘生的子民。你不長久懷怒,卻以不變的愛待我們。你要再一次以仁慈待我們。你要把我們的罪放在腳下踩碎,拋入海底。正如你古時候應許過我們的祖先,你要對亞伯拉罕和雅各的後代顯示信實不變的愛。」(彌迦書七:18—20)
我們可以這樣說:只要人回歸到上帝的面前,承認自己的罪,上帝就會赦免人的罪過。這也是先知們一再苦勸當時上帝選民以色列民族最重要的聲音。
第十至十一節:
10上主這樣說:「人人都說這塊土地要成為荒野,沒有人,也沒有動物。不錯,猶大各城和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都荒涼了,沒有動物,也沒有人居住。但是你們要在這些地方再次聽見11歡笑和婚宴喜慶的聲音。你們也要聽見人在聖殿裏獻感恩祭的歌聲;他們要唱:
要感謝上主—萬軍的統帥!
因為他至善;
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我要讓你們回歸故土,重整家園。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這段經文是在回應第六至九節所說的應許;因為有上帝的赦免,因此,耶路撒冷將再次回復以前的光輝。人民可以再次回到聖殿裡敬拜上帝,唱出讚美的詩歌。跟第三十章十八至十九節所說的景況是一樣的。也和先知以賽亞傳出上帝的話語相同:
「我要對耶路撒冷施憐憫,
要安慰住在那廢墟上的人。
我要使荒蕪的土地像伊甸園;
我要使廢墟成為上主的花園。
那裡有喜樂,有歡欣,
有讚美感謝的歌聲。」(以賽亞書五十一:3)
我們也從先知耶利米所說的災難中看到耶路撒冷城的毀滅是無可避免的,因為那是上帝憤怒的懲罰。而且懲罰是嚴重的;看,大街小巷都荒涼了,沒有人居住,也沒有動物。換句話說,耶路撒冷城已經是變成廢墟了。但是,上帝有應允,這應允是重新給耶路撒冷城予新的生命,也是上帝對那在苦難中懺悔的人民,施出拯救的手,且給予的是災後重建家園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生命的喜悅。這樣可以看出懲罰和恩典之間成為明顯的對比。
第十節所引用的詩歌,是採用詩篇第一○六篇一節詩人的歌:「要讚美上主!要感謝上主,因他至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詩人唱出這樣的詩歌所表明的,就是與荒蕪的、廢墟的城市景觀相對照。因為只有在上帝的至善、慈愛下,才可能從廢墟中得到新的生命。
第十二至十三節:
12上主—萬軍的統帥這樣說:「這塊荒廢、沒有人或動物居住的土地將重新出現牧場,牧人在那裏放羊。13在山區的鄉鎮、山麓的村莊、猶大南部各地區、便雅憫境內各地區、耶路撒冷周圍各村莊,和猶大各城,牧人將再一次數點他們的羊。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這兩節清楚勾畫出整個農業、畜牧業復興的景況;以色列人民是遊牧民族,放牧羊群成為他們經濟、宗教生活最為重要的部份。另一方面,牧人與羊群之間的關係,也常常被用來形容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先知以西結這樣形容上帝與祂的百姓之間的關係時說:
「我—至高的上主告訴你們,我要親自找回我的羊群。牧人怎樣找回失散的羊,我也要照樣找回我的羊。牠們在暗無天日、多災多難的時候被驅散到各地,我要從那些地方把牠們搶救出來。我要領牠們離開外國,把牠們集合起來,帶回故土。我要領牠們回到以色列的山間和溪畔,在青綠的草場牧養牠們。我要在以色列山間的草原上牧放牠們,讓牠們在山谷間和翠綠的草場上安心吃草。我要親自作我羊群的牧人,為牠們尋找可安歇的地方。我—至高的上主這樣宣佈了。」(以西結三十四:11—15)
看,上帝就像是以色列人民的牧羊人一樣,上帝要親自帶領他們。這也是詩篇第廿三篇的作者大衛王所說「主是我的牧者」的意思。因此,當上帝應允以色列人民能夠再次回鄉去重建家園時,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在第十二節所說的「牧人在那裡牧羊」,這句話已經說出上帝要親自看顧以色列人民,這樣他們就不會再有災難發生了。
第十三節說到「牧人將再一次數點他們的羊」,表明的是牧羊人很清楚他所牧養的羊群。約翰福音的作者說牧羊人認識自己的羊,甚至可以叫出每隻羊的名字(約翰福音十:3—5)。這些都在描述以色列人民畜牧業的活絡景況,說出先知耶利米在勾畫未來社會生活的安逸、穩妥。
第十四至廿二節:
14上主說:「時候將到,我要實現我對以色列和猶大人民的諾言。15那時,我要為大衛興起正義的『枝子』;他要在這片土地上以公平正義治國。16在他統治下,猶大人民將安居樂業,耶路撒冷人享受太平。這城將被稱為『上主—我們的正義』。17我—上主這樣應許:大衛的後代將永遠統治以色列國;18利未支族將永久作祭司,獻燒化祭、素祭,和牲祭來事奉我。」
19上主對我說:20「我與白晝黑夜立了約,使它們始終按時運行;這約絕不能廢棄。21同樣,我與我的僕人大衛立了約,使他的王朝永遠存續。我也與利未族立了約,使他們永遠作祭司事奉我;這些約也絕不能廢棄。22我要使我僕人大衛的後代和利未族的祭司人數增多,像天上的星星,海灘的沙粒,無法數算。」
當先知耶利米預言以色列人民將重新回到故鄉去重建家園時,他也同時說出上帝將賜給他們有新的首領帶領他們。這些新的首領已從大衛的家族後裔出現,另外是要再次建立利未支族的角色。我們可以了解到大衛的家族重新出現,跟他們在期盼拯救從大衛的後裔出來有密切的關係。先知以賽亞也說過:「從耶西的殘幹上要抽出嫩芽;有一位新王要從他的後代興起。」(以賽亞書十一:1)
利未支族的出現,說明的是回歸故土的以色列人們,不僅僅是會建造一個安詳的家園,且是一個知道感恩、敬拜上帝的子民。而利未族就是在代表著人民敬拜上帝的敬虔和真實的心。
第十九至廿二節用「約」表明這樣的應許是絕對會實現的。所謂與「白晝立約」,意思就是天地作證的意思。可是我們知道第廿二節的應允恐怕是直到現今都還沒有確實實現,因為他們在亡國後,人民四散,除被充軍外,與外族通婚的甚至被拒於進入聖殿門外。加上經過多次的朝代變更,使這樣的預言遲遲未能實現。
第廿三至廿六節:
23上主對我說:24「你知道嗎?人人都在說我遺棄了我自己揀選的兩個國家—以色列和猶大。他們輕視我的子民,不把他們當作國家。25然而,我—上主與白晝黑夜立了約;我制定自然律支配天地。26我與自然界立的約不能廢棄;我也同樣要信守我與雅各後代和我僕人大衛所立的約。我要從大衛後代中選立一位君王來統治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子孫。我要以仁慈待他們,讓他們回歸故土,重整家園。」
我們知道以色列民族分裂成為兩個國家是在所羅門王死後的事,時間大約是在主前九三○年左右。列王紀的作者告訴了我們是因為北部支族的人民要求接續作王的羅波安減輕負擔,但是並沒有得到肯定的答覆,相反的,羅波安是加重了北部人民的稅賦,導致人民叛變(列王紀上十二:1—20)。王國因此而分裂成北國以色列、南國猶大。
主前七二一年,北國的以色列被亞述帝國所消滅(列王紀下十八:9—12)。
主前五八六年,南國的猶大被巴比倫帝國所消滅(列王紀下廿五:1—21)。這也是我們現在所讀的歷史背景,先知耶利米就是在亡國的時代出來傳上帝的信息,但是人民並不喜歡聽他所說的。我們也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原本分裂的以色列南、北二國,卻因為先後亡國,在巴比倫帝國的統治下,再次變成原本的一個,都是在巴比倫統治之下。從此開始,他們沒有再分裂過。從分裂到合一,這條路走得實在很艱辛,沒有人會想到分裂後的民族,會在亡國後重新整合在一起。若說上帝的奇妙,恐怕就是這件事了。
現在讓我們來看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悔改是重建生命的最好方式。
整本聖經就是在告訴我們,上帝所喜愛的就是人能夠悔改,皈依上帝的恩典之下。從先知的文獻中,我們看到這樣的聲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大衛所寫的詩歌就曾說上帝所喜愛的,就是「憂傷痛悔的心」(參考詩篇五十一:16—17)。新約聖經中,我們看到耶穌基督說這樣的話:「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悔改。」(路加福音五:32)在耶穌基督的比喻中,那位到聖殿去祈禱的稅棍,他說稅棍祈禱的態度是「連抬頭望天都不敢,只捶著胸膛說:『上帝啊,可憐我這個罪人!』」,耶穌基督說這個稅棍的祈禱是上帝所喜悅的(路加福音十八:9—14)。
施洗約翰出來傳福音時,開場白就是說:「你們要悔改,接受洗禮,上帝就赦免你們的罪。」(馬可福音一:4)耶穌基督開始出來傳福音的時候,開場白也是一樣,他說:「時機成熟了,上帝的國快實現了!你們要悔改,信從福音。」(馬可福音一:15)我們可以這樣說,悔改是消除上帝對人一再犯罪後發出怒氣的唯一途徑。沒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消除上帝的生氣。勸人悔改就是今天的基督教會宣教目標。基督徒不僅是要帶領人悔改,回到上帝的面前,更需要自己時刻存著悔改的心面對上帝的審判。
二、上帝的懲罰背後,也有奇妙的恩典在。
我們看上帝用很嚴厲的手法懲罰以色列人民,使他們分別亡國於亞述、巴比倫兩大帝國的手。但是,就在亡國的痛苦中,他們原本分裂的民族、國家,卻因此得到重新整合在巴比倫帝國的手中,他們怎麼想也想不到分散的兄弟,仇恨的歷史經驗,會因為亡國使他們全部消除掉,且重新建立起一個新的合一民族,和重建家園的異象。這說來實在是件奇妙的恩典啊。
人常常會用成功的喜樂來形容上帝的恩典,也會用美好的際遇解釋上帝的祝福。很少人會用失敗所帶來的苦難解釋上帝的看顧,更少人會用災難的事件解釋上帝的恩典。但是,現在我們看到上帝就是這樣的奇妙,在祂非常特別的旨意之下,使以色列民族在亡國的環境中,遇到了整合的力量。
如果我們也用心仔細想想看,就會發現:往往在我們的苦難中,背後都會隱藏著上帝奇妙的恩典。創世記中約瑟的故事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在被賣到埃及去當奴隸,後來又被陷害關在監獄中,但是,上帝與他同在,使他從囚犯一夜之間變成了宰相。這是沒有人能夠想像得到的。因此,當那些把他出賣到埃及去當奴隸的兄長們出現時,他對他們說了這樣令人感動的話:
「我就是被你們賣到埃及的弟弟約瑟。但是,你們不要為這件事焦急自責。上帝為了保存大家的性命,親自差我先到這裡來。這地方的饑荒到現在才兩年,還有五年不能耕種,也不會有收成。為要保存你們和你們的後代,上帝差我先到這裡來,用這方法解救你們。這樣看來,差我來的是上帝,不是你們,他使我成為王的最高官員,作埃及的首相,治理全國。」(創世記四十五:4—5)
這樣的見證,豈不就是在說明上帝奇妙的作為嗎?確實是如此!
就像這樣,我們如果好好細心來想,在我們的生命中,這樣的恩典可多著呢。
(寫於一九九八年六月廿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