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講:上帝乃是至高的主(一)
作者: 日期: 2011-03-05 17:01
經文:耶利米書四十五:1—四十六:12
耶利米書從第四十六章開始,到第五十一章止,都是談到有關上帝論及列國的信息,就像以賽亞書第十三至廿三章、以西結書第廿五至三十二章、阿摩司書第一至二章、西番雅書第二章四至十五節等經文,都出現相同的先知信息,內容也是提起有關以色列人民鄰近國家的預言。在耶利米書是從第四十六章談到埃及的處境,然後提到有關非利士(第四十七章)、摩押(第四十八章)、亞捫、以東、敘利亞、基達族和夏瑣城、以攔等國與民族即將受到上帝懲罰的事(第四十九章),最後是再用兩章的篇幅論及有關巴比倫將會毀滅,因為上帝要審判它,原因是它「太狂傲了」(五十一:31)。第五十二章則是將第三十九章有關耶路撒冷城和聖殿被毀滅扼要的記事,更詳細記載,而這些記事在列王紀下第廿五章也有同樣的記載。
現在我們再次來複習一下讀過的耶利米書所分成下列幾個段落:
第一段落是第一章,記載有關先知耶利米受呼召的經過。
第二段落是從第二章開始到第三十五章,記載有關先知耶利米盡一切所能的將上帝的信息傳達出去,即使有遇到許多挫折,甚至有求死的強烈念頭,他還是一樣繼續將上帝要他做的事、講的話說出來。
第三段落是從第三十六至三十八章,這三章是記載有關先知耶利米要他的秘書巴錄將上帝要他宣讀的信息在耶路撒冷宣佈禁食的日子時,在聖殿「新門」入口處宣讀出來。另一方面也記載先知耶利米被囚禁於枯井中。
第四段落是第三十九至四十四章,記載有關耶路撒冷城、聖殿被巴比倫帝國毀滅,人民被擄,以及先知耶利米和剩餘的猶大菁英之間互動的關係。而第四十五章可以將之歸納在這個段落中。
第五段落就是我們上述所提過的,從第四十六章開始,直到第五十一章止。
第六段落,也就是最後一章的論及南國猶大的滅亡。
我們現在所讀的經文就是在第四十五章有關先知耶利米對他的秘書巴錄所說的信息,然後是有關上帝要懲罰以色列人民鄰近國家的預言。最先提到的這個國家就是埃及,它乃是當時中東地帶唯一有力量與巴比倫帝國相抗衡的一個國家,但在我們所讀過的第四十二至四十四章,都提到先知耶利米傳出的信息,都說過上帝要懲罰埃及,要猶大的剩餘菁英不要去埃及避難,因為埃及也將是上帝懲罰的對象。可是,約哈難這些猶大剩餘的菁英並不聽先知耶利米所傳出的上帝信息。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四十五章一至五節:
1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作猶大王的第四年,巴錄筆錄了我口授給他的話。後來我告訴他,2上主—以色列的上帝曾這樣說:「巴錄啊,3你自己說:『我完了!上主加深我的悲傷痛苦。我因呻吟而憔悴,不得安寧。』
4「但是,我—上主要拆毀我所建立的,拔除我所栽種的。我要這樣對付大地。5你想為自己成就大事嗎?別作夢!我要降災難給全人類;但你無論到哪裏去,至少有逃命的機會。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將這一章參閱第三十六章,我們就會比較清楚這一章也許編輯在第三十六章之後會更順一些。在第三十六章開頭就說「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作猶大王的第四年」,同樣的,在這裡一開始也是寫著「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作猶大王的第四年」這句話。這一年也就是主前六○五年。然而,將這一章短短的五節經文編輯在這地方,正好可以為緊接下來的第四十六至五十一章作了最好的銜接點,因為前面所有的經文都是關於上帝對猶大子民說的話,而緊接下來的六章都是與外國的興衰有密切關係。如果將這一章編輯在第三十六章之後,則會使後面這六章與前面之間有了斷層,銜接上有困難。
巴錄,可以說是先知耶利米最忠實的伙伴,在第三十六章四節介紹了巴錄就是「尼利亞的兒子」,而尼利亞乃是「瑪西雅的孫子」(三十二:12)。他忠實地將先知耶利米所說的話記錄下來。我在開始介紹這本經書的時候已經說過,巴錄可能就是編撰此本經書的作者,他將先知耶利米所說過的話記錄下來,也因為他的忠心,才使得原本被約雅敬王燒掉的先知耶利米傳遞的上帝信息,得以重新整理出來(三十六:4—32)。他也替先知耶利米保管一份土地契約(參考三十二:12—16)。很可能在先知耶利米被約哈難一群人綁架去埃及避難時,他也同時在被挾持的人群中(四十三:5—7)。這一章可以說是吐露了巴錄心底的聲音。
第三節,巴錄說自己的內心有很大的痛苦,嚴重到無法安寧,這是內心有極大掙扎的現象。為甚麼他會有這種感受?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在前面有說過,他是先知耶利米忠實的伙伴,必定看到先知耶利米也有過相當難受的內心告白,例如在第二十章第七至十八節就有過非常哀傷的詩歌,記錄出先知耶利米對上帝的哀怨。我們看第七節,以及第十四至十八節所寫的詩:
「上主啊,你愚弄了我;我上了你的當。
你比我強大,你勝過我。
人人都戲弄我;
他們整天把我當作笑柄。」
「願我的生日受詛咒!
願我出母胎的那一天被遺忘!
願那向我父親報喜的人受詛咒!
他對我父親報告:
是男的,你得了一個兒子!
願他像被上主毀滅的城,
得不到上主的憐憫。
願他清早聽到哀號,
午間聽見戰爭的吶喊。
因為他不在我出母胎以前殺我,
好使我以母腹作墳墓。
我為甚麼要出世呢?
難道只為著經歷辛勞、悲傷,
在羞辱中消耗我的歲月嗎?」
我相信當巴錄記錄下先知耶利米這段詩歌時,一定有相當的感觸,內心也會隨著先知耶利米呼喊著痛苦。這可能就是他跟隨先知耶利米一段時間後,所得到的感觸,因為先知耶利米被關在監獄中,卻是為了猶大王國的生存而被陷害關入監獄裡。他心中一定有許多想說的話。
再者,巴錄為了跟隨先知耶利米,且聽從他的話去行事,而當他在耶路撒冷「新門」的入口宣讀上帝要先知耶利米說的話,結果是和先知耶利米兩人被當局通緝(參考三十六:19)。這有可能就是他內心的感慨吧。
因此,將這段痛苦的生命經歷編排在這裡,也是加強了第四十二至四十四章他和耶利米同時被那群殘存的猶大菁英挾持到埃及去的哀嘆,因為就是這些來懇求先知耶利米向上帝祈禱詢問旨意的人,當先知耶利米照實說了上帝要他說的話時,卻落得被拒絕接受,且是被挾持到埃及去的下場,這樣的生命際遇確實是很大的創傷。
第四至五節是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對巴錄所要說的話。特別在第五節提起說巴錄「想為自己成就大事」,這到底是指甚麼?這裡並沒有指明。是否當時他跟隨先知耶利米時,心中有一種想法:希望能藉著傳達上帝的信息,為猶大王國帶來新的改革氣象,使猶大國成為大國,因此得到眾人的稱讚,說先知耶利米是一位偉大的先知,這樣跟隨先知耶利米的他(巴錄),也會跟隨著出名,被人肯定、稱讚。但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的信息則是:上帝不是要栽培、建立猶大,相反的,是要毀滅猶大。因此,和巴錄心中原先的打算並不相符,而他必須順服上帝,因為已經知道上帝乃是要懲罰猶大王國。不過第五節的後半句則是清楚指出上帝會留給巴錄一條生機,即使在最危險的時刻,上帝也會保護他,使他不至於因猶大的滅亡也跟著死去。
第四十六章一至四節:
1上主向我提起有關列國的事。2關於埃及:他提到埃及王尼哥的軍隊,在約雅敬作猶大王的第四年,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幼發拉底河附近的迦基米施擊敗。他說:
3埃及的軍官發令:
準備盾牌!
束裝上陣!
4套好馬鞍,騎上戰馬!
排齊隊伍,戴上鋼盔!
磨利鎗劍,穿上鐵甲!
從第四十六章三節至第四十八章二十節,這段經文都是用詩體寫成的。論及的內容是關於埃及帝國和非利士人、摩押族人的滅亡。
在論到埃及的問題時,第一首詩歌就是從第三節直到第十二節。整首詩歌的中心思想是:只要是上帝出手懲罰,即使是最偉大的國家也會滅亡,就算是有最堅強的軍隊也是枉然。
第一節開場白就說「上主向我提起有關列國的事」,這句話已經說明了往後六章的內容都是與以色列民族鄰近國家有關係的事。
第二節就提到埃及國王尼哥,他就是主前第六一○至五九五年統治埃及的國王。根據歷史的記載,埃及國王尼哥是在主前六○五年,也就是巴比倫帝國皇帝尼布甲尼撒上任的第一年,尼哥國王想要恢復古埃及的榮耀,當他得知亞述已經被巴比倫打垮,清楚知道真正的危險就是巴比倫帝國。且那年又是新皇帝尼布甲尼撒上任,於是,他就趕緊率領大軍準備去攻打巴比倫帝國的軍隊,主要目的就是要取代亞述帝國在巴勒斯坦的統治權。但就在迦基米施一役,埃及被巴比倫帝國打敗了,這一敗也結束了長久以來埃及帝國想要在巴勒斯坦稱霸和統治整個中東地區的野心,也同時改變了整個巴勒斯坦政治版圖,巴比倫帝國才是真正的統治者。這也就是為甚麼當巴比倫興起之後取代了亞述,成為統轄以色列整個民族十二支派的原因。
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先知耶利米呼籲猶大向巴比倫投降,除了是知道南國猶大根本就不是巴比倫對手之外,也看出這才是使整個分裂的以色列十二支派再次整合成為一個民族的契機。果然,當巴比倫帝國消滅了亞述帝國之後,整個以色列十二支派就是在巴比倫統治之下,在主前五三八年,當波斯帝國打垮巴比倫帝國在巴勒斯坦的統治權後,且允許以色列人民返回故鄉去重建家園,以色列人民才從此不再是分裂的南北二大族群。而返鄉後的以色列人民,開始以猶大為整個以色列民族的代表。
迦基米施,和合本用「伯拉河」,該處位於幼發拉底河的北邊,軍事地位重要,不但巴比倫帝國想佔據,埃及也想佔有該處,連猶大也擔心此處被巴比倫帝國佔有,因此,正在進行宗教改革的約西亞王就率兵去阻止埃及出兵,結果反而被尼哥王所殺,猶大不但兵敗,且還賠上了大筆金錢,多達銀子三千四百公斤,黃金三十四公斤(參考列王紀下廿三:28—33)。
第三至四節,這兩節是描述埃及指揮官發出命令的聲音,清楚顯示埃及將領要出兵攻打巴比倫帝國。將這兩節比較第七和八節,就會看到埃及軍隊雄壯、威武的情景。詩人用「像尼羅河上漲、氾濫」,以及「淹蓋大地」這樣的詞句來表達,說明了此次尼哥國王出兵攻打巴比倫帝國軍隊,似乎有想以此次戰役就一舉消滅對方之意。為甚麼用尼羅河來形容埃及的軍隊呢?詩人很聰明,原來該河每年都會氾濫成災,氾濫的河水會淹沒整個鄰近地區。詩人用每年發生在尼羅河的自然景觀來形容埃及軍隊的堅強,就像尼羅河每年氾濫那種壯觀景象,是任何人為的力量所無法阻擋的。而埃及國王尼哥決定要出兵攻打巴比倫帝國,主要原因是若讓巴比倫帝國興起稱霸巴勒斯坦,將會影響到埃及在該地的利益。我們知道埃及在經濟發展上,主要就是倚靠巴勒斯坦的廉價勞工支撐,如果沒有在當地取得主導權,埃及不但在勞工取得上會失去優勢,且在經濟發展上將會受到嚴重的損失,連帶的是它的軍事地位也會相對降低,甚至會因此讓巴比倫帝國快速茁壯起來,進而使埃及的安全受到威脅。
從第三至四節可以看出埃及當時的軍事裝備是相當堅強與現代化的,不但有最好的騎兵師,且個個都有很好的「馬鞍」、「戰馬」,這就像今天的坦克裝甲部隊一樣。這兩節也提到埃及的士兵都有「盾牌」、「整齊的服裝」、「鋼盔」、「鐵甲」等等,這些都是在形容埃及的軍隊是一支擁有裝備精良的隊伍,是無法抵擋的雄壯隊伍。另一方面,這些細膩的描述也在說明埃及是當代經濟相當富裕的國家,軍隊才會有這樣的裝備,就像今天的美國一樣。
從第九節來看,指揮官發出的聲音,就是已經下了開戰的命令,軍隊已經進入戰場展開一場殺聲震天的大戰,眼看埃及好像就要把巴比倫帝國的軍隊殺得寸草不留的樣子。
看這樣的描述,就很快想起最近美國、英國聯合出兵攻打阿富汗一樣,幾乎讓全世界嘆為觀止的最新科技武器,都在此次出兵阿富汗時派上了,包括現代頂尖的B1、B2等隱形長程轟炸飛機、B轟炸機,以及可深入地底下三十公尺炸毀暗道、指揮中心的「GBU—28」(又稱「鑽地精靈」)、雷射導彈等等,還有所謂的各種特殊訓練的部隊,包括英國的特種部隊在內,都已經出籠準備開赴阿富汗境內作戰。現在全世界都在注目等著看美國、英國聯軍,甚至可能包括蘇俄、德國、法國等軍隊也都已經準備加入此次的戰役。這場戰要怎麼打?怎樣收場?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敢當先知說戰果會是如何?不過到目前為止,沒有人敢說美國、英國這些強大的現代化國家會輸,因為與阿富汗相比,實在有如巨人與小孩一樣,簡直是不堪相比啊!可是,我們不要忘了,聖經中就有這樣的故事,就是一個非利士巨人名叫歌利亞,身高三公尺,穿著重約五十七公斤的護身盔甲。以色列人民的軍隊一看到他,就嚇得冒出一身冷汗,怎能與這樣的巨人打仗?不可能!單單一看,就嚇死了,說要跟他打,根本就是自取其辱、死亡。但是,有個小孩子大衛出來對他叫陣,且最後大衛用最簡單的武器—投石器,竟然將這位令全體以色列軍人膽戰心驚的巨人歌利亞打死。坦白說,我很擔心今天的美、英以及德、法、蘇等國聯軍打阿富汗的結果也會像這樣。若果真是這樣,我們都必須注意,整個世界將會改變,且改變得幾乎無法想像會是怎樣的結果出來。我們無法知道上帝的真正旨意是甚麼,但我們必須要注意一件事:驕傲,特別是恃兵而驕是非常危險的。
第五至九節:
5可是上主問:
我看見甚麼呢?
他們驚惶退卻;
他們的戰士潰敗,
拚命奔逃,不敢回頭。
周圍充滿著恐怖!
6最會跑的也跑不掉;
連戰士都逃不了。
在北方,幼發拉底河邊,
他們都覆滅瓦解。
7像尼羅河上漲的是誰?
像江河氾濫的是誰?
8是埃及像尼羅河上漲,
像江河氾濫。
埃及說:我要上漲,淹蓋大地;
我要毀滅城鎮,消滅居民。
9騎兵衝鋒,戰車突擊!
派遣大軍上陣:
古實和弗人帶著盾牌;
呂底亞人拿著弓箭。
第五至六節是從上帝的看法在論述此次在迦基米施的戰役。人看的是武裝配備,以及軍隊的訓練是否精良。但在上帝的眼中,祂根本就不把這些看在祂的眼裡。聖經告訴我們,當以色列人民出埃及入曠野時,後面有當時最堅強的埃及追兵,前面則有紅海阻擋了以色列人民的前進之路,就在那時,上帝出來幫助以色列人民,不用以色列人民出兵,上帝讓埃及的軍隊在紅海中淹沒死亡殆盡(參考出埃及記十四:21—31)。在前一段,我們看到詩歌描述埃及的軍隊堅強如銅牆鐵壁般,勢力有如尼羅河一樣幾乎可以淹沒巴比倫帝國的軍隊。但現在上帝卻發出聲音在問:為甚麼埃及的軍隊會落荒而逃?這兩節也同時回答了尼羅河的象徵用詞,該河氾濫成災原本是用來形容埃及軍隊的強勢武力,現在則是用來形容潰敗的慘狀。
這兩節用「驚惶退卻」、「潰敗」、「充滿著恐怖」、「最會跑的也跑不掉」、「連戰士都逃不了」、「都覆滅瓦解」等詞句來形容埃及軍隊戰敗的情景。想想看,如果「連戰士都逃不了」,那老百姓又將怎樣逃得了、跑得掉?不可能,因為戰士都是經過訓練的勇士,是最會跑的人,他們都無法逃跑得了,甚至是連「最會跑的也跑不掉」時,就更無法想像一般人民要怎樣躲過這場戰役的結果了。
第九節下半段提到古實、弗、呂底亞等人,他們都是埃及的傭兵,來自衣索匹亞和北非地區的原住民,生性強悍,被埃及雇用來當傭兵,特別是呂底亞族人,是最擅長於弓箭的民族(參考以賽亞書六十六:19)。弗人就是今天非洲的索馬利亞人。在埃及的算盤裡,他們就是一支堅強的隊伍,對抗巴比倫軍隊必定綽綽有餘,但怎會想到這群埃及傭兵還是敗了呢?這一定大出埃及國王尼哥的意料之外。
第十至十二節:
10這是至高上主—萬軍統帥的日子:
今天,他要報復;
今天,他要懲罰敵人。
他的寶劍要飽嘗敵人的肉,
痛飲敵人的血。
今天,至高上主、萬軍的統帥
要在北方幼發拉底河邊,
把敵人當牲祭。
11埃及人哪,上基列去吧,
到那裏去找膏藥!
你所有的藥品都無效;
沒有良藥能醫治你。
12列國聽見了你的醜聞;
大地回響著你的哀號。
戰士跟戰士相撞;
他們兩敗俱傷。
這段詩歌就是我們今天所讀經文的主題中心。我們看到第十節一開頭就說「這是至高上主—萬軍統帥的日子」,這樣的句子也是先知運動中一再出現的句子,主要在說明上帝的審判即將來臨,這就是「上帝的日子」主要的意思。在先知以賽亞書裡,都是用「那日子一到」,或是「時候快到」(以賽亞書十七:4、7、、十八:7、十九:16、18、19、23、24、廿七:1、、6、18,阿摩司書五:18、20、八:11)。沒錯,「上帝的日子」所帶來的就是審判,祂的審判並不是根據人的軍事力量強或弱來決定懲罰的重或輕,也不是根據一個國家的經濟力量富裕或貧弱,而是根據人是否有忠實於祂的教訓來決定。上帝的教訓只有一點:忠實於祂。因為上帝是信實的上帝,祂只盼望人會以忠實回應祂的愛。如果一個國家、民族會倚仗自己的力量,且驕傲地不將上帝放在心中,無論這樣的國家、社會、民族在人看來是多麼地堅強、富有、偉大,在上帝眼中都是很不堪入目的。
第十節其實已經在描述埃及的軍隊受傷很嚴重,因為上帝是揀選巴比倫帝國成為祂的「僕人」(參考耶利米書廿五:9、四十三:10),來懲罰背叛祂旨意的人。因此,對抗巴比倫帝國,也等於是與上帝對抗一樣的不可取,只會加速敗壞而已。這裡提到埃及的軍隊幾乎就是任巴比倫軍隊宰割般的對待,就像牲祭擺在祭壇上一般的無奈。
第十一節則是非常清楚地提到埃及的軍隊受傷嚴重,所謂去基列找膏藥,且所有的藥品都無效,這表示埃及軍隊所受的傷相當慘重,嚴重到連要找到藥品都很困難。基列,是個以出產藥品聞名的城市。特別是它所出產的「乳香」,在當時不僅用來當作特等香料,更重要的,也是極為昂貴的藥品。會被富貴人家用來作保護皮膚之用。耶穌基督出生時,乳香就是東方的星象家贈送的見面禮之一。另一方面,埃及也是出名的藥品研究重地,在當時的中東地帶,埃及可說是當時世界的主要醫療中心,因為它在藥學的領域很有成就。好啦,現在是埃及的軍隊受傷嚴重到連自己那樣有成就的醫療,都無法幫得上忙,且是諷刺到還要去基列找藥品,可是,連以出產藥品出名的基列,也無法供應埃及軍隊傷亡療傷的需要,這正好說明了埃及損傷的慘重狀況。
第十二節說明了埃及的慘敗,震撼了整個中東地區的國家與民族,大家都驚訝得不知該如何是好,因為他們聽到埃及慘敗的聲音,都無法想像將會怎樣發展下去。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所讀這段經文的意義:
一、一個國家的興衰,並不是在於該國家是否有精良的軍事武力裝備,或是否有強勢的經濟財力,而是在人民的心中是否有尊崇上帝為主。
我們無法否認一個國家軍事武力是否堅強,可以顯示這個國家的強大或衰微,自古以來就是這樣,沒有差異。也因此,許多國家喜歡展示它們所擁有的武力裝備。而戰爭往往是讓人看到這種力量的方式之一,也常常會看到一些國家是將軍事武力裝備用來欺負鄰近弱小國家的現象。聖經的時代,我們看到埃及是個古老大國,它對鄰近國家展示其武力的方式就是透過戰爭,亞述帝國也是這樣。其實,以色列人民就是在進入迦南地後,開始從當地人學習這樣的「好武」文化,他們原本是遊牧民族,對軍事武力很外行,甚至對於當地已經相當進步的「國家政治」體制感到陌生,但他們卻急切盼望學習這些。他們這樣對先知撒母耳說:「你看,你老了,你的兒子又不學你的榜樣。所以,請替我們立一位王,治理我們,像其他國家一樣。」(撒母耳記上八:5)在他們看來,擁有這些才是生存之道,他們無法相信用信仰可以建造國家於不敗之地。雖然先知撒母耳一再勸告他們,但他們還是堅持要設立國王制度。他們說:「我們要王治理我們!這樣,我們才會像別國的人民有自己的王治理我們,領我們上戰場打仗。」(撒母耳記上八:19—20)於是他們有了國王制度,他們看這就是進步、現代化的第一步。而他們也確實在設立國王制度後不久,國家相當興旺,且越來越強盛,直到所羅門王的時代,擁有極大的版圖、財富。但相對的,卻也漸漸地離開上帝的話越來越遠。就像列王紀上的作者所下的評語:「他(指所羅門王)沒有像他父親大衛那樣一心忠於上主—他的上帝。」(列王紀上十一:4b)結果是自從所羅門王以後,一代不如一代,墮落得越來越快,離開上帝的話也越來越遠。主要原因是人往往喜歡用各種可數的、可看見的力量來表示自己的偉大,甚至自認足以抗衡上帝,心中所想的就是要取代上帝,但這是最大的錯誤。埃及國王尼哥也是這樣的心態,也許他在考慮的是政治、經濟利益。但他想到的就是軍事武力,他想用軍事力量來建造新的埃及帝國。他不知道巴比倫帝國就是上帝揀選的「僕人」,上帝用興起巴比倫帝國來懲罰那些驕傲的子民,不論是以色列人民,或是其他民族。
詩人在我們現在所讀的這段詩歌中,用諷刺的詩句說到埃及的軍隊在誇耀它武力堅強如同埃及的尼羅河氾濫一樣地猛不可擋,但埃及國王尼哥忘記了,尼羅河可是上帝創造的,會氾濫淹過鄰近地區也是上帝創造的傑作。他用尼羅河來形容他軍隊的偉大,卻忘了上帝才是尼羅河的創造者,真正的偉大不是在尼羅河,而是在上帝。當他在說他的軍隊像尼羅河一樣偉大時,其實也是在說他所訓練出來的軍人就像上帝一樣偉大!結果是他偉大的軍隊被巴比倫軍隊打得正如埃及尼羅河氾濫一樣,潰敗得連要療傷也找不到藥品。
詩篇的詩人就曾寫過這樣的詩警告過我們,不要以為軍事武力可以救人脫離生命的危機,除非人倚靠的是上帝,否則,即使擁有最堅強的軍事武力,也是枉然。詩人這樣說:
「君王不倚強大的軍旅獲勝;
兵士不靠強大的力量保命。
靠戰馬不能保證勝利;
馬的威力救不了人。
上帝看顧敬畏他的人;
他看顧仰賴他慈愛的人。
他救他們脫離死亡,
饑荒時保留他們的生命。」(詩篇三十三:16—19)
這雖然是一首古老的詩歌,卻是詩人生命最寶貴的經歷。想想看,人類社會自古以來有誰用武力保護自己的國家永遠存在?沒有!武力只會加速一個國家滅亡得更快,且滅亡的經過更慘。
今天我們看到美國和世界許多強大的國家用最堅強的武力攻打阿富汗。我們不知道到底會有甚麼結果,但我們千萬要記得:不要以為有美國或英國那樣尖端科技武器就可以打贏別的國家,讓別國臣服。如果這些國家的領導者不知道帶他們的人民回到上帝的話裡來,尋求上帝的旨意,幫助人民相信上帝才是生命的主,就像美國的錢幣上所寫的:「In God We Trust.」若是只知道科技武力,則他們所擁有的這些世人看為最堅強的力量,都只會加速滅亡分裂而已。即使有了今天的勝利,有一天也將會如同埃及或巴比倫所遇到的一樣,國家瓦解了。
二、驕傲的心,是惹起上帝生氣的主要原因。因為驕傲的人,心中不但不會有上帝,甚至會藐視上帝。
我已經講過猶大的滅亡,其實就是他們心中已經沒有上帝,離開上帝的道路,大家都偏行己路,這才是導致國家滅亡的主要因素。我們看到那些殘存的猶大菁英約哈難等人對先知耶利米所說的,是巴力神明賜給他們豐衣足食,賜給他們所需要的一切,而這也是先知耶利米一再譴責的,因為他們為了要滿足物質生活,不但幹盡一切惡劣的壞事,且還故意將偶像帶入聖殿,國王與達官顯要引導人民去拜偶像神明。這也就是先知耶利米最後對他們所說的:「你們今天遭遇這種災難,是因為你們向別的神明燒香,不聽從上主的話,不遵守上帝的誡命,得罪了他。」(四十四:23)雖然先知耶利米一再勸告他們回心轉意,歸向曾帶領他們祖先出埃及,並且賞賜這塊美好土地給他們的上帝,他們還是不聽,寧願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經驗所學習到的知識、才能。結果換取得來的是上帝對他們切斷關係,不准他們再繼續奉祂的名祈禱(四十四:26)。看,這是多麼悲哀的事啊!
人如果想到為自己成就大事,這樣的人往往帶來的結果是榮耀自己,而不是榮耀上帝。當一個人想要榮耀自己的時候,就會忘記了上帝就在他身邊看著他、聽著他驕傲的言詞。先知耶利米提醒他的秘書巴錄,不要想為自己成就大事,上帝對每件事都有特別的計畫。要用謙虛的態度看世事,這樣就會發現我們只不過是上帝卑微的僕人而已。往後我們在耶利米書第五十、五十一章都會讀到為甚麼上帝揀選巴比倫帝國作為祂的「僕人」,到後來卻又毀滅了它,原因就是它「太狂傲了」(五十:31—32)。它就像詩篇的詩人所說的「狂傲人自言自語:沒有上帝」一樣(詩篇十四:1)。
這一直是我們身為基督徒要不斷學習的功課,且是非常重要的信仰功課—謙卑的心回應上帝揀選的愛。長老教會的創會者約翰‧加爾文就曾說過這樣的話:「將一切榮耀歸給上帝。」當他在說這句話時,其實已經在告訴我們,不要以為我們倚靠自己的能力可以做甚麼大事,成就甚麼偉大的事工,不會,如果沒有上帝的祝福,人所努力的,到最後就是泡影、是空虛的。這也是我一再告訴過大家的,不要有想成為偉大的人物的念頭,只要建立一個基本的觀念:窮我們的一生,只要能使一個人信耶穌基督,那個人因為信耶穌基督而得救,我們也會因此而得救。我經常看到許多傳道者一再強調要為上帝國「圖謀大事」,說甚麼要建立多麼「大」的教會,我很欣慕這些傳道者有這樣偉大傳福音的心志,但我更常常在這些傳道者身上看到的是:他們正在扮演著上帝的角色。驕傲的心常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中表現出來。更危險的是:他們往往忘了帶信徒回到聖經上帝的話裡來,而是快要將自己的話當作神聖的話語一樣,這是非常危險的信仰態度。如果沒有上帝的話語,人的話語很快就會過去,就更容易因為人的話語,使我們離棄了上帝的正道!
出名的教父奧古斯丁就說過這樣的話:「驕傲是一切罪惡的源頭。」確實是這樣,謙卑才會讓我們看到上帝的榮耀。我很喜歡被稱為電學之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 1791.9.22—1867.8.25)的故事,在張文亮教授所寫關於他的書中,有一則使我相當感動的事蹟;就是法拉第是在英國倫敦貧民窟的一間教會參加禮拜,並且擔任該教會的長老。有一個禮拜天,他因為受英國國王之邀,去參加國王的餐會,所以到國王專屬的禮拜堂—西敏寺—和國王及其他貴族一起參加禮拜,但他沒有告訴他所服事的那間貧民窟教會。結果該間教會小會發現他當長老沒有參加主日禮拜,也沒有請假,認為他太驕傲了,就開會決定免除他長老的職位。法拉第並沒有因此就生氣或是離開該間教會,他更沒有拿「與國王一起禮拜、吃飯」這個理由來替自己辯解,以求免除被懲罰的結果,而是默默地接受該教會對他的懲罰。對一般人來說,法拉第是當代英國以及全世界最具有地位的電學專家,也是英國享有最高榮譽的國家科學委員會的委員,以他的身份能夠在該間貧民窟的教會參加禮拜,是該教會的榮譽。但法拉第並沒有這樣的想法,更沒有這樣驕傲的態度,沒有。他很清楚知道能與那些貧民窟的人民一起敬拜上帝,就是上帝賞賜給他生命最大的榮耀,因為他就是在貧民家庭長大的。他謙虛地接受教會對他的懲罰,不能再當長老,而且這一懲罰,竟然長達十年之久。十年後,該教會小會看到他沒有再犯,都能與妻子按時參加聚會,於是開會決定恢復他長老的職位,讓他參與教會服事的工作。我看這段故事,受到相當的感動。這樣的信仰態度才是真實的,這樣的生命才是堅定的。
甚麼時候,我們知道謙卑,我們就在那時候發現自己永不孤單,因為上帝就在我們身邊。當我們在驕傲自己的才華、能力時,我們就會發現身邊圍繞著的都是那些相當庸俗的東西和人物。因為謙卑,讓我們看到人性的軟弱,以及能力的有限。
(二○○一年十月十四日講於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