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講:上帝生氣了(一)

經文:耶利米書四十七:1—四十八:10

在前一講我已經說過,耶利米書從第四十六章開始,是一連串對以色列民族居住之地的外圍國家提出上帝即將懲罰的預言,第四十六章談到有關埃及會遭遇到巴比倫軍隊的攻擊,且這項預言也已經發生,那就是發生在主前五六八年的時代,就是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位的第三十七年,當時是埃及法老王名叫「亞瑪西士二世」在位的時候。巴比倫的軍隊南下攻擊埃及,打得埃及軍隊落荒而逃,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埃及的軍隊很多是傭兵,他們看到情勢不妙時,就趕緊逃回自己家鄉去躲避戰禍。

第四十七章是論及有關非利士人的問題。長久以來,以色列民族跟非利士人之間一直是爭吵不停,最出名的故事就是大衛年輕的時候,代表以色列人民與非利士人的巨人歌利亞打仗,結果大衛用最簡單的「投石器」打倒了巨人歌利亞(撒母耳記上十七:—),不但為以色列人民贏得該次戰役,也除去了以色列人民懼怕非利士人的心理。非利士人居住的地方可說是肥沃的地區,包括沿海的城市有亞實突、亞實基倫、迦薩,和比較內陸的迦特、以革倫等五個城市。他們拜的神是「大袞神」(撒母耳記上五:2),以及迦南人最崇敬的神明巴力‧西卜(列王紀下一:2)。非利士人也是非常慓悍善戰的民族,曾將以色列人打得落花流水,連約櫃也都搶奪過去(撒母耳記上四:10—11)。雖然這樣,在以色列人民的眼中,非利士人仍舊是不潔淨的民族,鄙視他們的身份(參考士師記十五:18,撒母耳記上三十一:4)。他們的軍事武力都比以色列人民開發得早,又先進許多,且是有嚴密組織,以及經過相當訓練(參考撒母耳記上十三:5、19—21)。直到大衛王的時代,這個長久以來一直困擾著以色列人民的強悍民族,才被大衛王將他們驅逐出以色列的境內,從那時起它在軍事上就逐漸消沈下來。而在猶大希西家王時代,以色列軍隊曾佔領了非利士人的城鎮,包括迦薩和周圍地區(列王紀下十八:8)。

另一方面,我們現在所讀的經文也包括了關於摩押人的部份。摩押人,這是屬於以色列人民的親屬,是亞伯拉罕的姪兒羅得與女兒逃出所多瑪城後,羅得和大女兒亂倫生下來的孩子之後裔(創世記十九:37)。在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時候,摩押人曾阻止以色列人民借用它們的地區過境(參考民數記廿一:21—23),不僅如此,還用賄賂的方式,邀先知巴蘭設法詛咒以色列人民前進迦南(參考民數記第廿二至廿四章),為了這些緣故,後來申命記就有這樣的規定:「亞捫人和摩押人不得加入上主的聚會。他們的子孫,甚至到第十代,也不得加入上主的聚會。因為你們出埃及時,他們不供給你們旅程上所需要的糧食和水,並且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比奪城,顧了比珥的兒子巴蘭來詛咒你們。」(申命記廿三:3—4)從這個法律禁令我們看到以色列人民和摩押人之間確實有很大的心結和歷史上的仇恨,雖然他們彼此之間是有遠親關係,但並不能和平相處,摩西甚至警告以色列人民在「有生之日不可為他們(指摩押人)尋求平安和繁榮」(申命記廿三:6),這說明了這二個族群之間有嚴重的衝突。

另外,在舊約聖經先知文獻中,提到有關非利士人的問題,包括了以賽亞書第十四章廿八至三十一節;以西結書第廿五章十五至十七節;阿摩司書第一章六至八節;西番雅書第二章四至七節等。不過,現在這裡論及的有關非利士人問題,和上述經文並沒有明確的關連。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四十七章一至三節:
1在埃及王進攻迦薩以前,上主對我提起有關非利士的事。2他說:
看哪,河水在北方上漲,
成為一股氾濫的洪流。
洪水將淹沒大地和其中的一切,
吞沒城和城裏的居民。
人要大聲呼救;
所有的居民要痛哭哀號。
3他們要聽見戰馬蕭蕭,
戰車轔轔,車輪轆轆!
父親的雙手酸軟無力,
照顧不了自己的兒女。

第一和第二節之間有點問題,在第一節提到說「在埃及王進攻迦薩」,埃及是在南部,不是北部,而第二節則說到「北方」,這是指巴比倫帝國。現在的問題是:新興的大帝國是巴比倫,應該不是埃及。在「七十人譯本」聖經中就沒有這句「在埃及王進攻迦薩」,直接就提到「有關非利士的事」,因此,有不少聖經學者認為這句「在埃及王進攻迦薩」是出自編輯者自己加上的註腳,結果卻是加註錯了。不過也有些學者認為這篇預言很可能是歷史背景的不同,並不是在談論主前五六八年以後的事,而是在主前六○五年的事件,那時埃及確實為了要預防巴比倫帝國趁勢在亞述帝國衰亡後,於巴勒斯坦地區成為龍頭主角。埃及認為這件事會影響到它在經濟上的利益,以及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因此,派兵去攻打巴比倫。就在迦基米施一役,埃及輸了(參考四十六:2),而巴比倫帝國在那年確實趁勢攻打了非利士人的城市,且造成很大的傷害,這也是此首詩歌第五至七節所描述的內容。

第二節提到來自「北方」的力量,有如氾濫的洪流一樣,無法抵擋,因為就像河水暴漲一樣,只會令人驚駭,趕緊逃難。

第三節形容巴比倫軍隊強盛的樣子,單單看到就會手腳發軟,連想要反擊也不敢出手了,甚至是連要逃命都來不及,又怎能想到要救自己的兒女呢?不可能。換句話說,當時的非利士人是只能坐以待斃,根本就無力出聲說任何一句話。

第四至七節:
4毀滅非利士的日子到了;
消滅泰爾、西頓的救援者的時候來了。
我—上主要消滅非利士人,
滅絕從迦斐託島沿海來的遺民。
5迦薩人充滿悲傷;
亞實基倫人死寂無聲。
倖免於難的非利士人還要呻吟多久呢?
6你們喊叫:上主的寶劍哪,
你要揮動多久才停止呢?
收劍入鞘,
讓它休息吧!
7但是,我叫它揮動砍殺,
它怎能停止不動呢?
我命令它砍殺亞實基倫人,
擊殺沿海一帶的居民。

第四節是比較麻煩的一節,因為泰爾與西頓都不是非利士人的城市,這兩個城市都是屬於非尼基人的城市,也是屬於沿海城市。怎麼也會被計算在內呢?如果從第四節下半句來看,有一個可能就是非利士人有三個屬於沿海城市,就是前面已經提過的亞實突、亞實基倫、迦薩等。沿海城市有個特色,就是經濟貿易往來頻繁,古時候因為沒有大型航海工具,因此,船隻大多沿海岸線行走。這樣就可以看出個端倪,凡與非利士人來往密切的城市也將因為非利士人受懲罰連帶地也遭殃。泰爾與西頓曾可能就是在物資或貿易上是非利士人的重要伙伴,或是曾在巴比倫軍隊攻打這二個城市時,給予援助,因此將遭遇到連帶受累。

第五節更清楚地指出此次巴比倫軍隊的攻擊是相當慘烈的,幾乎是使非利士人無法承受得了,因此,他們連喊叫的聲音也沒了。第六節說他們祈求上帝罷手饒了他們,但上帝顯然並不接受。可見它在上帝眼中必定是非常惡劣。

第六節說「上主的寶劍」,意思是指巴比倫軍隊。巴比倫就是上帝的僕人(廿五:9、廿七:6、四十三:10),僕人只聽主人的命令行事,因此,如果上帝沒有喊停,巴比倫的軍隊只會繼續進兵攻擊,不會罷手。

聖經的作者一再告訴我們,要呼喊上帝停止災難,唯一的方法就是悔改認罪,除此之外,別無他途。泰爾與西頓雖然一再喊叫停止打鬥,一再表示要停戰,但是,並沒有效果,因為他們並不認罪悔改。上帝只聽人悔改的聲音,這一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十八章一至三節:
1關於摩押,上主—萬軍的統帥、以色列的上帝這樣說:
尼波遭殃了,荒廢了!
基列亭受辱,被佔領了。
它的要塞被拆毀,
居民蒙受羞辱。
2摩押的光輝消逝了。
敵人佔領了希實本,
籌謀消滅摩押。
瑪得緬將被壓制,啞口無言;
它的居民將被刀劍追趕。
3何羅念的居民大聲哀叫:
荒涼了,毀滅了!

在所有論及這些外圍國家的災難時,除了後來談及巴比倫的災禍篇幅比較長外,再來就算是摩押的部份了。整個第四十八章都是說到摩押的災難,共計長達四十七節。如果我們看第廿六至三十節,就會發現摩押真正的問題就在驕傲。換句話說,在摩押人的心中,根本就沒有將上帝放在眼裡,他們之所以驕傲,是因為他們認為可以抵抗上帝的權威。就像早年他們曾用盡辦法賄賂先知巴蘭,要他詛咒以色列人民一樣,這樣的行為簡直就是把上帝當作是「路邊神祉」一樣,不值得一瞧的低賤神明。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看列王紀下第廿四章二節,就會看到在主前六○一年,當猶大王約雅敬決定背叛巴比倫帝國而與之對抗時,摩押又與巴比倫聯合攻打猶大,那次使猶大的國勢從此更加衰微下去。也因此,摩押和猶大之間的衝突更厲害。如果我們翻開歷史來看,就會看到在主前五八二年,也就是猶大亡國四年之後,巴比倫帝國也是一樣進兵摩押和亞捫這兩個兄弟國家,結果這兩國都遭到慘敗、滅亡。
第一和第三節都重複提到「荒涼了,毀滅了」的句子,這都在表示戰況的慘烈,且幾乎是毫不留情的砍殺才會有的景況。沒有人再敢居住城中,大家都盡可能地逃離家園去避難,城市是一個接一個地陷落在巴比倫軍隊的手中,可看到巴比倫的軍隊勢如破竹般的勇猛,沒有人敢抵擋或是抵擋得了,才會有「荒涼、毀滅」或是「遭殃、荒廢」的形容詞出現。

第二節的希實本這個城市,原本是以盛產葡萄聞名於世,該城釀出來的葡萄酒曾經風光一時,有許多當時中東的政要富賈都會想辦法到此城市購買葡萄酒(參考以賽亞書十六:8—9)。這也就是第二節所說的「摩押的光輝消逝了」,因為巴比倫軍隊已經摧毀他們的家園,使之成為廢墟了。

第四至十節:
4摩押毀滅了;
孩童號哭的聲音傳到瑣珥。
5上魯希去的坡上,
聽見他們嗚咽哭泣;
下何羅念的途中,
聽到他們痛苦呻吟。
6他們喊:逃啊,快逃命啊!
像曠野的野驢奔逃吧!
7摩押呀,你曾依靠自己的軍力財力,
現在,你自己也要被征服。
你的神明基抹將流亡;
它的祭司、官員也將一起被俘。
8所有的城鎮都要毀滅,
一個也不存留;
山谷將被蹂躪,
平原受踐踏。
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9要給摩押豎立墓碑;
它不久將被毀滅。
它的城鎮將成為廢墟,
再也沒有人居住。
10(不專心做上主工作的人該受詛咒!不揮動刀劍殺敵的人該受詛咒!)

第四節說到「孩童的哭聲傳到瑣珥」,這表示災情慘重,孩子的父母若不是在打仗中去世,就是被俘虜了。只剩下小孩而已。這些小孩到處流浪尋找他們的親人,但卻無法尋找得到。瑣珥,這是個土地肥沃的城市,位於死海的東南部。當羅得從所多瑪城逃跑出來的時候,就是到此處避難,也因此使該城逃過一劫(參考創世記十九:21—23)。

第七節讓我們看到摩押原本是個富裕的國度,無論在軍力或財力上都有很好的基礎。但是,當上帝要懲罰一個人或是一個國家時,又有誰能承受得起?沒有任何人或是國家有這樣的能力,可以抵擋上帝的懲罰。這一節也說到摩押人最崇拜的神明是「基抹」,在民數記第廿一章廿九節、列王紀上第十一章七節、三十三節,以及列王紀下第廿三章十三節都有提到摩押的基抹神明。作者要表明的是聖經一貫的信念:沒有一個神明能夠在上帝之前站立得住,沒有任何一個神明可以和上帝對抗。因為耶和華上帝是唯一的上帝。

第八至十節,在第七節曾提到摩押的基抹神明之祭司官員也將一起被巴比倫軍隊俘虜,然後在第十節則說「不專心做上主工作的人該受詛咒」,這是古代的人有一種觀念:每一國家有它最重要的神明,如果該神明不能庇護該國家免於滅亡,則該神明也會被俘虜,和被擄的人民一樣當敵對者的奴隸。戰勝者往往用這種方式處理這些俘虜得來的神明,就是將這些神明拖到自己的神廟裡,放在神廟內神像面前。這樣的做法是在表示:看,偉大的神,我們已經將敵人的神綁回來獻給你。然後將這些「俘虜」來的神像拖到外面,用火燒掉。有意表明用這些神明獻祭給自己的神一樣。而那些祭司也可能就在焚燒那些戰敗的神明像中一起被燒死,這就是第十節所說的「不專心做上主工作的人該受詛咒」,因為這些祭司並不確實地告訴人民,真正的神不是這些用人的手雕刻出來的偶像。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不要把信仰的事當作不重要而隨便應付,要用認真的態度敬拜上帝。

耶利米書從第四十六章開始,直到第五十二章止,都記錄上帝是在極為忿怒之下懲罰所有這些與以色列民族居住在一起的國家與民族。在第五十二章是記錄南國猶大滅亡的事件,這表示說上帝並沒有說以色列人民是祂揀選的子民,就有特權可免受懲罰。不是,照樣受到嚴厲的懲罰。而其它的國家、民族也是一樣。在前一講我們讀過關於埃及遭到懲罰的事,現在則是讀到非利士人與摩押人的遭遇。

在非利士人的部份,我們看不到他們用悔改來尋求上帝的憐憫,他們只是在哭叫,因為傷亡確實很嚴重。但是,最後它還是被消滅了。另外我們也在這段經文中看到摩押人的慘狀。摩押,原本有很好的軍事武力,以及充沛的經濟能力,它擁有當時中東地區最出名的葡萄酒,吸引著各地富商貴族前來品酒。但是現在這些都成了過去,從前熱鬧的城市變成了廢墟,以前很有經濟活力的國家,現在不再是如此,相反的,它像是一座墳墓一樣,只能成為歷史的記錄而已。原因就是它的驕傲。

先知耶利米在這段經文提供給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不是上帝都不知道,也不是上帝有足夠的愛心允許人繼續犯罪,也不會出手懲罰人類的罪惡,不是這樣,上帝是會生氣的。當祂生氣起來時,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或是改變,而人看為最有力量的東西,包括了財富與武力,都將成為泡影。

這就是先知文獻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色,要提醒我們隨時注意,上帝是不可以侮慢的。這也是我為甚麼會一再提醒大家:信仰的事要認真,千萬不要說時間還沒有到,也不要說等到「有一天」,或是說反正大家都是這樣子馬馬虎虎,這樣的觀念是錯誤、也是非常要不得的事。我一再要大家注意的是:信仰乃是與生命息息相關的事,活著的每一個時刻,都是與上帝有關係。因此,作為一個信徒,隨時都要有「是性命生死的關頭」態度看信仰。不要面對死亡來臨時,或是發生重大事故時,才來哭喊、埋怨上帝為甚麼不拯救,或是為甚麼上帝疏忽了我們。

同樣的,作為一個傳道者,更需要認真、確實地將信息傳達出來。不是應付,也不是為了個人榮辱,獻身傳福音就不要有這樣的觀念。福音工作者最需要培養的內涵,就是為了傳福音,可以忍受別人的羞辱,但卻必須非常謹慎地防範來自人間各種虛偽的榮耀。否則很可能因為不小心,不但福音沒有傳出去,反而是把自己神化了,就成為離棄上帝教訓的禍首。

請注意,上帝是會生氣的,不要以為上帝不會怎樣,或是強調上帝滿有慈愛,且是恩典足夠我們消耗,不是這樣的。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就曾提醒羅馬教會的信徒要小心,不要「輕視他(指上帝)的仁慈、寬容,和忍耐」,他說上帝仁慈,是因為「他要你悔改」(羅馬書二:4)。如果以「吃定了上帝的仁慈」這樣的態度看信仰,是很危險的事。

二、尋求上帝憐憫最好的方法就是悔改。

我們看到非利士人最可惜的地方,就是不知道用悔改來尋求上帝停止懲罰,他們雖然大聲喊叫,但代替上帝懲罰的巴比倫軍隊並不鬆手,因為他們沒有得到上帝停止的命令。而會讓上帝發出停止懲罰命令的,只有當祂聽到人悔改聲音的時候才會發生效果,這也是基督教聖經給我們的中心信息。在舊約聖經中,先知文獻最常見到的就是呼籲以色列人民一定要「悔改」歸向上帝,否則上帝一定會懲罰。在新約聖經中,我們也是同樣看到這樣的信息,就像施洗約翰出來傳福音時,就是從呼籲大家要「悔改」接受洗禮開始(馬可福音一:4),而我們也看到耶穌基督出來傳福音時也是一樣,要大家「悔改」信從福音(馬可福音一:15)

在基督教的信仰裡,悔改所表示的意義是:從頭開始的意思。也就是過去的都將消失,一切都重新做起。如同啟示錄的作者所說的:「我看見一個新天新地。那先前的天和地不見了,海也消失了。」(啟示錄廿一:1)在耶穌基督教訓中,有關悔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路加福音第十五章十一至三十一節所提到的那個浪子回家的比喻。在那比喻中,耶穌基督描述那位花盡從父親手中取得財產的孩子,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想到要回到父親的家中。他不是要求父親給他甚麼,只求一點:接納他,且是以最低的位置接納他。他不是要求父親恢復他原有的「兒子」身份,更不敢要求再給他一次機會。而是只有給他卑賤雇工身份,原因是他希望能因此生存下去。他知道自己錯了,也知道自己沒有理由或是有任何立足點與父親討價還價。要特別注意的是,當這個孩子回去面對他父親時,他是這樣對他父親說的:「爸爸,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再也不配作你的兒子。」(路加福音十五:21)這句「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正好說出他徹底悔改認罪的告白,也因此,當他父親聽到這裡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就是隨即接納他,並且恢復他當兒子的身份,這就是恩典。恩典就是原本不配得到,現在卻可以領受得到。

一個真正悔改的人,不會去跟人家討價還價,也不會再繼續數算過去所擁有一切所謂的「榮耀」,因為會數算過去所擁有「榮耀」的人,就是沒有面對在那些所謂「榮耀」的背後所犯的錯誤。而會討價還價的人,根本談不上所謂悔改的意思。因為有悔改的人,他會知道應該勇敢地接受犯錯必須有的懲罰。
我們悔改了嗎?若是,我們就不要跟上帝討價還價,上帝知道怎樣對待我們。

(二○○一年十一月四日講於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