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講:驕傲帶來滅亡

經文:耶利米書五十:1—46

從第五十章到第五十一章都是談到有關巴比倫帝國滅亡的信息,這也是耶利米書提起與以色列人民互動有關的國家滅亡之言論中,所用篇幅最長的一段。

巴比倫帝國,依先知耶利米的說法,它原本是上帝揀選來懲罰以色列人民的,在第廿五章九節、第廿七章六節,以及第四十三章十節等都記載著先知耶利米傳出上帝話語所說的「我的僕人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這樣的句子。同樣是先知耶利米的話語,卻傳出上帝要嚴厲懲罰巴比倫帝國,且懲罰的方式是相當嚴重,是要毀滅巴比倫帝國。為甚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我們知道先知耶利米一生的言論就是以巴比倫和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為主,但他所提到有關巴比倫的言論,幾乎都被認為是「偏袒」巴比倫的,也因為這緣故,他被自己的同胞認為是「猶奸」,是與巴比倫人同謀陷害自己同胞的人,因此,猶大的以色列人的領導者討厭他,人民不喜歡他,甚至想盡辦法將他關在監獄中(三十七:11—16),使他感到甚為難堪,卻無法替自己的清白辯解。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在先知耶利米時代,除了自己的同胞對他不諒解外,使先知耶利米在工作上感到最頭痛的,就是他的時代充斥著許多假先知,這才是使他所傳的信息受到阻礙的主要因素(參考十四:14—16、廿三:25、31、廿八:15、廿九:21、32)。因為假先知傳達錯誤的信息誤導人民離棄上帝的旨意和教訓,但人民卻無法分辨出誰是真的、誰是假的,甚至還把先知耶利米傳達的信息當作是假的(三十八:4、四十三:2—3)。

再者,對於這兩章經文寫作的年代,一再受到聖經學者的討論,主要原因是有關這兩章是屬於預言呢,或是屬於亡國之後所寫的呢?或許我們可以這樣看:預言巴比倫有一天會受到上帝譴責是先知耶利米原有的言論,在巴比倫帝國被毀滅之後,有人將一些已經發生的事給予填補上去。例如第五十章十一至十六節、第五十一章十三至三十三節等等,有關描述進攻巴比倫的情景,這應該是在巴比倫帝國末期的時候才能記錄的資料。

有一件事是我們必須先清楚的,就是這兩章中有許多描述經過和事實的發生並不相符,例如第五十章八至十節說:

「以色列人哪,逃出巴比倫吧!你們要搶先逃離那地方!我要發動北方列強,聯合起來,攻打巴比倫。他們要列陣進攻,攻下巴比倫。他們的箭頭像神箭手發射的箭,支支射中目標。巴比倫要被洗劫;洗劫她的要隨意擄掠一切。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這段經文讀起來,好像是聯軍進攻巴比倫的時候,以色列人民驚慌逃難,而巴比倫是慘遭無情的洗劫,而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因為進兵巴比倫帝國的是波斯帝國,且以色列人民幾乎是以歡迎的姿態迎接他們,因為波斯帝國是來解放他們的,而波斯帝國的軍隊是不費一兵一卒就入城,是以「解放者」的姿態進城,更重要的是波斯皇帝塞魯士對巴比倫人的態度友善,沒有殺戮的行為發生。這也是引起許多聖經學者探討這兩章經文寫作時間,以及是否都是出自先知耶利米的作品,一直存有疑問的主要因素。
不論經文的問題多少,我們先將這兩章主要的內容有兩點抓住就對了;一是:作者要告訴我們,原本被上帝揀選來當僕人的巴比倫帝國終於面臨了危機,主要是因為它的驕傲,引起上帝極大的忿怒。二是上帝的子民—以色列人民終於獲得上帝的憐憫,將得到重新返鄉,回到上帝所應許他們祖先,也是他們原本居住的土地。作者要用這種方式表達一個主要信息:上帝不會放棄與祂立約的子民,只要他們知道悔改、認罪,尋求上帝的憐憫,上帝就會寬恕他們所犯的過錯。

說到巴比倫,這個國家對聖經時代的背景中有很大影響。如果我們尋找它的歷史淵源,就會知道它開始是在主前三千八百年左右,也就是所謂「蘇默人」時代。但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才建立了所謂「古巴比倫帝國」,這已經是主前二千年左右的時代。在主前第十八世紀末期,巴比倫出現一位很有名且是有智慧的國王,名叫「漢摩拉比」(1728 ~ 1686 B.C),他曾編撰一本在歷史上被稱為很進步的「漢摩拉比法典」,也帶領巴比倫成為當時中東地區最強盛的國家。可惜,他的後裔並不像漢摩拉比這樣的有智慧,導致他去世後,往後很長的時間大約都是被外族統治管轄的弱小國家。一直到主前第七世紀才開始有了自己的「新巴比倫時代」來臨,這是主前六二五年時代,新的領導者拿布波拉撒(625 ~ 605 B.C)繼位為王,擺脫了長久統治他們的亞述帝國,並且在他帶領下,有將近一百年的時間,可說是創下了「新巴比倫帝國」最顛峰的時代;它在主前六一二年攻下了亞述首都尼尼微,並在主前六一○年攻下敘利亞,然後在主前六○五年徹底毀滅亞述帝國,取代亞述帝國在整個巴勒斯坦地區的統治權,並且擊垮埃及想要在巴勒斯坦分佔權利的機會。

舊約聖經先知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等這些重要先知的文獻中所提到的巴比倫就是指這「新巴比倫」時期,但它從古老帝國時代開始,所流傳下來的許多文化思想、生活形態都對以色列人民造成很大的影響。像創世記第十一章出名的「巴別塔」的故事,背景就與「巴比倫」有不可分的關係,甚至創造的故事、挪亞大水的故事也與巴比倫帝國的文化有關係。巴比倫人最主要的宗教神明,就是太陽、大風、土地等這三個掌管者,這三種神明都與發達的農業社會有密切關係。我們也從這裡看到古老的農業社會都會關心陽光、雨水、涼風等這方面的需要,也將這樣的需要轉成將這三種神明看成是掌管者來敬拜。
我們簡單了解這些相關背景之後,現在來讀這段有關巴比倫帝國毀滅的警告,就比較容易清楚經文所提到有關巴比倫人敬奉的神明和他們之所以會被上帝徹底毀滅的原因。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六節:
1關於巴比倫城和它的居民,上主對我這樣說:
2要向列國宣佈消息,發出公告!
要發出信號,公開傳播:
巴比倫陷落了!
神明馬杜克被粉碎了!
巴比倫的偶像蒙羞受辱;
可憎的神像被摔碎了!
3「有一個國家從北方來攻打巴比倫,使她國土荒廢,沒有人居住;人和野獸都跑光了。」
4上主說:「到那時,以色列和猶大的人民要一起來,邊走邊哭地尋找我—他們的上帝。5他們要尋找往錫安去的路,朝著那方向走。他們要跟我訂立永遠的約,永不背棄。
6「我的子民像迷了路的羊。他們的牧人使他們在山中迷失,從一個山嶺流落到另一個山嶺,找不到自己的羊圈。7凡遇到他們的都吞吃他們。他們的敵人說:『我們這樣做並沒有錯,因為他們得罪了上主。他們的祖先信靠上主,他們也應該對上主忠實。』

當我們讀第四十六至四十九章時,就會明白這些國家、族群被毀滅或是侵犯,其實就是來自巴比倫帝國的軍事武力,因此,這些國家和人民都對巴比倫帝國的興起,以及它殘酷的手段感到深惡痛絕。
第二節提到「馬杜克」(Marduk)(和合本用「彼勒」、「米羅達」),這是巴比倫的最主要神明,巴比倫人將之看成是他們國家的守護神,也是他們敬奉管理土地的神。這和迦南地的人民敬奉的巴力神明是一樣的,就像台灣民間宗教所供奉的「土地公」相同。但我們知道聖經給我們的教訓,土地來自上帝創造,也屬於上帝。有上帝賜福,天降甘霖,土地才能得到滋潤而肥沃。我也提過,古代的人有一種看法:要摧毀一個國家或是消滅一個民族,就是先將那個國家或民族的主要神明給予抓走、廟宇給予摧毀,這樣那國家的人民就會驚慌,因為他們以為已經失去了神明的庇護,再也無法得到安全的保障。這裡說巴比倫最重要的神馬杜克偶像粉碎了,也就是在說巴比倫人開始驚慌了。

請注意第三節說有一個來自「北方」的國家攻打巴比倫。但在第九節則看到這來自「北方」的國家不是只有一個,而是聯合許多的國家。其實我們知道是來自波斯帝國。不過第九節所代表的意思是指過去被巴比倫侵犯、掠奪過的國家,現在都對巴比倫帝國慘遭波斯帝國的攻擊採取袖手旁觀且叫好的姿態。
再者,這一節也提到逃難的不僅是人而已,包括野獸也在內。換句話說,戰爭的情況相當慘烈。但我已經說過,這與事實發生的過程有差距。也因此,有些聖經學者就認為這原本是先知耶利米的預言,後來與事實有差距。如果是後代所增添的筆錄,就不會有這樣的錯誤。

第四節提到「以色列和猶大的人民」,意思是全體以色列民族,這也是在預言著巴比倫帝國滅亡之後,以色列民族將從所羅門王死後分裂的情況開始有了一個新的盼望來臨—合一。

第四與五節可說是整個歷史改變的中心經文;這兩節提到以色列人民是以哀哭的心情在尋找與他們立約的上帝。這裡清楚地說到與上帝所立的約是「永遠的約」,是「永不背棄」的約。這也是我一再告訴過大家的,上帝與人訂立的約是永遠的生命之約。甚至這約還有一個特色,會及於後代的子孫(參考出埃及記二十:6)。

第六至七節說出以色列人民的問題,就是領導者錯誤的引導,使人民離棄了上帝的旨意。我們知道聖經的作者喜歡用牧羊人和羊群的關係,來表示上帝將以色列人民交託給人民的領導者。因此,牧羊人所代表的就是那些社會領袖,羊群就是指以色列人民。先知以西結就很清楚地表示這二者之間的關係,提到以色列的統治者怎樣怠忽職守的問題(參考以西結書三十四:1—6)。

另一方面,第七節也提到以色列人民之所以會淪亡在亞述帝國和巴比倫帝國統治之下,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們離棄了上帝的教訓,對上帝沒有「忠實」,意思就是去拜偶像。這一點也是先知耶利米的信息中心,他就是一再警告猶大的以色列人民嚴重拜偶像的行為(參考七:30—34、十一:9—10)是引起上帝生氣的主要原因。

第八至十六節:
8「以色列人哪,逃出巴比倫吧!你們要搶先逃離那地方!9我要發動北方列強,聯合起來,攻打巴比倫。他們要列陣進攻,攻下巴比倫。他們的箭頭像神箭手發射的箭,支支射中目標。10巴比倫要被洗劫;洗劫她的要隨意擄掠一切。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11上主說:「巴比倫人哪,你們侵奪了我的國家,竟然為此狂歡,像在牧場上踹榖的小牛和嘶叫的馬匹;12但是你自己的大城要蒙羞受辱。巴比倫要淪為最弱小的國家,成為乾旱無水的曠野。13因為我發的烈怒,沒有人住在巴比倫。她將淒涼荒廢,每一個過路的人都驚駭,唾棄。

14「弓箭手啊,要列陣進攻,包圍巴比倫!要拉弓,把箭頭都對準巴比倫,因為她得罪我—上主。15要在巴比倫四周吶喊!巴比倫投降了,她的城牆被衝破拆毀。我在向巴比倫人施報復,你們也要向他們報復;他們怎樣待別人,你們也要照樣待他們。16不要讓他們播種,也不要讓他們收割。城裏所有的外僑為著躲避來侵犯的軍隊都逃回本國了。」

這段經文是談到有關巴比倫帝國被攻擊的情景,且這樣的攻擊是即將臨到。作者說來攻擊巴比倫的,不只是一個國家,第九節說是聯合的軍隊,且都是相當優秀的弓箭手當先出陣。

第十五至十六節也反應了早期社會的人際關係—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我們從出埃及記第廿一章廿四節、利未記第廿四章二十節,以及申命記第十九章廿一節等處經文都可看到摩西法律上就是主張採取「報復」的行為。但是耶穌基督給我們的教訓相當不一樣,他要我們學習上帝的慈悲和寬恕,用愛心來對仇敵(參考馬太福音五:38—)。

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看到作者論及巴比倫被攻擊的結果是幾乎被洗劫一空,成為廢墟的狀態,因為城池將「淒涼荒廢」,就像當年先知耶利米在預言猶大的耶路撒冷一樣(參考九:11、十八:16、廿五:9—11)。

第十七至二十節:
17上主說:「以色列人像被獅子追逐驅散的羊群。亞述王先吞吃他們;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接著啃他們的骨頭。18為了這緣故,我—上主、萬軍的統帥、以色列的上帝要懲罰亞述王;我也要照樣懲罰尼布甲尼撒王和他的國家。19我要領以色列人回到他們的故土。他們將吃迦密山和巴珊的土產,享受以法蓮和基列一帶出產的五榖。20到那時,在以色列尋不見過犯,在猶大也找不到邪惡,因為我要赦免我所寬赦的那些存留下來的子民。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這是一段說明上帝採取報復對待那些侵吞祂的選民的國家,包括在主前七二一年消滅北國以色列的亞述帝國,以及後來在主前五八六年摧毀了南國猶大的巴比倫帝國。

第十七節的「獅子」,在這裡用來形容亞述,也被用來形容巴比倫(參考二:15、四:7)。
請注意第十九節,上帝要帶領以色列人民回到他們的故土,這樣的預言是一再出現在先知的文獻中,表明上帝的恩典一直在祂所揀選的人民以色列,上帝沒有忘記祂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就像我前面已經說過的,上帝與以色列人民所立的約是永遠的。先知耶利米曾在第廿五章十二節提到以色列人民經過巴比倫帝國統治「七十年」。但事實上是沒有那樣久,波斯帝國是在主前五三九年消滅了巴比倫,離它統治整個巴勒斯坦的主前五八六年,是只有四十七年。不過我也一再說過,聖經中有關「七」這個數字,有時是象徵的意義比實際的數字來得重要。「七十年」也可表示「最完美」、「神聖」的意思,也就是說以色列人民在巴比倫經過了一段「最完整的時間」,或是經過了一段「上帝看顧」的時間。這也就是在這裡的第二十節所說的,當上帝要帶領以色列人民返回故土的時候,也就是以色列人民身上的罪過已經都被上帝寬恕、赦免了。也就是上帝已經「看顧」他們,使他們經過了一段「適當時間」,可以回去了。

第十九節提到「迦密山」這是位於地中海附近的一座山,也是水氣相當充沛的山,因此,取名「迦密」是指「肥沃」的意思。這樣可以想像的到它出產的果實必定很肥碩、可口。巴珊,這是在約但河以東的地方。以西結書第廿七章六節說這裡出產聞名的「橡樹」,而在第三十九章十九節則是說巴珊也以出產肥牛出名。而基列則是以肥沃的土地有豐富的草原地區而出名,在民數記三十二章一節提到雅各的長子呂便被分配到這塊土地,可以安心放牧牲畜,因為廣大的草原地區使呂便支派也想爭取在這裡定居生活。

第廿一至三十二節:
21上主說:「你們要去攻擊米拉大翁人和比割的居民,把他們殲滅了。你們要照我的命令執行。我—上主這樣說了。22巴比倫境內可聽見戰爭的吶喊,有大毀滅。23巴比倫曾經像一把大鐵鎚,征服了全世界,但現在這把鐵鎚被搗碎了。列國因看見她的荒涼而震驚。24巴比倫哪,你敵對我;你已經跌進了我為你張開的羅網,你卻不知道。25我打開了軍械庫,在烈怒下搬出武器。我—至高的上主、萬軍的統帥要對付巴比倫。26要從四面八方進攻!打開它的榖倉,把戰利品堆在一起,好像堆榖物一樣!要把這個國家全部摧毀,甚麼都不留下!27殺死他們的兵士!全數殲滅!慘啦,巴比倫人!他們受懲罰的日子到了!」

(28從巴比倫逃出來的難民回到耶路撒冷,他們述說上主—我們的上帝怎樣因巴比倫人燒毀聖殿而施報復。)

29「要召集弓箭手去進攻巴比倫。凡是會拉弓射箭的都來,包圍這城,不許有一人逃脫。要照她該受的報復;她怎樣待別人,就照樣待她。因為她狂傲地敵對上主—以色列的聖者。30他們的年輕人將在大街小巷被殺;所有的戰士在同一天被殲滅。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31「巴比倫哪,你太狂傲了!我—至高的上主、萬軍的統帥敵對你!我懲罰你的時候到了。32你這最狂傲的國家要絆跌仆倒,沒有人把你扶起來。我要放火燒你的城鎮,周圍的一切都要被燒毀。」

這段經文的主題中心在說明巴比倫帝國為甚麼會從上帝的僕人(大鐵鎚),變成被上帝懲罰的對象?理由就是「敵對上帝」(廿四節)、「狂傲地敵對上帝」(廿九節)、「狂傲」(三十一、三十二節)。雖然是一再說巴比倫帝國「狂傲」,基本上要說明就是它想要扮演上帝的角色。它以為自己就像上帝,但它忘了原來它之所以強盛,乃是因為上帝揀選它,要用它來懲罰背逆的以色列人民,以及和以色列人民四周那些鄰近的族群。但巴比倫並不是上帝,它是上帝的僕人。

聖經告訴我們,人最大的危機就是想要扮演上帝的角色!創世記第三章五節記載蛇(誘惑者)對女人誘惑最有力的一句話,就是告訴女人,吃了那棵分別善惡的樹的果實不會死,而是「會像上帝」,於是人受到誘惑就將上帝的話都給忘了,聽誘惑者(蛇)的話,吃了上帝禁止人吃的果實,結果人發現自己很醜陋,不堪卒睹。創世記第十一章「巴別塔」的故事記載人想要建造一座高可達天頂的塔,真正的目的就是想要與上帝爭高低,結果人慘敗了!

請注意第廿一節的「米拉大翁」這個名詞,意思是指「加倍叛逆」,這可能和巴比倫與的「maratu」這字有關係,因為這字是指巴比倫南部的地區,而「比割」的巴比倫字是「Puqudu」,意思是「審判從上帝來」,是指東部的巴比倫。換句話說,這是指全部巴比倫將受到上帝嚴厲的懲罰,且懲罰的結果是相當嚴重,遠比一般的懲罰還要嚴重,因為是「加倍」的懲罰。

第廿四節是在形容巴比倫帝國根本沒有想到波斯帝國會攻擊它,因此,連防禦的準備都沒有,這就是為甚麼波斯沒有花費一兵一卒就將巴比倫給摧毀了,就像第五十一章八節所說的,巴比倫是「突然陷落、毀滅了」,也就是在沒有預警之下發生的。

第廿九至三十二節都在強調巴比倫是個狂傲的國家,在它的眼中根本就沒有上帝,只有自己。這樣的國家、民族在遇到上帝生氣、懲罰時,也不會有人敢出來幫忙、扶持,因為那是上帝的懲罰,誰幫助它,就會引起上帝的忿怒,因為上帝會懲罰驕傲的人。

第三十三至四十三節:
33上主—萬軍的統帥說:「以色列和猶大人民都被壓迫。俘虜他們的人緊緊地抓住他們,不肯放他們走。34但是他們的救贖者大有能力;他的名是耶和華—萬軍的統帥。他要親自替他們伸冤,使大地安寧;但他要使巴比倫人民惶恐不安。
35巴比倫滅亡了!
死亡臨到了她的人民、統治者,和謀士。
36死亡臨到了她的假先知;
他們愚不可及!
死亡臨到了她的戰士;
他們驚恐萬狀!
37摧毀她的馬隊和戰車!
殺死她的傭兵;
他們多麼脆弱!
毀滅她的財寶;
隨意搶奪劫掠!
38降旱災在她的國土;
使她的河流乾涸!
巴比倫是偶像林立的國家;
偶像愚弄了人民。
39「所以,鬼神、污靈,和梟鳥要在巴比倫出沒;沒有人居住,永遠不再有人住在那裏。40從前我—上帝摧毀了所多瑪、蛾摩拉,和周圍的城鎮,巴比倫也要同樣遭毀滅,不再有人在那裏居住。我—上主這樣宣佈了。
41瞧吧,有一個民族要從北方來,
是遠方的一個強悍的國家;
許多君王在準備作戰。
42他們用弓弩刀劍裝備自己,
又蠻橫又殘暴。
他們騎馬奔馳,像狂濤怒吼;
他們準備好要攻打巴比倫。
43巴比倫王一聽到消息,手腳發軟;
他非常痛苦,好像產婦陣痛。

第三十三至三十四節讀起來很像在讀出埃及記第三章一樣,形容上帝看到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因為繼續過著奴隸的生活,痛苦哀哭,祈求上帝的拯救。在出埃及記第三章十九節說埃及國王不會放以色列人民離開,主要原因就是以色列人民在埃及乃是該國主要的經濟動力,如果讓以色列人民離開埃及,對埃及的經濟動脈將會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埃及國王絕對不會允許摩西的請求。但上帝是伸冤的上帝,也是公義的上帝。在出埃及記第三章廿一至廿二節這樣記載著:

「我要使埃及人尊敬你們;所以,當我的子民離開那裡時,他們不會空手離去。每一個以色列女子要到鄰居的家去,並向埃及婦女索取金銀、首飾,和衣服。以色列人要把這些東西給兒女穿戴,這樣就把埃及人的財富帶走。」

看出埃及記這段經文比較現在我們所讀的這段耶利米書的經文,基本意義都是相同的;上帝是位大有能力的救贖者,他不但親自替以色列人民伸冤,也要使巴比倫人感到相當的不安,相對的,上帝是在安慰生活於奴隸苦難中的以色列人民。

第三十五至三十八節是一首名為「劍之頌」的詩歌,原本在以西結書第廿一章一至十七節是以「上帝的劍」來描述上帝怎樣懲罰那背棄祂的以色列人民。「上帝的劍」已經出鞘,除非以色列人民悔改,否則出鞘的劍是無法收回的。然後在第十八至廿七節則是以巴比倫帝國來代表著「上帝的劍」。所謂「劍」,指的就是攻擊之意,但現在則是在說明受到攻擊的是巴比倫,原本它是上帝的劍,現在反而變成被劍攻擊的對象。

這段詩歌主要內容在頌讚上帝要替以色列人民報復,攻擊巴比倫帝國。攻擊的方式除了是軍事力量由鄰近各國聯合的軍隊出兵摧毀巴比倫的軍隊外,更重要的是上帝以「旱災」攻擊這個曾經被揀選為僕人的巴比倫帝國,使它因為旱災來臨,導致河流乾涸而不能耕種,這時候就會凸顯出拜偶像神明的錯誤,因為這些偶像神明並不能解決乾旱的問題,它們不是真神,無法命令天降大雨在地上。乾旱,使土地龜裂不能耕種,饑荒會隨之而來。

第四十節可參考第四十九章十八節,所用的詞句幾乎完全相同,唯有的差異是:該處是指以東民族的遭遇,現在則是針對巴比倫帝國。用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城的毀滅來比喻,在聖經中一再出現,例如以賽亞書第一章九節、第十三十章九節、馬太福音第十章十五節,以及羅馬書第九章廿九節等,都有類似的比喻。主要是在說明上帝要毀滅巴比倫帝國,其情況和過程會像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城一樣,是使之成為廢墟,寸草不留。

第四十一至四十三節原本已經在第六章廿二至廿四節;在該處的經文是描述耶路撒冷將受到來自北方強悍的民族巴比倫摧殘,現在則是角色對換,巴比倫將受到這新興的波斯帝國以同樣的方法給予摧毀殆盡。

第四十三節的「好像產婦陣痛」,這樣的句子在先知耶利米的比喻中一再出現,可參考第四章三十一節、第六章廿四節、第四十九章廿四節等處。

第四十四至四十六節:
44「瞧吧,正像獅子走出約旦河邊的叢林,來到翠綠的牧場;同樣,我要突然使巴比倫人逃離他們的國土。然後我選立的統治者要統治這國家。誰能跟我相比?誰敢向我挑戰?哪一個統治者敢反對我?所以,你們要聽我的計劃:我要敵對巴比倫,對付城裏的居民,連他們的小孩都要被人拖走;人人都要恐懼。46巴比倫陷落的時候將有大聲音使大地震動;恐慌的哭聲要傳到其他的國家。」

這段經文和第四十九章十九至廿一節相同,該處經文是用來描述以東,現在則是形容巴比倫就是上帝所要徹底毀滅的對象,原因是它膽敢成為上帝的敵對者(廿四節)。啟示錄的作者也因為這段經文,指出巴比倫就是末日審判被上帝懲罰的主要對象(參考啟示錄十四:8、十六:19),因為巴比倫就像「假基督」一樣,迷惑人離棄上帝的拯救。

我們可以從這段經文看到一個基本信息中心:誰有力量抵擋上帝?誰敢成為上帝的敵對者?誰成為上帝的仇敵,誰就是自討死亡,因為上帝乃是生命的賦予者、賞賜者,沒有上帝,等於沒有生命一樣,而敵對上帝者的最大特徵,就是自己扮演著上帝的角色,巴比倫帝國的問題就是在這裡。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驕傲會使我們替撒但找到誘惑的機會,使我們離棄了上帝的道路。

我們讀這一章經文會發現:作者一再以巴比倫甚為狂傲,說明為甚麼上帝要毀滅它,因為這正如聖經所說的,狂傲的人的心中是沒有上帝的(參考詩篇十四:1)。這幫助我們明白,當一個人驕傲的時候,他心中所想到、看到的,就是自己,不會有別人,甚至連上帝都不會被他看在眼裡。巴比倫原本是上帝呼召來當僕人的,為的是要教訓那些背棄上帝旨意的民族、國家,連以色列人民也都在巴比倫攻擊的對象之內。然而,巴比倫卻忘記它之所以有能力攻擊以色列等國,並不是因為它自己有甚麼特別好、聰明、能力,而是上帝為了選召它當僕人而賜給它有這樣的力量。可是,當它強大起來的時候,它忘了自己是被揀選的僕人,反而以為自己就是上帝,開始扮演上帝的角色,甚至敵對上帝,作上帝的仇敵,這才是它會被上帝摧毀的主要因素。

如果我們仔細讀以色列的歷史,也有這樣的經過;當在大衛王執政達到最高峰的時候,他以為可以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在他的心中,上帝已經不存在了,因此,他將自己的忠心部下烏利亞殺死,並且將他的妻子拔示巴搶奪過來,結果引起上帝極大的忿怒。還好他聽先知拿單的警告,趕緊悔改認罪(參考撒母耳記下第十二章)。詩篇第五十一篇就是他悔改後所寫的一首懺悔詩歌。然後我們繼續看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王的故事;在他執政達到最顛峰的時候,也忘了要遵守上帝的教訓,不但背棄上帝的教訓,甚至在年老的時候,竟然聽從許多宮妃的話,離棄上帝,去拜別的神明,沒有「像他父親大衛那樣一心忠於上主—他的上帝。他拜西頓人的亞斯她錄女神和亞捫人那可憎惡的摩洛神。他得罪了上主,沒有像他父親大衛那樣完全順從上主。」依照列王紀的作者所記載的,他還為了討好這些宮妃的需要建造偶像神明廟宇,「讓她們在那裡向自己的神明燒香獻祭」(列王紀上十一:1—8),這才是最嚴重的事。以列王紀的作者觀點來看,所羅門王就是為了討好宮妃,連上帝的話都可以放棄,但他忘記了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來自上帝的賞賜。結果在他死後,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因為所羅門王去世後,原本龐大的以色列帝國就因此分裂成南、北兩國,甚至後代子孫還分別淪為亞述和巴比倫的奴隸。
這些歷史都在告訴我們生命最大的危機就是驕傲,即使是最優秀的統治者也會因為驕傲而變成離棄上帝教訓的帶頭者,這是多麼危險的事啊!現在我們看到巴比倫也是這樣,以為自己很有能力可以為所欲為,甚至可以抵擋上帝,引起上帝的生氣,其帶來的結果就是滅亡。這讓我們看到基督教信仰非常重要的教訓:一個人、民族或是國家都是一樣,一定要記住:如果沒有上帝,無論我們所擁有的是甚麼,都將失去,因為上帝不會祝福驕傲者。

二、慎重思考我們與上帝之間所立之約的意義。

在這章的第四至五節中,先知耶利米說:「到那時,以色列和猶大的人民要一起來,邊走邊哭地於找我—他們的上帝。他們要尋找往錫安去的路,朝著那方向走。他們要跟我訂立永遠的約,永不背棄。」想想看,以色列和猶大的人民為甚麼會邊走邊哭尋找上帝?為甚麼他們要尋找與上帝之間所立那永遠不再背棄之約呢?原因很簡單,他們就是因為忘記了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那約乃是永遠的生命之約,才導致整個國家淪亡,人民被俘虜去外國當奴隸,甚至被販賣到外國去,有的甚至被逼與外族人通婚。現在,他們聽到上帝要懲罰巴比倫,並且要帶他們返回故鄉去重建家園時,他們就以哀哭的方式表明懺悔的心意,希望尋求上帝的寬恕和憐憫。而當他們在尋返鄉之路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往錫安去的路,朝那方向走」。甚麼是「往錫安去的路」?錫安是代表著上帝的地方,也是以色列人民敬拜上帝的地方,意思就是要回去敬拜上帝,不再離棄上帝,因為他們明白上帝與他們之間的約,是永遠的生命之約。

找敬拜上帝的地方,這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啊!這使我想起以前有一位信徒所說的見證;她說:

有一年,當她的先生得到通知必須移動勤務到另一個都市去的時候,她就與先生天天祈禱,祈求上帝幫助他們在都市工作地點能找到全家去敬拜上帝的地方。她很擔憂在都市裡,人來人往很容易使人陷入誘惑而離棄上帝,她的先生也擔憂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意志力,使自己堅持保守原有對上帝的信心,因此,他們夫妻兩人在派令下來搬家之前天天祈禱。

當車子抵達宿舍之後,他們夫妻兩人先將行李卸下來放在屋內,然後第一件事就是趕緊問同事禮拜堂在哪裡,然後就帶著三個孩子去找教會拜訪見牧師,並且告訴牧師他們剛搬來,問有關禮拜的時間。他們夫婦兩人都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敬拜上帝,不論到甚麼地方,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要記住敬拜上帝。

我聽後很感動,想想看,卸下行李的第一件事,不是先整理,而是先去找教會並且告訴牧師,讓牧師知道他們是新搬來的家庭,然後禮拜天全家大小去禮拜。我也發現這個家庭不僅是這對年老的夫妻這樣重視禮拜,而是他們一家大小都是這樣,除了外出或是生病,他們幾乎沒有缺席過參加禮拜。這對年老的夫妻說,因為他們將敬拜上帝看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也因為這樣的態度而影響到孩子和孫子們對敬拜上帝的重視。這位年老的姊妹告訴我,她說:「因為禮拜,使我們全家大小都清楚明白一件事:上帝與我們家同在。不論遇到甚麼困難,我們都知道上帝會看顧我們。」我很擔心這樣的信徒可能越來越少了。有些人是在教會重要節期來臨的時候才會想到要參加禮拜,但對平時的禮拜似乎不會重視,更嚴重的是將學校課業當作比參加禮拜更重要,這樣的態度是很危險的,特別是在我們這個不重視宗教教育的台灣社會,重視現代知識的吸收遠勝過對上帝的愛的認識,這樣教育的結果往往是使一個人懷有滿腦子現代知識,卻嚴重地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愛,這才是我們今天台灣整體社會嚴重的病態和危險的信號。

你和上帝立過約嗎?你還記得所立的約嗎?別忘了,如果你已經受過洗禮,你所立的約乃是生命之約,要記得那是永遠的生命之約,這約告訴你,要記住生命的主就是上帝,而參加聚會是使你記住這約最直接也是最好的方式。

(二○○一年十二月二日講於台北東門基督長老教會)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