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路得記這本書

在舊約聖經中有五本經書被歸類在「聖書」(或稱為聖卷)裡面,這五本是「路得記、以斯帖記、傳道書、雅歌、耶利米哀歌」等。其中「路得記」乃是最為膾炙人口的一本。而讀「路得記」,就像在讀「約拿書」一樣,最好是一口氣就將之讀完,因為整篇故事無論是在結構或是敘述上,都很緊湊。故事的背景反映出「士師」時代的社會景況,作者以「在士師治理以色列的那段時期」作開場白,敘述整個故事的內容。可是,聖經作者雖然說的是「士師治理以色列的那段時期」,卻不一定真的是發生在那時期的事件,更可能是藉著那段時期的背景,述說作者想表白的心意,就像「約拿書」所寫的背景是亞述帝國,卻不一定是屬於那時期的事件一樣。如同許多小說家寫故事,背景採用古代的,述說的故事內容卻是與作者時代的社會所發生之事件有關。因此,有些聖經學者認為,以利米勒一家遷居摩押,就如同以色列人民被俘虜到巴比倫一樣,而拿娥米和她的媳婦路得重返故鄉,就像以色列人民重返故鄉重建家園
。如果這種觀點可以被接受的話,則路得記這本經書所要釋放出來的信息就非常特別了,因為主角之一的路得,本身就是摩押女子,這對尼希米和以斯拉時代,大力主張「淨化種族」的運動,明顯是有一股不可忽視,但卻是微弱的聲音在暗中抗議著。

盡近親的責任表明的意義

  除了取材用「士師治理以色列的那段時期」的背景之外,路得記還運用了另一個重要題材,就是「利未拉特婚姻」規律(Levirate Marriage),這就是申命記第廿五章5至10記載的:
  「如果有兄弟兩人住在一起,其中一個先死了,沒有留下子嗣,他的遺孀不得再跟外族人結婚。死者的兄弟要盡兄弟的義務娶她;她們的長子要作已死兄弟的兒子,替他在以色列中立嗣。如果死者的兄弟不肯娶她,她要到城門口見本城的長老,告訴他們:『先夫的兄弟不肯盡兄弟的義務,替他在以色列中立嗣。』長老們就必須召見那人,跟他商議。如果那兄弟仍然堅持不娶她,她要在長老面前走上去,脫下那兄弟的一隻鞋子,吐口水在他臉上,宣布說:『不肯替兄弟立嗣的人該受這種侮辱。』在以色列中,他的家要叫做『被脫鞋之家。』」
  盡近親的責任,等於是在回應上帝揀選的愛,這遠比甚麼都重要。誠如約翰一書的作者所說的: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了我們。若有人說『我愛上帝』,卻恨自己的弟兄或姊妹,他就是撒謊的;他既然不愛那看得見的弟兄或姊妹,怎麼能愛那看不見的上帝呢?所以,基督這樣命令我們:那愛上帝的,也必須愛自己的弟兄和姊妹。」(約翰一書四:19—21)
  在一個兵荒馬亂的世代裡,或是在一個百廢待舉的環境中,有誰會想到盡近親的責任?有誰願意為那苦難的家庭伸出援手?甚少。常看見的是想利用這個機會佔便宜的人反而多得是,比波阿斯更近以利米勒的那一位親族拒絕娶路得過門,為以利米勒家人保留財產就是個明顯的例子。他要的是購買土地的「權利」,卻不願意盡近親的「義務」,這樣的態度顯然是違背聖經的教訓。而路得記卻告訴我們,一個「摩押的女子」反而知道怎樣在這事上盡到責任,這豈不是很諷刺的事嗎?如果以這樣的方式來反省,則今天的基督徒是否有盡到愛憐近親的責任?或是那些非基督徒比信耶穌基督的人更懂得盡近親的責任?若是後者,那我們基督徒又將如何傳出福音的信息?

為甚麼是「摩押的女子」?

  「摩押的女子」,依據創世記第十九章34至38節的記載,「摩押」族人的來源是因為羅得和大女兒亂倫所生下來的後代。摩西的法律很清楚地規定說:「亞捫人或摩押人不得加入上主的聚會。他們的子孫甚至到第十代,也不得加入上主的聚會。」(申命記廿三:3)其中主要是因為他們是來自亂倫的後裔,再者是以色列人民出埃及時,摩押和亞捫人不但沒有給予協助,還設法詛咒他們(申命記廿三:4,有關這件事,可參考民數記第廿二章至廿三章)。換句話說,摩押人和以色列人民之間有著很大的仇恨。因此,以「摩押的女子」作為此本經書的故事題材,所要表達的意義不會是僅止於談及一個家庭的之間所謂「婆媳」問題而已,它有更重要的信息要傳達,這信息必定與上帝的子民,他們和上帝之間的互動有密切關係。
  想想看,路得是一個「摩押的女子」,卻對以色列人的婆婆拿娥美那樣盡孝、「忠誠」(二:11),且對「已故丈夫的家族更忠誠」(三:10),而後來她的後裔就是猶太人最喜愛、懷念的大衛王,這說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上帝國的子民,並不在於血緣、身世背景,而在於對苦難的人的生命有愛,對拯救的上帝有絕對忠實的心。這也就是耶穌基督的教訓所說的:「凡是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馬可福音三:35)

慈愛的上帝

  這篇短短的「婆媳之間」互動故事,也說出另一個重要的信息,就是上帝的慈愛。雖然婆婆拿娥美一再地告訴他的鄉親說:「我出去的時候富足,回來的時候上主卻使我空無一物。上主責罰我;全能者使我受苦。」(一:21)但是,她後來感受到的並不是這樣,因為她的媳婦路得到波阿斯的麥田去撿拾麥穗時,每次都是「空空的出去,豐豐富富地回家」。拿娥美後來也發現上帝實在是這樣對待她,因此,她以感恩的心說:「上主始終對活著和死了的人信實仁慈。」(二:20)上帝不會虧帶祂的子民,祂深深地愛著與祂立下「永遠之約」的子民。即使在患難中,上帝也不曾忘記,祂必定會有奇妙的安排,讓祂的子民走過那段艱困的時刻。這也是本書作者要告訴我們的主要信息。

本經書的大綱

一、第一章:拿娥美和媳婦路得返回故鄉伯利恆。
二、第二章至三章:路得在波阿斯麥田撿拾麥穗,以及和波阿斯之間關係。
三、第四章:波阿斯盡近親的義務,取路得為妻,他們就是大衛的祖先。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