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得冠冕的教會

經文:啟示錄二:1—11

從第一章開始,作者就引導我們看到啟示錄這本書信最大的特色,就是從異象中看到上帝奧秘的話語。對我們今天的讀者來說,可能無法很容易進入這些異象所帶來的意義,但在作者的時代,很清楚地說明這些異象所要「啟示」的意義,因為作者所引用的「啟示」這個詞,就是「掀開」來看。我們可以了解:當把遮蓋的事物掀開來看之後,當然就會很清楚裏面的實況。
在前一講有提過作者說天使要作者將所看見、聽見的都寫下來,並且將所寫下來的寄給以弗所、示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等七間教會。作者特別強調不論這七間教會是甚麼型態的教會,至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用基督之名建立起來的教會,因此,就會有基督站在這些教會的中間。基督就是教會的中心,也是教會的頭、根基(參考以弗所書二:20—21,歌羅西書一:17—18)。啟示錄作者形容這位基督如同一位審判者般「右手拿著七顆星,口中吐出一把雙刃鋒利的劍」,在他的權柄之下,是「掌握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注意的。因為「死亡和陰間」都不是我們喜歡的,也是對生命最大威脅的力量。既然我們知道耶穌基督已經勝過了死亡和陰間的權勢,他復活了,這就是基督教信息的最中心,也是基督教會存在的基礎。
因此,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明今天的基督教會是倚靠甚麼力量生存下來?我們可以明確的樣說:這兩千年來基督教會之所以能夠永續生存下去,就是因為耶穌基督復活!有復活的耶穌基督,才有今天的基督教會,這一點是大家要謹記在心的。
但如何表現教會確實和耶穌基督的復活有關係呢?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門信仰功課。倘若教會無法見證出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即使掛上耶穌基督的名字,也沒有甚麼意義可言。如果說耶穌基督的記號就是十字架,那麼,基督教會的十字架就應該可以凸顯出它存在的意義才對。否則,十字架在教會建築物的屋頂上就沒有多大的意義可言。
我曾講過一則這樣的故事。有一次長老教會總會召開年會,其中有一個議題討論到「甚麼是教會」。目的是要探討神學院應屆畢業的傳道師是否要派去「教會」?能不能派去教會機構當傳道?可不可以派去大專學生中心當工作者?若是可以,那麼教會機構、學生中心這類沒有一般禮拜堂建築物的團體、單位算不算是「教會」?若是不可以,那麼當怎樣定義「教會」?這實在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也因為這樣,討論很久,總會議員發言都相當踴躍,甚至神學院的教授也認真參與討論。為了這個議題,從早上直到晚上,都繞著怎樣定義「教會」這個名詞,一直找不到決定性的結論。最後,實在是很累了,於是議長徵詢大家意見,希望進行表決。於是有一個議員提議說:「所謂『教會』,就是屋頂上有十字架的就是!」簡單有力的解說,獲得多數的議員喝采。大家紛紛表示贊同。
但就在這時候,有一位年老的議員竟舉手表示說:「我也贊同這樣的講法,不過這種『屋頂上有十字架就是教會』的教會,墓園最多!」這位年老的議員一說完話,全場鴉雀無聲,再也沒有人出任何一句話,因為這句話實在太震撼了!
想想看,實在不錯,如果一間教會只有聚會,而沒有活出復活的耶穌基督之樣式,這樣的教會就是死的教會,也是沒有見證的教會!因為耶穌基督復活了,他復活,所以他是永活的主,也是生命的審判者。因此,若教會沒有依照耶穌基督的教訓去行的話,這樣的教會必定會遭遇到復活的耶穌基督之審判;假使一間教會沒有顯明復活的生命力量時,這間教會就不能算是屬於復活的耶穌基督所認定之教會。
啟示錄作者得到上帝的啟示,將短期內即將發生的事情告訴這七間教會,這也是第二章、第三章記載之所謂的七封信。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兩章的七封信中,內容是針對七間教會逐一地進行了信仰的反省,有讚美,但也有責備。這些被稱讚的教會,是示每拿和非拉鐵非等兩間教會,而被責備的教會,則有:以弗所、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老底嘉等五間教會。
另外,在寫給這七間教會的書信中,有兩點特色:
其一,開頭都會用「我知道」當作開場白(參考二:2、9、13、19、三:1、8、15)。這句話「我知道」,已經表明教會的主——耶穌基督,一直與這些教會同在,他「行走」在這些教會之間,而且確實有注意到這些教會裏每一個信徒的所言所行。
其二,在對每一間教會提出反省之後,都會有這句結尾:「聖靈向各教會所說的話,有耳朵的,都聽吧!」(二:7、11、17、29、三:6、13、22)給每一間教會的書信結語都相同,這和耶穌在傳講上帝國信息之後,會用同樣的語句呼籲群眾傾聽信息,都是說:「有耳朵的,都聽吧!」是一樣的(參考馬太福音十一:15、十三:43,馬可福音四:9、23、24,路加福音十四:35)。
另外,七間教會可以表示確實是這被指明出來的「七間」。但因為「七」也含有「完美」、「全部」之意,因此也有些學者認為這「七間」教會,也是代表著所有的教會之意。不過另外有些學者認為這「七間」教會應該是與作者認識的教會有關才對。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書信的內容:

第一至七節:
「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天使,說:
『那位右手拿著七顆星、在七個金燈臺中間行走的,這樣說:2我知道你所做的;你怎樣辛勤工作,怎樣忍耐;我也知道你不容忍壞人,曾考驗過那些自稱是使徒而其實不是使徒的人,認出他們是假冒的。3你有耐心,曾為我的緣故經歷患難,從不退縮。4但是,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已經失去了當初對我的愛心。5你想一想,你已經墮落到甚麼程度了!你要悔改,恢復當初愛心的行為。如果你不悔改,我要來,把你的燈臺從原處拿走。6不過,你有一個優點:就是你跟我一樣恨惡尼哥拉派的所作所為。
7『聖靈向各教會所說的話,有耳朵的,都聽吧!
『至於那得勝的人,我要賜他權利吃上帝樂園中那生命樹的果子。』」

這段經文是第一封信,也是作者約翰依照聖靈的指示,寫給七間教會的第一間,也就是以弗所教會。
第一節,以弗所這間教會之所以會成為第一個收信的對象,很可能是因為距離拔摩島最近,大約有一一○公里。但如果是這個原因,是否也在暗示當作者寫這封信的時候,人是在拔摩島?或是因為當時在異象中提到的是這樣的順序,就依照順序寫信?我們無法確定。
以弗所,這是主前一三三年被羅馬帝國劃入轄區版圖內,並且成為亞細亞省的省會。它可說是羅馬帝國的第四大城市,是當時亞細亞省西部經濟、商務、文化的中心。這個城市是以拜亞底米女神聞名,這神是管理「生殖」的事,和迦南地人敬拜「巴力」相同。台灣也有這樣的女神專司生育,就是民間宗教的「註生娘娘」。以弗所因為這女神廟的關係,該城就成為一個偶像崇拜風氣甚興的城市(參考使徒行傳十九:19—20)。這間亞底米神廟因為建築相當雄偉、壯觀而曾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該廟寬四十三公尺,長一○三公尺,有一百支用大理石精雕細琢圖像的大石柱支撐著屋頂,每根柱子高達二十公尺,可見這神廟建造之宏偉,以及它在當時中東地帶確實頗負盛名。
可以想像得到,廟宇的建造會如此精緻,必定是香火鼎盛才有辦法。由於廟宇甚多,且進香客絡繹不絕,羅馬政府為了防範意外,特別在這裏設有執行官,處理人民的事務(參考使徒行傳十九:39)。有許多人就是靠著鑄造該廟的神像,或是神廟祭拜用的物品而發財(參考使徒行傳十九:24)。使徒保羅和其他同工因為在以弗所這城傳福音,他曾在以弗所這城傳福音長達三年之久(參考使徒行傳二十:31),可說是使徒保羅在各地旅行傳福音停留最久的一個城市。也因為這緣故,信徒增加甚多,但相對的,也造成以弗所神廟進香客的銳減。因為有許多人信從福音,結果造成一些倚靠神廟賺錢或生活的人,有了生存危機意識感(參考使徒行傳十九:26—27),於是這些人就故意煽動謠言、製造紛亂,結果造成使徒保羅的福音伙伴該猶和亞里達古兩人遭到民眾逮捕送進官府(參考使徒行傳十九:29)。
這節強調「右手拿著七顆星」的這位人子,行走在「七個金燈臺中間」。這裏的「人子」就是耶穌基督,他就在教會的中間「行走」。「行走」含有同在、當家作主、審判、查訪、觀察之意(參考利未記廿六:12,和合本用來表示:上帝與以色列人「同在」、保護他們之意)。
第二至三節,這兩節是稱讚以弗所教會有美好的信仰見證。「我知道你所做的」這句話,剛好回應了第一節所提到人子「行走」在這些教會中間之意,因為人子已經看到、且查訪得很清楚。因此,這位人子現在將以弗所教會美好的見證提出來,這些包括了下列幾項:
一是辛勤工作,這是指認真到精疲力竭之意。
二是忍耐,這字和「辛勤」是相連結,有任勞任怨的的意思。
三是不容忍壞人,表示在以弗所教會裏,有一些人是專事在破壞秩序的;這些人就是那些自稱是「使徒」的假冒者。
早期教會遇到最大的困擾,就是在教會裏出現了「假使徒」,這情形也發生在哥林多教會中(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5、12—15、十二:11)。約翰書信中也提起「已經有許多假先知到處出現了」(參考約翰一書四:1)。舊約時代則是有「假先知」出現,這些「假先知」就是假冒上帝的名說話,結果陷害了聽從他們的人離棄了上帝的教訓(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4—16)。
使徒保羅在前往耶路撒冷途中,曾在米利都與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見面,提醒他們說:「我知道在我離開後,有凶暴的豺狼要混入你們中間來傷害羊群。就在你們中間,也有人會造謠撒謊,誘惑門徒去跟從他們。」(使徒行傳二十:29—30)
這些人到底是誰?如果參考第六節有提到「尼哥拉派」,在第十五節又再次提到「尼哥拉派」,傳說這個派系很可能與使徒行傳第六章五節提到的「安提阿人尼哥拉」這人有關,只是並不能確定。這派別的人到底出了甚麼問題?傳講的信息有甚麼錯誤?如果依照第二章十四節提供的資料來看,這派的人有如同民數記第廿五章,以及第三十一章十六節所記載的資料來看,就可知道所犯的錯誤就是:允許拜偶像,並且和異族人有不正常的性行為。這樣我們可以知道在早期教會中有這種派別的人滲透進入教會中,造成信徒當中有人用許多不正確的理由來合理化自己在信仰行為上錯誤的觀念,其一就是在性生活行為上不嚴謹,甚至有婚外情和婚前性行為,其二就是參與祭拜偶像。
這種錯誤的信仰態度就像發生在哥林多教會的情景一樣,他們將基督徒的自由當作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認知。使徒保羅曾為此事很嚴肅地提出這樣的看法:

「有人說:『我們有自由做任何事。』這話不錯。然而,並不是每一件事都有益處。『我們有自由做任何事。』然而,並不是每一件事都會幫助人。每一個人都不應該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而應該關心別人的利益。」(哥林多前書十:23—24)

沒錯,教會是一個信仰團契,在信仰團契裏,最重要的,就是會想到別人,而不是只有想到自己的利益,這一點也是基督教信仰團契非常重要的地方。因此,當稱呼一個人是屬於「尼哥拉派」的人時,另一個含意就是說這個人乃是一個浪蕩不羈的人,或是一個只想到自己的需要的人。
第三節,作者稱讚以弗所教會為了耶穌基督的緣故歷經患難,從不退縮,可見以弗所教會在信仰上還是很有基礎,可以忍受當時迫害者對該基督徒迫害所造成的衝擊。
有好的一面,也有缺失的一面。作者約翰在稱讚以弗所教會之後,隨即又提出了該教會在信仰上值得反省的地方,就是在第四至五節所提到的錯誤行為,包括有:
一是失去了原有對上帝的愛心。意思是指對耶穌基督的忠心冷淡或衰退了,另一方面是對教會內部兄弟姊妹彼此之間的愛減少了,這意思就是指沒有確實遵照聖經的教訓去行。聖經的教訓就是要愛鄰舍如同自己。信徒若是對上帝有愛,也必定會對鄰舍有相同的愛。
二是信仰品質墮落了。這是指該教會不再像過去那樣,對信仰的事有所堅持,且對於當時造成教會內部混亂的異端邪說沒有完全除去,這樣的信仰態度就如同加拉太教會一樣,允許「另一種福音」(參考加拉太書一:6—7)存在在教會內部裏。這裏所說的「墮落」,是指在「不知不覺」之中迷失了方向之意。也就是把錯誤、不正確的觀念當作正常,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作者在提出上述兩件明顯的錯誤行為之後,隨即提出他的勸勉,希望該教會知道「悔改」,因為若是沒有悔改,復活的主耶穌基督的審判很快就會來臨,審判的主會將原本該教會榮耀之記號的「燈臺」拿掉。
「燈臺」表明的是一種榮耀,因為是放在敬拜上帝最中心的地方。現在將之除去,表示將會失去上帝榮耀的面。
「燈」,是在象徵著反映上帝的榮耀。因此,「燈」也是表明上帝的「亮光」。如果除去了燈,就沒有光;沒有亮光,就沒有希望,等於是沒有獲得上帝拯救的希望。
第六節,再次稱讚以弗所教會能夠清楚尼哥拉派的人錯誤的言論、思想。從這節可以看出尼哥拉派的人已經滲透入以弗所教會內部。還好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們知道該派的錯誤思想,並設法阻止該派的思想在教會內部散發開來。要特別注意的是,這裏所說的不是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這尼哥拉派所傳遞的思想,這種思想可能造成信徒之間對信仰認知產生混亂。我們從以弗所書第四章十七至十九節、第五章六至十二節等處經文,可看出當時教會內部的情景確實是有人在教會內散佈錯誤的信息。
第七節a,「有耳朵的,都聽吧!」這句話是作者寫給每間教會的信末結尾語。傾聽上帝的聲音,聽上帝僕人的聲音,這幾乎就是整本聖經作者共同的呼籲。但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辨別清楚哪些才是真的來自上帝的聲音,這樣才不至於受到迷惑。可惜,自古以來,人總是不喜歡聽上帝或是祂的僕人的聲音(參考耶利米書七:25—26、廿五:4、廿六:5),總是喜歡那些諂媚的話語而離棄上帝的教訓(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二:4—6),才會導致「失樂園」的結果。
第七節b句,「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這是指永恆的生命之意(參考創世記三:22—24)。這裏強調的是「上帝樂園」,可比較路加福音第廿三章四十三節所記載耶穌基督告訴那位臨終前悔改的囚犯,將會帶他一起到「樂園」裏。
作者不但在這裏提到「生命樹」,也同時在第廿一章六節、第廿二章十七節提到「生命的泉水」,這些都表示著永恆生命之意。他說「得勝者」可以輕易地得到生命樹的果子。而這生命樹的果子卻是亞當與夏娃永遠無法得到的,因為他們違背了上帝的旨意,聽從了誘惑者的話(參考創世記三:22—24)。
這裏所謂的「得勝者」,是指信心沒有變質、妥協、軟弱下去的人。也就是在那迫害的日子裏,持守著不變的信心,堅守到底的人。「得勝者」,這也成為啟示錄中很重要的一個主題內容,作者總共提到八次,都是描述「得勝者」將會享有來自上帝特別的榮耀(參考二:7、11、二:17、二:26、三:5、三:12、三:21、廿一:7)。

第八至十一節:
8「你要寫信給士每拿教會的天使,說:
『那位開始和終結、死而復活的,這樣說:9我知道你的患難和貧窮;但實際上你是富足的!我知道你受那些自稱為猶太人的人所毀謗;其實他們並不是猶太人,而是撒但的黨羽!10不要怕你將要遇到的苦難。看哪,魔鬼要考驗你們,把你們當中的一些人投進監獄;你們要受十天的苦難。你要忠心至死,我要賜給你生命的華冠。
11『聖靈向各教會所說的話,有耳朵的,都聽吧!
『那得勝的人絕不會受第二次死亡的災害。』」

這是第二封信,是發給示每拿教會。跟對以弗所教會所發出的信息很不一樣,因為聖靈透過作者約翰傳給示每拿教會的信息中,並沒有責備的內容,而是給該教會許多鼓勵。士每拿教會也是這七間教會中,沒有受到譴責的教會之一。
示每拿,這個城市今天的名稱是「伊士麥」(Izmir)。位於以弗所北方大約有五十五公里遠。這個城市以效忠羅馬皇帝而聞名,大約在主後廿六年曾為羅馬皇帝提庇留建造一座廟,極力推廣對羅馬皇帝的崇拜而聞名。由於該城居住的猶太人甚多,因此比較緊張。也因為這樣,在該城居住的基督徒就夾在羅馬政府與猶太人之間,左右為難。猶太人會將反羅馬政府的罪狀,無故地歸罪在基督徒身上,使基督徒經常遭受到無妄之災。
是誰將福音傳到示每拿?已經無法可考。不過使徒行傳第十九章十節的記載,使徒保羅在以弗所城的時候,福音廣傳在整個亞細亞地區,幾乎當地的人們都聽到了。
第八節,在這裏很明確地指出說話者就是耶穌基督,因為他是從死裏復活的永恆者(開始與終結)。
第九節說到士每拿教會遇到患難,這患難是指來自羅馬政府和猶太人的迫害、嫁禍所造成的。在這裏,約翰特別指出這種迫害是來自那些「自稱猶太人的人」毀謗所引起的,他說這些人乃是「撒但的黨羽」,這句話也再次出現於第三章九節。
到底士每拿教會遇到的苦難是甚麼呢?依照傳說中的歷史事件,說早期殉教者當中有一位相當有名的示每拿主教名叫「坡旅甲」(Polycarp),在主後一五六年二月被這城裏的猶太人用柴火燒死,而燒死的那天正好是在安息日。這真是非常諷刺的事,因為依照摩西法律的規定,安息日是不准撿木柴起火的(參考民數記十五:32—36),而猶太人卻為了要燒死他們心目中的「惡魔」,就不管摩西法令對安息日的禁令。這也就是作者約翰傳出聖靈的聲音所說的,這些猶太人,其實並不是真的猶太人,他們只不過是「自稱猶太人的人」罷了,因為真正的猶太人絕對不敢違背摩西的法令在安息日去撿木柴起火燒人。
除了患難之外,另外就是遇到「貧窮」,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若是參考希伯來書第十章三十四節,就會明白早期教會受到迫害時,執政者會將基督徒連財產也一併沒收,或是被人搶奪去。但作者約翰卻稱讚士每拿教會的信徒,說他們人雖然遇到迫害,且財產被沒收而導致物質生活的貧窮,可是他們的心靈卻因為耶穌基督而滿足、富有(參考約翰福音十:10,路加福音十二:21)。
在人看來是貧窮的,但看在上帝的救恩裏,卻是富有的。就像雅各書作者所說的:

「我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要聽;上帝揀選世上的窮人,使他們在信心上富足,又讓他們承受他應許給愛他的人的新國度。」(雅各書二:5)

生命的貧窮或是富有,並不是從物質的條件來衡量,因為真實的信仰會使人有很不一樣生命的價值觀。使徒保羅就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提出了他對基督徒生命觀的不同看法(參考哥林多後書六:8—10),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貧窮,其實卻讓許多人生命富有起來。他甚至這樣說:

「但是,我一向認為有盈利的,現在為了基督的緣故,我把這些看作虧損。不只這樣,我更把萬事看作虧損的,因為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為了他,我損失了一切,當作垃圾,為要贏得基督,完全跟他連結。」(腓立比書三:7—9a)

看,這是多麼不一樣的價值觀啊!就像耶穌基督對跟隨他的人所說的:「我來的目的是要使他們得生命,而且是豐豐富富的生命。」(約翰福音十:10b)也因為這樣,基督徒往往在物質極為貧窮的生活中,並不以為意,更可貴的地方,是還會想到要捐助賙濟比他更為窮困的人,而這也是使徒保羅稱讚馬其頓地區教會有美好見證的主要原因(參考哥林多後書八:2)。
第十節,這一節非常特別提到魔鬼要考驗示每拿教會當中的一些人「十天」。為甚麼是「十天」?很難解。不過可參考但以理書第一章十二至十五節,但以理曾向王宮守衛要求給他寬限「十天」的時間,吃自己準備的食物作為他是否可以拒絕王宮提供飲食的條件。
「十天」,可能是指一個「有限期」的時間,表示「短暫」、「可數的」。這也是用來鼓勵示每拿教會信徒,只要支撐一下,苦難很快就會過去,迫害的時間不會拖很久。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能夠迫害基督耶穌的信徒是永遠的,因為這些有權柄的人,他們的權勢都是短暫的,很快就會過去。
聖靈透過約翰告訴示每拿教會信徒,魔鬼是透過苦難,在「考驗」他們的信心。這種「考驗」包括了信徒會被逮捕送入監牢的災難。
「生命的華冠」,在這裏所用的「華冠」,是指當時運動員得獎時,頭上戴著一頂用桂花葉編織而成的冠冕,希臘字是「stephanos」,有別於宮廷所用的王冠(diadema)。雅各書第一章十二節說這種「華冠」乃是指生命的冠冕。是來自天上永恆的獎賞之意(參考哥林多前書九:24—25)。
第十一節,可對照第七節b句。表明信耶穌基督的人,其生命是復活的,不會有第二次死亡,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復活了。
「絕不會受第二次死亡的災害」,有的聖經學者認為這是指肉體的死亡。但也有學者認為是指人類第一次違背上帝命令,被上帝逐出樂園後的「死亡」。可是也有人認為這是指人犯罪後所帶來的生命之死(參考羅馬書六:23)。而信耶穌基督的人之所以不會有第二次死亡,是因為基督徒和耶穌基督相連結,耶穌基督已經復活了,他勝過了死亡。基督徒也是一樣,會因著信靠耶穌基督得到力量,使生命超越死亡,而與耶穌基督一起同復活(參考羅馬書六:5、8)。所謂「第二次的死亡」,這是指死後所將面臨的審判(參考啟示錄二十:14、廿一:8)。

一、基督徒的信仰要勝過迫害的苦難,才有榮耀冠冕的獎賞。

作者告訴我們士每拿教會是一間很有見證的教會。該教會曾遇到極大的迫害,信徒生活在苦難中,甚至他們的財產都被當時的政府所充公、沒收。但是,在這苦難的際遇中,他們並沒有因此就放棄信仰,或是有任何妥協,他們依舊對耶穌基督有足夠的信心,因此,上帝的靈帶給這間教會是稱讚的信息,而要賞賜給該教會信徒的獎賞,就是「生命的華冠」。
如果我們看使徒保羅的書信,就會看到他一生最大的目標,就是為了要贏得從天上來的獎賞。他這樣說:

「弟兄姊妹們,我並不認為我已經贏得了這獎賞;我只專心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全力追求前面的事。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三:13—14)

約翰福音作者說這種屬天的獎賞,乃是「永恆的生命」(參考約翰福音三:16)。雅各書作者則是清楚地告訴我們:

「遭受試煉而忍耐到底的人有福了;因為通過考驗之後,他將領受上帝向愛他的人所應許那生命的冠冕。」(雅各書一:12)

這是生命的冠冕,是來自天上的獎賞,這種冠冕才是永恆、不會敗壞也不會變質的。啟示錄作者提到最後的審判來臨時,有這樣的一段話:

「耶穌說:『看吧,我快要來了!我要帶來報賞,按照每一個人的行為賜給每一個人。我是阿爾法和亞米茄,是首先和末後,是開始和終結。』那洗淨自己衣服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有權吃生命樹上的果子,並且可以從城門進入城裏。」(啟示錄廿二:12—14)

看吧,有生命樹的果子會獎賞給這些因為福音緣故受到迫害的人。生命樹的果子,這是人類始祖所失去的,但卻保存下來要留給這些在信仰上有堅定持守的人享用。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雖然今天已經很少像啟示錄時代的社會,甚為殘酷迫害基督徒,特別在咱台灣社會,這種類似啟示錄時代的政治性迫害已經看不到了。但我們看到另一種方式的「迫害」一再侵蝕著現代許多基督徒的信仰。我們看到在經濟繁榮的社會中,人不再重視信仰的內涵,而是注重金錢、財富的多寡;人不再注意傾聽上帝的話,而是聽許多新科技所帶來千變萬化的聲音,擾亂了人心靈的清靜;人往往看到許多虛幻的事物,就如同電腦所提供的「虛擬世界」一般,卻看不到生命的本質和意義等,這些都很容易使我們失去了原有純真的信仰,也容易使我們原本堅持的信仰逐漸在不知不覺之中喪失或變質了!我想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件事:當一個人心靈破碎、瓦解的時候,那絕對不是任何東西可以換取回來的!
另一方面,在今天的世界裏,我們還是會看到許多基督徒遭受到殘酷的迫害,特別是在那些不自由且基督徒是少數的國家,那裏的信徒需要我們為他們代禱。而我們要感謝上帝的是:我們是生活在一個已經擁有宗教信仰自由的環境中,因此,一定要注意:不要讓這急速轉變的環境來影響到我們原有純真的信仰。當我們利用大家休息、旅遊的假日時間聚會時,在別人的眼中可能是憨笨、愚蠢的;當我們為了福音事工而奉獻許多金錢、時間來參與時,也許在許多親友的看法裏,我們是可憐、無知的人。就像啟示錄作者寫給士每拿教會信徒之信中所說的,所有的這些毀謗都將在審判的日子來臨時,編織成為美麗的生命冠冕等候著我們去領賞。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堅定的信心,不論我們的社會、環境如何變遷,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上帝知道我們的努力和用心。

二、對上帝的愛要真誠,這樣才能在信仰上有所堅持,而不會對錯誤的信仰行為有所妥協,而能夠勇往直前走天國之道。

當啟示錄作者寫這封信給以弗所教會,指出該教會在信仰上墮落了,因為失去了原有的愛心。作者呼籲該教會的信徒,要悔改過來,否則榮耀的燈臺將會被取走。
請注意,這裏所說的「失去當初對我(指上帝)的愛心」,這話的意思是指對上帝的話並沒有確實去遵行,再者,是對上帝不夠忠誠。看起來,這好像是兩件事,其實是一體的兩面。
我們知道耶穌基督和那位詢問如何行才能獲得永恆生命的法律教師之間的對話,就提過關於聖經中最大的誡命是甚麼之問題。這位法律教師很清楚地回答說:「你要全心、全情、全力、全意愛主——你的上帝,又要愛鄰人,像愛自己一樣。」耶穌基督聽到他這樣回答之後,就告訴他說:「你答得對,照這樣做,就可以得到永恆的生命。」(參考路加福音十:26—28)。我們從這樣的問與答之間,就可看出愛上帝,和愛鄰人是同等重要的,而且兩者之間是不可分開的。
因此,當啟示錄作者約翰聽到聖靈要他轉告以弗所教會的信徒,究竟他們「已經墮落到甚麼程度」,從他們失去了原有對上帝的愛心這件事可以看出以弗所教會真正的問題,就是在信仰上不再像原先創立之初那樣純潔,對上帝有忠實的愛。再者,因為對上帝的忠實度不夠,很自然的,對上帝在聖經的教訓就不會那樣在意,這就是作者所指該教會的問題。
一間教會若是在信仰上對上帝真誠,就會以聖經的教訓為主要中心,時時刻刻會想到怎樣將聖經的教訓落實出來。不會是只有想在心裏,或是掛在嘴邊講講了事,更嚴重的甚至會找許多理由來當藉口,託辭是表明執行聖經教訓上有困難。真實的教會不會是這樣,而是會克服所有的困難,為的是遵行上帝的旨意,這一點也是二者之間的差別。這是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教導咱教會,務要落實聖經的教訓,尚且帶領大家從最小事開始,包括幫助弱小教會的事工,其因在此。雖然我們不可能幫助所有的弱小教會,我們卻有責任盡我們的本份,何況這些弱小教會是我們的肢體,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即使是現在咱們教會為了購買土地需要花費很多錢,也不能就藉此推諉確實遵行上帝教訓應有的態度。我就告訴查經班的兄姊說:一個月奉獻一百元、二百元,就可以幫助兩間教會得到愛和關懷的力量。我強調這番話,就像我們在最需要存錢來買地的時候,我們還是依然為颱風和地震遭遇嚴重災難的菲律賓、日本之賑災事工熱心奉獻。
同樣的,一個信徒也必須有這樣的認識:若要表現對上帝的愛心,就當從最簡單的事開始,我們可以由準時來參加主日禮拜做起,何況這是成為基督徒最基本的一件事。只要我們真的用心,就可以提前到教會。或許偶爾會發生遲到的情景,但,我深信只要我們將之視為個人對上帝的忠心表現,就會想盡辦法克服所有的困難。
不僅禮拜如此,參與教會事工也是如此。每次看到我們當中有些年輕的父母,每個禮拜日親自帶小孩,甚至抱著幼兒來參加兒童主日學,我都深受感動。雖然沒有辦法分身去主日學教室和這些年輕的父母一起談論信仰的問題,或是給予他們一些關懷、鼓勵,可是內心深處都為這些家長、孩子獻上最衷心的祈禱、感謝上帝,也懇求上帝祝福這些小孩和帶他們來的家長。如此的參與,才算是真的支持教會福音事工。千萬不要小看這樣微小的事,凡是為福音所做的任何事工,即使是這樣微小的事,也是上帝所祝福的。
我們可以這樣說:教會之所以能夠永續存在的發展,就是由最微小的事工開始的。當我們帶小孩子來到教會聽聖經的故事、信息時,就表明我們真心的愛上帝,忠實於祂的教導。唯有如此,我們才不會重蹈以弗所教會被警告的覆轍。
(講於二○○四年十二月廿六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