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講:真正的聖殿在人的心

經文:啟示錄十一:1—14

就像前面已經說過的,在七個天使之中會分成兩組,第一組就是從第一個天使到第四個天使,第二組是第五個天使到第七個天使。而在第六個天使到第七個天使之間,又會出現新的異象,這就是前一講第十章所讀到的經文內容,作者說他又看見「一個大力的天使從天下降」。這位天使手中拿著書卷,天使要作者將該書卷給吃了下去,並且說該書卷會使嘴裏甘甜如蜜一樣,但之後肚子會感覺到苦。我說過這書卷就是上帝的話,而上帝的話語就像詩人所說的,會「比蜂蜜甘甜,勝過最純淨的蜂蜜」(參考詩篇一九:10),但另一方面,也會像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的,上帝的話會「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連靈和魂,關節和骨髓,都能刺透」(參考希伯來書四:12),這當然會使人感覺到相當的疼痛,這種疼痛,正好是啟示錄作者在這第十章九至十節所提到的,當把這書卷給吞下去之後,就會有「肚子會感覺到苦,嘴裏卻像蜜一樣的甜」。
俗語說「良藥苦口」,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話。古時候的藥是草藥,需用煎煮,確實藥的味道並不好下口,甚至通常都會覺得很苦。箴言的作者有這樣的話說:

「要專心信賴上主,不可依靠自己的聰明。無論做甚麼事,都要以上主的旨意為依歸,他就會指示你走正路。不要自作聰明,只要敬畏上主,拒絕作惡。這樣做,等於得到良藥,能夠醫治你的創傷,止住你的疼痛。」(箴言三:5—8)

確實不錯,真正好的良藥是會醫治人身體的病,即使是苦口,卻可以醫治創傷、止痛。箴言作者說,這種藥就是遵行上帝的旨意,敬畏上帝。但我們知道,要使一個人知道並且遵照上帝的旨意去行,就是要從明白上帝的話開始學習,而上帝的話就是聖經。
現在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是在第六和第七天使之間,除了先前已經講過的另有一個拿著書卷的天使出現外,又多出了兩個穿著麻衣的見證人出現。這兩個見證人用來象徵兩棵橄欖樹和兩個燈臺。這到底是甚麼意思呢?啟示錄的作者說,這兩個見證人要傳講上帝的信息一千兩百六十天。這又在說些甚麼信息呢?其實這段經文也是聖經學者在解釋啟示錄時最分歧的一段,內容提到聖殿、祭壇、丈量聖殿、所多瑪城、埃及、主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並且還有先知以利亞不祈禱求雨的背景,尤其是提到「三天半」這數字等等這些資料,都有很深奧的背景和意義。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
我接受了一根像杖一樣的尺,有聲音對我說:「起來,量一量上帝的聖殿和祭壇,並數一數在殿裏敬拜的人。2可是,不要量聖殿的外院,因為這外院已經給了外邦人;他們要踐踏聖城四十二個月。3我要差遣兩個穿著麻衣的的見證人;他們要傳講上帝的信息一千兩百六十天。」

這裏出現的不是天使,而是突然出現的一根像杖一樣的一支尺。當時的尺是用蘆葦做成的,長度大約有七到九尺長。
突然間有聲音出現,這是誰的聲音?應該說是天上來的聲音,就像第十章四節一樣,聲音從天上傳來。這個聲音要作者拿著這根長達七到九尺長的杖去量一下聖殿和祭壇,以及在聖殿裏敬拜的人。這裏所指的聖殿和祭壇,並不是指天上的,而是指地上的。
為甚麼要量聖殿?其實,在舊約先知的時代就一再發生過丈量聖殿的預言,例如以西結書第四十章記載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看見一個人,他的手裏拿著一根三公尺(大約九尺)長的木尺量聖殿。先知以西結的這個預言,是為了流亡到國外的以色列人說的,上帝要他傳出這樣的信息,說是有這麼一天,他們要再回到耶路撒冷去重建聖殿。撒迦利亞書第二章一至二節也記載說,在異象中看見一個人手拿著一條準繩,要去量耶路撒冷。先知阿摩司則是在異象中看到上主手裏拿著鉛垂線在衡量那道已經傾斜的城牆,用來預言北國以色列即將倒塌、滅亡的信息(參考阿摩司書七:7—9)。
但是我們要注意,先知以西結的杖量聖殿,是預言有一天以色列人要返回故鄉去重建聖殿。先知撒迦利亞的時代也是以色列人返國之後的信息,丈量耶路撒冷,是和重建該城的工作有關。但先知阿摩司可不是這樣了;他的時代是北國以色列人並不聽上帝的信息,甚至還要先知阿摩司不要講話(參考阿摩司書七:10—13),因此,他說上帝的手親自拿著鉛垂線在量那傾斜的城牆,表示北國以色列即將滅亡,就像已經傾斜快要倒塌的城牆一樣。沒錯,北國以色列就在主前七二一年被亞述所滅。
因此,從這些歷史事件可以看到兩個主要信息:丈量聖殿,所表明的是返國之後重建聖殿,這是好的信息。另一方面,則是在說明上帝的懲罰,因為人們並不聽從上帝僕人先知的信息。如果用來看這裏,就可以先了解一下,啟示錄作者的時代,大約是在主後九十到一百年之間,那時耶路撒冷城已經被羅馬將軍提多(Titus)所毀壞,整個耶路撒冷城已經沒有城牆、沒有聖殿、沒有祭壇,聖殿已經拆毀了,整個耶路撒冷城可說像似一片廢墟。因此,更無法計算在那裏敬拜上帝的人數到底是多少,因為沒有聖殿、祭壇可供人獻祭敬拜上帝之用。當時為了要保護聖殿,許多祭司、法利賽人都因為參與護殿的事而慘遭殺害,甚至多達八千人慘遭大屠殺死亡,引起許多猶太人陷入沉思:為甚麼上帝讓祂的聖殿被毀壞而不庇護?他們有的人是失望至極。因此,在這節經文中所要強調的,並不是真正在測量原有的聖殿、祭壇、敬拜的人數,而是在說明心中還有上帝的人到底是多少?而測量的用意在表明怎樣與上帝和好?因為聖殿表明的是敬拜上帝之處。會去敬拜上帝的人,表示他和上帝之間有好的來往,關係緊密。這使我們想到一件事:信仰並不是建構在看得見的建築物之上,而是奠基在內心深處,若是沒有這樣的認識,就很容易隨著建築物的毀壞而消失。
第二節,這裏說不要量聖殿的外院,並且強調外院是屬於外邦人的,他們要踐踏聖城長達四十二個月。
聖城被踐踏,這在舊約先知的文獻中也出現,例如以賽亞書第六十三章十八節,先知以賽亞在祈禱中向上帝哭訴說:「我們是你神聖的子民。我們一度被敵人趕了出去;他們蹂躪了你的聖所。」先知但以理書第八章十一至十二節也提到,敵對上帝者將要踐踏聖殿,並且在聖殿的祭壇上,獻不該獻的祭品。
這裏所謂的「外邦人」,另一個意思就是指沒有信上帝的人。另一方面,依照啟示錄比較常用的寫法,乃是指那些敵對上帝的人,也就是迫害上帝的選民、敬拜上帝的人。
再者,這裏提到時間長達「四十二個月」,這是等於三年半的時間,也就是第三節所提到的一千兩百六十天。這個數字也是傳統啟示文學喜歡使用的數字,與但以理書第九章廿七節、第十二章七節等兩處經文有關,都在說明迫害的時間有一定時期,只要時間一到,自然就會結束。意思就是雖然有迫害,但並不是永遠,而是可以屈指計算出來的時間。
從但以理書寫成的背景就可以明白,這是和主前第二世紀(主前一六八年)希臘安提阿哥四世統治巴勒斯坦的時代的歷史有密切關係;這位希臘王以極其慘酷的手段迫害猶太人。在主前一六八年六月到一六五年十二月,為了要推動轄區內的猶太人必須完全希臘化,他用極其嚴苛的手段強迫猶太人必須遵行異教信仰與文化生活。為了這事件,有多達八萬名猶太人因為反抗這項政策不是被殺,就是被賣為奴。後來因為有猶大後裔的馬加比家族帶領,猶太人全體奮勇抵抗,才將安提阿哥四世的軍隊從耶路撒冷趕逐出去,而得以潔淨聖殿,並且在每年十二月舉行聖殿潔淨的慶祝活動。因此,這句「四十二個月」(三年半)也成為後來另一句流傳在猶太人當中的「一年,再加上一年,又加上半年」之俗語,而在中文和合本用詞是「一載、二載、半載」,意思也是一樣指「三年半」。另外同樣的時間也出現在但以理書第七章廿五節和第十二章七節。
因此,啟示錄作者約翰利用這段歷史背景,改用「丈量聖殿、祭壇」的隱喻筆法,寫出一個信息:無論多麼痛苦,忍耐到底的人必定會獲救,因為上帝並沒有離開正在受苦難而堅持信仰的人,時間一到,拯救和審判必定會來臨,就像當年安提阿哥四世迫害猶太人時,經過三年半載之後,獲救時間就來到了。作者約翰用這樣的方式也說出了一個主軸:受難的時間是有限定的,因為上帝是個慈悲的創造主,祂不會讓祂的子民長久受苦。
第三節,穿麻衣,這表示高度哀傷、痛苦的一種穿著方式,表示家中有喪事發生,或是用這種方式表示誠摯的慟悔之意(參考約拿書三:6)。「兩個」,這也是申命記中摩西法律的規定(參考申命記十九:15)。比較特別的地方,是在這「兩個」之詞的前面,希臘文加上了冠詞,表示是有特定的對象。因此,有聖經學者認為這是指摩西和以利亞,但也有人主張是以利亞和以利沙,另外也有人認為是以諾和以利亞,因為他們兩人沒有死,直接被上帝接到天上去(參考創世記五:21—24,列王紀下二:11)。這樣的觀念也與猶太人長久以來在期盼拯救者來臨的想法有密切關係(參考瑪拉基書四:5,馬可福音一:2),都是在期盼上帝拯救的來臨,且是差遣拯救者降臨之意。

第四至六節:
4那兩個見證人就是站在世界之主面前的兩棵橄欖樹和兩個燈臺。5如果有人想傷害他們,他們會從口中吐出火燄,燒死敵人。所以,誰想傷害他們,誰就被殺。6他們有權封閉天空,在他們宣佈上帝信息的日子,叫天不下雨。他們也有權掌管各水源,使水變成血,也有權隨時隨意用各種災難打擊大地。

這段經文不太像異象,而是比較像在引用先知的預言來對受難中的信徒說話。
自從亡國以後,以色列人長久以來都存著一個想法:有這麼一天,上帝會差遣祂忠實的僕人來拯救以色列人脫離苦難。先知瑪拉基就傳出上帝這樣的信息說:「我要差派我的使者為我預備道路。然後你們所尋找的主會突然來到他的聖殿;你們渴望看見的使者要來宣告我的約。」(瑪拉基書三:1)
這裏說到此兩位特定的見證者所扮演的角色和執行的工作,尤其是他們被賦予極大的權柄,只要他們所說出的話,上帝必定會成全。由於這兩個見證人被賦予有特殊的權柄,能夠口吐火燄燒死敵人,如同先知以利亞一樣,他一祈求「火從天上降下來」,火真的降下來燒死藐視他的以色列王亞哈謝差派去的軍官和部下(參考列王紀下一:10、12),也能像先知以利亞一樣祈求上帝不要降雨下來,而得到上帝的允許回應,時間長達三年半之久(參考路加福音四:25,雅各書五:17,列王紀上十七:、十八:1、44—45)。這兩位證人又像摩西大有能力,能使埃及所有河川都變成了「血」,使所有河中的生物都死去(參考出埃及記七:19—20)。
第四節,「兩棵橄欖樹和兩個燈臺」,這很像撒迦利亞書第四章二至三節說的有「一個純金的燈臺」和「兩棵橄欖樹」。主要在強調傳達出去的信息,是倚靠上帝的能力,而不是來自人的智慧或言語(參考撒迦利亞書四:6)。使徒保羅也說,他傳的福音並不是用美麗的詞藻來表達,而是只傳講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參考哥林多前書二:1—2)。
第五節,因為這兩個見證人是上帝忠實的僕人,因此,誰傷害上帝忠實的僕人,就等於是在傷害上帝一樣的嚴重。上帝僕人最重要的工作是要傳出上帝的信息,因此,在上帝的信息完全傳遞出去之前,不能受到阻礙或受苦,因為上帝也賦予他們權柄可以用一切方法來排除所有阻礙他們傳出信息的力量(參考路加福音十三:31—33)。換句話說,誰想要阻止上帝僕人傳信息,到頭來,只會傷害到自己,一點利益也沒有,反而是有災難臨頭。
第六節,這兩位見證人身上擁有上帝所賦予的神奇力量,就像耶穌基督差遣他的門徒出去傳福音時,也同樣賦予他們有醫病趕鬼的神力一般(參考馬可福音六:7)。這裏提出的現象,都含有先知以利亞、摩西的背景。例如先知以利亞不祈禱,天就不下雨,而摩西則是讓埃及所有的河川都變成血,導致所有河川中的生物都死亡。但這裏更重要的是說這兩位僕人,比摩西和先知以利亞所被賦予的能力還要大,大到「有權隨時隨意用各種災難打擊大地」,為甚麼會這樣?這句話很清楚在說明這兩位使者已經得到上帝全權代表的允許。

第七至十四節:
7他們宣佈了信息之後,那從無底深淵出來的獸要對他們作戰,擊敗他們,把他們殺了。8他們的屍首將倒在大城的街上,就是他們的主被釘十字架的地方。這城的象徵名字叫所多瑪或埃及。9從各民族、各部落、各語言,和各國家,有人要來看他們的屍首三天半,不准人安葬他們。10地上的人要因他們的死而歡樂。大家慶祝,交換禮物,因為這兩個先知曾經使地上的人受大苦難。11過了三天半,有生命的氣息從上帝那裏來,進入他們裏面,他們就站立起來;看見的人大大驚惶。12兩個先知聽見從天上來的大聲音對他們說:「上這裏來!」他們就在敵人的注視下駕雲升天。13正在那時,地大震動,那城倒塌了十分之一,因地震而死的達七千人。剩下的人非常害怕,都頌讚天上上帝的偉大。
14第二種災難過去了;第三種災難就到了!

這段經文說出上帝忠心的僕人將會遇到極大的攻擊而受苦難,也看到在一個惡劣的時代,人心如何背棄了上帝的道。因此,上帝的懲罰將令那些作惡的人恐懼、不安。而上帝忠實的僕人雖然遇到苦難,卻因此而獲得天上特殊的恩典。
第七至八節,這兩位見證者,也就是上帝忠實的僕人,當他們在傳遞上帝信息時,緊隨而來的卻是上帝的敵對者會出現來迫害他們。
上帝的敵對者是居住在「無底深淵」中,這種地方是專門在禁閉那些邪惡力量者之處。再者,上帝的信息傳遞之後,就表示他們的使命已經「完成」。但請注意,這裏的所謂的「完成」,並不是說「圓滿」或是達到「完美」的狀態,而是以有否盡職、盡心、盡力以赴為準,且這項評鑑的工作是屬於上帝的權柄。上帝忠實的僕人受攻擊,並不表示他們做得差,或是有犯甚麼錯,只是因為敵對上帝信息傳播的邪惡力量傾盡所有可能,為要阻礙上帝信息的廣傳,他們會不擇手段,甚至將上帝忠實的僕人殺害,以達到他們阻擾的目的。更殘酷的是被殺害的僕人,連埋葬的地方也沒有,被拋露在大城市的街道上。這可說是最悲慘的鏡頭,也是最醜陋的一幕,就像耶穌基督被人釘死十字架上一樣,是一種極大的羞辱,和受到嚴厲詛咒才會得到的結果。
作者約翰在這裏特別強調受難之處是在「大城」,其實這就是在指耶路撒冷城,也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作者用這種方式來表達這些為了見證福音而受難的人,就是和背負了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一樣,他們都將因此與耶穌同復活,因為他們是和耶穌同受苦難在十字架上的僕人。使徒保羅說當一個人若是與耶穌基督同受苦難時,也會與耶穌基督同享復活的榮耀(參考羅馬書六:5、8)。
這裏用「所多瑪」與「埃及」這兩個舊約聖經最有名的城市作代表,前者用以象徵著上帝將會從天上降下大火來燒毀,作為他們迫害上帝忠實僕人所應得的懲罰(參考創世記十九:24)。後者用「埃及」來象徵著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之前出現的大災難,如同上帝懲罰全埃及地所有頭胎生的人和家禽動物一樣(參考出埃及記十二:29)。先知以賽亞曾用「所多瑪」、「蛾摩拉」這兩城的名字,來形容耶路撒冷城中以色列人犯罪的嚴重性,表示上帝將像毀滅這兩城一樣的手法,來毀滅犯罪嚴重的耶路撒冷城(參考以賽亞書一:10、三:8—9)。
第九節,「三天半」剛好回應了「三年半」的時間。屍首若是「三天半」沒有埋葬,將會發生屍體腐臭、浮腫變形的樣子。這說明了上帝忠實的僕人受難的殘忍鏡頭,就是有時會死得很慘,就像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之前還要受到各種凌辱一樣。這種將屍體在陽光下暴曬的方式,也是一種羞辱的做法,就是要讓人看了會驚嚇、不敢接觸,甚至想到自己也有可能受如此際遇時,就會擔心。類似在大衛王時代,將仇敵的屍體掛在城牆上一樣,掃羅和他三個兒子都被非利士人殺死,且他的屍體被非利士人釘在伯‧珊的城牆上(參考撒母耳記上三十一:9—10)。古時候的戰爭,戰敗一方的軍人可說是屍鴻遍野沒有人收埋,只好任其暴曬在陽光下腐爛,不但會有空中的禿鷹來啄食,也會有野獸來搶食,這種方式也是對仇敵的一種侮辱和懲罰。
啟示錄作者在這裏所說的是這些傳揚上帝信息之僕人,他們所受到的迫害,就如同戰敗的民族、國家一樣,有的被殺害,且屍體被放在大街上長達三天半的時間,更令人不忍卒睹的是戰勝者不准別人來安葬這些戰敗者的屍體。這些都在說明一件事:殺害他們的仇敵用這種方式在羞辱他們,並沒有因為他們已經死去而罷休。
第十節,地上的人也分成兩部分,其中一部份人聽從這兩位上帝忠實僕人所傳出來的信息,另一部份則是拒絕聽從、且加入迫害上帝忠實僕人的行列者。前者也跟著受難,後者則是歡天喜地,因為能滿足迫害的慾望。
第十一節,這一節可說是整個信息的中心——上帝在祂的僕人苦難之中,伸出了創造生命的手,使他們已經死去的生命重新得到復活。這節經文也含有先知以西結信息的背景,就像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上主的聲音對他說的,要使堆滿山谷間極其枯乾的骸骨,都因為上主吹入的氣而重新得到復活的氣息和生命(參考以西結書三十七:9—10,另外參考創世記二:7)。在這裏啟示錄作者約翰用這種方式再次說明:生命來自上帝賞賜。只要有上帝,人無論用甚麼方式,都無法傷害上帝所庇護的生命。這裏的「三天半」也剛好回應了第九節屍首「三天半」不能認領、埋葬的時間。就在那些殺害、迫害生命者歡呼、慶祝的「三天半」中,上帝用這個時間開始祂重新創造的神蹟,讓這些已經死去的生命重新獲得生命。而當這些有權勢的人、謀害者看到這些景象時,他們都將因此而大為驚惶、恐懼不安。這就像當猶太人領袖知道耶穌基督復活之後,且門徒們開始四處傳揚復活的信息時,他們都開始大為恐慌、不安一樣,他們用很生氣之語氣命令耶穌基督的門徒們不准再傳講復活的信息(參考使徒行傳四:17)。
第十二至十三節,這兩受難的僕人不但復活起來,且被接到天上去享受著榮耀。相對的,殘害上帝忠實僕人的,將會遇到嚴厲懲罰的悲慘結果。
這裏的「十分之一」,表示著一種警訊,意思是說沒有全部,原因是上帝的慈悲,祂的目的就是希望做惡的人知道悔改,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因為悔改而得救。同樣的「七千人」,也只是一個「必要」的數目,並不是全部。上帝的目的是要拯救,而不是毀滅。
第十四節,這節就像第九章十二節的報幕者一樣,這裏說第二個災難過去,同時宣佈第三個災難將隨之來臨。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真正的聖殿並不是外型看得見的建築物,而是建造在人內心中的敬畏上帝之心。

我們知道耶路撒冷聖殿有過兩次建造,第一次是在所羅門王的時代建造起來的,詳細的建造過程記載在歷代志下第二至四章。說宏偉,那是可想像得知,總共用了七年的時間才完成。不但這樣,在聖殿的至聖所內,還放置著以色列民族看為最神聖的約櫃(參考歷代志下五:2—10)。但這麼雄偉的聖殿,卻在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倫帝國的軍隊給予無情的摧毀,並且還搬走聖殿內部所有的器物,包括「所有的銅帶到巴比倫。他們也把清潔祭壇用的鏟子和灰壺、燭花剪刀、盛祭牲的血用的大碗,和一切禮拜用的銅器都帶走」(參考列王紀下廿五:13—17)。
後來,經過五十年後,也就是主前五三八年,波斯帝國興起,打敗了巴比倫帝國,波斯的皇帝塞魯士決定讓以色列民族返回他們的故鄉去重建家園。他為甚麼要這樣?我們已經無法完全清楚,不過有一件事非常特別,他不但鼓勵以色列人返鄉,而且還將當年巴比倫帝國所擄掠奪去的聖殿裏所有器物都歸還給他們。以斯拉記上第一章九至十一節就記載了一分清單,說明波斯帝國的塞魯士王歸還給以色列人當年巴比倫王擄掠奪去的聖殿的器物。這就是第二次建造聖殿的一個簡單背景,這次的建造工程是由波斯王塞魯士所鼓勵,並且由所羅巴伯帶隊返鄉進行這項建築工程。整個建造聖殿工程的經過,在以斯拉記和尼希米記這兩卷經書中都有詳細記載。
但是,我們知道第二次建造完成的聖殿後,直到主後第七十年,由於猶太人的叛亂而遭遇羅馬帝國再次無情的摧毀,這次摧毀的情景和過去都是一樣,不僅是聖殿而已,連耶路撒冷城也一併破壞殆盡,幾成廢墟的狀態。耶穌基督就曾預言耶路撒冷聖殿會像荒廢到「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上面,每一塊都要被拆下來」(參考路加福音廿一:6)。
其實,我們都很清楚,無論是多麼雄偉的建築物,都會因為戰爭遭到破壞,或是因為自然災害帶來毀壞;更可能因為建築科技、材料的更新,而使過去被看成最美好、雄偉的建築,如今成為老舊、破損的建築物,需要拆掉重建。這也是耶穌基督在傳福音的過程中,從不提起建造聚會的場合之因,他是遊走整個加利利各鄉村去傳上帝國的信息。而使徒保羅則更清楚地指出:每個基督徒都是「上帝的殿」(參考哥林多前書三:16),他說耶穌基督就是聖殿的「基石」,大家將聖殿建造在這「基石」之上(參考以弗所書二:20—21)。彼得的書信中也這樣強調說:「你們也要像活的石頭,用來建造屬靈的聖殿,在那裏作聖殿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獻上為上帝所悅納的屬靈祭物。」(彼得前書二:5)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真正的聖殿並不是這些看得見的外表建築物,而是建造在人內心的屬靈「房子」。
今天的基督教會都有建築物來顯明作為信仰團契聚會的地方。但我們要注意一件事:一間教會是否會長久存在,並不是在於建築物,而是在於真實敬虔的內心,且這敬虔的心是建構在上帝話語的基礎上。這一點必須要清楚,含糊不得。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今天在美國、加拿大都發生好幾起拍賣禮拜堂的例子,甚至有些原本是基督教會的禮拜堂,如今已經成為佛教的廟宇。因為歐、美各地的信徒越來越不重視信仰,甚至荒廢了信仰的根基,對上帝的話語越來越陌生,卻對於現世的物質生活講究又認真,這樣的教會當然會凋零、枯萎,甚至荒廢,難怪沒有下一代來延續信仰,使原本堂皇的禮拜堂持續發亮。他們的經驗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值得我們用來做為借鏡、警惕之用。

二、受呼召來傳揚和見證福音信息的人,都要有為見證福音而受難的準備。

作者讓我們看到這異象中,有兩個身穿「麻衣的見證人」出現,他們很勇敢的見證福音,且有上帝所賦予的大能力,甚至這種大能力可強大如同先知以利亞或摩西一樣,但最後還是受到致命的打擊。
傳福音就是在見證上帝拯救的信息,但上帝的信息也是審判的信息,並不是大家都喜歡聽從,特別是那些手上握有權勢的人,他們往往會扮演著上帝的角色,對那些傳揚上帝信息者總是恨之入骨,除非這些見證福音者背棄上帝的旨意,傳講人家喜愛聽的,或是專說諂媚的話語,才會在這些有權勢者的國度裏過著舒適、安逸的生活。但上帝呼召一個人來當見證者,往往不是這樣,因為當上帝呼召人來傳祂的信息時,都是要這個人去那些背叛上帝旨意、信息相當嚴重的地方,就像上帝呼召約拿去尼尼微城,就是要「斥責那裏的人」,讓他們知道上帝已經注意到他們「是多麼邪惡」(參考約拿書一:2)。上帝呼召先知耶利米去傳信息給以色列人時,就是要他去進行「根除、拆毀、破壞、推翻、重建,和種植的工作」(參考耶利米書一:10)。
看,要一個人去進行「根除、拆毀、破壞、推翻、重建,和種植的工作」,豈不就是要這個人去否定當時那些利用這種環境大賺其錢、玩弄權勢、魚肉百姓的王公貴族嗎?當然是!難怪先知耶利米傳上帝信息的工作一再受到阻礙,甚至感覺受盡羞辱到詛咒自己出生的日子(參考耶利米書二十:14—18)。
在新約時代,我們看到耶穌基督的門徒雅各,他為了見證福音而被希律殺死(參考使徒行傳十二:1—2),也看到司提反被用石頭打死在耶路撒冷城外。使徒保羅就曾詳細地述說他所遇到過的災難(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24—25)。而希伯來書和啟示錄都記載了傳福音者受到災難的苦楚,甚至這些為了見證福音而受難者,他們的靈魂也在向上帝呼喊說:「神聖而信實的主宰啊!甚麼時候你才審判地上的人、為我們所流的血伸冤呢?」(啟示錄六:10)這些都說明了傳揚上帝信息的事工時,很可能會受到迫害,且這些迫害甚至會使生命遭遇到嚴重的威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神學家潘賀華(D. Bonhoeffer)就是參與解放德國的運動,結果被希特勒的秘密警察抓到,而在聯軍攻進柏林的前一天,他被帶去執行槍決死刑。在這之前,他對著那些同被關在監獄的獄友說出這樣的話:「當上帝呼召一個來傳福音時,就是呼召這個人來為福音而死。」他這樣說,就是在安慰那些為他即將被帶去槍決而悲傷哭泣的獄友。
沒錯,當上帝呼召一個人來為福音作見證時,就是要這個人來為福音而死。因此,每個傳道者都要有這樣的精神和認識。如果教會也是上帝所呼召來為福音見證的僕人,那麼所有的基督教會也要有這樣的準備才對。基督教會絕對不是在講究舒適的場所,也不是在講究安逸聽講道的地方,不是這樣,而是要有為福音獻上生命的信仰團契。

三、為了見證福音而受難者,都將與耶穌基督的復活同復活,這也是上帝給為福音受難者的一大應許。

啟示錄作者寫這本書信有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安慰那些因為見證福音的緣故而受到迫害、凌辱的信徒,包括他們的家屬在內,要讓他們知道有人雖然因為福音的緣故受到逼迫致死,但這些人的死就像耶穌基督當年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上帝會招呼他們到天上去,就像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過來之後,升天到上帝那裏。
這樣的應許早在耶穌基督傳福音時,就曾對那些跟隨他的民眾和門徒說過,他說:「那為我和福音喪失生命的,反要得到生命。」(馬可福音八:35b)當他在山上教導門徒時,談到第八福時也是這樣說的:

「為了實行上帝的旨意而受迫害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是天國的子民!
當別人因為你們跟從我而侮辱你們,迫害你們,說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多麼有福啊。要歡喜快樂,因為在天上將有豐富的獎賞為你們保存著;從前的先知也同樣受過人的迫害。」(馬太福音五:10—12)

真正為了傳上帝的信息而遭受到迫害的事件,可說是自古以來就一再發生,並不是只有在基督教會裏才有。就像在前面已經舉例述說過的。
人總是喜歡聽那些諂媚的話語勝過上帝真實的信息,這也是每個時代、每個地方,福音傳揚的事工都是非常艱辛、困難的原因。因為基督教福音所談的都是和生命的永恆有密切關係,而且這福音必須用長達一生的時間來學習、追求,甚至有很多時候必須在錢財和上帝之間做個明確的抉擇(參考馬太福音七:24),而這些抉擇往往是痛苦的。因為人喜歡看得到、摸得著的東西、物品、景觀、實體等。金錢就是最現實的東西,甚至我們會用很多美麗的詞句來說明錢在生命中的重要性。對於很會經營教會事業的傳道者,我們總是會給予很高的評價,但卻很少人會注意真正認真在教導上帝話語的傳道者。
一九七五年十月,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邀請周聯華牧師巡迴全台灣一周的培靈佈道會。有一天上午在台東基督長老教會舉行傳道者、牧長造就會,他勸勉傳道者不應該只說信徒喜歡聽的話,而是要勇敢說些聽起來味道很鹹的信息。他說:「人總是喜歡吃甜的東西,因為可口,味覺很好。但是,人也必須吃些鹹的食物,否則身體一定會出問題。生命也是這樣,只想聽好聽、諂媚的話,對人的生命一定會造成傷害,對信徒並沒有幫助。傳道者也必須遵守聖經的教導,即使該說的,但可能聽起來味道是很鹹的信息,即使會友不喜歡、討厭,甚至會造成誤解,也要說,不能不說,因為這才是對永恆的生命有真實的利益。」
在信仰上講真實的話,這是非常重要的。雖然傳真實福音的信息會遭遇到許多不愉快,甚至可能為此而喪失生命,就像啟示錄作者所說的,這些為了福音而喪失生命的人,將會如同耶穌基督一樣,即使為此而死,也會因此而復活,因為上帝將會注入「生命的氣息」在這些死去的生命中,使他們再次站立起來,並且升天到上帝的寶座邊。這個信念我們一定要有,而且要確信這樣的救恩必定會隨著福音的廣傳,臨到每一個為福音作見證而獻出生命的人的身上。
(講於二○○五年四月三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