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在基督裡得安息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4 09:40
經文:希伯來書四:1—13
為了要讓初代猶太人基督徒明白真正的救主是耶穌基督,希伯來書的作者確實很用心地在說明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與天使之間的不同,以及耶穌基督和猶太人認為最偉大的歷史人物摩西之間的差異。在第一至二章,作者說明了天使乃是上帝的僕人,而耶穌基督則是上帝的兒子。兒子當然和僕人不同,因為兒子具有主人的身份,甚至可以決定父親家裡的事務;僕人就不是這樣具有權柄,他只是奉命行事。
從出埃及的事件中,我們知道摩西是很重要的歷史人物,是以色列民族說到歷史必定會提起的一位偉大領導者。他是帶領以色列民族出埃及的領導者,也是為以色列人民尋回已經失落的「耶和華宗教」信仰,並將之重新建立起來的中心人物,也是以色列人民生活規範的法律制訂者。即使如此偉大,在希伯來書作者的筆下,他告訴猶太人基督徒要有一個最重要且基本的信仰認識:就是摩西所帶領的是一個民族,而耶穌基督則是帶領全人類,這包括了以色列民族在內。換句話說:摩西所幫助的對象,是以色列民族,而耶穌基督對全世界、全人類來說,是共同的救主,大家都受到他拯救的恩典。因為上帝透過他來表明拯救的愛。
希伯來書的作者會這樣說,是要讓初代教會的猶太人基督徒認識清楚,在基督教信仰和猶太教之間對拯救認知的差別。一個民族從被奴役中解放出來,和全人類都被從罪惡的深淵中解救出來,是無法用數字去衡量、比較的。摩西讓以色列民族從奴役中解放出來,使這個民族得以繼續生存下去,而耶穌基督則是讓所有人類看到上帝的恩典,使全世界的人類因為耶穌基督而認識上帝的救恩,並且因此悔改回到上帝的面前。這二者之間的差別是無法比擬的。
現在我們讀第四章的經文,這章告訴我們上帝的拯救,就是使我們人的生命從奴隸的境況中釋放出來,才能得到安息。從前在埃及當奴隸的以色列民族,就是無法得到安息,他們必須為埃及法老不停地工作,因為奴隸是沒有自由的,他的生命是操控在主人的掌握中。摩西將這些生活在奴役中的以色列民族解救出來,就是使他們從生命的重擔中脫離,使他們的生命得到「安息」。而耶穌基督乃將人類生活在罪惡的苦難中釋放出來,使人從此可以得到自由,不再生活於罪惡的痛苦中,這是一種生命的自由和「安息」。因此,我們可以說第四章乃是談論到為甚麼我們的生命能夠得到安息的原因,就是在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裡。作者從摩西帶領以色列人民出埃及,脫離奴役的生活環境,但並沒有進入上帝所應許的安息之地,而約書亞則是帶領以色列人民進入上帝所應許的安息之地。但真正使人的心靈得到安息的,乃是耶穌基督。作者將猶太人歷史上最重要的出埃及運動作教材,用來教導猶太人基督徒,希望他們能以歷史作信仰反省的材料,更認識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才是使人生命得到真正安息的原因。因此,「安息」乃是這一章主要的內容,在我們所讀的這短短十三節經文中,就出現了九次「安息」這個詞,可見作者所要強調的「安息」這個信息的重要性。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既然上帝應許我們享受他所賜的安息,我們就應該有畏懼的心,免得你們當中有人被認為是失敗了,無法享受他的安息。2我們已經跟他們一樣聽見福音。他們聽了信息,並沒有得到益處,因為他們聽見的時候沒有用信心去領受。3我們相信的人可以享受上帝的安息,正如他所說的:
我在忿怒中發誓:
他們永不能享受我所賜的安息!
雖然上帝從創世以來已經完成了他的工作,他仍然說了這樣的話。
我在前一講已經有提過,希伯來書的作者以「安息」來表明上帝賞賜給以色列人民的迦南地。那是一處所謂的「流奶與蜜」之地(參考出埃及記三:8),如同大衛王的詩歌中所說的「青草地」與「溪水」潺潺不止息、可安歇的地方(參考詩篇廿三:2)。
聖經告訴我們關於「安息」,是從創造的神蹟開始。在創世記第二章二至三節這樣記載說:
「在第七天,上帝因完成了他創造的工作就歇了工。他賜福給第七天,聖化那一天為特別的日子;因為他在那一天完成了創造,歇工休息。」
我們從這裡看到「歇了工」,這個詞的希伯來文字根,是和「安息」一詞的字根相同,具有「欣賞」、「滿足」、「高興」之意。也因為這樣,創世記作者強調後來設立「安息日」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以「欣賞」、「滿足」、「高興」和「感謝」的心來回應上帝創造的恩典,用這樣的態度表明人對上帝的感恩,並且領受上帝的賜福。
再者,創世記的作者在描述上帝賜福的方式就是延續生命,使生命繁延滋生眾多在地上(參考創世記一:22、28)。我們可以這樣說:會以「欣賞」、「滿足」、「高興」和「感謝」之心來敬拜上帝的人,就會得到上帝的「祝福」,這就是守安息日的一個基本背景。因為有上帝的祝福,才有延續生命的力量,是使生命充滿活力的主要來源。
第三,除了祝福之外,所謂上帝「安息」(歇了工)的另一個重要意義,是上帝「聖化」安息的時間。所謂「聖化」,是指分別出來,和一般的時間不同之意。指上帝特別重視、珍惜那段時間。
可惜的是:當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居留超過四百年久之後,卻將這麼重要的時間給忘記了,尤其是當他們從原先以「貴賓」的身份進入埃及,到後來變成「奴隸」,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安息」可言。奴隸,就是沒有生命的自由可言,他們是屬於主人的財產。只有一直工作到死才會停止,這樣的生命是很賤的、可悲的。因此,在摩西受呼召去帶領以色列民族出埃及後,上帝透過摩西頒佈十誡給以色列民族,就很清楚地在第四誡中規定說:
「要謹守安息日為聖日。你有六天可以工作;第七天是分別歸我的安息日。這一天,無論是你、你的兒女、奴婢、牲畜,或僑居的外族人,都不可工作。我—上主在六天裡創造了天、地、海,和其中萬物,但在第七天休息。因此,我—上主賜福安息日,定為聖日。」(出埃及記二十:8—11)
請注意一下,這裡還是一樣強調為甚麼要守安息日為聖日的原因,就是要提醒以色列民族記住那是「上主賜福」的「聖日」,是上帝使人延續生命、增添生命力的日子,也是分別出來的特別日子。
作者提醒大家在明白上帝所賜的「安息」的意義後,就應該存著「畏懼的心」看待「安息」的恩典,以免上帝所賜的這項特殊恩典給落空了。
這裡所說的「畏懼的心」,意思是指「害怕」。為甚麼會「害怕」?是因為不明白而產生懷疑,這也就是在第三章作者所引用的詩篇第九十五篇史詩中,一再提起的以色列人民在曠野中對上帝一再持懷疑的心,導致後來甚至埋怨上帝帶領他們出埃及進入曠野,並且進而更糟糕地背棄上帝的教訓。作者說要以「畏懼的心」看上帝所賜的安息,就是要提醒所有的信徒,應該用戰戰兢兢的態度,唯恐會有心存懷疑的態度,導致上帝所應許的「安息」的恩典落空了,那就很可惜。
第二至三節,作者提到以色列人民是聽到了上帝拯救的信息,說要帶領他們從埃及當奴隸的地方出來,要帶他們進入那可「安息」的「流奶與蜜」之地。他們就是因為相信才跟著摩西出埃及的。然而卻因為在曠野漂流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而心生懷疑,沒有以堅定的信心去領受、持守,結果上帝這項恩典他們並沒有領受到,這是非常可惜的事。作者再次引用埃及的歷史事件作材料,來描述猶太人祖先引起上帝忿怒導致失去祂所賜的安息之因。
作者有一個期盼:聽了上帝的信息的人,就應該確信,不要心存懷疑的態度,而是要對上帝有絕對的信心。如果存懷疑的心,就會使人失去了上帝賞賜這項最美好的恩典—安息。
第四至七節:
4聖經有一處論到第七天,說:「在第七天,上帝歇了他一切的工作。」5在同一件事上所引的經文又說:「他們永不能享受我所賜的安息。」6那些先聽到福音的人不能享受到安息,因為他們不信;可是另有些人得以享受他的安息。7這說明了上帝為甚麼另外定了一天,稱為「今天」。他在許多年後藉著大衛說的話,聖經上已經有了記載:
今天,如果你聽見上帝的聲音,
你們不要頑固。
從以色列民族出埃及的事件來看,有些人不能進入那應許之地得到安息,是因為他們對上帝持著懷疑的心的緣故。民數記第十四章廿六至三十節這樣記載:
上主對摩西和亞倫說:「這些邪惡的人民埋怨我要到幾時呢?我已經聽夠了他們的牢騷怨言!你們去告訴他們:『我指著我的永生發誓:我要照你們所求的對待你們。我是上主:我這樣宣佈了。你們都要死;你們的屍體要倒臥在曠野。因為你們埋怨我,你們當中二十歲以上的人,沒有一人能進入那地。我曾答應讓你們住在那裡;可是除了迦勒和約書亞,沒有一人可以進去。』
這段經文非常清楚記載有某些人是可以進入上帝所應許的迦南地,但二十歲以上的人,除了迦勒和約書亞之外,沒有任何一個人得以進入,這並且還包括了摩西和亞倫在內。導致這樣的結果主要是因為埋怨上帝,而我們知道會埋怨的緣由乃是從不信開始的。
希伯來書的作者用這樣的背景指出:在早期教會的猶太基督徒當中,也有人有這樣的問題,雖然他們是先聽到福音的人,就像早先出埃及的以色列人民一樣,卻不一定能享受上帝所賜的迦南地,擁有進入安息的福氣。這些先聽到福音的人,在遇到困境時,也會埋怨上帝,對上帝持有懷疑的態度,甚至最後也放棄了原本聽到的福音信息,上帝所賜的安息就因此失落了。
第七節是很重要的一節經文,作者在這裡引用舊約先知文獻中的中心信息—上帝審判的日子,帶入這節經文中,主要在說明:不論審判的日子是哪一天,對基督徒來說都是「現在」(今天)。不要以為上帝的審判不會來臨,也不要以為救主尚未來到,其實,拯救的時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現在就是」的時刻。
我們知道在先知文獻中,一再提到上帝的日子時,經常是用「到那日」、「那一天」、「那時候」等這類的詞句來表示(參考以賽亞書三:18、五:30、七:18、20、21、23、十二:1、4、十三:6、9、十七:4、7、9、十九:18、19、23,耶利米書八:1、廿五:33、四十九:6,約珥書一:15、二:1、三:1,阿摩司書五:18、20、八:11、九:11,西番雅書一:7、10、14、三:19、20),而這些在表明是「上帝的日子」,意思乃是上帝的審判,且是嚴厲的審判,沒有任何人可以逃避得了。問題是許多人對「上帝的日子」很漠視、輕忽,以為那日子還很遠,甚至還用許多精神在替上帝算時間,這樣的態度是錯誤的。希伯來書的作者希望大家把握的是「現在」(今天),也就是在第三章十三節所提到的「趁著還有所謂『今天』的時候」,趕緊悔改回到上帝的面前,這才是整個福音的信息中心。
第八至十一節:
8如果約書亞已經帶領人民進入上帝所應許的安息,上帝在後來就不會再提那另外的一天。9這樣看來,還有另外的「安息日」,是為上帝子民的安息保留著的。10因為,凡進入上帝所應許的安息的人,就是歇了自己的工作,正像上帝歇了他的工作一樣。11所以,我們應該努力進入那安息;這樣,無論誰都不至於像那些違背命令的人跌倒失敗。
這四節經文可說是作者寫這段經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猶太基督徒知道,他們的祖先並沒有因為約書亞帶領之下,真的進入上帝所賜福的安息。我們知道約書亞帶領進入迦南應許之地的,都是那些「二十歲以下」的人。再者,進入迦南地之後,他們很快地就受到當地原住民信仰的影響,隨著當地人去拜生產的神巴力和亞舍拉,導致他們雖然是進入迦南地,卻沒有在心靈上真正得到「安息」,甚至反而因為豐富的物質生活而使他們離棄了上帝的祝福。他們甚至還忘記要守安息日為聖日(參考耶利米書十七:19—27),他們也忘記了守割禮的意義是甚麼(參考耶利米書九:25—26)。也因為這樣嚴重的疏忽和藐視上帝分別為聖的安息的重要性,導致整個國家被滅亡。因此,作者說到上帝為了此事,特別選定另外一個「安息日」,不但如此,這個「新的安息日」,是為所有屬於上帝的子民所預備的。作者這種說法,已經將猶太人在約書亞帶領下雖然進入迦南地,卻沒有得到安息,直接引入到耶穌基督帶領所有歸信他的人,進入上帝所應許的安息。對象已經擴張到所有的人類,不再限定於猶太人,而且已將原先所謂的「安息日」,轉換到「另外的安息日」,指的就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敬拜上帝的日子。這是歌頌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使人因為耶穌基督的愛,感謝、歌頌、紀念上帝的拯救,就像當年出埃及後守安息日的目的(參考申命記五:15)。
第十一節是鼓勵的一句話,也是在回應第一節所說的。我們知道當時的處境確實是很艱困。外在的,是來自羅馬政府的迫害,認為基督徒乃是一群新的宗教團體,危害到羅馬政府統治區的規律,因此,只要抓到基督徒,就一律處死。內在的,是來自猶太教徒的圍剿、攻擊,說他們背叛祖先的傳統,忘記了與他們祖先之間所立的約。作者希望當時的猶太基督徒會知道排除一切困難,以「畏懼的心」努力向著「安息」前進。在這種內外夾攻下,許多猶太基督徒放棄了信仰。作者鼓勵這些猶太基督徒,不要放棄,要堅守到底,因為還不到「流血的地步」(希伯來書十二:4)。
第十二至十三節:
12上帝的話活潑有效,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連靈和魂,關節和骨髓,都能刺透。它能判斷人心中的慾望和意念。13沒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隱瞞;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們都必須向他交帳。
從第一章到這裡,作者都是告訴猶太基督徒,要堅守上帝的話,這本書信一開始就提到上帝怎樣透過各種方式對祂揀選的子民說話。聽了上帝的話,並且堅持遵守,這樣的人就必得到上帝所賞賜的「安息」。
說完了這些,作者進一步在這裡說明「上帝的話」是怎樣的話。
第十二節說上帝的話是「活潑的」,意思是指「有生命的」,且是指「永恆生命」的狀況。這就讓我們看到上帝創造宇宙萬物時,就是以祂的話來創造,也因此,上帝創造的宇宙萬物,是有生命的,也是永恆的。
再者,上帝的話是「有效的」,這是指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指「有分辨的能力」,這是由古時候的農夫拿著篩子在篩穀子的動作而來的觀念。把好的穀子留下來,壞的丟棄,也就是知道怎樣分辨穀子的好壞。另一個意思是表示「充滿活力」的意思。這個字也是與上帝的創造有關,因為上帝的創造顯示了祂的力量,也因為祂的創造,宇宙萬物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第三,上帝的話「比雙刃的劍還要鋒利」這句話,是非常特別的形容句子。所謂「雙刃」,原來用在形容一條大的河道,有兩條支道或溝渠且都可流通無礙。作者用「劍」來比喻,說這支「劍」很鋒利,意思是切割相當利,甚至是利到看不見傷痕。
作者用這樣的前半句子來表示後半句子的結果。我們知道骨頭是很硬的,即使今天的醫學科技時代,要切入骨頭裡面,也要用鋸子或鑽刀才有辦法。但上帝的話可以刺透到骨頭裡面去。古希臘人將人分成靈、魂、體三部份。關節、骨髓都是屬於一個人的肉體最堅硬的部份,而靈與魂是一個肉體最柔軟和具變化的部份,一般人無法捉摸得住,可是上帝的話卻可以將一個人的生命掌握得住,且分析得非常清楚。因此,作者說上帝的話可以看出隱藏在人內心深處的意念是甚麼。
第十三節,也因為上帝的話有這樣的功用,所以,任何一個人回到上帝的面前,是無法遮掩、隱藏的,只能據實面對上帝。這也就是為甚麼我一再告訴大家的:來到教會的第一個功課,就是學習誠實、謙卑的心。因為無論我們怎樣掩飾自己內心的事,都無法欺騙過上帝對我們內心的呼聲。
「我們都必須向上帝交帳」,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作者提醒大家要注意上帝的審判。人所要面對的,是上帝,因為祂是造物主,祂清楚知道每一件受造物的實況。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真正認識上帝的話的人,生命才有真正的安息可言。
希伯來書的作者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上帝用許多方法對人說話,為的是希望人能聽進去祂的話,因為祂的話是創造生命的開始。我們也看到作者一再引用詩篇中大衛王所寫的詩歌所說的:「今天,如果你們聽見上帝的聲音,\你們不要頑固。」(希伯來書四:7、三:7—8、15)作者這樣用心在引用這首詩歌,是與猶太人的祖先出埃及進入曠野的經驗有密切關係,因為他們的祖先曾在曠野背叛了上帝的旨意和教訓。他們不願意再聽上帝的話,寧願隨著自己的意思去行。結果他們的祖先當年跟隨摩西出埃及進入曠野的那一代,都無法如願地進入迦南地,也就是所謂「流奶與蜜之地」享受上帝賜福的安息。
我說過「安息」的意思是指上帝的賜福,是上帝特別的應許。上帝不會祝福那些不聽從祂的教訓與旨意的人,也不會給予這樣的人有任何應許。這一點是我們從以色列民族的歷史可以清楚學習到的信仰功課。
不僅是希伯來書的作者在強調上帝以祂的話來創造宇宙萬物,整本聖經就是從上帝以祂的話來創造開始編寫而成。換句話說,聖經的作者是要告訴我們一件非常重要的認識:上帝的話就是生命的源頭,有祂的話的地方,就有生命;相對的,失落上帝的話,就等於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沒有生命力的生命,不會有正確的判斷力。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讀經文第十二節所強調的「上帝的話活潑有效」之意。
你想得到上帝賞賜的祝福—「安息」嗎?你想使你的生命得到新的活力嗎?你想使你的生命有真確的判斷力嗎?別忘了,聽上帝的話,並且遵照上帝的話去行就對了。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對所有跟隨他的人說:
「來吧,所有勞苦、背負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你們要負起我的軛,跟我學,因為我的心柔和謙卑。這樣,你們就可以得到安息。我的軛是容易負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十一:28—29)
耶穌基督已經應許我們可以得到在他裡面的安息—來自上帝的賜福,如果我們想要得到這樣的安息,就必須跟著耶穌基督學習走上帝國的腳步,這樣的生命才會得到釋放、愉快、滿足。
二、我們都要面對上帝的審判,因為上帝知道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意念。
整本聖經一再告訴我們,上帝是鑑察人內心的上帝(參考撒母耳記上十六:7)。人總是喜歡看外表,想盡辦法要裝飾,但聖經卻告訴我們,無論我們怎樣裝飾、遮掩,都無法逃過上帝對人內心深處意念的認識。這也就是為甚麼先知的文獻中,一再呼籲以色列人民不要想用那些繁文縟節的宗教禮儀,以及獻祭物品的眾多、豐富,來掩蓋內心的貪婪,和從不公義的社會行為中所賺取非法暴利之財富,那樣的做法,只會更加暴露出邪惡的罪行,卻不能換取上帝的憐憫和寬恕,因為上帝所喜愛的,就是依照祂的旨意行事,將祂的愛實踐在每天的社會生活中(參考阿摩司書五:21—24,彌迦書六:6—8)。
四本福音書中都有記載的一則關於聖殿的故事,就是耶穌基督進入耶路撒冷聖殿時,是拿起繩子當鞭子驅逐那些在聖殿裡販賣各式各樣獻祭物品的攤販,以及推翻那些兌換錢幣的櫃臺,並將那些牲畜都驅逐出去。為甚麼耶穌基督會這樣做?原因是當時的猶太人已經忘記了上帝的話,只知道用許多好看的獻祭禮儀來充數,忘記要用敬虔的心靈敬拜上帝。更嚴重的,是當時的宗教領袖竟然是徒有虛偽的外表,內心是貪婪著窮人的錢財(參考馬可福音十二:38—40)。因此,耶穌基督很不客氣地對那些在讚美耶路撒冷聖殿建築之美、雄偉的人說出那可怕的預言:「你們在欣賞這些偉大的建築嗎?這地方的每一塊石頭都要被拆下來,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上面。」(馬可福音十三:2)結果耶穌基督的這段預言在主後七○年確實應驗了,耶路撒冷的聖殿被羅馬將軍提多(Titus)所摧毀。
希伯來書的作者就在這裡很清楚地再次告訴我們,沒有一件事能夠隱瞞得過上帝的眼目,我們所行的每一件事都會呈現在上帝的面前。我曾告訴過大家:基督教信仰讓我們知道每個人出生的時候,背後都會有一位守護的天使在身邊(參考希伯來書一:14,詩篇三十四:7)。耶穌基督就曾告訴我們:「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任何一個微不足道的人。我告訴你們,在天上,他們的天使常常侍立在我天父的面前。」(馬太福音十八:10)看,即使很卑微的人也有天使在他們的身邊。這些天使會將我們每個人的事都呈現到上帝面前。
另一方面,聖經也讓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一本「生命冊」,這本冊子記載我們每個人的言行舉止,上帝的審判就根據我們的生命冊作為依據。啟示錄的作者這樣說:
「我又看見死了的人,無論尊貴卑微,都站在寶座前。案卷都展開了;另外有一本生命冊也展開了。死了的人都是照著他們的行為,根據這些案卷所記錄的,接受審判。於是,海把死人交出來;死亡和陰間也把所拘禁的死人交出來。這些人都照著他們的行為接受審判。死亡和陰間也被扔進火湖裡。(這火湖就是第二次的死。)凡是名字沒有記錄在生命冊上的,都被扔進火湖裡。」(啟示錄二十:12—15)
摩西在以色列人於曠野拜金牛引起上帝大怒時,曾要求上帝將他的名字從「生命冊」上刪除以求換取上帝的寬恕(參考出埃及記三十二:32)。使徒保羅深信那些在福音事工上確實有用心、見證的人,他們的名字是登錄在生命冊上的(參考腓立比書四:3)。啟示錄的作者也強調那些在信仰上有見證的人,生命冊上必定有分(啟示錄三:5)。
信仰是生命的大事,不要馬馬虎虎,以為及使隨便,也沒有人知道我們的內心意念。請別忘了,上帝知道我們所有的一切,有一天,我們都要面對上帝對我們生命的審判。
(講於二○○二年二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