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因為上帝的憐憫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3 17:14
經文:提多書三:1-15
我們讀使徒保羅的書信,很快會發現他的書信有個特色,就是非常強調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是帶有社會責任的。在他的書信中就一再提醒所有的信徒,必須將基督徒的美德展現出來,這是為了要讓眾人看到基督徒在信仰生活上確實有與眾不同之處。從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中,一再用「心思意念更新」這個說法,來表明信耶穌基督的人應該有不同以往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念。例如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這樣說:
「所以,弟兄姊妹們,既然上帝這樣憐恤我們,我勸你們把自己當作活活的祭物獻給上帝,專心事奉他,蒙他喜悅。這就是你們應該獻上的真實敬拜。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羅馬書十二:1─2)
看,他很清楚說出一個人得到耶穌基督的救恩之後,就應該在心思意念上有更新,跟過去尚未信耶穌基督之前有所不同。如果沒有這樣,信與不信之間就沒有甚麼差別。他說信了耶穌基督之後,應該有所不同,這種不同應該先從心思意念的更新開始。他說:
「你們的心思意念要更新,要穿上『新我』;這新我是照著上帝的形像造的,表現在真理所產生的正義和聖潔上。」(以弗所書四:23─24)
這是多麼簡潔有力的一段話啊!
為甚麼使徒保羅會一再要求基督徒必須心思意念更新呢?如果我們從耶穌基督所說的話來了解,就會明白使徒保羅這樣說,其實是有原因的。耶穌基督這樣說:
「那使人不潔淨的是從人裏面出來的。因為從裏面,就是從人心裏出來的有種種惡念;這些惡念指使他去犯通姦、偷盜、凶殺、淫亂、貪心、邪惡、詭詐、放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等罪。這一切的邪惡都是從人裏面出來而真正使人不潔淨的。」(馬可福音七:20─23)
這段話很清楚說出了心思意念的更新之重要性。一個人如果心思意念沒有更新,就無法從他的行為中看出新的生命力,他的生活也不會出現新的形像,使人看到他信了耶穌基督之後,與還沒有信耶穌基督之前有甚麼差別。這也是為甚麼使徒保羅會一再在他的書信中,強調基督徒必須以生活活出信仰的見證之因。
另一方面,使徒保羅也告訴我們,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就像是一個得到新生命的人一樣,會知道怎樣關心別人,只有這樣才能見證基督教信仰內涵最重要的中心──真理,是上帝拯救的愛。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了解:真正的福音並不是用辯論,或是討論出來的,而是用實際行動來分享上帝之愛在他人的身上,這也是他寫信給提摩太和提多時,都一再提醒他們,不要浪費時間在辯論的事上(參考提摩太前書一:4、提摩太後書二:14、提多書三:9),只有上帝的愛才能讓人明白甚麼是真實的信仰。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五節:
你要提醒大家,要他們服從執政者和當權者,聽從命令,隨時隨地做各樣好事。2勸他們不要毀謗別人,不要爭吵;要和氣友善,以謙讓的態度對待所有的人。3我們從前也是無知、悖逆,和迷失的;我們作了各種情慾和享樂的奴隸,生活在惡毒和嫉妒中,互相仇恨。4-5但是,我們的救主上帝已經顯出他的慈悲和仁愛,藉著聖靈所施重生和更新的洗禮,拯救了我們;這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有甚麼好行為,而是因為他憐憫我們。
談到有關基督徒與執政者的關係,使徒保羅的看法一直深深地影響到後來教會的發展。在第一節所提到的這句「要他們服從執政者和當權者,聽從命令」,這樣的說法不僅出現在這裏,也出現在其所寫的其它之書信中。例如在羅馬書第十三章一至七節這樣寫著:
「人人都應該服從國家的權力機構,因為權力的存在是上帝所准許的;當政者的權力是從上帝來的。所以,抗拒當政者就是抗拒上帝的命令;這樣的人難免受審判。統治者不是要使行善的人懼怕,而是要使作惡的人懼怕。你要不怕當政者,就得行善,他就會嘉許你;因為他是上帝所使用的人,他的工作是對你有益處的。如果你作惡,你就得怕他,因為他的懲罰並非兒戲。他是上帝所使用的人,要執行上帝對那些作惡的人的懲罰。所以,你們必須服從當政者,不但是為了怕上帝的懲罰,也是為了良心。
你們納稅,也是為了同樣的理由,因為當政者在執行任務的時候是為上帝工作。所以,要還清一切所虧欠的:該貢獻的,要貢獻;該繳納的,要繳納;該懼怕的,要懼怕;該尊敬的,要尊敬。」
在他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也要提摩太教導以弗所教會的信徒知道怎樣替執政的官員代禱,他說上帝喜歡我們這樣子的代禱(參考提摩太前書二:1─3)。
不僅使徒保羅如此主張,我們也看到彼得的書信中也有這樣的看法。在彼得前書第二章十三至十七節他說:
「為了主的緣故,你們要順從人間的掌權者:就是在上的君王和他所委派執行獎善罰惡的長官。因為上帝的旨意是要你們以好行為來堵住那班糊塗人的無知之口。你們是自由人,但不要用自由來掩蓋任何邪惡;要作上帝的奴僕。你們要尊重每一個人;要愛信主的弟兄姊妹;要敬畏上帝;要尊敬君王。」
看起來,在早期教會的使徒們都有這樣的共識:基督徒對國家統治階層的人,要表現出「服從的態度」,並且認為每個統治者的能力之背後,都有上帝的旨意在運行。但我們不要簡單地看這樣的表面句子,要思考一個問題:他們為甚麼這樣說?難道說基督徒必須毫無條件地順服掌權者、統治者嗎?如果我們比較一下使徒行傳第四章十九至二十節所記載,彼得和約翰對當時猶太最高階級的議會之議員所說的話,就會更清楚明白他們所說的「服從」是有條件的。他們說:
「在上帝面前,聽從你們對,或是聽從上帝對呢?你們自己判斷吧!我們所看見所聽到的,不能不說出來。」
彼得和約翰講的這段話已經很清楚說明一件事:如果統治者、掌權者要將他們的話取代上帝的話,那是絕對不能妥協的,只能順服上帝。如果掌權者要強迫信徒去做違背信仰的事,那是應該抵抗,且是要勇敢抵抗。因為基督徒最大的使命就是為福音作見證。如果統治者或掌權者要基督徒作假見證,那是違背信仰;如果統治者或掌權者要強迫基督徒聽從他去做惡劣的事,那就應該抗拒。因為統治者或掌權者最基本的一件事,就是要引導人民行善、做好事,而不是做惡劣的事,指使人民去做違背聖經教訓的事,然後又要信徒接受,這是說不過去的。這一點也是使徒保羅在這裏對提多說的話,因為聽從掌權者,主要目的就是要「做各樣好事」,而不是讓有好行為且一再行善事的信徒有懼怕不安的心。
第二節,使徒保羅提到一個好的信徒應該就是一個好的國民。身為一個好國民,他有幾點基本的生活態度:
一是不毀謗別人。毀謗,此字也曾出現在第二章五節。毀謗,這是指惡意中傷,也就是故意散佈不實在的話傷害別人之意。
二是不要爭吵。所謂爭吵,是指不接受任何與自己相異的意見,只要與自己相反的意見,就一律反對到底。因此,一個好的國民,應該懂得尊重別人不同的意見。
三是要和氣友善。意思是指不隨便發脾氣,而是要「生氣有理」。讓人知道是非之別。亂發脾氣的人,最容易造成是非曲直的混淆。
四是謙讓待人。謙讓的意思是指溫柔的態度,也是仁慈的另一個意義。這種仁慈表現在:即使在法理上很正確,也會用慈悲的心看待對方。而不是採取「得理不饒人」的態度。
使徒保羅向來有個生活態度,這是與他在大馬士革的路中之經驗有密切關係,就是自己從前的糊塗、無知,導致他曾迫害過耶穌基督的信徒和教會。自從遇見了復活的耶穌基督之後,他改變了。因此,他喜歡用這樣的經驗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這裏,他就提到這種經驗的分享,然後希望提多將這樣的經驗帶到克里特教會去教導信徒們。
在第三節他用「我們」,這樣的用法很特別,主要是讓克里特教會的信徒感受到包括使徒保羅在內,大家都是同一個家庭的成員。然後,他說在未遇到復活的耶穌基督之前,自己就像是一個「悖逆、迷失」的人一樣。這是指生命失去了方向,這樣的人,會放縱情慾,為了追求滿足個人的慾望,甚至會不擇手段,即使因此而傷害到別人也不會在意。
在第一章十二節,使徒保羅曾引述克里特島上有一位先知的話,說當地的人有個壞習慣,就是喜歡「撒謊」、且是「好吃懶做」。因此,他期盼在信了耶穌基督之後,該教會的信徒會有所改變,因為上帝拯救的時刻到了。上帝的拯救表現在祂的慈愛,就是不計算人過去的罪惡,這一點也是整本聖經信息的中心。詩篇第一○三篇八至十節這樣描述上帝的慈愛與偉大:
「上主慈悲仁愛,
不輕易發怒,滿有不變的愛。
他不長久責備;
他不永懷忿怒。
他不按照我們的罪過懲罰我們;
他不因我們的過犯報應我們。」
這就是聖經在介紹我們認識的上帝,並不是像一般人對聖經錯誤的認識之後所說的「舊約的上帝很殘忍」,不對!這樣的看法是對聖經的認識有錯誤所導致的結果。詩篇的詩人這樣描述上帝的慈愛,在舊約聖經中一再出現(參考出埃及記三十四:6,約拿書四:2)。
第五節是很重要的一節經文,在這節使徒保羅提醒提多,要讓克里特教會的信徒知道,被揀選成為一個基督徒,並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特別的才能,或是有甚麼好行為可當作條件,而是因為上帝的憐憫。類似這樣的提醒也出現在摩西轉達上帝給以色列人的話中:
「上主愛你們,揀選你們,並不是因為你們的人數比別人多;其實,你們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他愛你們,為要堅守他向你們祖先許下的諾言,以大能解救了你們,從被奴役之地把你們救出來,使你們脫離了埃及王的手。」(申命記七:7─8)
使徒保羅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也曾這樣提起說:
「你們是靠上帝的恩典、憑信心而得救的;這不是出於你們自己的行為,而是上帝的恩賜。既然不是靠行為,你們就沒有甚麼好誇口的。」(以弗所書二:8─9)
將上帝整個拯救工作之焦點,放在祂的憐憫和仁慈上談拯救的恩典,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想想看,一個罪人有甚麼值得誇口的呢?有甚麼條件可以說自己值得上帝賞賜拯救的恩典呢?沒有!這也是整本聖經一貫的思想。使徒保羅在第五節這樣說,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克里特教會的信徒會存謙卑的心,用這樣的心境大家相聚在教會這個共同團契中,這樣才不會引起不必要的爭鬥和糾紛。
另一方面,第五節也提到早期教會已經實施的一件事:就是洗禮。洗禮在早期教會被看成是一個恩典的記號,這記號表明了一個人的悔改。有悔改,就有拯救的恩典。但會使一個人願意在公開的場合表明自己是個罪人,需要上帝的救恩,也就需要很大的勇氣,而這勇氣並不是自己擁有,而是來自聖靈的感動才會使人從驕傲中謙卑下來,並且表明願意接納耶穌基督成為他生命的救主。這也是我一再堅持的一點,就是要接受洗禮的人,都必須有個基本認識:承認自己是個罪人,需要上帝的救恩。否則洗禮就沒有甚麼意義可言。
第六至八節:
6藉著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上帝把聖靈豐豐富富地傾注在我們身上;7由於他的恩典,我們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而得到所盼望那永恆的生命。8這話是可靠的。
我希望你特別強調這些事,好使那些信上帝的人熱心行善;這些事都是美好的,是對人有益的。
聖靈的恩賜,這是使徒保羅一再強調的信仰認識。他一再認為在我們的生命中,上帝的靈才是促成我們認識上帝的主要因素。不是我們自己有能力認識耶穌基督,而是因為上帝的靈做工,才使我們能開啟心門迎接上帝的救恩進入我們的心房。
從第六節我們也看到一個早期教會信仰告白中非常重要的信念:三位一體的上帝。這樣的信仰告白一直傳承到我們今天的教會。聖靈就是三位一體的上帝之一,和耶穌基督同等位格,也和上帝相連在一起。在哥林多前書第六章十一節b句,使徒保說:「你們已經被洗淨,已經被聖化歸上帝,已經藉著主耶穌基督的名和我們上帝的靈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了。」耶穌基督和上帝的靈是分不開的,也和上帝拯救的計畫相連在一起。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解釋三位一體的意義:
聖父上帝:這是指創造天、地、海等宇宙萬物的獨一上帝。
聖子上帝:就是指上帝為了拯救世人,使人認識祂的救恩,祂親自來到世界上,以人的形體出現,取了奴僕的樣式,成為人生活在這世上,就是耶穌基督(參考腓立比書二:6─7)。
聖靈上帝:是上帝拯救工作的方式,也是上帝拯救力量的記號。使人受感動而啟開心門,認識上帝的救恩,這種力量就是聖靈的工作(參考以弗所書一:13)。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了解:上帝的靈就是上帝做工顯現出來的力量,是屬於上帝,也是上帝啟示人認識祂救恩的記號。
在這裏,使徒保羅說上帝會藉著耶穌基督的緣故,把聖靈豐富的賞賜給所有信靠耶穌基督之救恩的人。換句話說,只要是信靠耶穌基督救恩的人,都會有上帝豐富的靈充滿在身上,這靈顯示出上帝拯救的恩典。
第七節可說是整本提多書最中心的信息,也是使徒保羅最重要的思想。這一節提到兩件事:
一是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人才能和上帝有合宜的關係。這點在羅馬書中使徒保羅表白得非常清楚,也可說是羅馬書最中心的信息。這也是延續第五節的說法,並不是人有甚麼值得上帝拯救的,而是因為上帝的愛、憐憫,祂將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差遣到世上來拯救人。因此,倚靠耶穌基督救恩,人才能與上帝重新和好。而與上帝和好,這就是福音(參考羅馬書一:16─17)。
二是可以盼望永恆的生命。這一點也可說是基督教信息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在傳遞一個信息:信耶穌基督的人,不會死,因為會有復活的恩典在等待著他去領受。我們從福音書中看到幾個很有意思的例子,都是談到有猶太人領袖來詢問有關得到永恆生命的問題(參考路加福音十八:18),也有猶太人的法律教師來詢問這個問題(參考路加福音十:25)。永恆的生命,指的就是復活的生命,因為復活是上帝的救恩。有上帝的救恩,人就有復活的生命。使徒保羅說:「如果我們跟基督合而為一,經歷了他的死,我們同樣也要經歷他的復活。」他又說:「如果我們跟基督同死,我們信,我們也要跟基督同活。因為我們知道,基督已經從死裏復活,他不再死;死也不能再控制他。」(羅馬書六:5、8─9)。
第八節,使徒保羅要提多在克里特教會傳揚的就是這個信息。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基督教最重要的信息之一,就是傳揚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傳揚這信息也是今天基督教會最重要的使命。
但一個基督徒或是一間教會要怎樣才能讓人聽信復活的信息呢?使徒保羅在第八節中很清楚地指出,就是要表現出對善事的熱心。換句話說,信仰必須在行為上落實出來(參考雅各書二:14、20、26),而不是只有自己在享受著上帝救贖的恩典而已。如果一個人只會自己享受上帝的救恩,卻對他人的生命苦難沒有伸出援手,這樣的信仰是無法見證上帝的愛的。個人如此,教會也是這樣,這一點認識非常重要,因為去做善事乃是在實踐上帝之愛的具體表現,如果沒有愛,就無法見證上帝的愛和救恩,因為上帝就是愛(參考約翰一書四:16)。
第九至十一節:
9要避免無知的辯論和有關族譜名錄以及法律上的爭執;這些都是沒有益處、沒有價值的。10對那製造紛爭的人,至少給他兩次警告,以後就不再跟他來往。11知道,這樣的人是腐化的;他的罪行證明自己是錯誤的。
就像在前面已經提過的,信仰不是用辯論可以獲得別人順服的,信仰是靠真實的行動實踐出來的。使徒保羅不僅寫給提多這樣交代,也在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特別這樣強調。在他的看法中,辯論不但對信仰的造就無益,只會製造出更多的紛爭而已(參考提摩太後書二:23),他甚至告訴提摩太,喜歡辯論的人,就是「喜歡在字句上吹毛求疵」的人,這種人乃是「自高自大,極端的無知」(參考提摩太前書六:4)。現在他再次提醒提多,要避免在教會發生這種辯論的行為。
第九節提到「族譜和名錄以及法律上的爭執」,這很清楚是指猶太人最重視的割禮問題。而割禮問題也牽涉到傳承的認知;猶太人一直堅持只有亞伯拉罕的子孫才是上帝揀選的子民,若不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就不是上帝所喜歡的對象。因此,若是一個外邦人要成為上帝揀選的子民,第一個要件,就是必須先成為亞伯拉罕的子孫。而亞伯拉罕的子孫必須有割禮的記號作為為憑證(參考創世記十七:11─14)。但使徒保羅則強調這些已經被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贖恩典取代了。
使徒保羅為甚麼會告訴提多,說爭論這些事沒有益處呢?原因是他在各地傳福音時都會遇到有些保守派的猶太基督徒,一直在他背後傳達守割禮的重要性,讓他非常生氣。但即使是生氣又有甚麼用呢?沒有效果啊!只會增加信徒之間彼此的紛爭而已。在第一章十至十一節使徒保羅就已經指出有人利用這個問題,騙取信徒的錢財,而有的人則是固執己見,根本無法溝通、對話。因此,與其如此,使徒保羅的態度是要提多告訴信徒不要與這樣的人爭論。
第十至十一節,使徒保羅主張對付這些經常造成教會紛爭的人,所採取的態度就是先給予警告,而且是警告兩次。為甚麼要兩次?這可能與馬太福音第十八章十五至十七節的耶穌基督之教訓有關。在耶穌基督的教訓中提到不是自己單獨去勸告那些違背信仰的人,而是要有兩三個人作證人才可以。如果勸勉一次還不聽,再來就要與他切斷來往的關係。意思就是在信仰上將之當作不同「道」的人看待。原因就是和這樣的人在一起,信仰不會有成長,相反的,很可能會敗壞,因為這種信仰是「腐化的」,意思是指沒有生命可言。
第十二至十五節:
12我差亞提馬或推基古到你那裏去的時候,你要盡可能趕到尼哥波里來見我,因為我已決定在那裏過冬。13要盡力促成律師西納和亞波羅旅行的計畫,幫助他們,使他們不至於有甚麼缺乏。14讓我們自己的人學習努力行善,來供給生活上的需要;不要作閒散無用的人。
15跟我在一起的人都問候你。請向同一信仰的朋友們問安。
願上帝賜恩典給你們大家!
就像使徒保羅寫給其它教會的書信一樣,結尾的時候都會有些請安和交代的事項。
第十二節提到「亞提馬」這個人。這名字只在這裏出現,也因此,並沒有任何資料可讓我們對他認識更多。
推基古,是亞細亞人,也是使徒保羅的同工,他有很多次隨使徒保羅去旅行傳道(參考使徒行傳二十:4),備受使徒保羅的信任,傳遞信件給以弗所教會(參考以弗所書六:21─22)和歌羅西教會(參考歌羅西書四:7)。使徒保羅也曾派推基古去以弗所教會,可能是為了替代提摩太(參考提摩太後書四:12),可見他在使徒保羅心目中的份量很重。現在則是差派他去克里特教會替代提多,讓提多回到使徒保羅的身邊。
使徒保羅要提多到尼哥坡里去跟他相會;尼哥坡里,這是現今南斯拉夫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的一個城市)。使徒保羅準備到該城去,希望能在那地方與提多相會。
第十三節,律師西納,很可惜聖經沒有任何資料可幫助我們對他有更多的認識。但從這一節可以看出他和亞波羅同行,也是一位好的福音伙伴,因為亞波羅是很優秀的福音工作者,有很好的口才(參考使徒行傳十八:24─28),甚至後來在哥林多教會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參考哥林多前書一:12、三:4─6、22、十六:12)。他們兩人將會經過克里特地區,使徒保羅希望提多給予他們兩人幫助,也有聖經學者認為這封信就是託他們兩人帶去給提多的。從這裏也可看出早期教會對那些福音工作者有很大的幫助。
第十四節,這一節再次看到使徒保羅在教導信徒的功課上,都沒有忘記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分享和分擔。就像他告訴以弗所教會的長老的話:「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二十:35)他認為結出信仰的果子,就是幫助那些缺乏的人。所謂「不要作閒散無用的人」,意思就是不要成為沒有結出果子的信徒。這就很有意思了,因為如果信仰只顧自己,這樣的信仰並不是真實的,基督教信仰就是教導我們怎樣伸手幫助需要的人。因此,努力行善,就是結出好果子的方法。
第十五節,使徒保羅特別要提多「向同一信仰的朋友問安」,因為在第十一節提到對那些製造紛爭的人,已經將之看為不同信仰的人,因此,也不必帶關懷去給他們,也不需要向他們祝福。我們也從這裏看到,這封信表面上看來是寫給提多的,其實是寫給所有克里特教會信徒看的,因為他的問安就是對所有的信徒說的。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是因為上帝憐憫,才使我們有機會得到福音的信息,而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好的條件被上帝賞識。
使徒保羅要提多教導克里特教會的信徒,必須清楚知道能得到福音的信息,是因為上帝的憐憫和特別的疼惜,而不是因為他們有甚麼能力,或是有什麼好形像才使得上帝看上了他們而揀選他們成為耶穌基督的信徒。這就像當年摩西告訴以色列人的一樣,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大族、大國而引起上帝注意,相反的,是因為他們原本是最軟弱的一群,如同路邊的棄嬰一般,上帝看到而生出憐憫的愛,才使得以色列這個民族得以生存下來,並且得到上帝特別厚愛,娶他們為妻。我們從先知以西結所傳出的信息就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
「迦南是你的故鄉;你在那裏出生。你父親是亞摩利人,母親是赫人。你出生的時候,沒有人替你剪臍帶,洗澡,用鹽擦身,用布包起來。嬰兒出生時應受的照顧,你一點兒都沒有享受到。你生下來,沒有人憐愛你;你被丟棄在田野間。
「後來,我從那裏經過,看見你在血裏蠕動;你滿身是血,可是我不忍讓你死去。我栽培你,好像在照顧田裏的花草。你漸漸長大,發育成為少女,雙乳堅實,頭髮秀長,可是仍然赤身露體。
「我再經過那裏,發現你已成熟,會談情說愛。我用外套遮蓋你的裸體,與你山誓海盟。我--至高的上主與你結盟,於是你就成為我的妻子。」(以西結書十六:3—8)
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看出以色列民族並不是有甚麼足夠讓上帝看得上的條件,他們被揀選成為祂的子民,完全是出自上帝憐憫的愛。若是沒有上帝憐憫的恩典,他們早就被當作棄嬰死去了。
同樣的,身為基督徒應該有這樣的認識:並不是因為我們有甚麼好條件,上帝才會選上我們,不是,而是因為上帝在耶穌基督裏的愛,祂顯示出特別的恩典在我們身上,使我們因著聖靈的帶領,才有機會聽到福音的信息而得以認識耶穌基督的救恩,我們要因此感謝上帝這樣大的恩典。我們必須保留這樣的信仰認識,才不會恃才而驕,以為自己的條件很好。讓我們用謙卑的心來認識上帝揀選的意義,這樣我們才會明白為甚麼基督教非常強調人的罪,以及上帝在耶穌基督裏奇妙的救恩的意義。
二、我們深信在耶穌基督的救恩裏,人才能夠得到永恆生命的賞賜。
使徒保羅告訴提多,要讓克里特教會的信徒明白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因為上帝的恩典,「我們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而得到所盼望那永恆的生命。」這永恆的生命就是在耶穌基督復活的救恩裏得到的,因為耶穌基督就是復活的主,他是我們獲得永恆生命的主宰。信靠他,我們就有這份生命的盼望。
我一再告訴大家,基督教信仰並不談死,基督教信仰是在說永恆的生命。我們沒有死,因為我們的生命中有復活的耶穌基督與我們同在。復活的耶穌基督就是勝過死亡權勢的主,他的復活,就是在告訴我們他已經戰勝了死亡的權勢。因此,基督徒不再對死亡有恐懼,因為基督徒有耶穌基督成為救贖的保證,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在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的人的身上,都有聖靈做了記號(參考哥林多後書一:21─22,以弗所書一:13、四:30)。因此,身為基督徒應該對生命存著喜樂的心過每一天的日子,雖然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有許多苦難,但我們知道因為上帝的恩典,我們將會有永恆生命的盼望,勝過這些生命的苦難。
這幫助我們明白一件事:基督教信仰並不是在談看得見的金銀財寶,或是權勢、聲望等這些東西。基督教信仰最中心的信息,就是告訴我們有永恆的生命,而這永恆的生命就在耶穌基督的身上。
沒有人能向我們保證說:信耶穌基督會讓我們發財、事業順利、萬事如意等等,因為這些都不是基督教信仰所要傳達的信息。基督教信仰只有告訴我們一點:在耶穌基督裏,有復活的永恆生命。記住這一點,我們就應該知道怎樣用生命的力量與耶穌基督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三、順從執政者和當權者,是因為執政者有依照公義與愛在管理國家與社會。
雖然使徒保羅一再提醒基督徒必須要順從執政者和當權者,不僅要提多如此教導信徒,也在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提起這件事。但我們必須要小心注意一點,就是使徒保羅會這樣寫的原因,有兩點非常基本的背景和認識:
一是羅馬政府的法律是公正的,不會隨便迫害人民。例如耶穌基督被猶太宗教領袖迫害而解送到彼拉多面前,他們控告耶穌基督「煽動民眾」不要向羅馬皇帝繳稅(參考路加福音廿三:2、5),若真有這樣的罪狀很快就可以不必經過任何審問,直接判處耶穌基督死刑。但彼拉多卻是一連三次表示他實在「查不出」耶穌基督有甚麼該死的罪狀(參考路加福音廿三:22)。若不是猶太人用強迫的手段逼到彼拉多屈服,要判處耶穌基督死刑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們看另一個事件就可以明白,當使徒保羅四處去傳福音時,經常遇到猶太人煽動民眾製造紛亂,要陷害使徒保羅入獄,但羅馬統治當局並不隨便就接受猶太人的控訴(參考使徒行傳十八:14─15)。當他被送往羅馬總督審問時,凱撒利亞總督非斯都,以及亞基帕王都認為使徒保羅「並沒有犯甚麼該死或該囚禁的罪」,若不是使徒保羅自己堅持要上訴到羅馬皇帝的法庭去,他們原本就是要釋放他的(參考使徒行傳廿六:31─32)。
即使在今天,在許多極權國家,統治者或是掌權者也不一定會對自己的人民如此公道,何況是在兩千年前的時代,且是在被殖民統治之下的地區,加上猶太人經常有叛亂的舉動出現,讓外來統治者羅馬政府時常頭痛,但羅馬統治者還是如此依法行事,這就可看出當時法治上的嚴謹。
二是要讓羅馬政府明白基督徒是最守規矩的國民。由於當時迫害基督徒最厲害的,乃是猶太宗教領袖,而羅馬統治者是為了要討好猶太領導階層,後來才加入迫害的行列。因此,使徒保羅有個想法:應該讓羅馬政府明白,基督徒在社會生活上都是最守秩序的一個信仰團體,並沒有像猶太人經常藉故製造紛亂,並且還嫁禍給基督徒(參考使徒行傳十七:5、13、廿一:27)。因此,為了要讓羅馬政府明白基督徒和猶太人叛亂份子之間的差別,他希望所有的信徒對羅馬政府要採取順從的態度,好讓羅馬政府對基督徒會用溫和的態度回應。如此就可以減少傳福音工作上的阻礙,也可避免信徒受到迫害的危險。
這讓我們明白一件事:讀聖經必須先回到作者時代的社會背景去了解,才不會隨便將一句話斷章取義地套用在今天的時代。這一點很重要,也是研讀聖經要注意的地方。
我有很深的感觸,就是在一九七○年代到九○年代初期,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積極在關心台灣前途和社會重大議題時,就發生有些反對長老教會的基督徒,經常用使徒保羅所說的「人人都應該服從國家權力機構,因為權力的存在是從上帝所准許的」(羅馬書十三:1)、「服從執政者和當權者」(參考提多書三:1)等這些話,並且還和執政者聯手污衊長老教會甚多,說甚麼長老教會只關心政治,不傳福音。甚至有些在政府機構有高位階的信徒,也公開要求長老教會必須「服從政府」,還說甚麼基督徒「不可以關心政治」,但卻對政府在戒嚴時代諸多不當的措施,以及冤屈善良人民的舉動,沒有任何反省、改善,或是任何感到歉意,這是非常不正確的信仰態度。如今,政權輪替已經出現,過去掌權的,現在變成在野者,我卻又看到當年那些公開要求長老教會不可以關心政治的教會領袖、信徒,以及教會團體,反而變成最積極介入政治活動,甚至用非常污穢的語言公開辱罵執政者等等,這樣的態度就是對聖經的認識不正確,以及胡亂引用聖經教訓的例證。
基督徒是應該服從國家執政者,沒錯,但這是有條件的;如果執政者確實有依照聖經的教導,以公義治理國家,基督徒當然要順從。相反地,若是沒有按照公義的原則管理國家、保護人民,這樣的執政者並不值得基督徒服從。設若執政者還利用執政之便制訂不當的法律條文來迫害人民,基督徒不但不應該順從,而是還有信仰責任出來替那些受冤屈的人民伸冤,應該帶領人民反抗這樣的政府才對,這才是聖經給我們的教訓。箴言的作者這樣說:「賢君治國,人民歡樂;暴君當權,人民悲歎。」(箴言廿九:2)我們不應該等到人民在悲歎的時候,卻又去要他們服從掌權者,這樣做是很違背常理和信仰法則的。我們應該是在發現統治者明顯就是個暴君、是個殘害人民生命尊嚴的人之時,就應該挺身而出,替受冤屈的人民說話,這樣才能說出上帝的愛的信息。
(講於二○○四年二月廿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