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新舊之間

經文:歌羅西書二:—三: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教會並不是天堂,而是一群承認自己是有罪的人相聚在一起的信仰團契。」

若認真思考這句話,一定會發現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話,因為它至少告訴我們,在教會裏參加聚會的兄姊並不是每個人都像天使一般的可愛,但也不會像魔鬼那樣的惡劣。教會就是一群自己承認是有罪的人在聚會的團契。因為有罪,我們才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而教會就是幫助我們學習認識耶穌基督最好的地方。

我曾經帶過一班二十多名非基督徒婦女查經,經過將近兩年時間,直到我們全家要離開嘉義上台北時才停止。她們當中就有人問我一個問題:「盧牧師,你一直帶我們查經,卻不曾要我們參加教會的聚會。為甚麼?」我回答她們:「因為教會是一群有罪的人聚集的地方,沒罪的人最好不要來。」她們都笑了,有人認為我是在諷刺她們。我說沒有,我告訴她們我是很認真說這樣的話。後來我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就是她們當中有人紛紛去教會聚會,且在今年(二○○三年)的復活節那天,有一位姊妹在嘉義北榮教會受洗了。她特別打電話告訴我,與我們全家分享這件大好的消息。

從舊約聖經,我們看到以色列民族就是一個以信仰結合的民族,因為他們是整個民族信奉同一個耶和華上帝的信仰,整個民族和上帝立約。聖經作者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以色列民族後來怎樣背棄他們與上帝所立的約,導致整個民族對耶和華上帝的信仰逐漸衰微殆盡,直到最後整個國家滅亡的慘痛經歷。

由新約聖經福音書耶穌基督與當代宗教領袖之間的對話,以及他潔淨聖殿的事蹟,到最後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件中,讓我們看到當代猶太人並沒有從過去祖先亡國的慘痛經驗得到教訓,知道悔改、更新他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反而是宗教領袖的墮落,導致原本應該象徵著聖淨的耶路撒冷聖殿,也成為耶穌基督所嚴詞譴責的「賊窩」(參考馬可福音十一:)。

從使徒保羅的書信,我們發現不論是在耶路撒冷或是在外邦的早期基督教會,都存在著許多問題,有些問題是因為信徒彼此之間互動不和諧,例如在哥林多教會,發生了淫亂的事(參考哥林多前書五:—);也發生有關對食物的態度與在愛餐中有人不誠實態度等問題(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一:—)。當然,我們已經在前面說過,早期教會經常遇到的都是有關信仰上的問題,大家比較喜歡詢問的是關於耶穌基督的神性與人性問題(參考羅馬書八:—)、是否有復活的神蹟(參考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等等問題。

除了自上述問題而來的困擾外,更多是和文化傳統之間的互動而形成的問題。對猶太基督徒來說,許多古老傳承下來的生活習俗都是很重要的,而耶穌基督則是想用信仰的力量,使人從這些並不具有真實生命意義的傳承給予解放,讓人回到生命的真實面,但他卻也因為這樣被當代社會宗教領袖看成是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就像他對吃飯前洗手(參考馬可福音七:—)、安息日(馬可福音三:—)、婚姻關係(參考馬可福音十:—),甚至政治(馬可福音十二:—)等問題的看法,對當時的人造成了極大的震撼。

就以歌羅西教會來說,教會遇到許多問題之一,就是如何看待割禮和洗禮(歌羅西書二:—)。若是猶太人認為割禮非常重要,是否外邦人也需要遵守?為了這件事,使徒保羅甚至嚴詞譴責,認為主張外邦人也必須遵守割禮傳統的人,乃是在傳另一種福音,這樣的人應該受到「詛咒」(參考加拉太書一:—),而這一點爭論也讓早期教會差點造成了嚴重分裂,逼得使徒們必須召開會議討論這件事(參考使徒行傳十五:—)。

我們不要小看這些問題,雖然不是每件事都和像是割禮、復活等這類的信仰本質的問題有關,即使像吃飯這項平常的生活問題也會產生困擾,歌羅西教會也遇到這樣的問題,大家會因為討論甚麼食物可吃、甚麼不可吃,而鬧得很不愉快,原因是吃也是生活文化的一環。而生活文化的養成都是累積了很長久的時間逐漸形成的一種習俗。也許我們會覺得很無聊,怎麼連這樣簡單的事都會在教會產生爭執?只要有得吃就該感謝了,真的嗎?人真的那樣容易把世上生活問題給予簡單化嗎?只有在貧窮的地區與國家才會用「只要有得吃,就該感謝」的態度來看待吃的問題。在一個物質生活富裕的社會,即使是信耶穌基督的人,我相信許多人會用很多時間想吃的事,要吃甚麼?怎麼吃?講究吃的時間遠比讀聖經的時間、精神還要多。

耶穌基督看到人性的軟弱,雖然福音書作者沒有用詳細例子討論耶穌基督對於飲食的態度,但我們從他勸勉大家:「不要為生活上所需的食物,或身上所穿的衣服操心,生命比食物貴重得多;身體也比衣服貴重得多。」(路加福音十二:—)可看出耶穌基督希望大家把生命真正的重點對準了焦點,這樣才不會使寶貴的生命給浪費了。

這也是我們從使徒保羅書信中經常在處理教會發生的類似問題。他一直希望大家把信仰的重點抓緊,其它的就不是最重要的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二十至廿三節:

-既然你們跟基督同死,擺脫了那些星宿之靈,你們為甚麼仍然跟世俗的人一樣生活,繼續守「不可動這個,不可嘗那個,不可摸這個」這一類的禁忌呢?這類東西一經使用就完了,因為它們無非是人的規例和教訓的產物。從表面看,崇拜天使、故作謙虛、苦待自己的身體等等,似乎是明智之舉,究其實,對於抑制肉體的情慾是毫無價值的。

第三章一至四節:

你們已經跟基督一起復活,你們必須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裏,基督坐在上帝右邊的寶座上。你們要專心於天上的事,而不是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跟基督一起死了,你們的生命跟他一同藏在上帝裏面。基督是你們的真生命;當他顯現的時候,你們也要跟他一起顯現,分享他的榮耀。


使徒保羅繼續一個重要的信仰觀念—一個人若是受洗接受耶穌基督為他生命的主,這個人就必須以一個嶄新的人出現,也就是在耶穌基督裏,成為一個新造的人。使徒保羅這樣的看法不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如此強調,(參考哥林多後書五:),也在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這樣勸勉信徒(參考加拉太書六:),並且在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也是這樣說的(參考以弗所書四:—)。

現在他寫給歌羅西教會的信徒也是這樣勸勉他們,要他們成為一個在生命上是真實、自由的人,這種自由是不再被許多不必要的傳統習俗所束縛,更重要的,不要被一些奇怪的論調所迷惑。因為在歌羅西教會內有人在介紹流行於當時世界的「禁慾主義」,這也是我們在前一講有提到過的。「禁慾主義」基本上有兩個觀念與飲食有關:一是認為肉體是邪惡的,因此,若是在吃的方面很講究,也等於是在助長邪惡的力量。二是認為既然肉體是邪惡的,應該用「虐待」、「飢餓」的方式來對待肉體,這樣才能消滅邪惡,減少生命的痛苦。因此,禁食就成為當時流行的一種靈修方式,禁食成為一種風氣,如果有人經常禁食,就會被看成是在靈命生活上很有力量、很有成長的人,可是卻全然疏忽了禁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甚麼。

我們可以了解耶穌基督在傳福音的過程中,也曾遇到類似這樣的問題,有人將他拿來與施洗約翰相比較;說施洗約翰是不吃也不喝,耶穌基督則是「也吃也喝」,可是當代宗教領袖還是對他們有意見(參考馬太福音十一:—)。耶穌基督很清楚的表示,一個真正認識上帝的人,他知道應該做些甚麼事是最容易彰顯上帝的愛,這一點才是重要的(參考馬太福音十一:),而不在於這些從人訂出來的規律,因為這些往往導致一個人過於重視表面的行為,而忘記了內心真實的意念。基督教會兩千年來受到「禁慾主義」的影響甚大,特別是在許多規律甚嚴的修道院更是如此,經常採取嚴厲的「禁制令」,規定不可以吃過多的食物,不可以看甚麼樣的東西,甚至在思想上也必須受到嚴格的限制。

第廿三節,使徒保羅在這裏很清楚地說出這些採取「禁慾主義」的人,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真正有這樣的信仰內涵,只是在肉體上採取壓制的行動,因為他們是把肉體當作邪惡的對象看待,好像這樣子也是「懲罰肉體」的一種方式。可是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肉體也是上帝奇妙的創造,並不是屬於邪惡的。耶穌基督的教訓中就說過,不論我們吃甚麼,都不會因為吃而使我們的內心潔淨或是污穢,真正會影響到我們心靈的,乃是出自人內心的意念(參考馬可福音七:—)。使徒保羅在這裏告訴歌羅西教會的信徒,不要在抑制肉體的事上多所用心,那是毫無意義也沒有甚麼幫助的舉動。

第三章一至二節特別要歌羅西教會的信徒專心天上的事,這個觀念一直是使徒保羅對信徒提出的呼籲。在寫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他也是這樣說:「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三:)他強調每個基督徒都是「天上的公民」(腓立比書三:)。

「坐在上帝右邊」,這也是早期教會在形容耶穌基督復活後的榮耀方式,在馬可福音第十六章十九節作者提到復活後的耶穌基督「被接到天上去,坐在上帝的右邊」。

第三至四節是非常有意思的兩節經文,在這裏使徒保羅再次強調基督徒就是與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的人,這樣的觀念一再重現在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中,例如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他強調:


「基督就像一個身體,有許多肢體;雖然身體有許多肢體,到底還是一個身體。」(哥林多前書十二:)


「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你們就是基督的身體,而每一個人都是肢體。」(哥林多前書十二:—)


在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則說,我們與耶穌基督是:「合而為一,經歷了他的死,我們同樣也要經歷他的復活。」(羅馬書六:)他寫給加拉太教會書信中,很清楚地表明自己的生命就是與耶穌基督「合而為一」的生命,他說:「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裏活著。我現在活著,是藉著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愛我,為我捨命。」(加拉太書二:)他以相當堅定的語氣說明,與耶穌基督這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是因為上帝的愛的緣故。而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力量可以把人和耶穌基督之間的關係分開(參考羅馬書八:—)。換句話說,因為耶穌基督的愛,人和上帝之間原本分開的隙縫已經重新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使徒保羅就是藉著各種方式在表達一個基本信仰的認知—耶穌基督透過十字架上的死,顯示了上帝的愛,而上帝的愛,使人的生命因此得到耶穌基督復活的恩典,得以完全更新、改變。

使徒保羅這樣的說法,也使當時「重智派」甚為流行的觀念—耶穌基督乃是一個幻影,並不是實際的存在於人類世界—這種說法破滅。


第五至七節:

所以,你們必須治死在你們身上作祟的那些屬世的慾望,就如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貪婪是一種偶像崇拜)。由於這些事,上帝的義憤將臨到那些不順從他的人。你們從前也曾經生活在這一類的慾望中,受它們的支配。


如果稍微注意一下,就會發現使徒保羅書信有一個特點,就是一部份談到信仰要義問題,另一部份則是談到有信仰與生活之間的關係。在他的觀念中,一個信徒必須將信仰落實在生活中,否則信仰就不會顯明出意義。一個信徒若是要見證自己所信的是真的,就必須讓自己的生活看的出信仰內涵。

我們不太清楚歌羅西教會的信徒是否有像使徒保羅在這裏所說的,有淫亂、污穢、邪情、惡慾和貪婪等這些行為,就像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第一章所提到的那些非常不好的行為一樣,但至少可以看到一件事,就是使徒保羅盼望所有的信徒都會在生活上有所警惕,不要因為疏忽而導致社會大眾對上帝在耶穌基督裏拯救的愛有了誤解,以為信耶穌基督和不信的人並沒有甚麼差別。

在第五節他提到幾件事:


第一是淫亂與污穢。這兩種都是和性行為有密切關係,是指在正式婚姻之外的性行為。我們從哥林多教會內部發生的淫亂事件可以看出,這種性行為混亂的事,在當時的歐亞地帶甚為普遍,因此,使徒保羅特別提出來,為的是要讓信徒們知道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必須小心這樣的事,不可以再發生。使徒保羅曾指出我們的身體就是耶穌基督的「殿」,應該保持聖潔。他說:


「你們一定曉得,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裏面。因此,要是有人毀壞了上帝的殿,上帝一定要毀滅他;因為上帝的殿是神聖的,你們自己就是上帝的殿。」(哥林多前書三:—)


他又說:


「所以,你們要避免淫亂。人無論犯甚麼罪都不影響自己的身體,惟有犯淫亂的人是害了自己的身體,你們不知道你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住在你們裏面,是上帝所賜的。你們不屬於自己,而是屬於上帝,因為他用重價買了你們。所以,你們要用身體來榮耀上帝。」(哥林多前書六:—)


看,我們的身體就是上帝的殿,而上帝是聖潔的,祂也會要求所有屬於祂的國度的子民都是聖潔的(參考利未記十九:—)。


第二是邪情、惡慾。這是指那引誘人去犯淫亂罪的意念。耶穌基督曾教導我們認識姦淫罪,並不是有實際行動才算,而是「看見婦女而生邪念的,已經在心裏姦污了」這個婦女(參考馬太福音五:)。另一方面,聖經也讓我們知道所謂「淫亂」不只是指人和人之間男女不正常的關係而已,也同時是在指心靈、信仰上的行為,也就是當以色列人將上帝和他們之間的關係當作如同「夫妻」之間的關係看待時,其所表達出來的意義就非常特別了,已經不是停留在男女關係而已,而是人對上帝是否絕對忠實,如同夫妻之間是否忠實於對方的問題。耶穌基督就是將這樣的觀念帶入當代社會,他形容他那時代的猶太人社會,乃是一個「邪惡、淫亂」的時代,不會有神蹟給他們看到(馬太福音十六:—)。

這種屬於人的心裏意念問題,才是真正在考驗一個人是否真心忠實於上帝?使徒保羅曾說現在活著的,不是他自己,而是耶穌基督與他同在、活在他的心中。這也是為甚麼耶穌基督會在與撒馬利亞的婦人談話中特別強調,上帝是靈,敬拜上帝的人必須用心靈和真誠敬拜(參考約翰福音四:—)之因。


第三是貪婪的問題。「貪婪」這個字在希臘文是「pleonexia」,這是由「pleon」意思是指「要多一點」,和「echein」意思是持有、保有等這兩個字合併起來的。所以在希臘文「貪婪」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想要擁有更多。也就是說永無止盡的貪慾。如果將這個詞用在錢財上,就變成「貪財」,用在官場上,就變成了「貪官污吏」,用在人的意念上就指「貪心」了。

可是,在這裏使徒保羅卻說「貪婪」是一種偶像崇拜,為甚麼是這樣?原因是貪婪只會引導人陷入罪惡中(參考提摩太前書六:)。只有虛假的神明才會允許人對它做毫無節制地索求。民數記第十一章記載一則故事很可以描述這樣的情形,就是以色列人想要吃肉,當上帝賜給他們肉吃的時候,他們卻沒有從撿拾嗎哪的經驗中學習到「知足」的功課,而是起了貪婪的心,這貪婪表現出來的就是對上帝的信心不足,甚至是懷疑,結果引起上帝極大憤怒。於是賜給他們肉吃,且吃到肉從鼻孔溢出來。不但如此,還因為有人起貪婪的心而囤積很多肉,導致瘟疫產生,死了很多人。這讓我們看到一件重要的信仰功課:虛假的神明是應付人的需要,真正的上帝是幫助人認識生命的意義,也讓人知道感恩,而不是一再無節制的貪心。

第六至七節,使徒保羅特別強調一個還沒有信耶穌基督的人和一個已經信了的人,二者之間應該有所差別,他以上述這五項中來作一個簡單的區隔。使徒保羅說上帝一定會懲罰這些敗壞的信仰行為,因為上帝不會允許罪惡持續主宰人的生命。


第八至十一節:

但是,現在你們必須根絕這些事;不可再有忿怒、暴戾,和仇恨;不可說毀謗、污穢的話。不可彼此欺騙,因為你們已經脫掉舊我和舊習慣,換上了新我。這新我,由創造主上帝按照自己的形像不斷地加以更新,能夠完全地認識他。這樣說來,不再有希臘人或猶太人的區分;也不再有受割禮、不受割禮,野蠻的、未開化的,奴隸或自由人等的分別。基督就是一切,基督貫徹一切。


我們可以說整個使徒保羅思想的中心就是在這段經文中表現出來;他強調一個人如果信了耶穌基督,就像一個嶄新的人一樣,是個重新創造的人。他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提到這樣的觀念(參考哥林多後書五:),同樣的,在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也提到這樣的看法(參考加拉太書六:),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也是提到信耶穌基督之前與之後,應該有「舊我」與「新我」之別(參考以弗所書四:—)。特別是在以弗所書中,他提到信耶穌基督的人就像是用「上帝的形像」造的「新我」一樣,而這「新我」的形像是「表現在真理所產生的正義和聖潔上」。

使徒保羅並沒有從深奧的哲理上來說明一個人信耶穌基督之後,在生活上是怎樣的和往常不同,他非常清楚地從生活中要求信徒們改變過去那些壞的生活習慣,包括有忿怒、仇恨、暴戾,以及說毀謗、欺騙與不誠實的話等。這些都架構在兩個基礎上,其一就是溫和的態度,另一個是誠實的心。信耶穌基督的人有溫和的態度,這就像耶穌基督所說的:「謙和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要承受上帝所應許的產業!」(馬太福音五:)當使徒保羅在說溫和的態度時,他並不是說連生氣也不可以,更不是隨便、沒有準則,而是有堅定的原則,不向惡勢力妥協,但他希望不要讓生氣影響到我們寬恕他人、憐憫人的心。他曾這樣說過:


「你們若發脾氣,不可因這脾氣而犯罪;也不可生一整天的氣,不可讓魔鬼有機可乘。」(以弗所書四:—)


看吧,生氣是讓魔鬼侵入人的內心、侵佔人的意念最容易的機會,也容易使人喪失了冷靜思考的基礎。另一方面,使徒保羅也強調不可說欺騙人的不誠實話,原因就是我們都是同屬於耶穌基督的肢體(參考以弗所書四:),如果我們彼此之間有不誠實的話,就無法使我們緊密地連結在耶穌基督的身上。因為耶穌基督是「頭」,我們是連結在他身上的肢體,若彼此之間有欺騙,等於與耶穌基督的「頭」脫節一樣的危險。

第十一節,這是一節很重要的經文,述說了使徒保羅在傳道工作中一再呼喊的信仰告白—在耶穌基督裏,大家都是一個家庭的組成份子,不分彼此。因為基督徒就是以耶穌基督為中心,如果在耶穌基督裏還有區分的話,這樣的信仰本身就是一種缺陷,但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與復活,則是帶來生命的完全。

在這一節所提到的「希臘人」指的就是受希臘化教育的人,這在當時是相當普遍的,因為羅馬帝國推動教育希臘化,也就是後來歷史上所謂的「希羅文化」,就是以希臘文化配合著羅馬的政治、軍事力量推廣到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轄區。使徒保羅本身就是受過希臘化教育長大的知識份子。因此,當代社會有一種看法,一個人如果沒有受過希臘化教育,就等於是野蠻、低等沒有開化的人一樣。

另一方面,所謂「希臘人」也是指外邦人,這些外邦人並不像猶太人接受割禮的習俗。而在猶太人的口中,沒有受過割禮的人,就是不潔淨的人。

使徒保羅強調所有的人,在耶穌基督裏就是一家人,這些以人的價值標準作為區分人與人之間的貴賤、高低的區別,都將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而拆毀。他在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也這樣說:


「基督親自把和平賜給我們;他使猶太人和外邦人合而為一,以自己的身體推倒那使他們互相敵對、使他們分裂的牆。他廢除了猶太法律的誡命規條,為要使兩種人藉著他的生命成為一種新人,得以和平相處。藉著在十字架上的死,基督終止了這種敵對的形勢,藉著十字架使兩者結為一體,得以跟上帝和好。」(以弗所書二:—)


在耶穌基督的愛裏,沒有文化區別的障礙,也沒有種族歧視、區別的隔閡,更沒有貧富之間的距離,因為大家都是耶穌基督拯救的對象,都是耶穌基督救贖恩典的共有者。


第十二至十七節:

上帝愛你們,揀選了你們作他的子民。所以,你們要有憐憫、慈愛、謙遜、溫柔,和忍耐的心。有糾紛的時候要互相寬容,彼此饒恕;主怎樣饒恕你們,你們也要怎樣饒恕別人。在這一切之上,要加上愛,因為愛是聯繫一切德行的關鍵。基督所賜的和平要在你們心裏作主;為了使你們有這和平,上帝選召你們,歸於一體。你們要感謝。你們要讓基督的信息豐豐富富地長住在你們心裏。要用各樣的智慧互相教導、規勸,用詩篇、聖詩、靈歌從心底發出感謝的聲音來頌讚上帝。無論做甚麼,說甚麼,你們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上帝。


在前一段,使徒保羅用比較屬於消極的語氣,採用「不」字來表達對那些邪惡的態度、行為。要將這些不良的「舊我」給予隔絕出來,因此他用「否定」的方式。

但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則是用更積極的詞句鼓勵信徒活出信仰的果實。

第十二節,這裏很清楚地說到「揀選」,這個字在希臘文是表示「分別出來」的意思。使徒保羅說基督徒就是被揀選出來的族群,而這「揀選」是因為上帝的愛。上帝在「揀選」一個人時,並不是要讓這個人驕傲、圖享自己的利益,而是要成為上帝的同工(參考哥林多前書三:),就像上帝揀選亞伯拉罕時所說的,為的是透過他使萬民「蒙福」(參考創世記十二:—)。在這裏,使徒保羅特別強調上帝揀選一個人成為祂的同工,是因為愛的緣故。

為了要回應上帝揀選的愛,使徒保羅認為基督徒應該要活出幾樣特徵:

一是養成憐憫與慈悲的胸懷。這是指存在於人內心應該有的意念。這是對人生命的苦難要有同理心,不可以有幸災樂禍的態度。

二是對別人有寬闊的胸襟。一個信耶穌基督為生命之主的人,第一個發現到的,就是自己的罪惡,且因為耶穌基督的愛已蒙赦免。會知道生活在罪惡中的痛苦和無奈,因此,對於別人所犯的過錯,不是窮追不捨地指責,而是知道給予寬容、鼓勵,並給予機會。

第十三節,互相寬容、彼此饒恕,這句話很快讓我們想到耶穌基督教導的祈禱文中所說的,祈求上帝的寬恕(參考路加福音十一:)。學習互相寬容與彼此饒恕,也是學習彼此相愛,這就是在遵行耶穌基督的教訓(參考約翰福音十三:—)。

第十四至十五節,這兩節可說是所讀這段經文的中心,使徒保羅讓歌羅西教會信徒知道,之所以需要學習這些功課,只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愛。因為上帝揀選基督徒也是出自愛,因此,所有學習這些憐憫、寬恕、謙卑、饒恕等等,都需要從愛開始,也以愛為動力,因為耶穌基督就是以愛而死在十字架上。如果沒有愛的基礎,人可能會因此而驕傲,也可能會因此而炫耀自己的能力,甚至以自己的標準看待別人。以耶穌基督的愛為基礎,人才會發現永遠沒有完美,也不會以自己為中心而忘了耶穌基督的救恩。

第十四節可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節經文,使徒保羅說要讓愛來連結所有美好的見證。換句話說,有美好的見證,就是在見證耶穌基督拯救的愛。不是要述說某個人的愛,也不是傳揚某個團體的愛,而是要見證耶穌基督的愛,也只有當基督徒都在見證耶穌基督的愛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大家都是屬於基督耶穌的,是「一體」的。

這樣,我們很清楚一個基本觀念,基督徒所做的美好善事,為的就是要見證耶穌基督,而不是要凸顯自己的能力或是愛心。因為我們生命中有愛,是從上帝來的(參考約翰一書四:)。這也就是在第十七節所說的,不論做甚麼、說甚麼,都是為了耶穌基督的緣故。

第十六至十七節,屬於基督的教會,最重要的就是在見證耶穌基督的救恩。我們可以說要區別一個信仰團體是否屬於耶穌基督的體系,就是從該團體是否有見證耶穌基督、傳揚上帝在耶穌基督裏拯救的信息為準。因為只有在耶穌基督裏的信息,才能使人的生命豐富起來(參考約翰福音十:)。也因為這樣,基督徒或是教會存在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因著耶穌基督的名的緣故。有了耶穌基督的名,人與上帝之間的關係就會緊密起來。耶穌基督教導他的門徒,奉他的名,無論向上帝祈求甚麼,都必會得到上帝的應許(參考約翰福音十四:—、十六:—)。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因著耶穌基督的愛,我們連結成為一個信仰團契。


如果有人問說基督教會有甚麼特色,我們可以用一句很簡單的話來回答,基督教會就是一群以耶穌基督的愛為中心,也以耶穌基督的愛連結在一起的信仰團體。

使徒保羅寫這本書信一再強調耶穌基督就是教會的中心,大家都是連結在他的身上,「基督就是一切」,因此,所有信靠耶穌基督救恩的人,都是和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與他同死,也跟著與他同復活。

因為與耶穌基督連結在一起的緣故,學習的就是耶穌基督的愛,因此,連結在一起的基督教會,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愛為教會的根基。而學習愛的第一步,就是從誠實與謙卑開始的。這一點也是基督教會與一般社團最不一樣的地方。在一般社團,例如我們的社會中有許多國際性組織的社團,如扶輪社、獅子會、青商會等等。在這些組織中,成員幾乎是同屬某種層次的,像是商人、醫生、律師、教授、工程師等等。但在基督教會絕對不是這樣,他的組成份子是指相信耶穌基督為生命的主,無論你的身份背景、學識經歷如何都不是重點,也不是被參考的要件,即使是罪犯也同樣是基督教福音要傳達的對象。因此,我們在教會中會看到從沒有讀過書的一般平民,商場富賈、高官顯要等高階知識份子等,大家都聚集在一起不分彼此,互稱兄弟姊妹。

為了要使大家能彼此學習寬容、接納、忍耐,這些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信徒就必須學習謙卑、溫柔、憐憫的態度,接納、幫助那些與他們在各方面都有落差的兄弟姊妹,因為大家都是彼此相互連結在耶穌基督的身上,不能有輕視他人的態度出現。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


「在我們的身體上,那些看來不太重要的部份,卻是我們所特別愛護的;那些不太好看的部份尤其為我們所關注,那些比較美觀的部份就不需要特別加以裝飾。上帝這樣安置我們身體的各部分,把更大的光榮分給那些比較不美觀的肢體,好使整個身體不至於分裂,各不同肢體能互相關懷。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哥林多前書十二:—)


而在信仰團契中必須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當大家在彼此學習接納的時候,並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因為心甘情願的態度,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在武陵外役監獄服務過,在監獄中有來自三教九流的受刑人被關在一起,從沒有受過教育的到從國外留學回來學有專長的學者等都有,且是各行各業都有。大家都必須「和平相處」否則就會受到加重刑罰的懲罰,但這並不是出自心甘情願的「連結」,他們幾乎都是心不甘、情不願地被集合在一起的。這與基督教會這個信團契的「心甘情願」是完全不相同。


二、基督徒是從生活中在見證耶穌基督拯救福音的信息。


我們看到使徒保羅的書信中都有一個清楚的方向,討論完信仰問題之後,隨即就勸勉讀者要注意信仰生活的事。他之所以會這樣寫的原因,就是不希望信徒們只知道深奧的基督教要理,卻對平常生活採取隨便的態度,導致經常發生糾紛以及不應該有的違紀行為。這也就是為甚麼在他的書信中,特別提起許多社會基本的倫理道德生活規範的事,要基督徒嚴格禁止,像是淫亂、污穢、毀謗、貪婪、惡慾等等。使徒保羅希望所有的基督徒應該是活出有信仰的見證,讓人看到一個信了耶穌基督的人,確實和他在未信之前有差別,他用「舊我」與「新我」來區別二者之間的差異。

基督教從開始迄今有兩千年,在這段長達兩千年的時間,福音之所以能夠順利傳開來,並不是因為深奧的教義要理使人折服而來信耶穌基督,都是因為宣教師無私的愛,以及信徒們將信仰落實在生活中所見證出來的福音信息而得到親朋好友的接納、感動,跟著來信耶穌基督的。沒有人會從爭辯中接受信仰,也不會從紛爭中認識基督教信仰的真諦。

約翰‧加爾文在日內瓦訓練信徒的時候,就是嚴格要求所有的信徒都必須在工作的職場見證出自己就是耶穌基督的信徒,讓人看到基督徒對工作的敬業態度,以及誠實的品格。因為這樣的態度就是在告訴眾人:我的生命中有耶穌基督與我同在,在我的身上可以看到耶穌基督的愛。

我經常聽到有服務於基督教機構的兄姊,批評他們同事中,最會計較,也是最懶惰、意見特多的人,甚至最會貪小便宜的也是那些信耶穌基督的人。如果基督徒是這樣的態度,不但見證不出福音,反而會成為福音的絆腳石。同樣的,我也經常聽到以耶穌基督的名成立的教會機構,或是基督徒開設的公司行號,對待員工的態度很刻薄,甚至有欺騙的行為等等,這些都會構成傳福音的障礙。

使徒保羅對歌羅西教會信徒的勸勉也是對我們最好的勉勵,他希望:「無論做甚麼,說甚麼,你們都要奉主耶穌的名,藉著他感謝父上帝。」沒錯,都是為了耶穌基督的名,這是所有耶穌基督的信徒應該有的使命,讓人因為看到我們美好的善行,而看到耶穌基督在我們生命中,與我們連結在一起。

  (講於二○○三年五月四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