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以基督的心為心

經文:腓立比書二:1—11

只要是由人組成的團體,就會有人的問題在裡面,原因就是因為人是有罪的,罪所代表的記號是缺陷、不完美。也因為這樣,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找不到一個所謂完美的團契,沒有!每個團體都會有人的問題存在。而基督教會乃是由一群自己認為是罪人的人組成的團體,因此,在基督教會裡更容易看見人的弱點和問題。也因為這個緣故,在基督教會裡更容易發現人的問題很多。坦白說,在基督教會裡經常會有各種人的問題出現,實在是一點也不稀奇,只是如果問題沒有處理,或是繼續讓同樣的問題一再困擾教會在福音事工上的擴展,那就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以基督的名建立起來的信仰團契應該有的信仰態度。

腓立比教會是使徒保羅透過呂底亞建立起來的教會,且在使徒保羅傳福音的事工上也是一間很有見證的教會。我說過使徒保羅寫這封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曾被稱為是一封「歡喜」或是「喜悅」的書信,主要原因就是這間教會在傳福音的事工上確實很有見證。因此,一想到要寫信給他們,心裡就充滿了喜樂。但這樣說,並不是說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彼此之間的關係都很好,很和諧,沒有任何問題。並不是這樣,這間教會也是以人來組成的團體,自然就會有人的問題在裡面。這也是為甚麼使徒保羅寫這封信會提到我們現在所讀這段經文之背景之主要原因。

也許我們會這樣問:他們難道沒有一致的想法嗎?如果沒有,怎麼可能支持使徒保羅在各地傳福音開拓教會的事工呢?他們難道沒有親愛同情的心嗎?如果沒有,那怎麼可能在福音事工上這麼支持使徒保羅呢?如果我們回到使徒保羅在第一次旅行傳道時所遇到的問題,就會看出人的問題。使徒行傳第十三章一至五節記載使徒保羅和巴拿巴被安提阿教會差派去傳福音,當他們來到撒拉米的時候,巴拿巴的表弟約翰‧馬可(參考歌羅西書四:10)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但在第十三章十三節,記載當他們一行傳福音來到旁非利亞的別加這個地方,約翰‧馬可不知道是為了甚麼原因離開他們。於是,當使徒保羅要進行第二次的旅行傳道時,巴拿巴想要再帶約翰‧馬可同行,使徒保羅卻堅決反對。為了這件事,他們兩個人因此鬧翻了。作者路加這樣說:

「巴拿巴想帶約翰‧馬可一起去,可是保羅不同意;因為前次他不肯留下來跟他們一起工作,在旁非利亞離開了他們。他們兩人為了這件事劇烈地爭執,終於分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到塞浦路斯去。保羅卻選擇西拉。」(使徒行傳十五:37—40a)

看吧,連使徒保羅和巴拿巴這樣好的福音伙伴,也會為著人事的問題鬧翻,且是劇烈的爭執,到最後兩人原本是最好的搭當,卻為了一個約翰‧馬可而只好分手各自走自己的路去傳福音。為甚麼會這樣?誰對?這都很難說。如果我們看使徒保羅寫給歌羅西教會的書信,在該書信第四章十節就會發現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中,還特別交代該教會信徒一定要好好接待約翰‧馬可。而在提摩太後書第四章十一節,使徒保羅交代提摩太帶約翰‧馬可儘快去他那兒,他說約翰‧馬可會幫助他的福音事工。從這些經文資料讓我們看到一件事:雖然使徒保羅曾因為約翰‧馬可的事和巴拿巴發生劇烈的爭執,但並不是說他們彼此之間已經成為仇敵,甚至完全斷絕了彼此間在福音事工上繼續同工的可能性。他們還是可以繼續同工,因為傳福音遠比個人的私利或感情還要來得重要。能傳福音,就不要把不同意見的人當成仇敵,但也不要把信仰團體,即使是傳福音的同工團契當作天使組合,還是會有人的軟弱和缺陷,這樣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四節:
究竟你們在基督裡的生命有沒有使你們堅強起來?他的愛有沒有鼓勵了你們?你們和聖靈有沒有團契?你們彼此間有沒有親愛同情的心?2如果有,我要求你們,要有共同的目標,同樣的愛心,相同的情感,和一致的想法,好讓我充滿喜樂。3不要自私自利,不要貪圖虛名,要彼此謙讓,看別人比自己高明。4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

當我們在讀第一章廿七節「你們的生活應該符合基督福音的要求」這句話的時候,就已經發現腓立比教會的信徒有一些問題出現,否則使徒保羅不會這樣說,因為腓立比教會是一間在傳福音事工上很有見證的教會,怎麼還會有所謂「生活應該符合基督福音的要求」這樣的問題出現呢?原因是有人將傳福音和生活的事給分開了,這樣的觀念是不正確的,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在見證福音。長老教會的創會者約翰‧加爾文就說過:「每個人都必須在自己的工作中傳福音。」他的意思是指每一個基督徒就是一個最好的「祭司」,在自己的工作場合表現出最好,讓人因為基督徒的美好表現,而知道上帝同在的力量,也因為這樣而知道復活的基督已經在基督徒身上成為一股新的生命力,這就是宗教改革運動中所謂的「萬民皆祭司」的意思。約翰‧加爾文為了貫徹他的這個改革理念,創辦長老制的教會,並且要求這些當長老的,必須經常到每個信徒工作的場合去探訪,察看信徒們是否在其所工作的場合有好的聲譽、風評。如果沒有,就禁止該信徒參與聖餐。這就是長老教會用如此嚴厲的信仰生活標準建造了瑞士這個國家,直到今天,瑞士一直都在全世界中被評鑑為最適合人居住的國家。

同樣的,如果基督徒在自己的工作上不能有美好的見證,例如:工作態度懶散、不力、不誠實等等,那又要怎樣見證福音的信息呢?很難。不但不能見證福音,反而是只會敗壞福音的果實。我就經常聽到這樣的反問:這樣的人,怎能說他是信耶穌的基督徒?每當聽到這樣的話,我都會感到相當難過。
使徒保羅在第二章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詞句「在基督裡」,他將所有的事情都以「在基督裡」的角度來看,也就是一切都是為了耶穌基督的緣故。這樣的思想貫穿了這本腓立比書,就像他所說的,他是把一切都當作垃圾,只為了要贏得基督的緣故(三:8)。換句話說,他認為當一個基督徒,所考量的焦點都是在耶穌基督,如果沒有這樣的信仰態度,就很容易因為個人的私心、需要而失去了準則。

在第一節,使徒保羅提出四項問題:
一是「堅強」,意思是指進步。在第一章九節,他就曾提到自己在祈禱中一直在為腓立比教會代禱,希望他們的「愛心會不斷地跟真知識和判斷力一齊增進」。信仰有進步才會使人的生命堅強起來。
二是實際的愛的行動。討論愛心,不能光靠嘴巴說說就算了的,必須將之付於行動才重要。腓立比教會對使徒保羅確實有這樣做到,但在信徒們之間彼此的互動呢?使徒保羅並不會因為他自己受到他們的全力關懷就滿足,他是希望腓立比教會內的每一位兄弟姊妹都有彼此相互疼惜的愛心。

三是有聖靈的同在。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信仰的團契中,基督徒最需要的就是聖靈的同在,而不是倚靠某一個人的力量。長久以來,基督教會團契最危險的事,就是把某某人當作是教會最重要的對象,非有某個人不可。我們都知道腓立比教會是從呂底亞的家開始的,但我們在這封書信中都沒有看見她的名字,反而是提起其他人的姓名。因為幫助呂底亞受感動的,乃是聖靈在她的生命中做工,敞開了她的心(參考使徒行傳十六:14),腓立比教會才開拓起來。若是沒有聖靈的同在做工,想要靠個人的力量建造教會,即使教會建造起來了,也不會是一間有美好見證的教會。

四是彼此親愛同情的心。這一點和第二點相同,強調信仰團契內部的和諧,會知道怎樣同情那些在信仰上軟弱的人,也知道怎樣為別人的困難設身處地著想。

在第一節使徒保羅提出來的都是與反省的信仰功課有關,在第二節則是進一步要求他們有共同一致的信仰團契之共同生命體的觀念。我們也可以這樣說,第二節是在回應第一節,如果在第一節的四門功課上反省上有任何缺陷,則第二節就是要透過這樣的功課,進行修補第一節所提到的不足。這裡指出的一個共同主題就是「一致」的心志,這種「一致」是指在耶穌基督裡說的,不是某個人的需要,而是為了耶穌基督的緣故。

第三至四節就明確指出腓立比教會內部實際的問題所在,包括有下列幾個現象:
一是貪圖私利,這種私利又包括了虛有的名號。把這種情形用來比較第一章廿七節「生活應該符合基督福音的要求」就會更明白。我們知道耶穌基督是死在十字架上的,十字架在當時羅馬帝國社會文化中,是一個醜陋的記號,因此,沒有人會將一個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人看為是榮耀的事。但在基督徒的生命中,十字架後來卻變成是一個拯救的記號,也是一個赦免的記號。因此,當一個基督徒還在追求一些社會上流行的虛有名號時,那樣的信仰態度就不是使徒保羅在這裡所希望看到的。

人類社會莫須有的名號很多,有些名號是可以用錢買的到的。請注意,在我們的社會裡,很多名號都與政治有關,而政治的名號是最容易變質的,它會跟著政治環境改變,也使這些名號改變。
在基督的教會是一個信仰團契,在信仰團契裡,如果還在意名號這些事情,那就是生命還沒有更新的人。最近咱台灣長老教會落入這樣虛有名號的陷阱之情況很嚴重,動不動就來個甚麼「名譽」長老、牧師之類的這些名號,更有甚者甚麼「教會葬」、「中會葬」之類的,其實,這些在信仰上並沒有甚麼意義可言,最重要的,乃是在上帝國度有份才重要吧。

二是謙卑的態度。這個「謙卑」一詞,在希臘文中原來表示出來的意思是指懦弱、無能、膽怯的意思。
我讀過佛教法鼓山大師聖嚴法師的作品,他在所寫的「基督教研究」一書中,就很不客氣地批評基督教信仰讓人成為一個無法有自信心的人,因為基督徒都把自己所能做的事,都看成是上帝幫助他做的,都把自己當成上帝的「奴僕」。他認為這樣的信仰觀念將使一個人的生命尊嚴喪失。
在這裡我們需要有一個正確的瞭解:基督教在說謙卑的時候,並不是把自己看成廢物,更不是把自己當作完全沒有甚麼作用的人,而是要讓人學習知道:驕傲將使人忘記上帝,甚至把自己神明化,這才是最大的生命危機。當一個人把自己神明化後,很容易將別人看成低賤,甚至會奴化別人而不知。我們的世界經常有紛爭,就是出自這種驕傲的觀念作祟造成的。

三是應該「不要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的利益」。使徒保羅已經點出信仰團契最大的特色就是在這裡,基督徒想到的,並不是只注意自己的境況,而是會同時考慮到別人的欠缺與需要。

在使徒行傳第二至四章中,記載早期教會開始形成時,就是以分享自己所擁有的開始,包括財物和能力都可以拿出來與需要的人一起分享。會顧慮到別人,就會知道怎樣分享給別人。腓立比教會知道分享他們的愛給其它教會,讓使徒保羅因此得以有機會到外地去傳福音。但使徒保羅期望腓立比教會的信徒不只是因他的緣故才分享上帝的愛,他更希望在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大家也會注意到那些有欠缺的人的需要,不僅是物質生活的需要,且是在靈性生活上更需要大家彼此相互扶持。使徒保羅這樣的勸勉,已經為信仰團契立下一個基本的準則:不是只看自己的需要,還有別人也在等待。

第五至八節:
5你們要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6他原有上帝的本質,
卻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
7相反地,他自願放棄一切,
取了奴僕的本質。
他成為人,
以人的形體出現。
8他自甘卑微,
順服至死,
且死在十字架上。

如果我們要說腓立比書最重要的經文,這一段經文就是了。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中將耶穌基督表達得非常恰當且完整,也可說是在使徒保羅思想中有關對耶穌基督的認知中最精華的一段經文。
第五節說出整個信仰的基礎就是在耶穌基督。耶穌基督是為了人類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因此,用耶穌基督這種為別人死於十字架上的愛,來開始基督徒生活和工作的第一步,就是所謂以基督的心為心之意。我們也可以說使徒保羅整個思想的重心就是在這裡,這也是為甚麼他會說為了耶穌基督,他已經放棄所有的一切,甚至將之看為有虧損,為的就是要得到耶穌基督成為他生命的主,和他緊密地連結在一起(三:8—9a)。
第六至十一節是在解釋第五節。這是一首詩歌,很可能在早期教會中已經流行於安提阿等地的外邦人教會中。
第六節,「原有上帝的本質」這句話中的「本質」,指的乃是原本已經存在的。在創世記第一章廿六節說上帝以祂的「形像」造人類,這種「形像」指的是和上帝之間有不可分離的關係。在這裡的「本質」就是指這種不可分離的生命體。使徒保羅就是要告訴我們,耶穌基督乃是和上帝有不可分離的生命體關係,不是可以分開的。

如果我們要以今天常用的術語來說,就是所謂的「基因」。耶穌基督的生命裡有上帝的「基因」。換句話說,耶穌基督和上帝之間的關係是不能改變的,雖然人將耶穌基督給予釘死在十字架上,但耶穌基督卻是從上帝那兒來的。
第六節的下半句「沒有濫用跟上帝同等的特權」,這句話說明了耶穌基督謙卑的特質。在他身上有上帝的「基因」,但卻沒有利用這個「基因」的權威,他沒有這樣做。當撒但(或是鬼、污靈)欲將耶穌基督身份暴露出來時,他是禁止它們說出來。當耶穌基督最貼心的門徒彼得說耶穌基督就是上帝所差遣到世上來的拯救者時,耶穌基督要彼得和其他門徒不可將這個認知告訴別人。為甚麼耶穌基督會這樣禁止門徒?為甚麼耶穌基督也禁止那些鬼、污靈等公開宣佈耶穌基督的身份?原因是當時的猶太人並不認為耶穌基督乃是上帝差遣到世界上來的拯救者,而撒但非常清楚耶穌基督的身份,因此故意要將耶穌基督身份給予曝光,讓他在傳揚上帝國信息的工作上受阻擾。

第七節剛好是與第六節相對應;在第六節提到耶穌基督具「有上帝的本質」,但耶穌基督並沒有運用這種「上帝的本質」之特權,相反的,在第七節則說這是耶穌基督自願「放棄」的。在以賽亞書第五十三章十二節,先知以賽亞用「他自願犧牲生命,承擔罪人的命運」這句話來描述那位受難的僕人,與使徒保羅這裡所用的形容詞句是相當接近的。

這裡所用的「放棄」,在和合本是用「虛己」,在台語版是用「傾空」,天主教思高聖經版本用「空虛」,其希臘文動詞是「kenoun」,原來是指「已經倒空了」,意思就是將一支瓶子裡面的東西都傾倒出來,使瓶子裡面空無一物,不再裝有任何東西。我們可以看出台語版的譯文是比較接近原文的。

使徒保羅說耶穌基督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放棄了,就好像一支瓶子把裡面的東西都傾倒出來,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要和世上的人一樣。換句話說,世上的人本來就是一切都沒有。當約伯喪失了所有的一切之後,他是這樣形容自己的:「我空手出生,也要空手回去。」(約伯記一:21a)耶穌基督的傾倒所有的一切,就在十字架上完全表露無遺,因為十字架等於把所有的羞辱都集合在一起了。因此,在這第七節中,使徒保羅用了「奴僕」,也用「人」來形容這位救主乃是從原本有「上帝的本質」到「奴僕」、「人」的耶穌基督。

請注意第七節最後一句的「以人的形體出現」這句話;這句已經充分說明了基督教所說的三位一體的上帝之第二個特徵:人子上帝。也就是說上帝為了要拯救人,與人的苦難生活在一起,祂特別成為人的樣式來到世上。為的是要讓我們知道生活在苦難中的人,可以在生命的苦難中遇到、接觸到、看到、體驗到上帝的同在。

第八節談到耶穌基督不僅僅是自甘卑微地像個「奴僕」,甚至是「順服至死」。請注意這裡用的「順服」,是指古時候的奴僕與主人之間的關係,僕人不能對主人的話表示意見,即使明明知道主人要他去做的事會有生命危險,例如主人要他去海底撈貝螺起來染絲,他也知道這樣潛到海底去撈貝螺,即使是不死,也會因為「潛水夫病」而受傷癱瘓。但因為是奴隸,他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順服主人的命令去做。

第九至十一節:
9因此,上帝高舉他,及於至高,
賜給他那超越萬名的名號。
10為要尊崇耶穌的名,
天上、人間,和地底下的眾生
都得向他下拜,
11眾口要宣認:
耶穌基督是主,
同頌父上帝的榮耀。

這三節與前面三節呈現出對照;前面的三節說耶穌基督原本「有上帝的本質」,但他自甘卑微成為奴僕的樣式。但這樣「自甘卑微」並沒有任何減損他原有的「本質」。因為上帝有更美好的旨意在他的身上。
第八節說耶穌基督是卑微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十字架在當時是最醜陋的記號。現在第九節則是說上帝要高舉他,高舉到最高點。就像先知以賽亞所說的,上帝要使這位受難的僕人,「在偉人中有地位,在強盛的人中得榮譽」(以賽亞書五十三:12)。這種最高點,乃是勝過所有一切萬有都包括在內了。
第十節所用的「天上、人間,和地底下的眾生」,意思乃是所有一切的受造物都在耶穌基督的名下受管理。或是說所有一切受造之物都將因為耶穌基督被高舉的緣故,而必須謙卑地跪下來敬拜他。
第十一節可說是腓立比書中最重要的一節經文;這一節也是四本福音書所要見證的主要目的—耶穌基督是主。我們知道四本福音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要所有聽見耶穌基督事蹟的人,去天下傳上帝國的福音,這福音就是要讓眾人都知道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主。

請注意,在羅馬帝國時代,誰稱呼耶穌基督是「主」,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因為羅馬帝國只准許皇帝被稱為「主」,因為羅馬帝國政府將皇帝當作神明,要所有被統治的人民都將皇帝看成是神明,並且在其名號之前加上了「主」這個字。因此,若是有人隨便將「主」這個名號放在其他人身上,都將會被處以死刑。這也是為甚麼使徒保羅會在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這樣說:「如果你口裡宣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你就會得救。」(羅馬書十:9)使徒保羅在說這句話時,對當時生活在羅馬城的基督徒信徒來說實在是一種生命的挑戰,因為若是公開說出口來承認耶穌基督「主」,只要被檢舉就會遭遇到死刑的危險。但信仰就是這樣,因為信仰乃是生命的抉擇,絕對不是隨便的一件事。

很多人甚少去省思使徒保羅這句話的背景,只要聽到有人說要信耶穌基督,馬上就要為他施洗。其實,如果沒有這樣的拼命決志,就算受洗了,也沒有甚麼特別的意義。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重建台灣人民的心靈。

使徒保羅要腓立比教會的信徒們學習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於該教會中也有一些人陷入了虛名、自私的行為中,這和該教會原本建造的基礎相差很遠,也和該教會在使徒保羅傳福音的事工上所給予的支持態度不同,因此,他寫此封書信特別提起他們,要在生活上見證出耶穌基督福音的要求。
「以耶穌基督的心為心」,使徒保羅在解釋「耶穌基督的心」時,他特別強調的一點是「不濫用」特權。
我們知道耶穌基督就是來自上帝,但他並不是要以上帝的身份與我們生活在這世上,相反的,他降生在名不經傳的伯利恆這個小鄉村的卑微馬槽裡,然後成長在當時的人一聽到就覺得「不會出甚麼好的」的拿撒勒這個小村落,並且是學習約瑟的木工技藝。沒有人會相信他就是來自上帝的獨生子,甚至連與他同在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也不信他(約翰福音七:5)。但耶穌基督並不因此就故意顯現神蹟奇事來證明他的身份,他清楚知道唯有透過「奴僕」的身份和角色才能改變當時猶太人,特別是那些宗教領袖們敬拜上帝的心。
我們在福音書中一再讀到耶穌基督的教訓中,很明顯地說明卑微態度的重要性;例如他告訴門徒們,不要爭吵著要擁有特別的權位,他說:

「你們知道,世上那些被認為是統治者的有權管轄人民,領袖也有權支配人民。但是,你們卻不是這樣。你們當中誰要作大人物,誰就得作你們的僕人;誰要居首,誰就得做大眾的奴僕。因為人子不是來受人侍候,而是來侍候人,並且為了救贖眾人而獻出自己的生命。」(馬可福音十:42—45)

「你被請去參加婚宴的時候,不要坐在首座上,恐怕有比你更受尊重的客人也在被邀請之列。那個邀請你的主人要上來對你說:『請讓座給這一位吧!』那時候,你會覺得很難為情,不得不退到末座。你被請的時候,就去坐在末座,讓主人來對你說:『朋友,請上座。』這樣,你在賓客面前就有光彩。因為上帝要把自高的人降為卑微,又高舉自甘卑微的人。」(路加福音十四:8—11)

當大家都在注意那些被看為是偉大的事情,或是甚麼豐功偉業的事蹟時,耶穌基督卻告訴我們,只要是做在那些微不足道的人的身上的事,就是為他而做的(馬太福音廿五:40、45)。當他的門徒在爭論誰最偉大時,他卻告訴他們說:「誰要居首,誰就得居後,作大眾的僕人。」(馬可福音九:34—35)以上這些都讓我們知道耶穌基督的心就是從最卑微的事開始,並且學習知道只要是為了福音而做的事,就沒有所謂大或小的差異。因為福音的事工就是上帝救人的事工,就沒有區分輕重、貴賤、大小之別。

印度出名的修女德蕾莎女士,在她的修院裡就曾一再要求她的學生學習一件最重要的功課,就是「伸出你的手,做你的手可以做的事」。她告訴所有修院裡的修女,不需要從大事上去想,只要伸出我們的手,做伸手可及的卑微事務就夠了。她親自帶頭去街上,只要看到有病人倒躺在路邊,她們就走過去扶他們起來,或是兩三個修女一組,帶這些病危或是已經快要奄奄一息的病患回到修院,替他們洗澡、潔身,甚至連已經死在路邊的人也背著回修院去。表面上看起來,德蕾莎修女們所做的事很卑賤,但卻是最偉大且是神聖的工作,因為那是在救人的生命的工作。

台灣社會最大的弊病就是好大喜功,大家都很想使自己偉大。生意人想賺大錢,年輕人想一步登天,連基督教會也陷入這樣的迷思中,例如想舉辦許多大場面的活動,動不動就是甚麼佈道大會之類的活動,但卻很少想到怎樣在我們四周身邊的地方可及的範圍內,放下我們的身段做一些看起來很卑微但卻很實在的事。我常說,要復興今天的基督教會很簡單,只要我們每個人每個禮拜打一通電話,彼此相互提醒主日禮拜的事,這樣聚會的人數一定會增加。只要我們努力每年帶一個人來聚會,這樣就夠了。而這個人並不一定是成人,小孩更重要,且最容易。想想看,我們的兒童營,從四年前的平均出席八十二名,四年後的今年暑假,已經有二百名的平均出席率,這就是大家踴躍去發傳單和介紹左鄰右舍的孩子來參加才有的結果。只要我們持續這樣的理念,上帝會看顧我們所做這些卑微的事工,即使是發一張簡單的傳單,也是一件偉大的福音事工。千萬不要小看這樣的工作。

二、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主,我們要一輩子堅持這樣的信仰,絕不改變。

我在前面已經講過,使徒保羅寫這封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讓我們知道:無論是「天上、人間、和地底下的眾生」,都要開口宣認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生命的主。我也講過,在使徒保羅的時代,特別是在他寫這封書信的時候,人已經被關在監獄中,隨時都有生命的危險,但他並不懼怕,也不改變原有的信仰告白,因他親眼看見、親身面遇到復活的耶穌基督,他知道這是一個生命的契機,沒有其它的機會,一旦失去耶穌基督,就等於失落了生命的倚靠一樣。因此,他透過這封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要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就是我們生命的主,我們要一生仰望他的救恩。

「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主」,將這句話公開宣認是非常重要的,且是隨時隨地都要這樣宣認。希伯來書的作者在第十二章二節這樣說:

「我們要注視耶穌,因為他是我們信心的創始者和完成者。他不在十字架前退縮;相反地,為了那等待著他的喜樂,他不把死在十字架上的羞辱當作一回事。現在他已經坐在上帝寶座的右邊。」

看,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耶穌基督就是我們信心的中心,也是我們生命的主。但在使徒保羅時代,公開這樣宣認可能會為自己的生命帶來牢獄或是競技場上生命的危險。而在今天雖然環境已經變遷很多,不會再有這樣的危險,但這並不表示就不需要這樣公開的宣認,還是需要,不但需要,更需要隨時隨地公開宣認,原因是今天的時代是一個很迷亂的世代,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遠勝過心靈的滋潤,一窩風的追求金錢,甚至連買樂透彩券都會製造出「八角金紙」,說是這樣可以抓住「八路財神」;我們也看到許多新的怪異文化,特別是「檳榔西施」的穿著,幾乎是比過去娼館妓院中那些以販賣色情行業為生的妓女還要囂張,而這些所謂的「檳榔西施」年紀都很小,才不過十八、九歲而已。別以為只是賣檳榔而已,其實隱藏在背後的,可能就是那些媒介色情行業的據點。我們也看到最近又揭發許多斂財、騙錢的空殼公司行號之詐欺行為等等,這些都讓我們深覺痛心與難過。因此,公開宣認「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主」的重要性,等於是在宣告我們不願意和這樣的淫亂、詐欺勾當的行為牽連在一起,我們要公開讓眾人知道:我們的生命不是以這些為主,而是以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為主,他因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為的就是要救贖我們脫離罪所要帶來的死亡。

公開宣認「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主」,也同時是在告訴社會大眾,我們要和這些腐蝕社會生命的行為切斷關係,是在向今天的社會表白:耶穌基督才是我們生命的主,唯有他能拯救人的生命。不是金錢,也不是財富,也不是社會地位,更不是政治權柄,而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拯救、憐憫的愛。

我深信:當我們公開宣認「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主」的時候,聽到的人就會明白我們對這些淫亂的色情行為和詐欺的勾當脫離關係,不會想要沾邊,也不希望有任何牽連。我們都是軟弱的人,並不是說有這樣公開宣認「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主」就不會犯這些錯誤,但至少我們的公開宣認,將會幫助我們知道:為了耶穌基督的緣故,我們必須小心落入這樣的陷阱中而無法自拔,以免虧欠、損害耶穌基督的名聲。

(講於二○○二年九月廿二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