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我們是上帝的兒女

經文:加拉太書四:12—31

使徒保羅寫給加拉太教會的這封書信,最重要的精華可以說是在第三和第四章。在這兩章中,使徒保羅用許多方法向加拉太教會的信徒解釋:為甚麼法律對一個人是否得救沒有必然關係,以及惟有回到耶穌基督的救恩裡,人才會真正明白上帝的慈愛。

在前面一講,我說過使徒保羅用許多時間,對加拉太教會的信徒解釋法律和上帝在基督耶穌裡救恩的區別,並進一步解釋法律所表明出來的生命記號是甚麼。他以很感性的語句,提醒加拉太教會的信徒注意一件事:「大家都藉著「信」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成為上帝的兒女。」(三:26)請注意這句話,它可以說是使徒保羅詮釋信仰的重要基礎。在前一講我曾提醒過大家,這句話非常重要,因為在猶太人看來,除了以色列人外,沒有其他的民族是上帝所喜悅的,除非那人經過割禮。換句話說,一個沒有受過割禮的人,不會得到上帝的喜悅。當使徒保羅對加拉太教會的信徒說:他們也是上帝所喜悅的兒女時,這不僅將猶太人自視清高的態度予以重重的一擊,且將他們原本認為自己在上帝的眼中獨有獨有的特權觀念也否定掉了。不但如此,這句話更重要的地方,就是將外邦人(如加拉太人)和猶太人之間劃上了等號。這對猶太人來說是相當難以接受的,而對於外邦人的基督徒來說,則是告訴他們,一個嶄新的信仰族群—新以色列民—出現了,即基督徒就是「新以色列人」!這種觀念不僅在早期的基督徒中普遍流行,也一直延續到今天。從這裡也可看出使徒保羅對今天的教會確實有很大的影響,留給今天的基督徒很大的信仰遺產。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經文的內容:

第十二至十六節:
12.弟兄姊妹們,我懇求你們,要認同我的立場,畢竟我曾經認同過你們的立場。你們並沒有做過對不起我的事。
13.你們知道,因為我身體有病,我才有初次向你們傳福音的機會。
14.雖然我的病況使你們困擾,但是你們並沒有厭煩我,丟棄我。相反地,你們接待我,像接待上帝的天使,像接待基督耶穌。
15.當時你們多麼高興,現在又怎樣呢?我可以這麼說,那時候,你們即使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給我也是願意的!
16.現在我對你們說實話,倒成為你們的敵人了嗎?

從第十二節開始,使徒保羅用相當溫和的語氣勸勉加拉太教會的信徒,稱呼他們「弟兄姊妹」,並且用「懇求」的方式對他們說話,這都和前面三章相當嚴厲的語氣差別很大,例如第三章一節,他稱呼他們是「無知的加拉太人」。
請注意第十二節這句「要認同我的立場」,原本的意思是指「認同我『現在』的立場」。「現在」的立場是指著甚麼說的呢?是指他「現在」已經放棄過去原有的猶太人身分,和所有的外邦人有同樣的身分,都是上帝所喜悅的兒女。從前是行法律的人,以為靠著自己的能力可完成法律所規定的準則,成為聖潔的人,是有割禮為記號的特殊族群,能藉以得著上帝的救恩。但現在不再是這樣,而是靠著耶穌基督的救恩回到上帝的面前,是基督徒的身分,不再是猶太人之身。這就是為甚麼使徒保羅寫信給他所開拓的教會信徒時,常會用「弟兄姊妹」這個稱呼的原因,因為大家在耶穌基督裡都是一樣的,沒有尊卑之分,沒有貴賤之別。

第十三節使徒保羅「初次」向加拉太人傳福音的時候,是因為「身體有病」,才使他得到這個傳福音的機會。但是,從第十四節則看到使徒保羅的疾病似乎也造成加拉太教會信徒們的困擾,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他生的是甚麼病呢?馬丁路德的看法是,使徒保羅並不是說自己在肉體上有甚麼病,而是指著他在傳福音時所遇到的「迫害」,這些迫害在使徒保羅的看法中,就是他藉以學習忍受痛苦的磨練,這樣才不會因為傳福音事工的成就而驕傲。馬丁路德這種看法很有意義,因為一般信徒往往在遇到困境,或是遇到迫害時,對信仰產生疑惑,不是信心低落,就是離棄上帝。

不過,一般聖經學者認為使徒保羅這裡所說的「身體有病」確實是他病了。有的人認為依照第十五節的說法,應該是患眼疾。但也有人認為若依據哥林多後書第十二章七至九節中的記載來看,好像是有一根「刺」(指奇怪的病),使他時常記得自己的軟弱和有限。但是,我們仍無法確知這根「刺」究竟是甚麼。為甚麼加拉太的信徒會因為使徒保羅身上的「病」而困擾呢?原因是當時的人很普遍有一種想法:人會患重大的疾病,乃是因為犯了大罪,所以被神明用重病懲罰。使徒保羅全心在傳福音,但如果他所傳的是真理、正確的信息,那麼,耶穌基督怎麼會讓他生病呢?怎麼沒有醫治他呢?有很多傳言甚至說使徒保羅醫治了別人的病,如果這屬實,那他怎麼不能先治好自己的病呢?這樣的傳言在加拉太教會中流傳著,對那些信心軟弱的人確實造成影響。
類似這樣的想法也常常出現在基督徒今天的信仰生活中,常會這樣問:某某人這樣熱心傳福音,為福音作見證,為甚麼會發生這樣的災難(如車禍、意外傷害、癌症等)?在牧會經驗中,時常有信徒提出舊約約伯記故事中所描述的「好人受難」這樣的信仰問題,就和加拉太教會信徒所疑惑的問題一樣,他們因使徒保羅生病而產生懷疑。

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告訴我們,當他第一次出去傳福音時,雖然有人在他背後傳出上述這樣的聲音攪擾他傳福音的工作,但是並沒有因此造成他傳福音的困難。在第十四、十五節中,使徒保羅相當讚賞加拉太教會信徒在信仰上的見證,說他們並沒有因為使徒保羅有病纏身,再加上有人在背後說東說西的造謠生事,就對使徒保羅冷淡、拒絕他,相反的,他們對待使徒保羅熱切的態度,套用一句成語,就是「肝膽相照」、「情同手足」。

從第十六節可以發現加拉太教會的內部,確實已經受到那些主張必須受割禮才可以得救的觀念影響,也就是使徒保羅在本書信的開頭所說,他相當驚奇加拉太的信徒「竟然這麼輕易地離棄了藉基督的恩典選召你們的上帝,而去隨從另一種福音」(一:6)。會造成這樣的結果,是因為那些極端保守的猶太人基督徒在使徒保羅離開加拉太後,到該地教會去傳講除了信耶穌基督外,還必須守割禮才能得救,因而影響到該地教會信徒對得救的看法。由於使徒保羅曾經一再譴責這種把割禮與耶穌基督救恩視同等值的看法,而引起信徒們的不滿,因此,他對自己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如此說誠實話,卻換來加拉太教會信徒們的反感,感觸甚深。真理往往招致怨恨,因為認識真理的人總是少數,且真理將人的醜陋與罪行明顯的呈現出來。那些認為接受割禮和接受耶穌基督救恩同樣重要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樣對待使徒保羅,更嚴重的是,他們採用「敵對」的態度對待他,不再接受、相信、聽從他的教導。

第十七至二十節:
17.那些人對你們表示熱情,原是不懷好意的。他們的目的是要把我孤立起來,好叫你們也對他們表示熱情。
18.在善事上熱心原是好的,但不可只限於我跟你們在一起的時候才這樣。19.我的孩子們,我再一次像母親為你們忍受生產的痛苦,直到基督的特性在你們的生命中成形。
20.我多麼渴望現在就跟你們在一起,好讓我用另一種態度來對待你們。為著你們,我心裡多麼困惑不安!

雖然使徒保羅沒有指明「那些人」是誰,不過,我們可以知道是指那些傳播割禮和基督耶穌救恩同等重要的人,也就是那些保守派的猶太人基督徒,使徒保羅譴責他們傳「另一種福音」。這些人滲透進加拉太地區教會裡面,使徒保羅指稱他們「假裝信徒」(二:4),原本就不懷好意,因為他們是有目的的加入加拉太教會,為的是要破壞使徒保羅為傳揚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信息所做的努力。

第十七節的「要把我孤立起來」,在和合本是用「離間你們」,這有兩種看法;其一是指要讓使徒保羅在加拉太地區所傳揚的耶穌基督釘死十字架的福音被否定掉,使他和加拉太的教會從此不再有密切關係。其二,也可以說是想要將加拉太教會的信徒和耶穌基督之間的關係,從以前緊密變成疏離。

第十八節很有意思,將這一節比較第十七節,就會發現使徒保羅說這句話的用意他要加拉太的信徒知道:「熱情」款待人原是好的,卻必須建立在真理的基礎上,就像他傳福音給加拉太人一樣,和那些傳授割禮的猶太人基督徒是兩種孓然不同的基礎。這些人傳「另一種福音」,加拉太信徒熱情地對待,使徒保羅傳真實的福音,反而被他們看成是「敵人」。不過使徒保羅還是提醒加拉太信徒,不要因為他本人在加拉太的時候,他們才熱情地接待他,等他離開後,又在他背後說東說西的,這不是信仰上應該有的態度。

從第十九至二十節可以看到使徒保羅對加拉太信徒的用心,和他諄諄教誨的苦心。他用母親生子的痛苦作比喻,來形容他傳福音給加拉太人的心境,這樣的比喻十分寫真。如果說傳福音是很快樂的事,那應該是指有人接受福音時,那時心中的喜悅如同一個母親生下懷胎十月毒嬰兒一樣,是生命中最大的滿足,雖然在生產的過程中,甚至從懷孕開始就已經受了許多苦。使徒保羅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提到他為傳福音所受過苦難。他說:

「我的工作更辛苦,坐牢的次數更多,更常受鞭打,更多冒生命的危險。我被猶太人鞭打過五次,每次照例打三十九下;被羅馬人用棍子打過三次,被人用石頭打過一次,三次遭遇海難,一次在水裡掙扎過二十四小時。在屢次旅行中,我經歷過洪水的危險,盜賊的危險,來自猶太人和來自外邦人的危險,又有都市裡的危險、荒郊野外的危險、海洋上的危險,和假弟兄姊妹所造成的危險。我又有工作上的勞碌困苦,常常徹夜不眠,忍受飢渴,缺乏食物,沒有住處,衣不蔽體。這且不說,我還為各教會的事掛慮,像重擔一樣天天壓在我身上。有誰軟弱,我不軟弱?有誰失足犯罪,我不滿懷焦慮呢?」(哥林多後書十一:23—29)。

這明顯地說出傳福音會遇到許多苦難,但在苦難當中卻倍覺甘甜。這種甘甜的感受,使生命提昇到可將萬物視同「垃圾」般丟棄(腓立比書三:9)。
使徒保羅用母親懷孕生子為比喻來形容他和加拉太教會之間的關係,這還有另一方面的意義,就是要表示他和該教會之間有不可分割的信仰生命之愛,就像母親和孩子之間永不分離的生命關係。因此,當他聽到加拉太信徒脫離了的正確信仰之路時,內心煎熬的痛苦,如同一個母親聽到孩子離棄了正道,其心痛和難過是可想而知的。這就是他在第二十節所說的,「為著你們,我心裡多麼困惑不安!」其因在此。

第廿一至廿七節:
21.讓我向那些願意生活在法律下的人提出一個問題:你們沒有聽見摩西的法律嗎?
22.法律書上記載,亞伯拉罕有兩個兒兒子,一個是從女奴生的,另一個是從自由的女子生的。
23.從女奴生的是循著自然生的;從自由的女子生的卻是出於上帝的應許。24.這可以當作一種寓意:那兩個女人代表兩種約。其中之一是夏甲,她來自西奈山,所生的都是奴隸。
25.夏甲是指在阿拉伯的西奈山,象徵今天的耶路撒冷;她和她的兒女生活在奴役中。
26.但是那天上的耶路撒冷卻是自由的;她是我們的母親。
27.因為聖經上記載:

那不能懷孕、沒有生產過的女子啊,
你要歡樂!
那沒有經歷過生產痛苦的女子啊,
你要高聲歡呼!
因為被冷落的女人
比那跟丈夫一起生活的,
會有更多的兒女!

前面一段使徒保羅用親情的關係比喻他和加拉太教會信徒之間的關係,現在他又進一步用亞伯拉罕後裔中最基本的兩個族群的關係背景,說明為甚麼在耶穌基督裡,人不再需要割禮的原因。他之所以會以亞伯拉罕後裔為比喻,主要是因為迷惑、錯亂加拉太教會信徒之信仰認知的,是一群自命聖潔、有割禮為記號的猶太人基督徒。所以當使徒保羅他們,為要他們知道在外邦人教會中傳播割禮和基督耶穌救恩同等重要的說法是錯的。

使徒保羅是引用創世記第十六、十七、廿一章有關亞伯拉罕、莎拉、夏甲、以實瑪利、以撒的背景作為比喻的題材。對此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使徒保羅在這裡所用的是一種「愚意式」(Allegory)的比喻法,這種比喻法通常是象徵的意義遠勝過實質的。例如他將莎拉和夏甲比喻為「兩種約」,其實,在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並沒有「兩種」約,惟一的「約」是上帝與以色列人民之間的關係:以色列人民是上帝的子民,耶和華上帝是以色列人民的上帝。換言之,以色列人民和上帝之間惟一的「約」,就是以色列人民尊崇耶和華上帝是獨一的上帝。除了耶和華上帝以外,沒有別的上帝。

使徒保羅認為亞伯拉罕和夏甲同房生出以實瑪利,是由於男女之間的結合,是屬於自然,是人的作為。亞伯拉罕和莎拉雖然也是因同房而生出以撒,可是莎拉能夠生出以撒,並不單是因為亞伯拉罕和莎拉同房的結果,而是上帝的恩賜。如果沒有上帝特別的恩賜,他們是不可能生出以撒的,因為莎拉當時已經九十歲,而亞伯拉罕是一百歲的老人了—當天使對亞伯拉罕說他的妻子莎拉要生一個兒子的時候,他的妻子莎拉在後面聽到都覺得好笑,曾經自言自語偷偷地笑著說:「我老了,我的丈夫也老了;我還會有喜嗎?」(創世記十八:12)因此,莎拉能夠生以撒,絕對不是因為男女同房的結果,而是來自上帝的特別恩賜。使徒保羅將這兩個不同的生命過程比喻為「西奈山」的約和「耶路撒冷」的「約」。西奈山的盟約,是來自以色列人民接受上帝的帶領,是自然的行程。沒有上帝的帶領,他們根本無法出埃及,也無法在沙漠曠野地生存下去。因此,西奈山的約,是整個大環境的促成,包括後來進入迦南地,以及建造耶路撒冷城,都是如此。但是,這種看起來很壯觀、雄偉的建築,或是政治成就,並不是生命的真實的保障,真正的生命保障在上帝的賞賜,這賞賜已經不能用昔日的「耶路撒冷成就」來表明,而必須以耶穌基督所帶來的生命重生作記號。因為舊有的耶路撒冷城曾因為人的罪墮落而遭敵人毀滅、污穢,但「新的耶路撒冷」是以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換取到上帝的救恩,是不能毀壞的,並且從耶路撒冷城開始向外邦人地區發展,重新建造人和上帝之間生命關係的「約」。這「約」就是「新約」,並不是因為人有甚麼能力,也不是因為人有甚麼好,而是因為上帝完全的愛藉耶穌基督所帶來的賞賜。

第廿七節是引自以賽亞書第五十四章一節先知以賽亞的預言,針對被擄到巴比倫當奴隸的以色列人民所說出的得救應許,這種應許使以色列人民獲得更大的生命力。使徒保羅引用先知以賽亞的預言,為的是要說明一件事:往後外邦人的信徒將會比猶太人的基督徒更多,更有生命力。

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最主要的用意,是要告訴那些保守派的猶太人基督徒以耶路撒冷為中心思想的價值態度且以此自恃是錯誤的。他對那些一直以摩西法律作為蒙救贖之恩典基礎的猶太人基督徒說,要改變他們的思想:摩西法律的價值,已經因為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不再有救贖的果效,如今最重要的是有無新的生命,這新的生命來自上帝,是他藉著耶穌基督顯明出來的恩典。

第廿八至卅一節:28.弟兄姊妹們,正如以撒一樣,你們是由於上帝的應許而成為他的兒女的。29.當時,那循著自然生的迫害那聖靈所生的;現在也是這樣。30.但是聖經怎麼說呢?聖經說:「把女奴跟她的兒子趕出去,因為女奴的兒子不可以跟自由的女子所生的兒子一同繼承產業。」31.所以,弟兄姊妹們,我們並不是女奴的兒女,而是自由的女子所生的。

現在使徒保羅回到主題:基督徒和以撒一樣,也是從上帝特別的恩典所「出生」的兒女。

請注意第廿九至三十節,使徒保羅引用創世記第廿一章九至十節經文的背景,再次比喻猶太人和基督徒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於一是以摩西法律為救恩記號的猶太人,一是因為上帝特別恩典而得救贖的基督徒。雖然前者迫害後者,但最後迫害者反而成為失落者,因為他們得不到他們原本也可以得到的福份。
第卅一節是整個論據的結語,使徒保羅說基督徒之所以有新的生命,不是因男女之間的結合得到的,而是來自上帝的賞賜。這也是他一再強調的:「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哥林多後書五:17)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 為甚麼加拉太地區的教會信徒們會將使徒保羅所帶給他們的信息丟棄了?

加拉太教會是使徒保羅第一次旅行傳道中所開拓的教會。使徒行傳第十四章記載,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在這次旅行傳道時來到加拉太省的一些地區,包括以哥念、彼西底的安提阿、路司得和特庇等城市。他們在這裡傳福音的時候,遇到了許多災難,包括被逐出彼西底的安提阿,在以哥念他們差點就被猶太人用石頭打死,在路司得他們被人看成是神明,但使徒保羅差點被人用石頭活活打死,還好眾人「以為他死了,就把他拖到城外」。這些經驗都說明他們在加拉太地區傳福音,不僅不是很順利,而且幾乎是用生命的代價才建立起教會的基礎。尤其是當他們在傳福音時,一再遇到猶太人的騷擾並煽動群眾迫害信徒。我們可以這樣想:使徒們既然是用生命建造教會,信徒們為甚麼會「這麼輕易地離棄了」使徒們傳給他們的信仰,去聽信「另一種福音」呢?而且使徒保羅曾在加拉太地區受到很溫馨的接待,他感謝加拉太的兄弟姊妹接待他「像接待上帝的天使,像接待基督耶穌」那樣,甚至熱情到有人也想「把自己的眼睛挖出來」給使徒保羅,這是一個值得深思探討的問題。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停留在加拉太地區的時間太短,以致沒有為開拓起來的教會扎下很好的根基和教育的機會。雖然他在往後兩次的旅行傳道中都曾去訪問過這些教會(使徒行傳十六:1—2、6,十八:23),但是信仰若要扎根,就必須用些時間作教育、跟進的工作。這些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外邦人教會中,更需要在教育的事工上多費神。

這使我想起馬偕牧師在台灣的宣教工作。他在台灣前後三十年的時間(一八七二至一九○一),開拓了六十間教會,但更重要的是,他在一開始傳福音的事工時,就進行設立神學院,培養傳道者,教育傳道者。這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今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能夠在這動亂不安的世代中繼續存留下來,且見證福音的主要因素。

另一個例子,就是當馬雅各醫生於一八六五年六月將福音的種子撒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後,經過二十年,也就是一八八五年,在宣教師巴克禮牧師的努力下,全力推動全體信徒讀聖經的事工。為了配合這件事工,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教會公報—出刊,主要目的就是教導信徒讀聖經、認識聖經。別小看這樣的工作,就是因為信徒認真讀聖經,才使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當時甚少人識字、讀書的環境中,成為台灣讀書人口數最多、識字率最高的社群,也成為台灣社會最具影響力的信仰團體。大家都讀聖經,教會也認真推動讀聖經,有了信仰最根本的基礎,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雖經過朝代的更動、社會的變遷,仍能在穩定中成長的一個主要因素。近來雖有許多他教會越來越發展,但若瞭解那些教會負責人的背景,以靈糧堂為例,他們的主要負責人就是長老教會出身的,儘管他們開拓出新的教會系統,但對整體福音事工是好的。我提及此,強調的是他們信仰的根基是來自早期這種讀聖經、重視主日學教育的成果。這表示一點:要穩定信徒的信仰根基,就必須教育,且是不斷地教育,這樣才能成長提升。

說到這裡,我不禁為今天的教會感到擔心:越來越少信徒關心孩子的宗教教育問題,也越來越少教會認真思考下一代的信仰了。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終有一天,我們也會像使徒保羅以驚訝的語氣提出這樣的質問:「我很驚訝,你們竟然這麼輕易地離棄了藉基督的恩典選召你們的上帝,而去隨從另一種福音!」請注意,這樣的問題在都市的教會已越來越嚴重。這就也是為甚麼我一再鼓勵大家要認真讀聖經、參加查經班的主要原因。我也一再強調要帶你的孩子來參加主日學,包括你自己都應該來參加成人主日學,主要原因就是透過這樣的教育課程,能使我們每個人的信仰有堅固的根基,確確實實地扎根在耶穌基督裡。千萬不要小看這樣的學習,影響所及是得救,且是一生跟隨主的問題呢!
我們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完成馬可福音的查經課程,相信參加過的人一定知道我是非常詳細地在解說經文的內容和信息。六月九日開始,查經班將查考創世記這本古老經書,十分盼望你會來參加。如果你不能參加禮拜三早上班,盼望你撥出時間參加禮拜五晚上班,或是禮拜六下午的青年班。切望大家都來研讀聖經—上帝的話語,使我們的教會成為確確實實扎根在聖經上的教會。

二、不論是先得到福音,或後來得到的,只要是遵行上帝旨意的人,都是上帝的兒女,都是一家人。

最困擾使徒保羅的問題,就是那些保守派的猶太人基督徒一再強調遵守摩西法律的重要性,他甚至曾遇到更保守的人一再對外邦信徒揚言:「除非你們(指外邦人)遵照摩西的法律接受割禮,你們不能得救。」(使徒行傳十五:1)這些保守的猶太人基督徒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看法,是因為他們一直有一個觀念,認為接受割禮的人才是上帝的兒女。相反的,沒有接受割禮的人,尚未跟上帝建立子民的關係。但是,使徒保羅否定了這種看法,他說,因為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恩典,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的人,都是上帝拯救的對象,都是上帝的兒女。因為真正重要的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應許,不是摩西的法律傳承。

同樣的,今天我們在看信仰問題時,一定要注意一件事:並不是因為我是第幾代的信徒,或是因為自己在教會裡擔當怎樣的職務,而成為天國的子民。不是這樣!真正重要的是,有否遵行上帝的旨意—這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天國裡,沒有特權,因為天國不是人掌管的,而是上帝在掌管。耶穌基督曾告訴過我們這樣的話:「不是每一個稱呼我『主阿,主阿』的人都能進天國;只有實行我天父旨意的才能進去。」(馬太福音七:21)

如果基督教會是屬於天國的領域,那麼基督徒必須學習認知:在教會裡,不論先後,也不論大小,人人都是一樣—天國的子民,因為信徒們都以學習實踐上帝的旨意作為信仰的指標;在教會裡,大家就像是一家人般,並不論說誰先得到信仰,也不比較位階高低,信仰絕非如此。真實的信仰團契乃是如同耶穌基督所說的:「凡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馬可福音三:35)這也是為甚麼我始終堅持和強調的,到教會參加聚會,就要如同進入上帝的家庭般,沒有這樣的心境、認同,就無法體會使徒保羅所說的,我們都是「上帝的兒女」的意義。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