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用信心展現愛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3 16:24
經文:加拉太書五:1—12
在前面幾講我談了使徒保羅在加拉太地區教會所做的福音事工因為受到干擾,產生許多不愉快的問題。尤其讓使徒保羅相當難過的是,該地區教會的信徒接受了「另一種福音」,使他們雖然接受耶穌基督,卻也接受猶太人基督徒帶給他們的觀念,認為還必須接受割禮才能得救。使徒保羅因此很難過地寫此信解釋上帝的救恩乃是在「應許」之恩典的實現,而不在遵行摩西法律的規定,因為摩西的法律只是一個過程,不是信仰的終極目標—信仰的終極目標是生命的得救、重生。
另一方面,我也談到加拉太教會的信徒之所以會在使徒保羅離開後,信仰就有了轉變,很可能的原因之一,是使徒保羅沒有足夠的時間停留在當地作教育、扎根的工作,使得信徒在接受信息後,因為基礎尚弱,而受到「另一種福音」的影響。無論是扎根或是教育,都需要時間,以及更多人力的投入。今天的教會之所以能夠延續信仰的使命,是因為長期推動主日學教育事工,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福音事工,如果少了它,教會早就變質了。翻開台灣教會宣教史,會發現在第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台灣的時代,因為沒有在此地栽培傳道者,以致在統治台灣三十八年(1661年)離開台灣後,連帶的也使台灣的福音事工為之中斷,實在非常可惜。信仰需要扎根,而扎根最根本的起點就是在聖經,亦即必須用聖經—上帝的話,來建立信仰的基礎,因為上帝的話才是永恆生命的泉源。
再者,使徒保羅所寫的這本加拉太書也提供我們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在耶穌基督裡,每一個信徒都是上帝的兒女。他的這種觀念確實對猶太人產生很大的衝擊,尤其是當他強調割禮不能取代耶穌基督的救恩時,這種說法更是叫那些保守的猶太人基督徒難以接受。因為使徒保羅這種「在耶穌基督裡都是上帝的兒女」的看法,否定了猶太人幾千年來自視優越於其他民族的看法。這就是為甚麼會產生「另一種福音」的原因。猶太人雖自視優越,然而耶穌基督的降生卻是為了全人類,不再只是為了猶太人。如果耶穌基督的降生和他的死、復活只是為了猶太人,這樣的福音就不是我們所要傳揚的福音,這樣的福音也不會是上帝國的福音。
現在要讀的這段經文,也是使徒保羅對割禮與救恩之間的關係很重要的一段論點。從這章開始他針對割禮的問題提出嚴肅且絲毫不讓步的反駁。從這裡也可以看到使徒保羅對那些 人傳「另一種福音」,使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救贖的恩典失去榮耀,相當不能容忍。
我說過使徒保羅的這本加拉太書信,最重要的是第三和第四章,因為在這兩章裡他用很多心神解釋摩西法律和耶穌基督救恩之間的不同。對使徒保羅來說,他這樣批判是相當有資格的,因為他是猶太人,屬於「便雅憫支族」(羅馬書十一:1),他也「比別人更積極地遵行猶太教規,更熱心遵奉祖宗的傳統教訓」(加拉太書一:14),曾經「受過祖先一切法律的嚴格訓練,熱心事奉上帝」,是猶太人出名經學教師迦瑪列的學生(使徒行傳廿二:3),後來因為在大馬士革遇見復活主耶穌的經歷,才頓悟過去嚴格遵行摩西法律所犯的信仰盲點,進而積極地轉向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以他這樣的背景和條件來批判摩西法律的問題,是相當有份量,也夠條件的。因此,從第五章開始,他不再解釋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救恩比摩西法律更重要,而是直接批判遵守摩西法律的問題。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節:1.為了要使我們得自由,基督已經釋放了我們。所以,你們要挺起胸膛,不要再讓奴隸的軛控制你們。
就像使徒保羅在前面用「恩典」和「法律」作對比一樣,這裡他用「自由」和「隸」作比喻—這種鮮明的對比論述,也是耶穌基督傳福音時常用的教導方式。既然有「奴隸」的束縛,「釋放」就是要使人從奴隸的束縛中得到自由,使徒保羅認為法律使人的生命像「奴隸」般的不自由。所謂沒有自由,是指沒有上帝的「應許」之意。人的生命若是沒有上帝的應許,就沒有祝福,這樣的生命是與得救沒有焦點的。在第四章使徒保羅引用亞伯拉罕與夏甲生子,和亞伯拉罕與莎拉生子的故事作比喻,認為和夏甲生子並不是出自上帝的應許,所以不能承受上帝賞賜的福分。相對的,亞伯拉罕與莎拉之所以能夠生子,是因為上帝的應許才得到的,這就是恩典,且是白白的恩典。使徒保羅要強調的就是上帝的恩典—生命是上帝的恩典,有上帝的恩典,才有生命的自由可言。
軛,這原本是放在兩隻耕牛的頸部,讓牠們一起犁田用的,後來用於比喻加於人身上的重擔。舊約的先知用「軛」表示壓迫的意思(以賽亞書九:4、十:27),這裡的「軛」表示一種負擔,也是一種壓迫,說明奴隸像是肩負軛一般重擔的人,是被壓迫的人。使徒保羅對加拉太教會信徒提出呼籲,要他們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挺起胸膛,不再受到摩西法律重擔的壓迫。
第二至五節:
2.我—保羅鄭重地告訴你們,如果你們接受割禮,基督對你們就毫無益處。3.現在我再次警告你們,任何一個接受割禮的人必須遵守全部的法律。
4.想倚靠遵守法律而得以跟上帝有合宜關係的人就是跟基督切斷了關係,自絕於上帝的恩典。
5.至於我們所熱切盼望著的,是上帝會使我們跟他有合宜的關係;這是聖靈的力量藉著我們的信心達成的。
6.因為,當我們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裡的時候,受割禮或不受割禮都沒有甚麼關係,惟有那以愛的行動表現出來的信心才算重要。
第二節一開始,使徒保羅對加拉太教會信徒說話就加重了語氣—「我—保羅鄭重地告訴你們」這樣的語句,態度是相當嚴肅的。使徒保羅在這一節所說的話確實是相當嚴重的,因為對一個猶太人來說,沒有接受割禮不但是切斷了和上帝之間的關係,也切斷了和自己同胞之間的關係。換句話說,一個沒有接受割禮的人,是不可能成為猶太人的。創世記第十七章九至十四節詳細記載了關於猶太人必須遵守割禮的傳承背景:
「上帝對亞伯拉罕說:『你也必須堅守我的約;你和你世世代代的子孫都要堅守。你們當中的男子都必須接受割禮;這是我與你以及你世世代代的子孫所立的約,你們必須遵守。從現在起,你們所有的男嬰,包括那些你們家裡出生和向外國人買來的奴隸,在出生後第八天,都必須接受割禮,以此作為我與你們立約的記號。你們家裡的每一個男子都必須接受割禮;留在肉體上的這一個記號表示我與你們立了永遠的約。不受割禮的男子必須從我的子民中除名,因為他沒有堅守我的約。』」
從這段經文可以明白何以猶太人幾千年來一直很嚴謹地遵守割禮,原來和他們被認定是否為猶太人有密切的關係。他們也以割禮來辨明一個人是否「潔淨」,這也是造成猶太人和其他民族之間隔閡的因素之一。不過,割禮並不是猶太人的專利,包括埃及人、以東人(以掃的後裔)、阿拉伯人(以實瑪利的後裔)都有行割禮的傳統。以色列民族開始嚴謹遵守割禮應該是在他們進入迦南地後,由於時常與他們敵對的腓尼基人、腓利士人都沒有行割禮,為了要區別和這些族群之間的不同,他們將行割禮看成是「絕對必要」的規定。
現在由於有猶太人基督徒對外邦人基督徒提出要求,並將遵守割禮的傳承和耶穌基督的救恩等同看待,使徒保羅於是很生氣地提出警告說,這種論調等於否定了耶穌基督的「絕對性」。他會提出這種看法,是因為大馬士革的經歷,那次生命的經歷,使他頓悟遵行摩西法律的結果是與上帝的救恩背道而馳,遠離了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救贖的恩典。因此,他告訴加拉太教會的信徒,不要相信遵守割禮才會得救的說法,因為這只會使他們失去耶穌基督的救恩。這是他對那些堅持守割禮才會得救的人所指出的第一個錯誤點。
他指出他們的第二個錯誤點,是人實在無法完全遵守法律的規定。使徒保羅很明白的指出,一個人如果說要嚴格遵守摩西法律,就要巨細靡遺地遵守,不能選擇性的遵守。而事實上,沒有一個人能做到這一點,他在第六章十三節就明白指出:「其實,連那些接受割禮的人也不遵守法律。」其實整本舊約聖經都明白指出人在這方面的軟弱和無力感,單單連摩西法律中最為基礎的十誡,都無法確實遵守了,例如在先知的文獻中,最常見到的責備就是以色列人民背棄了上帝,去敬拜偶像,這就違背了十誡中最重要的第一誡,那其它的就更不用說了。耶穌基督就曾批判過他那時代的宗教領袖們利用法律的漏洞,規避對父母應有的責任(馬可福音七:9—13),也曾很不客氣的對耶路撒冷聖殿的祭司長和長老說:「我鄭重地告訴你們,稅棍和娼妓要比你們先成為上帝國的子民。因為施洗者約翰來了,他指示你們應當走的正路,你們不信他;可是稅棍和娼妓倒信了他。你們看見了仍然沒有改變心意,還是不信他。」(馬太福音廿一:31—32)為甚麼會這樣?原因就是這些口口聲聲強調遵守摩西法律重要性的人,根本就藐視摩西法律,並不完全遵行它。在這裡,使徒保羅用另一種方式提出他的論述,他不是說不要遵行摩西法律,他強調的是,如果要遵行,就必須全部都嚴格遵行,不可以選擇性的遵行。
其實,這樣的情形也發生在今天的基督教會裡;我們不是常聽到有人強調「不可以吃豬血、豬肉」嗎?如此強調的人,往往會說聖經是這樣記載的。每當有人提出這問題的時候,我就這樣回答:「要嘛,就遵守全部的舊約摩西法律,包括禮拜堂的門口要掛上一個牌子,寫著『婦女生理週期來的時候,不可進入禮拜堂』,因為依照利未記的規定,這樣的婦女是不潔淨的(利未記十五:19—30)。神學院的招生簡章也必須寫清楚:『身體有殘缺的人,不可報考。』因為摩西法律規定,『任何身體有殘缺的人不可向我獻食物祭;這是世世代代該遵守的條例。凡身體殘缺的,論是瞎眼的、瘸腿的、五官不正的、畸形的、手腳殘廢的、駝背的、矮小的、眼睛有毛病的、有皮膚病的,或閹人,都不可向我獻祭。』(利未記廿一:16—20)」我這樣說的意思,是希望那些不吃豬血、豬肉的人,自己不吃便罷,因為這與他對聖經的了解有關,但不可勉強別人也跟他一樣,甚至將吃豬肉、豬血看成犯罪一般的嚴重,這是錯的。
使徒保羅對猶太人在遵行摩西法律上選擇性的作法,表示了他不同的態度,要求一再強調守割禮重要性的猶太人基督徒,要就全部都遵行,不可只遵行一部份,卻要求外邦人也跟他們一樣,這在信仰裡是說不通的。他很清楚地告訴加拉太信徒,信仰根基就是在耶穌基督,除了耶穌基督,找不到和上帝建立和好關係的途徑。
「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這個觀念可以說是使徒保羅最重要的中心思想。他在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這樣說:
「因為沒有人能夠靠遵守法律得以在上帝面前被宣佈為義。法律的效用不過使人知道自己有罪罷了。但現在,上帝已經顯示怎樣使人跟他有正確合宜的關係;這是跟法律沒有關係的。摩西的法律和先知們都這樣見證。上帝使他們跟他有合宜的關係是基於他們信耶穌基督。上帝這樣對待所有信基督的人,任何差別都沒有:因為人人都犯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然而,上帝白白地賜恩典,藉著基督耶穌救贖他們,使他們跟他有合宜的關係。上帝不惜犧牲基督,以他為贖罪祭,藉著他的死,使人由於信他而蒙赦罪。上帝這樣做是要顯明自己的公義。」(三:20—25)
由這段經文可知,人之所以能夠和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是因為有耶穌基督為中保、贖罪祭。如果沒有耶穌基督,人將無從得知到正確的途徑。這裡使徒保羅更進一步地指出:人之所以能夠和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並非因人本身有這樣的能力,而是因為「聖靈的力量藉著我們的信心達成的」,這句話相當重要。換句話說,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信靠耶穌基督,並不是因為自己的選擇耶穌基督,而是因為聖靈在他的身上作工的緣故。使徒保羅會這樣說,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和他在大馬士革的經歷有密切關係,因為他原本是迫害信耶穌基督的人,如果不是復活的主耶穌親自向他顯現,讓他知道他的迫害行徑是錯的,他也不會明白。因此,他經驗到一個重要的事實:是上帝的靈啟示他,使他在遇見復活的主耶穌後,心靈明白過來,才得以知道救恩的門路。
第六節可以說是這一章最中心的經文。使徒保羅高舉耶穌基督超過一切,除了耶穌基督,其他的都屬次要。他將有沒有受割禮這個問題擺在一邊,希望加拉太教會的信徒能以信靠耶穌基督為信仰重點。抓住重點,其他次要的都可以放下。他強調耶穌基督就是愛,這愛是和信心連結在一起的。
在這裡也必須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使徒保羅提到的「愛」,不是打高空的「愛」,而是確切實際的行動。從他在各地所開拓的教會為耶路撒冷教會貧困的信徒募捐,救濟他們生活上的需要,就可以看出他是很實際地在實踐「愛」的信仰。當他寫信給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明有關聖靈的問題時,也是以實踐「愛」來提醒他們:不要只從聖靈充滿、感動後所表顯出來的種種,論斷信仰的強弱、是非、對錯(請參考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我常常遇到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使徒保羅既然在羅馬書中說「如果你口裡宣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你就會得救」,那麼除了「信」以外,其他都不是最重要的了?這話固然不錯,但請注意,當使徒保羅談「信」的時候,是與「愛的行動」結合在一起的,如果沒有以「愛的行動」為底,談「信」是很空洞的。這也就是為甚麼我一再強調:沒有愛心的教會,無法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因為耶穌基督就是愛,是上帝拯救世人的愛。
第七至十節:
7.你們一向都表現得很好!是誰阻擋了你們,使你們不再服從真理呢?
8.這種勸誘當然不會出於那呼召你們的上帝。
9.俗語說:「一點點酵母可以使全團的麵發起來。」
10.可是我仍然信任你們;因為我們同在主的生命裡,我深信你們一定不至於跟我有不同的見解。只是那擾亂你們的,無論是誰,將受上帝的懲罰。
第七節在和合本的翻譯比較清楚:「你們向來跑得好,有誰攔阻你們,叫你們不順從真理呢?」這裡提到「攔阻」,意思是指在田徑場中賽跑時,突然間有人衝進跑道攔阻正在進行賽跑的人,此舉不但影響了賽跑的人得獎,更嚴重的,會影響到賽跑者的安全。讀使徒保羅的書信,可以發現他常將信仰看成是賽跑,他說自己就像是朝著目標在「奔跑」的人,為的是要得到屬天的獎賞(請參考腓立比書三:12—14)。他說:「在運動場上賽跑的人很多,但是只有一個得獎。所以,你們要抱著奪標的心來跑。」(哥林多前書九:24)他在監獄裡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這樣說:「那值得競爭的賽跑,我已經跑過;該跑的全程我已經跑完;該守的信仰,我已經守住。」(提摩太後書四:7)這些都說明了使徒保羅將信仰看成競技場上的賽跑,不能鬆懈、疏忽、往後看,只能往前看,一直朝著目標前進,甚至要設法排除那些想要攔阻我們得到冠冕的人。他在這節中雖然沒有清楚提到「阻擋」加拉太的信徒的「是誰」,但是我們都清楚是那些傳遞「另一種福音的」猶太人基督徒。
第九節是一句當時很流行的諺語。他在寫給哥林多的教會書信中也引用了這句諺語(哥林多前書五:6)。酵母,這是古時候還沒有發明用以發酵的化學合成品時,人們用用來放在麵粉中作為發酵的母品。以色列人民在出埃及行動開始時,為了要有足夠的體力,更為了要使該次出埃及的行動能提升信仰的內涵,禁止所有食品含有酵母的成份。後來,「酵母」在以色列民族中就被當作是「邪惡」的記號、力量,因為食品如果保存不當,就會因發酵而腐壞不能食用。因此,他們規定在獻祭時,不准用含有酵的祭物,以表明純淨、聖潔(利未記二:11)。耶穌基督用「酵母」比喻法利賽人的偽善(路加福音十二:1),使徒保羅在此引用這句話,是指那些傳達接受割禮和相信耶穌基督同等重要的人,有如「酵母」一樣可怕,腐蝕了加拉太教會信徒原有的信心,也使這種腐蝕的力量逐漸擴大在信徒當中。
第十一至十五節:11.弟兄姊妹們,我若繼續宣傳割禮,為甚麼還受迫害呢?我若這樣做的話,即使傳基督的十字架也不至於成為他們的障礙了。12.我倒希望那些擾亂你們的人自己去閹割!
在這段經文中,徒保羅在表達上用詞十分「露骨」,特別是在第十二節,他以絲毫不讓步的語氣對那些口口聲聲講究割禮重要性和耶穌基督救恩同等的人說,巴不得他們把自己「閹割」了!為甚麼他會用這樣的語句呢?我想很可能和加拉太地方的宗教信仰有關。在加拉太地區最大的民間宗教信仰是崇拜名叫「錫伯利」(Cybele)的這個神明,它被當地人看成是「眾神之母」。在每間神廟裡的祭司都要閹割,甚至也有許多信徒為了表示對「錫伯利」神明的敬畏,也將自己閹割了。因此,當使徒保羅對那些堅持加拉太信徒非要守割禮不可的猶太人基督徒說,他們何不也像那些敬拜「錫伯利」神明的信徒、祭司們去閹割時,對加拉太信徒來說,這句話的含意是相當清楚的。閹割,指的是「切除」之意。因此,使徒保羅要那些強調割禮重要的人,倒不如把自己和加拉太教會信徒的關係,像被閹割的人一樣—「切除」掉,完全分開來。不過也有人認為,使徒保羅的意思是指那些人如果這樣在意割禮的重要性,何不整個生殖器都閹割掉,像「錫伯利」的祭司那樣,豈不乾淨得多了。其實,使徒保羅這句話也有「咒詛」的意味在裡面,因為根據申命記第廿三章一節的規定:「生殖器損傷或被閹割的人不得加入上主的聚會。」這樣看來,使徒保羅這句話也意指那些鎮日要加拉太教會信徒接受割禮的人,正像那些引導別人離開上帝拯救道路的人一樣,將得不到上帝的賜福(猶太人認為一個人若是不能參加聚會,就是與上帝的救恩遠離了)。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來的信息:
一、信心必須用具體的愛的行動表現出來。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仰課題,正如使徒保羅在第六節所說的:「當我們在基督耶穌的生命裡的時候,受割禮或不受割禮都沒有甚麼關係,惟有那以愛的行動表現出來的信心才算重要。」這句話為基督教信仰作了完美的詮釋,讓基督徒知道信仰是在展現愛的行動,不是口號,也不是停留在思考的層面。而是具體的、實實在在的行動,這樣才能見證耶穌基督為我們在十字架上獻上生命的愛的意義。
五月三十日下午,我和淑英去台東關山教會(我從神學院畢業後去牧會的教會)參加胡文池牧師九十歲生日和結婚六十四週年的感恩禮拜。胡文池牧師是目前台灣教會碩果僅存的一位山地原住民布農族教會開拓事工的牧師。我說他是「碩果僅存」的一位牧師,是因為他不但翻譯布農族語聖經,而且布農族教會就是從他開始建立起來的,就如同使徒保羅開拓加拉太教會一樣,是奉獻了生命的毅力。如果使徒保羅說他和加拉太教會的關係,是「像母親為你們忍受生產的痛苦,直到基督的特性在你們的生命中成形」(加拉太書四:19),這句話用在胡文池牧師的身上絲毫也不誇張。每次看到胡文池牧師,一種莫名的羞愧感就冉冉地從內心升起。那是發生在一九七七年的事;那時他已經六十八歲,是已經退休了的牧師,卻依然持續地每天騎著50cc的小機車到關山崁頂的「山地原住民肺結核中心」,那是一所基督教芥菜種會為原住民肺結核病患開設的收容所兼療養院,收容了約有四十餘名病患在那裡療養,他每天去探望他們,傳福音給他們聽。那年九月,他和牧師娘葉寶玉要到美國探望他的子孫,請我替他去帶領那些病患禮拜。我雖然答應了,但卻不是很「誠心」,因為一聽到是肺結核病患,心就涼了半截。我雖然已經是牧師,但信心還是不夠,很害怕接觸到這類病人,尤其當時原住民社區感染肺結核的比率相當高,且「開放式」的肺結核病患很普遍。我很擔心自己也被感染,心中實在是害怕,但又不敢對他說「不」。
由於我不會講日語,也不會講原住民的語言,因此,當我去帶領他們敬拜的時候,病患中就推選一個會講北京話的替我翻譯。那個人就站在我身邊,我們靠得相當近,有時我講話的口水會噴到他身上,同樣的,他的口水也會噴到我臉上,但為了要講道,我總不能帶著口罩啊。從開始代理這個工作直到胡牧師回來,有四個月的時間,每次從療養院回來,我都會先到樓上平台脫下衣服、曬曬日光、吹吹風、抖一抖後才進入屋內。因為我不僅擔心會因帶領那些病患禮拜而被感染了,更擔心會傳染給孩子,因為孩子會在我進入家門後,馬上過來要我抱著他們。
你看,我是這樣的傳道者,想來實在很悲哀、羞愧!但胡文池牧師不是這樣,他和他們在一起—每天早上上山去看他們,為他們祈禱,巡視病房,也替他們分擔家裡因為沒有人工作養家的愁煩。十多年中,他從來沒有為此戴上口罩,也不曾害怕會受感染,而我只不過是去代理幾個月時間,還沒有開始工作,就擔憂會被感染。想想胡牧師,再回頭看自己,啊,說愛心,我夠資格嗎?真是不配啊!這件事一直是我此生牧會工作中最大的「罪證」。也因為這件事的經驗,我經常想起聖經的這句話:
「有了愛就沒有恐懼;完全的愛驅除一切的恐懼。所以,那有恐懼的就沒有完全的愛,因為恐懼和懲罰是相關連的。」(約翰一書四:18)
真正的愛不是像我這樣,而是像胡牧師那樣。他是個很木訥的人,話甚少,但是他投入了一生的生命照顧原住民,傳福音給他們,並翻譯聖經給他們讀。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惟有那以愛的行動表現出來的信心」才是在見證上帝的慈愛。
作為屬於基督的教會,必須有這樣的認識:用實際的行動,在眾人面前展現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愛,這是基督徒最重要的功課。不需要找許多堂皇的理由來說明「愛」是甚麼,愛是行動,且是具體的行動。
二、基督徒僵化的信仰,會成為別人認識耶穌基督救恩的攔阻。
使徒保羅常用在運動場上賽跑的情形來作比喻,說明信仰的旅途就像一個在競技場上賽跑的人,必須努力朝向那最後的「終點」目標前進。這個終點目標就是「屬天的新生命」,使徒保羅說,這「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三:14)。因此,他提醒加拉太教會的信徒,不要被人「阻擋」了,以致模糊了朝向這目標前進的方向。他甚至用很嚴厲的口吻譴責那些「阻擋」加拉太教會信徒的人,應該把自己從耶穌基督的救恩中「閹割」掉。我已經說明過專門「阻擋」外邦人信徒的,就是那些在信仰上沒有成長,且已僵化了的猶太人基督徒。對他們來說,割禮是幾千年來的信仰傳承,但卻將這種傳承看為和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同等重要,這是絕對錯誤的信仰認識。耶穌基督曾指責當時代的人沒有用「新郎」的出現來看他和他的門徒,卻還問他「為甚麼不禁食」,耶穌基督因此用「新布和新衣服」、「新酒和新瓶」的比喻來回答這些有疑問的宗教領袖(馬可福音二:18—22)。使徒保羅則很清楚地教導,要用「新造的人」的態度看真正有基督信仰的人(哥林多後書五:17)。猶太人基督徒的問題,是他們雖然是信了耶穌基督,但是並沒有將自己傳承自祖先長久以來的優越感摒除掉,換句話說,他們無法因為信了耶穌基督而謙卑自己,還是以很高傲的態度看待自己和其他民族。基督徒並不比其他人更優越,只能更謙卑,因為知道自己得到恩典,是由於上帝的憐憫。
今年是一九九九年,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明年開始就是第二十一世紀了。不但人的年歲在更新,世界在變換,社會也在變遷,且速度越來越快。此時基督徒該當用怎樣的態度看信仰的事?這確實是個很值得我們深思的信仰課題。長老會總會從去年(九八)開始推動「新眼光」的讀經方式,即用符合現代社會需要的方式讀出聖經的信息,為的是希望基督徒對聖經有嶄新的認識,而不至於僵化了傳承自小時候主日學時代對聖經的認識,或是傳承自父母口述給我們的信仰遺產,好讓我們有新的亮光。這樣聖經—上帝的話不但可以成為生命一股泉源,更新我們對信仰的認識,且可因此帶領更多的親朋好友來認識救主耶穌。這也是我一再鼓勵大家參加查經班的原因,因為參加查經,能藉聖經得到信仰上新的、更深的認識,時常學習認識聖經,能使我們的屬靈生命得著更新。
有人這樣形容基督教的信仰:「右手拿聖經,左手拿報紙。」這句話說明基督教的信仰是每天都和社會有關連的,實為基督徒生活的寫真。上帝在對這個時代、這個新的社會說話,所以基督徒對聖經的信息要有新的認識,才能使「心思意念」得著更新。使徒保羅這樣說:「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羅馬書十二:2)
一個不研讀、深入認識聖經的信徒,很容易在信仰上僵化;一個在信仰上僵化了的人,很容易被這世界同化。而當一個基督徒被這世界同化了之後,就更容易成為別人認識耶穌基督的阻擋者,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