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有了基督的新生命

經文:哥林多後書五:1—21

談基督教信仰,就必須注意一個最重要的內涵:「死而復活」。我們可以說:沒有甚麼比這個問題還要重要。就是因為耶穌基督是從死裡復活,才有今天的基督教會。這也就是為甚麼使徒保羅會說:「如果基督沒有從死裡復活,我們就沒有甚麼好傳的,你們也沒有甚麼好信的。」(哥林多前書十五:14)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談死人復活的信息,乃是基督教信仰最中心的題目。這個「死而復活」的信息,也是基督教與其它宗教差異最重要的地方。換句話說,如果沒有「死而復活」這個信仰內容,基督教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因為除了「死而復活」外,其它基督教所說的,在其它宗教裡大多可找得到。就是因為有「死而復活」這信仰內涵,使基督教顯現出它的獨特性。

「死而復活」的信息,不只是早期教會在討論,時至今日,基督徒持續不停地在討論,大家都想明白甚麼是「死而復活」的信息。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在他的書信中一再提起有關這方面的內容,例如:

羅馬書第六章三至四節:「你們一定知道,我們受洗跟基督耶穌合而為一,也就是受洗跟他同死。藉著洗禮,我們已經跟他同歸於死,一起埋葬;正如天父以他榮耀的大能使基督從死裡復活,我們同樣也要過著新的生活。」

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三至四節:「我曾經把我所領受那最重要的信息傳授給你們,就是:按照聖經所說的,基督為我們的罪死了;又按照聖經所說的,他被埋葬了,在第三天復活了。」

哥林多後書第五章十五節:「他為眾人死,為要使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而是為那位替他們死而復活的基督活。」

加拉太書第二章十九至二十節:「就法律來說,我已經死了,是被法律處死的,為要使我能為上帝而活。我已經跟基督一同被釘在十字架上,這樣,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我現在活著,是藉著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愛我,為我捨命。」

歌羅西書第三章一節:「你們已經跟基督一起復活,你們必須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基督坐在上帝右邊的寶座上。」

帖撒羅尼迦前書第四章十四節:「我們相信耶穌死而復活,所以相信上帝也要把那些已經死了的信徒跟耶穌一起帶去。」

提摩太後書第二章八節:「你要記得耶穌基督,他是大衛的後代,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這就是我所傳的福音。」

以上這些經文讓我們看到使徒保羅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他所傳揚的福音就是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信息。我們看他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也一再提起「死而復活」的生命問題。

再者,復活,這是多麼地令人生命振奮的信息啊!有復活,就表示沒有死亡。人最害怕的事,就是死亡。基督教的信仰告訴我們,不要害怕死亡,因為耶穌基督已經勝過死亡,而我們是與耶穌基督合而為一(參考約翰福音十七:23、加拉太書三:26—27),是與耶穌基督的生命連結在一起的。跟著他一起死在十字架上,也跟著他從死裡復活。使徒保羅一直將這「死而復活」的信息在他的書信中傳達出來。在第四章他提到:「我們並不關心看得見的事物,而是關心看不見的事物。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是永恆的。」(四:18),這就是在說明有關「死後復活」的問題。因為復活就是得到永恆生命,沒有復活,就沒有永恆的生命可言。沒錯,基督徒的生命觀是在於因為有信心,所以我們有盼望;因為有盼望,所以有勇氣忍受一切苦難。在羅馬書第八章廿四節使徒保羅說:

「因為,由於盼望,我們得救。那看得見的盼望不算是盼望。誰還盼望他所看得見的呢?如果我們盼望那看不見的,我們就會忍耐等候。」

希伯來書的作者也這樣說:

「那麼,信心是甚麼呢?信心是對所盼望的事有把握,對不能看見的事能肯定。」(希伯來書十一:1)

在福音書中,我們看到有人來詢問耶穌基督如何才能得永恆生命的方法(參考馬可福音十:17、路加福音十:25)。而使徒保羅最重要的著作—羅馬書,主要中心思想就是建立「與上帝有合宜關係」。所謂「合宜關係」指的就是關於永恆生命的問題。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五節:我們知道,如果我們所住的這地上的帳棚拆去了,上帝會給我們天上的住宅,是他親自建造、永遠存在的。2我們現在歎息著,切切地盼望住進那天上的住宅,好像穿上衣服;3穿上了,我們就不至於赤身露體。4我們住在這地上的帳棚裡,像是背負重擔而歎息著;這並不是說我們要脫下地上的身體,而是要穿上屬天的身體,好使那必朽的被生命取代。5上帝親自準備我們來適應這變化;他把聖靈賜給我們,作為擔保。

這段經文是使徒保羅繼續在討論有關「死而復活」的問題。他是用「地上的帳棚」和「天上的住宅」作對比,解釋第四章十八節所說的「暫時的」與「永恆的」之間的不同。

作為一個猶太人的使徒保羅,「帳棚」對他來說是很親切的,因為猶太人的祖先就是遊牧民族,搭帳棚居住是生活的主要工作,特別是使徒保羅本身也是以「製造帳棚維持生活」(使徒行傳十八:3),用「帳棚」來作比喻是再熟悉不過的了。

「帳棚」這個字的希臘文有兩個字,一是「skene」,另一字是「skenos」。這兩個字的字根都是「ska」,原意都是指「遮蓋」。在這裡,使徒保羅用的是「skenos」這個字,在新約中只出現在這段經文兩次(另一處在第四節),強調的是「暫時的遮蓋」。換句話說,使徒保羅是借用這個「skenos」字,要說明人的身體只是暫時將人的生命遮蓋著。這種「暫時性」的遮蓋物,隨時可以變遷,也隨時可以捨去、更換。遊牧民族的生活就顯明出這樣的特色;他們是尋覓草原而移動居住的地方,因此,「帳棚」對他們來說是最方便的居住器具,可以很輕易地搬動。不像我們現在居住的都是鋼筋水泥,有的人一住就是一輩子。如果要以現代人的瞭解來看這「帳棚」,或許可說「租房子」吧。他說我們的生命就像一個搭「帳棚」居住的人一樣,說拆「帳棚」就拆,說搬遷就搬遷。意思是在世上的生命是隨時會發生變化,沒有「安定」可說,沒有永恆可言。如果我們想到生命的問題時,相信沒有人有能力可想像得到甚麼時候會發生意外災難,就像前不久的新加坡航空班機在桃園機場意外,以及去年(一九九九年)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死去二千多人。再看看最近國內發生的大水災死了那麼多人,以及台灣旅行團在加拿大溫哥華旅遊出車禍死傷許多人等等這些事件,就可明白使徒保羅所說的這種「帳棚」之意。
另外一點,我說過使徒保羅是受過相當深厚希臘教育的人,對生命的看法也會有「暫時」寄居在身體的軀殼中,死的時候,人的生命就會離開軀殼回到天家,這樣的看法是相當典型的希臘思想。所以緊接著下一句就是說到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上帝會給我們天上的住宅」。

要明白這句話,就必須稍微注意一下前一句話。在前一句話是說「地上的帳棚」,這是人的手所製造的,就像使徒保羅、亞居拉和百基拉,都是製造帳棚的人。但相對的,「天上的住宅」則是上帝的手所建造的,就像第一節這裡使徒保羅特別強調這「天上的住宅,是他親自建造、永遠存在的」。這樣的對比句型就出來了;人的手所造的,是暫時的;上帝的手親自造的,就是永遠存在的。

第二至四節,他進一步解釋說「天上的住宅」就像是「穿上衣服」。使徒保羅喜歡用「穿衣」來形容信仰的事;他說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就像一個穿上新衣服的人,他將之稱為「新人」(參考以弗所書四:23),他說這種人就是「心思意念」更新,就像一個「照著上帝的形像」重新造的(以弗所書四:23—24、歌羅西書三:10)一樣。在第二節他說對「天上的住宅」,人是以「歎息」的方式盼望著。這裡所說的「歎息」,意思是「渴慕」,熱切地期盼之意。

第三至四節再次顯示出使徒保羅濃厚的希臘思想觀念;他在這裡形容一個死了的人,他的靈魂就像已經沒有「帳棚」遮蓋一樣,是光禿禿的離開了。因此,當一個人信了耶穌基督之後,就像一個人去世時,隨即有了屬於「天上的住宅」,讓人可以像穿上新衣服的人一樣,不會赤身露體,使生命覺得羞愧。而穿上新衣服時,大家都會來稱讚、欣賞,會使穿上新衣服的人感受到極大的榮耀。他說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的生命就是這樣,帶有天上的榮耀,不是像一個赤身露體的人,羞於見人的樣子,如同背負沈重擔子的人在等待著別人的扶持和幫助一樣,或是期盼著能減輕負擔一般。

第五節是很重要的一節經文;使徒保羅說這些新衣服、天上的住宅,都是上帝親自替我們準備,並且以聖靈替我們作擔保。我們從這裡看出在使徒保羅的信仰認知中,聖靈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在羅馬書第八章廿六至廿七節中,他就提到聖靈偉大的工作是:

「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原不知道該怎樣禱告;可是聖靈親自用言語所不能表達的歎息為我們向上帝祈求。洞察人心的上帝知道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依照上帝的旨意,替他的子民祈求。」

看,聖靈就是介於我們和上帝之間一個重要的媒介、橋樑。聖靈把我們心中的期盼帶到上帝面前,並且替我們陳述了所有生命中苦難的言語。聖靈在人內心深處工作,使人僵化的心軟化下來,這就是我一再提醒大家的:真正改變人心,使人歸向上帝的,不是任何人的能力,或是自己能做甚麼,而是上帝的靈親自在人的生命中做工。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就是心中有上帝的人,上帝必定會為這樣的人「親自準備」。

第六至十節:6所以,我們常有充分的勇氣。我們知道,只要還住在這身體裡,我們便遠離了主為我們預備的住處。7因為我們活著是憑信心,而不是憑眼見。8我們有充分的勇氣,情願離開這地上的身體,跟主一同居住。9更重要的是,無論在這地上的身體裡,還是穿上屬天的身體,我們都要討主的喜悅。10因為我們都必須站在基督面前,受他審判。每一個人會按照肉身的行為,或善或惡,接受報應。

要瞭解第六節,就必須先瞭解一下使徒保羅對人性軟弱刻畫出來的觀點,他說:

「我的內心原喜愛上帝的法則,我的身體卻受另一個法則的軀使—這法則跟我內心所喜愛的法則交戰,使我不能脫離那束縛我的罪的法則;這法則在我身體裡作祟。」(羅馬書七:22—23)

看,人就是這樣軟弱,無法克服罪在人的生命中左右著,結果使人常常背離了上帝的旨意,去行惹起上帝義憤的事。因此,當一個人還活在世上,這種與罪的交戰就會持續不停地發生。

第七至八節這兩節又說出了基督徒信仰的精華—不是憑眼見,而是憑信心。是有勇氣,情願與主一同居住。在第四章十八節使徒保羅就說過:「我們並不關心看得見的事物,而是關心看不見的事物。看得見的事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是永恆的。」沒錯,就像使徒保羅在這裡所強調的:我們是憑信心,不是憑眼見。因為眼睛所看得見的,都是暫時的事物。但是信仰引導我們看到未來的生命,也就是永恆的生命。「眼見」是屬於外表的,但生命不是只有外表的現象。我們常常看到一個人有富裕的物質外表生活,卻不一定有豐富的內在生命。同樣的,當一個人的外表看起來似乎很平淡、物質生活很欠缺,可是他的內在生命卻是很堅強。這就是「眼見」和「信心」之間的差別。也因為有足夠的「信心」,使徒保羅進一步提出基督徒應該是保持著一個重要的看法:情願離開這地上的身體,與主一同居住。他不但對哥林多教會信徒這樣說,他也同時對腓立比教會信徒說這樣的話:「我很願意離開這世界,去跟基督在一起,那是再好沒有了。」(腓立比書一:23b)請注意,使徒保羅這樣說法並不是對今世的生活產生厭倦,而是他知道永恆的生命在上帝那邊。一個基督徒應該有這樣的「勇氣」,如果必須離開世間的日子來臨,就以喜悅的心去面對。不是痛苦,也不是逃避,這是生命的現象。對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信徒來說,人的死,就是使他邁向永恆生命的開始,這樣的認知,就不會對生命的死亡產生恐懼感,相反的,是有更大的勇氣去面對。

第九至十節是非常重要的經文;這兩節告訴我們在信仰的態度上,應該清楚我們不是對人,而是對上帝。是要討上帝的喜悅,不是在討人歡喜。因為審判我們生命的,是上帝,不是人。這裡所說「按照肉身的行為」,並非是指人的外表行為說的。我們知道使徒保羅很清楚地說到上帝賜給每個人的恩賜不一樣,「所以,我們要按照上帝給我們的恩惠,好好地運用不同的恩賜,做應該做的事。」(羅馬書十二:6)問題在於我們無法用人的能力去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將上帝所賞賜的恩惠發揮出來,只有上帝才知道我們是否有忠於所領受的恩賜。他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到了審判的日子,每一個人的工程好壞都會顯露出來;因為大火將顯露並試驗每一個人的工程,使那真的品質出現。」(哥林多前書三:13)因此,在這裡,使徒保羅要強調該注意的是:面對著上帝接受審判。無論我們做甚麼事,都無法逃避上帝的審判。希伯來書的作者也這樣說:「沒有一件事能向上帝隱瞞;一切被造的都赤裸裸地暴露在他眼前。我們都必須向他交帳。」(希伯來書四:13)沒錯,我們都必須向上帝交出在這世上一切所言所行的記錄。

第十一至十五節:11我們既然曉得怎樣敬畏主,就以此勸導人。上帝完全認識我們;我希望你們也從心裡認識我。12我們不是想再向你們推薦自己,而是要你們覺得有理由以我們為榮,好讓你們有話回答那些只重外貌、不重品格的人。13如果我們真的是瘋了的話,那是為著上帝的緣故;如果我們神志清醒,那是為著你們。14基督的愛支配著我們,因為我們明白,一個人為眾人死,也就是說眾人都死了。15他為眾人死,為要使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而是為那位替他們死而復活的基督活。

這段是使徒保羅對那些批評他的人的回答。使徒保羅採取的態度是:將一切都放在耶穌基督身上,因為我們今天的生命之所以有盼望,是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如果沒有耶穌基督的救贖恩典,我們即使是活著,也是活在罪惡的痛苦中。因此,當一個基督徒應該時刻想到的是:活在耶穌基督救贖的愛裡面,其它都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了。

第十二節他提到要讓認識他的人引以為榮,好堵住那些只重外表,不重品格的人的嘴。在第一章廿二節,他曾提過基督徒的身上蓋有耶穌基督的「印記」,然後在第三章六節,他提到基督徒就是福音的僕人,也是福音的推薦者。使徒保羅說這「推薦」並不是用紙和筆寫出來的推薦書,而是上帝的靈寫在我們的「心裡」。換句話說,上帝就是我們的推薦書。上帝如果替我們推薦,就不需要人替自己多說些甚麼。使徒保羅希望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對他有足夠的信心,使他們明白在上帝面前,他確實是個無愧的工人。他寫信給提摩太時,也這樣告訴提摩太,要他勸勉信徒:

「你要提醒大家,在上帝面前鄭重地勸誡他們:不要在言詞上爭辯;那是毫無益處的,只會腐化聽的人。要努力在上帝面前作一個經得起考驗、問心無愧的工人,正確地講解真理的信息。」(提摩太後書二:14—15)

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找一個評語很差的工作者來用。使徒保羅要讓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覺得因為認識他,而感到光榮,因為他是一個很好的工人,在福音的事工上確實是很盡責。因此,他用「真的瘋狂的話,那是為著上帝的緣故」。換句話說,要評論使徒保羅不是從人際關係來評論,而是從他對福音事工的執著、熱愛、盡心這方面來衡量。為要讓大家在這方面認識他確實是個很讓人引以為榮的人。

這裡提到「瘋了」,我們很快就想到耶穌基督在傳福音的時候,有當時的宗教領袖也說他是「瘋了」,說他是被鬼王「別西卜附身」,耶穌基督聽了之後很生氣,警告那些宗教領袖們:「人所犯一切的罪和所說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到赦免;但是褻瀆聖靈的人永遠得不到赦免,因為他所犯的是永遠的罪。」(馬可福音三:28—29)使徒保羅也曾被羅馬的總督非斯都認為是「瘋了」,說他是學問大,使他「神經失常」(使徒行傳廿六:24)。使徒保羅之所以在福音事工上有這樣的投入,是因為在大馬士革的路上親自遇到了復活的耶穌基督。一個人如果親自遇見了耶穌基督,必定在生命有很大的改變。一個人若真的體驗到上帝的愛,他就會知道甚麼是福音,而且願意用生命所有的力量投入福音的事工。這就是使徒保羅在第十四節所說的,是因為「基督的愛支配著我們」。

第十六至十九節:16所以,我們從此不再根據人的標準來估量人。雖然我們曾經根據人的標準來看基督,現在我們不再這樣做了。17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18這一切都是上帝的作為;他藉著基督使我們得以跟上帝和好,又給我們傳和好福音的職份。19我們所傳的信息就是:上帝藉著基督與人類建立和好的關係。他不追究他們的過犯,並且把他與人和好的信息付託了我們。

他說過哥林多教會有人是「只重外貌,不重品格」(十二節),但使徒保羅則一再強調一個信耶穌基督的人,並不是在講究外表的,而是在內心的更新、改變。他告訴羅馬教會的信徒要讓上帝改造他們的「心思意念」(羅馬書十二:2);在勸勉以弗所教會信徒時,他要他們「心思意念要更新」(以弗所書四:23)。是內心,不是外貌。人看外貌,上帝看人的內心。

第十七節可說是這一章經文的中心主題:在耶穌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我們可以這樣說,使徒保羅的思想中心就是:一個人信耶穌基督之後,應該有嶄新的生命顯露出來。這種嶄新的生命,不是在外表的裝飾,而是在意念的更新。就像一個重新改造過的人一樣,有上帝創造的新形像(以弗所書四:23—24)。當使徒保羅在說「有了基督的新生命」這句話時,其意義是很值得注意的。在他的看法裡,有「基督的新生命」,是指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的意思。這也就是在這一講開始我一再提起的,基督教最重要的內涵就是從「死而復活」說起。也就是經歷過死亡,又從死亡中復活起來。這種生命也就是永恆的生命,也是與上帝和好的生命。使徒保羅這整個「死而復活」思想的基礎就是從創世記第三章人類犯罪的故事;當人犯罪後,與上帝的關係就破壞了,不僅這樣,人和上帝原本和好的關係也因此被隔離了,人不能再接觸到生命樹,人也因此不能再「吃到生命樹的果子而永遠活下去」(創世記三:22—24)。現在,人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得到新生命,這是一個新的創造,是上帝賦予的新形像,使人可以回到原有創造的基礎,並且因此與上帝有和好的關係,就像重回到伊甸園那樣的生命裡。上帝藉著基督與人類建立和好的關係,這一點也是基督教會存在最重要的基礎。基督教會存在的使命就是要宣揚耶穌基督救贖的信息—因著他,我們才能夠與上帝和好。如果沒有傳耶穌基督,教會存在的意義就失去了。

第二十至廿一節:20因此,我們作了基督的特使。上帝親自藉著我們勸勉你們:我們替基督請求你們,讓上帝使你們跟他和好。21基督是無罪的,可是為了我們,上帝讓他擔負我們的罪。使我們藉著他得以跟上帝有合宜的關係。

使徒保羅說他是作「基督的特使」,原因是他不是經過大家推選才成為「使徒」。現在他進一步說自己乃是「基督的特使」,這「特使」在外交用語上,是指統治者的代表。這樣的代表並不需要從一定的程序推舉出來。但代表性遠超過外交部所銓派的使者。使徒保羅之所以自稱為「基督的特使」,是因為他在大馬士革親自遇見復活的耶穌基督,因而他說自己當「使徒,不是由於人的選召,也不是受人的委派,而是耶穌基督和那使他從死裡復活的父上帝指派的」(加拉太書一:1)。但這樣的「特使」,並不是要使他得到甚麼特殊待遇,相反的,在福音事工上,他比別人更賣力地做好福音「僕人」的工作。這就是他對以弗所教會信徒所說的「帶著鎖鍊」的意思,因為他已經為了福音的緣故,幾乎是到了忘我的狀態。為了見證福音,他是盡一切生命的力量。

「與上帝和好」,這是他在這裡勸勉哥林多教會信徒要努力的信仰功課。這樣的功課到底是甚麼?我經常遇到信徒提出這樣的問題:所有的宗教豈不都是勸人為善嗎?我又沒有做甚麼壞事,我很守規矩過家庭、社會生活,但我怎麼都沒有得到上帝的善待?其實,應該思考的問題是這樣的:作一個不欺負別人的人,或是做善事,這些都是作為一個人應該有的基本要件,並不是有了宗教信仰才要這樣做。如果是因為有了宗教信仰才想到要行善事、做好人,這樣的思想是很詭異的。基督教的信仰並不是在勸人做善事,而是在告訴我們怎樣和上帝保持和好的關係,這才是信仰問題的中心。因為當人犯罪後,就把我們人和上帝的關係給破壞了。上帝為了要修好我們和祂之間的關係,特別差遣耶穌基督來到世界,就是要使我們藉著他與上帝重新修好這原本破裂的關係。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這樣說:

「因為人人都犯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然而,上帝白白地賜恩典,藉著基督耶穌救贖他們,使他們跟他有合宜的關係。」(羅馬書三:23)

在耶穌基督裡,可以和上帝有合宜的關係,這個信息就是基督教所要見證的福音。不是做不做善事的問題,而是我們和上帝的關係怎麼樣,這一點才是我們要反省的信仰功課。如果我們反省的結果是:很好。這樣就不用擔心有任何災難發生臨到我們身上而使我們和上帝之間的關係破壞了。相反的,如果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不好,即使處處被人稱讚,也要小心了,因為上帝知道我們是甚麼樣的人,雖然有許多人稱讚的聲音,卻不一定是上帝所肯定的,沒有和上帝和好的關係,這些稱讚的聲音很快就會消失,且可能變質成為往後羞辱、控訴的底本呢!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一個有了基督新生命的信徒,應該知道從不同的角度看生命的價值。

這一章的第十七節是大家甚為熟悉,且是一再被引用的經文:「無論誰,一旦有了基督的生命就是新造的人;舊的已經過去,新的已經來臨。」新造的人,這是多麼令人渴慕的生命啊。起初,當上帝將人和萬物都造好,且安置人在伊甸園的時候,我們看到這樣的創造故事,都有渴慕的心希望也得到這樣的生活環境,希望我們所生存的社會、世界就像是個美麗的伊甸園,期盼所有的人在上帝眼中一切都是好的。這就是新造的人所生活的領域。

在一個新造的世界裡,我們對生命的態度應該有嶄新的觀點。在台灣有一個很受到大家關心的慈善機構—伊甸基金會。這個基金會是由本身是我們社會用「殘障」這個名詞形容一個人在身體上有殘缺的人—劉俠女士所創辦的。她本身身體上有極大的缺陷,但我們都知道她在告訴我們全體人民,生命不是用這種字眼或是詞句在形容的。在英文,過去對這種身體有缺陷的人都用「disabled」,但現在我們對這種身體和一般人有不同的人,不再用這個形容詞,而改用「differentable」,意思就是說他們不是「不能」,而是「不一樣」,跟一般手腳四肢或其它方面表達方式不相同。之所以有這樣的改變,是因為我們對生命的價值、存在的現象有不同的認識和瞭解。我們看他們雖然在手腳四肢等活動上有困難,但並不表示這樣的人就是「殘障」的人,而是他們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日本有一位詩人兼畫家名叫「星野富弘」(Tomihiro Hoshino),他就是因為一次意外傷害了頸椎變成從脖子以下傷殘的人,除了頭部完好之外,脖子以下的身體部分都損害不能動。他很想自殺,都沒有人肯幫他,他一直覺得生命的存在就是殘酷又浪費。常常對護理人員發脾氣、抱怨。有一天,護士小姐用輪椅推他到院子裡曬太陽的時候,為了要「整」他,故意將輪椅推到鋪滿小石子的路上,因此,輪椅走起來顛簸的很厲害,可是就在這時候,「星野富弘」卻突然聽到一陣清脆的鈴聲,那是掛在輪椅手把上的風鈴聲。他問護士小姐那是甚麼聲音,他已經好久沒聽過這麼好聽的聲音了。護士小姐很不高興地告訴他,那是風鈴聲。他突然醒悟起來說:「連一個小小的風鈴都可以發出這樣美麗好聽的聲音,我應該也可以像風鈴一樣發出更美的聲音。於是,他要求護士小姐趕緊推他回病房。在病房中,他要求護士拿筆替他寫下所吟的詩歌,然後又要護士拿彩色筆和紙給他,他就嘴咬著彩筆畫圖畫。就這樣改變了他的生命。他這樣回憶著說:「以前護士都將那輛輪椅推在很平坦的道路上,但是太平坦,結果我都聽不到風鈴的聲音,而是護士一再聽到我抱怨、生氣的聲音。但當護士小姐將輪椅推到那鋪滿小石子的路上時,我聽到的風鈴聲是那樣的美。」

沒錯,生命就是這樣,在崎嶇坎坷的道路上,我們看到的生命會發出美麗的聲音。在平坦的道路上,我們往往聽不到最美麗的聲音,相反的,時常聽到的是不滿足、抱怨的聲音。上帝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很美好的旨意在,祂創造我們,給我們最好的一切恩惠,我們就是要用認識上帝恩典的眼光來看生命,而不適用一般人的價值觀念來衡量生命的高貴或低賤。

二、地上的、屬於人的,都很快會過去,唯有屬於天上的,才是永恆的。因為那是屬於上帝的。

使徒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必須追求來自天上的永恆生命。他認為人在這世上就像一個過路客人一樣,只是搭著帳棚暫時居住而已。他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要有這樣的信心:上帝會從天上親自為信靠耶穌基督的人建造天上的住宅。他也曾告訴腓立比教會的信徒:

「弟兄姊妹們,我並不認為我已經贏得了這獎賞;我只專心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全力追求前面的事。我向著目標直奔,為要得到獎賞;這獎賞就是屬天的新生命,是上帝藉著基督耶穌呼召我去領受的。」(腓立比書三:13—14)

看,屬天的獎賞,是新生命的禮物。使徒保羅說他並非已經得到,而是繼續朝著這方向努力邁進。如果使徒保羅都認為自己還沒有得到,我想我們是更需要用加倍努力的心追求了。因為屬天上的,才是永恆的生命。

以前在台東關山教會牧會時遇到一位會友,他是國小的老師,對數學特別有研究。有一次他寫研究怎樣幫助小孩子學習數學的研究論文。那時候還沒有家用電腦,而在鄉下地方要用活版印刷印出才只需要幾本論文並不划算。影印機幾乎找不到。於是他用刻鋼板的方式寫論文,我幫他裝訂。都弄好後,就寄件出去。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有一天我突然想到這件事,問他有沒有得獎。他告訴我說「有」,甄選得獎的有七位,他就是其中之一。我嚇了一跳,就問他得到的獎在哪兒。他才爬進床鋪底下拖出來一盒裝洗衣粉的紙箱,裡面都是他過去得獎的獎牌之類的東西。從其中拿出教育部頒給他的獎狀、獎牌。我問他怎麼是放在這樣的地方,而沒有放在家裡的客廳?他告訴我說:「這也沒有甚麼,明年再寫就又會有新的獎了!」

我讀台大教授張文亮先生所寫的「法拉第的故事」。張教授在這本書裡介紹電學之父法拉第,其中有一段令我相當感動的記事:當英國國王要贈送爵位給法拉第—這位在電學研究上貢獻相當傑出的科學家時,法拉第婉拒了。他告訴英國國王說:「上帝賞賜給我一份玩具—電。已經夠我一輩子玩不完,我不需要再有任何其它的名號、爵位或榮譽了。」他說:「這些來自人的賞賜,只會使人在天賦能力上的表現阻礙更多,甚至消失了。」這實在是很感動人的態度,不因為來自英國最高的榮譽,他就驕傲、光榮。相反的,他說那些只會使人在上帝恩賜的見證上增添許多阻礙,沒有甚麼幫助。法拉第會有這樣的生命觀,理由就是因為他有很好的信仰基礎。這是我們從這本書中可以看得到的信仰見證。

我們生活的世界裡,各種事物都變化得很快,一下下,就改變了。這種改變可從最近半年來台灣股票市場的變化感受得到,幾乎每天都會令那些玩股票的族群冒冷汗,不僅是大漲令他們不知所措,大跌的時候更叫他們心臟幾乎就「跌」出來。不只是經濟方面的問題這樣,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這樣。有誰能想像得到電腦對人的影響有多大?想想看,如果有一天基因工程開放許可給科學家從事人類改造和繁殖的研究後,人會變得怎樣?出名的英國小說家阿道斯‧賀雪黎(Adous Leoard Huxley,1894—1963),在一九三二年寫了一本名叫「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的書,當時這本書一出版,就造成知識界相當大的震撼,因為在該書就對科學界與自然界之間相互衝擊的情形以小說的方式描述出來。在該書開頭提到有這麼一天:人類將會在實驗室中進行「造人」的工程。將人依照市場的需要來「造」(請注意,不是懷孕生子,而是科技的量產)。看完這本書後,我開始想到有這麼一天:我們的子孫們會提著菜籃子到菜市場去訂購「人」回來宴客了!如果這是真的,這世界將會是怎樣的一個世界?也許有這麼一天,我們生病了,被送入醫院時,那時像修理工廠一樣,用皮帶將人送進電腦檢驗室,然後將人用電腦測試檢查,有病的器官隨即更換。人就像物件一樣,器官像零件隨時可更換、丟棄。你能想像這會是怎樣的世界和社會生活的景況?很難想像啊!但,即使是這樣,就像聖經所說的,這些都很快會過去,因為人會一再用自己的方式追求改變,結果我們看到的就是像流行歌曲一樣,滿足了現在,卻忘了還有將來。

使徒保羅告訴我們,在耶穌基督裡,我們所仰望得到的,並不是這些,而是屬於天上的生命,因為「天上的生命」是屬於上帝的,遠遠超越過人的能力所及的。人的世界是一直在變,甚至變到使自己也迷失了,這是多麼危險的事啊!使徒保羅告訴我們:唯有在耶穌基督裡,我們才會看到來自上帝賞賜的永恆生命。也只有在永恆的生命裡,我們才會得到生命的平安。

(講於二○○○年十二月三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