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講:有一根刺在身上

經文:哥林多後書十二:1—21

當使徒保羅也跟著哥林多教會那些「假使徒」玩一下「誇口」的事後,接著就說到自己的軟弱,特別在第十一章卅二至卅三節,他提到自己曾有過在遇到危險時,利用半夜時間逃跑的紀錄。也可能是因為該次的紀錄,使他的心中一直存在著某種不安,也改變他後來對於類似事件發生時,有明顯不同的態度出現。例如在以弗所城的時候,因為發生民眾暴動的事件,和使徒保羅同行的兩個馬其頓人該猶和亞里達古被暴亂的民眾抓住了。這時候的使徒保羅不是逃跑,而是想走到群眾的面前。後來是因為他的學生不讓他去,並且還有亞細亞省的領袖們也阻止他,要「他別冒險到戲院裡去」(參考使徒行傳十九:28—31)。等到暴亂平息後,使徒保羅才離開以弗所到馬其頓去(使徒行傳二十:1)。在使徒行傳中,我們也會讀到使徒保羅和巴拿巴遭遇迫害的時候,不是軟弱、恐懼、害怕,而是更加勇敢地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甚至在前往耶路撒冷之前,雖然有先知亞迦布得到異象,說他會在耶路撒冷受到捆綁、迫害,大家聽了之後很為他擔憂,勸告他不要去耶路撒冷,但他還是堅持要去,他說「就是死在那裡也是心甘情願」的(使徒行傳廿一:13)。而當他真的被捕移送到羅馬地方官員手中時,原本有機會可以免刑獲得釋放,他卻堅持要繼續上訴到羅馬皇帝的法庭去(使徒行傳廿六:31—32)。這些都可能與自己所說的「軟弱」事件所產生的改變有關。

在這一章,使徒保羅進一步地說明他內心的感觸,我們可以這樣說:使徒保羅的書信中,有兩處地方是談及那內心深處最發人省思的經文,其中之一就是羅馬書第七章十四至廿四節,他談到自己內心有兩個法則在鬥爭,使他感到生命的痛苦。另一處經文就是現在我們所讀的這一章,他談到自己被升到第三層天的榮耀。但卻同時也說到自己身上有根拿不掉的「刺」,這「刺」時常在他身上,使他無法誇耀、驕傲起來。另外,在這一章他也提到準備去哥林多進行第三次的訪問,但卻也有害怕,擔憂去的時候又會受到無謂的困擾而發生糾紛。他可說是對哥林多教會「愛之深」,所以將內心的事也表露無遺;他同時對哥林多教會因愛而「責之切」,卻又深怕他們無法接受,甚至受到傷害。但會瞭解他這種心境的有多少會友呢?這一點才是問題所在。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十節:雖然自誇沒有好處,但是我必須誇一誇口。現在我要說說主所賜給我的異象和啟示。2我知道有一個基督徒,他在十四年前被提到第三層天(我不知道是他的身體上去,還是他得了異象,只有上帝知道)。3我再說,這個人被提到樂園(是他的身體上去,還是他得了異象,我也不知道,只有上帝知道)。4在那裡,他聽見了不能用言語表達、也不能用口舌描述的事。5我要為這個人誇口;但是除了有關我軟弱的事,我不為自己誇口。6其實,我自誇也不算是愚蠢,因為我說的是實話。但是我不自誇,因為我不願意有人把我捧得太高,超過了他在我身上所看到或聽到的。

7為了使我不至於因得到許多奇特的啟示而趾高氣揚,有一種病痛像刺糾纏在我身上,如同撒但的使者刺痛我,使我不敢驕傲。8為了這件事,我曾經三次祈求主把這刺移去,9他卻回答我:「你只要有我的恩典就夠了;因為我的能力在你軟弱的時候顯得最剛強。」因此,我特別喜歡誇耀我的軟弱,好使我覺得基督的能力在保護著我。10為了基督的緣故,我樂意忍受軟弱、侮慢、困苦、艱難,和迫害;因為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

這段經文是繼續前一章(第十一章),使徒保羅在誇口的事;在這裡他明白表示,知道誇口沒有甚麼好處,更不是他的心所願,只是因為被逼的實在氣不過(十一節),所以決定要拿一些事來說給大家聽聽。不過,在這裡他強調的是上帝給他的異象和啟示。

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使徒保羅說他是被逼得要說出這段他從來不曾提過的事。很可能是那些所謂的「超等使徒」們也常誇耀自己有被「聖靈充滿、升天」等類似這些事,好像要讓人知道他們很「屬靈」的樣子。使徒保羅就以第三人稱的方式,說他認識「一個基督徒」也有過這樣的經驗。他沒有說明這「一個基督徒」到底是誰,但許多聖經學者認為這個人就是使徒保羅自己。問題是使徒保羅在這裡只提起這個人被上帝提到第三層天,卻沒有詳細敘述「異象和啟示」的內容。因此,無法更進一步地明白所謂的「第三層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第二節提到發生這件事是在「十四年前」,他怎麼說得那麼清楚是「十四年前」,這通常就是一個刻骨銘心的經驗才會記得住十多年前發生的事。這也是許多學者將這「一個基督徒」看成是使徒保羅的原因。因為如果哥林多前書是寫於主後五十五年,後書可能是在主後五十六年左右寫成。這樣,十四年前就是主後四十二年或四十三年的時候。那時他已經經歷了大馬士革的特殊經驗,且被巴拿巴帶到安提阿去。使徒行傳第十一章廿六節說:「有一整年的時間,兩人跟教會的會友相聚,教導許多人。」然後在第廿七節說「在這時候」,有從耶路撒冷來的先知亞迦布等人告訴使徒保羅他們關於將會有大饑荒發生在猶大地區的預言。因此,安提阿教會的信徒就將奉獻託巴拿巴和使徒保羅帶去救濟耶路撒冷教會的需要。這也提供了另一個可能性,「十四年前」那時使徒保羅很可能就是在耶路撒冷。

另一個問題是:這裡提到這個人被提到的「第三層天」到底是個怎樣的一個地方?使徒保羅也沒有說明,並且還強調說他也不知道是身體被提上去,或是看到「異象」的緣故。在使徒保羅時代,一般人的觀念中,天,是有好幾層。猶太人的觀念中,天,有七層。由於「七」有「神聖」、「完美」的含意,因此,「七層天」,也表示是上帝居住的地方,是天庭之意。列王紀上第八章廿七節,所羅門王在建造聖殿完成之後的感恩祈禱文中,就曾提起上帝不會居住在人的手所造的殿宇,因為「天和天上的天」(請注意,這是和合本的譯文,天主教思高聖經版本的譯文相同,而台語聖經是譯「天及諸個天」,現代中文譯本譯成「無邊的天際」,形容浩瀚的天際,與「天和天上的天」相同的意思)尚且都不夠上帝居住,何況是人的手所建造的殿宇。在這裡所用的「天和天上的天」,意思是整個宇宙而言。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謂的「第三層天」並不是指天的高低,而是說上帝的居所,和第三節所說的「樂園」是相同的意思,也和以弗所書第四章十節所說的「上升到諸天之上」的意思相同。

請注意第二、三節地方,使徒保羅重複強調這種被提升到天庭去的經驗,他無法確認是「身體上去,還是他得了異象」,這句話充分地表明使徒保羅自己在認知上的有限,因為這是屬於上帝的全能,在人的生命經驗中,有許多事是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得出來,甚至在認識上也會有界限。

第五節使徒保羅再次表示他要誇口的事,除了自己的軟弱以外,他不為自己誇口。這在第十一章三十節他已經說過,並且在第十一章卅二至卅三節他舉出自己在危急中逃亡的事件來形容。而在這一章,他用第七至十節說到另一件軟弱的現象,就是身上有根「刺」,這是怎樣的「刺」,他並沒有進一步的說明,但這「刺」讓他知道不能驕傲,提醒他知道自己的軟弱和不足。

第六節是很有意思的一節經文;在這一節使徒保羅說避免誇口,是為了不讓人把他「捧得太高」,以致於將一些不屬於他的榮耀,都歸給了給他。使徒保羅這樣說,主要在說明一件事實:他之所以能夠認識耶穌基督,並不是自己追求得到的,也不是自己有甚麼特別的能力,而是因為上帝在耶穌基督裡對他的憐憫,使他知道最好的感恩方式就是要比其他使徒更加認真地傳福音(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五:10)。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認識:福音乃是上帝的恩典,沒有甚麼好誇口的。長老教會創會者約翰‧加爾文曾對他的學生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每當你講道後,若有會友來對你說:『哇,你今天講得好好喔!』你就要小心了,因為魔鬼可能就是藉著那個人在說話。」約翰‧加爾文為甚麼會這樣告訴學生呢?主要原因就是要提醒他的學生,不要因為講道有人給予肯定的回應,就得意忘形。要知道傳福音就是與上帝同工,必須懷著謙卑的態度才能成為上帝的僕人,而不是將榮耀攬在自己的身上,他勸勉信徒必須將榮耀歸給上帝,惟有這樣的人,才會發現自己的有限、軟弱。他最為膾炙人口的一件事,就是在去世之前交代他的親友,不要讓人知道他埋葬的地方,以免大家因為紀念他而忘了榮耀上帝。

第七節是這段的中心經文;在這一節他提到有根「刺」糾纏著他,使他不至於驕傲。原因是使徒保羅得到了許多「奇特的啟示」。在猶太人的觀念中,一個人如果得到許多「異象」,這個人就是上帝特別祝福的人。相對的,如果一個人遭遇許多痛苦,他就是被上帝所詛咒、懲罰的人。在使徒行傳中,我們看到使徒保羅時常得到「特別的啟示」,包括在他身上有許多「特別」的能力,能趕鬼、治病,也知道該去哪裡傳福音,特別是在大馬士革遇見復活的耶穌基督這最大的「啟示」等等(參考使徒行傳九:3—6、十三:9、十四:3、十六:6—10、18、25—28、十九:5—7、11、二十:7—12、廿三:11、廿七:23—24、廿八:1—10)。如果使徒保羅要細述這些經驗,很容易使一般信徒將他看成非常有能力的使徒,導致人的軟弱—驕傲—更容易呈現出來,所以他說上帝在他的身上「安裝」了一根「刺」,時刻提醒他不要驕傲。

這是一根怎樣的「刺」,是聖經學者長久以來最想要知道的,但使徒保羅並沒有說明。希臘文的「刺」字(skolops),在新約聖經只用在這裡,是指「尖銳」的東西。如果比較一下民數記第卅三章五十五節,上帝要摩西吩咐以色列人民的話:

「如果你們不把當地的居民(指迦南人)趕走,那些留下的人會成為你們的禍患,就像你們眼睛裡的刺、肋旁的荊棘;他們要反擊你們。」

這句話裡的「刺」、「荊棘」指的是:會影響到他們的生計,使他們生活受到痛苦的東西。以西結書第廿八章廿四節也有這樣的話:

「上主說:『輕視以色列的鄰國再也不會像荊棘一樣刺傷以色列,以色列人就知道我是至高的上主。』」

從上述的經文來看,「刺」其實就是表明使人難以忍受的物品,也是指著會使內心疼痛的尖銳物品。使徒保羅說上帝是用這種「刺」使他不敢驕傲,因為這「刺」有如病痛一樣地糾纏著他。他曾「三次」祈求上帝將這根「刺」拿掉,但並沒有得到上帝的同意。

第九節讓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後來沒有再繼續祈求上帝將「刺」移走的原因,就是上帝給他的回答是:祂的恩典足夠他使用,且特別是在使徒保羅感到最軟弱的時候,上帝的恩典就特別豐富。要瞭解使徒保羅這句話,可以從他在哥林多前書第一章十八至卅一節經文中,提到人的軟弱、愚拙,正好顯現出上帝的大能和智慧。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事件,在那些自以為很有智慧、聰明的希臘人、猶太人看來,好像是愚拙的事,也是已經死亡的記號,但在上帝的眼中,那卻是彰顯大能、智慧的神蹟。使徒保羅說這「十字架」,也就是猶太人看為是侮辱的記號、希臘人當作是荒唐的東西,但卻是上帝的福音。同樣地,在這裡使徒保羅說在人看來是生命痛苦的「刺」,比起上帝的恩典,那就不算是甚麼了,因為上帝的恩典永遠勝過人的需要。

第十節可說是使徒保羅的信仰告白最有力的一句話;他說甚麼時候感到最軟弱,甚麼時候就最堅強。原因是每當自己覺得軟弱的時候,就會有基督的能力保護著他。與這相對的就是:當他想要驕傲的時候,就會覺得難過,因為沒有耶穌基督的能力在他身上。

這樣,第七至十節讓我們看到使徒保羅是將人的軟弱與剛強同時放在一起在看內心的世界,這就如同他在羅馬書第七章十四至廿四節所形容的,在他的內心中有兩種法則,一則是老糾纏著他的邪惡,另一則是心中喜愛上帝的法則,而這兩法則時常在他的內心中對抗著,使他感到生命的苦難。他感慨、無力的呼喊著說:「我真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使我死亡的身體呢?」最後他說:「感謝上帝,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能夠救我。」這就是上帝的恩典,遠勝過「刺」的痛苦。

第十一至十三節:11我竟像一個蠢材,是你們逼著我這樣的。你們原應該讚許我的。縱使我算不了甚麼,我也沒有不如那些「超等使徒」的地方。12在你們當中,我用各樣的忍耐,又藉著奇事、異能,和神蹟向你們證明我的使徒身份。13除了我不曾拖累過你們這一事實,你們所受的待遇有哪一樣不及其他的教會呢?這是我不公道的地方,請原諒我吧!

這是一段很有諷刺意味的談話,使徒保羅說他給哥林多教會太多好的待遇,比起其它的教會,哥林多教會享受最多福音的恩典。其中有一件事使徒保羅特別提起的,就是哥林多教會還沒有在經濟上為福音的事工需要負擔過,他不但在這裡提起,在第十六節又再次提起一次。我說過,使徒保羅傳福音的方式,就是開拓「甲」教會之後,就以「甲」的教會作支援的基礎,支持他開拓「乙」教會的福音事工。哥林多教會就是從馬其頓教會得到支援建造起來的(參考十一:7—10)。但是,到他寫這封信的時候,哥林多教會顯然還沒有在使徒保羅傳福音的事工上負擔過甚麼,甚至連要救濟貧困的耶路撒冷教會的事,哥林多教會雖是最先響應表示應該捐助,但卻動作停頓,且是落後在馬其頓教會之後(參考九:1—5)。所以使徒保羅才會說這是他做的「不公道」,希望哥林多教會「原諒」他,這豈不是很諷刺的嗎?當然是,因為哥林多教會不是要「原諒」,而是應該感謝才對啊!也單單從這一點來看,使徒保羅說他比那些「超級使徒」,也就是他最痛恨的「假使徒」要好得多,因為那些人不但拿哥林多教會的錢,並且也沒有給哥林多教會享受過甚麼特別恩典。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也有這樣的話:

「我所要大膽講的只是這一句話:基督藉著我的言語行為,又用神蹟奇事和上帝之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上帝。因此,從耶路撒冷一直到以利哩古一帶地方,我到處傳揚關於基督的福音。」(羅馬書十五:18—19)

雖然在使徒行傳第十八章並沒有記載使徒保羅在哥林多有行過甚麼特別的神蹟奇事,但比較羅馬書這一段話,就可看出一個重要的事實:能使外邦人聽信福音,進而皈依耶穌基督的名,就是一件神蹟。另一方面,雖然使徒行傳並沒有記載他在哥林多行過甚麼神蹟奇事,但羅馬書的這段話也暗示我們使徒保羅應該有行過神蹟奇事讓大家看過,否則他不會在這裡說「用各樣的忍耐,又藉著奇事、異能,和神蹟」向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證明他使徒的身份。

第十四至十八節:14現在我準備第三次訪問你們,我對你們沒有甚麼要求。我要的是你們,不是你們的金錢。其實,兒女不必為父母積蓄,父母倒應該為兒女積蓄。15為了幫助你們,我願意支付我所有的一切,甚至我本身。難道我越愛你們就越少得你們的愛嗎?

16那麼,你們得承認,我不曾拖累過你們;可是還有人說我詭詐,用謊言籠絡你們。17我利用過派到你們那裡去的人佔你們的便宜嗎?18我鼓勵提多去訪問你們,又派另一個弟兄同去。提多佔過你們的便宜嗎?他跟我所做的不是出自同樣的動機嗎?我們的步伐不是一致的嗎?

說來說去都是與金錢有關的事;台灣有句俗語說:「講到錢,就厭氣。」意思是指:和朋友談錢的事,只會傷感,對於友情是不會有甚麼幫助的。使徒保羅除了強調他不會使哥林多教會信徒在金錢上有負擔外,他派包括提多在內共三位同工前去協助有關捐錢救助耶路撒冷教會的事,也不會成為哥林多教會信徒的負擔。

第十四節和第十三章一節都提到這是使徒保羅第三次要訪問哥林多教會。在第十章二節他希望哥林多教會信徒不要「逼」他生氣,否則他是會不客氣的。而在這一章的第二十、廿一節,使徒保羅卻是擔心這次去訪問時,情勢會鬧得很僵。這樣看來,使徒保羅這一次要到哥林多教會去訪問,有意將事情作個清楚說明,或是將那些專門在扯他後腿、破壞教會和諧的人揪出來,並且很嚴厲的懲罰「假使徒」。
這段經文也讓我們看到一個事實:那些被使徒保羅稱之為「超級使徒」的人,其實就是一再在金錢上欺騙哥林多教會的人,他們就是利用「使徒」的名份斂財,這就是使徒保羅要在錢的這件事上撇清關係的原因;他寧願不拿哥林多教會的任何一毛錢,但卻希望哥林多教會認清楚哪些人是「假使徒」。

請注意第十四節這裡所說的:「兒女不必為父母積蓄,父母倒應該為兒女積蓄。」使徒保羅引用一般家庭生活的經驗來解釋他對哥林多教會籌募捐款救助耶路撒冷教會信徒需要的事。在哥林多前書第十六章二節他曾告訴過該教會信徒,要在每個星期天準備好一些錢積存起來,作為救助耶路撒冷教會貧困信徒的需要。他的這種說法可能被那些「假使徒」惡意解釋成為:使徒保羅要這些他開拓起來的教會提供金錢、財物給他,就像孩子供應母親的需要一樣。因為使徒保羅時常將他培養起來的傳道者看成是信仰上的「真兒子」,例如他稱呼提摩太是他在「信仰上的真兒子」(提摩太前書一:2),給提多的書信中也說是他信仰上的「真兒子」(提多書一:4),他寫信給腓利門時,說逃脫的奴隸阿尼西謀是他在「基督裡的兒子」(腓利門書十節),這些都在說明使徒保羅有時對教會信徒會有這樣的觀點:從誰得到福音,那間教會的信徒就好像在信仰裡是誰的「兒子」一樣,傳福音的人就像在信仰上的父母。在福音的事工上,使徒保羅認為當「父母」的有責任為「孩子」的需要做各種準備。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今天的教會,就像咱台北東門教會開拓安和教會,我們必須提供所有必須的一切,包括購買禮拜堂的費用,以及去年(二○○○年)我們為該會購買牧師館提供四百萬元的無息貸款經費,確實讓許多教會也頻頻詢問我,可否當咱教會的「子會」他們想任咱教會當「母會」,因為我們替「子會安和」準備一切。
第十八節再次說到提多的名字。提多是使徒保羅很得意的一位學生,他稱他為在信仰上的「真兒子」,可見使徒保羅對他的信任程度,就像他對待提摩太一樣的重視。在第八章十六節使徒保羅就已經說過要派提多,和另外兩位兄弟一起去哥林多協助處理有關救助耶路撒冷教會捐款的事宜,原因是提多乃是哥林多教會信徒所信任的人,這事我們從第七章六至七節記載提多曾在哥林多教會受到很溫暖、熱情的接待的事件可以知道。

第十九至廿一節:19或者,你們以為我們一向都在替自己辯護,其實不然;在上帝面前我們只說基督要我們說的話。親愛的朋友們,我們所做的一切無非想造就你們。20我怕當我去的時候,看見你們不符合我的期望,而你們看見我,也不符合你們的期望。我也怕看見了紛爭、嫉妒、鬧脾氣、自私、毀謗、流言、傲慢,和騷擾。21我又怕下次去的時候,我的上帝要使我在你們面前蒙羞,而我難免會為著許多從前犯罪,淫亂,放蕩,到現在還沒有悔改的人悲傷哭泣。

這段經文又說使徒保羅心中的矛盾和掙扎;他既很迫切地希望趕緊到哥林多教會去一趟,將那些「假使徒」一網打盡,卻又怕去了之後,又會引起更多的紛爭。使徒保羅在開拓福音的事工上一向很堅持的一點是:和諧。除了必須與猶太主義者打信仰的論戰外,他對教會內部的和諧看為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他曾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寧願受點冤枉」、「甘心吃點虧」(哥林多前書六:7),因為真正在審判我們的是上帝。這樣的話也出現在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參考羅馬書十二:18—21)。

第十九節他解釋為甚麼要寫這麼長的信來說明對於那些「假使徒」的憤怒,主要是為了要「造就」哥林多教會信徒,希望他們的信仰能更成熟、長大,而不要老是停留在「喝奶」的階段(哥林多前書三:1—3)。「造就」,使徒保羅在哥林多的書信中用了很多次,包括在哥林多前書第八章一節;第十章廿三節(這裡現代中文譯本用「幫助」);第十四章三、四、五、十二、廿六節;哥林多後書第十章八節、第十三章十節(這裡現代中文譯本用「建立」)。這也說明了使徒保羅的用心,他並不是要為自己做甚麼辯護,主要是要幫助該教會的信徒,讓他們更清楚傳福音的目的:使人認識耶穌基督。其它的都不是最重要的了。

第二十、廿一節再次提到哥林多教會內部發生的問題,以及基督徒應該避免的墮落行為,這些都是他在前封信就已經提起過的事。其實在外邦教會中這樣的事例倒不是新鮮,因為在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也提起過(參考羅馬書一:29、十三:13),在加拉太書裡也提到(五:19—21),歌羅西書也有(三:5、8—9)。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學習認識自己,就是從自己的軟弱開始。

使徒保羅對付哥林多教會那些愛自誇的「假使徒」的方式,並不是在第十一章廿四至廿七節所提起他受到的災難和迫害,而是比這些更重要的—他的軟弱。他一再強調說這些軟弱才是他要誇口述說的事,因為有這些軟弱,他才看到上帝奇妙的恩典,並且發現上帝的恩典非常豐富,足夠涵蓋過他所有的軟弱。使徒保羅形容他生命中最大的軟弱,就是在他身上有一根「刺」,這「刺」使他知道不可驕傲。不但這樣,這根「刺」是像病痛一樣老是糾纏著他不放。也就是讓他的一生都是生活在這「刺」的狀況中,讓他永無驕傲的機會。我說過,使徒保羅並沒有說明這「刺」到底是甚麼,但我們可以瞭解這必定與人性的軟弱有關,就像他在羅馬書第七章十四至廿四節所形容的一樣,是人生命中最軟弱的層面,也是隱藏在人內心深處地方的矛盾。這隱藏在人內心深處的事,只有上帝才能知道,因為人的能力是相當有限的,我們無法明白別人內心深處的事。就像台語俗語所說的:「會生出子身,不能生出子心。」這句話在形容當父母的,即使是對自己孩子的認識,也不過是他們的身體外型,孩子內心的問題還是無法明白。聖經的作者告訴我們:上帝看人「不像世人;人看外表」,但是上帝是看人的「內心」(撒母耳記上十六:7)。人內心的世界上帝相當清楚,因為人是上帝所創造的,且在人的生命裡有上帝的形像(創世記一:26)。

因此,當使徒保羅在強調人的軟弱時,其實他已經將人的問題提到上帝面前,完全坦露在上帝的審判下。這樣,人還能誇口甚麼呢?人有甚麼值得誇耀自己的才能和偉大呢?沒有,一點也沒有!一個大地震,可能就震垮一個國家好幾百年的努力。我們看到元月十三日發生在中南美洲的薩爾瓦多大地震,死傷超過三萬個人,而在元月廿八日發生在印度的大地震,死傷已經超過十萬人。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在一九六九年七月廿一日(台灣時間),美國太空人阿姆斯壯和艾德林搭乘「太陽神十一號」飛上月球。當登陸月球的小艇降落在月球,阿姆斯壯走出小艇踏上月球時,他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對我個人來說,這只是小小的一步;然而對整個人類來說,這是非常大的一步。」如果再比較一下上帝創造整個浩瀚的宇宙,那阿姆斯壯所踏下的那一小步,恐怕在上帝的眼中是連畫一下都還畫不上。這也就難怪當阿姆斯壯從月球回來後,他到神學院去讀書,然後獻身於傳道的工作,四處去見證上帝創造宇宙的偉大。如果說,太空科學的成就是人類最偉大的成就,或是最近人類科技最熱門的一項成果—基因工程,是人類最偉大的智慧結晶,那麼,將這些偉大擺在上帝面前又要說出甚麼意義?如果我們沒有將上帝放在我們的標準中來衡量,我們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偉大。當我們將目標放在上帝的面前時,我們就會發現:啊,人實在懂得太少、太少了!

一個會誇耀自己的能力的人,就是忘了還有上帝存在的人,他的生命會永遠覺得缺乏、不滿足,這樣的人就會想要找許多生命以外的東西來填補,以為這樣就可以滿足生命的空虛,其實,結果還是一樣空虛。這樣的人,只會覺得生命沒有得到滿足。但使徒保羅給我們一個新的生命觀:他說只誇口自己的軟弱,這使他體會到上帝有無限的恩典夠他的生命使用不盡。因為人若活在上帝的恩典裡,生命是豐富的,是滿足的,甚至是多到可以隨時付出給需要的人,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要窮他一生的時間,見證耶穌基督拯救的愛。

一個人是如此,一間教會也是這樣;怎樣認識我們的教會?就是從我們的缺點開始來認識。想想看:哪些是我們教會做的不夠好的地方?哪些事情我們沒有盡到信徒的本份?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想到需要上帝的手持續帶領我們。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體認到我們迫切需要上帝。

二、傳福音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思考信仰本質的問題。

使徒保羅很清楚地告訴哥林多教會信徒,他準備第三次去拜訪他們,他說並不是要他們的錢,而是要他們,意思是希望他們都成為真正的基督信徒,而不會被「另一個耶穌」、「另一種福音」(十一:4)的信息所迷惑。為甚麼在哥林多和加拉太教會(參考加拉太書一:7)都發生這樣的問題?原因很簡單,就是對信仰的本質沒有認識清楚,造成信仰的偏差和認知的錯誤。

使徒保羅所提到的「另一個耶穌」,是指當時有一群猶太基督徒,一再誇耀自己的能力,自認很有聖靈的恩賜,並以自己有猶太人的血統、亞伯拉罕的子孫來誇耀。很容易讓人聽起來好像他們才是「救主」的樣子,因為他們一再誇耀自己的能力,結果使人忘了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救恩,以為靠這些人也可以獲得拯救的盼望。再者,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說的「另一種福音」,就是指那些保守的猶太基督徒,相當堅持任何一個人要成為基督徒,都必須先經過猶太傳統割禮的行為才可以,如果沒有接受割禮,就不能得救(參考使徒行傳十五:1)。這樣的堅持影響到外邦基督徒與猶太基督徒之間的緊張,也是後來使徒保羅用許多時間在解釋信仰本質問題時一再提到的:我們得救,是因為耶穌基督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的恩典,並不是因為割禮。

在台灣,我們當然聽不到這種必須先接受「割禮」才可以成為基督徒的「另一種福音」,但我們卻也常常聽到類似「割禮」這種說法的「另一種福音」,就是有人非常強調「洗禮」的重要性,認為一個基督徒必須是先受過「洗禮」才能算是基督徒。甚至用有沒有受過洗禮來辨別一個人是否有「得救」,這樣的觀念是需要特別小心,因為洗禮不能代替耶穌基督的救恩,也不能保證一定得救,這是非常重要的認識。洗禮,這是一個人公開信仰告白的方式,是表示他此後要按照聖經的教訓去過生活。也可以說是他要開始過基督徒應該有的生活樣式,但是否能得救,這是在於上帝的恩典,並不在於人的施洗行為。

另外一點,我在牧會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也是使徒保羅在這裡提到的:錢。我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沒有錢,事工要怎樣進行?著眼點都是先考慮錢。我也曾經聽到這樣的說法:教會如果經營事業,這樣才能有足夠的經費推動福音事工。聽起來很好,很動人的心。我也常看到許多非常熱心的基督徒,就是有這樣的理想、夢境,於是集體投資做生意,也取了聖經裡好聽的名稱,理想是:有這麼一天,賺了錢,就可以大大地推動福音的事工。當然這樣的理想是好的,也很會感動人的心。可是,我卻常常看到這些人常常是錢賺到了,但信仰的理想也開始消失了。我也看到為了錢,原本很好的兄弟姊妹開始有了嚴重的齟齬,甚至為了錢的問題,彼此之間還反目成仇。不但福音沒有傳出去,就已經先對福音造成傷害了!

牧會這二十多年來,我一再經驗到沒有錢,但因為有事工的夢想,且從最微小的福音事工開始著手,雖然沒有任何經費,結果還是將福音工作推出來。三十年前,也就是一九七○年的七月初,第一屆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就是在沒有任何經費之下開始推出的,開辦的第一屆只有十一名學員參加,推動這項事工的就是四名當時還是神學院研究所的學生。我是在一九七五年開始加入這項事工,我還很清楚記得當時去當輔導的時候,都要自己背著整袋的參考書供參加的學生使用。這樣一路走下來,到今年的聖經神學研究班,已經有二百四十多名學生參加。經費已經不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有多少傳道者願意投入輔導的工作?我看到的是:真正要在輔導工作上下功夫的人的缺乏才是最嚴重的問題。而這問題也牽涉到怎樣看福音的事工,以及怎樣的態度看傳福音的使命感問題。此次「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要開始之前,也就是在去年(二○○○)十二月廿九日,籌備單位請我去為參與輔導同工們講有關輔導的使命問題,我就提到一點:「不要小看今天這些青年學生,好好輔導他們讀聖經,十年後,他們就是教會的中堅份子,有的人可能成為傳道者,也有的會當長老、執事,他們會影響下一代教會的走向。你獻身的使命感有沒有,就是看你怎樣在這短短一個禮拜時間帶這群學生,與他們日夜相處,一起讀聖經、討論問題,一起分享基督徒生活的經驗。」這種輔導認知,不是錢多少的問題,而是在學生的心中,他會怎樣感受你所給予的信仰態度。

前蘇聯出名的作家屠格涅夫(Turgenev, Ivan 1818.11~1883.9.3),曾這樣描述自己的經驗說:

「有一天我在街上遇到一位乞丐向我乞討。我摸著身上的口袋,想拿出一點零錢給他。但我卻發現口袋裡竟然是一毛錢也沒有。那時我心裡很難過,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我隨即想到彼得和約翰他們在耶路撒冷美門遇到一位向他們乞討的乞丐的故事,我心中突然生出一股衝動,我本能地伸出我的雙手,緊緊地握著這位向我乞討的乞丐,告訴他說:『兄弟,真對不起,這是我身上唯一有的。』沒有想到這位乞丐竟然是這樣對我說:『你稱呼我兄弟,拉我的手,這就是最好的禮物了!這也是我自從以乞討維生以來,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溫暖。』」

想想看,屠格涅夫這樣的經驗對我們說出的意義是甚麼?也許我們會說:如果身上有好多錢,就可以幫助這個乞丐改變生活,不再當乞丐。但是,我們經常看到有許多人,他們雖然沒有當乞丐,卻感受不到生命的溫暖,甚至決定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例子豈不是一再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周遭環境中,不是嗎?一個人的生命是否感受到力量,不是在於有錢與否,而是在於真誠的愛。伸出雙手給予真實的愛,遠勝過錢的多寡。福音,就是愛,是真實的愛。不計較多少,只知道出自內心的愛。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為了幫助他們,他願意付出所有的一切,看,他是多麼地愛他們啊!這也就是上帝給我們每個人的愛—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這就是福音的本質。

(講於二○○一年二月四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2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