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受呼召為了傳福音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3 16:05
經文:哥林多前書一:1—17
在使徒保羅所寫的書信中,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佔有很重要份量。前後兩份書信共計有廿九章,討論的範圍也甚為廣闊。從使徒行傳第十八章一至四節可以看到使徒保羅到哥林多城,在那兒遇到了非常好的同工—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對夫妻,因為他們和使徒保羅都是「靠製造帳棚維持生活」,因此,他們在哥林多城成為很好的福音同工。在第四節說:「每逢安息日,保羅都到會堂去,跟人家辯論,勸導猶太人和希臘人歸信。」這一節說出使徒保羅奠立了哥林多教會的基礎。原本使徒保羅是「靠製造帳棚維持生活」,後來因為西拉從腓立比的教會帶來一筆信徒的奉獻(參考哥林多後書十一:8—9),使徒保羅在生活無慮之後,就把全部的時間投入傳福音的事工上(使徒行傳十八:5)。當他在以弗所三年的福音事工即將結束,準備要離開之前寫了這封書信,因為哥林多教會的問題似乎相當嚴重,特別是在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中充分地流露出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1我是保羅;由於上帝的旨意,我蒙召作基督耶穌的使徒。我和所提尼弟兄2寫信給哥林多城上帝教會的信徒們。你們和在各地呼求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的人,同樣是在基督耶穌裡蒙召作信徒而歸屬上帝的。基督是他們的主,也是我們的主。3願我們的父上帝和主耶穌基督賜恩典、平安給你們!
寫信開頭就自我介紹的方式,是古代希臘和羅馬人寫信的禮貌,無論是寫給自己熟悉的對象,或是寫給陌生者也是一樣,使徒保羅也不會例外。例如:使徒保羅寫給腓利門的書信,開場白的第一句話是:「我是保羅;我為了基督耶穌的緣故成為囚犯。我和提摩太弟兄寫信給你—我們親愛的同工腓利門。」(腓利門書一;1)但在這封書信的一開頭,從第一節到九節這段經文中,用「耶穌基督」、「基督耶穌」、「主耶穌基督」、「基督」這樣的詞句就多達十次,這也是我一再告訴過大家的,讀聖經時,要注意時常出現的詞句,因為一再出現的詞句,必定有它特殊的意義。同樣,在短短的九節經文裡,就高達十次與「主耶穌基督」有關的名詞出現,那已經夠清楚地告訴我們,使徒保羅寫這封書信所要討論的問題必定離不開這個主題。就像他在第十七節所說的:「基督差遣我不是為了施洗,而是要我傳福音,不用智慧的言論,免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失去了效力。」看,使徒保羅所說的「傳福音」是與「十字架」有密切關係。就像在第二章二節所說的:「因為我拿定了主意,當我跟你們在一起的時候,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非常清楚地,這封書信是與討論主耶穌基督的事有關。
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也會發現使徒保羅的書信有個共同特色,就是在一開頭自我介紹之後,緊接下來就是先提一段該書信的主題內容。然後,接著就開始很細膩的討論有關該書信的中心議題。例如,在羅馬書第一章就是使徒保羅寫書信的典型模式;他先自我介紹、請安,然後在第一章十六至十七節清楚地指出他要說明該書信的主要內容,就是:耶穌基督乃是上帝拯救的大能。然後,才逐一地解釋為甚麼上帝要差遣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拯救有罪的世人。
同樣的,如果我們看加拉太書也是這樣的模式;他在請安後,馬上就提到關於有人在加拉太教會內傳「另一種福音」的問題(加拉太書一:6),然後,接下去就開始討論「正信」福音的本質是甚麼,希望加拉太教會的兄姊能夠辨明清楚,不要接受「另一種福音」。
因此,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這封「前書」,很清楚的就是要告訴我們,「傳十字架的福音」是教會存在最重要的使命。若沒有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救贖的功勞,就沒有他復活的信息可傳;設若沒有復活,則基督徒所信的一切都將是「幻想」,那基督徒「就比世界上任何人更可憐了」(十五:12—19)。
第一節使徒保羅提到他「蒙召作基督耶穌的使徒」。如果我們看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羅馬書一:1),以及加拉太教會的書信(加拉太書一:1),都是提到自己就是「使徒」。為甚麼他要強調「使徒」這個角色?原因就是有人總是喜歡在使徒保羅的背後,破壞他傳福音的事工。這些人專門扯使徒保羅的後腿,說他沒有資格,理由很簡單,因為他不是「從約翰施洗開始到耶穌被接升天為止那一段期間」,始終與彼得等耶穌基督的門徒們在一起的人(參考使徒行傳一:21—22)。但是,使徒保羅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自己「蒙召」,不是由於人,「也不是受人的委派,而是耶穌基督和那使他從死裡復活的父上帝指派的。」(加拉太書一:1)他甚至認為別人怎麼說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哥林多教會的兄姊成為主耶穌基督的信徒才是最重要,因為他們就是他作為「使徒」這種身分的「證據」(九:1—2)。
第一節也提到使徒保羅的福音伙伴「所提尼」,他可能就是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傳福音時,猶太人集合起來攻擊使徒保羅,並且控告他,說他「教唆別人用不合法的方式敬拜上帝」,而當使徒保羅要提出辯駁的時候,當時亞該亞的總督迦流拒絕審判這個案子,這使得那些控告他的猶太人感到憤怒,因此,就遷怒到當時管理猶太人會堂的那位主管—所提尼。他們揪著所提尼,在法庭前毆打他(使徒行傳十八:12—17)。如果是這個人,而不是同姓同名的話,則原本是猶太會堂的主管,卻因為使徒保羅的緣故受迫害,但迫害使他成為主耶穌基督福音見證者,是使徒保羅的同工。在這一節,使徒保羅說這書信是他和所提尼聯合「寫信」,然後再進一步比較第十六章廿一節,使徒保羅說自己「親手寫『保羅祝你們好!』」,因而有聖經學者認為這封哥林多前書是使徒保羅口述,而由所提尼執筆寫的。
第四至九節:4我常常替你們感謝我的上帝,因為他藉著基督耶穌賜恩典給你們,5使你們在基督裡樣樣富足,具備充分的知識和口才。6有關基督的見證已經堅立在你們當中,7以致你們在等待著我們主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沒有缺少任何一樣恩賜。8主必定始終幫助你們,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日子無可指責。9上帝是信實的;他呼召你們,使你們跟他的兒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有了團契。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這短短六節經文中,每一節都提到「耶穌基督」的名字。這也是一段充滿感謝的句子,也是使徒保羅書信的特色之一,只不過在這封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他所說的感謝和給其他教會的感謝不同;在給其他教會的書信中,他是感謝上帝恩賜,使那些教會在信仰生活上,有美好的見證。例如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他說感謝上帝,因為羅馬教會信徒們的信心「已經傳遍天下」(羅馬書一:8);在給腓立比教會的書信中,他感謝上帝,因為該教會信徒在「傳福音的工作上一直都協助」使徒保羅(腓立比書一:5);給歌羅西教會教會的書信中,他說常常感謝上帝,因為聽見他們「對基督耶穌有信心,對所有信徒有愛心」(歌羅西書一:4);給帖撒羅尼迦的書信中,他感謝上帝,因為該教會信徒「把所信的實行出來」,且他們是「以愛心辛勞工作」,又「堅守對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盼望」(帖撒羅尼迦前書一:2),在帖撒羅尼迦後書第一章三節也感謝上帝說:「因為你們信心大有進步,彼此相愛的心也大為增進。」這些幫助我們清楚看到使徒保羅寫信的一種模式。
不過,在寫給哥林多教會的這封前書裡,他所感謝的,卻不是說哥林多教會有甚麼好見證,或是甚麼在信仰上有值得誇口的地方,而是感謝上帝賜給該教會信徒「在耶穌基督裡樣樣富足」,「沒有缺少任何一樣恩賜」,並且還有許多其它特殊的恩典,包括了「知識和口才」。為甚麼使徒保羅是這樣子寫呢?這裡特別提到「口才」,很可能是因為哥林多教會中有人認為使徒保羅不但素養不好,寫信也不知道要在文辭上修飾,連講話都很「粗俗」(哥林多後書十:10)。會有這樣的話傳到使徒保羅的耳中,就可知道該教會的人是多麼地驕傲。我們知道後來他在第十三章談到有關聖靈的恩賜時,就很不客氣的提到,有的人看起來好像很會講話,且有能力講多種的語言,但使徒保羅強調:當一個耶穌基督的信徒,最重要的不是這些能力,而是在於怎樣見證出耶穌基督犧牲在十字架上的愛。沒有這樣的愛,即使很有口才的恩賜,結果也只是「像吵鬧的鑼和響亮的鈸一樣」,那實在是糟蹋了上帝的賞賜(十三:1)。其實,往後我們繼續看這封書信,就會發現該教會雖然承受了這樣多的恩典,卻沒有甚麼好的見證足以和他們所得到的恩賜相配,可以讓使徒保羅拿來給其它教會當作鼓勵、勸勉的教材,反而要浪費使徒保羅許多時間和精神,處理他們之間紛爭的事情。
第八節提到「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日子」,這是早期教會非常重要的信息。約翰福音的作者曾記載耶穌基督在與門徒守最後一次逾越節晚餐時,曾對門徒說過這樣的話:
「你們心裡不要愁煩;要信上帝,也要信我。在我父親家裡有許多住的地方,我去是為你們預備地方;若不是這樣,我就不說這話。我去為你們預備地方以後,要再回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要使你們跟我同在一個地方。我要去的地方,那條路你們是知道的。」(約翰福音十四:1—4)
在使徒行傳第一章描述耶穌基督升天的時候,門徒「正定睛望著天空。忽然,有兩個穿著白衣的人站在他們旁邊」,對門徒說:
「加利利人哪,為甚麼站在這裡望著天空呢?這位離開你們、被接升天的耶穌,你們看見他怎樣升天,他也要怎樣回來。」(使徒行傳一:10—11)
因此,早期教會普遍有個觀念,認為耶穌基督很快就會來臨,使徒保羅不僅在這裡提到「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日子」,他寫給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書信中也這樣說:
「弟兄姊妹們,關於這事發生的時間日期,不需要人家寫信告訴你們;因為你們自己知道,主再來的日子就像小偷在夜裡忽然來到一樣。」(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2)
彼得後書的作者也這樣說:
「主再來的日子就像小偷忽然來到一樣。在那日,諸天要在巨大的響聲中消失,天體在烈燄中燒毀,大地和萬物都會消滅。既然這一切要這樣地毀滅,你們應該作哪一種人呢?你們應該過著聖潔、虔誠的生活,等候上帝的日子,竭力加速它的臨到。在那日,諸天要被燒毀,天體在烈燄中鎔化。但是,我們在等候上帝所應許的新天新地;在那裡,正義常住。」(彼得後書三:10—13)
彼得後書的作者已經說明了一個末日的景象,也就是主再臨的日子。因此,早期教會不僅提到耶穌基督再臨的日子,也將再臨與末日結連在一起,表示那是審判的日子。這就很有意思了;因為這樣是將舊約聖經中,先知運動裡最常提到的有關「上主的日子」(耶利米書三十:7—8,約珥書二:1—2,阿摩司書五:18、八:9,西番雅書一:14—16),和耶穌基督再臨的日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舊約先知的「上主的日子」來臨時,是審判、懲罰。同樣的,在新約早期時代的教會也是這樣的觀念。啟示錄的作者就記載了耶穌基督自己說過這樣的話:
「耶穌說:『看吧,我快要來了!我要帶來報賞,按照每一個人的行為賜給每一個人。』」(啟示錄廿二:12)
使徒保羅也這樣說:
「所以,按照我所傳的福音,上帝在末日要藉著基督耶穌,針對著人心中的隱秘,實行審判。」(羅馬書二:16)
對早期教會的信徒來說,信仰最大的盼望就是等待那終末的日子來臨,因為那是主耶穌基督再次降臨的日子。使徒保羅的書信這樣提醒大家,要過潔淨的生活,絕對不要輕忽這日子的來臨,因為那是審判的日子,也是拯救的日子。使徒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要以儆醒的態度過每日的生活,才能在主耶穌基督來臨的日子,沒有可指責的事。
第九節提到「上帝是信實的」。這是對上帝特性非常重要的認知:上帝乃是個滿有恩典的上帝,且是可靠的上帝,祂所應許的事,必定會成就(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五:24)。
第十至十三節:10弟兄姊妹們,我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大家,說話要一致,不可分裂,要團結,有一致的想法,有共同的目標。11我的弟兄姊妹們,有革來家的人坦白告訴過我,說你們中間有紛爭。12我的意思是,你們眾說紛紛。有的說:「我是保羅的人」;有的說:「我是亞波羅的人」;有的說:「我是屬彼得的」;有的說:「我是屬基督的。」13基督竟被分割了!難道替你們死在十字架上的是保羅嗎?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洗的嗎?
這是一段我們認識哥林多教會非常重要的經文,記載使徒保羅用很重的語氣在譴責哥林多教會內部發生的許多問題,這裡指出其中的問題之一,就是分裂。教會內部有分裂,這是一件非常令人傷心的事。使徒保羅會知道哥林多教會內部發生紛爭,是因為有一個名叫「革來」的家人 提供的消息。這位姊妹是誰?只在這裡出現一次,沒有其它詳細資料。很可能是一位來往於以弗所和哥林多之間的商人。在早期的時代,婦女經商並不是新鮮事,例如使徒保羅到腓立比的時候,就遇到一位「以販賣紫色布疋為業」的呂底亞姊妹(使徒行傳十六:12—14)。「革來」很可能是位信徒,才會知道有關教會內部的消息。當然也會因為教會內部發生紛爭而感到難過,又知道哥林多教會是使徒保羅所創設的,因此就利用到以弗所經商的機會,告訴使徒保羅這件事。
第十節,使徒保羅先提到在「主耶穌基督的名」裡,他勸大家「說話要一致,不可分裂,要團結,有一致的想法,有共同的目標」。請注意這裡所謂的以「主耶穌基督的名」,意思就是以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愛,他這樣勸大家。而「說話要一致」,指的是「誠實」之意。聖經一再告訴我們「誠實」的重要性,耶穌基督在山上教訓他的門徒時,就說過:
「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便是出於那邪惡者。」(馬太福音五:37)
使徒保羅就曾勸勉以弗所教會的信徒說:
「我們要以愛心說誠實話,在各方面向著基督不斷長進。」(以弗所書四:15)。
「你們不可再撒謊!每一個人必須向弟兄說誠實話,因為我們都是基督身體上的肢體。」(以弗所書四:25)
約翰一書的作者說:
「孩子們,我們的愛不應該只是口頭上的愛,必須是真實的愛,用行為證明出來!」(約翰一書三:18)
我們可以這樣瞭解,「誠實」乃是一個信仰團契結合在一起最重要的基礎。因為「誠實」所見證出來的就是心中有上帝。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鑒察人內心的,不是看人的外表(撒母耳記上十六:7)。
再者,這裡使徒保羅勸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要團結,有一致的想法,有共同的目標」,這些話其實已經道出了該教會內部真正的問題所在,就是有一群群的「小組織」,這些小組織和今天教會所推行的所謂「小組」是完全不一樣的。所謂的「小組織」就是往下經文指出的「分黨結派」。但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謂的「分黨結派」,並不是它們之間已經到了水火不容,或是如同仇敵般的對恃,而是希臘人的特性,喜歡好辯、爭論,就像他們的哲學派別一樣。他們將這樣的社會經驗帶入教會中,時常在辯論,甚至將辯論看成比甚麼都重要。而在辯論中,他們都會引用是依據某某人的傳統,或是某某人的話當作權威,導致無法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取得共識,這才是信仰團契一個最大的致命傷。因為基督教會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要達成傳福音的目標。如果教會的存在失去了傳福音的目標,這樣的教會和一般的團體並沒有兩樣。教會不是一般社團,教會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宣揚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這樣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信徒們必須相當清楚。
從第十二至十三節我們看到使徒保羅指出他們當中分成的派別內容;
一、我是保羅的人。這一派的人是使徒保羅到哥林多城傳福音後,接受他的教導而成為信徒的。他們不是猶太人,而是以希臘人或哥林多城人為多。這一派的人很可能因為使徒保羅經常強調在耶穌基督裡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而有放縱情慾生活的傾向,後來使徒保羅就曾勸勉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要小心哪,不要因為你們用運個人的自由而使信心軟弱的人犯罪。」(八:9)他相當強調的一點是:一切以傳福音為主要目標,失落這樣的目標,就沒有所謂的「自由」可言(九:19)。
二、我是亞波羅的人。使徒行傳第十八章廿四至廿五節這樣介紹亞波羅,說:「他生在亞歷山大,是個很有口才的人,對聖經有非常豐富的知識。他在主所指示的道路上面,已經受過相當的訓練,而且心中火熱,常常把耶穌的事正確地向人講解。可是,他只曉得有約翰的洗禮。」後來因為遇到百基拉和亞居拉,他們將有關耶穌基督的信息「更加準確地」告訴他(使徒行傳十八:26),這樣他才對耶穌基督的福音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因此,「他屢次在公開的辯論中有力地駁倒了猶太人,根據聖經證明耶穌是基督。」(使徒行傳十八:28)在哥林多教會裡有一群人自稱是屬於「亞波羅的人」的信徒,就是那些對聖經相當熟悉,也很會辯論的人。
三、我是屬彼得的。我們知道彼得是耶穌基督得意的門徒之一,也是早期耶路撒冷教會很有影響力的人。當使徒保羅在外邦傳福音,引領許多外邦人歸信耶穌基督後,引起耶路撒冷教會的一些保守派信徒相當緊張,認為外邦人應該先受割禮後,才可以被接受成為教會團契的一份子。但在激烈的辯論中,彼得起來為使徒保羅所做的事工辯護(參考使徒行傳十五:1—11)。這些自稱是「屬於彼得的」信徒,很可能是猶太基督徒,他們還是喜歡彼得的角色和態度,雖然是信了耶穌基督,還是很在意摩西法律的規定,在與外邦人一起過教會信仰團契生活時,就常會因為摩西法律的問題而有爭執出現。例如在哥林多前書第八章提到有關吃祭過的飲食的問題。
四、我是屬基督的。如果要認真說,這句話很可能是使徒保羅在譴責前述所說那些分門別派之後,加上的感嘆句子,並沒有真的有所謂的「屬基督的」派別。但也有人認為這句「我是屬基督的」句子,在希臘文是非常清楚,和前述三種派別同樣的詞句格式,因此,應該是表示該教會有此派別存在。也許我們可以這樣瞭解:就是當有人自稱是屬於某一派時,就有人為了表示不喜歡有人這種態度,因此乾脆就說:不管你們是甚麼派的,我們這些人是屬於基督的。這樣的說法是一種有反諷的意味在裡面。不過,這種所謂「我是屬基督的」的人,也可能是有一群人,自己認為在信仰上比較「正確」或是「純正」。這就有點像今天有些人喜歡用「純福音」來形容自己的教會系統一樣。當人在自稱是「純」福音的時候,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別人的並不「純」了。
第十三節是我們所讀這段經文的中心,使徒保羅連續提出了三個強烈的質問:a.基督竟然被分割了!b.替大家死在十字架上的是保羅嗎?c.大家是奉保羅的名受洗的嗎?這三個問題都是很嚴肅的問題,因為基督教信仰的中心是在耶穌基督,因此,把人當成信仰中心的觀念和態度都是錯誤的。
第一句話並不是疑問句,而是驚訝的句子,他是在質疑為甚麼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把耶穌基督給分割了!「分黨結派」就是在分割耶穌基督,這樣的觀念是需要認識清楚的,對今天的教會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訓。使徒保羅的意思非常清楚,耶穌基督乃是屬於眾人的,不論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大家都是因為耶穌基督而得以和上帝重建合宜的關係。也是因為耶穌基督的緣故,才能使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原本存在的隔牆拆毀了,所有的人在耶穌基督裡,都「是上帝子民的同胞,是上帝一家的人」(參考以弗所書二:14—19)。若是沒有耶穌基督,就算有使徒保羅、亞波羅、彼得等也都是枉然,因為真正的信仰對象是耶穌基督。他寫給以弗所的教會就曾說過,耶穌基督才是教會的基石、元首,大家都是奠立在耶穌基督的基礎上(以弗所書一:22、二:20—21)。因此,他說:「惟有一位主,一個信仰,一個洗禮。」(以弗所書四:5,參考哥林多前書十二:13)
第十四至十七節:14感謝上帝,除了基利司布和該猶,我並沒有給你們任何人施洗,15所以沒有人能說,你們是奉我的名受洗的。(16對了,我也給司提法那和他家的人施洗過,此外還給誰施洗沒有,我倒記不清了。)17基督差遣我不是為了施洗,而是要我傳福音,不用智慧的言論,免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失去了效力。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特別提起有關洗禮的問題,這必定和當時哥林多教會內部發生黨派之紛爭有關。特別是他在第十三節中提到「你們是奉保羅的名受洗的嗎」這句話,就是因為有人在標榜自己是受哪個人的施洗,也就是把人當作信仰的權威,特別是那些非猶太人的信徒,因為受過使徒保羅的洗禮,就引以為豪,尤其哥林多教會又是使徒保羅開設的。因此,使徒保羅認為有必要強調他蒙召當主耶穌基督的使徒的使命是甚麼。再者,有的人已受過某某人的施洗,而感到驕傲,認為很光榮,使徒保羅則提出不同的看法。
其實,使徒保羅的這段話並不是他輕看洗禮的重要性,而是要澄清信仰的本質,和一個傳福音者最重要的使命是甚麼。因此,他的這句話也是給那些標榜自己是「保羅派」的人一記猛力的悶棍。他在這裡特別提出幾個自己尚記得的人的名字,有a.「基利司布」,他是哥林多的猶太會堂主管,全家的人都信了主(使徒行傳十八:8)。b.該猶,可能就是羅馬書第十六章廿三節所說的,那位提供他的家供作信徒聚會的場所。c.司提法那和他的家人,在第十六章十五節也是這封信的末了這樣說:「司提法那和他一家人;他們是亞該亞最早成為基督徒的一家,並且在服事信徒的事上非常熱心。」從以上三個人或是家庭來看,都是讓使徒保羅印象深刻的對象,若不是猶太人會堂的主管,就是提供家裡當作聚會的場合,或是在一個地區最早接受福音的人。使徒保羅會有特殊印象,是因為當他到處傳福音的時候,開始時都利用猶太人會堂,後來因為常常受到極大的干擾,甚至被驅趕離開,很難找到聚會的場所。因此,有人願意提供聚會的地點,那是很危險的事,提供聚會的地方,不僅表示那個人也喜愛聽信福音,還得有被逮捕入獄的危險,因為基督教信仰在羅馬帝國統治下,早期並不是所謂「合法」的宗教信仰,這也就是為甚麼羅馬皇帝會下令迫害基督徒的原因,因為認為基督徒就是和那些時常製造紛爭、叛亂的份子一起的人。這也是後來使徒保羅決定要將自己的案子上訴到羅馬皇帝那兒的主要因素,他要讓羅馬皇帝知道,基督徒並不是危險份子,而是安分守己的信徒。
也從第十四與十五節,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在哥林多教會並沒有為多少人施洗。
第十七節是非常重要的宣告,使徒保羅很清楚地表明,他被揀選成為使徒的主要使命,是為了要傳福音,這福音就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拯救的功勞。他特別強調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救贖的功勞,和洗禮的事工,以及「智慧的言論」相對比,主要是因為當時已經相當流行洗禮,認為洗禮非常重要。早期教會之所以看為人施洗很重要,是和施洗約翰的影響有密切的關係。使徒行傳第十九章一至五節就記載,在以弗所,使徒保羅遇到一些門徒,他們是信了主耶穌基督,但卻「從來沒有聽說過聖靈這回事」,他們告訴使徒保羅,說他們是受「約翰的洗禮」,可見施洗約翰的影響力在早期教會是持續著。再者,從馬太福音第廿八章十九節記載耶穌基督的話說:「你們要去,使萬國萬民都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這句話可看出,早期教會已經將施洗看成是進入基督教會的一個記號,是分別一個人是否接受耶穌當他的救主的公開方式。這一點非常重要的原因,也是因為當時的環境很危險,要怎樣才能區別一個人是否真的信耶穌基督,或是當他們在注意一個人是否就是羅馬政府或是猶太教保守派的激進派份子所派來混入他們聚會的場合時,就是以這個人是否有受洗,或是願意接受洗禮來區別。因此,在最早期教會,一個人要受洗,就要有清楚的認知:很可能因此帶來生命的危險。也因為這樣,在比較沒有危險的地區,例如離開羅馬越遠的東方地區,像亞細亞地帶,有不少逃到此地避難的基督徒,就會對洗禮抱有一種極大的榮譽感,認為自己是受過洗禮的人,是有堅定信心的人。
但是,使徒保羅在這裡特別強調,洗禮本身並不是福音的本質,因為福音就是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另一方面,他強調,既然傳福音是要見證十字架,就不需要太多「智慧的言論」。我們知道希臘人喜歡追求智慧(一:22),而使徒保羅又被當時哥林多的人嘲笑,說他是個「口才」很「粗俗」的人(哥林多後書十:10),但是,他卻強調重要的不是在口才,傳福音也不是在於會用華麗的詞藻,更不需要人的智慧,雖然這些都有幫助在福音的事工上,但是,真正的福音,乃是在耶穌基督的受難—十字架。沒有十字架,就沒有福音可言。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基督教會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傳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愛。
幾乎所有基督教會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十字架,讓人一看,就知道它就是基督教會。沒有十字架,人家看不出他是否屬於基督的信仰團契。但是,我們必須要注意一點,就是十字架所代表的意義,是苦難。因為那是耶穌基督被人用來釘死的刑具。當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們認為用羅馬時代被看成最為羞恥,也是最恐怖的刑罰器具,用在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身上,以為就可以除滅耶穌基督所帶來的上帝國信息時,上帝卻在人看為最為羞恥、恐怖的地方,使之變成拯救的記號,且使這個記號成為所有的人共同享有的。我們可以從使徒保羅的身上看到這樣的見證;當他還是猶太人的宗教領袖之一份子時,他迫害那些信耶穌基督的人,不但殺害他們(例如司提反),還四處搜尋,要將他們逮捕入獄(使徒行傳八:1—3)。可是,真正的福音並不是用人的力量可以阻止的,因為真正的福音是上帝拯救的大能,要拯救一切信的人,怎麼可能用人的力量將之消滅呢?絕對不可能!如果以人的力量就可以消滅的,那不會是來自上帝的福音,那是人的話,是人的思想。這就是為甚麼使徒保羅說,他蒙召、被揀選,為的是要傳福音,「不用智慧的言論」,原因就是在這裡。因為人將十字架看成是羞恥的記號,是罪犯的表徵。但是,在上帝的眼中,不是這樣,十字架是祂對人類拯救的愛,這愛,是透過耶穌基督的死來表達出來的。因此,傳講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所表徵出來的愛,就是在見證上帝救贖的福音。
今天的教會應該非常清楚這一點,要隨時讓人知道,有十字架的地方,就能看得到上帝的愛,體會得到耶穌基督救贖的恩典。否則,單單有十字架在屋頂上作記號,是不夠的。因為「屋頂上有十字架」的建築物很多,多數是在墓園裡,可是裡面埋葬的卻是死去的人的骨骸,那絕對不是福音的記號。沒有一個人看到墳墓會想到生命的盼望,也沒有人看到墳墓,會聽到拯救的信息,沒有,在這世界上無論到哪裡都一樣,看到墳墓或墓園,就會使人心灰意冷,使人的生命感到一股寒意,因為那是沒有生命的地方。真正的福音是使人的生命有盼望,使人的生命充滿著活力。這就是基督教會應該有的表現—把十字架的福音見證出來。
二、教會要有共同的異象—為見證福音,願意付出任何代價。
當哥林多教會發生紛爭的時候,使徒保羅很難過,更是生氣;他用語氣很嚴肅的話質問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基督竟被分割了!
如果我們看約翰福音記載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時的景象,就會看到有一段是這樣描述的:
「兵士把耶穌釘十字架後,拿他的外衣分為四份,每人一份。他們又拿他的內衣;這件內衣沒有縫線,是用整塊布織成的。所以,兵士彼此商量:『我們不要把它撕開,我們抽籤,看誰得著。』這正應驗了聖經上所說的:
他們分了我的外衣,
又為我的內衣抽籤。
兵士果然做了這樣的事。」(約翰福音十九:23—24)
看吧,誰會分割耶穌基督的外衣?就是釘死耶穌基督的人!誰會搶著抽籤奪去耶穌基督的內衣?也是那些釘死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兵士!當使徒保羅強烈質疑哥林多教會內部發生紛爭之事,且是大家各認為自己的背景最有權威時,使徒保羅提出了強烈的抗議說:基督竟然被分割了!難道他不就是在說:類似這樣自認有權威,而不願意謙卑下來的人,就是和那些在十字架下分割耶穌基督的內外衣服之兵士,並沒有兩樣啊!
確實是這樣,教會最大的危機,就是不願意屈就自己,與卑微的人一起分享上帝在基督耶穌裡的愛。教會最大的分裂記號,就是認為自己的背景最有權威,這樣的景況在許多傳道者的身上非常明顯,他們不允許信徒在解釋聖經上與他們所說的不同,也不允許信徒們對聖經熱烈的追求。中世紀的教會如此,今天的教會也是一樣。真正的教會不是這樣,它會知道所有的恩典來自上帝的賞賜,是上帝因著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拯救的愛賜給我們的。因此,它知道教會的基礎在耶穌基督,教會的元首也是耶穌基督,除了他,沒有人可以在教會裡耍權威,也沒有人可以在教會裡抓權不放。真正在傳福音的教會,非常清楚知道,一切都是為了耶穌基督而存在,其它的,都不是最重要的了。
我就聽說過這樣的事,就是有些傳道者聽到信徒去參加神學院開辦的信徒神學課程,就很不舒服。同樣的,我也聽到有些教會長執、幹部,上過神學的課程,就對傳道者採取輕視的態度,以為傳道者的程度很差,這些都不是正確的信仰態度。我們要的,是真正在傳耶穌基督的十字架福音,而不是在較量誰的能力強,也不是在比較誰的神學造詣高。這些對傳福音的事工並不一定有幫助,正如使徒保羅所說的,不是用「智慧的言論」,而是在見證上帝透過耶穌基督被釘的十字架,所表明出來拯救的愛,這才是福音的本質。
(講於主後二○○○年四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