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宣揚十字架的信息(二)

經文:哥林多前書二:1—16

我提過使徒保羅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非常重要的信息就是提到耶穌基督的十字架,他說過自己被呼召成為使徒,為的就是要傳十字架的福音,這個福音「在那些走向滅亡的人看來是愚拙的;對我們這些得救的人來說,卻是上帝的大能」(一:18)。既然是上帝的大能,就遠遠超過人的能力所及,也不是人的價值觀念可以比擬、衡量。「因為所謂『上帝的愚拙』總勝過人的智慧,所謂『上帝的軟弱』也勝過人的堅強。」(一:25)他特別提到有關上帝揀選上的奧秘,往往出乎人的意料之外。當人看為貴重、堅強、有能力的,在上帝的揀選中,這些卻不一定是必然的,有時則是相對的(一:26—28)。他說所有信靠耶穌基督的人,都是在上帝奧秘的揀選中,承受了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恩典,而得以和上帝有「合宜」關係(一:30)。

在我們現在所讀的第二章,使徒保羅進一步地說明為甚麼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是那樣的重要,特別是他說「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二:2),這樣傳福音的態度,對當時的哥林多和所有的基督教會來說,即使是在今天也是相當重要的信息。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所讀這第二章的經文內容:

第一至五節:1弟兄姊妹們,我從前到你們那裡去,並沒有用甚麼華麗的詞藻或高深的學問對你們宣講上帝的奧秘。2因為我拿定了主意,當我跟你們在一起得時候,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3因此,我到你們那裡去的時候十分軟弱,又害怕又戰戰兢兢。4我所講的道,所傳的福音,都不是用委婉動聽的智言,而是倚靠聖靈的大能來證實的,5使你們的信仰不根據人的智慧,而是以上帝的大能為基礎。

使徒保羅是在第二次旅行傳道的時候來到哥林多,那大概是主後五十一年左右從雅典來到哥林多城,這也是他第一次到達該城。他想起那次在該城有很好的經驗,原因是在抵達哥林多城之前,他是先到希臘的首都雅典。依照使徒行傳第十七章的記載,他在雅典的福音事工是失敗的,因在那兒他甚至被人看成是「走江湖的」,像是「胡吹」的術士一般(使徒行傳十七:18)。原本他是想用「哲學」的理論,和那些所有伊壁鳩魯派和斯多亞派的人討論有關耶穌基督復活的事,結果是只有幾位願意歸信耶穌基督(使徒行傳十七:),並不像他在其他城市一樣那麼成功。因此,當他離開雅典來到哥林多城後,他決定放棄這些在人看來是很有「學問」的方式傳講福音,他寧願用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告訴大家耶穌基督被釘十字架,現在已經復活了。

我們必須注意的是使徒保羅在這裡強調,他沒有用「華麗的詞藻或高深的學問」宣講「上帝的奧秘」,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真正使人受感動而願意來接受福音的人,並不是因為人的力量,而是上帝在那人的心裡作工產生的結果。如果沒有上帝的靈在人的生命裡作工,人所能做的福音事工是相當有限的。這也就是我在第二講提過的,初代教會的信徒大多數都是當地社會地位低階的人,就像在第二至三世紀的時代,羅馬帝國出現許多藐視基督徒的文章,描述基督徒「只是一些在家裡做做羊毛剪裁、修補皮鞋的工作罷了」,甚至形容他們是「像一群蝙蝠,或是從洞穴中爬來爬去的螞蟻一樣,要不然就像是生活在沼澤地區一直亂亂叫的青蛙」。如果是這樣,講深奧的哲理,這些人會聽得懂嗎?不可能。
其實這樣的事實也發生在台灣早期原住民社會;當一九四六年第二次大戰結束後,原住民社會開放給宣教師進入傳福音,那時候,他們大多數的人都沒有讀書。你想,要對他們講些甚麼呢?早期的玉山神學院培養出來的傳道者,就是一期半年。而那半年中,還是一面讀書,一面做工。想想看,他們能讀多少書呢?可是,不要忘了,真正改變原住民社會的,就是這些受過簡單神學訓練的人。我也提過胡文池牧師的故事;胡牧師娘(葉寶玉女士)是位助產士。有一次一位蔡先生帶太太去生產,那是生第十一個孩子。每次胡牧師娘替人接生,胡牧師就在客廳和產婦的先生談信仰的事。你相信嗎?胡牧師只簡單地對蔡先生這樣說:「蔡先生,你應該來信耶穌。」結果蔡先生回答他說:「好啊。」結果真的是這樣,禮拜天早上,這位蔡先生帶他全家的孩子都來參加禮拜,以後蔡先生就是我替他施洗的,包括他的妻子、兒子都受洗。看,非常簡單的一句話—蔡先生,你應該信耶穌。這樣的一句話,能使一個家庭信耶穌基督,會是人的能力嗎?不可能!這句話很深奧嗎?沒有,非常簡單。甚至很多人會認為這句話就像「廢話」一樣。但是,事情真的是這樣,就像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說的,他沒有用「華麗的詞藻和高深的學問」宣講上帝的奧秘的原因。

第二節可說是使徒保羅整個宣教工作的中心思想,他說:「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我們可以這樣說,使徒保羅就是將基督教的信仰定位在「十字架救贖功勞」的人。基督教會之所以會用「十字架」當作記號,就是因為使徒保羅的緣故,這一點是非常清楚的。我們從他寫的書信來看,他都是強調「十字架」的功用;例如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這樣說:

「至於我,我不誇耀別的,我只誇耀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為,藉著這十字架,世界於我已經釘死了,我於世界也已經釘死了。」(加拉太書六:14)

在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他提到猶太人和外邦人的關係時這樣說:

「藉著在十字架上的死,基督終止了這種敵對的形勢,藉著十字架使兩者結為一體,得以跟上帝和好」(以弗所書二:16)。

而在給歌羅西教會書信中也這樣說:

「藉著兒子,上帝決定使全宇宙再跟自己和好。上帝藉著他兒子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和平,使天地萬有再歸屬他。」(歌羅西書一:20)

我一再講過,「十字架」是苦難的記號,耶穌基督就是透過苦難在表明他已經與我們生命中的苦難結合在一起了。因為有苦難,人才會想到需要上帝的拯救,而當人想到上帝的拯救時,往往已經是生命的盡頭的時候了。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只想到自己的成就、能力,常常忘了上帝的存在。猶太人可說是很有智慧的民族,他們就是怕會在得意的時候,忘記了上帝的恩典,就規定在男人的頭上一定要戴著一頂帽子,提醒大家注意:當在驕傲的時候,別忘了還有東西壓著自己的頭。即使這樣,猶太人還是時常忘了上帝而陷入在罪惡之中。使徒保羅說他甚麼都不傳,只傳「十字架」,主要原因是要透過「十字架」的福音,讓大家學習認知人的罪惡有多麼地深,多麼地迫切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

第四至五節使徒保羅再次強調信仰不是靠人的智慧,這是他寫這本書信一再強調的信念。在第一章十七節他說:「我傳福音,不用智慧的言論,免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失去了效力。」然後在第廿一至廿五節,他談到拯救是出自上帝的大能,而不是人的智慧、能力。他強調與耶穌基督結合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三十節)。現在他說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沒有用「委婉動聽的智言」。為甚麼使徒保羅會這樣說?我們從寫給各地教會的書信就可看出,他實在是這樣的人,不會盡說些好聽的話,而是很明確地指出真實的問題所在。在這本書信的開頭,針對那些以他的名分黨結派的人,他毫不客氣的指出,自己根本就沒有替幾個人施洗過,且自己被呼召,並不是要替人施洗(哥林多前書一:14—16)。他這樣的說法必定會讓那些被他施洗的人大失所望,也很難過。再看他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就會發現,他甚至是用很不客氣的語調譴責加拉太教會的信徒,為甚麼那麼快就離棄了信仰,去跟從「另一種福音」!(加拉太書一:6—9)一般來說,對自己開拓的教會,多少都有比較偏愛或是說些讚美的話,以免惹起信徒的生氣,導致過去努力的成果失去了。但是,使徒保羅不這樣想,他是很直接地指出問題所在,一點也不含糊。他會這樣做,只有一個原因,就是「要上帝的嘉許」,因為他不想討人的喜歡。他說如果想討人的歡喜,他「就不是基督的僕人」(加拉太書一:10)。這也就是他在給以弗所教會的信中所提到的:大家要用愛心說誠實話(以弗所書四:15)的原因。

另外一點,「委婉動聽的智言」還有另一個意思,是指「其它的智慧言語」。這句話的意思,就跟「花言巧語」同意義。所謂「花言巧語」,指的是迷惑人心的話。這點和使徒保羅在雅典的經驗有關;在雅典,那些大哲學家會講許多聽起來讓人覺得很有「道理」,但卻不一定是真理。使徒保羅要說明的是:真正改造人生命的力量,不是用人的智慧語言,而是聖靈親自在人的身上作工。如果不是聖靈的感動,傳道者的智慧和口才都是枉然。看,使徒保羅自己都說他到哥林多教會時,是「戰戰兢兢」,是「十分軟弱」,因為他是要傳耶穌基督死在十字架上的福音,而這福音不是一般人的知識、學識,或是自己的才能,都不是這些,而是上帝的大能。他之所以會用這樣嚴謹的態度,主要就是在第五節所說的,要使人回到上帝的拯救裡,而不是把基礎建立在個人的身上。這一點也是基督教信仰與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我們所信靠的是上帝祂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不是某一個世上的偉人或名人。

第六至九節:6然而,對那些靈性成熟的人,我也講智慧;只是不講屬於這世界的智慧,也不講那些即將沒落的世界統治者的智慧。7我所講的智慧是上帝奧秘的智慧,是那向人隱藏著、卻在創世之前已經預定要使我們得榮耀的智慧。8世上的統治者沒有一個懂得這智慧,如果懂得,他們就不會把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了。9正如聖經所說:
上帝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
正是眼睛沒有見過,
耳朵沒有聽過,
也從來沒有人想到的!

這是一段很有意思的經文,使徒保羅並沒有否定智慧的重要性,但他先將信徒區別成兩種;一是靈性成熟的人,另一種則是在靈性上還是軟弱的人。使徒保羅是以「接受十字架的福音」作標準,來區分一個信徒在靈性上成熟與否,而不是從人的社會地位與經歷,也不是從人的財富多寡和學識高低,是從一個人怎樣看「十字架」的信息來分別,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十字架」是上帝拯救的記號,是遠在很久以前上帝就已經擬定好了這項拯救的計畫,因此,只有在靈性上成熟的人才會明白。請注意,這裡所謂的「成熟」(希臘文是teleioi),指的是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不只是身體發育得讓人看起來是長大的人,也在思考問題上,或是在處理事情上都讓人覺得「像樣」。而使徒保羅借用這個字要表示的意思是:一個在靈性上成熟的人,會知道上帝才是人生命的主宰,上帝才是人生命真正的拯救者。如果用比較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承認自己是罪人,很軟弱,無法救自己。因為知道自己是罪人,需要上帝的拯救。當一個人知道這些的時候,他就是一個「成熟」的人。換句話說,一個不承認自己有罪、軟弱的人,就是生命還沒有成熟的人。

第八節說到「世上的統治者」,指的是猶太人的宗教、社會領袖,以及羅馬官員,因為他們是將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的主事者。使徒保羅認為如果他們這些人真的明白上帝的拯救恩典,就不會將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上了。其實,使徒保羅說這句話之時,也是對自己做了很大的審判,因為他就是最早參與將耶穌基督信徒抓起來判處死刑的人(參考使徒行傳八:1),那時,他就是很驕傲地表現出猶太經學教師的背景和權威,因為他是當時猶太人最有權威的經學教師迦瑪列的門徒(參考使徒行傳廿二:3)。可是,當他在前往大馬士革的途中遇見復活的耶穌基督時,他才醒悟過來,知道自己實在是很愚蠢、心智被蒙蔽的人,就像是個還沒有「成熟的人」一樣。

第十至十二節:10但是,上帝藉著他的靈把他的奧秘啟示我們。聖靈細察萬事,連上帝深藏的旨意也能細察。11至於人,只有他自己裡面的靈才知道關於他一切的事。同樣,只有上帝的靈才知道上帝一切的事。12我們沒有領受這世界的靈,而是領受上帝所差來的聖靈,為要使我們能更知道上帝所給我們的一切恩賜。

使徒保羅喜歡將人分成兩大類,其一就是「屬靈」的,另一是「屬血氣」的。所謂「屬靈」是指能與上帝相通的心。知道尋求上帝的旨意是甚麼的人,這種人就是所謂的「屬靈的人」。而「屬血氣」的人,是指那些只在意於肉體之滿足的人,這種人和上帝的旨意接連不上來。這樣的人,想到的就是滿足自己肉體的需要,但是在心靈上的距離卻與上帝越來越遠。

第十至十一節是很重要的經文,使徒保羅說到上帝的靈,會將上帝的奧秘告訴那些「屬靈」的人。換句話說,一個人要認識上帝,不是靠人的能力,而是上帝的靈對人心靈的啟示才能明白。因為上帝的靈才知道上帝的事,沒有上帝的啟示,人想倚靠自己的能力認識上帝是沒有通道可尋的。

這樣,在信耶穌基督的人和不信的人之間的差別就越來越明顯了;一個人是否明白上帝的旨意,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惟一可以倚靠的,就是尋求上帝的靈的啟示。甚麼樣的人會尋求明白上帝的旨意呢?心裡謙卑的人就是。耶穌基督在山上寶訓中這樣說:「承認自己靈性貧乏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是天國的子民!」(馬太福音五:3)知道自己靈性不足,且會尋求上帝的靈澆灌,這樣的人才會明白上帝的旨意。一個人是否知道自己的靈性貧乏,和這個人的家世背景、學經歷牽扯不上關係,惟一有的條件就是謙卑,知道自己的有限、能力不足。

第十三至十六節:13所以,我們講的道不是用人的智慧所教導的言論來講,而是用聖靈所教導的言語,向屬聖靈的人講解屬靈的真理。14但是,那沒有上帝的靈的人不能夠領受上帝的靈所給的恩賜。這樣的人不能明白這些事,認為這是荒唐的,因為這些事的價值必須用屬靈的眼光才能領悟。15屬聖靈的人能判斷萬事的價值,可是沒有人能夠評斷他。16正如聖經所說:
誰知道主的心?
誰能替他出主意?
然而,我們屬聖靈的人是有基督的心的。

這段經文就更清楚使徒保羅在前面所提到的,只有「屬靈」的人,才能明白上帝的旨意,因為這樣的人,他的心靈是與上帝相通的。使徒保羅再次強調傳福音不是根據人的思想理論,而是因為上帝的靈的感動。這就像一個有敬虔信仰的人,對事物的看法,和沒有信仰的人對事物的看法是很不一樣的。舉一例來說:我常遇到大學青年,他想要進入神學院就讀,可是遇到最大的阻力就是父母。理由是父母總是說甚麼「啊,我的孩子不堪勝任啦」,或是甚麼「他的信仰根基太差啦」等等類似這樣的話。其實,他的心裡想的可不是這樣,原因是他覺得當傳道者的社會身分低,賺的錢少,工作又繁重。要不然就是認為他的孩子以後還可以走到更好的「社會地位」。真正認為孩子資質太差,若是去神學院就讀,以後當傳道者,對教會的宣教事工不是最好的奉獻,有這種看法的父母太少、太少。為甚麼一般信徒會有這種想法?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的,沒有用「屬靈」的眼光看事情,而是用一般「屬世」的價值觀念在看事情,因此,無法真正明白「屬靈」的意義。再舉一例來說,當我們讀撒母耳的故事後,有不少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既然哈拿向上帝祈求,希望能夠生一個孩子,上帝聽了她的祈禱,賞賜給她一個孩子—撒母耳。那她為甚麼在祈求上帝賜給她孩子的時候,卻同時還願說,如果上帝真的賜給她孩子,她就要將孩子奉獻給上帝,也就是當「離俗人」(和合本用「拿細耳人」)。這樣豈不是白白祈求了嗎?因為後來哈拿真的是將撒母耳帶到祭司以利那兒,讓撒母耳終生歸屬於上帝(請參考撒母耳記上一:9—27),這樣,撒母耳既然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祈求得到這樣的孩子又有甚麼意義呢?這就是使徒保羅想要告訴我們的,一個不是「屬靈」的人,很難明白「屬靈」的事。

第十六節是引用自以賽亞書第四十章十三節的詩歌:「誰能測度上主的心?誰能指教他?引導他?」先知以賽亞在第四十章所寫的詩歌有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上帝要將以色列人民從被俘虜的地方釋放回來。俘虜他們的人是主前第六世紀,當時的世界軍事武力甚為強大的巴比倫帝國。連埃及都不能抵抗它,當時的人一聽到「巴比倫」這個名稱,全身都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就像今天台灣的人民一聽到「中國飛彈」就開始覺得身心受創一樣的糟糕,不但股票市場開始急速下跌,連吃飯、睡覺都不安心。可是先知以賽亞卻傳出上帝的信息說:

「至高的上主要帶著權柄來臨;
他要用權能治理天下。
他要獎賞他們;
他要拯救他們。
他要像牧人牧養羊群;
他要聚集小羊,
把牠們抱在懷裡;
他要慈祥地帶領母羊。」(以賽亞書四十:10—11)

想想看,在亡國現實的情景下,誰能聽得下這樣的聲音?誰能理解這樣的信息?很難啊!一般人看到的是武力,是軍備,是政治版圖,是所謂的軍事、政治、經濟大國。但是,在上帝的眼中,這些都不算甚麼,就像先知以賽亞傳出的信息說的:

「有一個聲音喊說:去報消息!
我問:報甚麼消息?
要宣佈:人人都像草芥一般;
他們的美麗像野地的花。
上主吹起一陣風,
草就枯乾,花就凋謝;
人跟花草沒有兩樣。
草會枯萎,花會凋謝,
但是我們上帝的話永不改變。」(以賽亞書四十:6—8)

真的是這樣,人的生命是很有限的,也是很短暫的,且在這樣短暫的生命,回首一看,「所得的只是勞苦愁煩,生命轉瞬即逝,我們都要成為過去」(詩篇九十:10)。這也就是我常常告訴大家的,當一個人被送入加護病房的時候,才會明白為甚麼生命是那樣的脆弱。

四月十七日晚上,我去參加台大愛心團契的佈道會。經文是引用馬可福音第十章十三至十六節,有關抱著小孩來找耶穌基督的人,被耶穌基督的門徒阻擋著,結果耶穌基督斥責他的門徒,跟他們說:「凡不像小孩子一樣來接受上帝主權的人,絕不能成為他的子民。」我問那些來參加的病患,小孩子有甚麼樣的特質?大家都很快回答說「天真」、「誠實」、「可愛」等等。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路加福音第十八章十五節的記載,就會發現路加福音是說這些父母帶來的是「嬰兒」。想想看,「嬰兒」是怎樣的人?是需要人家餵他吃東西、洗澡、抱著。你給甚麼,他就接受甚麼。他毫無選擇、抵抗或拒絕的能力。同樣的,一個人若是生病到像這樣的情況時,他才會想到自己是多麼地軟弱,是多麼地有限,是多麼地需要別人的幫忙、扶持,這時候,他才會明白有上帝的力量是多麼好,最好是馬上在他身上顯個神蹟,讓他能夠站起來,清醒過來,或是好起來。我告訴那些病患,現在你還可以被帶到這個地方來聽福音,請記住,不要等嚴重到那樣的狀況的時候才要接近耶穌基督,因為在那種情況下恐怕連聽都聽不下去,或是聽不懂了。就像一個嬰兒一樣,往往和父母溝通很困難,就像許多年輕父母一聽到嬰兒哭,不知道是甚麼原因時,也就跟著哭一樣。

耶穌基督就是要告訴大家,心要像這樣的嬰兒一般,對上帝的福音,要完全的信任,只有接受,毫無疑問的順服。因為和嬰兒談話,不是用所謂的「智慧言語」,只能用最簡單的語言,但是上帝會知道人的心想的是甚麼。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是甚麼:

一、基督教的信仰入門之道,是從苦難著手開始。因為苦難就是十字架的意義。

我們可以這樣說,基督教的聖經就是一本在描述人的生命有苦難的經書,整本總共六十六卷,都是記載著人類生命苦難的經驗。聖經的作者就是透過這些苦難的經驗,試著要尋找出一個答案:為甚麼人會有苦難?這確實不是一個容易且簡單可以回答的問題。聖經談及的苦難範圍極廣,包含了不論是個人的疾病或窮困,或是國家受到威脅、統治(先知的文獻大多與此有關),都含有「懲罰、報應」的內容。聖經中談及人生命苦難最典型也是最受注目的一本經書—約伯記。這本經書將人對生命苦難的際遇,描述得非常深刻。作者在表明的是:即使像約伯這樣的好人,也會遇到莫須有的災難,這是為甚麼?連續的「為甚麼」這樣的問題,一再地提出,是人遇到苦難時,對全能者,也是一位被稱為慈悲的上帝的控訴。

坦白說,我們實在很難回答約伯這樣的問題,因為苦難是每個人生命共同的「語言和記號」。我們惟一可以說的是,聖經的作者就是要告訴我們:從苦難中,我們才發現生命是短暫、且是脆弱的。人如果想要用自己的能力解決生命苦難的問題,那是很愚蠢的做法,不但沒有用,反而是增添痛苦的壓力。
沒錯,聖經的作者發現,上帝確實是一個滿有恩典的創造者,祂聽到人從苦難中發出的呼叫聲,像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當奴隸的痛苦一樣,聖經的作者這樣描述著:

「過了一段時期,埃及王死了,以色列人仍舊過著奴隸的生活。他們向上帝求救,呼求他幫助他們脫離苦役。上帝聽見了他們的呻吟,記起他曾與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立約。他看見以色列人被奴役的境況,非常關心他們。」(出埃及記二:23—25)

「上主說:『我已經看見我的子民在埃及受虐待;我已經聽見他們渴望掙脫奴役的哀號。我知道他們的痛苦。所以下來要從埃及人手中把他們拯救出來,領他們到肥沃寬廣、流奶與蜜的地方。』」(出埃及記三:7—8a)

看吧,就是因為人的生命有苦難,因苦難發出哀號的聲音,上帝不但看到,也聽到人從苦難中發出的求救聲音,聖經的作者說,上帝絕對不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不會這樣,上帝不但是看到,也會聽到,因此,祂必定會伸手拯救那些在苦難中向祂求救的人。

新約福音書中最能代表著上帝對苦難人類的愛的經文,就是約翰福音第三章十六至十七節:

「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他的獨子,要使所有信他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的生命。因為上帝差遣他的兒子到世上來,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而是要藉著他來拯救世人。」

在使徒保羅的書信中,以羅馬書第五章八節最能說明上帝對人類特殊的愛。他說:

「上帝對我們顯示了無比的愛:當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基督已經為我們死了!」

沒錯,就是因為有苦難,人才會想到尋找拯救的力量,聖經的作者告訴我們,這拯救的力量就是在上帝手上。上帝因為愛人類,因此,差遣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到世上來,且是當著人類還生活在罪惡中的時候,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了。因此,這十字架就是苦難的記號,同時也是拯救的記號。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傳上帝的福音,就是在傳上帝拯救的信息,而這信息就是十字架,因為沒有十字架,就沒有上帝的拯救。所以他說「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

這幫助我們有更清楚的瞭解:如果我們想要明白基督教的信息,就必須先從人生命的苦難著手。一個人如果覺得自己的生命沒有苦難,他就不需要拯救的信息。耶穌基督曾對跟隨他的人說:「健康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的目的不是要召好人,而是要召壞人。」(馬可福音二:17)誰的生命有苦難,需要醫生,來尋找基督教的信息,必定會明白拯救之道。

二、基督教的福音是生命之道,不是哲學思想,也不是高超的學問,而是在生活中體驗出上帝在我們生命中所給予我們的愛。

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信徒一再強調,他沒有用「智慧的言論」(一:17)傳講耶穌基督釘死在十字架。雖然他「也講智慧」,只是不講屬於這世界的智慧,也不講那些「即將沒落的世界統治者的智慧」(二:6),他說他的講道是「用聖靈所教導的言語,向屬靈的人講解屬靈的真理」(二:13)。這就非常有意思了,因為聖經告訴我們,所謂「智慧」,指的是認識上帝。一個真正認識上帝的人才算是有「智慧」,這「智慧」不是根據我們的經歷、學歷,也不是根據我們的才能,而是對上帝的愛有認識,且願意相信並接受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這就是「智慧」。

要特別注意的是,使徒保羅是個受過相當嚴謹法利賽派教育的經學教師(參考使徒行傳廿二:3),論學問,不用置疑;論口才,他是好得很,可說是辯才無礙;論社會地位,他有,特別是他一出生就具有羅馬公民權(使徒行傳廿二:25—28),等等這些背景都說明他是個當時猶太人社會典型的貴族份子。但是,他卻說傳講福音時,並「不是用人的智慧所教導的言論來講,而是用聖靈所教導的言語」講解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為甚麼他要這樣說?為甚麼他有這種傳福音的態度?其實,如果我們翻開教會歷史來看,真正將福音事工推廣出去的,不是神學大師,也不是甚麼有高深學問的聖經學者,而是一般信徒,他們用平常生活的見證,用他們最普通的「生活語言」將福音傳遞出來。也就是說,他們在生活中說出使徒保羅所一再強調的:成為「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五:17)。

沒有「生活語言」的見證,就沒有「十字架」的愛,認識這樣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讀過出名教父奧古斯丁所寫「懺悔錄」的人都會知道他悔改的經過;他原本是一位大學教授,相當博學,且家境富裕,但卻是個生活很荒誕的人,後來因為知道修道主義創始者聖安東尼(St. Anthony,二五一 — 三五六?)和他的學生過著嚴謹的生活方式,使他備感羞愧,就努力要改進自己,但每每覺得內心衝突很大。有一天他趴在無花果樹下祈禱懺悔,祈求上帝幫助他,突然間聽到鄰近的小孩正在遊玩聲音喊著說:「拿起來讀,拿起來讀。」他就將聖經拿起來,一翻開,竟然翻到使徒保羅所寫羅馬書第十三章十三至十四節:

「我們行事為人要光明正大,就像生活在白晝中的人一樣。不可縱慾醉酒,不可邪淫放蕩,不可紛爭嫉妒。但是,你們要以主耶穌基督裝備自己;不要只顧滿足肉體的情慾!」

他第一個感受到的是:這是上帝給他的啟示,因此,他就下定決心離開他的情婦,並解除婚約,放棄教職,回去和母親、兒子生活在一起,並且接受洗禮。後來,他將財產都變賣了,將之賙濟窮人,自己也以非常貧困的生活方式過日子。後來自己也創辦修道院,訓練許多人過靈修敬虔的生活。

想想看,是甚麼力量使奧古斯丁有這樣大的改變呢?不是人的力量,而是上帝的靈在他生命裡感動了他。悔改以前的他,是一面懺悔,一面過淫蕩邪惡的生活。但是,卻因為聖經中使徒保羅書信中幾句簡單的話,使他完全改變過去的荒誕生活態度,以及腐敗墮落的生活行為。

三、講道是在傳講聖經上帝的信息,不能隨便,必須有嚴謹的態度。

使徒保羅雖然強調說,他傳講的「不是用人的智慧所教導的言論來講,而是用聖靈所教導的言論」,這並不是說他傳講的信息,都沒有好好準備,只用一般人所謂的「祈禱、等待聖靈充滿」這樣的態度傳講而已。相反的,他在這裡所說的「用聖靈所教導的言語」,指的是以相當敬虔、認真、嚴肅的心靈準備,這是學習明白聖經話語的基本態度。我們必須清楚一件事:聖靈不會與心思隨便的人同工。

講道,這是在傳講聖經上帝話語的信息,不能隨便。記得在一九八六年至八七年,我在台南神學院授「講道學」這門課時,就曾要求每位學生一定要將講道的稿一字一字寫出來。有些學生就很不以為然地說我「吹毛求疵」。我要求他們每個月寫一篇兩千至三千字的講道稿給我看,因為看他們寫的講道稿,就會知道哪一位同學有沒有好好準備講道,我確實也看到有些學生實在很隨便,他們以為一班三十多個學生,我可能不會認真看。後來他們都發現,我不但認真看,且連他們寫的錯別字、前後矛盾的句子都抓出來。有些學生被我要求重寫,因為我警告過他們,若不認真,就甭想要通過。這十多年來,我一再遇到當年上過我開「講道學」的學生,有的會這樣告訴我說:「盧牧師,我到現在講道都是一字一字寫下來,真謝謝你,當年你這樣要求。」我聽後真的很安慰。

講道,必須用很認真的態度,因為講道不是在講自己的信息,而是要傳講聖經上帝的話語。因此,準備講道的人,必須用更多的時間好好研究聖經。這也就是為甚麼每當我受邀請去為教會演講「長執與傳道者之間的關係」時,我常常會告訴教會的長執們,不要老是要傳道者陪他們去遊山玩水,或是用更多時間去探訪,而是要鼓勵他們的傳道者用更多的時間好好準備講道。如果傳道者不能好好準備講道,信徒的靈命怎能成長?如果傳道者將最重要的傳講信息之工作疏忽了,那他怎能成為好的「傳道」者?聖經是上帝的話,也是生命奧祕的話語,我們應該有嚴謹的態度來看它,而不是隨便。我最無法接受的事,就是傳道者與教會發生爭執時,或是因為續聘不成時,往往會利用講道的時間,大肆抨擊教會長執或是信徒的林林總總,這是非常不正確的態度。傳道者不能拿一段經文,然後就將自己心中的怨氣或不高興的話講出來,這樣是很「危險」的事,因為那些怨氣或是不高興的話,往往不是聖經的話,是人自己的話。如果是人自己的話,怎能說是「講道」呢?講道是在講聖經上帝的「道」啊!我當然知道無論人怎樣準備,都無法完全將聖經上帝的話「道」出來,或是講的完全是「聖經」的內容。但是,至少努力朝著這個方向走,是身為一個傳道者應該要執著、不妥協的心思意念。

(講於二○○○年四月三十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9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