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與主同桌的意義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3 13:05
經文:哥林多前書十一:17—
從第八章開始,使徒保羅針對哥林多教會信徒在信中問到有關吃「祭偶像食物」的問題,提出他的看法,然後就切入談及有關基督徒「自由」的問題。現在又進一步從吃祭拜偶像食物的問題,談論到有關聖餐的事。
聖餐,這是基督教會兩千年來非常重要的一項信仰內容。雖然所飲用的是簡單的「餅」和「葡萄酒」(或是葡萄果汁),但卻代表著與上帝之間有密切的「約」之關係,也是透過聖餐在表明基督徒的信仰告白:願意以一生的日子,學習耶穌基督的腳步走天路。因此,聖餐,已經不是原本早期基督教會的「愛餐」,或是耶穌基督親自主持的猶太人之「逾越節晚餐」而已,而是基督徒表明要把自己的生命與耶穌基督的生命緊結在一起的一項記號。因此,不論在世界的哪個地方,聖餐在基督教會都佔有非常重要的信仰記號,即使在今天這樣開放的時代,聖餐一直是基督教會看為與洗禮同等重要的禮儀之一。
使徒保羅為甚麼會將聖餐的事與吃祭拜偶像的事連在一起討論呢?這必定有原因。如果我們回顧一下,耶穌基督與他的門徒吃最後的晚餐,乃是猶太人傳統上之逾越節的晚餐,就會明白這並不是甚麼特別的盛宴或餐會。只是從福音書中我們看到那次的逾越節晚餐是經過特別安排的,因為猶太人的宗教領袖們想要除掉耶穌基督,卻又怕引起眾怒,就想法子要在眾人不注意的時候對耶穌基督下手(路加福音廿二:1—2),而耶穌基督也不想讓他們知道他在哪裡和門徒們聚餐,於是特別派彼得和約翰去安排逾越節晚餐(路加福音廿二:7—8)。猶大去通報消息給猶太人宗教領袖,帶他們到耶穌基督和門徒相聚的地方去抓他(約翰福音十八:2)。如果我們從福音書的記載看耶穌基督主持的逾越節晚餐時,就會發現前三本福音書都是記載耶穌基督已經將逾越節晚餐的意義給予昇華了;他說「餅」是代表著他的「身體」,而「杯」裡的「酒」是代表著他的「血」,是「印證上帝與人立約的血,為眾人流的」(馬可福音十四:22—24)。雖然有聖經學者認為使徒保羅所寫的這本哥林多前書提起的聖餐意義,要比馬可福音所記載的還早。換句話說,福音書中記載耶穌基督所講的逾越節晚餐的話,可能就是早期教會引用使徒保羅的話記錄下來的。
另一方面,從約翰福音記載有關最後耶穌基督和門徒守逾越節晚餐的記事,是從第十三章到十七章,在這長達五章的篇幅中,都沒有提起前三本福音書所記載耶穌基督將逾越節晚餐的「餅」和「酒」看成是代表著他的「身體」和「血」。相反的,約翰福音是記載耶穌基督在逾越節晚餐中特別為門徒洗腳,希望他們也照樣學他的模式,彼此相互洗腳(約翰福音十三:14—15)。約翰福音的作者將逾越節最後晚餐的重點放在耶穌基督的教訓,且內容是耶穌基督勸勉門徒們要「彼此相愛」,並要他們彼此之間緊緊地結合在一起。這看起來很像是在準備交代後事。但由這五章篇幅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信中,從聖餐引發出來的問題背景。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瞭解:聖餐,不是單純的飲用「餅」與「酒」所象徵的耶穌基督之「身體」與「血」而已,是有更重要的信仰意義在這些象徵記號的背後。
現在讓我來看看在這段經文中使徒保羅是怎樣說的:
第十七至十九節:17我現在要吩咐的話不是要稱讚你們,因為你們的聚會實在是有損無益的。18第一,有人告訴我,你們在聚會的時候結黨分派。我相信這話有一部分是真的。19你們當中有分裂是不可避免的;這可以使人看出誰有正確的主張。
短短三節經文讓我們看到哥林多教會問題的嚴重性;使徒保羅一開始就指出哥林多教會信徒的聚會並沒有益處,為甚麼會是這樣?就像他在這本書信的開頭就以極為不客氣的語調在譴責哥林多教會信徒一樣,他也是用很清楚且又嚴厲的話譴責加拉太教會信徒,這是使徒保羅寫書信的特色,他不會虛情假意,而是直接地告訴接到書信的人,讓他們明白到底犯了甚麼錯。因此,當他說不稱讚哥林多教會信徒,就明確地指出教會內部有「結黨分派」的事情發生。在第一章十至十七節使徒保羅已經提過哥林多教會內部有分成好幾個派別,包括有人說自己是屬於「保羅」,有的說自己是「亞波羅」的人,也有的說是屬於「彼得」的門派,更有人乾脆說自己是屬於「基督」的。會有這樣多的派別,主要是因為驕傲的緣故,大家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最好,說別人的想法不正確。但使徒保羅強調的是:如果因為這樣的不同觀點,使大家在傳福音、見證福音的事工彼此相互掣肘的話,那已經不是信仰團契應該有的現象。這也就是使徒保羅為甚麼會說「基督竟被分割了」(一:13)這樣嚴厲的話,表示哥林多教會信徒表現出來的,不但沒有見證,反而是有害福音事工的原因。
再者,早期教會的信徒大多來自各種階層,且因為哥林多城是個海港城市,居民出身背景比較複雜,各種族群都有,也因此,文化、種族、社會的背景也呈現出多樣性,在信徒當中有的人相當富有,有的則是比較貧困。這情形在使徒保羅所開拓的外邦人教會中相當普遍。若不是有明文規定的限制,否則有同等財富、地位的人相聚,甚至因為嗜好相同,漸而形成一個小圈圈的組織,這在任何團體裡都是很自然的事。然而,在教會裡若要避免這樣的情形發生,除非是很有信仰見證的毅力,要不然還是很困難。
不過要注意的是,使徒保羅在這裡所說的「結黨分派」,並不是像第一章所說的那種以信仰傳承造成的因素,而是因為與「聖餐」有關係,這就比較是嚴肅的一件事。就如同我在前面已經說過的,在逾越節晚餐的時候,依據約翰福音作者的記載,耶穌基督是拿水為門徒們洗腳,並且希望他們也學他,大家彼此互相洗腳。這至少說出一個基本的意義:在信仰的團契裡,沒有所謂貧賤富貴之別,大家都彼此成為對方的僕人,這是洗腳的意義。再者,如果依據前三本福音書作者的記載,逾越節晚餐中,耶穌基督說晚餐中的「餅」、「酒」是代表著他的身體和生命,因此,食用這些「餅」、「酒」,就如同與耶穌基督的生命結合在一起。這樣,教會裡還有「結黨分派」的事發生,守聖餐又能說出甚麼意義呢?豈不是分割了耶穌基督的身體,或是將彼此互為僕人的教訓給忘了?
使徒保羅當然知道要使人將自己的身分下降與別人相同,或是像最早耶路撒冷教會的信徒那樣,大家拿出所有的財產變賣後一起享用,在外邦的教會是很困難的。因此,他說在哥林多教會有「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事,可是,他進一步強調,將這件事攤開來說,也可以使一些隱藏在神聖的聖餐背後的不好行為暴露出來,這可以除去有人利用聖餐掩飾自己的錯誤信仰認知,不但對教會沒有幫助,甚至會使分裂的情況更嚴重。
第二十至廿二節:20你們聚集的時候,並不是來守主的聖餐。21因為你們各人都急著吃自己帶來的東西,以致有的捱餓,有的醉飽。22難道你們沒有家可以吃喝嗎?還是你們故意藐視上帝的教會,並且使窮人難堪呢?我對你們該怎麼說呢?稱讚你們嗎?我不能稱讚你們!
整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出現在這段經文中;在第二十節的「主的聖餐」這個詞句,新約聖經只有在這裡出現一次,用法和意義頗為特別。一,可看出使徒保羅已經將原本從猶太人流傳下來的逾越節晚餐,而在早期教會甚為流行的「愛餐」,給予結合在一起,說是「聖餐」。當使徒保羅說「聖餐」的時候,它就不僅僅是原有的「愛餐」而已,而是賦予了如同逾越節晚餐一樣,帶有「約」的信仰意義在裡面。二,使徒保羅說哥林多教會信徒聚集的時候,並不是守「聖餐」,這也表示早期教會每次聚會都有「聖餐」,但在哥林多教會已經將這帶有立「約」的嚴肅聚會給疏忽了。
第廿一至廿二節使徒保羅說出他們的真正的問題,就是「主的聖餐」已經不是「聖餐」,甚至是連「愛餐」也談不上了。從使徒行傳第二十章七節,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和同行的提摩太、亞細亞人推基古、特羅非摩等人在特羅亞與信徒聚會的時候,也是一起「分享愛筵」。所謂的「分享」,應該就是如同使徒行傳第二章四十六節所說的,是大家分配到「各人的家裡分享愛筵,以歡喜純潔的心一起用飯」。但在哥林多教會卻不是這樣,他們是「急著吃自己帶來的東西」,結果就有人因此沒得吃而捱餓,也有人因為吃得太多,甚至是醉飽了!這樣的情形就不是「分享」,不但談不上「愛筵」,若要說是「聖餐」則是距離更遠。也從這兩節我們看到一個可能發生在早期教會的事,就是當時將「愛筵」與「聖餐」合在一起,也就是原本是延續逾越節的晚餐,到早期耶路撒冷教會的「愛筵」,加上耶穌基督所說的「餅」與「酒」的意義。因此,當使徒保羅將這樣的「愛筵」--如同「聖餐」--帶到外邦地區教會時,表面上看來是「愛筵」,其實已經不是很單純的吃飯而已,還有表明信仰告白的內涵,就如同在守聖餐一樣。
但是,問題來了,在哥林多教會裡卻有人因為等不及別人也到齊之後才一齊享用,而是「急著吃自己帶來的東西」,更糟糕的是有人竟然是吃到醉飽了!這樣已經失去了團契應該有的共同生活態度,更嚴重的是其中有人竟然是大吃大喝,且是喝到醉了,但卻有人因為沒有食物可用而捱餓。如果我們回顧一下最早一起「分享愛筵」的耶路撒冷教會,當信徒人數急速增加而發生「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和說希伯來土話的猶太人之間發生了爭執」,原因是大家在忙碌中疏忽了那些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寡婦之生活費,就引起他們的「埋怨」(參考使徒行傳六:1)。這還是在最早教會成立之初,且是大家都心甘情願地拿出自己所有的財產與別人分享時,僅因為疏忽了,就被「埋怨」,更可想像得到現在對象是外邦人的哥林多教會信徒,他們既不是心甘情願地變賣財產之後,拿來與大家分享,也不是像耶路撒冷教會那樣人數相當多,可從天天信徒人數在增長中感受到強化心靈的力量,他們只是帶著自己準備的食物到聚會的地方,原本是要與其他信徒一起分享的,卻「不甘願」這樣,最後乾脆自己就吃掉算了。
發生這情形很可能是這樣的:他們當中有人家境比較富有,因此,準備的食物也比較好。可是不願意與其他家境比較差的人分享,他們不願意吃別人準備的食物,也就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給別人。這樣的人是很自私的,也不是信耶穌基督的人應該有的信仰態度。使徒保羅用很不客氣的話指責這樣的人,說他們若不是像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害怕吃了早餐不知午餐在哪裡,或是吃了午餐不知晚餐從何來的人一樣,有東西就先吃個夠飽再說。若不是這樣,就是「故意藐視上帝的教會」,這是一句很嚴重的話,因為這種態度等於是褻瀆上帝的神聖一樣。因為使徒保羅認為耶穌基督乃是「教會的元首」,「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一:22—23)。「故意藐視上帝的教會」,那豈不是等於藐視耶穌基督的名一樣?若此,則信耶穌基督,加入教會這個信仰團契又有什麼意義呢?沒有!因為這樣的行為不但羞辱了那些貧窮的人,也是污辱了耶穌基督的救恩。
第廿三至廿六節:23我所傳授給你們的是我從主所領受的:主耶穌被出賣的那一夜,拿起餅,24感謝上帝,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是為你們犧牲的;你們應該這樣做,來記念我。」25吃過後,他照樣拿起杯,說:「這杯是上帝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次喝的時候,應該這樣做,來記念我。」26所以,直到主再來,每逢吃這餅喝這杯的時候,你們是在宣告主的死。
從第廿三節開始的這段有關聖餐的記事,可說是有關聖餐最早的文獻,因為哥林多書信是寫於主後五十五年的時代,因此,比起福音書中記載有關聖餐的記事,至少還要早十年以上。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用聖餐禮拜文,就是採取使徒保羅所寫的這段經文。
第廿三節,使徒保羅說「我所傳授給你們的是我從主所領受的」,這句話值得注意;有人認為這表示「聖餐」是復活的耶穌基督親自向使徒保羅啟示的,這種說法並不被一般聖經學者接受,原因是使徒保羅出來傳福音的時候,教會已經開始有了「愛筵」的聚會,且將之滲合了耶穌基督和門徒吃逾越節晚餐時所詮釋出來的新意。比較正確的瞭解是:這原本是早期教會舉行聖餐時的禮拜文,而這禮拜文的主要內容部份,很可能是從早期流行的「耶穌言行錄」這份資料得到的。
從第廿三節b句到廿五節,記載的內容和路加福音第廿二章十七至二十節接近。但我們知道,路加福音作者所寫的這份資料,並不是出自己的手筆,可以這樣說,他是跟隨使徒保羅傳道旅行,看過使徒保羅主持聖餐,也可能讀過「耶穌言行錄」這本資料,因此,他記載這段有關聖餐的內容。在這段聖餐的禮拜文中,有一句話是很重要的,就是「記念我」。逾越節原本就是要「記念」出埃及的偉大神蹟,而出埃及最主要就是在提醒以色列人民注意,他們曾在埃及當過奴隸,是因為上帝極大的恩典,帶領他們出埃及、經過曠野、進入迦南應許之地。因此,逾越節是要讓他們和代代子孫永遠都記得上帝施奇妙的手,使他們能脫離埃及人的管轄。「記念」這個詞有「提醒」、「紀念」、「回憶」的意思。同樣的,當耶穌基督用逾越節晚餐的「餅」和「酒」教導他的門徒,對他們說那是代表著他的「身體」和用「血」所立的「新約」,要他們永遠「紀念」他,主要就是在教導所有跟隨耶穌基督的人,已經不再是罪的奴隸,因為耶穌基督已經用他的生命,帶領門徒和所有信靠他的人,脫離了罪,與上帝重新立約,成為一個「新造的人」(哥林多後書五:17)。因此,「聖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就是與上帝重新立「約」,表明參與聖餐的人,願意承認上帝就是他的上帝,他是上帝的子民。
另一方面,當使徒保羅在這裡用「新約」這個詞的時候,也是在表明一個重要的信仰認知:在耶穌基督裡,人和上帝的關係,不是因為法律,而是因為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贖恩典。使徒保羅之所以這樣強調,是每當他四處去傳福音,總會有一些保守派的猶太人基督徒緊隨其後,告訴信徒們要先守割禮,否則就無法得救(參考使徒行傳十五:1),使徒保羅斥責這樣的信息乃是「另一種福音」,並不是真正的福音(加拉太書一:6—9)。原本上帝和人之間的「約」就是代表著「恩典」,而不是法律。因為「約」所代表的意義乃是「愛」,這是整本聖經給我們的教訓。
第廿六節「宣告主的死」這句話和福音書所說的「印證上帝與人立約的血,為眾人流的」(馬可福音十四:24)有同樣的意思。這句「宣告主的死」,是在說明聖餐的主要內容:耶穌基督就是為了世人的罪而死。他是用生命換取人的罪得到上帝的寬恕,使人和上帝之間有合宜的關係,並且建立「新約」,就如同過去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當奴隸時,生命是死的、沒有希望的。出埃及後,生命是自由的。使徒保羅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第五章一節說:「為了要使我們得自由,基督已經釋放了我們。所以,你們要挺起胸膛,不要再讓奴隸的軛控制你們。」
第廿七至卅二節:27所以,無論誰,要是不用敬虔的心吃主的餅,喝主的杯,他就冒犯了主的身體和血。28每一個人必須先省察自己,然後吃這餅,喝這杯。29如果他不辨認所吃所喝的跟主身體的關係,他吃這餅喝這杯就是自招審判。30為了這緣故,你們當中才有好些衰弱的、患病的,也有些死了的。31如果我們先省察自己,我們就不至於受審判。32可是,我們受主的審判,是主在管教我們,使我們不至於跟世人同被定罪。
這段經文是使徒保羅教導信徒們守聖餐應該有的態度;在明白這段話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第十章十六節使徒保羅說過的話:
「我們喝祝謝了的杯,不是分享基督的血嗎?我們吃擘開了的餅,不是分享基督的身體嗎?」
這句話非常清楚地讓我們知道,享用聖餐,等於是和耶穌基督結合在一起。使徒保羅這樣的觀念其實就是舊約利未記第十九章一至二節所說的上帝是聖潔的,因此,祂要求以色列人民也必須是聖潔的子民。就如同他自己告白說的:「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我現在活著,是藉著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愛我,為我捨命。」(加拉太書二:20)使徒保羅就是要提醒哥林多教會信徒注意這樣的事:如果大家認為聖餐是神聖的,那麼,享用聖餐時,就必須以神聖、嚴謹的態度用聖餐。因為這已經不是吃、喝的問題,而是生命的問題,而牽扯到生命的問題時,就不要有隨便的意念。因此,使徒保羅在這段經文提出幾個守聖餐必須注意的認識:
1.敬虔的心,「敬虔」這個詞含有「恩典」的意思。所謂的「恩典」,意思是指:原本不配,現在卻可以得到,且是不需付出任何代價。換句話說:領受聖餐,要有感恩的心,因為這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救贖的恩典。一個人如果用感恩的心領受聖餐,他就不會隨便了。
2.省察的心,「省察」這個詞通常用在提煉金屬物品的時候,意思是指辨識真偽。使徒保羅說守聖餐的時候,要用這樣的心境來領受,他是要告訴所有參加聖餐的人,要有真實的心,心中不要有雜念。另一方面,這裡也在表明一個人在領受聖餐時,應該先知道自己是個罪人,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因此,當一個人在領受聖餐之時,也是在懺悔,祈求上帝透過聖餐,寬恕人的罪。
3.辨認清楚,就是指清楚知道所領受的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和血,而不是一般食物。這是含有與上帝立生命之約的食物,是耶穌基督以他的生命建立起來的聖餐。因此,領受聖餐,就不能有暴飲暴食的吃法,更不能有醉飽的食相出現。
使徒保羅這三項守聖餐的原則,也是今天基督教會守聖餐時非常重要的準則。這也是為甚麼我們每次在舉行聖餐之前兩、三個禮拜,就會公告給大家知道,要大家特別注意必須準備,並且在祈禱中紀念聖餐的事。
第卅三至卅四節:33所以,我的弟兄姊妹們,你們聚集守主的聖餐時,應該彼此等候。有誰餓了,應該在家裡先吃,免得聚會的時候受上帝審判。至於其他的事,等我來了再解決吧。
這段經文也是後來基督教會將聖餐與愛筵分開的一個主要背景;使徒保羅在這裡已經將平常吃飯止飢的事,與聖餐分開來。誰需要吃飯飽食,先在自己的家裡用,因為在教會守聖餐不是為了肚子的需要,以免因為不知道節制而壞了聖餐所表明出來上帝的恩典之意。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段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用敬虔和感恩的心領受聖餐。
使徒保羅告訴我們,聖餐是在表明耶穌基督的生命為了我們捨去,我們原本就不配有這樣的福份,但是因為上帝的愛,使我們可以得到這樣大的恩典。他勸勉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要用敬虔的心領受,也要他們用感恩的心大家彼此分享。
對今天的基督徒來說,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信徒所說的,也一樣是在對我們說的,他要我們知道用敬虔和感恩的心領受聖餐。
1.怎樣才算是用敬虔的心來領受呢?我想最基本的態度就是:知道領受聖餐的時間,有心理準備,並且排除一切困難出席參加。這也就是為甚麼每次在舉行聖餐之前,我就會在教會週報上公告幾次讓大家知道,並且要大家預備時間出席參加。我們教會是每兩個月就有一次聖餐,即使大家都知道是這樣,小會還是會公告給大家知道,為的就是要讓大家記得領受聖餐的時間,並且在祈禱中紀念這件聖事。另一方面,我也要求長老們知道準備聖餐是一件很嚴肅的事,不要有嘻嘻哈哈、輕浮的態度。我曾去過幾間教會主持聖餐禮拜,就發現準備聖餐的人竟然是教會的工友,我問他:「教會的長老在哪裡?」工友告訴我說:「過去都是我在準備,收拾、清洗餐盤也是我。長老都是禮拜前才到。」我不是說工友就不能準備聖餐用品,但是,我要問:長老們在做甚麼?他的職責是甚麼?如果連聖餐禮拜都不能提早到教會來,這樣的長老確實很虧職守,表示他敬虔的心不夠,沒有將聖餐當作非常重要的聖禮典看待。如果長老對聖餐禮拜是這樣的心態,要怎樣指導信徒過敬虔的信仰生活?很難!我也看到有一間教會準備聖餐是由長老娘出來準備,我問她們:「怎麼是你們呢?」她們告訴我說是先生叫她們先到教會來替他們準備的。怎麼會這樣?是忙嗎?連聖餐禮拜都忙到沒有時間出來備餐,這樣的長老有敬虔的心嗎?我的答案是沒有!每次聖餐,當長老準備好後,我就要求所有的長老跟我一同帶著所準備的這些「餅」和「杯」一起感謝,必且恭敬的擺放在聖餐桌上。這些舉動雖然都是外表的行為,但至少,我們必須有這樣的心意—敬虔的心。不但長老們要這樣用心,所有的信徒都應該是這樣的態度一起學習。
2.怎樣的態度是感恩呢?我想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領到聖餐的餅和杯時,先獻上感謝。因為這是代表著耶穌基督的生命,雖然我們所準備的「餅」非常簡單,所用的「杯」也很小,但這些所象徵出來的就是耶穌基督的生命,是為了救贖我們而捨去的生命。這也就是為甚麼每次分「餅」和「杯」給大家之後,牧師都會提醒用感恩的心來等待,然後才一起享用的原因。我們要感謝上帝,讓我們還有機會可以領受聖餐,也祈求上帝透過這些「餅」和「酒」聖化我們的心靈。
二、學習懺悔認罪以及與人和好的心享用聖餐。
哥林多教會內部有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結黨分派」,這種情形又分成兩種,其一就是因為不同的傳承而產生的「結黨分派」現象,這是在第一章我們看到的,有人說自己是屬於哪個傳承的,這樣的「結黨分派」呈現出來的心態就是驕傲,因為大家都認為自己的傳承最有權威,但使徒保羅譴責他們,因為聖經告訴我們,所有的人在上帝面前,都不能說自己有權威,我們惟一可以誇口的就是耶穌基督(哥林多後書十:17—18)。其二是在第十一章現在所讀到的這段經文提起的「結黨分派」,指的就是哥林多教會信徒之間,有貧富差距,或是有些人認為自己比較尊貴,不願意和比他們貧困、卑賤的信徒一起分享愛筵。使徒保羅嚴詞譴責這樣的心態,認為這樣的人乃是「故意藐視上帝的教會」。
如果我們稍微注意一下聖經給我們的信息,就會明白為甚麼耶穌基督會為我們犧牲在十字架上,因為我們都是有罪的人。使徒保羅說「人人都犯罪,虧欠了上帝的榮耀」(羅馬書三:23)。詩篇的作者很清楚地告訴我們,在上帝的面前,沒有一個人是無罪的(參考詩篇十四:1—3、五十三:1—3)。因此,當哥林多教會信徒在參加「愛筵」的時候,竟然有人認為自己比別人高貴、富有,而不願意與他們認為卑賤、貧困的人一起享用在主裡的「愛筵」,這一點讓使徒保羅相當難過,也很生氣,他用很不客氣的語調質問他們,是不是他們「故意藐視上帝的教會」?
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譴責,對今天的基督徒確實有很好的啟示作用。基督徒信仰的第一課,就是承認自己是個罪人。罪人才需要上帝的憐憫和拯救,也因為人人都犯罪,才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而耶穌基督來到世上就是要召有罪的人成為他的朋友(參考馬可福音二:17)。
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有罪的人才需要領受聖餐,沒有罪的人不需要。因為聖餐乃是表明領受的人願意與耶穌基督的生命結合在一起,而這樣的人才能與上帝建立合宜的關係。因此,作為一個耶穌基督的信徒,要學習的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是個有罪的人,因此,在參加聖餐的時候,必須用認罪懺悔的心領受。
另一方面,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在譴責那些自命高貴的信徒,說他們將貧困的信徒排拒在外,或是故意疏忽他們的需要,原因是在教會這樣的信仰團契裡,使徒保羅要我們學習的是「一體」的信仰團契,沒有貧賤富貴差別的團契生活。這也是我一再在強調的,進入教會的大門,就要知道自己和其他的信徒都是一樣,沒有誰比較重要、地位比較高、角色比較貴重的差別。我常常告訴要從事福音事工的人說:福音事工沒有尊卑之別,或是大小之分,惟有的就是奉獻所能。最近一年來有許多人來應徵幹事的工作,應徵者總是會這樣問:「要做甚麼工作?」我都是這樣回答:「教會的工作『沒大沒小』。」我的意思是:雖然有明確的工作內容,但必須注意,包括洗廁所、清理廚房、掃地、倒茶等等,都是屬於教會福音事工的一環。
再者,當我們看到使徒保羅在強調不可以自認尊貴的時候,他的另一個意義已經很清楚,就是在教會裡不應該有分派的現象出現,因為有分派就有分裂,有分裂,就是在分割耶穌基督的救恩。換句話說,我們應該學習的第二個信仰功課,就是與人和好。約翰福音第十三章告訴我們,在最後晚餐的時候,耶穌基督用洗腳來教導門徒們,要他們相互洗腳,為的就是要讓他們學習彼此相愛。他說這樣別人才會知道他們是耶穌基督的門徒(約翰福音十三:—35)。因此,領受聖餐也是我們學習與別人和好的一門信仰功課。我知道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包括我在內,這是一門很難學卻必須用心學習的功課。
(講於二○○○年八月二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