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用愛心做事

經文:哥林多前書十六:1—24

非常特別的是在第十五章,使徒保羅用整章的篇幅討論有關基督教信仰最中心的問題—死人復活。然後,緊接著第十六章並不是繼續這個問題,而是話鋒一轉就回到有關籌款為賙濟耶路撒冷教會貧窮信徒的需要,並且要哥林多教會的信徒們先準備好,好讓他路過的時候,能夠順利地將這份慈善奉獻轉交完成。
如果注意讀使徒行傳,就會知道在第十一章廿七至三十節有這樣的記載:

「在這時候,有幾個先知從耶路撒冷下安提阿去。其中有一個人叫亞迦布;他得到聖靈的指示,站起來預言天下將有嚴重的饑荒。(這事到克勞第在位年間果然發生。)於是門徒決定每人按照自己的能力,捐錢救濟住在猶太的信徒們。他們就這樣做了,託巴拿巴和掃羅把捐款帶給教會的長老們。」

這段資料幫助我們明白使徒保羅之所以四處籌款,是因為耶路撒冷教會貧窮信徒在饑荒中的需要。也可能是因為饑荒確實是很嚴重,所以,當耶路撒冷教會第一次開使徒會議結束後,確定了使徒保羅和巴拿巴傾全力往外邦地區傳福音,而使徒們就留在耶路撒冷和猶太人地區工作。使徒行傳並沒有進一步說明耶路撒冷教會的代表「雅各、彼得、約翰」等三人還特別交代使徒保羅一件事,但在使徒保羅寫給加拉太的書信中則提到這件事:

「雅各、彼得、約翰,這三位有名望的教會柱石,既然知道上帝把這特別的使命交給我,就跟巴拿巴和我握手;既然成為同工,我們就同意:巴拿巴跟我應該到外邦人中工作,而他們在猶太人中工作。他們只要求我們記得猶太人中窮人的需要;這件事正是我一向努力在做的。」(加拉太書二:9—10)

使徒保羅確實依照他被託付的責任,每到一處宣教區,他就提醒決志信耶穌基督的人,要記得踴躍奉獻來捐助在耶路撒冷的貧困信徒。他是這樣告訴羅馬教會的信徒:

「為了接濟信徒的事,我現在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的教會樂意捐出一筆錢,來幫助耶路撒冷信徒中窮苦的人。這固然是他們樂意做的,事實上也是他們的義務。既然猶太的基督徒讓外邦人分享屬靈的恩賜,外邦人也應該在物質上幫助他們。」(羅馬書十五:25—27)

看,使徒保羅認為外邦人的教會奉獻金錢捐助在耶路撒冷教會貧窮的兄姊,乃是一種信仰上的責任,也是義務。理由就是「猶太的基督徒讓外邦人分享屬靈的恩賜,外邦人也應該在物質上幫助他們」。為了要鼓勵外邦信徒與貧窮的兄姊分擔生活的苦難,他對以弗所教會的長老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二十:35)這句我們甚為耳熟的名言。

為甚麼使徒保羅會這麼用心在籌募救助耶路撒冷教會貧窮兄姊的款項呢?除了我們在上述經文看到的資料以外,還有一點是曾被一些聖經學者提出來討論的,就是:使徒保羅希望藉著這樣的救助愛心,將外邦人的教會與耶路撒冷教會之間的「心理距離」縮短。我們知道猶太人和外邦人之間存在著一堵極難攀越的高牆。也許在使徒保羅的心中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外邦人教會的兄姊有關懷猶太人兄姊豐富的愛心,猶太基督徒即使因為傳承自歷史的鄙視外邦人之重擔,或許可以因此減輕吧。這一點也是我們可以接受的看法。

哥林多前書就是在告訴該教會的信徒們,要他們在這件賙濟貧窮的事工上多用些心。這樣的鼓勵,對我們今天的教會也是很好的信仰功課。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讀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四節:關於籌款幫助信徒的事,你們可以依照我從前吩咐加拉太各教會的辦法去做。2每星期天,你們每一個人應當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撥出一些錢,積存起來,不必等我來時才現湊。3我到的時候,會派你們所信任的人,給他們介紹信,讓他們把你們的捐款帶到耶路撒冷去。4如果需要我親自走一趟,他們可以跟我一起去。

第一節提到他曾吩咐加拉太教會的信徒所做的,依照加拉太書第六章九至十節這樣記載:

「所以,我們行善,不可喪志;我們若不灰心,時候到了就有收成。因此,無論甚麼時候,一有機會就該為公眾做有益的事,對那些在信仰上同屬一家的人更應該這樣。」

這段經文並沒有明確說出要怎樣做救助耶路撒冷教會信徒的事,而是提到「在信仰上同屬一家的人」,大家就應該在公眾的「善事」上互相協助。這是一件重要的認識: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相互關心。雖然屬於不同的族群、教會系統,但都是屬於耶穌基督的信徒,這個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知道去年(一九九九)的「九二一大地震」,我們就接到來自世界各地基督教會的捐款,甚至有很多與我們建立姊妹關係的教會,都派出代表專程從他們的國家來安慰、鼓勵我們。這就是使徒保羅所說「在信仰上同屬一家的人」的意思。

第二至三節,使徒保羅要求哥林多教會信徒,以存「小錢」的方式來累積救助的捐款。他採用每個禮拜天參加聚會的時候,就「按自己的收入照比例撥出一些錢,積存起來」。他之所以這樣建議,是不希望等他到哥林多教會時,大家才想辦法要湊這救助的款項。然後,他們可以選派可信任的人將此款項帶到耶路撒冷去。這也可看出早期教會對於財物都很小心,因為奉獻的金錢必須如此審慎處理,稍一不慎可能就會使教會這個信仰團契發生彼此不信任的問題。

為甚麼耶路撒冷教會窮困的情況會如此嚴重?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有一個可能,就是早期教會因為實行凡物公用(參考使徒行傳二:43—47),且信徒人數最多的時候,已經是「數以萬計」(參考使徒行傳廿一:20)。在最初的時候,也因為人數的急速增加,導致對那些說希臘話的貧困寡婦之生活費也被疏忽了(參考使徒行傳六:1),再加上因為饑荒帶來的糧食短缺,使得這種困境更加惡化。因此,急需要外力的資助才能解決。

使徒保羅這樣做,其實也帶來另一個很重要的教會觀念,就是可以建立一個「普世」性的教會團契,不是單獨教會的型態。這也是我一再告訴大家應該有的信仰態度—是分享,而不是獨享。我認為基督教信仰最大的見證和神蹟,就是分享。上帝把祂最好的禮物—獨生子耶穌基督分享給人類,顯示了上帝無比的愛(參考羅馬書五:8),認識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今天咱台灣長老教會最缺乏的信仰見證。
第二節的這句「每星期天」,原文「κατα μιαν σαββατου」,意思是:「在每個安息的第一天」。香港呂振中教授的譯本就是用「每逢安息週的第一日」。天主教思高聖經版本就是用「每週的第一日」。這一節也給我們看到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使徒保羅在寫這本哥林多書信的時候,該教會已經開始用「每星期天」舉行例行聚會了,這就和原先猶太人用每個禮拜的最後一天,也就是第七天—安息日—舉行敬拜的時間區隔出來。使徒行傳第二十章七節,記載使徒保羅和提摩太等幾位同工到特羅亞的時候,是在「星期六晚上」聚會,直到天亮才結束。我們知道「星期六晚上」,也就是過了猶太人的「安息日」時間,那就是一個禮拜的第一天,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星期天」。而星期天,也是耶穌基督復活的日子,就是每個禮拜的第一天。

第五至七節:5我現在正要路過馬其頓。我訪問了馬其頓以後,就到你們那裡去。6我可能在你們那裡住些時候,也許在那裡過冬,再繼續我的旅程。這樣,我無論上哪裡去,你們可以給我送行。7我不願意只在路過時訪問你們;主若准許,我希望跟你們多住一些時候。

原本在第四節記載使徒保羅說「如果需要」他親自走一趟哥林多,他很願意。可能時間上有困難,或是行程還沒有確定,因此,他沒有說去或不去。現在他表示在訪問馬其頓之後會到哥林多去探訪,並且清楚表示希望多住幾天好過這個冬天的季節,不是路過而已。其實,在第四章十九節他就這樣說過:「如果主准許,我不久就會來看你們。」在第十一章卅四節,他又說:「至於其他的事,等我來了再解決吧。」可以想像得到使徒保羅是一再地期盼,希望能到哥林多教會去一趟。

如果我們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後來使徒保羅的計劃有了改變;他本來是準備訪問了馬其頓之後去探望哥林多教會,但哥林多後書第一章十五至十六節的資料是這樣記載的:

「既然有了這樣的確信,我就計劃先去訪問你們,使你們加倍獲得欣慰。我往馬其頓去的時候,計劃先經過你們那裡,回來的時候再去一次,好讓你們幫助我前往猶太。」

這告訴我們他是先去哥林多教會之後,才去馬其頓。依據使徒行傳第十九章廿一節至第二十章三節,使徒保羅確實達成了這個心願,且在哥林多教會住了三個月久的時間。這就是他在第六節所說的過了一個冬天,因為每年的十一月至次年的三月,有長達四個月時間,海上風浪強勁,不適合船隻航行的緣故。再者,他離開哥林多很可能在時間上也是提前,因為在哥林多有人準備要殺害他(參考使徒行傳二十:3),因此,逼使他必須提前離開回去馬其頓。

第八至九節:8可是,我還要留在以弗所,一直到五旬節;9因為,儘管有許多反對的人,這裡的門大開,有很好的工作機會。

第八節提供我們很重要的資料,就是使徒保羅一直留在以弗所。那麼,這封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就是在以弗所停留期間所寫的。依據使徒行傳第二十章卅一節的記載,他在以弗所停留長達三年之久,可說是他在外邦人地區宣教停留最長久的地方。

在第九節說以弗所的門「大開」,意思是有很好的傳福音機會。對於傳福音的工作者來說,掌握機會是非常重要的。許多傳道者常將重要的機會給喪失了,因為常常為了不必要的人情世故所纏絆。真正投入在福音事工的人,他所關心的是:哪個地方喜歡他去,他就去。哪個地方有機會,他就投入所有的力量。我們看耶穌基督是這樣差派他的門徒:

「當你們到了一個地方,哪一家願意接待你們,就住在那裡,直到你們離開那地方。無論到甚麼地方,如果當地的人不接待你們,也不聽你們的話,你們就離開那地方,把腳上的塵土也跺掉,表示對他們的警告。」(馬可福音六:10—11)

這是傳道者應該有的基本態度,因為人的生命相當有限,不需浪費時間在一些無關緊要的雜事上。我們看到使徒保羅是掌握了每個時間,且知道將所有生命的時間投入在傳福音的事工上。他看到以弗所城有好的機會,就不放棄,繼續停留在那兒長達三年的時間。他說以弗所的大門開著。從使徒行傳第十九章的資料可幫助我們明白所謂「門大開」的背景:

「上帝藉著保羅行了些奇異的神蹟;甚至有人把他用過的手巾或圍裙拿去放在病人身上,會使疾病消除,也使邪靈從附著的人身上出來。」(使徒行傳十九:11—12)

「有許多信徒開始把他們以往所做過的事公開坦白地承認出來。許多行邪術的人帶來他們的書,堆在一起,當眾焚燒。他們計算這些書的價錢,總共約值五萬銀幣。這樣,主的道普遍傳開,大大興旺。」(使徒行傳十九:18—20)

雖然是這樣,並不表示反對的聲音都沒有。在以弗所還是發生了暴動,因為當地許多人受到使徒保羅和他的同工所傳的福音影響,導致有很多人的財路被阻擋了,因而想盡辦法要消除使徒保羅他們的福音事工。這就是在這一章第九節所說的「儘管有許多反對的人」,但都無法阻止上帝的靈透過使徒保羅所傳開的福音信息。

第十至十二節:10如果提摩太到你們那裡,我希望你們好好地接待他,使他安心,因為他跟我一樣在為主工作。11誰都不要輕看他;要送他平安地繼續他的旅程,讓他回到我這裡來,因為我正等著他跟信徒們一起來。

12至於亞波羅弟兄,我常常鼓勵他跟其他信徒一起去訪問你們,可是他總覺得現在去不合適,等有機會,他會去的。

提摩太,這是使徒保羅第二次傳福音時所得到一位年輕傳福音的同工。他是路司得的人,母親友妮基、外祖母羅綺都是猶太人(提摩太後書一:5),父親是希臘人。提摩太在路司得和以哥念備受信徒的稱讚,使徒保羅帶他同行傳福音時,為了減少不必要的困擾,也為他行了割禮(參考使徒行傳十六:1—3)。使徒保羅相當喜愛提摩太,甚至稱他是「在信仰上的真兒子」(提摩太前書一:2)。
使徒保羅先差派提摩太去訪問哥林多教會,希望該教會的信徒能夠好好款待提摩太。他之所以差派提摩太,是肯定他的工作能力。在哥林多前書第四章十七節使徒保羅這樣說:

「我差遣提摩太到你們那裡去;在主裡他是我親愛而又忠心的兒子。他要提醒你們,我在基督耶穌裡的新生活所遵行的道路,也就是我在各地教會所教導的。」

這節經文清楚地說出,提摩太是使徒保羅可信任、忠實的傳福音伙伴。他可以很有條理地將使徒保羅在福音事工上的努力一五一十地傳達給哥林多教會信徒知道。使徒保羅希望哥林多教會信徒善待提摩太,是因為有些人或許會認為使徒保羅不來,派代表來,就是輕看他們。特別是提摩太年紀尚且還輕,經驗也不是像使徒保羅那樣豐富。使徒保羅在羅馬監獄時寫給提摩太的書信中,就曾這樣勸勉他說:

「別讓人小看你年輕。無論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和純潔各方面,都要作信徒的榜樣。你要在宣讀聖經、講道,和教導等工作上多下工夫,直到我來。不要忽略了你屬靈的恩賜;這恩賜是藉著先知的預言和長老們的按手賜給你的。這些事你要專心一意去做,讓大家看出你的長進。你要謹慎自己,對你的教導也得小心。要有恆心做這些事;這樣,你不但能救自己,也能救你的聽眾。」(提摩太前書四:12—16)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出使徒保羅確實對提摩太有很高的期盼。他人在監獄中,卻還念念不忘鼓舞提摩太要繼續在福音的事工上做最好的準備。「別讓人小看你年輕」,這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人喜歡看年齡的多寡來判斷一個人的社會經歷。台灣社會就流行著一句話說:「三十歲看學歷、四十歲看經歷、五十歲看體力。」而這時候的提摩太,可是才僅三十歲而已。我還記得黃彰輝牧師擔任台南神學院院長時,年紀才只有廿八歲。同樣的,高俊明牧師擔任玉山神學院院長職務時,也是年紀廿八歲。都是很年輕的時候,就挑起神學教育的大重任,但他們都做得相當好,也為這兩間神學院的教育事工打下堅定的基礎。
這裡也提到亞波羅,他是出身亞歷山大城的人,很有口才,且對聖經相當熟悉。喜歡傳福音,後來得到百基拉和亞居拉的幫忙,在傳福音的事工上有很好的見證(參考使徒行傳十八:24—28)。在第一章十二節提到哥林多教會結黨分派的當中,有一群人是相當擁護亞波羅的。可見他在哥林多教會曾備受禮遇和尊崇。使徒保羅知道亞波羅對哥林多教會有影響力,因此,希望他能幫忙協助該教會,或許是希望能處理一些紛爭的事吧。可惜的是,亞波羅在時間上有困難。也有可能是因為他覺得如果去,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也有可能使問題更加惡化也說不定,所以他說不適合去。

第十三至廿四節:13你們要警醒,要在信仰上站穩,要勇敢,要剛強。14一切工作都要憑著愛心去做。
15弟兄姊妹們,我有話勸你們。你們認得司提法那和他一家人;他們是亞該亞最早成為基督徒的一家,並且在服事信徒的事上非常熱心。16你們要聽從這樣的人,以及跟他們一起辛勞工作的人。

17司提法那、福徒拿都,和亞該古能夠到這裡來,我很高興。他們正好補償你們不在這裡的遺憾。18他們使我覺得快慰,就像使你們快慰一樣。這樣的人是值得你們敬重的。

19亞細亞省的各教會都向你們問安;亞居拉和百基拉,以及在他們家裡的教會,在主裡面熱切向你們問安。20這裡的弟兄姊妹們都向你們問安。
你們要以聖潔的親吻彼此問安。
21我親手寫:「保羅祝你們好!」
22如果有不愛主的人,他是該受阻咒的。
主啊,願你來!
23願主耶穌賜恩典給你們!
24在基督耶穌裡,我深愛你們大家!

第十三至十四節是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最後的勸勉。他用「站穩、勇敢、剛強」這些詞句,都是平常羅馬軍隊指揮官對屬下兵士的訓詞。信仰就像是在打仗一樣,這是使徒保羅時常使用的比喻方式,例如在對以弗所教會信徒的勸勉中,他是這樣說:

「你們要倚靠主的大能力作堅強的人。你們要穿戴上帝所賜的全副軍裝,好使你們能站穩,來抵禦魔鬼的詭計。因為我們不是對抗有血有肉的人,而是對天界的邪靈,就是這黑暗世代的執政者、掌權者,和宇宙間邪惡的勢力作戰。因此,你們要以上帝所賜的武器裝備自己,好在險惡的日子裡能夠抵抗敵人的攻擊,戰鬥到底,始終守住陣地。」(以弗所書六:10—13)

就像一個軍人,無論在甚麼地方、崗哨,都會保持最高的警覺性,因為敵人隨時會來侵襲。

第十四節他要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憑著愛心去做」每一件事。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為這個世界上,真正能贏得勝利的,不是武器,也不是勇氣,而是愛。沒有愛,就算有最精良的武器,只會使更多的人受到傷害。如果沒有愛,就算有足夠的勇氣,也只會使自己落入別人的陷阱更深而已。愛,才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的仇恨。

第十五節提供給我們寶貴的資料,就是司提法那和他的家人是亞該亞最早成為基督徒的一個家庭,且在福音的事工上很熱心。在第一章十六節記載這一個家庭乃是使徒保羅親自給予施洗的。而司提法那和福徒拿都、亞該古等人可能就是第七章一節所提起的,將哥林多教會寫給使徒保羅的信帶去的人。
第十九節提到亞居拉和百基拉這對夫婦,他們是羅馬皇帝克勞第驅逐居住在羅馬城的猶太人時,離開羅馬來到哥林多,而在哥林多城遇到使徒保羅。也和使徒保羅一樣,他們都是以「靠製造帳棚維持生活」,是使徒保羅的好同工(參考使徒行傳十八:1—4)。後來與使徒保羅到以弗所去(參考使徒行傳十八:18—19),當使徒保羅寫這封信時,這對夫妻也託使徒保羅帶筆問安。這裡說以弗所教會的聚會地點是在這對夫妻的家裡。可見當時的教會規模並不大。但對福音的事工卻很熱心。

第二十節「以聖潔的親吻彼此問安」,這是早期教會的一個習慣,大家來到聚會之處,相見面時就彼此親吻,這是非常誠懇的態度。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也提到這樣的請安方式(羅馬書十六:16)。原本猶太人就有這樣的習慣,但在基督教會開始傳到外邦地區之後,可能為了要區隔而加上了「聖潔」這樣的詞句,表示這和男女之間的愛情,或是親人之間的親情(參考路加福音十五:20)關係不一樣。西方教會在第十三世紀的時候廢除這請安的儀式,而在東方教會目前還保持著,但通常是用臉頰彼此貼著相互請安。

第廿一節使徒保羅在這封信的末尾簽上了他的名字,表示這封信是出自他自己的手筆(參考歌羅西書四:18)。也有可能是他請別人代筆,但是由他口述,別人寫,當然所寫的內容是他的意思。他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也是由別人代筆(羅馬書十六:22)。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見證耶穌基督的福音,最好的方式就是與軟弱、需要扶持者一起分享我們所擁有的才能等各項恩賜。

我們看到使徒保羅不僅寫信處理哥林多教會的問題,他是每開拓一間教會,或是每到一間教會去,就會鼓勵該教會的信徒奉獻錢來捐助耶路撒冷教會貧困的信徒。我們看到早期他所開拓的教會,包括以弗所、腓立比等教會,都是很弱小,聚會都是在信徒的家裡,像以弗所就是在百基拉、亞居拉的家,他們的家就是禮拜的地方。無論他們家的房子多大,可容納的人數還是很有限。腓立比的教會就是在賣紫色布匹的婦女呂底亞的家開始的(參考使徒行傳十六:11—15)。剛開始的時候,他們的人數實在是少得很,因為在整個腓立比城,連十個結過婚的猶太男人也沒有,所以才沒有會堂,只有祈禱的地方而已。但是,這樣弱小的教會,可是他們卻是「對主耶穌有信心,以及對信徒們有愛心」(以弗所書一:15)。使徒保羅在以弗所有三年的時間,他對以弗所教會的長老作臨別贈言時,曾對他們說「施比受更為有福」(使徒行傳二十:35)這句話,可見他們在幫助需要的人的部分,確實很努力,才會得到使徒保羅的肯定。而腓立比的教會更是有見證,我們從腓立比書就可看到使徒保羅這樣稱讚他們:

「在我困難的時候,你們來幫助我,我很感激。你們腓立比人都知道,在我傳福音的初期,我離開了馬其頓;那時候只有你們的教會幫助我,有份於我的盈虧得失。在帖撒羅尼迦的時候,不只一次,我有需要,你們就來幫助我。」(腓立比書四:14—16)

看,一間這樣弱小的教會,卻在福音的事工上如此盡力。這對今天已經相當富裕的咱台灣長老教會來說,確實是個很值得反省的功課啊!

我們看到使徒保羅要哥林多教會對耶路撒冷教會貧困的兄弟姊妹伸出援手,並且必須在每個禮拜天提撥自己的收入的一些錢,這就讓我們學習到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上帝的恩賜,不是讓我們用來自己享受,而是用來分享的。無論我們有甚麼才能,或是從上帝得到甚麼樣的恩典,我們都必須存有這樣的認識。想想看,上帝都將祂最寶貴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分享給我們了,我們豈不更該存感恩的心,將最好的與最需要幫助的人一起分享!

我真盼望所有團契的幹部都能在明年的事工計畫中,將我們所關心的苗栗三義教會,以及從我們教會出身的姜美琴傳道所牧養的台東森永教會列入關懷的對象。我們不一定可以做很多,但至少從與我們有關係的教會開始「分享」,就是見證福音的第一步。

二、善待每一位認真為福音工作的上帝僕人,就是在參與福音的事工。

在我們所讀的這章經文中,使徒保羅希望哥林多教會「好好地接待」提摩太—這位年輕,但卻是他認為最好的福音事工的伙伴。他要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不要輕看提摩太,要讓他能夠安心地在福音事工上盡心、盡力。要幫助他,並且護送他順利地回到使徒保羅的身邊。使徒保羅給哥林多教會出的這個功課可說是非常重要,特別是對培養一位年輕的傳道者提摩太來說,哥林多教會負有很大的責任。

台灣教會常常犯一個毛病,就是有些教會對年輕傳道者的態度並不友善,特別是有些較年長的一些信徒、長執,對年輕的傳道者,尤其是剛從神學院畢業的傳道,不是藐視,就是根本瞧不起。我就聽過有這樣的長老,連禮拜日要邀請別人來講道,都沒有先跟傳道者聯繫,也沒有經過傳道者同意,自己就決定請他所喜愛的人來講道。這樣的態度是非常不禮貌,也不正確。我就看過當著會友面前羞辱(甚至是出手打)傳道者的長老,這樣的態度是非常惡劣的。我當然知道有些傳道者實在很不盡責,且真的是不適合當傳道者,因為他並不用心在傳福音的事工。有的是利用講道的機會,罵會友、說長執的是非等等,這些都不是正常的教會應該有的現象。無論是羞辱傳道者,或是傳道者藉著講壇罵會友、論長執是非,這都不是信仰的好見證。

但我比較在意的是:不要因為傳道者年紀輕,或是剛從神學院畢業,就瞧不起他。應該有這樣的認識:只要是認真為傳福音工作者,都應該加倍的愛心疼惜他、給予鼓勵,因為這樣做,就是在參與栽培上帝忠實的僕人。有一天,這位傳道者在福音事工上有美好的見證時,我們也會分享了這份美好見證的喜悅。

(講於二○○○年十月廿二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0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