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奉耶穌的名

經文:使徒行傳三:1—26

在前面一講我們有談到最早基督教會之形成,是由於很大的聖靈力量充滿在耶穌基督門徒的身上,使他們能夠勇敢地見證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也看到他們確實有真實的心大家一起過團契生活,結果第一次聚會就增加了三千人。他們甚至「賣掉田產家業,按照個人的需要把錢分給大家。他們同心合意,天天在聖殿裡聚會」(使徒行傳二:45—46a)。之所以能過這樣的團契生活,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早期教會的信徒都有一個期盼:復活的耶穌基督將會很快再來臨,並且相信他來臨的日子,就是世界的末日的到來。

我們現在所讀的使徒行傳第三章,是描述發生於耶路撒冷聖殿裡,從門徒身上所發出的一股極大力量,這力量乃是聖靈同在的最好見證。他們不但會行醫病的神蹟,且更加勇敢地見證復活的耶穌就是猶太人已經期盼甚久的基督(彌賽亞)。

在前面一講,我曾提過寫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非常強調的兩個角色:其一是天使,二是聖靈。在路加福音書中,天使在耶穌基督的出生事件上扮演著很重要角色,在復活的事件上也沒有缺席過。耶穌基督降生時,是由天使將消息傳達給牧羊人;在復活事件上,也是天使傳報信息給婦女馬利亞、約亞娜等。此外,我們也一再看到作者提及耶穌基督有能力醫病、趕鬼,乃是因為有聖靈的的能力與他同在緣故。在路加福音第廿四章描述復活的耶穌基督向他的門徒顯現時,曾提醒他們要在耶路撒冷城裡等候,「直到那從上面來的能力臨到」(路加福音廿四:49)。

接下來作者路加在使徒行傳這本書繼續記述當門徒聚集在耶路撒冷城時,聖靈如何降臨在他們身上,以及怎樣在他們身上作工,使他們有能力醫病、趕鬼,並且在宣揚福音的事工上有美好的見證。

現在我們來看所讀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三節:有一天,下午三點禱告的時間,彼得和約翰上聖殿去。在那叫美門的地方,有一個生來瘸腿的人;他天天被人抬來放在門口,向進聖殿的人求乞。他看見彼得和約翰要進聖殿,就求他們施捨。

「禱告的時間」,在舊約時代是每天有兩次,就是早上跟下午的獻祭時間(出埃及記廿九:38—39)。猶太人很重視祈禱,他們幾乎是把祈禱生活化了。最敬虔或嚴謹的人每天祈禱時間有七次(詩篇一一九:164),通常一般人每天至少也會有三次祈禱,且常喜歡參與公眾的祈禱。在耶穌基督的時代,猶太人已經發展出每天三次固定祈禱時刻:早上九點,下午三點,以及下午六點(日落之時)等。由於有些法利賽人喜歡利用這三個祈禱時段炫耀自己信仰上的敬虔,所以就會利用祈禱時刻故意走到人人看得見的街道口大聲祈禱,為的是要讓人知道他的敬虔。耶穌基督為此相當不以為然,他在山上教導門徒的時候這樣說:「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偽善的人喜歡在會堂裡或十字路口站著禱告,故意讓別人看見。」(馬太福音六:5)

第一節說到彼得和約翰。請注意我們在第一章看到作者路加提供的門徒名單中,約翰是排名在雅各之前,這跟耶穌基督的時代不太一樣;因為在福音書中,雅各都是排在約翰的前面(馬可福音五:37,九:2,十:35,十四:33)。則是約翰排在雅各的前面,因此有人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在早期教會中,約翰在教會中取得更重要的地位。作者路加在福音書中說他們兩人乃是被耶穌基督差遣去準備最後晚餐的人(路加福音廿二:8)。

在前面兩章我們都看到,最早門徒活動的中心點仍是在耶路撒冷聖殿。彼得與約翰也跟過去一樣,按照猶太人的規律,祈禱的時間一到,就自然地進入聖殿去祈禱。這至少告訴我們,門徒並不是要創立新的宗教團體,而是要告訴猶太同胞:耶穌基督就是大家所期盼的彌賽亞。

「美門」,這是在耶路撒冷聖殿東邊外牆的一個門,是從入外邦人院要進入女人院時必經的門道。根據摩西的法律規定,有殘缺的人不得進入聖殿獻祭(利未記廿一:16—21)。因此,這個門不是祭司們,而是一般民眾才會路經的。可能因為此門是經過特別的精雕細琢,又裝飾得非常精美,所以有「美門」之名。猶太人史學家約瑟夫說:這個門的價值遠超過那些鑲金鍍銀的門。由於外邦人也可從這個門進入,再加上也必須由此門進入,所以來往聖殿的人大多喜歡走這道門,這大概也就是乞丐被人抬來此門口處的緣故吧。不過,我們也同時由此看到一個極大的對比,就是在那樣美麗的門口處,有既骯髒、又貧窮的乞丐被人放在門前。這豈不是跟馬可福音第十二章四十一節至十三章一節所描述的,在美麗、雄偉、壯觀的耶路撒冷聖殿裡,有窮寡婦在裡面的情況類似?早期耶路撒冷聖殿裡面,以及在聖殿外面「美門」地方發生的情景,其實也繼續發生在現今的基督教會。我在德國科隆大主教禮拜堂就看到這景象:富麗堂皇又宏偉的科隆大主教禮拜堂,門口四周有許多乞丐在乞討,有許多遊民在禮拜堂的四周隨地小便。若說對基督教信仰最大的諷刺,恐怕莫此為甚吧!

第四至十節:他們注目看他;彼得說:「你看我們!」他就留神看他們,希望得些甚麼。彼得對他說:「金銀我都沒有,但是我要給你我所有的: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命令你,起來走!」於是彼得拉著他的右手,扶他起來。那個人的腳和踝骨立刻有了力氣,就跳起來,站直了,開始走路。然後他跟他們一起進聖殿,邊走邊跳,頌讚上帝。大家看見他一面走路,一面頌讚上帝;他們一認出他就是坐在聖殿的美門口求乞的那個乞丐,就對所發生的事大感驚異。

這件醫好出生時就瘸腿而被人放在聖殿門口求乞之人的事件,基本上在表明的主題是:聖靈與門徒同在,使他們有能力行醫治的神蹟,像約翰福音第九章所記載耶穌基督醫好那位生下來就瞎眼的乞丐一樣。

第六節應該是這段神蹟故事最中心的經文;這一節反映出第五節那位乞丐所期盼的,剛好與所得到的完全不同。這一節也同時告訴我們,有時我們向上帝所祈求的,與所得到的會不一樣,有時祈求所得到的則會比原先所期盼的更好,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猶太人認為賙濟窮人會帶來上帝更大的賜福,因此,一般人都會對貧困的乞丐、求乞者施捨、給予。這個瘸腿的乞丐向彼得和約翰乞求施捨,他原本是希望門徒給他錢,這也是彼得回答所說的「金銀我都沒有」的背景。我想即使是在今天,任何一個乞丐所期盼得到的也是錢,因為錢才是他們生活中最為實用的東西,但是彼得卻回答說金銀他都沒有。他這樣說是有道理的,因為他原本是個漁夫,接受耶穌基督呼召跟隨他四處去傳福音;路加福音第八章一至三節說,耶穌基督和門徒在傳道生活中的需要,都是一些婦女供應的,可見他們確實是沒有甚麼錢財可言。而在耶路撒冷的三千信徒,大家過的是一起分享的生活,也沒有人可以擁有比別人更多。

另一方面,我們在第二章四十三節看到作者路加描述門徒的能力說:「使徒們行了許多神蹟奇事;人人都因此起了敬畏的心。」因此,第三章一至十節應該是在回應這一節所說的,耶穌基督的門徒有因聖靈充滿而得的能力。

當彼得對他說「金銀我都沒有」時,我想這個乞丐聽了之後必然很失望,因為金銀是他最需要的,是他賴以生存的。但是彼得緊接下去說他要給這個乞丐他所有的一切,就是「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我們千萬別小看這句話,因為這句話可以說是整本使徒行傳最重要的一句話。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句話,因它就是建立今昔基督教會最為基礎的一句話,即基督教會是以「耶穌基督的名」來建立的。換句話說,我們建立教會,並不是奉某一個人的名字,而是奉「耶穌基督的名」,為的是要宣揚復活的耶穌基督。這也就是為甚麼長久以來,長老教會的一個傳統:不用人的名字來建立教會,恐怕我們紀念人的名字,卻忘了耶穌基督。長老教會的創始者約翰‧加爾文去世之前,就曾立下遺囑交代,不可以在他的墓碑上刻他的名字,因為他不希望後代的人為了紀念他,卻把耶穌基督的名字給忘了。

彼得對這位乞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也同時在表明他的信仰告白:他很清楚不是自己有什麼能力,而是因著耶穌基督,他才能得到聖靈充滿的力量,對這個瘸腿的乞丐下醫治的命令。

我們可以從這裡比較一下作者在他所寫的路加福音第廿四章四十七節,提到耶穌基督復活顯現給門徒看之後,對門徒說的話:「你們要奉他的名(基督),把悔改和赦罪的信息傳開,從耶路撒冷遍及萬國。」看,是奉耶穌基督之名傳悔改與赦罪信息,這是路加福音的中心信息。

當這個瘸腿者向彼得乞求金銀時,使徒彼得所給予的就是奉耶穌基督之名命令這個人起來走。這樣,命令這個人起來走又與悔改和赦罪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我們看到的乃是一個人生命極大的改變:就是從對金錢的祈求、盼望,到仰望上帝在基督裡的拯救。換句話說,當一個人把原本只想依靠金錢來過每一天的生活,改變成盼望生命的得救時,這種改變已經不是人的力量可以達成的,必定是來自創造、賞賜生命的上帝的感動成全。

另一點,生命的力量在門徒的見證中已呈現出一個新的意義,就是人依靠金錢生活的生命,所得到的乃是生命的停滯、無望,只能天天靠著他人的施捨。但是靠著耶穌基督的名,人可以從這種靠人施捨過日子,變為一個有活潑生命力的人,可以自立、可以站起來。

約翰福音第四章記載一位撒馬利亞的婦人跟耶穌基督的對話。在他們的對話中,這位撒馬利亞的婦人對耶穌基督強調,他們倚靠的就是祖先雅各所遺留下來的一口井水。而耶穌基督則很清楚地告訴她:「喝了這水的人還會再渴;但是,誰喝了我所給的水,誰就永遠不再渴。我給的水要在他裡面成為泉源,不斷地湧出活水,使他得到永恆的生命。」(約翰福音四:13—14)讓我們更清楚地知道:倚靠人的力量只是短暫的快樂,倚靠上帝的力量則是永遠的滿足。
第七節的「立刻」這個字眼是作者路加喜歡用的。在路加福音四章三十九節、使徒行傳五章十節、十三章十一節等,我們都會看到同樣的字眼「立刻」出現。這個字表明聖靈的力量使神蹟隨即應驗,沒有任何阻力。

第八節這句「跳起來」,就像以賽亞書第卅五章六節所說的「跛腳的能跳躍舞蹈」,作者路加可能想到先知以賽亞所預言的這句話吧。這裡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個原本是瘸腿的人,因為得到醫治而得以跟彼得和其他門徒進入聖殿。在前面我講過,如果依照摩西法律的規定,這個人因為瘸腿是不能進入聖殿的,而現在他可以公然地進入聖殿,這對他來說可是生命的大轉變啊!如果我們沒有忘記,類似這樣的事件也發生在耶穌基督所醫治的患血漏婦人的身上(馬可福音五:25—34)。這位患血漏病的婦人,因為患病長達十二年,使她一直被列為是「不潔淨」的人,而無法參與宗教生活。對一個猶太人來說那是非常痛苦的事,因為在猶太人的社會,宗教生活是他們社會生活的大部分。而這個生下來就瘸腿的人,原本連期盼進入聖殿的機會都沒有,如今因為彼得醫治好他的瘸腿,對他來說,恐怕再也沒有甚麼事比可以進入聖殿更為重要了。難怪他會「邊走邊跳,頌讚上帝」!

當然他身體得醫治一定會驚動所有認識他的人,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人一出生就是瘸腿的,如今竟然可以站起來走,歌頌著上帝,怎能不叫大家感到驚訝呢?就像約翰福音第九章所記載的那位生下來就瞎眼的人一樣,耶穌基督醫治好他的瞎眼後,最無法接受的人就是那些宗教領袖們,他們簡直無法相信有人竟能有這樣的能力可以醫治好一個生下來就瞎眼的人,使他的眼睛可以復明。表面上看來,這些宗教領袖是在查察誰違反安息日的規定,實際上他們是受到這種醫治神蹟的驚嚇。

眾人的反應是「大感驚異」。作者路加常用這個字眼描述人們的反應,如路加福音第五章廿六節描述眾人對那個瘸腿得醫治的人的反應是用「非常驚奇」。而當耶穌基督醫治一個被鬼附身的人時,人們的反應也是「驚訝不已」(路加福音四:36)。當耶穌基督使拿因城寡婦的獨生子復活起來的時候,大家的反應亦是「非常驚訝」(路加福音七:16)。路加常喜歡用類似「非常驚訝」的字眼來描述人們對這種神蹟的反應。

第十一至十六節:在所羅門廊下,那個人緊緊地拉著彼得和約翰,在場的人很驚訝,都跑去看他們。彼得看見這許多人,就對他們說:「以色列同胞!何必為這一件事驚奇呢?為甚麼直盯著我們呢?你們以為我們是憑著自己的能力或虔誠使這個人走路嗎?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就是我們祖先的上帝,已經榮耀了他的僕人耶穌;這耶穌你們把他交給官府,彼拉多決定要釋放他,你們反而在彼拉多面前背棄他。他是聖潔公義的,你們卻棄絕他,要求彼拉多把一個殺人犯釋放給你們。這樣,你們殺了生命之主;但是上帝使他從死裏復活了。我們就是這事的見證人。這耶穌的名所發出的能力使這瘸腿的有了力氣。你們所看見所知道發生在這個人身上的事都是由於信了他的名。因為他信耶穌才使他完全好了起來;你們大家也都看見了。

這是使徒彼得的第二次見證詞。第一次是記載在第二章十四節至卅六節。
彼得這段話語中,主要在見證耶穌基督乃是上帝在以色列先祖時就預定要來的彌賽亞。

我們注意彼得的證詞,其重點是在第十五節的話:耶穌基督乃是上帝賜給人的生命之主,但是人將他殺了,可是上帝使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這樣的證詞也可以說是早期教會最主要的信仰告白。彼得在這段證詞中強調,他和其他的門徒就是為耶穌基督復活的神蹟做見證的人。另外一點,彼得在此將猶太人決議把耶穌基督釘十字架的事件再次重述一次,就像他上次被聖靈充滿時對群眾所說的一樣(使徒行傳二:36)。再者,這裡彼得提醒群眾們,人將因信靠耶穌基督的名得到能力,這種能力可以使人的生命重新再造,就像這位瘸腿的人所經歷的一樣:因著耶穌基督的名,從此開始了新的生命。

第十七至廿六節:「那麼,朋友們,我曉得你們和你們的長官那樣對待耶穌是出於無知。上帝早已藉著先知們預言基督必須受苦;這預言果然實現了。所以,你們要悔改,轉向上帝,他就赦免你們的罪。這樣,主會賜給你們靈力更新的日子;同時,他會差遣耶穌,就是他已經為你們選定的基督來。基督必須留在天上,直到萬物更新的時候;這是上帝在古時藉著他的聖先知所宣佈的。摩西說過:『主 ─你們的上帝要從你們的同胞中為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他興起我一樣。他向你們說的話,你們都得聽從。不聽從這位先知的話的人要從上帝的子民當中被除滅。』所有傳信息的先知們,包括撒母耳和他的後繼者,都宣佈這些日子所要發生的事。你們是先知的繼承人;你們承接上帝跟你們的祖先所立的約。上帝對亞伯拉罕說過:『我要藉著你的後代賜福給地上萬民。』所以,上帝興起他的僕人,先差遣他到你們這裏來,賜福給你們,使你們每一個人都回頭,離開邪惡的道路。」

第十七節說群眾以及猶太的宗教領袖將耶穌基督釘十字架,乃是因為「無知」的緣故。將這個「無知」比較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對上帝的祈禱所說的話:「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甚麼。」(路加福音廿三:34)使我們更清楚耶穌基督說這句名言的原因。在耶穌基督的眼中,人們這樣呼喊要把他釘十字架,就是因為「無知」的緣故,為此,他祈求上帝赦免人們這樣的「無知」。這也就是使徒保羅後來所說的:「宣揚被釘十字架的基督。這信息在猶太人看來是侮辱,在外邦人看來是荒唐。」(哥林多前書一:23)因為只有「無知」的人,才會將耶穌基督釘十字架的事看成是「理所當然」,才會認為傳揚被釘十字架的耶穌基督是「荒唐」的舉止。這樣我們可以看出,真正「無知」、「荒唐」的,是將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的人。

在第十九節我們再次看到彼得的呼籲,要大家悔改,轉向上帝。我在前面一講已經說過,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內涵就是:人必須要悔改。沒有悔改,就沒有上帝的憐憫、赦免,唯有悔改才能得到上帝的救恩。「悔改」,這個字在希臘文的意思是改變你的心,也就是說使人的生命有所轉變,跟「轉向」的意思相同,是從不正確的方向轉回到正確的方向。

第二十至廿一節是很值得注意的經文。這裡彼得說到耶穌基督將會再次降臨到世上,而這個觀念深深的植入早期教會信徒的心中。這也就是為甚麼在第二章說到大家聚集「在一起過團契生活,所有的東西大家公用。他們又賣掉田產家業,按照個人的需要把錢分給大家。」(使徒行傳二:44—45)原因就是認為耶穌基督很快就會再臨,大家都在期盼這件事。在彼得的見證中,他特別提到耶穌基督再臨的時刻,乃是「萬物更新」的時候。所謂「萬物更新」,指的就是人類的悔改。人的悔改自然會帶來萬物更新的光景。

第廿二至廿三節彼得的見證詞很特別,因為這兩節是引用申命記第十八章十五節和十九節,摩西對以色列人民說的話。彼得認為摩西預言將會有一位先知來臨,而這位先知就是耶穌基督。另一方面,彼得這樣的見證也有意在表明舊約聖經中先知的預言,已經在耶穌基督身上得到明確的應驗。

我們可以從第十一至廿六節中看出,彼得見證的主要內容包括悔改、轉向上帝,耶穌基督就是舊約聖經先知所預言那要來的彌賽亞,上帝審判的日子已經來臨,大家要趕緊悔改。其實,基督教會兩千年來都是在傳達這樣的信息。如果一間教會沒有傳悔改的信息,這間教會不能稱為是屬於基督的教會。如果一間教會沒有傳上帝的審判會來臨的信息,這間教會就不能說是上帝做了記號印證與祂同心的教會。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所帶給我們的信息:

一、以基督的名所建立的教會,不是為了要紀念人,乃是為了要宣揚復活的耶穌基督。

這是基督教會存在非常重要的使命—宣揚復活的耶穌基督。使徒保羅說:

「弟兄姊妹們,我從前到你們那裡去,並沒有用甚麼華麗的詞藻或高深的學問對你們宣講上帝的奧秘。因為我拿定了主義,當我跟你們在一起的時候,除了耶穌基督和他死在十字架上的事以外,甚麼都不提。」(哥林多前書二:1—2)

這也是基督教會跟一般社團最大的差別所在。在一般社團,我們常常會提起人的事跡,但是,在基督教會裡,我們只提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

長老教會有一個很重要的傳統,就是不以人的名字來設立教會,原因就是不要因為人的名字使人忘了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救恩。這是長老教會創始者約翰‧加爾文所留給我們的榜樣;即使死的時候,他也不要人在他的墓碑上刻著他的名字。他用這種方式在告白信仰—一生以耶穌基督為榮耀。就像使徒保羅所說的:「我更把萬事看做虧損的,因為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腓立比書三:8)可惜的是,後代的人還是在日內瓦大學門口,為他豎立了一座雕像紀念他。若是他事先知道,一定會痛罵一頓。

今天的基督教會也有這樣的缺點和危險,離開約翰‧加爾文這樣的信仰告白越來越遠了:有越來越多長老教會的會友喜歡在教會裡留下自己的名字,我想大概是恐怕後代的人忘記他吧!我們看到許多教會在建堂的時候,為了要使信徒更多奉獻,都會用「留下自己的名字」的方式來募款。結果我們看到有的教會是用紀念某某人的名字來設立,或是在教會的許多設施上用紀念某某人的名字掛在門房上。如果奉獻是這樣子的,就違背了我們的信仰。我們應該有一個信仰認知:基督徒在教會裡留下的名字越少,耶穌基督的名就越多得榮耀。

二、我們對上帝所祈求的,和從上帝所得到的,可能不一樣,但是上帝所給我們的,總都是比我們所希望得著的更好。

這個乞丐原本只是希望得到彼得給他金錢而已,但是,彼得在聖靈的充滿之下所給他的,比他原先所期盼的更多、更豐富,就是使他從瘸腿不能走路、不能進入聖殿敬拜,變成可以自立,開始他生命中最為重大的事—進入聖殿敬拜上帝!

我讀過高俊明牧師在監獄中所寫的一首詩,這首詩的名字是「主的旨意真美善」。詩是這樣寫的:

我求主
給我一束鮮花
但 祂給我一棵 又難看又有刺的仙人掌

我求主
給我幾隻美麗的蝴蝶
但 祂給我許多 又醜陋又可怕的毛毛蟲

我震驚 我失望 我哀嘆!

但經過許多日子
我忽見那仙人掌
盛開了許多鮮豔的花
那些毛毛蟲也變成
美麗的小蝴蝶 飄舞在春風裡

上帝的旨意真美善

看,這首詩所描述的,豈不就是我們常有的祈求經驗?上帝知道我們的需要和欠缺,在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美好的旨意,我們信得過祂必滿足求告祂的人嗎?

三、奉耶穌基督的名要給人的不是金銀,而是要使人原本已經枯萎的生命重新站立起來。

我們看到彼得對這位生下來就瘸腿的人說:「金銀我都沒有,但是我要給你我所有的:我奉拿撒勒人耶穌基督的名命令你,起來走!」結果這個人真的站起來走。這個人原本對生命是不寄予希望的,因為他一出生就已經瘸腿了,無法進入聖殿參加敬拜、歌頌上帝,只能祈求過路的人施捨。現在彼得所給的不只是生活的需要,而且是比生活還重要的—生命的改變:他可以站起來,他可以跳舞、頌讚上帝的名。對他來說,那簡直就是生命的再造!

「奉耶穌基督的名」,這實在是一個很重要的信仰課題。今天的基督教會應該要好好反省這件信仰的大前提:我們奉耶穌基督的名做了甚麼事?是否讓人原本已經枯萎的生命得到新的泉源、力量?還是因為假借耶穌基督的名,使人離開上帝?

我看到一則流傳故事說:

多馬‧阿奎那有一次遇見教皇英諾森二世,教皇很高興遇到這位神學大師,那時正好有一筆很大的奉獻進來,教皇高興地數著該筆奉獻的錢。他一面數著,一面對多馬‧阿奎那說:「多馬,你看這麼多錢,教會以後不會再說沒有錢了。」多馬‧阿奎那聽了之後,回答教皇英諾森說:「是的,今後教會也不能說:我奉耶穌基督的名命令你,起來走!」

這是一則很值得我們深省的故事。今天的基督教會若是只盼望有很多的錢,卻傳不出耶穌基督復活的信息,傳不開悔改的信息,這樣的教會怎能奉耶穌基督的名給予人新的生命力呢?很難啊!今天的基督教會若只在意奉獻金錢的多寡,或為此祈求,很快就會失落傳揚耶穌基督的名的力量。今天教會最大的危機是已快變成:金銀我都有,就是沒有耶穌基督!

我們都知道真正屬於基督的教會不應該是如此的。要避免這樣的危機,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教會累積在銀行的存款越少越好。這也是我牧會越久,感受越深的一項信仰心得。

四、一個真正悔改的人,不但相信耶穌基督必定會再來臨,而且早已再臨在他的生命裡。

早期教會最重要的信仰告白,就是相信耶穌基督會再臨到世界上來。且他來的時候,也是世界的末日、上帝審判的時刻。我們從彼得的見證中看到這樣的內容。

今天的教會並沒有改變這樣的信仰告白,我們相信耶穌基督會再次降臨在我們的世界。但是,我更相信一個已經悔改的人,是已經看到、且經驗到耶穌基督早已跟他同在了。在他的生命中,充滿了耶穌基督的恩典,致生命裡有活力,對生存的世界有異象,對上帝藉耶穌基督的拯救有盼望。這樣的人並非總是在等待,亦非不斷在數算末日來臨的時間表,不,不是這樣!因為他早已經驗到復活的耶穌基督就活在他的生命中。我們看使徒保羅這樣見證說:

「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自己,而是基督在我生命裡活著。我現在活著,是藉著信上帝的兒子而活;他愛我,為我捨命。」(加拉太書二:20)

看,這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信仰所要表明的:復活的耶穌基督活在我們生命中,他已經降臨在我們的生命裡。


(講於一九九八年五月三日)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3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