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講:雅各入埃及

    經文:創世記四十六:17、2834; 四十七:1—31

    在前面幾講我都一再重複地敘述過,第四位族長約瑟的歷史,是由創世記第卅七章開始到第四十五章止。但是從第四十六章以後仍舊會發現約瑟的記事出現,不過主要對象則是以雅各的記事為重,例如我們現在所讀的這些經文就是在描述雅各如何帶領他的家族遷移進入埃及去避饑荒之難的情形。這當中也穿插了約瑟的事蹟,不過雅各的記錄則是一再出現。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從第四十六章到第五十章,也可以說是在記述雅各的最後事跡入埃及的故事。

    直到第四十五章,約瑟的故事已告一個段落;在約瑟的故事中,我們可以明確的看出,作者有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為接續下去的出埃及記做一個事前交代,讓讀者知道為甚麼有出埃及的運動?乃是因為雅各帶著他的族人進入埃及去。我們從作者在出埃及記第一章的開頭說到:

    「後來,埃及有一個新王登基,他對約瑟的事毫無所知。」(出埃及記一:8)

    這樣簡單的一句話,卻說出整個故事的重點:時代會變,人對事物的認知也會改變。然後作者又緊接著說出新埃及法老王的話:

    「這些以色列人又多又強盛,對我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一旦發生戰爭,他們可能跟敵人聯合攻打我們,逃離我們的國土。我們必須設法阻止他們的人口增加。」(出埃及記一:910)

    就這樣原本風風光光進入埃及的事件就成為另外一種新的負擔,原本是埃及國王的「賓客」的以色列民族,現在卻變成為埃及王國生存的威脅,埃及人想要消滅掉他們。

    其實,出埃及記和往後所記的有關進入迦南地的故事,都環繞在創世記裡的一個主題:種族間的衝突人類罪惡的一種型態,也是一種罪的擴散。創世記的作者就是在告訴我們,人的罪從最早的與上帝破壞關係,到人與自己的親兄弟相互殘殺,然後進而發生的是人和生存環境的對立,再來就是族群中的彼此敵對、抗爭。我們在第十四章看到這樣的記事,在出埃及記只不過是再次將之更具體的說明出來而已。

    另一方面,我們也在創世記中看到一個重要的啟示:因為上帝賜給他揀選的僕人有智慧,才使不同的種族得以相互和平、分享地生活在一起,約瑟入埃及的故事就是在說明這一點。雖然那是在嚴重饑荒的情況下,但是,卻因為上帝在約瑟身上啟示出來的智慧言語,使得埃及成為上帝拯救人類的器具。

    人只要聽從上帝的話語,上帝就會重用他。

    埃及法老王聽上帝的話,上帝讓他和的國民不但不會有飢餓的危險,而且也因為法老王聽從上帝透過約瑟所講的話,使埃及成為在那最為困苦的世代,卻是最為富裕的國度,甚至是上帝所重用的器皿,可以幫助許許多多的民族解除飢餓的危機。相對的是,人若忘了上帝的話,就是在很富裕的生活環境中,也將會因喪失上帝的話語而為生命的生存帶來危脅。

    出埃及記的作者用「埃及有一個新王登基,他對約瑟的是毫無所知」這句話來說明:人忘了上帝所施行的恩典,就會為人類帶來災難。

    這句簡單的話,也同時說明了以色列人民在富裕的埃及地確實已經忘了上帝的話語,因為他們若是知道上帝,子子孫孫記得上帝的話語,則埃及人必定會知道在祖先的時代,之所以能經過那危險的飢荒威脅,乃是因為有上帝的憐憫。這樣就不會發生這種族群中的對立和迫害的事件。

    我們現在所讀的創世記第四十六章,從第六至廿七節都是族譜的記錄,我曾說過對族譜最感興趣的資料就是「祭司文獻」的作者,因為這對「祭司」來說是很重要一件事,他們除了負責敬拜的祭典工作外,另外一點就是要維護族群間血脈的延續,好明確知道族群之間的關係。

    再者,因為族譜讓他們知道有誰可以繼承祭司的工作,哪一種族群不能做為祭司的角色。第四十六章開始的第一至五節,是繼續第四十五章末段的「以羅伊文獻」的資料,述說到雅各如何帶領著他的族人進入埃及;第廿八至卅四節,則是「耶和華文獻」的作品,我們在這一段中看到的是約瑟和父親見面的描述。

    第四十七章裡,除了第五至十一節是「祭司」的作品外,其餘都是屬於「耶和華文獻」的資料。這一章主要在說明約瑟是如何在處理因饑荒所帶來的生活困境。而埃及王國卻因為約瑟身上充滿了上帝的話而成為當時最為富裕的國家。

    這也就是整本聖經的一個主題:人是因為上帝的話語而使生命富裕(參考申命記八:3),不是因為物質的豐富使生命飽足。

    現在讓我們來看所讀的經文內容:

    第四十六章一至七節:雅各收拾他所有的財物來到別是巴;他在那裡向父親以撒的上帝獻祭。當夜,在異象中上帝對他說話。上帝喊他:「雅各!雅各!」
    他回答:「是,我在這裡!」

    上帝說:「我是上帝,是你父親的上帝。不要怕到埃及去。我要使你的後代在那裡成為大國。我要親自和你到埃及去,並且親自帶你的後代回到這塊土地來。你死的時候,約瑟會在你身邊送你的終。」

    雅各從別是巴出發。他的兒子們讓父親、孩子們、妻子們都坐在埃及王派來的車上。他們攜帶在迦南的牲畜和財物到埃及去。雅各領著所有的子孫到埃及去,包括兒子、孫子、女兒,和孫女。

    我們再次看到「以羅伊文獻」的特點就是:透過「異象」上帝跟人講話,不同於「耶和華文獻」的特點,認為上帝是直接在夢中對人說話(創世記廿八:1316)。

    第三至四節可以說是整個遷入埃及故事的中心經文;這段經文中,我們看到上帝對雅各所說的話幾乎就跟當年上帝對他離開家鄉,在伯特利所說的完全一樣。

    我們比較一下就會發現:

    創世記四十六:34創世記廿八:1315上帝說:「我是上帝,是你父親的上帝。不要怕到埃及去。我要使你的後代在那裡成為大國。上帝說:「我是上主,是你祖父亞伯拉罕的上帝和以撒的上帝;我要把你現在躺著的這塊土地給你和你的後代。…向東西南北擴張領土。…我要親自和你到埃及去,並且親自帶你的後代回到這塊土地來。你死的時候,約瑟會在你身邊送你的終。」我要與你同在;無論你到哪裡,我都保護你,並且帶領你回到這片土地。我絕不離棄你;我一定實現對你的許諾。

    我們可以看到上帝都是先表明祂跟亞伯拉罕、以撒的關係,不是只在他們身上,而且是持續依約在進行祂對他們子孫的看顧。

    作者用這種方式在描述上帝和人之間立約的重要性,以及約的延續性。

    再者,我們看到上帝要跟雅各同在,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有上帝同在,就可以排除一切的恐懼,和確定一切應許的實現。如果上帝不跟他同在,即使他擁有一切也是枉然。第三點,作者再次要強調的就是:上帝乃是大地的上帝,不是只有在伯特利、迦南的上帝,而是任何地方都有上帝的同在。這一點也是聖經作者所努力要傳達給所有讀者知道的地方,就是上帝是一位無所不在的上帝。入埃及和出埃及的事件都在傳達這樣的信息。

    在這裡有一點經文上可思考的問題:根據第四十五章廿八節「耶和華文獻」的資料,認為雅各進入埃及,是他自己的決定,因為他說:「我兒子約瑟還活著,趁我還沒死以前,我一定要去看他。」但是,在這裡「以羅伊文獻」的作者說,雅各進入埃及乃是上帝的啟示後決定的。不過,無論是怎樣的決定,有一點是共同點:上帝會與雅各同在。因為這乃是上帝原先與他所立的約。這一點由雅各在別是巴向上帝獻祭之事上反應出來,因為那表示雅各在各種事上都以上帝為主。

    第廿八至卅四節:雅各差猶大先到約瑟那裡,約他來歌珊相見。他們到歌珊的時候,約瑟驅車到那裡見父親。他們一見面,約瑟就擁抱父親,大哭一場。雅各對約瑟說:「我現在親眼看見你還活著,就是死我也心甘。」

    後來,約瑟對他的兄弟們和父親家裡其他的人說:「我必須向王報告,我兄弟們和父親一家人已經從迦南搬到這裡來了。我要告訴王,你們是牧人,以牧放牲畜為生;你們帶了牛羊和所有的財物到這裡。王召見你們,問起你們的職業的時候,你們要告訴他,你們跟祖先一樣,以牧放牲畜為生。這樣,他就會讓你們住在歌珊一帶。」約瑟這樣說,是因為埃及人不跟牧放牲畜的人來往。

    這一段經文是「耶和華文獻」的資料,直到第四十七章,除了第五至十一節是「祭司」的作品外,其餘都是屬於「耶和華文獻」的資料。在資料中我們發現約瑟是個很細心的人,這是「耶和華文獻」所描述的約瑟的一個特點;他先交代家人如何應對法老王的詢問,然後他再去將自己家人已遷進埃及的事告訴法老王。

    我曾說過猶大在「耶和華文獻」中是個將繼承雅各為後代領導者的人物。

    我們從雅各在這裡差遣猶大去跟約瑟傳言的事可以更清楚看出來。這裡所記載的跟第四十五章所記載的似乎有點不太一樣;在第四十五章九至二十節所記載的是,雅各之所以進入埃及有很大的力量是因為埃及法老王的邀請。因此,在入境埃及和居住上並不是問題。但是在這裡好像有一點特別需要約瑟去張羅打點的。這當然是因為不同資料來源導致看法上的差異。

    不過有一點是我們不太了解的是:為甚麼「埃及人不跟牧放牲畜的人來往」?

    這一點就使我們有些感到不解,是否因為當時的埃及的農業已經很發達,對牧放業的民族瞧不起?若是比較第四十三章約瑟跟他的兄弟吃飯時,是「約瑟自己坐一席,他的兄弟們另坐一席。參加宴席的埃及人另有一席,因為埃及人認為跟希伯來人同桌吃飯是一件有失尊嚴的事」(創世記四十三:32)。

    這裡提供我們知道埃及人在當時是很瞧不起希伯來人的,但是否跟他們是放牧業有關?則是不太清楚了。不過瞧不起他們可能跟他們二者之間的社會、物質生活水平差距太大有關係。這在今天仍然是存在的問題,例如白人跟黑人之間,台灣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關係都可以看出來。

    「歌珊」是塊土地很肥沃的土地,雖然在希伯來文「歌珊」是「邊疆」之意,但是在埃及法老王的眼中顯然是「埃及最好的土地」(創世記四十五:18、四十七:6、11)。

    根據民數記的記載,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的時候,他們是:「常吃魚,不用花錢。還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等好吃的東西。」(民數記十一:5)也因為是如此肥沃的土地,才造成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居住有安定的生活,並且「人口增加得快,又多又強盛;埃及境內到處可以看見他們」(出埃及記一:7)。

    第四十七章一至六節:於是,約瑟帶五個兄弟去見王。他對王說:「我父親和兄弟們從迦南帶著牛羊和一切財物到這裡來了;現在他們在歌珊地區。」接著,他引兄弟們見王。王問他們:「你們從事哪一行業?」

    他們回答:「陛下,我們跟我們的祖先一樣,以牧放牲畜為生。由於迦南地區饑荒嚴重,沒有牧放羊群的草原,我們才移到這裡來。請陛下容許我們住在歌珊地區。」王對約瑟說:「現在你父親和兄弟們都到了。埃及的土地在他們面前,任由他們選擇;他們可以住在國中最好的地區歌珊。如果他們當中有能幹的人,就派他們看管我的牲畜。」

    其實,我們若認真來想一定會看出一個問題:在一個大饑荒的時代,特別是「饑荒非常嚴重,到處缺糧;埃及人和迦南人都餓得體力衰弱」的世代裡(四十七:13),即使是居住在那最好的土地也是一樣,逃離不了生存的威脅。而現在埃及帷一有的就是在那豐收的七年時間裡所儲存起來的「五穀,多得像海灘的砂粒,無法計量」(創世記四十一:49)。

    因此,無論他們是在住哪裡,看來都是一樣的,否則在那「最好的土地」,一定無法阻止移民潮。就像前面經文已經說過的:「埃及人享受的豐年結束了。就像約瑟的預言,七個荒年接踵而來。雖然周圍各地都鬧飢荒,但是埃及到處有糧。等埃及人要捱餓的時候,他們向王求糧。王命令他們去見約瑟,一切遵從他的安排。」(四十一:53—55)

    這樣可看出,現在是因為埃及在當時的地區是帷一可以買到糧食的地方,這才是重點。「最好的土地」乃是在饑荒過後才會有意義的了。

    這裡可以看出法老王對約瑟的疼愛,那就是他不只是接納雅各一家人居住「國中最好的地區歌珊」,甚至是也表示提供約瑟的兄弟們就業的機會看管法老的牲畜。這一點也表示出在那極為饑荒、缺糧的時代,法老王尚且有足夠的糧食可以供牲畜食用,可見儲糧的豐富。

    再者,我們也看到法老王詢問約瑟的五個兄弟的問題,剛好是約瑟早先已經交代過的,可見約瑟對法老王是知之甚詳,連法老王要問甚麼問題他都知道,約瑟真的是很聰明,這種聰明也是在表示他從上帝那兒得到特別的恩典,這當然跟他對上帝的忠實有密切的關係。

    第七至十二節:約瑟引他父親雅各到王宮見埃及王。雅各給王祝福。王問他:「你有多大年紀?」

    雅各回答:「我寄居人世已經有一百三十年。這些歲月又短又苦,遠不如我祖先的。」臨別,雅各又給王祝福,然後退出。約瑟遵照王的命令把父親和兄弟們安置在埃及;他把靠近蘭塞城,國中最好的土地給他們作產業,並且配給糧食給父親和兄弟們,以及父親的家屬,連最年幼的也包括在內。

    這段資料是來自「祭司文獻」的資料。好像約瑟是將他的兄弟跟父親雅各分別帶去見法老的。我們看到雅各一見到法老王就給他祝福,在要退出王宮的時候也是再一次的為法老王祝福,這些動作都是在表示對一個國王的尊敬。

    雅各表示他那時已經有一百三十歲了。根據第廿八節的記載,雅各去世時是一四七歲。這樣他在埃及是居住共有十七年的時間。他對法老王表示他的一百三十歲是「又短又苦」。如果跟亞伯拉罕的一百七十五歲(創世記廿五:78)、以撒的一百八十歲(創世記卅五:28)來相比,雅各的生命線確實是短少了很多,而且正如他所說的在那樣短短的歲月中,他過的日子是「苦」的,恐怕比較好的是最後這十七年的時間吧,因為有約瑟為他處理養老的事,可以免除不必要的困擾。在他年輕的時候,就歷經了兄長要殺他的恐怖逃亡生活;在岳父拉班的家是一再地被欺騙;然後又被自己的兒子欺騙說他所疼愛的孩子被野獸吃掉了;晚年的時候,又面臨饑荒的危機,而為了要生存還得再次舉家遷移,等等這些都是「苦」的人生經歷。誠如詩篇的詩人所說的:「我們一生年歲不過七十,健壯的可能到八十,但所得的只是勞苦愁煩;生命轉瞬即逝,我們都要成為過去。」(詩篇九十:10)

    第十二節說明了雅各一家大小在埃及的日子是不用愁煩吃的問題,這在那大饑荒的時代,實在是個很重要的事,也顯現出上帝對雅各所說的話「我要親自跟你到埃及去」的話的實現,因為有上帝的同在,他和他的家人可以面對生命死亡的威脅。

    第十三至十七節:饑荒非常嚴重,到處缺糧;埃及人和迦南人都餓得體力衰弱。他們來買糧食的時候,約瑟收取他們的金錢,交到王宮去。當埃及和迦南的錢用光後,埃及民眾來見約瑟,要求他說:「我們的錢都用光了,請想辦法給我們糧食,免得我們餓死。」

    約瑟回答:「如果錢用光了,可帶你們的牲畜來換糧食。」因此他們把牲畜帶到約瑟那裡,約瑟就用糧食交換他們的馬、牛、羊、驢。那一年,他用囤糧交換民間所有的牲畜。

    「饑荒非常嚴重,到處缺糧」,簡單的一句話,說出上帝在實現祂的計畫;聖經的作者在這裡告訴我們無論是大水或是饑荒缺糧,都是來自是上帝的計畫,不是人的能力可以改變的。上帝在法老王夢中所表明的意義已經在逐漸實現完成。

    我們看到約瑟確實是個如同法老所說的:「上帝既然把這一切指示你,你一定比誰都有智慧,更有遠見。」(創世記四十一:39)看,他不但把民眾買糧的錢交到王宮去,他同時又出策略,要求那些已經無錢買糧的民眾,用牲畜來交換糧食。再次顯現出埃及所儲存的糧食是那麼地充沛,才能夠「用囤糧交換民間所有的牲畜」,這若不是有遠見、智慧的人是無法辦到的。

    第十八至廿六節:第二年,他們又來要求:「我主啊,我們不能騙你,我們的錢都用完了,牲畜也都歸你了。現在,除了我們的身體和土地以外,甚麼都沒有了。請替我們想辦法,免得我們死亡。我們的田地荒廢;求你用糧食交換我們和我們的土地。王擁有我們的土地;我們願意作王的奴隸,替他耕種。請你給我們糧食,讓我們活下去;給我們種子,讓我們播種田地。」

    約瑟替王收買了埃及所有的土地。那時候飢荒更加嚴重;埃及人都被迫出賣土地;所有的土地都歸屬於王。至於人,約瑟使埃及境內的人都成為農奴;只有祭司的土地他沒有收買,因為他們從王領受生活津貼,不必變賣自己的土地。約瑟對人民說:「既然我現在替王買下你們和你們的土地,我就供給種子讓你們播種。收割的時候,你們要把收成的五分之一交給王,其餘的歸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家屬作糧食,也作種子。」

    他們回答:「我主啊,你救了我們的命,恩待我們,我們願意作王的奴隸。」約瑟為埃及制定法律:凡農產收成,五分之一要歸王。這法律到今天仍然有效,只有祭司的土地不歸於王。

    這是一段很重要的經文記錄,因為這一段告訴我們為甚麼埃及有那麼多的奴隸,乃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土地的緣故。土地是使人得自由,有自己生存的空間,不會變成奴隸的原因。我們看到上帝揀選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時,一再重複的一句話,就是要賜土地給他們。這段經文同時告訴我們在古時候,人民就是國王的財產的一個背景來源。我們當然無法用今天民主政治在強調的,人民是國家主人的看法來看這件事。就像古時那種誰的軍隊打贏了,輸的那方要當贏的那方的奴隸一樣。雖然這樣,即使在今天的時代,我們仍舊會看到在缺乏糧食的國家裡,人民又能對提供糧食的國家說出甚麼大話?除了被剝削許多經濟利益外,恐怕也逃離不了成為政治附庸的命運。這也就是最近北韓糧食短缺,南韓想提供時,北韓就要求絕對不能附帶有任何條件的援助之因,甚至要求援糧的米袋上也不得印有南韓之字樣。我們看到蘇聯之所以最後聯邦會瓦解,其原因乃是因為長久以來糧食的短缺,接受美國和西歐各國的援助有關。

    自古以來,人類就是一直為了糧食的問題在戰爭。我們看到這些埃及人,他們來對約瑟所說的話,他們是在環境所逼之下,「自願」請求成為法老王的奴隸,以求能得到糧食維持生命的生存。

    我們要注意的是在第廿二節:「只有祭司的土地他沒有收買,因為他們從王領受津貼,不必變賣自己的土地。」這裡說明了當時的法老王宮裡已經有了御用的祭司,負責敬拜神明之祭祀工作,他們直接領受國王所給的俸祿。換句話說,他們是不必煩惱生活的缺乏。但是,這節也可能在暗示雅各和他的家人也是拿國王的俸祿的人(十二節),並且擁有居住的土地可供耕種之用(十一節)。這一點對他們後來在饑荒過後快速繁榮有關,因為人民需要付出五分之一的稅賦給國王時,雅各的家族可以免除。但是,這也暗示了後來埃及人對他們側目不滿的遠因(參考出埃及記一:710)。

    第廿七至卅一節:以色列人住在埃及的歌珊地區。他們在那裡繁盛發達、人口大增。雅各在埃及住了十七年,到一百四十七歲。他將死的時候,差人去召約瑟來,對他說:「請你把手放在我的雙腿之間,發誓不把我葬在埃及。我死後,你要把我帶出埃及,葬在我祖先埋葬的地方。」

    約瑟說:「我一定照你的吩咐做。」

    雅各說:「向我發誓吧!」約瑟就向他發誓;於是雅各在床上感謝上帝。

    這個時候的雅各可能已經很衰弱了,因為他是連感謝上帝都只能「在床上」而已,可見他現在這個時候是非常的虛弱。

    我們再次看到發誓的方式是把手放在「雙腿之間」,這跟早年亞伯拉罕差遣他的資深僕人去為以撒找妻子的時候,要求老僕人發誓的方式一樣。所要表明的意義就是:以用生命來發誓,絕對會遵照所發的誓去履行,絕不會改變。
    第廿七節可以對照出埃及記第一章七節:

    「以色列人,人口增加很快,又多又強盛;遍及埃及全境。」

    我們注意和合本在第廿七節的譯文是:

    「以色列人住在埃及的歌珊地,他們在那裡置了產業,並且生育甚多。」

    這裡說他們在歌珊「置了產業」,表示他們有了自己所屬的財產。這就是我在前面所說過的,他們不用負擔稅金,因為他們跟法老王的御用祭司同樣受到特別的款待,但是一般人民需負擔五分之一。所以以色列人比一般埃及人更有能力置產。

    雅各決定雖然是會「客死」異鄉,但是卻一定要埋葬在上帝對他所應允的迦南家鄉(創世記四十六:34)。

    這些經文故事給我們帶來好的信息:

    只要有上帝同行,就不用擔心有缺乏,因為上帝是個富有的上帝。

    我們看到雅各雖然他一生的際遇是那麼地坎坷,但是上帝並沒有忘記他,更重要的是在他出發到埃及去的半途中,他沒忘記要向上帝獻祭,這表明了一點,他是終身倚靠上帝的帶領。因此上帝在異象中向他說話,說要「親自」跟他一起到埃及去,並且還要「親自」帶他的後代回來家鄉。這才是雅各勇敢向埃及遷移的重要因素,因為他知道,只要有上帝跟他同行,他就不用擔心生活和生命的問題。

    這一點可以說是基督教信仰裡很重要的一個認識。

    我們有很多人常常懷疑上帝到底是否與我們同在?我們甚至不相信上帝,雖然我們也是常常來禮拜,但是我們的心中並沒有像雅各一樣這樣倚靠上帝的帶領。也因此我們將很多時間用在置產的工作上,卻是很少用時間像雅各一樣,在任何時候都尋求上帝的帶領。

    我們看到雅各的一生,誠如他自己對法老王所說的:「我寄居人世已經有一百三十年。這些歲月又短又苦,遠不如上我祖先的。」

    看,雅各的一生並不都是那麼瀟灑,相反地,是崎嶇坎坷。

    但是他沒有忘記上帝就是他最好的倚靠。

    就在進入埃及,在人人變賣一切家產,甚至把自己都變成法老王的奴隸的時候,他因為倚靠上帝,

    使得雅各自己和他的家族都能在那最困境的環境裡「繁盛發達、人口大增。」

    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如果我們將自己的生命都用來在為自己置產的事上,以為生命最好的保障就是那些財產,忘了尋求上帝的帶領,我們很快會因為生存環境的變遷,而使自己所努力的,一生儲蓄囤積的都在一瞬間都變成空空的。這個大饑荒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

    耶穌基督的教訓中,就曾提供一個很好的比喻,說到一位財主只知道積存財寶,只知道要將倉庫擴建,然後說要將自己的生命倚靠那些所積存的一切財物,「慢慢享受,吃吃喝喝,過舒服的日子」,卻都沒有想到生命的主是上帝。耶穌基督說那個人在上帝的眼中是個「糊塗人」,因為他並不是真正的富足,相反地,在上帝眼中,他是個貧窮人(路加福音十二:1620)。沒錯,人的生命是否富足,「並不在乎他有多少財產」(路加福音十二:15),而是在我們生命中是否有上帝為我們生命的主。這也是基督教信仰與其他宗教信仰不同的地方。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9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