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種族淨化的陰謀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1-03-03 12:14
經文:以斯帖記三:1—15
在前一講我提過,人在努力想要創造歷史,但是往往在人無法料到的當中,上帝的手突然間改變了歷史的軌跡。有時人的一句不經心的話,或是很在意的一個舉動,都可能觸動了歷史的按鈕。我們看到前任王后華實蒂,因為拒絕出席國王亞哈隨魯的邀請(不論國王邀請她出席宴會的動機是甚麼),而慘遭罷黜的地步,也因為這樣,以斯帖才得到機會,進入王宮,並且被揀選為王后。在第二章中也看到幫助以斯帖進入王宮,並且取得機會當上王后的主要人物,就是以斯帖的養父末底改,他一再交代以斯帖不要將自己猶太人身份暴露出來,因為末底改知道,在波斯帝國的環境下,雖然從波斯帝國的皇帝塞魯士開始,就以溫和的態度對待猶太人,且允許他們返鄉回去重建被巴比倫帝國毀壞的家園。也因為這樣,有許許多多的猶太人並沒有在返鄉的浪潮中跟進,他們繼續留在異域之地發展他們的生活,有的人與外族人通婚,有的成家立業,也有的人在波斯帝國政府取得官職。可是,究竟還是在異族統治之下。但是,末底改知道,即使是這樣不錯的環境,還是會有差別,因為波斯帝國王宮規定娶親的對象,必須是從六個聯盟族群中選擇,因此,隱藏以斯帖的猶太人身份也是為了要在王宮中求得生存的機會。每個人求生存的方式不一樣,末底改的態度和但以理就很不相同;當末底改要求他的養女以斯帖隱藏猶太人的身份而進入王宮中的時候,以斯帖就必須放棄猶太人各種習俗和規律,否則她就無法在王宮中生存。而但以理則是清楚地以猶太人的身份,堅持不妥協於波斯帝國所定的規律之下,結果是被丟進獅穴中,也因此見證了上帝的救恩,使他在「大流士和波斯王塞魯士當政的時期事事順利」(但以理書六:28)。
現在我們所讀的第三章,是記載波斯帝國的新任宰相哈曼企圖消滅猶太人的故事。作者要揭示一個重要的觀念:當一個人得到權貴的地位時,不要以為自己很有才能,或是設計謀想陷害別人,要知道上帝賞賜給人有機會取得高官爵位,為的是要幫助更多的人體驗上帝的慈愛,這樣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讓我們來看看這章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六節:1過了一些日子,亞哈隨魯王提升亞甲人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當宰相。2王下令給所有王宮的侍衛,要他們向哈曼跪拜,表示尊敬;他們都遵從王的命令,只有末底改拒絕了。3王宮裡其他的官員問他為甚麼不服從王的命令。4他們天天勸他改變態度,但他總是不聽。後來,他私下向他們解釋說:「我是猶太人,我不能向哈曼跪拜。」於是他們去告訴哈曼,看看他會不會容忍末底改的行為。5哈曼知道末底改不肯向他跪拜,非常憤怒。6當他又曉得末底改是猶太人,就決定不只要處罰末底改一個人;他定了計劃,要殺滅亞哈隨魯王國內所有的猶太人。
第一節「過了一些日子」,作者並沒有說出時間是多久。以斯帖是在主前四七九年當王后,也就是亞哈隨魯王在位的第七年十月(二:17)。在第三章七節則是說在「亞哈隨魯王統治的第十二年正月」,這是主前四七四年哈曼進行他的計畫。因此,很有可能這句「過了一些日子」,表示的是經過了五年的時間。
亞甲人,這是長久以來一直和猶太人敵對的亞瑪力人。在撒母耳當先知的時期,曾命令掃羅要消滅這族的人,原因是在以色列人民出埃及的時候,亞瑪力人曾經敵對他們(撒母耳記上十五:1—9,申命記廿五:17—19)。
第二至三節,我們看到古代宰相有資格接受人民的跪拜,表示人民對他的尊敬。因為宰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樣的命令在古代社會是很平常的事,但是為甚麼末底改拒絕向他跪拜呢?我想原因並不單純是宗教上的理由:認為哈曼是人,不是上帝而拒絕跪拜。更可能是因為這兩個民族彼此之間的世仇、敵對心理。這可從第四節的「我是猶太人,我不能向哈曼跪拜」經文看出末底改的心情。這樣看來,末底改雖然一方面要求以斯帖隱藏了猶太人身份;另一方面,他還是很堅持自己對歷史的認知和使命感,堅持不向曾經迫害自己同胞的仇敵表示敬意。雖然有許多人勸勉他要識時務,但是他還是不願意改變心意。他的態度應該是屬於政治上的,或是意識型態的,並非是因為宗教上的。我們可以發現在政治的意識型態上,常會因為時代的轉變而改變。在波斯帝國統治的時代,因為對猶太人有較好的態度,有許多猶太人願意留在波斯繼續生活,且在當地社會也有不錯的發展。他們不認為隱藏自己的猶太人身份有甚麼特別意義,這一點從以斯帖的身上看得出來。如果不是因為末底改一再叮嚀,她並不會在意自己是否猶太人的身份。
從第五節哈曼知道末底改不向他跪拜之後,非常生氣一事,也可看出當時的人對於哈曼並不是很尊敬,否則國王不必用法令來規範人民要對哈曼尊敬。尊敬一個人是從心裡開始,不是用法令規定的。台灣在戒嚴時代,規定聽到「國父」「蔣總統」這樣的句子,都要立正站好,或是坐正身子,表示尊敬。但是,真正打從心裡尊敬的人有幾個?恐怕不多。這些勸告末底改要向哈曼跪拜的人,竟然去向哈曼打小報告,然後開始存著看熱鬧的心,要看看哈曼怎樣處理末底改的事件。再者,雖然經過歷史演變,和時代的變遷,亞瑪力人和猶太人之間「世仇」所帶來的隔閡,似乎沒有減輕或消除的現象。當哈曼得知末底改是猶太人後,更加生氣,不但決定要消滅末底改,甚至遷怒到波斯帝國境內的所有猶太人,打算一舉消滅他們。這樣滅族的念頭一產生,猶太人立刻陷入危險。聖經告訴我們,猶太人遭遇到好幾次的「滅族」危機:
第一次,摩西出生的時代,也就是以色列人民在埃及居住繁衍族群的時代。後來有一位新上任的國王下命令說:「 希伯來人新生的男嬰都必須扔到尼羅河去,只准女嬰活著。」(出埃及記一:22)
第二次,主前五八六年,當猶大國被巴比倫帝國消滅的時候,所有強壯的人都被俘虜到巴比倫帝國去當奴隸,只剩下「一些最窮苦的人留在猶大,叫他們在葡萄園和田裡工作」(列王紀下廿五:12),還有許多人是逃到埃及去避難的(列王紀下廿五:26)。
第三次,就是以斯帖這個事件。
第四次,耶穌降生的時代,希律王因為不滿東方星象學家沒有按照他的指示,回報耶穌降生的地點,因此,在盛怒之下,「派人把伯利恆和附近地區兩歲以下的男孩子都殺掉。」(馬太福音二:16)
第七至九節:7亞哈隨魯王統治的第十二年正月,就是尼散月,哈曼命令人在他面前抽籤(又叫抽普珥),擇日進行他的計劃,抽出的籤指明十二月(亞達月)十三日。
8於是哈曼稟告王:「有一個民族散居在王國的各省。他們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跟所有其他的民族不同;不但這樣,他們連國家的法律都不遵守。容忍這樣的人對陛下沒有好處。9如果陛下認為妥當,請頒佈命令滅絕他們。我保證可以替國庫增加收入三十四萬公斤銀子,作為國家的行政經費。」
第七節的「抽普珥」,很可能就是以斯帖記作者用來解釋這節日的由來,和此節日原本的用意,以及後來轉變成猶太人紀念民族獲得上帝拯救得以生存的經過。所謂「普珥」,意思是「籤」。第七節並沒有說哈曼叫誰抽籤,因此,很可能就是當時波斯帝國重要的巫師,或是占卜的星象學者。巴比倫人通常在每年的開始都會有卜卦,求問神明該年的運氣。在巴比倫人是「尼散月」,也就是正月。這個月份在猶太人則是「亞筆月」,大約是三、四月之間。這樣我們看到一個極為諷刺的現象:猶太人在慶祝從埃及逃亡出來的逾越節,卻在這裡遇到了波斯宰相哈曼準備要進行消滅猶太人的大屠殺行動!
之所以要「抽普珥」,為的是要進行消滅猶太人的計畫。這就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希特勒政府在進行消滅猶太人的行動一樣,很有「計畫」地在德國佔領區內進行消滅猶太民族的行動。因此,所謂「抽普珥」,也就是擬定「計畫」展開大屠殺。而現在抽出來的結果是在年底(十二月,亞達月)開始進行。這樣看來,哈曼是要用將近一年的時間準備,然後在同一天—十二月十三日—進行這項滅族行動(比較第13節)。
第八和九節是哈曼對亞哈隨魯王的報告。由於他要進行的是大屠殺工作,因此,必須先向國王報告才可以執行。我們從這裡看到哈曼的狡猾,他不說出自己民族與猶太民族之間的世仇關係,而是說這項行動是對國王有好處,因為在他的控告中說,猶太人是「連國家的法律都不遵守」,這種說法是最容易煽動統治者的怒氣。而提出可以替國家節省財源「三十四萬公斤銀子」的說法則是對統治者一種極大的誘惑。哈曼總共提出三點要消滅猶太人的重要理由:
1.猶太人雖然散居在波斯境內各地,但是並不被同化。他們保有自己的傳統、習俗。換句話說,他們雖然在波斯帝國的統治下,但是並不遵守波斯的生活習慣、禮儀。這已經說明這樣的民族在轄區之內只會造成更多社會秩序的混亂,對治安有影響。
2.不遵守國家的法令,這個理由最嚴重。沒有一個統治者會允許在他的轄區內有這種的情形存在,因為這樣的行為等於否定了統治者的權威、尊嚴一樣。即使在今天的時代,也不會允許這樣的人民存在(不過新約教會在高雄縣甲仙鄉錫安山社區是當今台灣社會的特例)。
3.財政上的好處。哈曼告訴亞哈隨魯王,說消滅這樣的民族,等於是替國家解除財政的負擔。我們可以這樣瞭解,要執行消滅一個民族的行動,需要大筆龐大的費用。因此,哈曼在執行這個行動時,必定也同時進行另一項工作,就是搜刮所有猶太人的財產。這樣的行動也是第二次大戰期間,德國政府對付猶太人的方式,以猶太人的錢,來執行消滅猶太人的行動。哈曼說這樣不但不必花費任何的經費,相反地,還可以替國家節省經費高達三十四萬公斤的銀子(和合本用「一萬他連得」),這豈不是很誘惑人的一種說法嗎!這筆高達三十四萬公斤的銀子到底有多少錢呢?以當時波斯帝國全年總稅收是五十一萬公斤銀子(一萬五千他連得),這筆節省下來的經費是高達全國總稅收的三分之二。這樣高的「收益」,怎能不讓執政者垂涎呢?
第十至十一節:10於是,王取下他的印章戒指交給猶太人的敵人—亞甲人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11王對他說:「這些人和他們的錢財都歸你,你要怎樣辦就怎樣辦吧!」
亞哈隨魯王將他的印章戒指交給哈曼,這表示亞哈隨魯王允許他以國王的名義去執行這樣全國性的大屠殺行動。因為印章戒指是代表身分。在路加福音第十五章,耶穌比喻中那位浪蕩回來的孩子要求他的父親寬恕他,給他一個工人的身分時,結果他父親給他戴上戒指,表示他不是工人,而是可以代表父親身分的孩子(路加福音十五:22)。
第十一節可比較第四章七節「哈曼答應如果把猶太人剿滅了,國庫就可加一大筆款項」,可看出亞哈隨魯王說「他們的錢財都歸你」這句話,並不表示執行滅族行動時,所有搜刮得來的錢財都是屬於哈曼的,而是說可以照哈曼的計畫去執行,經費就由他處理,「該繳國庫的,就繳入國庫」。
第十二至十四節:12正月十三日,哈曼就召王的書記來,要他們發出通告,用當時王國境內各省各族所通用的語文寫下來,發送給所有的省長、總督,和官員。這通告是以王的名義頒佈的,蓋有王的戒指印。13送信的人把通告發送到王國的各省去,指令要在亞達月十三日這一天把所有的猶太人,不管男女老幼,都殺光滅盡,決不留情,並且要沒收他們的財物。14通告的內容要在各省向民眾公佈,好在那一天來到時,每一個人都有準備。
從正月十三日,到亞達月(十二月)十三日,這樣前後有十一個月的時間,哈曼要求所有的地方官員準備這件大屠殺的行動。他用亞哈隨魯王給他的戒指下命令,由於蓋有國王的印章戒指,因此發出的命令就等於是「詔書」,視同法律命令一樣有效。再者,這樣詔書是以「各族通用的語文」寫下來的,表明這項命令必須徹底執行,不准有任何遺落。這種做法就像當年亞哈隨魯王發出詔書通告廢除王后華實蒂一樣。
第十三節說要在同一天內「把所有的猶太人,不管男女老幼,都殺光滅盡,絕不留情,並且要沒收他們的財物。」在和合本用「全然剪除,殺戮滅絕」。而在台語漢字用「剿滅他,刮死他,互伊死無」。看,這種「殺光滅盡、絕不留情」的手段實在是非常殘忍。
在「次經—以斯帖補篇」中,記載著以亞哈隨魯王之名發出的詔書內容,其中有一段話說:
「近來哈曼告訴我們,有一種頑固刁民,散居於帝國的各民族之中。他向我們解釋道,這些人有其自己的法律,與其他各民族迥然有別,且又一貫違抗朝廷的命令。由於此種態度的結果,致使我們無法為帝國建立一個夢寐以求的統一政府。這些人對我們的政府懷有敵意,並且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威脅著帝國的安全。他們信守奇怪的風俗習慣,服從他們自己的法律,並且站在一貫與全人類為敵的立場上。」
從這份詔書的內容來看,哈曼確實向亞哈隨魯王說盡了許多不誠實的話,讓亞哈隨魯王認為猶太人乃是「頑固刁民」,「犯下了可怕的罪行」,但卻沒有說明犯的是甚麼罪。說他們「信守奇怪的風俗習慣」,更嚴重的是,說猶太人的存在是威脅著波斯帝國的安全,以及「站在一貫與全人類為敵的立場上」。類似這樣的控告,往往會出現在有計畫進行消滅敵對者的思想中,甚至是文獻中。希特勒就是認為猶太人的存在,乃是世界和平最大的障礙。就像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要消滅科索沃人的態度也是這樣。
第十五節:15遵照王的命令,這通告在首都書珊公佈了;送信的人也急忙把通告帶到各省去。當書珊城進入慌亂狀態的時候,王和哈曼正坐著相對飲酒。
當哈曼發出「詔書」的公告貼出來後,首都書珊城馬上就陷入一片混亂了。原因很簡單,因為進行這項大屠殺行動不是用「極機密」的方式,而是明目張膽地公告給所有的人民知道,為的是要讓所有的猶太人在「死刑」之日未到以前,就開始過著「面對死亡」來臨的恐懼生活。這種面對死亡的滋味,就像一個醫生對一個人說,他的生命只剩下多少天一樣,而這個人本來好好的,突然間接到這樣的診斷後,很快就會陷入痛苦、難堪,甚至鬱卒致死。
而當所有的猶太人在憂愁、悲傷的生活中,一個強烈對比的畫面出現在王宮中,就是國王亞哈隨魯和宰相哈曼相對坐在一起飲酒,這是多麼地不協調的畫面啊!作者用這種方式在描述人心對生命殘酷手段的畫面,是很值得我們對生命尊嚴深思、反省的。
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不論用甚麼理由,都不能作為對人的生命施以殘忍手段的念頭和理由。
哈曼當宰相應該是要疼惜人民才對,使徒保羅寫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說:「統治者不是要使行善的人懼怕,而是要使作惡的人懼怕。」(羅馬書十三:3)猶太人是在奴隸的身分中,因為他們是戰敗國,不可能有行惡的能力。他們只能戰戰兢兢地在異域過嚴謹的生活,以免不小心觸犯了統治者的法令。然而,屬於亞瑪力族人後裔的宰相哈曼卻利用他當宰相的職位,進行消滅猶太人的計畫,且誣告猶太人是「頑固刁民」,「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威脅著帝國的安全」,以及「信守奇怪的風俗習慣」,更嚴重的是,說猶太人的存在是威脅著波斯帝國的安全,以及「站在一貫與全人類為敵的立場上」。這些理由看起來似乎很充分到足夠將這些猶太人給予消滅的樣子,但是,我們不要忘了,仇恨,往往假造了許多莫須有的罪名,為的是隱藏在人生命深處的貪婪之心。哈曼不僅是要消滅猶太人,其實,他還有一個重要行動,就是要奪取猶太人的財物。在他的估算中,搜刮得來的經費,不僅足夠支付執行大屠殺的需要,還可以為國家帶來更多的財富。這很明顯就是貪婪的心在作祟。
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消滅猶太人的手段也是如此。如果大家有機會到以色列去看「大屠殺紀念館」參觀,特別是看該館播放的影片,就會發現當年德國在進行大屠殺的方式,正是以斯帖記所描述哈曼要進行的方式。如果我們研讀希特勒當年發出消滅猶太人的通令,也可看到類似控訴猶太人的理由,認為他們是釘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罪人,也是全世界和平的妨礙者。說猶太人是最自私、骯髒的族群。其實這樣的控告也不是始自希特勒,整個白人世界對待黑人的手法也是這樣,他們告訴小孩,說黑人乃是魔鬼的化身,消滅和虐待他們,就是在替上帝行善。
當我們在控訴別人的時候,也該來反省反省自己生活的環境、國家和政府;看看台灣在國民黨統治下的戒嚴時代,對中國共產黨的描述也幾乎是如此,說中國共產黨給人民吃的東西是香蕉皮,給人民穿的是樹葉,他們是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中,因此,反攻大陸的神聖使命,就是要救中國人脫離這種類似惡魔島的生活環境。好像拯救消滅中國共產黨和它的黨徒,就是在替上帝行善一樣。但是,今天我們都知道,那些只不過是政治上的謊言罷了,可是已經有不少人因為這樣的政治術語和欺騙的廣告,用各種方法去執行殘害人生命的工作了!
人類顯然沒有因為所謂的「現代化」而在對待生命的態度上比較「文明」。近幾年來,一再發生在非洲的內戰,尤其這三年來發生在南斯拉夫民族中的相互殘殺,甚至從塞爾維亞族人對波斯尼亞族人進行的「種族淨化」行動,最殘忍的鏡頭,莫過於在一九九五年發生強暴兩萬名婦女的案件。想想看,這些都是有宗教信仰的族群,更使我們難過的,他們都是相信獨一上帝的族類啊!特別是塞爾維亞人還是東正教會的信徒呢!想想看,我們可以允許這樣的行徑嗎?我們能夠接受這樣的行為嗎?難道是信仰使他們以這樣的態度看待人類的生命嗎?很明顯這是非常違背聖經的教訓的!我們不但要反對,甚至要有更堅定的態度,反對到底!基督徒應該有明確的信仰態度,任何政治統治者頒佈對人生命尊嚴有損害的法律,我們不但要堅持拒絕執行,更應該反對到底,這樣才能在信仰上站立得住。
二、仇恨只會對生命帶來更多的殘害,對於建立和諧的社會一點點幫助也沒有。
為甚麼末底改不向哈曼跪拜?原因並不是由於宗教上的理由,而是因為民族間的仇恨。我們看到他向那些勸他向哈曼跪拜的人所說的話:「我是猶太人,我不能向哈曼跪拜。」他不是說:「我信耶和華上帝,不能向不相信耶和華上帝的人跪拜。」其實,可以瞭解的,末底改會向亞哈隨魯王跪拜,甚至要求他的養女以斯帖隱藏了猶太人的身分,為的是要成為王后。如果不是國王下令所有王宮中的官員要向哈曼跪拜,末底改也不會暴露猶太人的身分。
同樣的,哈曼在得知末底改是猶太人後,他的反應不是只處理末底改,而是要進行消滅所有猶太人的行動,這背後隱藏的就是民族間的仇恨。更糟糕的是,他利用職權進行這種毀滅人性的工作,是非常不應該的。
一個社會若企望擁有和諧的生活環境,憑著仇恨是永遠達不到的,因為仇恨只會帶來更多的混亂與不安。希臘人說仇恨,另一個意義是「貪婪」。這是非常有意義的說法,如果我們認真思考這樣的詞句,就會更清楚確定是這樣沒錯。仇恨的背後,隱藏著看不見的心思,就是貪婪。
台灣社會曾被稱為「賭博之國」,因為有一陣子大家都在流行「大家樂」、「六合彩」的賭風。之所以被稱為「賭博之國」,是因為國家的英文翻譯為「Republic of China」,簡稱為「R.O.C」。但是,因為「大家樂」、「六合彩」,使外國人用另一個名稱說台灣是「Republic of Casino」也是簡稱為「R.O.C」。但是,我們都知道,賭博的另一個心態其實就是「貪」。而隱藏在「貪」的背後,就是仇恨。會「貪」的人,就是不滿別人比自己更富有,得到的更多,才會想要用各種方式使自己取得更多,讓別人損失更大。我們看到台灣社會之所以充滿著「貪婪」風氣,是因為台灣社會充滿著仇恨。
同樣的,在一個家庭中,我們常常看到有人因為爭奪祖產發生殘殺,究其原因,只有一點,就是為了要得到更多,因為無法如心所願,結果發生兄弟姊妹彼此成為仇敵。這是多麼地令人痛心的事啊!家庭如此,社會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寬恕、憐憫的心,只會增添仇恨而已,這對生命的尊嚴只有摧殘,不會有幫助的。
我感到難過的是,在教會裡也往往出現仇恨的事,特別是當教會信徒彼此之間有金錢來往借貸發生時,仇恨也隨之而來。原因是有的人覺得錢被騙了,懷恨在心。我必須很慎重地告訴大家,如果借錢或是跟會,在教會中最好有一種基本觀念:是幫助,而不是用來賺取利息。如果想利用這種方式賺取利息,就不是信仰上應該有的態度。因為我們在教會裡是要學習彼此幫助,而不是賺取財利。如果有人因為跟會或是借錢給信徒,結果被倒會或騙了,然後就因此懷恨在心,四處傳述這樣的事,這已經不是在述說冤枉被害,而是在散播仇恨,對教會在建立和諧的生活見證一點也沒有幫助,反而有害。
三、最殘忍的鏡頭就是當別人在哀傷的時候,有人在歡慶。
以斯帖記的作者告訴我們,當哈曼要進行大屠殺的詔書公告出來後,書珊城的猶太人都陷入「慌亂狀態」,可是,亞哈隨魯王卻和哈曼在一起飲酒作樂,這正好說明他們兩人都不是很有人性的政府官員和統治者。
人類並沒有因為「進步」而有更富人性的生命表現,這也是我們從讀聖經中時常反省到的功課。一九九二年十月,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第五百週年,當時西方白人世界很想要在世界各地擴大舉行慶祝紀念大會。為了籌備這項紀念活動,許多白人社會、團體準備了好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後來取消了。原因是中南美洲的原住民發出甚大的怒吼,認為那是對他們最大的污辱,美國的印地安人甚至威脅將不惜生命代價破壞所有的慶典。而在薩爾瓦多的人民,很清楚地告訴教宗約翰保祿二世,如果他舉行慶祝感恩禮拜,他們將退出天主教會。結果教宗改變了原先要舉行的慶祝會,改為「懺悔、認罪」,並且代替白人懇求美洲所有的原住民原諒他們的錯誤行徑!
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改變?原因是大家在反省一件最基本的事:白人在美洲社會造成的人民、土地傷害是甚麼?結果他們發現自己的雙手沾滿了鮮血。如果我們看「教會」(Mission)這部影片,就會發現這部影片藉著鏡頭在控訴著白人對美洲原住民族的無情剝削,其手段之殘暴,確實是慘不忍睹。
對他人的苦難沒有同情心,同樣的災難也會隨著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這一點是我們要時刻注意的。
(講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