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長久病得醫治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8-12 20:04
經文:約翰五:1-29
在導論的地方,我曾提及約翰福音書的一個特色:就是將耶穌基督宣教工作的地點--耶路撒冷與加利利地區交互記載編輯,這和馬太、馬可、路加等三本福音書的編輯方法很不一樣。
這三本福音書是將耶穌基督的宣教地,重點擺在加利利地區,然後到最後才移到耶路撒冷地來。但是,約翰福音書筆下的耶穌基督則不是如此,他是同時週遊於耶路撒冷、猶大地、加利利地區從事宣揚上帝國信息。我們現在讀的第五章所記述的,是耶穌基督第二次到耶路撒冷去,第一次在第二章已記述他去過耶路撒冷潔淨聖殿。
依照馬可福音書的記載,耶穌基督在潔淨耶路撒冷的事件上,引起祭司長和經學教師極大的不滿,他們「就想法子要殺害耶穌。」(十一:18)現在,我們所讀約翰福音第五章的醫治長久病人故事,作者提供給我們另一個為耶穌基督傳道生涯帶來殺身之禍的背景:是在第十六節所說的「因為他在安息日治病。」因為安息日工作犯了忌而引發耶穌基督與猶太宗教領袖嚴重衝突的記事,在馬太、馬可、路加第三本福音書中也都記載。由於安息日是個很嚴肅的律法問題,也同時是猶太人認為宗教信仰中最為禁忌的大事,因此,當約翰福音書的作者記述這衝突地點是在猶太人之宗教、政治、文化、社會等活動中心的耶路撒冷,且是因犯了安息日的禁令,這種編寫方式所要表明的意義,是耶穌基督的出現,對舊有秩序和已僵化的宗教信仰提出了挑戰。馬可福音書的作者記述耶穌基督的話最能表現出這種內涵:「沒有人拿新布去補舊衣服,如果這樣做,新的補靪會撕破舊衣服,使裂痕更大。也沒有人拿新酒裝在舊皮袋裡,這樣做的話,新酒會脹破舊皮袋,酒和皮袋都會損壞。所以,新酒得裝在新皮袋裡!」(二:21-22)這段經文同時也出現在馬太與路加二福音書中,都是耶穌基督在回答法利賽人和經學教師,以及施洗約翰的學生的質疑時而說的。這些質疑牽涉到的問題,包括對傳統習俗的宗教行為--禁食祈禱,以及當時社會生活規範(耶穌基督不該到稅吏家做客,並與好些稅棍和壞人一起吃飯)的認知。
遵守安息日,這是十誡中的第四條,其重要性不言可喻。利未記認為守安息日的方式是「不可做任何日常的工作,要聚集敬拜。」(廿三:3)出埃及記很清楚的記明:「凡不遵守這日、照舊工作的人必須處死。」(卅一:14)甚至說連「在安息日,縱使在自己家裡也不許生火。」(卅五:3)民數記就曾提出一個例子,說有一個人在安息日那天出去檢柴,被發現了,他先被關起來,後來被判由「全體會眾把他帶到營外,照著上主的命令,用石頭打死他。」(十五:32-36)我們可以了解猶太人把安息日看成是(1);讓人與一切工作的牲畜、大地都有喘息的機會。(2)使人能全心全意的參與敬拜上帝的機會。但是,原先的美意,經過長年沒有更新的心靈,導致了原本「安息」的美意盡失,反而變成人生活的一種桎梏,這才是耶穌基督所要拆毀的,因此,他提出不同的看法,並且給予安息日一個很新的詮釋:「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生的。」(馬可二:27)
在約翰第五章,除安息日外,我們也看到因「節期,耶穌上耶路撒冷去。」(第一節)這必然是個重要節期,才使他從老遠的加利利(五:54)走到耶路撒冷。猶太人有三個重要的節期:
一、逾越節--與出埃及有關。時間是在四月中。節期活動七天。
二、五旬節--逾越節過後的第七個禮拜的次日。
三、住棚節--收割完成後,也可說是收穫感恩節期。節期活動七天。
利未記廿三章提供了有關猶太人重要節期的詳細資料。
我們若把第五章與第六章對換編排,讀起來就顯得通順許多;因第四章最後一節說「耶穌從猶太回加利利後所行的第二件神蹟。」第六章第一節說:「過了些時候,耶穌渡過加利利湖(又稱提比哩亞湖)。」然後在第七章第二節說:「猶太人的住棚節快到了,」然後編入這段在畢士大水池邊的故事,讀起來就更加順口了。
第三節:在走廊上躺著成群的病人,其中有瞎眼的、瘸腿的、癱瘓的。
這幅景觀可說是集人間身體病痛苦難之大成。基督教在許多地方的宣教,就是從醫療傳道開始,而且是效果頗佳。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也是由醫療傳道開始的--一八六五年六月,來自英國的宣教師馬雅各醫師就是以醫治人的疾病,開啟他在台灣的福音事工。
這麼多人在水池邊呻吟,這實在是件令人見之心痛的事。福音書中就常常記述著耶穌基督在遊走各地時,只要有人求他治病,他就生出憐憫之心,給予醫治。
第四節:在中文和合本聖經有用較細小的字體寫著說明,提醒我們有的古老版本聖經上有說這個池水會動,是因天使來擾動它,然後最先下水池的人不論得什麼病,都會得到醫治。新中文譯本和羅馬拼音的台語譯本,都將此節以「註」方式編排在本文之外。不過,也有人對天使擾動池水的說法持不同看法,認為那是一座出泉水的池子。不論如何,當時的人是確信那池水動的時候,對身體有病的人是有療效的。由於傳說中是「第一個下水」的人才有療效,因此,大家必然是爭先恐後尋求第一。
第五節:在那裡有一個已經病了卅八年的病人。
卅八年,這不是一段短暫的歲月。馬可五章廿五至廿六節記載一位患了十二年血崩病的女人的情況是,「看過許多醫生,受盡許多痛苦,耗盡所有家產;可是她的病不但沒有起色,反而一天比一天沉重。」可以想像這個病了卅八年的病人,情況必定是嚴重數倍;聖經沒有告訴我們他是幾歲時就被人抬來放在此處,但從第七節我們可以看出,他是個行動不方便的人。也在回答耶穌基督的問話「你要得醫治嗎?」這句話時,有了極大的懊惱和對生命的無奈。他告訴耶穌基督,沒有人幫助他,因此,每當池水被天使擾動,他無法跑得到第一名跳入水中。於是耶穌基督叫他拿起他的擔架走。他是個被人用擔架抬來此地的人,他的病使他無法行動自如的搶先下水池,他是個迫切需要別人幫忙才能動的病人,而且是已經病了卅八年的人。
第六節: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已患病多年,就問他:「你要得到醫治嗎?」
我們再次看到耶穌基督奇特的能力,他能一眼就看出拿但業是個怎樣的人,(一:47)他對那些因看見他行神蹟而信他的人並不信任,因他對人有深刻的認識,他洞悉人的內心,(二:23-25)他能看出那位在雅各井邊與他相遇的撒瑪利亞婦人曾有過五個丈夫,(四:17-18)這是耶穌基督與我們不同的地方。
再者,這一節較令我們迷惑不解的地方,是耶穌基督既然已經知道這個人病了卅八年,為什麼還問他說:「你要得醫治嗎?」除非是不正常的人,否則每個生病的人都希望能早日得到醫治。我們甚至看到有病人聽說國外有名醫可治其病,也會設法典當家財去求醫。耶穌基督既然知道他已病了那麼久,為什麼還要問這句話呢?
其實,耶穌基督問這句話是很重要的;我們常聽人說過一句話:「哀莫大於心死」。一個人最大的問題,不是看外在條件是否足夠,而是在於他內心的活動力。一個病了卅八年的人,能否再對生命存有一絲希望?耶穌基督問這句話想必是和這件事有關係。他想知道,這個人到底對自己殘缺的生命存著什麼態度。一個人若是對生命不再存有任何希望,那種生命看似是活著,又與死有何差異呢?我們不也是常看到有人肉體上看來好端端的,但卻是缺乏生命力,這種人常被稱為「行屍走肉」。相反的,我們不也常看到或聽到一些極為感人的故事,有人身體殘缺,但內心是充滿生命活力。我們說這種是殘而不缺,甚至連他周圍的人也會受他的生命力感染,生活充滿了希望。
第七節:那病人回答:「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幫我,把我放進池子,等我正想下去,已經有人搶先下去了。」
這是一句充滿無奈而帶有哀傷的話。這位病人向耶穌基督控訴著:「水動的時候沒有人幫我,把我放進池子。」他的親人呢?他的朋友呢?而與他同在那池邊的病人已是自顧不暇唯恐落人後失去機會,又有誰會去想到他而去幫助他呢?不,不可能。卅八年,實在是一段不短的歲月啊!台語有句話說:「病久出不孝子。」對這位病了卅八年的老病人,親朋好友都走了,「沒有人幫我,把我放進池子!」這是他向耶穌基督提出的一句控訴話語。但是,更重要的是接下來這一句:「等我正想下去」這句話。這句話讓我們看到他對自己殘燭般的生命仍然沒有完全放棄,他依舊存著一絲盼望,「正想下去」是一股油然而生的生命力所爆發出來的。雖然卅八年來每次試驗的結果是「已經有人搶先下去了」,但他沒有停止這種念頭,這點正是耶穌基督動了慈悲憐憫之心,而回應他說「起來,拿起你的擔架走吧」的原因!
「沒有人幫我!」這句話說出了人類社會一個極其普遍的現象,大家總是喜歡「錦上添花」,鮮少「雪中送炭」,即使在教會的裡面我們也常常是如此!
畢士大這座天使會下來把水攪動的池子,看來是離耶路撒冷聖殿不會很遠。曾有考古學家發現在聖殿北方有一座成雙的池子的遺跡,猜想或許是此水池的遺跡。如果我們將這故事拿來比較馬可十二章四十一節至十三章第二節經文,會讀到一句耶穌基督的門徒從那富麗堂皇的聖殿出來時,向耶穌基督所說的一句話:「老師,你看,這是多麼大的石頭,多宏偉的建築!」看吧!就在那宏偉的大聖殿建築物裡面,沒有人看到或注意到窮寡婦的奉獻,在它的附近,有個名叫畢士大的池子,「在走廊上躺著成群的病人,其中有瞎眼的、瘸腿的、癱瘓的。」聖殿裡面的窮寡婦是默默無聲,聖殿外面的附近有苦難人們的呻吟聲,甚至有人在呼叫著:上帝啊!沒有人幫我!
第七節也可以說是這個故事最重要的一節,這位病了卅八年的病人,他向耶穌基督控訴沒有人幫忙他之後,他說出他生命中最大的內涵--盼望。即使是在「沒有人幫我」的狀況下,他也沒有因此放棄尋求醫治的念頭,他告訴耶穌基督他仍然在「想下去」,他還會想下去,這就有了一絲希望。也因這一絲仍然在帶動著生命的盼望,耶穌基督伸出他救援的手,他用他的話道出了醫治的命令:「起來,拿起你的擔架走吧!」(第八節)這是一句賦予新生命的話!耶穌基督要這個已躺了卅八年的病人,從「沒有人」幫忙他的境況中,要他自己起來,拿起他的擔架走。而這個人沒有猶豫,他相信耶穌基督的話,他真的依耶穌基督的話去走,去行,他好了,卅八年的病終於因聽耶穌基督的話而得到醫治!
第十節:猶太人對那個被治好的人說:「今天是安息日,你拿著擔架是不合法的。」
這使我們看到真正使人的生命感到困惑的,不是疾病,不是身體的痛苦,而是使人的生命生存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或是受縛於不當的律法或習俗。
這個病了卅八年的病人,必定有很多人認識他。卅八年裡,他不能尋找到身體的醫治,連帶的是連去會堂或聖殿參加敬拜上帝守安息日也不可得,說得更坦白些,安息日對他有什麼意義?什麼是安息日?與他有什麼關係?有誰真正關心過他不能分享到上帝創造的安息?有誰幫助過他守安息日?沒有,沒有人做過,這是他的控訴:「沒有人幫我!」但是,當耶穌基督賦予他新生命,讓他能從那孤獨、無奈中重燃生命火花時,這些平時不曾關心過他有沒有安息日的人,竟然向他提出了守安息日這個律法。這正好說明了宗教信仰對這位苦難、沒有人幫助的病人,不但不能提供生命的希望,相反的,是帶給他更大的生命迫害!耶穌基督就是要打破這種錯誤的信仰,在他的看法裡,教條式的信仰對人的生命是毫無意義的。他所關心的是人生命生存的苦難與盼望。他所努力的是要使人從生命的苦難中解放出來。從失望中看到盼望,從「沒有人幫我」,得到支援與救助。耶穌基督是跳出了律法和宗教束縛的,他給安息日一個具有新生命的詮釋:「安息日是為人而設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而生的。」
這個故事給我們帶來值得反省的信息:
一、今天的教會必須時刻去反省,會有什麼人向耶穌基督控訴:「沒有人幫我。」
我時常在這樣想:在蓋得極為富麗堂皇的禮拜堂門口有乞丐、流浪漢在乞討的景象--這也是我在一九九二年九月在德國柏林的教堂門口看到的,有來自南斯拉夫的難民,他們坐在教堂的玄關處,向入堂去唱讚美詩歌的基督徒乞求施捨救濟,這幕景象一直深刻在我的心房與腦海中。
我也常在思考一個問題:當我們的社會有人喊出「沒有人幫我」時,作為一個基督徒該如何回應?做為一個牧師的我,應該如何?教會呢?
讓我們一起來想想:有誰會向我們發生這種呼聲:「沒有人幫我。」
二、教會真正的使命是什麼?謹守固定的聚會禮拜呢?或是關心人類的苦難,使人的生命重燃希望?
宗教信仰最大的功能應該是幫助人從苦難中得到力量,而不是使人在苦難中增添生存的壓力。安息日在猶太教是很重要的宗教信仰活動,但是傳承了幾千年後,它不但沒有給人帶來安息的日子,反而帶來更多的束縛和生活壓力,這是很違反宗教信仰的本意的。
我相信也支持參加禮拜很重要,但是,如果只是參加禮拜,而把我們對人類苦難應盡的責任疏忽掉,這種只知作禮拜的信仰將很快使我們生存的條件受到迫害,這種禮拜已失去了意義,這一點正是耶穌基督在安息日問題上所做的努力,足以為我們今天的教會深切反省。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