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講:晚年的雅各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6-01 15:09
- 經文:創世記四十八:1—22
在前一講我有說過,創世記從第四十六章開始到第五十章,是為出埃及記先做了個伏筆,讓我們先瞭解為甚麼以色列民族有出埃及的運動?原因就是在我們所讀過的第四十七章廿七節所說的:
「以色列人住在埃及的歌珊地區。他們在那裡繁盛發達、人口大增。」
而在出埃及記第一章七至十節就這樣記載說:
「他們的後代,就是以色列人,人口增加很快,又多又強盛,遍及埃及全境。
後來,有一個新王登基,他對約瑟的事毫無所知。他對埃及說:『這些以色列人又多又強盛,對我們是一種嚴重的威脅。一旦發生戰爭,他們可能跟敵人聯合攻打我們,逃離我們的國土。我們必須設法阻止他們的人口增加。』」
我們將這兩段經文對照來看很快就會發現,創世記最後這部份就是在為出埃及的事件做個前言介紹。我們當然可以從許多方面來探討以色列人民為甚麼後來讓埃及人感受到威脅?例如從經濟方面、教育方面、種族方面等等都是可成為探討的題材,但是,我想更重要的,是聖經作者想要讓我們知道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從信仰上來思考;當以色列人民在埃及繁盛時,忘了上帝對他們的恩典,他們甚至忘了他們的祖先是如何在敬拜上帝,以及和上帝立約之間的關係。因為在出埃及記第二章廿四節記載說:
「上帝聽見了他們的呻吟,記起他曾跟他們的祖宗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立約。他看見以色列人被奴役的境況,非常關心他們。」
這一節的經文很容易使我們誤以為是上帝忘了以色列人民,其實不是這樣,這節在說明的就是以色列人民忘了上帝,忘了他們祖先跟上帝之間所立的約。因此,當他們在痛苦中想起了他們的祖先跟上帝之間的約,開始轉向上帝,尋求上帝的拯救時,「上帝聽見了他們的呻吟」,這句話就是聖經作者用來表示人向上帝祈求、謙卑地認識到人自己的軟弱和能力的有限,需要上帝的憐憫時所用的筆法。
在創世記裡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記事,就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他們無論走到甚麼地方,就馬上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設立祭壇向上帝獻祭(參考創世記十二:8,十三:4、18,廿二:9,廿六:25,廿八:18,卅三:20,卅五:7、14,四十六:1)。
要注意的是當聖經的作者在說他們「向上帝獻祭」這句話時,其所要表示的意義就是他們時刻記得跟上帝之間的關係;他們需要上帝的帶領;他們要一生一世跟隨上帝的道路,不會忘記上帝就是他們惟一的上帝。
我們也在創世記裡看到當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向上帝獻祭後,上帝會有很多種方式來回應他們(參考創世記十三:14—17,廿二:10—18,廿六:32,卅五:5,四十六:2)。
人若記得上帝,上帝就是人的保護者;人若忘了上帝,不需要上帝、離棄上帝時,上帝也不會成為人的保護者。這就是聖經作者所要告訴我們的。
現在我們所讀的這一章經文是由「耶和華文獻」、「以羅伊文獻」、「祭司文獻」等三種不同的資料混合編輯而成的。
編者有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說明約瑟的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後來與雅各其他的兒子一樣,都具有族長的權柄和實力。在後來以色列民族出埃及進入迦南地後,瑪拿西和以法蓮這兩族也分得迦南的土地(約書亞記第十六章),這乃是因為他們得到了雅各的祝福,也就是約瑟的兒子得到兩份很貴重的祝福,這一點比起約瑟其他兄弟顯得較為凸出。
再者,作者也要告訴我們後來以法蓮所以會成為大族,比他的哥哥瑪拿西更強大,是跟雅各晚年祝福的「差錯」之背景有密切關係。不過我們要注意的是,就是約瑟的這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是約瑟跟埃及祭司的女兒亞西納結婚所生的(創世記四十一:45—46、50),跟以前亞伯拉罕、以撒等不准孩子娶外族女子為妻的作法已經是大不相同了。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兩段經文的內容:
第一至四節:過了一段時間,有人通知約瑟,說他父親病了。於是約瑟帶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去看父親。雅各聽說他兒子約瑟來看他,就勉強在床上坐起來。雅各告訴約瑟:「全能的上帝曾經在迦南的路斯向我顯現,賜福給我。他對我說:『我要給你多子多孫,使你的後代組成許多國家;我也要把這片土地賜給你後代,永遠做他們的產業。』」
我們不太清楚這個「過了一段時間」是經過多久,但是我們從第四十七章廿八節看到「雅各在埃及住了十七年」,而現在是離開他去世的時間接近,因此可以猜想得到「過了一斷時間」,大約就是十多年吧。現在是到了他身體很虛弱的時候了,因為他已經「病了」,病到虛弱看見約瑟來時,才「勉強在床上坐起來」。另外一點,我們也從這裡看到約瑟並沒有跟雅各住一起,因為雅各是跟其他的孩子住在歌珊,而歌珊在當時並不是京畿要地,是埃及人眼中的邊疆地帶。約瑟身為埃及帝國的首相,必定是居住在京城料理國事。
迦南的路斯,在創世記第廿八章十九節有註明說伯特利以前叫「路斯」。雅各就是在這個城鎮夢見一個通到天上的梯子,然後有上帝的使者來對他說話,當時所說的內容和現在他對約瑟所陳述的是相同。
第五至七節:雅各又說:「約瑟啊!我還沒到埃及以前,你兩個兒子在這裡出生,他們算是我的;以法蓮和瑪拿西跟呂便、西緬一樣是我的。你其餘的兒子不算是我的;但是他們要從以法蓮和瑪拿西分得產業。我這樣做是為了你母親蕾潔的緣故。我從美索不達米亞回來的時候,你母親在迦南地區、離以法他不遠的地方死了,我非常悲傷。我把他葬在往以法他去那條路的路旁。」(以法他現在叫伯利恆。)
這一段可以說是我們這次所讀的範圍裡最主要的經文;我在前面已經述說過了,作者就是要說明為甚麼瑪拿西和以法蓮會成為與雅各其他孩子一樣的地位,乃是因為雅各晚年祝福的關係。雅各對蕾潔的愛之深也由這裡看得出來,並沒有因為蕾潔早已經去世,他就忘了她,沒有,他仍舊在紀念著她。因此,雅各就將約瑟所生的這兩個兒子—瑪拿西和以法蓮看成是自己的兒子一般,這也有一點補償的用意,因為約瑟早在十七歲的時候就被出賣到埃及當奴隸了。
雖然約瑟不是長子可以多得一份財產(參考申命記廿一:15—17),但是他對家族生存的貢獻也是大家有目共睹。也由於瑪拿西和以法蓮「算是」雅各的兒子,因此,他們兩人可以享有繼承雅各財產的權利。
這樣看來,雅各的兒子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有十四支派才對,但是聖經都說十二支派,這是因為專門負責祭司職份的利未族後來就不再計算在內,因為利未人是散居在各族群裡,以方便各族舉行祭典之用(參考約書亞記第廿一章),再者,就是約瑟的支派是用他這兩個兒子來取代,所以還是十二支派。後來聖經就不再用約瑟的名字來述說他的後裔,而是以瑪拿西、以法蓮這兩支派的名字來取代。
不過我們也發現除了在創世記第四十一章五十至五十二節記載:「約瑟的妻子亞西納給他生了兩個兒子…取名瑪拿西…以法蓮」外,就再也沒有看到約瑟其餘孩子的名子,原因可能是其餘的孩子都已經埃及化了吧。
再者,依照摩西的法律,在分產業的時候,長子享有二份(申命記廿一:17。這有如我們台灣人傳統上所說的:長孫等於末子。在財產的分配上,長孫也有一份),這樣約瑟這兩個兒子都得到產業,也是在象徵著約瑟是具有「長子」的身分了。歷代志的作者就這樣說:
「以色列的長子原是流便(呂便),因他污穢了父親的床,他長子的名份就給了約瑟,只是按家譜他不算長子。猶大勝過一切弟兄,君王也是從它而出。長子的名份卻歸給約瑟。」(以上是和合本歷代志上五:1-2譯文。)
看,從家譜來看約瑟不算是長子,但是長子的名分卻是約瑟,這是從分產業上雅各所要表達出來的意思。
第八至十一節:雅各看見約瑟的兒子們,就問:「這孩子是誰?」
約瑟回答:「是我的兒子,是我來到埃及以後,上帝賜給我的。」
雅各說:「領他們到我這邊,好讓我祝福他們。」雅各年紀大了,眼睛昏花,看不清楚。約瑟把孩子們帶到他面前,他就擁抱他們,親吻他們。雅各對約瑟說:「我沒想到會再看到你;現在上帝竟使我看到你的兒子。」
這裡可以清楚看到不同文獻的寫法;在這章開始時就說雅各病了,要很「勉強」才能起來坐在床上。這裡說約瑟年老眼睛昏花,看不清楚。前面說到雅各已經很清楚說到瑪拿西和以法蓮是約瑟在埃及生的,雅各願意將這兩個孫子以屬於他的兒子身分看待。但是在這裡卻是雅各還再問那兩個孩子是誰?這就是不同文獻編撰在一起的現象;前者是「祭司文獻」的作品,後者提及雅各眼睛昏花的是「耶和華文獻」,而詢問兩個孩子身分的是「以羅伊文獻」,就如同我在前面已經有說過的,我們所讀的這一章經文是由這三種文獻混合編輯而成的。
擁抱、親吻,這都是當地民俗表達親熱、歡喜接納的一種方式。雅各用這樣的方式在表達他對這兩個孫子的熱愛,也是在表達他將他們看成「算是」他的孩子的印證。
第十二至十九節:於是約瑟從雅各膝上把兩個孩子抱下來,自己俯伏在父親面前。
約瑟安排以法蓮站在雅各左邊,瑪拿西在右邊。但是雅各兩手交叉,用右手按在弟弟以法蓮頭上,左手放在哥哥瑪拿西頭上。他祝福約瑟說:
願我祖先亞伯拉罕和以撒所敬拜的上帝賜福給這兩個孩子!
願到今日一直領我的上帝賜福給他們。
願拯救我脫離一切災害的天使祝福他們!
願我的名,我祖先亞伯拉罕和以撒的名,藉著他們繼續傳下去!
願他們多子多孫,在地上昌盛!
約瑟看見父親把右手放在以法蓮頭上,心裡不高興。於是他把父親的右手從以法蓮的頭上移到瑪拿西頭上。他對父親說:「爸爸,這樣不對,這個才是長子,請把右手放在他頭上。」
他父親拒絕,說:「我兒啊,我知道,我知道,瑪拿西的後代也要成為大族;但是他弟弟要比他強大,弟弟的後代要成為昌盛的民族。」
這是很精彩的一段記事,使我們很快記起當年以撒在祝福雅各的情景;但是我們知道以撒祝福雅各,是被雅各欺騙的,而現在雅各將兩手交叉祝福兩個孫子,雖與約瑟之願違,但卻是雅各自己很清楚要這樣做的。當約瑟提醒他哪一位才是長子時,雅各的回答是清楚無比:「我知道,我知道。」古時候的人相信長輩的祝福會真的實現,因此對長輩的祝福是相當重視的,這也是約瑟很緊張的原因。而後來以法蓮確實是比瑪拿西壯大,因為他統領北國以色列的族群,後來北國就用「以色列」這個名字來代表以法蓮,先知何西阿就是用「以色列」這個名稱在述說以法蓮統治下的北國以色列。
我們也從雅各身上看到他心地的細膩;看他在祝福時所說的是從祖父亞伯拉罕開始,然後是父親以撒,這是在表明他是繼續著從祖父開始以來與上帝立約的關係,這種約的關係將持續在他的孫子身上,永不改變。這就有一點類似我們在為小孩施行洗禮的含意,因為在為小孩施行洗禮時,重要的是在父母表明願意用上帝的慈愛培養他們的心靈成長,讓孩子的生命裡一生一世都記得上帝的救恩。
第十六節所說的「拯救我脫離一切災害的天使」,這可能指的是創世記第廿八章,雅各在逃難到伯特利時,向他顯現的上帝;但也有可能是指著那位在雅博河渡口與他摔角的那位「上帝」(第卅二章)。
第二十至廿二節:那一天,雅各祝福他們,說:「以色列人要用你們的名字祝福人。他們要說:『願上帝使你們像以法蓮和瑪拿西一樣。』」這樣,雅各使以法蓮列在瑪拿西之先。
後來,雅各對約瑟說:「你知道我快要死了!但是上帝一定與你們同在,帶你們回到祖先的土地去。我把示劍那肥沃的地區賜給你,不給你其他兄弟;那是我親自用劍用弓從亞摩利人奪過來的。」
我們不太清楚雅各為甚麼說示劍那塊地是他「用弓劍從亞摩利人的手奪取過來的」,因為除了這裡提到以外,我們找不到這樣的資料。在創世記第卅三章十九節有記載雅各用一百塊銀子向示劍人買下一塊地皮,雅各並且在那裡建了祭壇。而在第卅四章則是發生雅各的兒子們屠殺示劍城民,但也同時表示雅各對孩子的舉動很不高興。不過我們知道後來以色列人在出埃及進入迦南地後,將約瑟的骸骨也帶出來埋葬在示劍這塊雅各買來的地(約書亞記廿四:32)。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這章經文所帶來的信息:
一、持守與上帝所立的約,必會得到上帝的看顧和帶領。
這是我們信仰上的基本信念,整本創世記也是在告訴我們這個基本信念。
上帝一直持守著他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等族長之間所立的約,上帝從來沒有忘記祂和這些族長們之間立約的關係。因此,當雅各在晚年快要臨終的時候,他就以這約的關係來作為祝福孫子瑪拿西和以法蓮。在雅各看來,就是因為有立約的上帝在保護、看顧他,才使他能夠在災害中被救出脫離險境,也因為有立約的上帝的祝福,才使他從完全空空的雙手,成為一個大家族,並在全地大饑荒中得以平安地渡過飢餓的威脅。
持守我們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這實在太重要了。
這約不只是在我們本身,也在我們為孩子所立的約的身上。我們長老教會有實行為幼兒洗禮的聖禮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一位作父母的記得將信仰的約定,代代相傳到我們的下一代。
我們看到很多父母都會帶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孩子來給牧師洗禮。但是,請我們記得:洗禮固然重要,會將洗禮時所立的約持守住更是重要。我們看到雅各在祝福他的孫子的時候就是用亞伯拉罕、以撒等祖先的上帝的名,來祝福他的孫子,他的目的只有一個:讓孫子繼續祖先所信靠的上帝能持續沿到孫子們的身上。
今天的基督徒最大危機就是忘了祖先的上帝,甚至忘了我們本身親自所立的約的上帝。
在歐洲那些所謂的基督教國家,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信徒是在親人去世時,或是自己結婚時,才想到要找教會,要找牧師用上帝的名赦免親人,或是為他的婚姻生活祝福,其他時間他都忘了上教會,忘了他曾經站在教會眾人和上帝的面前所立過的約。而這種情形在我們台灣教會也越來越嚴重有這種傾向。
我必須很嚴肅的指出:如果我們的信仰態度是這樣輕視我們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對立約沒有持守的信念,我們就是在藐視上帝拯救的慈愛,輕視我們與上帝所立的約,我們就必須要注意:上帝是絕不會任憑我們隨意把約擺一邊的。
我這樣講絕對不是在恐嚇,這是我讀創世記、講創世記所得到的感想和心得。
我也必須再一次地嚴正的指出:如果我知道你很少來禮拜,卻要我為你或是你的孩子洗禮,或是堅信禮來接納他,我要很清楚地告訴你:不!
你如果問我為甚麼?怎麼可以拒絕為人洗禮、或堅信禮?我要告訴你,這是我的信仰告白!因為我必須向教會負責,更需要向上帝負責。
我認為為人洗禮絕對不是傳道者的業績。
當一個傳道者為一個人—無論是小孩或是成人洗禮或行堅信禮時,那不只是被施洗的人在立約,連傳道者也跟隨在立約的行列中。
我必須坦白指出:任何一個我施洗過的人,若不再繼續參加禮拜,我若知道,我會很難過,也會很後悔為他施洗。
二、沒有實實在在的與當地人認同,就很難有長久平安的未來。
我們看到雅各在交代他的遺言時,特別提醒約瑟他們將來要再離開埃及回到迦南地去。但是我們知道這也多少說出了當初他們入埃及時的心態,他們並沒有要將埃及那塊土地看成是他們延續下一代的地方,他們一直在想那地方是個「暫時寄居」的地方,不是上帝所要賜給他們長久居住之地。但是,可能就是因為這樣才使他們並沒有像約瑟那樣積極參與投入在埃及人的行列中。也因為這樣才為他們帶來成為奴隸的後果,和後來出埃及的苦難運動。
今天的世界變化很快,人和人的關係也一直再變,整個世界已經有一個新的名詞:「世界村」。不錯,地球就是一個「世界村」。在環保團體所提出的口號中就有一句很好的標語說:「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從這樣的觀念我們來思考今天作為一個基督徒應該用怎樣的心態來看教會?我在想我們應該建立一個觀念:全世界所有的教會就是一個教會。無論我們到哪裡,只要是以基督的名所建立的教會,就是如同我們自己的教會一般。我們不能老是有一個觀念在我們的腦海中,認為這裡不是我受洗的教會,所以不是我的教會;或是這裡不是我故鄉、長大的教會,所以不是我的教會,這樣的觀念太狹窄了,這種教會觀不正確,很容易使我們產生一種「信仰游擊隊」的心態,對教會福音事奉的工作往往會持觀望的態度。就好像雅各的家族在埃及居住的情形一樣,總是覺得那是暫時居住的地方,不久就要離開回去迦南地,哪裡知道這一待就是四百餘年。
同樣的,信仰也會這樣啊。正確的作法是:無論我們到哪裡去,我們就積極參與當地的教會事務、社會關懷事務,讓當地人覺得你就是他們的一份子,就是他們自己的人。
只有積極參與投入,你才能體會出甚麼是在基督裡「大家庭」的意義。
也只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出教會所表達出來的愛是甚麼。我希望我們的青年到外地去讀書是如此,也希望外地來的青年在我們教會也是如此。我更希望我們大家在教會事工上是如此;無論你在任何地方,要主動積極參與,不論在那兒時間長或短,參與就是在回應上帝呼召的愛。不要有暫時、過路、寄居的信仰心態。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7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