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誰是我的母親和兄弟姊妹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8-12 15:48
經文:馬可福音三:20—35
在開始介紹這本馬可福音的經書時,我就已經說過這本經書在編輯上的一個特色,就是採用所謂的「三明治編輯法」。這意思是說:一個故事發生,還沒有記載完成,就插入了另一則故事,等這則插入的故事結束之後,才又繼續原本在述說的故事。就像一塊三明治麵包,當中夾著餡一樣。當然,可以將這些不同的資料分開解讀,也可以夾在一起討論,這就是「三明治編輯法」的特色。馬可福音類似這種「三明治編輯法」的經文不少,例如我們現在所讀的這段經文就是其中的一例。我們可以將第20至21節讀完之後,緊接著讀第31至35節,中間夾著的經文,就是從第22至30節這段有關猶太人的領袖們,認為耶穌基督之所以會大有能力醫病趕鬼,全是倚靠鬼王別西卜的力量,他們這樣的說法被耶穌基督當眾斥責,說他們是公然在褻瀆上帝的神聖。
另外,在第五章21至24節讀完,可接續第35至43節,是關於耶穌基督醫治管理會堂葉魯的女兒,中間夾著的經文就是第25至34節,是一位患了十二年血漏病症的婦女,來摸耶穌基督的衣服而得醫治的神蹟記事。這也是一種「三明治編輯法」。
又像第六章7至13節讀完後,可以接下去讀第30至33節,這是耶穌基督差遣他的門徒出去傳福音。中間夾著第14至29節,記載有關施洗約翰被希律王殺死的慘況。
還有,就是第十一章12至14節,可以接續讀第20至21節,這是說到一棵沒有結果子的無花果樹。中間夾著一段很重要的經文,就是第15至19節有關耶穌基督潔淨聖殿的記事。
在第十四章1至2節讀完,可接下去讀第10至11節,這是關於猶大出賣耶穌基督的事件,中間就是夾著一段耶穌基督在伯大尼痲瘋病西門的家吃飯,有一個女人拿來一瓶極為珍貴的香油膏耶穌基督。
以上這些經文都是屬於「三明治編輯法」。這種編輯的方式,最好是將兩個事件連結在一起看,意義更清楚。如果分開,很容易失去故事的韻味。
在我們所讀的這段經文中,從耶穌基督和門徒忙碌到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然後就有人傳出,說耶穌基督發瘋了,接著就是一些宗教領袖們對耶穌基督醫病趕鬼的能力,大有意見,他們認為耶穌基督之所以會那麼有能力,就是倚靠鬼王別西卜的力量,然後才又說耶穌基督的家人來找他。很可能他的家人就是要來帶耶穌基督回家去的,因為他們聽說他「發瘋了」。作者是要說明這些宗教領袖們對耶穌基督的認識有錯誤,才敢說出這樣的話來。而且連耶穌基督出生的家庭,跟他一起生活、長大的兄弟姊妹,也是一樣,他們對耶穌基督的認識都很陌生,就像約翰福音第七章5節作者說的:「原來連他的兄弟也還沒有信他。」
當我們看到耶穌基督的家人對他的認識是這樣陌生時,就更可以理解為甚麼當耶穌基督回到拿撒勒的故鄉去傳上帝國福音時,他的鄉親也持相同的態度,並不接受耶穌基督。這也是為甚麼馬可福音作者,會對耶穌基督回去拿撒勒傳福音的失敗,用「於是他們厭棄他」(參考六:3)這句話來作結尾,形容拿撒勒人其實就是把耶穌基督當作令人看不起的對象。也因為這樣,耶穌基督後來很感慨地說出:「先知在本鄉、本族、本家外都受人尊重。」(馬可福音六:4)這句我們經常引用的話。
其實,如果我們繼續讀馬可福音,就會發現馬可福音作者用許多方式在表明,耶穌基督的門徒,雖然跟隨耶穌基督四處去傳福音,不但親眼看見耶穌基督醫病、趕鬼,傳講上帝國的信息,感動很多人,但他們還是不認識耶穌基督。若是他們真的認識耶穌基督,就不會在前往耶路撒冷途中,耶穌基督已經連續三次提醒他們,此趟去耶路撒冷將會面對死亡的苦難,他的門徒就是聽不懂耶穌基督在說甚麼,作者用這句話來說明:「可是他們不明白這話的意思,卻又不敢問他。」(馬可福音九:32)甚至用「他們的思想遲鈍」(參考六:52),或是「頭腦是那麼遲鈍嗎」(參考八:17)這樣的句子,來形容門徒們對耶穌基督認識,距離是很大的。為甚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出現?這當中應該有很多信仰功課值得我們來深思反省。
現在讓我們來看所讀這段經文的內容:
第二十至廿一節:
20耶穌回到家裡;一大群人又聚攏來,以致他和門徒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21耶穌家裡的人知道了這種情形,出來要阻止他,因為有人說:「他發瘋了!」
福音書中經常記載耶穌基督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有許多人群集擁擠在他身邊,就像前面講過的一樣,因為耶穌基督的名聲在整個巴勒斯坦地區已經非常響亮,可以理解的是這些來找他的人,可能是為了要得到醫治,也有的是為了要聽他傳講上帝國的信息。因為耶穌基督傳講的信息確實跟經學教師所傳講的很不一樣。
在第二章1至4節就已經有記載,說當人們聽說耶穌基督在家裡,就群聚在他的家門口,導致有人想要將一位癱瘓者抬到耶穌基督的面前也無法通過,最後只好從屋外的樓梯上去,拆了屋頂之後,才將這個癱瘓病人縋到耶穌基督的面前,也因此使這個病人獲得醫治。
現在是說耶穌基督和門徒回到家裡,這「家裡」應該就是第二章1節所說的,是耶穌基督在迦百農的家。群眾多,但更大的問題是,他們很可能帶來許多病人,導致耶穌基督和門徒忙著醫病、趕鬼。因為在第三章14至15節,說耶穌基督揀選十二位門徒之後,就告訴他們,要差遣他們出去傳道,並且也賞賜給這些門徒有醫病、趕鬼的能力。因此,這裡說連門徒也跟著忙碌,因為他們也參與了醫病、趕鬼的工作,而且是忙到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可見人數之多。
第21節很有意思,一定是有人看不下去,可能是擔憂耶穌基督太忙,但也可能是因為從來沒有看過有這樣忙碌的福音工作者,因此,這些為耶穌基督擔憂的人,將耶穌基督工作的情形轉告他的母親馬利亞和家人,可是他們帶去的口信,竟然是說耶穌基督「發瘋了」!
是甚麼原因使這些去向耶穌基督母親和家人通報的人,會說耶穌基督是「發瘋了」這樣的話?是因為工作沒有停止呢?或是對他傳講的信息感到相當震撼?這個「家裡的人」一詞,也可以當作「他身邊的人」,換句話說,是跟他關係緊密的人。照理說,他們應該是對耶穌基督最認識的人,因此,這些去通報的人,也可能有個想法:讓耶穌基督的家人趕緊將他帶回故鄉去。更有可能這些去通報的人,是來自拿撒勒的鄉親也說不定。
這節說耶穌基督的家人來迦百農想要「阻止」他,這「阻止」一詞,原本的意思是「用力抓住」。同樣的這個詞,也用在第六章17節希律王下令「逮捕」施洗約翰,以及第十二章12節的猶太人領袖們,很想要「逮捕」耶穌基督。這樣很清楚,耶穌基督家人來到他住處,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強行將他「抓住」。因此,可以理解他們用「發瘋了」這一詞,也是在表示耶穌基督就是被邪惡的靈給「綁住」了的意思,現在他們來「強力抓住」耶穌基督,似乎是要將耶穌基督從邪靈的捆綁中釋放。這樣就接續了第22至30節的這段對話。
第廿二至三十節:
22有些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經學教師說:「他被別西卜附身!他是靠鬼王趕鬼的!」
23耶穌把這些人叫到跟前來,用比喻對他們說:「撒但怎能驅逐撒但呢?24一個國家自相紛爭,那國家必然站立不住。25一個家庭自相紛爭,那家庭也必然破碎。26這樣看來,假如撒但的國度自相紛爭,它就站立不住,終必滅亡。
27「沒有人能夠進武士的家,奪取他的財物;他必須先把武士綁起來才能夠洗劫他的家。
28「我實在告訴你們,人所犯一切的罪和所說一切褻瀆的話都可得到赦免;29但是褻瀆聖靈的人永遠得不到赦免,因為他所犯的是永遠的罪。」(30耶穌說這話是因為有人說:「他是污靈附身的。」)
特別注意一下這裡所提到的「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經學教師」這句話。通常經學教師都是在耶路撒冷,他們甚少下鄉去,特別是在他們看來是「外邦的加利利」地區,更難看到經學教師。因此,作者在這裡用「從耶路撒冷下來」這句話,已經顯示出一個重要訊息,那就是耶穌基督在整個巴勒斯坦地區造成的震撼、轟動,已經引起耶路撒冷權威當局的注意,他們一定聽到許許多多有關耶穌基督的傳言,才會特地派人來加利利尋訪探究,要明白到底坊間的傳言是否屬實,這點從第八章27節記載耶穌基督帶門徒往凱撒利亞‧腓立比附近的村莊途中,問他的門徒說:「一般人說我是誰?」這句話就可看出傳言紛紛,不一而足。
再者,當時猶太人有個普遍的觀念,認為摩西法律需要經過講解才能明白。因為摩西法律不單是文字上的了解而已,還包括了許多傳統習俗、慣例等,要了解這些,就需要受過專門訓練的經學教師才有能力解釋清楚。但問題是一般民眾認為耶穌基督講解摩西法律,比經學教師所講解的更有權威(參考馬可福音一:22),更容易明白,這點恐怕也是讓經學教師不滿或是懷疑的地方。
另外一點,就是當這些經學教師看見群眾擁擠在耶穌基督身邊,又看見他擁有特別能力能夠醫病、趕鬼,這讓經學教師們確實是大開眼界,因為他們過去真的沒看過這麼有能力的人,連邪靈也聽從耶穌基督的命令(參考馬可福音一:27),更特別的是,人見人怕的痲瘋病,竟然在耶穌基督伸手摸一下,就好了起來(參考馬可福音一:41—42),也因為這樣,讓這些經學教師百思不解,最後,他們只好當著眾人面前公開說耶穌基督的能力,是來自鬼王別西卜。換句話說,他們認定只有鬼王才有能力降服這些妖魔鬼怪在人身上引發的各種疾病。
第23至26節,是耶穌基督用比喻的方式在教導現場的民眾,讓他們知道這些經學教師所說的話有許多矛盾。
耶穌開始用「撒但怎能驅逐撒但」這句話作開場白,很清楚地,這已經在說明一個基本觀念,誘惑人離棄上帝的教導,這是撒但的共同目的。因此,它們只會彼此合作,不會自相排斥、相爭。
若是比較一下馬太福音第十二章27節,以及路加福音第十一章19節,就可以看到在當時的經學教師或法利賽人,他們都有訓練學生怎樣趕鬼。若是他們的學生也會趕鬼,那麼,他們的學生是否是倚靠鬼王的能力?而鬼和鬼之間若相爭,要怎樣誘惑人離棄上帝?耶穌基督這樣的質疑,就更讓這些經學教師不知所措了。
接著,耶穌基督用國家、家庭作比喻,說出自相殘殺、鬥爭的結果,就是敗壞、滅亡。這樣的比喻很淺顯容易明白。馬可福音在第九章38至41節記載一則有趣的故事,說耶穌基督的門徒約翰,他來告訴耶穌基督說:
「老師,我們看見有人藉著你的名趕鬼,我們就禁止他,因為他不跟我們同夥。」
耶穌說:「不要禁止他;因為沒有人會藉著我的名行神蹟,又馬上轉過來說壞話攻擊我。因為不反對我們就是贊同我們。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誰,只因你們是屬於基督而給你們一杯水,一定會得到獎賞。」
在使徒行傳第十九章11至20節,記載一段使徒保羅在以弗所遇到的經歷,就是猶太祭司長士基瓦的兒子,也想借耶穌基督的名趕鬼、驅魔,結果反而被邪靈附身。這就說明了一件事,在早期教會中,甚至更早在耶穌基督的時代,是很流行醫病、趕鬼的宗教禮儀。其實,這種情形一直到今天的基督教會也是一樣,並沒有因為醫學科技進步而有減緩的現象,這只要從每年有許多所謂的「神醫特會」活動就看得出來。
不論這些神醫特會或是甚麼樣式的聚會,我們都要保持一點:不隨便給予評語。因為信仰的一個基本準則,就是不要評斷好壞。但有一個基本原則是要堅持的,就是對上帝的話語要真實、無欺、忠心。耶穌基督之所以會用嚴厲的話譴責當時的宗教領袖,就是他們往往把上帝的話,當作自己的權威,且用這種權威來欺負民眾(參考馬太福音廿三:2—4),把上帝的話當作斂財的工具,甚至欺騙人民。
從國家到家庭,進而在第27節耶穌基督用「武士」作比喻。武士,這表示有武力的人,想要搶奪他的財產,或是任何人侵佔他的地盤,都將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就像前面所提起的使徒行傳第十九章發生在以弗所的趕鬼案件,祭司長士基瓦的兒子,因為趕鬼不成,反而遭到邪靈猛烈攻擊而受傷累累。
耶穌基督用這樣淺顯的比喻,主要在說明一件事:鬼王別西卜就是要攪亂人的生活,讓人遇到極大痛苦,因此,差派它的部下四處去折磨人。而這些小鬼只聽從鬼王的話和命令,它們不可能聽從別人下的命令。如今,耶穌基督對它們下命令,讓它們也聽從,可見耶穌基督的能力,是來自比鬼王別西卜還要大的力量,而這力量只有上帝的靈才有辦法,因為魔鬼或邪靈,只會降服於上帝的話。這也是為甚麼民間宗教連鬼都要拜之因,因為擔心所拜的神明能力不足,連鬼也怕。但基督徒並不怕這些鬼怪,甚至奉耶穌基督的名,就可以輕易地讓這些鬼怪邪靈不敢再來打擾。
當耶穌基督提出反駁這些宗教領袖的言詞之後,隨即說出了他們所犯最大的罪狀,就是對上帝神聖的名的褻瀆。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是一句很嚴肅的警語。這裡,耶穌基督將應許和警告的話連結在一起;所應許的,是上帝赦免的恩典,這是指任何得罪上帝的罪,都會得到上帝特別的恩典,獲得寬恕、憐憫。但相對的是警告,這警告說出有一種罪,是上帝所無法容忍的,那就是「褻瀆聖靈」,將永遠得不到上帝的赦免。
為甚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因為「褻瀆」這個詞,是指故意、明知故犯的意思。這就含有另一個意思,把自己當作像上帝一樣偉大,藐視上帝的神聖,這就是褻瀆之意。這種包括假借上帝的名、行欺騙之實的行為都是。
舉例來說,今天的基督教會在選舉的時候,往往私底下做了許多不該有的動作,例如拉票、綁票,然後說這是在上帝的旨意之下選出來的代表,這就是褻瀆上帝聖靈的意思。明明知道不可以做這樣的事,卻故意去做,然後又說那是符合上帝的旨意,這就是褻瀆聖靈的態度。這也是馬可福音作者在第30節這裡所提到的,這些宗教領袖們明明知道,只有聖靈的力量才能使鬼降服,但他們卻故意說耶穌基督是倚靠鬼王的力量趕鬼。
第三十一至三十五節:
31這時候,耶穌的母親和兄弟來了;他們站在外面,託人告訴耶穌,說他們要見他。32有一群人來圍坐在耶穌身邊;他們告訴他:「喂,你的母親和兄弟在外面,要找你呢!」
33耶穌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34他環視坐在他周圍的人,說:「你們看,這些人就是我的母親,我的兄弟!35凡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
前面說過,這段經文可以直接連到第21節之後,只是中間夾著第22至30節。馬可福音作者這種「三明治編輯法」的用意,其實也在說一件事:耶穌基督的家人,就像這些宗教領袖一樣,對耶穌基督的認識相當膚淺,或是根本就不認識。表面上看起來,耶穌基督的家人應該是最認識耶穌基督的,其實不然。就像這些宗教領袖一樣,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很認識上帝的救恩,應該是最敬虔的人,在信仰態度上應該是會用很嚴謹的態度衡量事實,然而並非如此,他們故意說耶穌基督是倚靠鬼王的力量趕鬼,而耶穌基督的家人,也把耶穌基督當作是「發瘋了」看待。這「發瘋了」另一個意思,就是被鬼附身。
第31節說耶穌基督的家人來到他住的地方,沒有辦法到耶穌基督的身邊,原因就是第20節所提到的「一大群人又聚攏來」他家。我們不清楚他的家人從拿撒勒來到迦百農要走多久,但可以理解一件事:這些聚集在耶穌基督家裡的群眾,已經停留一段時間,沒有離散他去的意思。
那些圍繞在耶穌基督身邊的群眾,終於有人告訴耶穌基督,說他的「母親和兄弟在外面」要找他。這裡的「兄弟」一詞是採用複數名詞,意思是指兄弟、姊妹,就像第35節所提起。
「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這是一句聽起來就相當震撼的話語。為甚麼耶穌基督會這樣回答?
東方的社會最喜歡把血緣的關係擺在第一順位看,就像我們經常聽見的「同是炎黃子孫」、「血濃於水」。也有「胳臂往內彎」這類的話。或是台灣俗語所說的:「拍虎掠賊,嘛著親兄弟。」、「苦瓜雖苦共一藤,兄弟雖歹共一心。」等等。類似的話很多,都是在勸勉兄弟姊妹要和諧相處,不要有紛爭之事。但我們實際的社會生活並不是這樣,兄弟姊妹有時候反而更難相處,甚至會變成仇敵,這是自古以來就這樣,並不是今天才有。因此,也有許多和這些勸勉和諧的相對俗語出現,例如我們就聽過這樣的話說:「一人一家代,公媽隨人栽。」(chit lâng chit ke tāi, kong-má sûi-lâng chhāi.)或是說:「兄弟相請,無論;做生意買賣,算分。」類似這樣的話,就是在說明兄弟姊妹之間,感情越來越生疏,反而有「遠親不如近鄰」之勢了。
當耶穌基督說出這句:「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時,他已經在提醒一件事:上帝國的事,不是倚靠血緣的關係進入的。上帝國的事,是跟實踐上帝的旨意有密切關係。這也是施洗約翰出來傳福音時,警告過當時的猶太人要注意,不要以為有亞伯拉罕作為他們的祖先,就可以免去審判,若是沒有悔改,就算有亞伯拉罕當他們的祖先,也是枉然,因為上帝可以從隨時重新選立新的百姓(參考馬太福音三:9)來當祂的子民。
甚麼是上帝的旨意?當耶穌基督告訴圍繞在他身邊的人說:「凡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這句話很清楚在說明一件重要的認識:上帝國,是以上帝的旨意為中心,而不是以人的意念為基礎。而整本聖經就是在告訴我們,上帝的旨意,就是上帝拯救的愛。換句話說,一個真的愛上帝的人,也是會將上帝的愛實踐出來的人。
另一方面,耶穌基督的這句話也說出一個重要的信仰認知:上帝國,不是倚靠血緣關係,說自己在傳承上有某種記號。例如猶太人出生後第八天,就接受割禮,作為和上帝之間的特殊記號。若是沒有真實地將上帝的教導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人,跟上帝國是有很大距離。耶穌基督反而發現圍繞在他身邊,跟著他在關心那些貧困、痛苦的人,比較像自己的兄弟姊妹和母親。因為這些人會去告訴別人,甚至會主動抬生病的人,或是介紹人來接近耶穌基督,好獲得醫治,也對耶穌基督所傳講的上帝國信息獲得信心。這也是為甚麼他突破安息日的禁令,伸手摸痲瘋病人之因,因為關懷生命的苦難,就是上帝差遣他到世界上來的主要目的。可是,這些宗教領袖的態度卻完全相反,他們考慮到的是傳統習俗和規矩,寧願讓人繼續過著痛苦生活,也不願意給予溫暖的安慰,這也是耶穌基督最無法忍受的事。連他的家人也相信耶穌基督就像一個「發瘋了」的人一樣,才會想要出來阻止耶穌基督的工作。
現在讓我們來想想看這段經文的信息:
一、我們用甚麼來認識耶穌基督的工作?是他醫病、趕鬼的神蹟?或是他的教導和憐憫人類生命的苦難來認識?
這是一個很需要我們用心慎思的信仰功課。很多人對於耶穌基督行神蹟奇事,特別重視他在醫病、趕鬼的神能上。這固然是認識的一個途徑,但不要忘記,約翰福音的作者說:「他雖然在他們面前行過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約翰福音十二:37)這句話讓我們看到當時的猶太人,並沒有從耶穌基督所行的這些神蹟奇事當中,學習到上帝的真理。福音書就曾記載說:「那時,耶穌譴責曾經看見他行過許多神蹟的城市,因為那些地方的人沒有悔改。」(馬太福音十一:20)然後,記載耶穌基督對當代社會這種心態說出了下列的話:
「哥拉汛哪,你要遭殃了!伯賽大啊,你要遭殃了!我在你們當中行過的神蹟要是行在泰爾和西頓,那裡的人早就披麻蒙灰,表示他們已棄邪歸正了。我實在告訴你們,在審判的日子,泰爾和西頓所遭受的懲罰比你們所受的要輕呢!至於你,迦百農啊,你要把自己捧上天嗎?你會給摔進地獄去!我在你們那裡行過的神蹟要是行在所多瑪,它今天一定還存在著!我再告訴你們,在審判的日子,所多瑪所遭受的懲罰比你們所受的要輕呢!」(馬太福音十一:21—24)
看吧,真正的問題,並不是神蹟奇事有多少,而是謙卑悔改的心,因為所有的神蹟奇事,都是要引導人歸向上帝。再者,神蹟奇事,是在表明上帝奇妙的作為,這樣,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就有許多神蹟奇事發生。
我常常對大家說,當一個祖母會認真地帶著小孫子來參加兒童主日學,這就是神蹟;當小孫子會告訴阿公、阿嬤帶他來禮拜,這就是偉大的神蹟。當我們的社會越來越忙碌,越來越「少子化」(孩子越生越少之意)的時候,咱教會的兒童主日學每個禮拜日還有五十個小孩來參加,這就是一項偉大的神蹟。每年暑假咱教會都很用心地在準備暑假兒童營,當你會努力去發傳單,而不論你發出多少張的傳單,只因為你發的傳單而能讓一個小朋友來參加暑假快樂兒童營,讓他們聽到聖經的信息,這就是神蹟奇事。就像咱教會的查經班一樣,會有越來越多人參加,並不是牧師有甚麼能耐而是來參加的兄姊,很用心地在介紹他人來參加。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或是打電話邀請,就有越來越多的人,領受了上帝的話語滋潤了心靈。
不要以為神蹟奇事絕對是超越我們能力之外的事,那樣的觀念並不是完全正確。神蹟,就是在我們每天生活中都經歷到上帝的慈愛,在我們每天走過的腳步中,體驗到上帝的帶領和同在,這就對了。
二、當耶穌基督說:「凡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想想看,這句話對今天所有的基督徒來說,是甚麼意義?
我們應該先有這樣的認識,就是當耶穌基督說:「凡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很清楚地是要讓我們知道,基督教會就是一個信仰的大家庭,在這個家庭裡,是以上帝的旨意為建構的基礎,而不是以人際關係為基石,這點認識是非常重要的。
有許多信了耶穌基督好幾代的信徒,喜歡講究信仰背景,例如是某某牧師的後裔,或是某某教會開拓者的子孫,好像這樣可以凸顯出他身分的特殊性。其實,這種背景、身分,在信仰團契中並沒有多大的意義。我們可以從使徒保羅的書信中看出早期教會發生類似這種問題。哥林多前書第一章11至12節,記載教會內部有人表示自己的身分特殊,說自己是屬於「保羅的人」,有的說自己是「亞波羅的人」,也有的人說自己是屬於「彼得的人」,更有人說自己是屬於「基督的」。使徒保羅聽了之後很傷心,認為若不是有上帝的能力在該教會中,那麼,他們就不能見證甚麼(參考哥林多前書三:5)。
今天的基督教會更應該從這裡來思考信仰的意義,教會既然是一個信仰大家庭,就應該從信仰的層面來切入。我們的信仰主軸是在耶穌基督,並不是在某一個個人身上。因此,四處攀親引戚對教會的信仰團契來說,並沒有甚麼特別意義。而且更值得注意的,喜歡攀親引戚的教會文化,通常也是阻礙教會發展的一股力量,因為得罪一個人,就好像得罪了一個家族一樣。
當耶穌基督說「凡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他的母親、兄弟、姊妹時,他已經在說出一個信仰團契的準則,那就是有愛的地方,就會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擴及到所有的人的身上。因為上帝的旨意就是愛。是耶穌基督的愛,才使我們願意排除所有的阻礙而連結在一起;也是因為耶穌基督救贖的愛,才使我們願意放下自認了不起的身段,卑微下來和別人相聚在一起,同聲歌頌上帝救贖憐憫的恩典。我們也可以這樣說:真正認識耶穌基督的人,不會說自己比別人特別,也不會在教會裡要求自己比別人受到更多重視。這一點也是我從受過真正良好日本無教會主義薰陶的信徒身上所學習到的典範。
這也是為甚麼我很不贊成在基督的教會裡,設置甚麼名譽長老、牧師,或是舉行甚麼特別的中會葬禮,或是教會葬禮之因,因為這樣的作法,就是把自己或某個人特殊化,而這已經不是信仰團契應該有的態度。讓我們都以謙卑自己的心境,來和所有的信徒建構一個人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兄弟、姊妹,如同一家人的信仰大家庭。
(講於2009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