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真正的門路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8-12 15:17
經文:馬太福音七:13--14、21—29
我們讀福音書的時候,常常會發現耶穌基督的教訓中一個很明顯的特色,就是用「對比」的方式作教材的內容,讓聽的人一聽到馬上就知道二者之間極大的對比和不同;例如:燈台上和燈台下;可發誓與不可發誓;右臉與左臉;內衣與外衣;故意讓人看見和隱藏在暗處;天上的和地上的財寶;厭惡與喜愛;重視與輕看;大樑與木屑;以上這些都是我們在登山寶訓中可以找到的教訓材料。
耶穌基督用這種極大「對比」的材料作教訓,為的是使聽的人很快可以明白他所要傳達的意思。甚至往後我們在經文中也會看到他用一般生活中所經驗的「對比」作材料,例如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卅一至卅二節的芥菜種比喻;第廿一章廿八至卅一節兩個兒子的比喻。現在我們所讀的這兩段經文也是屬於「對比」的材料;耶穌基督用「寬」與「窄」,以及「認識與不認識」、「盤石與沙土」作教材,即使是我們今天來看這樣的教材,也會很容易就明白。
我們來看看這兩段經文的內容:
第十三至十四節:「你們要從窄門禁去;因為那通向滅亡的門是寬的,路是好走的,朝著這方向走的人很多。那通向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難走,找到的人很少。」
類似這樣的經文也出現在路加福音第十三章廿四節,但是路加福音書在編輯上跟馬太福音書的編輯效果很不相同;我曾說過馬太福音書是將耶穌基督的言論編撰在一起,而這些看起來似乎是獨立的言論句子,不一定與前面的教訓有一連貫的語脈,讓我們看起來就好像以為編輯者是在這裡收集到片段,在那兒收集到片段,然後將之編輯連串起來的一樣。例如第七章一開始講「不要評斷人」,接下來是第六節的「不要把珍珠丟給狗」,再接下去就是「你們祈求och.」,到第十二節的「你們要別人怎樣待你們,就得怎樣待別人」。現在則是說「你們要從窄門進去」,讀起來就是明顯的片段語彙。這些語彙不一定有一個故事前提,或是一個為了為甚麼事而說。
但是路加福音書在編輯上就很不一樣;路加福音書在編輯上就明顯出作者一貫的手法是「按照次序」。就以馬太福音書的這段經文來看,在路加福音書就有很清楚背景作這句話--「努力進窄門」--的材料來源;我們看路加福音第十三章廿二至廿三節是這樣說的:
耶穌經過許多村鎮,朝耶路撒冷去,沿途教導人。有人問他:「主啊,得救的人不多吧?」
看,在路加福音書作者的筆法裡,這是因為有人聽了耶穌基督的教訓後,向耶穌基督提出有關得救的問題,他在回答問題時所說的話。並且在路加福音書作者的編輯上,是將這個回答涵蓋了那些想進入那「門」卻是不得其「門」而入的人,說出「門」內主人對「門」外的人的拒絕。這就跟馬太福音書將這兩個問題分開來看,很不一樣;馬太福音書在談完「要從窄門進去」之後,隨即提到「好樹結好果子」的教訓,然後才說到怎樣的人才能「進天國」。在路加福音書裡,我們看到那提出問題的人已經有了一個假設的前提:「主啊,得救的人不多吧?」會問這樣的問題,很可能是因為耶穌基督「沿途教導人」的時候,讓人感受到他的教訓中已經含有這樣的內容了。另外一點,路加福音書並沒有在這裡用「對比」的方式作教訓,而是直接導入怎樣的人才是進入「得救」之「上帝國裡的筵席」者(路加福音十三:24)。
再者,路加福音書記述耶穌基督在回答的時候,他是直接教導人要「努力從窄門進去」,並且很肯定地說「有許多人想進去,卻進不去。」但是我們發現馬太福音書的作者並沒有作這樣的教訓,作者是很中性的提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狀況,讓聽眾自己去思考,去想,到底要選哪一邊?是窄的,或是寬的?是好走的,或是難走的?是通向永生的,或是通向死亡的?
我們看到馬太福音書記載耶穌基督所說的這段話,明顯說出兩種不同的「門」、「路」;而且每一條「路」都有它的「門」在。但是「路」都是以尋求「永生」的路為指標,例如在第十九章十六至廿四節,記載有一個青年人來問耶穌基督有關「永生」之道。結果這個人聽了耶穌基督的回答後,「垂頭喪氣地走開了,因為他非常富有。」富有,成為他走「永生」道路的一種阻礙。而耶穌基督也加強語氣的說:「有錢人要成為上帝的國的子民,比駱駝穿過針眼還要困難!」換句話說,有錢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在走天國之路時更是如此。我們可以比較山上寶訓中的第六章廿四節:「沒有人能夠伺候兩個主人。他要不是厭惡這個,喜愛那個,就是重視這個,輕看那個。你們不可能同時作上帝的僕人,又作金錢的奴隸。」就會清楚為甚麼金錢成為人進入上帝國的阻礙。這裡耶穌基督所說「通向滅亡」和「通向生命」的「門」、「路」,也是指以「永生」為目標、準則來說的,就是指著上帝國而言。我們要注意的是這裡並沒有說明清楚這「門」是在「路」的開頭,或是在「路」的末尾,但不論是在路頭或路尾,我們都應該注意不一樣的「門」、「路」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必須清楚分辨出來作一個決定性的選擇,就像在上帝和金錢之間作抉擇一樣。
第廿一節:「那些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並不都能進天國:只有實行我天父旨意的才能進去。
我在前面已有講過依照路加福音書的寫法,這句話是緊接在選擇進入窄門之教訓之後。這樣很明顯的是指著要進入天國的門路而言的。馬太福音書雖然是將選擇門路與這段話分開記述,但並不會影響到我們對「門路」與「進入天國之道」瞭解上的困擾。
如果我們看第廿四節就會明白,耶穌基督講這段教訓的背景是與「末日」有密切關係;也就是和「終末的審判」有關連。
稱呼一個人為「主啊」,這表示稱呼者對被稱呼者是一個恭敬、順服的態度。如果一個人在審判的時候才稱呼那審判者為「主」,平時並不尊敬對方為「主」,那時刻的稱呼並不會發生甚麼效力。
這裡我們看到早期的教會已經清楚在告白說:耶穌基督就是天國的「主」,他就是天國的守門者,任何人要進入都得經過耶穌基督的門檻。
「實行我天父旨意」,因為天國(或是上帝國)是以上帝為中心,不是以人的標準,因此,以上帝為中心的地方,當然是以上帝的旨意為準。當耶穌基督在宣揚天國信息時,有人來告訴他說,他的家人來找他,耶穌基督就說過這樣的話:「凡實行我天父的旨意的,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了。」(馬太福音十二:50)我們可以看出天國的標準就是如此,範圍非常清楚。這裡同時也清楚說明了耶穌基督和上帝之間的關係,也是耶穌基督第一次談到上帝就是他的天父。審判耶穌基督的大祭司就是用這樣的問題問耶穌基督的:「我指著永生上帝的名命令你發誓告訴我們,你是不是基督、上帝的兒子?」(馬太福音廿六:63)路加福音書說:人若要稱呼耶穌基督為「主」,就應該要遵行他的話去作。
第廿二至廿三節:在末日來臨的時候,許多人要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曾奉你的名傳上帝的信息,也曾奉你的名趕許多鬼,行許多奇蹟!』那時候,我要對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走開吧!』」
這段經文已經讓我們看到末日是跟審判有密切關係;人想要進入天國,但是卻不得其門而入,因此抬出過去所行所為,在人看為好、善、功勞的事跡,但是似乎沒有任何作用。
我們要注意的是第廿二節的「傳上帝的信息」這個句子,原本是指「作先知傳預言」之意,他們的工作就像舊約聖經中的先知們一樣。但是這也並不表示先知們就不會出差錯;在舊約中我們就看見有先知並沒有盡到作先知的責任(參考列王記上廿二:13),也有的人是假先知,他們會假借上帝的名撒謊(參考耶利米書十四:14)。耶穌基督在預言那要來的日子的災難時,曾說過:「因為假基督和假先知將出現,他們要行大的神蹟奇事來迷惑人;可能的話,甚至迷惑上帝所揀選的子民。」(馬太福音廿四:24)其實,這一點也正是我們一般人最大得困難,因為分辨不出誰是真的上帝的僕人—先知,因為這種人也會行神蹟奇事,使人陷入迷惑裡而不知。早期使徒時代也發生這樣的例子,就是使徒保羅在以弗所傳道的時候,因為
「上帝藉著保羅行了些奇異的神蹟;甚至有人把他用過的手巾或圍裙拿去放在病人身上,也會使疾病消除,使邪靈從附著的人身上出來。有些到處招搖、驅邪趕鬼的猶太人也想假借主耶穌的名來作這種事。他們對邪靈說:『我奉保羅所傳的耶穌的名,命令你們出來。』做這種事的是猶大祭司長士基瓦的七個兒子。」(使徒行傳十九:11-14)
這段記錄讓我們看到人有這樣的私心。我們一般人雖然看不出誰是真的來自上帝所揀選的僕人,是真實在傳揚上帝國的信息。但是,能迷惑人的事,卻迷惑不過上帝對人內心的審判。因為上帝是看人內心的上帝。我們也從這裡建立一個重要的觀念:上帝國不是看人行了多少神蹟異能,而是看人遵守多少上帝的旨意。這樣的認識很重要,才不會使我們陷入迷惑中。
「認識」,這是指雙方彼此的心意可以互通連接、瞭解。約翰福音第十章耶穌基督的話說:「我是好牧人,正如父親認得我,我認得父親。同樣,我認得我的羊;牠們也認得我。我願意為牠們捨命。」(14-15節)先知阿摩司對背叛的以色列民說:「在地上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因此,我必追討你們的一切罪孽。」(和合本譯文,三:2)這表示上帝認識以色列人民,而以色列人民也認識上帝是個怎樣的上帝,但他們卻仍舊故意背叛上帝。
第廿四至廿七節:「所以,所有聽我這些話而實行的,就像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盤石上;縱使風吹,雨打,水沖,房子也不倒塌,因為它的基礎立在盤石上。可是,那聽見我這些話而不實行的,就像一個愚蠢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一遭受風吹,雨打,水沖,房子就倒塌了,而且倒塌得多麼慘重!」
我們可以看出從第十三節開始,就是整個登山寶訓的結束語組;因為第十三至十四節、第十五至二十節、第廿一至廿三節,以及本段都是一種終末的語句,帶有審判的內涵在裡面,是在討論結果如何。而本段語組是一個總和結論:分別出堅強與否,堅強者才能站立,不論外面的壓力或是打擊有多大,他都可以不為所動。而這種堅強站立的條件是建立在「聽我(耶穌基督)這些話而實行的」基礎上。這裡的「聽我這些話」是指著山上寶訓而言的。
在巴勒斯坦地方是個盛產石塊的地區;這些石塊上面通常都會覆蓋著厚厚的一層沙土。因此,人若要蓋房子而貪圖省力的話,很容易將地基淺淺挖掘就蓋了起來。耶穌基督用當時的人蓋房子作成結論,強調聰明人如何使自己居住在一個不必憂慮風吹、雨打、水沖的房子,因為要將房子的地基打入堅硬的盤石裡,確實是要一絲不苟的錘釘下去。而舊約聖經就是以盤石在描述上帝(參考和合本譯文,申命記卅二:4;撒母耳記下廿二:2-3、廿三:3;詩篇十八:2、31、九十四:22),人若依靠上帝的帶領,就好像建房子在盤石上一般,不怕遇到任何困難或災難。
沙土則是與盤石完全相反的質料。在巴勒斯坦地方,聚集沙土多的地方,就是河川、山谷,而這種地方也是下雨季節最容易匯集雨水成河,或是水流急湍的地方。如果我們看台灣的河川地帶,就會發現跟巴勒斯坦地區的河川情況很類似,都是水流湍急,很容易使河川造成淤泥過多而氾濫。許多水庫的功能很快失效也是跟這種地理環境有密切關係。想在這種地方蓋房子?不可能吧!耶穌基督用這樣的景象作比喻,對聽的人來說是再明顯不過了,因為他們的經驗裡,沒有人會笨到如此的,除非那個人是個腦袋有問題的人。
這樣我們可以理出一個清楚的結論來:一個人若是將自己的生命建立在上帝的話語教訓之中,他就好像生存在一個如同房子蓋在堅硬的盤石上一般,不會動搖,會堅強地站立。
這個蓋房子的比喻也正好說出兩種不同「門」、「路」的結果。
第廿八至廿九節: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群眾對他的教訓都感到十分驚奇;因為耶穌跟他們的經學教師不同,他的教訓帶有權威。
馬可福音書說群眾感受到耶穌基督的教訓跟經學教師的不一樣,是在安息日,地點是在猶太人的會堂裡。換句話說,馬可福音書的作者表明的是連經學教師所最佔據權威的地點—會堂,聽眾也是認為耶穌基督的教訓比起經學教師是很不相同;群眾認為耶穌基督的教訓是「滿有權威」(馬可福音一:22)。
現在馬太福音書的作者認為即使是野外的地方,在山上對門徒們的教訓,耶穌基督的教訓也是讓人覺得很不樣,這種不一樣是跟傳統上經學教師的說法大大不相同;我們在前面已經有講過耶穌基督如何在詮釋過去人們從經學教師所學習得到的觀念,特別是對摩西法律的瞭解,在耶穌基督的解釋後,瞭解上可就有很大的差異了。
若是我們比較馬太福音第五章二十節:「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一定要比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更忠實地實行上帝的旨意才能進天國。」這句話已經指出整個問題的中心,乃是經學教師和法利賽人通常是只會教訓人如何去實踐摩西的法律,但是他們卻自己不會遵守,或是懶得去實踐。而更嚴重的是:他們不但不遵守,甚至是將摩西法律所沒有的規定也加添進去,叫人去遵守,這才是最糟糕的事(參考馬太福音廿三:2-4)。
這段經文應該會給我們帶來很好的信息:
一、信仰是必須付出艱苦的代價才能建立起來的。
我們看到耶穌基督的教訓中從來沒有告訴我們說:跟從他的人,會事事平安,或是一切順利,沒有,他從來沒有這樣告訴過我們。相反地,他在這裡是告訴我們走他在走的這條路是這樣的難行,是「窄」的,「難走」,而且「找到的人很少」。人的本能是走好走的路,很少人願意去找難走的路走,除非那個人有相當堅強的意志。耶穌基督曾告訴跟隨他的人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翰福音十六:33)他甚至警告他的門徒說:「那時候,你們要被逮捕,受酷刑,被殺害。為了我的緣故,天下的人都要憎恨你們。許多人要放棄他們的信仰,彼此出賣,彼此仇視。」(馬太福音廿四:9-10)
有人說:「基督教會是建立在耶穌基督的血和殉教士的血的基礎上。」這句話實在是一點也不錯。當我們看到十字架時,我們就應該明白基督教的信仰團契就是以耶穌基督的苦難來建立起來的。如果我們打開教會歷史,就算是以我們台灣教會的歷史來看,也是一樣,我們可以這樣說:每一個地方的基督教會史,就是一篇篇宣教、信仰見證的血淚史。
我最擔心的是我們今天的教會已經忘了這種「苦難」的信仰意義了,忘了這條通往天國道路的艱苦難行之意義;不只是一般信徒如此,更嚴重的是有越來越多的傳道者已經忘了艱難、難行的獻身使命了。最典型的例子是為自己找「福利」的傳道者日漸增多,甚至有人「獻身」當傳道者的動機,就是因為看到教會提供好的「福利」而來的。這樣的人,這樣的心態是很難體驗出走天國之路的意義的。也就更無法幫助信徒瞭解信仰之路的艱難了。我們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瞭解:若想在信仰之路上尋找平平安安無事,那就不要來信耶穌基督。要信耶穌基督就要有接受苦難的心理準備。
二、基督教的信仰是要去實踐的,而不是停留在聽的階段,或停在思考那些看起來很美麗、動人的詞句、教訓。
我們看到耶穌基督很清楚地告訴門徒們,能進天國的人就是那些真實去實行天父旨意的人。這不只是對今天的基督徒說的,也是對所有的基督教會說的話。
我常常看到有很多基督徒喜歡看那些神蹟異能的佈道會,或是神醫的培靈會,這些都很好。但是,這些並不是基督教信仰的本質,基督教信仰的本質不是建立在這種神蹟異能的基礎上。我們看那些在門外敲門,爭著要進入上帝國之門的人說的話:「我們曾奉你的名傳上帝的信息,也曾奉你的名趕許多鬼,行許多奇蹟!」但是耶穌基督的回答卻是不認識這些人。看,多麼諷刺啊!不是嗎?如果我們的信仰是停留在這種只看神蹟異能的階段,那是很脆弱的。我們的信仰應該是確實去瞭解上帝的話語的意義是甚麼,然後確確實實地去遵行,這樣才是正確的。雅各書的作者這樣說:
「你們不要欺騙自己,以為只要聽道就夠了;相反地,你們必須行道。那聽道而不去實行的,正像一個人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面目,端詳了一會兒,然後走開,立刻忘了自己的長相。但是,嚴密查考那完整又使人得自由的法則而謹守的人,不是聽了就忘掉,而是切實行道的人;這樣的人在他所做的事上一定蒙上帝賜福。」(雅各書一:22-25)
一間教會是否有上帝國的影子,就是看這間教會是否真的實踐上帝的教訓為準。我們不能用許多外在的美麗裝飾來欺騙上帝,我們能欺騙人,但是無法矇騙上帝對人內心的審判。一間教會是否真的在實踐上帝的教訓,就是看這間教會在事工上如何見證。這些事工的見證不在那些神蹟異能,也不在有多少次的佈道會,而在我們領受的是多少,付出的是多少?從這裡來看看我們教會從上帝領受多少,而我們教會付出多少?看看我們台灣教會從宣教師和外國教會領受多少,而我們是否有付出同樣的代價?我們領受外國教會幫助多少,然後看我們付出多少?到現在我們豈不是常常還在伸手向外國教會嗎?我們豈不是已經很富有,但是仍舊不滿足嗎?為甚麼會這樣?原因就是我們的信心不夠,因為我們一直在害怕會給人太多,會使自己的教會軟弱了,會有這樣的想法,基本上就是在證明我們對上帝的信心不夠。而這就是我們對上帝話語的瞭解不足所致。真正瞭解上帝的話語夠的教會,是不會對上帝的信心不夠的。真正屬於基督的教會,是知道會付出的教會。因為他知道他所有的恩典乃是來自上帝的賞賜。
三、我們要確實用上帝的話來建立我們的教會的根基。
如果說一間教會要確實去實行上帝的旨意,但卻對上帝的話語不瞭解,或是輕忽上帝的話語的重要性,那又要如何去實踐上帝的話呢?那是不可能的。上帝的話語必須確實去瞭解,否則我們說要實踐上帝的話語,那簡直就是空談罷了。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15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