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講:這樣公平嗎?
作者: 盧俊義牧師 日期: 2010-08-12 12:08
經文:馬太福音二十:1—16
這是馬太福音書記載的有關耶穌基督所講的天國比喻之第九個;也是馬太福音書所特有的資料。每次跟大專學生講解這個比喻時,我總會先問他們:如果是你在寫故事,那麼,你將如何把這個故事接續寫下去?
很有意思的是有些學生很有想像力,他們有的說要這樣描述下去:描寫這些心裡覺得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們要去拉白布條抗議老闆不公平;有的人說要描寫這些工人準備向勞委會去申訴;有的則說要召開記者會說明老闆沒有公平對待所有勞工;有一個同學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他說再接下去的時候,要這樣寫著說:「隔天,這個老闆繼續去街上找工人,結果大家都在閃躲著老闆,他們希望在太陽快下山的時候,才出現給老闆看到,然後被邀請進入葡萄園工作,這樣就可以像前一天最後進入葡萄園的工作者一樣,做最短的時間,領和最早進入葡萄園工作者一樣的工錢。但是,這些在閃躲的工人卻發現這一天,老闆沒有再出來,他們閃躲了一整天的結果,到最後沒有發現葡萄園的主人。因此他們那天甚麼也沒有得到,連帶的是他們家人也跟他一起挨餓。」看吧,葡萄園的主人並沒有像這些工人所想的再出現,沒有,他沒有再出現,結果這些工人沒有工作可做。老闆不一定需要工人去葡萄園採收葡萄,他乃是因為憐憫這些沒有工作的人,以及他的家人,而提供他們有工作的機會,好除去生命生存的危機。這應該是這個故事的真正的問題所在吧。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比喻的經文內容:
第一節:天國好比下面的故事:有一個葡萄園主清早出去,雇工人到他的葡萄園工作。
對猶太人來說,一提起葡萄園,很快就會讓他們想到他們和上帝之間的特別關係;因為聖經的作者一再地用主人與葡萄園來比喻上帝和以色列百姓之間的關係;例如以賽亞書第五章一至七節,和耶利米書第二章廿一節,都提到上帝栽種以色列民如同栽種最好的葡萄品種,可是很奇怪,這些最好的品種卻變成為最差的品種,是「又酸又澀」、「成為劣等、毫無價值的野葡萄樹!」先知耶利米就用這樣的句子在描述上帝跟以色列民的關係:「列國的統治者摧毀我的葡萄園;他們踐踏了我的田園,使我所愛的田園荒廢。」(耶利米書十二:10)這是先知耶利米在描述以色列民遭到巴比倫帝國吞滅的景象。
第二節:他約定照常例每天給他們一塊銀幣,然後打發他們到葡萄園工作。
這裡非常重要的字眼是「約定」這個字。我們可以說整個故事的中心就在這個「約定」這個字。聖經的作者告訴我們上帝跟祂的選民的關係就是在「約」這個基礎上,上帝是個「約」的上帝。我們跟上帝之間的關係也是在「約」。
葡萄園的主人去雇工,他對每一個受雇到葡萄園去工作的工人都已經事先講好,這個講好的價錢是「照常例」,沒有特別的,或是誰有不同或特例,沒有,大家都是一樣「照常例」領「一塊銀幣」。這個價錢是當時一個人養一個家庭約六、七個人口生活一天的工錢。也是當時羅馬兵丁一天的薪水。依照我們現在的市場工資換算,那就是每天大約是一千五至兩千元台幣之間。
第三至七節:上午九點鐘左右,他再到市場去,看見有些人站在那裡,無所事事,就對他們說:『你們也進葡萄園工作吧;我會給你們公道的工資。』他們就去了。後來,中午十二點鐘和下午三點鐘,他又出去,照樣雇了一些工人。下午將近五點鐘,他又到市上去,看見還有些人仍然站在那裡,就問他們:『為甚麼整天站在這裡無所事事呢?』他們回答:『因為沒有人雇用我們。』他就對他們說:『那麼,你們也進葡萄園工作吧。』
故事的重點就在這裡,主人是多次到葡萄園外的市場上,他不是一直在葡萄園裡面而不知外面的景況,他是一直在市場上察看實況。
現代中文譯本已經明白地寫出我們現在所能了解的時間,有上午九點、中午十二點、下午三點,和下午五點等各段時間。猶太人算一天的工作時間是從早上六點工作到下午六點前。下午六點開始算是另一天的開始。我們早期的台灣社會也是如此,工人總是從日出做到日落。跟今天在講究勞工時間觀念不太一樣,也沒有所謂的加班得徵求工人同意,或增發加班費的。
故事的主題是放在這些工人原本是在市場上「無所事事」地站著,因為他們沒有工作可做,沒有人聘用他們。這種景況至今仍然存在,就是所謂「勞力市場」上的那些臨時工人,也就是所謂的「散工仔」,意思就是他們並沒有固定的工作可做,有了今天,卻不一定有明天,明確地說,不是他們不想工作,而是他們沒有工作可做,他們就是所謂的「失業」者。在今天台灣社會仍有不少地方可見這種人力市場,例如在台北橋下每天就有一群工人聚集在那兒待雇用。我小時候長大的高雄左營大路之左營大戲院門口也是一例,每晚有工頭在那兒發工資,也在那兒交換工作訊息或是聘用臨時工人。
我們要注意在第四節的「我會給你們公道的工資」這句話;這和先前第一批進入葡萄園的工人有「約定」是拿「一塊銀幣」不一樣,因為主人只叫工人進去葡萄園工作,並沒有說明要給多少工資,但是他是強調「公道的工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會虧待。」
第五節說出第三、四批的工人也是一樣用這種方式雇用入葡萄園去工作。最後一批是下午五點的工人雖然沒有說明是個怎樣的聘法,但是應該也是與第二、三、四批的工人一樣「公道的工資」吧。
第八節:「傍晚的時候,園主對領班說:『把工人都叫來,分發工資給他們,從最後進來的先付,到首先進來的付完為止。』
傍晚的時候付工資,這可以說是摩西法律的規定,因為根據利未記第十九章十三節這樣說:「你們不可剝削同胞,也不可搶奪他的東西。不可延遲付工人的工錢,即使一夜也不可。」申命記寫得更清楚:「困苦、貧窮的雇工,無論是以色列同胞或住在你們當中的外僑,你們都不可剝削他。要在太陽下山以前付給他當天的工資,因為他需要錢;他靠工資維持生活。如果你們不付給他,他向上主控訴,你們就有罪了。」(申命記廿四:14-15)看吧,延遲付工資是一種剝削的行為。因此,每當太陽下山的時候,也是工人領當天工資的時候,因此,這位園主要他的領班來發工資,而且是從最後進入葡萄園去工作的人先領工資。這一點確實是跟我們的行為經驗很不一樣的。
第九節:那些五點鐘才來工作的,每個人領了一塊銀幣。
這是「天國比喻」所要強調「居後的,將要在先;而在先的,將要居後。」如果問為甚麼要這樣發工資,我們只能說確實不知道,因為天國是上帝所主管的地方,上帝要這樣分發工資,這是上帝的主權,我們確實不能理解。而且這種「居後的,將要在先;而在先的,將要居後」的看法,是馬太福音書所要傳達的天國信息之主題,作者甚至將之看成是天國比喻的結論(第十六節)。而這裡的「一塊銀幣」是園主與那些最早進入葡萄園去工作的工人所「約定」的工資,現在是最晚進入葡萄園工作的工人拿到「一塊銀幣」的工資。
第十至十二節:輪到那些最早來工作的人來領工資,他們以為一定會多得些,可是每一個人也只領到一塊銀幣。他們領到之後,就埋怨主人:『這些最後進來的人只做了一個小時的工,我們卻整天在烈日下勞作,而你付給他們的竟跟付給我們的一樣!』
看吧,這些最早來做工的人一看到那些晚到的工人領的竟然跟園主和他們所「約定」的價錢是一樣,是「一塊銀幣」,心中當然有所盤算,認為一定會領比那些人多出很多。以我們現在的所謂「企業管理」的角度來看也必然是如此。但是,他們所得到的工資卻是跟那些人完全一樣,是「一塊銀幣」!這幾乎是同酬,但是卻不同工,因為做的都是一樣的工作,但是,有的工人只做一個小時,有的卻是做了近十二個小時。這裡耶穌基督特別說出那些「埋怨」的人是「那些最早來工作的人」。這樣,做十二個小時的工時拿「一塊銀幣」,而做一個小時的也拿「一塊銀幣」,這樣的報酬,即使是在今天的共產社會恐怕也不可能存在,可是卻在「天國」裡出現,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啊?難怪這些人會「埋怨」起來。
「埋怨」,其意思是指嘮叨不停。他們強調他們是「整天在烈日下勞作」。我們知道在巴勒斯坦地方,若是在烈日下工作,那是很艱苦的,因為烈日下的氣候,很乾燥,皮膚有時會因為烈日而受傷。結果卻是得到跟那些只做一個小時,且不用受到烈日暴曬之苦的工人所得到的完全一樣,因為下午五點已是快要接近傍晚,即使是有太陽,也是黃昏時刻,這怎能叫人心平氣和呢?很難啊!
第十三至十五節:園主回答他們當中的一個人:『朋友,我並沒有佔你便宜。你不是同意每天一塊銀幣的工資嗎?拿你的錢回家去吧!我要給那最後進來的跟給你的一樣,難道我無權使用自己的錢嗎?為了我待人慷慨,你就嫉妒嗎?』」
這三節應該是整個故事的中心經文;耶穌基督在這裡要說明出「天國」的主權就是在上帝,如同這葡萄園的主人一樣,主人有權來決定他自己的東西要如何處理。再者,主人並沒有違背他和工人之間的「約定」關係,這一點很重要。
這位園主就是這樣回答這些埋怨的工人,他強調自己並沒有違背原先和大家說好的「一塊銀幣」之「約定」。這就像我們用今天的語言所說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因為主人也很可能在那些最早進去葡萄園工作的工人中,發現有很懶惰的工人,甚至是礙手礙腳的工人,他們的工作效率很可能妨礙了效率高的工人呢,那就只好自認倒楣了。不過這裡並不在強調這個問題,耶穌基督要強調的是主人有權決定他的東西,這是屬於主人的權柄。更重要的是主人並沒有違背他和那些工人之間的契約關係,不論是最早來的,或是半途找來的,或是最後才找來的。
第十六節:於是耶穌說:「這樣,那些居後的,將要在先;而在先的,將要居後。」
這是重述了第十九章三十節的經文;此經文背景也是跟天國有關,因為那位既有錢、又有地位,並且年輕的人就是為了要「進入天國」得到「永恆生命」來詢問耶穌基督的。但是他卻因為錢多,財富成為他進入天國的一種絆腳石。耶穌基督最後說出了這個結語。現在將那些最早進入葡萄園工作者與最晚進入園裡工作者相比,結果呈現出來的是完全不同的狀況,這凸顯出天國的另一種奧秘,與我們的社會經驗法則不一樣。我們的經驗總是這樣:「先來的,先取得;後來的,拿剩下的。」也就是俚語所謂的:「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讓我們來想想看這個比喻所給我們帶來的信息:
一、教會要像這位葡萄園的主人一樣,時常到外面去看看,哪些人是尚未得到福音的人。
我們看到這位葡萄園主,他不是找到了工人進去葡萄園工作就滿足,沒有,他是一次又一次地出去,到葡萄園外面去看,只要看到有人尚且無所事事地遊蕩,他就問他們為甚麼不工作。然後在得知他們渴望得到工作時,他就又雇用他們入葡萄園裡去工作。他不一定需要他們,但是他想到的是這些人的需要。
今天的教會需要從這方面來思考:我們是否也常常到教會外面去找人來進入這信仰的葡萄園裡來?或是我們已經因為我們的原裡已經有人就滿足了?或者是我們一直把園子的門關著?我們是在等人來找我們呢?或是我們時常到外面去找人,去問問那些在街上、在路上、在個個角落裡我們所發現的、所遇到的人,問他們是否願意到這信仰的葡萄園裡來?要學習耶穌基督,就是要學習這位葡萄園的主人一樣,出去找人進來我們的信仰葡萄園,而不是只在園子裡等待人進來。
二、永遠需要工人參與工作的福音「葡萄園」。
我們看到這位葡萄園主,他在清早聘請工人進入園裡後,他並沒有關起門來,沒有!耶穌基督說這位園主在「上午九點鐘左右,他再到市場去」,他看到有人還在街上「無所事事」,他就要這些人進去他的葡萄園去工作。然後在中午十二點、下午三點,以及下午五點的時候,他都照樣去街上,看到那些還沒有找到工作的人,就叫他們去他的葡萄園工作。這位主人是一直在尋找那些還沒有找到工作的工人進入葡萄園去工作。他讓每一個工人都有工作,他答應他們一定讓他們得到「公道的工資」。
如果我們將葡萄園看成是「福音工場」,那麼我們可以看出來,在「福音工場」裡,永遠都需要工人進入參與工作,在「福音工場」裡永遠沒有客滿的時候,福音事工永遠需要人手。這也是我常常對大家說的:若是要認真做教會事工,那將永遠需要人手,永遠做不完。例如,我們今年快樂兒童營結束後,來了很多學生參加禮拜主日學教育課程。起先我們缺少老師,再來是我們的主日學教育沒有辦法像快樂兒童營一樣那樣讓小朋友感到興趣,原因是快樂兒童營的老師都是大學生,都是臨時的密集營會活動。若是禮拜天的主日學也這樣做,老師一定要年輕、動力十足的。可是我們確實有這樣的困難。你看,連國、高中組的課程我也不得休息,要參與。每個禮拜六晚上七點我們的國、高中生有近二十名出來參加聚會,可是我們就是缺少可以全心投入的輔導。不是沒有學生,有,有那麼多學生在等著你來關心,你來投入這開眼就可看到學生在這裡,只要你來關心,他們的心靈就可以得到「公道的工資」。再想想看,每個禮拜二晚上,我們有家庭訪問,但是不論我們如何訪問,都只能是三個家庭或是四個家庭。但是每個禮拜日,我們發現有好多個家庭沒有來禮拜,需要大家的關心。不一定要長執來參與家庭探訪,你也可以來幫忙關心那些沒有來參加聚會的兄姊。每個禮拜三晚上,我們有家庭禮拜,參加的人並不多,雖然我們有分區舉行,但是出席並不踴躍。如果你能出席參加,一定對我們整個教會事工有很大的幫助和意義。
我只是說出上述這幾個簡單的例子,若要再說出計畫事工,那可就說不完了。我常在想:如果我們教會可以,設立一部電台做廣播事工,那就可以在福音事工上踏進一大步,我們並不缺經費的問題,我們缺的是人手、同工。
不要以為「福音工場」沒有工作可以做,不,隨時隨地需要人參與、幫忙啊,至少我就很需要你來參與幫忙啊。
三、那些一直等到下午五點才得到機會進入葡萄園工作的工人,他們內心的焦慮並不比清早進入葡萄園裡工作的工人,在心靈上的負擔較輕,他們因為等待整天的時間,這已在他們的生命中造成很大的負擔。
一個需要工作的人失業了,他的內心的焦慮一定很痛苦,不會快樂。一個「清早」就得到工作的人,至少在他的內心中是可以安慰、快樂的,因為他不用愁煩他那天的生活所需要從哪裡來。他和他的家人可以安心了,因為他已經進入葡萄園去工作了。而那些一直在等待人家去聘請他工作的人,等待工作的本身簡直就是一種很大的懲罰啊。想想看,他心中的焦慮會是如何的大?當他在下午五點才得到工作的時候,雖然他聽到主人跟他說會給他「公道的工資」,但是他並不會期盼甚多。他知道若是連那一個小時他都放棄,那他那一天就完了,完全沒有了。因此他們也進去做。沒有機會進入工作的地方,才是真正的痛苦啊。因此,那些清早就已進入葡萄園的工人實在是最可安心的人,因為主人已經很清楚地跟他們說要給他們「一塊銀幣」,而這個代價是他們歡喜得到的。因為這個價錢已經讓他和他的家受到生存的保障了。相反地,那些一直在等待工作的人,在那段等待工作的時間裡,就是一種生命生存的痛苦記號,不只是他自己,連他的家人都一樣在那痛苦中。
如果說我們是清早就得到機會到「福音工場」去工作的工人,我們比起那些還在尋找機會進入「福音工場」的人要有福氣多了;我們應該要存有的心態是感謝,再感謝,除了感謝以外我們實在沒有資格再論說甚麼啊。難道我們也要活在焦慮和痛苦中嗎?不,我相信我們不願意這樣!那些在等待中的人,是不得已的,不是他們願意這樣。他們在等待園主提供給他們機會啊。因此,如果我們還在抱怨所得到的跟那些晚到的人一樣多,我們就錯會上帝在福音上給我們的慈愛。除非是我們自己拒絕參與上帝的福音事工,否則我們唯有的就是感謝。
四、真正的福音是在關心人生命生存的問題,而不是在關心生活上的需要所得到之多寡。
我們看到這位園主給予那些最後在下午五點才進入葡萄園去工作的工人之工資,和那些清早進入葡萄園工作者所得到的都是一樣,其原因是那是當時一個工人養活一個家庭最基本需要的價錢。換句話說,若是說要依工作量來給錢,這些做一個小時工作的人是無法在那一天提供他的家庭和他本身的生活需要,他們的家庭和他本身就會陷入生存的困苦中。因此,這位園主人很清楚這樣的狀況,他提供給這些晚到的工人也是足夠他們的生存所需,給他們和其他清早就已經在葡萄園工作者一樣的足夠生存需要之條件。
基督教的福音就是在這裡表明出他的意義;我們知道一個講究資本主義的社會,真正的問題就是在於有能力的人、有好機會的人得到了他所要得的。但是我們的社會常常會出現有一群人,他們並沒有足夠這樣的養家或是自己生存的能力;例如殘障的人士,他們需要我們的社會提供更寬闊的生活和工作空間,他們無法跟我們一般常人相比。我們看到今年(九六)考試院第一次舉辦殘障者特考,有很多人就是躺在床鋪上參加考試,有的人需要特別的照明設備才能看的見,也有的人需要終生坐在輪椅上才能活動。等等這些都在說明在一個社會裡,這些人就像那些下午三點、五點才得到機會的人一樣。他們也需要生存的空間和待遇。如果我們以一般常人的眼光來看待他們,那是很不對的。基督教就是要在這裡說出福音的真諦:不是在講究物質生活需要的平等,那些可以數算的、可看得見的並不是真的公平,更重要的是去愛那些在生存上需要扶持的人,而不是在那些已經足夠生存需要的人身上多添任何衣物。
評論: 0 |
引用: 0 |
閱讀: 59313